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10 01:39:5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1/10 01:40:09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七之一  甘丹赤巴2010

宗喀巴大師造 甘丹赤巴尊者講授﹝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十七)201057

首先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先調整我們自己的動機,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我希望能夠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菩提心作為聽法的動機,來聽聞今天的這一堂課。今天在這個地方所要為各位介紹的,是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略論》,請翻到第164頁。在之前我們介紹到的是思惟八苦,而八苦當中的生老病死,前四苦已經簡單的為各位介紹過了。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先看到八苦當中的第五苦。

丑五、思惟怨憎會苦164頁)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譬如僅遇怨敵,一、即生憂苦、二、畏其治罰、三、畏懼惡名、四、畏苦惱死、五、違正法故,畏懼死後恐墮惡趣。應思此等比方說,如果我們遇到了我們不想要遇到的怨敵,我們的仇人。在遇到的當下,我們的內心就會感到憂苦、不愉快。甚至我們會害怕,受到怨敵的處罰,甚至我們也討厭聽到從他口中說出不好聽的話語。如果我被怨敵所影響的話,這時候我們的所作所為,是違反正法的,因而提到了「違正法故」。由於違反了正法的緣故,在臨終時,我們的心裡面會因此而感到苦惱,「畏苦惱死」畏懼死後恐墮惡趣。由於被怨敵所影響的緣故,我們會害怕在死後,有可能會因此而墮入惡趣當中受苦,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思惟怨憎會苦。

丑六、思惟愛別離苦

分五:倘若遠離最愛之親友等,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我們必須不得不遠離我們所相愛的親友,或者是上師等等,由此一、心生悲痛、二、語發怨嘆、三、傷害自身、四、念彼境之功德,由貪戀故,令意憂惱、五、缺乏彼之資財。應思此等這時候我們的內心,會因此而感到悲痛,「語發怨嘆」甚至由於我們的內心感到憂苦,我們會進一步的傷害我們自己的身體。「念彼境之功德,由貪戀故,令意憂惱」,這時候我們想到,我們所貪愛的對象,由於我們內心當中貪愛對方,在內心裡現起對方的種種悅意相,或者是他的功德的時候,這時候內心會因此而感到憂惱。「缺乏彼之資財」而當我們最要好的朋友,離開我們的時候,這時候對方所擁有的資財也會離我們而去。「應思此等」。

丑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分五,如愛別離這個部分的思惟方式,就如同前面的愛別離苦的思惟方式是相同的。如果我們想要求得一個東西,沒有辦法求得的當下,也會生起心生悲痛等種種的痛苦。所欲求不得者,務農秋實不成、經商未獲利等,於其所欲雖勤追求,然未得故,灰心憂苦

丑八、總之,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為苦之義165頁)

  在八苦當中,我們最主要要思惟的苦,就是第八個,也就是透由業以及煩惱的束縛下,我們不得不投生在取蘊的這個狀態當中,而獲得了取蘊之後,我們必須要承受各式各樣的痛苦。而這個部分是我們在思惟苦的當中,最主要要思惟的內涵。而個部分當中的內容分二:第一個部分,「簡略說明」,第二個部分,「詳細說明」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部分分五一、將成眾苦之器二、成已,眾苦所依之器三、苦苦之器四、壞苦之器五、成行苦之自性。應數思惟此等諸苦這個部分是簡略的說明,接下來第二個部分,「詳細說明」。

此中初者:第一個部分我們提到的是,「將成眾苦之器受此取蘊,依此能引來生眾苦。當我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獲得了我們現今所獲得的取蘊,這時候在此同時,由於我們沒有辦法斷除煩惱的緣故,獲得取蘊之後,我們在內心中,還是會生起各式各樣的煩惱。透由煩惱的力量造作輪迴的業,也就是在業以及煩惱的束縛之下,在來生我們還是必須要承受各式各樣的痛苦。所以第一個部分,所提到的是將成眾苦之器。也就是透由現我們現今所獲得的蘊,它會造作各式各樣的業,讓我們在將來獲得各式各樣的痛苦,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成已,眾苦所依之器」。蘊體成已,為老、病等之所依處而當我們的蘊體形成之後,在這一生我們也必須承受生老病死種種的痛苦,因此它是老病等苦的所依之處。這是第二個部分。

