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4 01:44:37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46-2講)

在此宗大師就引用了,說實派的論師他們的一個想法。諸說實事自部智者,雖善修習眾多明處,猶不能許中觀正見。故於中觀師作如是諍,若一切法皆無自性自體空者,則繫縛解脫、生死槃涅一切建立皆無立處。如中論云:「若此悉皆空,應無生無滅,則諸四聖諦,於汝皆應無。」此說若自性空,生滅四諦皆不應理。(413頁)迴諍論云:「設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語亦無性,不能破自性。」你現在講到「沒有自性」的這一句話,你說這個可以破除自性,以我的角度來看這是錯的。因為你已經說了,你在講「沒有自性」的這句話本身它又沒有自性,所以它沒有自己的性質的話,你在講「沒有自性」的這句話,和你在講「這個是瓶子」的這句話有什麼兩樣?如果你說「這個是瓶子」,「這個是柱子」,你怎麼破它的自性?沒有辦法。因為你只有講瓶子和柱子而已。可是問題是你在講「這個是瓶子」和「這個是沒有自性」這兩句話,它沒有自己的性質,所以它根本沒有差別。所以在破除自性的時候,難道你也可以說這個就是瓶子,以這種說話的方式來破除自性嗎?不可能嘛!但是以我的角度來看的話,你說「這個是瓶子」和說「這個是沒有自性的」,是一模一樣,因為從聲音本身它沒有任何的自己的性質,所以它兩者不應該有任何的差別才對。所以你說「無自性」與「如何去破自性」,這是沒有辦法的。

此說諍論若語無性,則不堪能破除自性成立無性。 若無自性則能生所生,能破能立之作用皆不應理。這以上是說到了,說實派的想法。所以宗大師在此回答到說,他們說實派的想法,就是認為沒有自性的話,就變成了沒有了作用,問題就在這裡了。所以說實派的這些論師,在此的中觀師最主要是應成派,他們兩者之間的諍論的不共是什麼呢?「有沒有自性」,是不是等於「有沒有作用」。說實派認為沒有了自性的話,就沒有了作用,可是中觀師卻認為有了自性的話,才沒有作用,於是以同樣的方式,去反駁這個說實派。

因為有了自己的性質的話,因果為什麼要互相的依賴?果為什麼要依賴著因而有?就像它自己由它自己的力量去形成的話,為什麼要依賴著他力而產生呢?為什麼要依他人轉,依他緣而轉,這不成道理的。而且如果是從境上自己本身而產生的話,那一切都不需要觀待意識而有了,如果不需要觀待意識而有的話,「因」無法依賴著「果」而說了這個是某個「因」了。我們要說某一物的「因」形成的時候,這個「因」必須要觀待著將來會出生的「果」,而說了現在的這個「因」是將來某一個「果」的「因」,這是觀待意識,依賴著意識而來取有,而形成的這種作用的。否則的話,從「境」上去找到那個「果」在哪裡?「因」時並沒有「果」啊!所以「因」如何依賴著「果」?如果「因」不依賴著「果」而有的話,我們要說這個是苗的因,沒有了「苗」何來的「苗因」的成立呢?不可能嘛!所以不只是「果」從「因」而產生以外,「因」也是依賴著「果」而來安立的,這種安立的作用來自於哪裡?不是從境上的。如果是從境上而有的話,那就不需要意識觀待了。如果不需要意識觀待的話,因如何依賴著果而去成立為此物之因,此法之因呢?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在苗因的種子,苗的種子生起的時候,並沒有苗呀!所以從境上本身沒有苗的話,如何說這個是苗的因呢?

