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5 13:00:21
學習次第 : 進階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上冊 共下士道 意樂之量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意樂之量」 :

己二下士意樂的標準:

假如先前是真心「著重今生」,那所謂「著重後世」亦僅是人云亦云。當這種心態的位置否相更換,變成以著重後世為主,著重今生為副的時候,我們便已生起下士的意樂,但是,我們還要令這種意樂堅定。所以,當它生起後便仍須努力修習。

己三遣除對下士意樂的誤解:

(宗喀巴大士先指出某些人的誤解:)佛經曾說,行者必須厭棄所有一切生死輪回的美滿事物。但是,有一些人由於誤解經中的意思,於是便認為身體、受用等「增上生」的美事,全皆屬於生死輪回的事情,所以,生起著重這些事情的心態是不正確的。

(宗喀巴大士隨即駁斥這種誤解:)所著重的事情共有兩類,亦即努力追求現前的事情及努力追求究竟的事情。即使致力尋求解脫的人,暫時亦須要努力追求生死輪回之中的圓滿身體等事情,因為他們要逐步不斷借助「增上生」的生命,最後才能獲得「決定勝」。

還有,身體、受用、眷屬等一切屬於「增上生」的美滿事情,亦非完全屬於生死輪回的事情,譬如,「佛色身」便是最極圓滿的身體,「佛刹土」的資財是最極圓滿的受用,「佛眷屬」便是最極圓滿的眷屬(而這些皆是屬於生死輪回之外的事情)。彌勒的《大乘經莊嚴論》亦提及這個意思:

增上生即是受用圓滿、身圓滿、眷屬圓滿及事業圓滿。

意指由前四種波羅密多(佈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進度)成就人、天的「增上生」。在許多教典之中也說到自前四種波羅密多而成就佛陀的「色身」。

(色身,梵: rupa-kaya。藏: gzugs sku。佛身是分為「色身」與「法身」兩種。「色身」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佛身。色身又可分為「化身」和「報身」兩類。)

所以,求證「一切種智」者須長時間修習大量殊勝的佈施、持戒及安忍等,因此,他們亦要努力追求這些身體等各種最極殊妙的「增上生」果報。

(一切種智,梵: vastu-jnana。藏: rnam mkhyen。《般若經》所說的「三智」之一。又作佛智、遍智。就廣義言之,「一切種智」同于「一切智」sarvatha-jnana。但是,相對于三智之中的「一切智」而言,「一切種智」僅指佛陀所得之智。即能以佛智能遍知一切道法及一切眾生的因種,並能了達諸法的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大智度論》說:「所謂禪定、智慧等諸法,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

至於成就究竟目標,亦即「決定勝」,如《入菩薩行論》所說:

借助人身的舟船而脫離大苦海。

頌中是以人身作為譬喻,來說明我們必須借助善趣之身來渡越「有海」、趣向「一切種智」。又因其間必須經歷多生多世,因此,能達成善趣身的殊勝因,亦即「戒律」乃是道的根本。

(「有海」是指「三有」或「二十五有」等猶如無邊大海的生死迷界。六道眾生流轉於生死迷界之中,無法脫離,如同船舶於海中漂泊,不能抵達彼岸。《俱舍論》說:「由惑世間漂有海。」《俱舍論頌疏》:「由煩惱惑,令有情世間漂在三有生死海中。」同類的譬喻還有:有流、有獄、有輪等等。)

假如以一種德相不圓滿及只能具有部分功德的善趣身,那就算我們已經入道也不會有什麼進展,因此必須擁有德相圓滿的善趣之身。所以,守持沙彌等不圓滿的根本學處(指沙彌戒、沙彌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八關齋戒)仍不足夠,應盡力守持比丘等圓滿的根本學處(指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密乘誓戒。)

(宗喀巴大士再舉出另一些誤解:)還有一些人說:「護持戒律是為了獲得受生善趣,所以即使八關齋戒也可以達成這個目的,又何必過著意義微少的艱苦比丘生活?」又有一些人說:「假如別解脫戒的目標是要證得阿羅漢,那為何要過著意義微少的艱苦比丘生活?反而應重視優婆塞之身,因為以優婆塞之身也可以證得阿羅漢,再者,未滿二十歲的人也不能成為比丘。」

(宗喀巴大士駁斥這種誤解:)須知這些對正法扼要一無所知者的言論,實屬荒謬絕倫。我們應以較低級的戒律來作為輔助工具,逐步受持較高級的戒律,盡力圓滿守護根本學處。

共下士道的修心次第至此說畢。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冊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