第三、第四:提到是「苦苦之器」以及「壞苦之器」。與彼二苦之粗重相隨故,能生彼二。當我們獲得了由業以及煩惱所形成的取蘊之後,伴隨而來的是二苦的粗重。這時候我們在獲得了取蘊之後,我們必須要承受苦苦以及壞苦的逼迫。苦苦以及壞苦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呢?所謂的苦苦,就是我們一般人都能夠感受的苦受。所謂的壞苦,是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樂受。而苦苦、壞苦,最主要的根源是來自於行苦。由行苦作為基礎,在此之上會生起各式各樣的苦苦以及壞苦。

因而提到了第五個部分,「成行苦之自性」。當我們的取蘊在形成的當下,它的本質就是行苦的本質,這個部分也是我們最主要要思惟的內涵。所以在第五當中提到了,第五:僅成取蘊,即生為行苦之自性為什麼在取蘊形成的當下,它的本質就是行苦的本質呢?隨往昔惑、業力而轉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透由往昔所生起的煩惱,以及煩惱所造的業力,而感得的一切行,也就是感得的這一切的果報,都可以稱之為是行苦。由於我們透由業以及煩惱,獲得了蘊體之後,這時候會在輪迴當中,以不自主的狀態,不停的流轉。並且不管你是投生為貧、富、貴、賤,甚至六道的任何一道當中,你都必須要受到行苦的逼迫。行苦的另外一個名稱,又稱之為叫做遍行苦。所謂的「遍」也就是遍於三界,上至有頂下至無間地獄,一切的有情,都必須要遭遇這樣的一種痛苦,所以它稱之為是「」。而當中的「」指的就是,我們不僅要受行苦的逼迫,在以行苦作為基礎的情況下,在此之上,會生起苦苦以及壞苦。也就是透由行苦的力量,它會引發出苦苦以及壞苦,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稱之為是「」。所謂「」就是以它作為基礎,引生出苦苦跟壞苦的狀態,我們稱之為是行。所以這樣的一種苦,我們統稱叫做遍行苦。而遍行苦是三種苦當中,我們最主要思惟的部分。

平常所謂的「苦苦」,也就是我們平常都能夠感受到的苦受,其實這樣的一種苦受,任何的人,其實不管是有沒有宗教信仰,有沒有學佛的人,都不想要遇到這樣的一種痛苦,這一點是我們大家都可以了解的。所以如果我們著重在思惟苦苦上的話,當我們所遭遇的苦苦暫時消除之後,這時候就沒有辦法生起想要學正法的這種心。而想要遠離苦苦的這樣的一顆心,也不能夠稱之為是清淨的出離心。清淨的出離心,它最主要的對境,它所必須要思惟的苦,最主要是以壞苦,尤其是以行苦為主,所以它必須要透由思惟壞苦以及行苦所帶來的過患,透由不斷的思惟之後,對於輪迴生起強烈的出離,才有辦法生起清淨的出離心。所以這當中的行苦,最主要提到的就是只要在業以及煩惱束縛的情況下,我們就不得不在輪迴當中流轉,流轉的同時,你就必須要獲得一種蘊體,而這樣的一種蘊體,會在你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生起各式各樣的痛苦。