我們要講說這是苗的因的時候,是因為意識觀待的將來會生苗的緣故,而去說它是苗因,具有苗因的作用。這種的作用是「意識觀待」而去產生的,而並非是「境上自己所形成」,所以因為有了自性了,所以更不會有作用了。因為有自性的話,它自己本身已經形成了它的一個不共性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根本不需要依賴著因緣而產生了。如果不需要依賴著因緣而有的話,苦諦就不需要依賴著集諦而有了,滅諦就不需要透過道諦而去成辦了,這樣的話等於否定了四聖諦。那這樣的話,變成凡夫永遠是凡夫,不可能變成聖者,因為它的境上本身就已經固定了,它的性質就已經固定,就已經決定了,這個作用是不能由他緣而來改變的。於是中觀論師說此,獅子吼來破除說實派的。所以我們這樣仔細看,他們兩個之間的諍論,確實一者比一者還要來得聰明。而且那個智慧真的是非常的尖銳,真的是不可思議,真的有這種的感覺。不是嗎?你們沒有這種感覺嗎?所以在此宗大師在本文裡面說到:

此是由覺破自性理,能破一切能作所作,故相辯諍。故實事師與中觀師,諍論二宗不共之事,唯諍性空可否安立生死涅槃一切建立。故無塵許自性自體,然能許可能生所生及破立等生死涅槃一切建立,是乃中觀之勝法。如中論第二十四品云:「應成諸過失,於空不成過,汝破空成過,彼於我無過。你說了上述種種的,沒有四聖諦,沒有解脫等的這些種種過失,其實了解了自性空的話,才不會有這種的過失。可是相反的,你為破除無自性,所以你說了有自性,你說了有自性的話,才會有上述這些種種的過失,因為你破除了無自性。可是我說無自性的話,我就沒有上述的過失了。

因為什麼呢?若誰可有空,如果是任何一法,它沒有自己的力量,而去形成自己的性質的話,那它就必須要去觀待他緣而來成立了,所以於彼一切成,若誰不許空。如果是那一法它並非是無自性,而是有自己的性質,由自己的力量而去形成自己的作用性質的話,那就不需要依賴著他力而有了,不需要依賴著他緣而有了,這種並非緣起的法是不存在了,所以於彼皆不成。」此說於無性者,非但不犯「若一切皆空」等過,且於性空之宗有生滅等,於自性非空之宗反皆不成。所以不只破除了自性不會有這些的過失以外,相反的,如果說了有自性的話,才會有上述說實派所諍論的這種過失,才會真正的形成。

如明顯句論云:「於我宗中,非但不犯所說眾過,其四諦等一切建立且極應理。」而且因為無有自性的緣故,所以更有緣起了,更需要依賴著因緣而有了。為顯此故,頌云:「若誰可有空」引文而釋。又中觀論第二十六品,顯示十二緣起,順轉生起次第及逆轉還滅之次第,第二十五品重破自性,第二十四觀聖諦品,極廣決擇,自性不空,其生滅等生死涅槃一切建立不成之理,及自性空,彼等一切可成之理。故應了知,持此品義遍一切品。故現自許講中觀義者,說無性中能生所生等一切因果悉不得成,乃說實事之宗。

龍樹菩薩所講的性空,是因為緣起的關係,而說到了性空,所以由緣起而現性空。我們了解了性空之後,怎麼能夠破除緣起法?或者是破除生滅法?這極不應理。所以在此,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414頁)龍猛菩薩之所許,謂依如此如此因緣,生滅如此如此眾果,即應依此因果建立而求性空及中道義。如第二十四品云:「若緣起所生,即說彼為空,即依他假設,亦即是中道。若非依緣起,是法全非有,故若非性空,全非有是法。」此說性空能遍緣起,莫故違說,凡因緣生定有自性。迴諍論云,所以由自性空的緣故,而說到了緣起;也是因為緣起的緣故,而說到了性空。所以我們不應該作此違說,「反正是因緣而生的,一定要有自性」,這是不成道理的。於是就引用了許多論文,所以在此引用了龍樹菩薩所著作的《迴諍論》說到了:「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諸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無等第一語,敬禮如是佛。」七十空性論云:「由一切諸法,自性皆是空,諸法是緣起,無等如來說。」六十正理論云:「諸不許緣起,著我或世間,彼遭常無常,惡見等所劫。若有許緣起,諸法有自性,常等過於彼,如何能不生。若有許緣起,諸法如水月,非真非顛倒,彼非見能奪。」出世讚云:「戲論說眾苦,自作及他作,俱作無因作,佛則說緣起。若法從緣起,佛即許是空,說法無自性,無等獅子吼。」此等唯說由緣起因故自性空,故緣起義現為無性空性之義,即是龍猛菩薩不共之宗。

