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5 02:33:34
學習次第 : 進階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下冊 學毗缽舍那法 毗缽舍那所有差別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毗缽舍那所有差別」: 辰二毗缽舍那的分別:

據《修習次第論》中篇所說,「毗缽舍那」的資糧共有三種: (1)親近善士、(2)廣求聽聞(空性真實義的開示)(3)如理思維。憑著這三種資糧(必需條件)而獲得通達兩種無我的正見之後,便要修習毗缽舍那。

應修習哪些毗缽舍那呢?現在主要解說的並不是「大地毗缽舍那」(指初地以上各地所修的毗缽舍那),而是異生所修習的毗缽舍那。對於異生來說,完成毗缽舍那便是修習四種、三種及六種毗缽舍那。(異生,梵: prthag-jana。藏:so soskye bu 又作凡夫。據《大毗婆沙論》所說,「異生」是指生起異類之見、惑,造異類之業,受異類之果、異類之生。《成唯識論述記》說「異」有二義: 1 別異聖者僅生於人天趣,異生則通於五趣。2 變異異生轉變為邪見等。生意指生類,凡夫有別于聖人的生類,故稱異生。)

依《解深密經》所說,四種毗缽舍那是指「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等四者。思擇是觀緣「盡所有性」。「最極思擇」是觀緣「如所有性」。第一者(思擇)又分「周遍尋思」和「周遍伺察」兩種。第二者(最極思擇)亦有「尋思、」和「伺察」兩種。「尋思」(: vitarka。藏: rtog pa)和「伺察」(梵:vicara。藏: dpyod pa)是就所緣境的粗細來判分。正如(無著論師於)《聲聞地》所說:

何謂四種毗缽舍那?這就是比丘以內心的奢摩他思擇諸法、最極思擇諸法、周遍尋思諸法、用遍伺察諸法。他是怎樣思擇呢?他是由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思擇盡所有性,由這三種所緣最極思擇如所有性,由具有(通達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的)兩種慧的有分別作意認取這三種所緣的差別相狀便是用遍尋思,當他能正確觀擇它們的時候,便是用遍伺察。

(無著論師的)《阿毗達磨集論》亦同樣開示這四種毗缽舍那之道。(蓮華戒論師的)《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也和《聲聞地》一樣確認這四者。至於三種毗缽舍那,就如《解深密經》所說:

世尊,毗缽舍那的種類有多少?慈氏,是有三種:第一種是有相毗缽舍那,第二種是尋求毗缽舍那,第三種是伺察毗缽舍那。何謂有相毗缽舍那?這就是純粹作意於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的毗缽舍那。何謂尋思毗缽舍那?這就是為求瞭解前慧未善瞭解的種種法相的作意毗缽舍那。何謂伺察毗缽舍那?這就是為求證得真實解脫之樂而作意於前慧已善瞭解的各種法相的毗缽舍那。

據《聲聞地》所說,於「等引地」(包括:四靜慮、八解脫、三等至、五現見三摩缽底)作意于所曾聽聞受持的教法或教授,這是作意而不是思維、衡量、推度、觀察,所以它僅是隨相行。若對那些教法或教授進行思維、衡量、推度、觀察,這時便稱為隨尋思行。若對於那些經過尋求而決定成立的教法或教授,再進行審觀伺察,這樣便稱為於已尋思隨伺察行。這三者即稱為「三門毗缽舍那」。總括而言,第一者是觀緣無我的意義,作意它們的相,但不會多作抉擇。第二者是為了確定先前未決定的意義而作出抉擇。第三者是對於已決定的意義,像前面一樣進行伺察。

六種毗缽舍那便是觀緣「六事」。這是尋思毗缽舍那的尋思次第。亦即是對於(1)(: don)(2)(:dngos)(3)(: mtshan nyid)(4)(: phyogs)(5)(: dus)(6)(: rigs pa)進行尋思。經尋思後再進行審觀伺察。

義尋思指尋思某個特定名詞的意義。

事尋思指尋思某種事情是外事還是內事。

相尋思指尋思某種事情是「總相」、「別相」或「共相」、「不共相」。

品尋思指尋思黑品(不善範疇)的過失過患及尋思白品(善範疇)的功德利益。

時尋思指尋思某種事情是怎樣出現在過去世,尋思某種事情是怎樣出現在未來世,尋思某種事情是怎樣出現在現在世。

理尋思指尋思四種道理: (1)觀待道理意指各種「果」是依仗各種因、緣而產生,這是由世俗、勝義的特殊觀點及它們的「事」進行尋思。(2)作用道理意指一切諸法各有作用,例如火有焚燒的作用,應這樣尋思:「這是法,這是作用,這種法是有這種作用」。(3)證成道理意指所成立的事情不會被正量推翻,應這樣尋思:「這種事情有沒有現量、比量或教量支持」。(4)法爾道理意指對火的暖性、水的濕性等世所共知的法性生起勝解,又或對「難思法性」及「本住法性」生起勝解。不必考慮有其他理由令這些事物具有這樣的性質(例如求樂厭苦是眾生的法爾本性,所以無須考慮其餘的理由 )

(四種道理是萬物的存在法則。「觀待道理」又稱「相待道理」,諸行必須觀待眾緣而生,如發芽須依仗種子、氣溫、水土等因緣。「作用道理」又稱因果道理,如眼根是眼識的所依而有作用,色境是眼識的所緣而有作用。「證成道內」又稱「成就道理」,指由現量、比量及聖教量而證成的道理,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是。「法爾道理」又稱「法然道理」,指本自存在於法界的自然道理,如火的焚燒性、水能潤濕牲。據妙音笑論師所說,「難思法性」是指佛陀能把三千大千世間納於一毛孔中,又或前文所說屋頂的鴿子能在屋內的乳酪上留下足跡等不可思議的事實。「本住法性」是指諸法本無自性的實相。)

在剛才所說的六事之中,瑜伽師所認識的只有三類,此即: (1)言說義(言詞說話的意義)(2)盡所有性、(3)如所有性。

六事之中的「義尋思」是屬於第一類「言說義」。「事尋思」和(「相尋思」的)「別相尋思」是屬於第二類「盡所有性」。(「相尋思」的)「總相尋思」及六事的其餘三事(品尋思、時尋思、理尋思)是屬於第三類「如所有性」。《聲聞地》說:

這就是三門毗缽舍那及六事的所緣。簡而言之,它們能總攝一切毗缽舍那。

意指這些在《聲聞地》所說的事情能包含所有一切毗缽舍那。

又我們最初所說的四種毗缽舍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的門徑正是從有相(、尋求、伺察)等三種毗缽舍那產生。也就是說,行者是透過由三門的觀點產生的六種尋思方法進行尋思而修習它們。《聲聞地》指出上文所說的「勵力運轉」(、有間缺運轉、無間缺運轉、無功用運轉)等四種作意,是通於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所以毗缽舍那亦具有這四種作意。《般若按羅密多教授論》說:

所以,圓滿四種毗缽舍那的修習便能解脫「粗重縛」。圓滿九種奢摩他的修習便能解脫種種「相縛」。

(首句的「粗重縛」在《廣論》英譯本是譯作「生於惡趣的結縛」。)

在許多大論典之中也有這種說法。所以「毗缽舍那」是透過「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等四種《解深密經》所說的方法來進行修習。而「奢摩他」是透過于境全無散動的九種無分別住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境、平等住)來進行修習。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