而平常我們提到了「苦諦」的這個名相,苦諦的這個名相它的定義為何?就是透由『自因,』在業以及煩惱的束縛之下,所行成的一種輪迴所攝的法,我們就稱之為是苦諦。簡單的來說,也就是它是被業以及煩惱之力所使,而形成為輪迴的一部分,我們就稱之為是苦諦。這當中包括了我們所居住的地點,甚至居住在這當中的有情,都可以稱之為是苦諦的一部分。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第五個部分,「教誡要重視此修持心要之理」若於取蘊之自性──輪迴,談到輪迴的時候,它最主的內涵,就是提到了取蘊的自性。所謂的取蘊,或者是近取蘊的這個名詞,我們可從「」跟「」兩種不同的角度來作思惟。如果是從「」的角度來作思惟的話,它之所以會稱之為是近取蘊,就是因為它透由近取的因,所形成的蘊,我們稱之為叫做近取蘊。這時候,它藉由什麼樣的近取因呢?它是藉由業以及煩惱這樣的一種近取因,而感得的蘊體,我們稱之為叫做近取蘊,或簡稱為取蘊,這是從「因」的角度來作解釋。如果從「果」的角度來作介紹的話,為什麼它稱之為叫做近取蘊?因為在獲得了這樣的一種蘊體之後,它會不斷的衍生近取的一種果。也就是透由獲得了蘊,它會生起各式各樣的煩惱,並且在煩惱生起的當下,會造作各種流轉輪迴的業,所以這是從果的角度來作取名的。

就比方說,我們稱一棵樹叫做芒果樹,之所以它叫做芒果樹,是因為這棵樹在結果的時候,它會結出芒果的果實,所以這是從「果」的角度來為因的法作取名的。所以相同的道理,在獲得了蘊之後,由於它會生起業以及煩惱的近取果,所以以這樣的角度,將這樣的蘊體,取名為叫做近取蘊。所以近取蘊的這個名詞,是從因以及果的兩種不同的角度來作解釋的。所以不管是從因的角度也好,或者是從果的角度來作思惟,我們都知道,如果獲得了近取蘊,它會帶來無窮的過患,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思惟輪迴的過患。

所以在這當中有特別的強調,「若於近取之自性」,也就是輪迴未能生起真實厭離這個地方有特別的強調「真實厭離」這四個字。在輪迴當中,不管你有沒有宗教信仰,所有的人他都不想要獲得多餘的痛苦。有一些人,是因為不想要受苦,所以學習宗教;有一些人他是不想要獲得痛苦,所以他不想要學習宗教。因為他覺得學習宗教,會讓他帶來多餘的痛苦,所以他覺得學宗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所以有一群的人他是因為想要去除內心的痛苦,而來學習宗教;有一類的人則是相反的,他是因為怕學習宗教之後,帶來多餘的痛苦,所以這時候他不想要學習這些宗教信仰。但不管怎麼說,身為人,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不想要獲得這些多餘的痛苦。

相同的外道的修行者也是如此,外道的修行者,透由修學襌定,能夠暫時的斷除現前的貪欲以及瞋恚種種的煩惱。但他們能不能更進一步的,斷除「遍行苦」所帶來的過患?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縱使他們能夠對於苦苦以及壞苦生起厭離,但是這樣的一種厭離,並沒有辦法稱之為是真實的厭離。真實的厭離它的對境,最主要是要對遍行苦生起厭離,唯有透由思惟遍行苦所帶來的過患,才有辦法在心中生起真實的厭離。因此這個地方就強調了,如果對於輪迴未能生起真實厭離,則不能生真實求解脫心;並於流轉輪迴之諸有情,亦無發大悲之方便如果對於自身的苦,沒有辦法生起真實的厭離,對於他人所受的苦,也沒有辦法生起真實的大悲。是故任趣大、小何乘,此種意樂極為重要所以出離心,尤其是真實的出離心,不管你是修學大乘法,或者是小乘法的行者,其實這樣的一種心態,這樣的一種意樂,都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沒有辦法在內心當中生起一顆真實的出離心,這時候縱使你所修的法「是正法」,但是你所造的業,還是流轉輪迴的業。

子二、思惟六苦

以上介紹的是思惟八苦的部分,接下來看到思惟六苦。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三:第一個部分,「簡略說明六苦」。親友書》中說有六種一、無有決定,二、不知饜足,三、數數捨身四、數數結生,五、數數高下六、無伴之過患這當中先看到「無有決定」,在我們周遭不管是敵人,或者是親人,其實他們的角色都是不固定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對這一點,更進一步的加以認識的話,我們在內心中就會覺得不管是敵人或者是親人,這些都是一個固定的狀況。如果是一個固定的狀態的話,這時候我們就會想辦法,想要去消滅敵人而保護親人,並且在消滅敵人保護親人的情況下,就會生起各種的貪、瞋。但實際上親友、敵人的狀況卻不是如此,它是不固定的,因而第一個部分提到的是,「無有決定」。