 所謂無有自性的空性,就是中觀應成派自宗所安立的,最究竟的、最殊勝的見解。這是由緣起,完全依賴著他者的緣起內涵來安立的。所以下部論師於自宗沒有辦法善巧的安立,所以而說到另外一種的空性。這種並非是真正的空性,也並非是真正的緣起義,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龍樹菩薩有說,「若誰可有空,於彼一切成。」也就是說只要任何的一法,它的自性是空的話,那就可以非常合理的去依賴他緣,觀待他緣,而去形成作用,而去產生生死涅槃的一切的緣起。所以在此就有人問到,為什麼承認空性,就能夠成立所有的生死涅槃呢?於是宗大師就引用了許多的論文,來證明說,因為無有自性,所以更需要去依賴緣起;因為依賴緣起了,所以四聖諦、生死、涅槃等才有辦法成立。我們現在看本文:

若謂無性之空,是就中觀自宗安立,而緣起因果之建立,於自宗中不善安立,便謂就他而假立者,非緣起義。如云:「若誰可有空,於彼一切成。」此說何宗許無自性,即於彼宗,生死涅槃一切緣起,皆應理故。若爾,許空性宗生死涅槃如何成耶?答:一切諸法自性空者,是由依因緣生起之理,故說彼空,後當廣釋。故於此宗緣起成立,此成立故苦亦成立,苦依因緣緣起建立,若無緣起,苦不成故。若有苦諦,生苦之集,滅苦之滅,能滅之道,亦皆應理,故有四諦。若有四諦,則於四諦,知斷證修亦皆成立。若有知等,則三寶等一切皆成。(415頁)如明顯句論云:「若於誰宗,有一切法皆自性空,即於彼宗如所宣說此等一切皆可得成。云何得成?答:我因緣起故說是空,故誰有空,即有緣起,誰有緣起,則四聖諦於彼應理。云何應理?答:謂由緣起故乃有苦諦,非無緣起,彼無性故即為性空。若有苦者,苦集苦滅趣苦滅道,皆可成立,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亦得成立。若有知苦諦等,則有諸聖果,若有諸果住果亦成,若有住果則有諸向,若有住果及向即有僧寶。有諸聖諦,即有正法,若有正法及僧伽者,佛亦得成。是故三寶得成立,則世出世一切諸法差別證德一切皆成。諸法非法及其果報,並其世間一切名言亦皆得成。故云:『若誰可有空,於彼一切成。』若誰無空則無緣起,故一切不成。」於是宗大師就說到了,言成不成,應知是說彼等有無。

又前引迴諍論之諍,龍猛菩薩明顯答云:於無自性能作所作皆悉應理。依由無自性的緣故,所以才更有作用,如同龍樹菩薩所著作的迴諍論云:「若法依緣起,即說彼為空,若法依緣起,即說無自性。」自釋中云:「汝由未解諸法空義,故汝難云:『汝語無性故,應不能破諸法自性。』然此是說,諸緣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無自性故。諸緣起法其性非有,無自性故。何故無性?待因緣故。若法有性,則無因緣亦應恆有,然非如是,故無自性,故說為空。如是我語亦是緣起,故無自性,無自性故,說空應理。如瓶衣等,是緣起故自性雖空,然能受取蜜水乳麋,及能遮蔽風寒日曝。如是我語,是緣起故雖無自性,然能善成諸法無性。故說:『汝語無自性故,應不能破除一切法自性,』皆悉不成。」所以宗大師說到,此極顯說,若有自性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定無自性,順行逆返及無性語,而能作為破立等事。由依因緣,染淨諸法生滅緣起與無自性隨順和合,固不待言,即此緣起,為達無性最無上因,當知唯是中觀智者所有勝法。

