更新日期:2010/12/06 10:12:22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濟群法師

道次第的思想淵源

   藏傳佛教的後弘期,是由阿底峽尊者開創,其思想對藏傳各宗派有著深遠的影響。其後,弟子仲登巴創立噶當派,弘傳尊者教法。三百餘年後,宗喀巴大師應世,使尊者的法脈得到更為廣泛的弘揚。
  

宗大師出現的時期,藏傳佛教出現了諸多問題,僧人戒律廢弛,不戒酒色,入世參政。宗喀巴大師繼承阿底峽尊者的遺風,重戒律、重聞思、重道次第、重顯教基礎,使僧團的混亂局面得以整頓,被稱為藏傳佛教的改革者。從教義上說,《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整體建構,基本是以尊者所造《道炬論》為依據。當然,三士道的次第在《道炬論》只是簡單論及,而《道次第》則以此為核心內容。同時也繼承《道炬論》重視戒律、重視聞思等思想,在《道次第》中又做了更進一步的整合。因宗大師與尊者的思想淵源極深,故他所創立的格魯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
  

義淨三藏在《南海寄歸傳》中說:所雲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道次第》正是繼承了這兩大思想,即中觀空性見及瑜伽廣大行,又稱深觀、廣行。如《道次第》三士道、奢摩他等部分內容,主要來自《瑜伽師地論》和《解深密經》;而的部分,則以應成中觀見為了義。
  

格魯派十分推崇《般若經》,認為《般若經》乃最究竟了義的經典,故以緣起性空抉擇一切,認為凡與無自性之說相違背的,皆是方便說。而根據宗大師的修學經歷,與彌勒五論和無著菩薩的論典也有極深的思想淵源,還很重視陳那論師的因明論典。按格魯的教法,認為《般若經》亦蘊涵廣行的思想,並由彌勒和無著菩薩將其挖掘了出來。《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為《般若八千頌》作的注解,為格魯派必修的五部大論之一,是建立中觀見的根本論典,屬深觀一脈。
 

  中觀和瑜伽的依據典籍有別。中觀主要依據般若體系的經論,而瑜伽則依據《解深密經》及《瑜伽師地論》等經論。同樣論及一切法無自性,中觀和瑜伽的理解卻有所不同。中觀是以二諦作為說明,瑜伽則以三性作為說明。中觀說的無自性,是層層掃蕩,一空到底;而瑜伽說的無自性,的只是遍計所執,並非什麼都。《道次第》中,對瑜伽唯識的思想是有取捨的,只繼承菩薩行的部分,對不符合中觀見的內容則進行了批判,如批判八識(龍樹只講六識)、自證分的思想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