第二個部分,「不知饜足」,在輪迴當中的一切有情,都不知道在享樂的當下,應該要滿足。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滿足的話,其實這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因而大師曾經在論典當中有提到,「受用無饜一切眾苦門」,如果我們在受用樂受的當下,我們的內心沒有辦法因此而感到滿足的話,這時候這樣的一種不滿足的感覺,就是痛苦的根源。就有如同是一個口渴的人,他如果口渴,但是他所喝的水,如果是海水,或者是鹹水的話,不管他怎麼喝,他會越喝越渴。相同的,當我們在受用種種的樂受的同時,如果在受用的當下,不知道滿足,這時候我們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去尋求其他的快樂,因此我們會忙於世間的這些事情;在忙於世間事的當下,會造作種種的煩惱;而透由煩惱,會生起種種的痛苦,這是不知饜足所帶來的過患。

第三以及第四提到的是「數數捨身」以及「數數結生」。投生在輪迴之後,我們所獲得的身,它並不是永恒不變的,縱使你是生在一個非常高貴的種姓,或者是你是生在有錢人家,但是到最後都必須要面臨死亡,這時候你是必須要捨棄你當下所擁有的善妙之身,並且在捨棄之後,你必須要再結生相續。

數數高下」,縱使在輪迴投生的同時,我們是身為轉輪聖王,或者是梵天王,或者是帝釋天王,當他的福報用盡的時候,這時候他還是會墮入三惡趣,甚至墮入地獄當中受苦,因而提到了數數高下。

第六「無伴之過患」。縱使現今在我們的四周圍有許多的同伴,但是在臨終前,我們知道在死後誰都帶不走,內心就會生起一種非常悲痛的感受,而這就是沒有同伴所造成的過患,這是第六個部分「無伴之過患」。

這個科判當中的第二個部分提到的是,「將此總攝於三點中而作說明」,也就是將前面的六點,總攝在三點當中來作說明。六者總攝為三一、於輪迴中,無有可信之處在輪迴當中,不管投生在善趣,或者是惡趣,其實它的狀況都是不穩定的,因而「於輪迴中,無有可信之處」。二、於其安樂,任憑如何受用,終無饜足這個部分我們在之前已經稍微的介紹過。三、從無始而流轉。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身是沒有開端的,也就是從無始以來,我們就在輪迴當中不停的流轉,我們所流輪的次數是無數的。由於我們所流轉的次數是無數的緣故,輪迴當中的任何一種安樂,我們都曾經享受過;相同的道理,輪迴當中的任何一種苦受,我們都曾經遭遇過。雖然輪迴當中的樂受,我們都已經享受過了,但是在享受之後,我們從未因此而感到滿足;雖然輪迴當中的種種痛苦,我們都曾經遭遇過,但是我們也不曾因此而生起厭離。所以這就是輪迴帶來的過患,不管我們所承受的是樂或者是苦,我們都沒有辦法因此而滿足,或者是對於苦生起厭離,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造作輪迴的業,而在輪迴當中流轉,所以這個部分所提到的是,「從無始而流轉」。

初中有四第一個部分它包含了四點。()於所得身不可信任,即是數數捨身 ()於他人所作損害、利益不可信任,即是父轉為子、母轉為妻、敵轉為親等,無有決定()於所獲圓滿不可信任,即從高處墮於低處這個部分,其實在之前,人有福報的時候,有所謂的轉輪聖王。但由於現今眾人的福報慢慢的消失了,所以轉輪聖王我們也沒有辦法親眼看見。但是縱使我們有機會投生為轉輪聖王,我們能夠掌控四大洲,但實際上當我們的福德慢慢的消失,甚至到用盡的那一天,我們也會從轉輪聖王的王位,墮入三惡趣當中受苦。所以這邊有特別的提到,「於所獲圓滿不可信任,即從高處墮於低處。()於共住不可信任,將無伴而走生下來的時候,我們是一個人生下來,死的時候我們也是一個人離開這個人世間。所以不管是投生在這個世間上,或者是離開這個世間,我們都是一個人,沒有人可以伴隨著我們而來,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帶引我們往另外一個方向前進,所以「於共住不可信任,將無伴而走」。