所以難是難在破除了它的自性,唯有意識安立的情況下如何產生作用,這是最難理解的一個地方,也是最殊勝的法義,最深奧的法義。如何透過意識安立,而滿足它的存在的情況下,而去產生這種的作用,這是非常殊勝的法義。緣起的道理是唯一破除自性的最殊勝的、最究竟的理由、正因。如果破除自性的這個理由,居然把它講成有自性的話,或者是成立為有自性的理由,那就是無藥可救,如天成魔了。

所以在此宗大師就說到了,如果我們覺得,對無自性發生定解,可是對因果緣起卻沒有產生甚深定解,這個代表我們不了解空性;或者是對因果生起定解,可是對無自性完全無法相信,這也是無法了解中觀正見。所以為了能夠獲得中觀正見,所以我們要累積什麼樣的資糧呢?好好的持守自己的戒體,以這個淨戒為根本,多多的集資淨障,依止善知識,多多的去聽教授,如此的反覆的去思惟,才有機會能夠去生起現空二事。「現空二事」的意思,就是由緣起生起性空,由性空生起緣起,但是這一種「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真正了解中觀正見的人,幾乎只是有可能而已,非常的少,只是可能而已。所以宗大師在此用辭是至極少際。「至極少際」從藏文直接翻過來,只是屬於「有可能」而已,是非常難獲得的。宗大師在本文有說到:

(416頁)若執緣起生滅定有自性,破自性理而破生滅緣起,如天變成魔,於能如實得中觀義作大障礙。故於諸法若見無有塵許自性引生定解,則就自宗於因果系全無引生定解之處,須就他許。若就自宗於因果上善引定解,而於無性自宗全無定解之處,而於無性取密意者,應知未得中觀正見。應於能得正見之因,淨護所受淨戒為本,多門策勵積集資糧,淨治罪障,親近善士勤求聞思。能於如是現空二事雙引定解者,至極少際,故極難得中觀正見。中論二十四品密意說云:「由知諸劣慧,難達此深法,故於說正法,能仁心退捨。」寶鬘論云:「且此不淨身,粗惡是現境,恆常而顯現,若尚不住心,爾時此正法,無所住深細,非現最甚深,於心何易轉?此法甚深故,知眾生難悟,故能仁成佛,欲捨不說法。」經論皆說極難通達。

為什麼這種「緣起現性空,性空現緣起」的中觀正見,很難生起的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我們去觀察像是瓶子來講,去觀察瓶子在哪裡的時候,從瓶子的頂部,瓶子的底部,或者瓶子的中部,去尋找瓶子在哪裡的時候。從瓶子的嘴上,或者從瓶子的項上,或者從瓶子的肚子上,或者它的左邊、右邊,這樣去尋找的話,都找不到瓶子在哪裡。因為瓶口並非瓶子,瓶子的頂部、底部、中間都並非瓶子,所以這樣去尋找瓶子在哪裡的時候,完全找不到瓶子了。所以很多人會誤認為,找瓶子找不到,這叫做瓶子的空性,這是錯的,可是很多人卻是這樣認為。