第三者即數數結生,相繼受生不見邊際也就是雖然我們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不斷的結生,但是我們所要受的身,以我們目前的狀況來看的話,是不會有任何的邊際,也就是我們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投生。應當如是數數思惟我們要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不斷的來思惟輪迴當中所帶來的眾多痛苦。

接下來我們看到這個科判當中的第三個部分,「有漏的感受中沒有自性之樂」,這個部分當中的內容相當的重要,所以我們平時應該要多花一些時間來作思惟。復次,能增貪之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而起樂覺,無不觀待除苦之自性樂能夠讓我們生起貪欲的現前樂受,也就是我們之前所介紹的壞苦,「多是於苦漸息而起樂覺」,這樣的一種樂受,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會覺得快樂呢?就是在於前苦慢慢消失的同時,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一個階段性,是一種快樂的狀況。「無不觀待除苦之自性樂」,在輪迴當中沒有一種樂,是不需要觀待除苦就有辦法獨自安立出來的,這是絕對沒有辦法的;輪迴當中的樂,都是必須要觀待去除前苦的情況下,才有辦法安立。

舉一個例子,譬如走久生苦由坐而起樂覺,比方有一個人,他走了很長的一段路,這時候他走久了,他的腳會痠,所以他想要坐下來休息。「由坐而起樂覺」,在坐下來的那一瞬間,他會覺得非常的舒服,他會覺得這是一種樂受。此乃前苦由大漸息滅時,遂覺為樂漸次生起,然此非自性樂但是我們所認為的快樂,它其實是什麼樣的一種現狀呢?「此乃前苦由大漸息滅時」,之前在走路的當下,他會覺得越走腳就越痠,心裡面就會覺得埋怨、不舒服,所以在坐下來的那一瞬間,身心的苦,從最頂端慢慢的減弱時,這時候他會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快樂的感受。但實際上在坐的那一瞬間,後面的苦卻是由小漸漸的增多。所以在前苦由大變小,後苦由小變大的這段期間,我們一般的世間人,就會將這段時間當中的感受,認知為是一種快樂的感受。「遂覺為樂漸次生起,然此非自性樂」,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真正的快樂。為什麼它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你在坐久了之後,你還是會有另外一種的苦受會生起。所以提到了若坐過久,仍復如前生眾苦故。所以它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快樂。如果它是真正的快樂的話,照道理來說,你應該是在不管坐多久之後,都還是感覺非常的快樂,但實際上並不是。相同的道理,有時候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我們會想要吹電風扇,或者是想要開冷氣,但是實際上不管是你電風扇吹久了,或者是冷氣吹久了之後,你心裡面還是會覺得不舒服、不愉快,你會覺得太冷,而這時候可能又想要到有陽光的地方去走走。

相同的,當你肚子餓,或者是口渴的時候,你想要吃東西,你想要喝水。在吃東西、喝水的當下,會有一種滿足感,你會覺得這種感覺非常的快樂。但實際上當你吃的東西份量越來越多,或者是你所喝的水,越來越多的時候,這時候你就會有另外一種的痛苦生起。所以我們世間人所安立的樂,或者是我們所認為的樂,只不過是前面的一種苦,它從大慢慢的變小,而後面的一種苦從小慢慢的變大,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我們會認為我們所遭遇到的感受是一種樂受,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真正的樂。所以這地方有提到,並非自性樂。若是自性樂之因者如果我們所認知的快樂,它的因、它的來源,如果是造成自性樂的因的話,它應該會呈現出什麼的現狀呢?應如苦因任憑如何依附,其苦漸增;就如同苦因,如果我們不斷的去接近,不斷的去串習苦因的話,照道理來說,我們所承受的苦應該會越來越劇烈;相同的,如果我們所認為的樂因,它如果是自性樂的因,照道理來說,我們不斷的去串習它,不斷的去接近它的話,樂受也應該不斷的增長,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所以這個地方就提到了,「若是自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任憑如何依附,其苦漸增」。

如是依附行住坐臥、飲食、日光、陰影等,亦應任憑依附幾久,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然見過久唯生痛苦所以從這當中,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所認知的樂,它並不是自性樂,它的本質,還是痛苦的本質。從什麼地方我們可以知道這一點呢?如果我們所認知的樂,它是自性樂的話,形成它的因,我們在接近它,在串習它的情況下,應該我們所認知的樂,它應該要能夠不斷的增長,但實際的狀況卻不是如此。由此我們就知道,我們所認知的樂因,它並不是自性樂的樂因,我們所認知的樂,它也不是自性樂的本質。等亦如《入胎經》及《四百論本釋》中所說這個內涵在佛陀所說的《入胎經》,以及《四百論本釋》都有清楚的介紹到。

癸二、思惟輪迴別苦(分四)

子一、三惡趣苦

子二、人苦

子三、非天苦

子四、天苦

子一、三惡趣苦167頁)

前已說訖。

子二、人苦

飢渴、寒熱之不悅意觸,追求與疲勞之苦在人世間也必須要面對飢餓、口渴、寒冷、炎熱等,眾多的不悅意的感受。「追求」人想要獲得的快樂,或者是人想要獲得的安樂,並沒法辦法任運生起,所以必須要透由辛勤的追求,努力的付出之後,才有辦法獲得他想要獲得,想要追求的快樂。所以在追求快樂的過程當中,就必須要承受各式各樣不同的痛苦。所以這個地方,有特別的強調「追求與疲勞之苦」。復有如前所說生、老、病、死等七,應當了知。又如《資糧論》云:「一切惡趣苦,人中亦可見,雖然在人道當中,並沒有辦法清楚的看見,所謂的地獄,或者是餓鬼的象徵。但實際上在人世間本身,它就具備有類似三惡趣的痛苦。苦逼等地獄,有一些人,他被痛苦所迫,心身俱疲的狀態下,他就會有如同是投生在地獄當中受苦。貧如閻魔城,有一些人他相當的貧窮,就有如同是身處在餓鬼的閻魔城當中。此中畜生苦,強者於弱者,壓迫及傷害,如同大瀑流。」在人世間勢力強大的人,他會打壓,甚至傷害勢力微弱的人,而以上我們所介紹人世間當中的苦,如同大瀑流,它是源源不斷的產生,沒有任何的間斷。

接下來,《四百論》中亦云:「上流為意苦,庸者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上流社會的人,或者是生活富裕的人,甚至一些高官大臣們,甚至一些相當有名的上師,他們最主要承受的苦,是心裡面的痛苦。「庸者從身生」而一般普通的人,最主要承受的苦,是身體的苦。上流社會,或者是生活富裕的這些人,他們有得吃,有得穿,但是他們會在彼此之間不斷的去作比較,甚至對於生活比他更富裕的人,他會心生嫉妒,甚至內心會感到不滿。所以他在內心當中,會生起許多負面的情緒,而讓他的心裡面感到不愉快。而一般的人,為了吃、為了穿要忙於工作,而這時候他所必須要承受的,大部分是身體上面的苦。但實際上身苦跟意苦,這兩者相較之下,其實意苦的過患,甚至它的痛苦的程度,是遠超過身體的苦。身體的苦,可以藉由休息而將它減緩;但內心當中的苦,如果沒有辦法藉由正確的思惟方式,它有可能讓你吃不好,也睡不好,甚至會有許多的過患產生。

有一些人會覺得,有錢人的生活,是過得相當的富裕、相當的自在、相當的快樂,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身為有錢人,他也有身為有錢人的痛苦,甚至他們所遭遇的苦,是我們一般的人所沒有辦法感受,也不知道的苦。所以在這個人世間,不管是上流社會的人,或者是一般的普通人,都必須要承受內心,或者是身體上的種種痛苦。「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所以在輪迴當中流轉的人們,就是被心理以及生理上的痛苦所傷害。應如所說而作思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