所以瓶子的存在性,它在究竟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就認為原來瓶子是沒有的。我們現在看瓶子只是個假相而已,因為瓶子它到底是在哪裡?這樣去尋找瓶子的假義的時候,是完全找不到的,所以又說了沒有瓶子。可是當我們說到沒有瓶子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正量來證明,瓶子是沒有的。這個正量在哪裡?於是從意識上去尋找,從這個觀者的意識上去尋找,後來這個意識也無法找到、無法獲得。所以變成又沒有人知道說瓶子是「有」,還是「沒有」?所以最後而說了非有、也非無等的這種,像是好像有理,其實並非是有理的,這種顛倒的見解。所以要獲得這種甚深的具有現空二事雙引的甚深正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智者們應該參考,也就是依賴著了義經,以及中觀大論師所著作的這些大論典,來反覆的思惟。

在眾多的《中論》的解釋當中,為了能夠了解龍樹父子的意趣,所以我們更應該要去依賴著,參考佛護論師所著作的《佛護論典》,還有月稱論師所著作的論典,那才有辦法從最細微的地方去生起定解,才有辦法真正的看到性空,而現起了更深的緣起的內涵;看到了緣起,而生起更深的性空的認知。由性空來幫助緣起的正見,由緣起來幫助性空的正見,這才是正確之道。所以在此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

若不如是,僅於少數堪為定量之論,見說觀察瓶等與自支分,以一異理決擇無性而起誤解。便觀瓶等,於自支分嘴項等中為是何事,若於彼中全無所得便起定解,謂瓶非有。次於觀者亦如是觀,則覺觀者亦定非有。爾時觀者且無所得,又由誰知瓶等為無?由是便謂非有非無,以相似理引顛倒解。若安立此為得正見,誠乃易事。故具慧者應於了義經,及中觀等清淨釋論所說空義即緣起義,中觀智者所有勝法,尤於佛護論師、月稱論師,無餘盡解聖者父子所有密意,最微細處,謂依緣起,於無自性生定解法,及性空法現為因果之理。當生定解,他莫能轉。

 龍樹菩薩的中見來講,任何一法都沒有絲毫的自性,因為如果有自性的話,就不會有緣起;沒有緣起的話,涅槃生死都沒有辦法成立,所以無自性的道理,這是不可沒有的。因為唯有無自性的道理建立了之後,才有辦法成立一切的生死涅槃等,所以必須要主張無有自性。可是沒有辦法理解中觀正見的這些劣慧者,你們卻認為如果沒有自性的話,就沒有自己的不共性質,這樣的話就等於沒有了這一法了,所以怎麼會有存在呢?你們卻有這種的想法。而且你們在解釋龍樹菩薩的論文的時候,你們不直接按照龍樹菩薩辭面上的內涵去作解釋,而多加一個勝義的簡別。也就是龍樹菩薩說到無有自性、無有自性的時候,你們多加勝義的簡別之後,而去詮釋了無有勝義的自性,你們是以這一種方式來作解釋的。而且更荒謬的是,你們居然拿破除自性的正理,也就是緣起的道理,而來破除無有自性,這更為荒謬了。

亥二、彼如何破壞

於是又有一派說到了,在勝義當中雖然找不到自性,可是在名言當中自性是存在的,所以在名言當中,因為自性存在的緣故,所以在名言當中,一切的生死輪迴涅槃等,也都是存在的。如果這樣回答的話,就沒有上述所說的這些種種過失了。於是宗大師就說到了,此非應理,因為月稱論師在名言當中,也說了諸法完全沒有自性,說得非常的明顯。所以在此我們從宗大師的本文裡面可以看到:

(417頁)第二、彼說如何破此之理。如是龍猛菩薩之宗,謂諸法全無塵許自性,若由自性,生死涅槃一切建立皆不得成。然此建立不可不有,其縛脫等一切建立皆當安立,故亦定須許無自性。然汝等說,若一切法皆無自性,餘復何有,破除縛脫及生滅等不須更加勝義簡別,即由破除自性正理而能破除。故於無性安立縛脫及生滅等,應當審思云何非破。若謂論師就名言許繫縛解脫生死涅槃一切建立,我於名言亦許彼等故無過失,所以宗大師在此回答到:此非應理。(418頁)因為月稱論師於名言中,亦許諸法全無自性,汝亦共許,若爾破除自性之理,於名言中亦須破彼自性故。又許破自性之理,能破繫縛及解脫等,故於名言亦破繫縛及解脫等,極為明顯。如果你說名言上有自性,你又說名言上有生死的話,那請問破除自性的這個道理,是不是在名言上存在的?如果是在名言上存在的話,那在名言上破除自性的這個道理,也等於破除了生死、涅槃解脫等,那在名言上就沒有生死涅槃解脫等,所以你有這種自相矛盾的問題。

總許無性與繫縛解脫生滅等相違,則於性空之空,生死涅槃一切建立而應理者,隨於二諦皆不得成。所以只要一旦認為有自性的話,那二諦就沒有辦法安立了。故汝破壞中觀所有唯一勝法。若不許彼為相違者,許於所破全不簡別,以破自性之理而破生滅繫縛解脫等,全無正因。如果你認為二諦並沒有相違,你又不加勝義的簡別,但是除了緣起以外,哪有其他破除自性的道理?沒有啊!而且破除自性的時候,生滅繫縛等也會破除的這個道理是在哪裡?以我來看的話,破除自性的唯一道理,就是緣起了。可是緣起並沒有辦法破除生滅、繫縛、解脫等。所以能夠破除自性,在這個同時又能破生滅、繫縛、解脫等的這個正因,找不到。所以若以破自性之理,而破生滅、繫縛、解脫等,全無正因,若以破自性之理而破因果,則無性中無生滅等,是與第二十四品「若此等皆空,應無生無滅,則諸四聖諦,於汝應皆無。」實事師宗所起諍論,及迴諍論中「設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語亦無性,不能破自性。」實事師宗所起諍論,顯然無別。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說,有了自性生滅也不得成,沒有了自性生滅也不得成,所以我不認為「有自性」,也不認為「無有自性」,「有、無自性」我都不認為,我都不主張,而作此說。宗大師在此說到了,這並非是大論典的一個意趣,為什麼呢?從宗大師本文裡面引用了《顯句論》,我們可以看到:若謂性空不空,其生滅等皆不得成,我俱不許性空不空,我兩者都不許,也就是「自性空」或者是「非自性空」,「有、沒有自性」我都不認為,我都不主張,我都不說了。故無過失者,宗大師說,此定非論義。明顯句論云:「其生滅等非但於我無不成過,其四諦等且極應理。」本論亦善分辨性空之宗,彼等皆成,不空之宗則皆不成。入中論云:「事空如像等,依緣非不許,如從空像等,能生彼相識,如是諸法空,然從空事生。」

 所以透過上述引用的經文,可以知道說,縱使我們主張了空性,這不但不會破滅四聖諦以外,而且說了四聖諦是更有道理的,與四聖諦成立的理由,更為合順。所以主張有自性空的話,這並沒有任何的矛盾,那為什麼你不去主張有自性空?因為主張自性空的話,沒有過失啊!所以宗大師又引用了《明顯句論》裡面所說的,縱使我主張了無有自性,可是四聖諦的道理且極應理。以及「如是諸法空,然從空事生」,雖然諸法無有自性,可是在無有自性當中,卻產生種種的善惡、好壞等等的作用。

又有一派說到了,依由正理來破除生死涅槃的時候,這並非在勝義當中而能破除,必須在世俗諦當中而來破除。所以在世俗諦裡面,或者是名言上破除生死涅槃,而來建立的中觀論師,這一種的說法,宗大師回答到:「誠為先所未有者」這是未曾有過的。所以在此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又以正理破縛脫等,非於勝義而能破除,須於世俗中破,然於名言破除生死涅槃一切建立之中觀論師。針對這種的中觀論師的定義,宗大師回答說,我從來沒有看過,誠為先所未有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七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