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5 02:27:40
學習次第 : 進階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下冊 學毗缽舍那法 由修習故毗缽舍那成就之量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由修習故毗缽舍那成就之量」

辰四由修習而獲得毗缽舍那的標準:

當你們這樣以觀慧觀察進行修習時,在生起前文所說的「輕安」之前,即名為「隨順毗缽舍那」,生起「輕安」之後才是「真實毗缽舍那」。至於「輕安」的性質及引生「輕安」的方法在前文已經解釋。又由先前證得而延續未失的「奢摩他」亦能引生「輕安」,所以「毗缽舍那」並非只有「輕安」就足夠。為什麼呢?因為在修習觀察時若能由(觀察)本身的力量引生「輕安」才能稱為「毗缽舍那」。就這一點而言,觀緣「盡所有性」或「如所有性」的「毗缽舍那」均是相同的。正如《解深密經》所說:

世尊,假如菩薩在獲得身心輕安之前,向內作意思維所已了知的一切諸法三摩地所行影像,這種「作意」應如何稱呼?

彌勒,這並不是「毗缽舍那」,而是「隨順毗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亦說:

所以,毗缽舍那是依靠獲得身心輕安而成就。當你們對已思維其意義的內三摩地所行影像勝解觀察時,若未生起身心輕安,這種作意即名為「隨順毗缽舍那作意」。當生起輕安之後,這種作意即名為「毗缽舍那」。

意指修習緣「盡所有性」的奢摩他、毗缽舍那或雙運與修習觀緣「如所有性」的奢摩他、毗缽舍那或雙運悉皆相間。若觀察本身能引生輕安,那亦能引生「專注一趣」,所以,已成就「奢摩他」的功德就是由觀察思擇本身亦能引生這種「專注一趣」(奢摩他)。同樣,對於已完善成就「奢摩他」的人而言,即使觀察修亦能幫助「奢摩他」,所以切莫以為凡是進行思擇觀察修便會有損「住分」。

只有對二無我見的任何一者獲得清淨無謬的瞭解並對它進行修習,才能成為緣「如所有性」合修安住和觀察的毗缽舍那,這種才是能區別「真實毗缽舍那」的標準,其餘一切方法皆不能區分。

不能用作區分的事情是指什麼?修習任何所緣境也可以令粗品二取顯現停滅,令心處於猶如無染淨空,具有明顯、了別、澄淨(即是明分、了分、澄分)的心境。心就如沒有風吹的燈燭一樣穩定持久。在意識所顯現的外境和內境猶如虹霓輕煙,而且這種情況還會持續顯現,但是,當行者作意專注於任何在意識顯現的境相時,它們卻連些微的作意亦經受不起,於是行者的「奢摩他」便會恢復。

雖然色、聲等粗顯的外境先會顯現,但當行者熟習這種修習後,先前獲得的各種認識和覺受便會逐漸脫離。若行者令心專注於色、聲等外境之上,它們便沒法經受些微的作意而隱沒,雖然會有這些覺受出現,但這並不是獲得通達遠離二邊的真實正見,這種模糊不清的顯境亦絕不能視為通達中觀所說的「如幻」意義。因為即使行者內心並未趣向正見,但是只要長時修習「住分」亦會有這類事情顯現。正如前文所說,「如幻」的意義必須依仗兩種因素才能現起:

(1)決定諸法無自性的「理智」定解。

(2)「名言量」不能否定顯現成立。

「色」等事物於意識之前現出像虹霓般的通透輕薄相,只是「無質礙觸事」和「雖無質礙而有明顯」兩者的結合。由於這種決定連些微無自性的定解也沒有,所以不可把它視為「如幻顯現」,因為這種把「質礙觸」稱為「自性」的做法是把「自性」和「質礙觸」這兩種所破境視作相同。否則,若認為中觀所說的「如幻」(: sgyu ma lta bu )及「虛妄」(: brdzun pa)便是這樣的一回事,那麼,以虹霓和輕煙為差別事(: khyad gzhi)時應不會生起「有自性」的想法,因為按照這種做法而言,對「差別事」生起的定解即是定解它們無自性而有顯現。還有,若以「質礙觸事」作為「差別事」時,這種做法便不能引生「質礙觸事無自性」的定解,因為按照這種做法而言,對「差別事」生起的定解即是妄執「有自性」。所以,當「色」等事物這樣顯現時,並不是「如幻顯現」的意義,因為它完全不能把妄執這種通透輕薄相便是這些「境」的真實本性的意義破除。正如前文所說:「如幻顯現」是在先前已得清淨正見而未忘失的人身上出現的事情。(宗喀巴大士在文中是反對有人以「時輪續」的說法來解釋中觀派所說「如幻顯現」。)

在善知識阿蘭若師傅出的各種道次第之中(阿蘭若師又作貢巴瓦。全名貢巴瓦旺促堅贊,藏: dGon pa ba dbang phyug rgyalmtshan。阿底峽尊者傳出的迦當派教法,在仲敦巴大士之後分成三支: 1 博朵瓦的「教典派」藏: gzhung pa ba2 懂峨瓦的「教授派」藏: man ngag ba3 貢巴瓦的「道次第派」藏: lam rimba。這三支傳承最後又傳至宗喀巴大士手中。「道次第派」所依止的論典是稱為「聖教次第」,藏: bstan rim。宗喀巴大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便是以這類開示道次第的論典為基礎。見《廣論》英譯注),對於引生空性正解的方法曾這樣的描述:首先應修習「補特迦羅無我」(人無我),然後再修習「法無我」的意義,並要任持正念、正知。假如一座的時間太長,難以任持正念,便會時而沉沒時而掉舉,這樣所得的利益便會微不足道。所以應於上午、下午、初夜(黃昏)、後夜(黎明)四座之中分別修習四座,亦即是於一晝夜之間修習十六座。若認為所修境已變得清晰明顯又或獲得某些覺受便要停止。在按照這種方式修習時,假如自覺沒有修習很長時間,但在查看時間時卻發現晝夜急速流逝,這就是表示已能攝心于所修境之上。相反,假如自以為修了很長時間,但是在查看時間時卻有度日如年的之感,就表示心未攝于所修境之上。若能攝心于所修境之上,內心的煩惱便會減弱,而且會以為自己此後再也不必睡眠。當行者每座修習能長達一晝夜時,他的三摩地便會生起四種征相:

(1)無分別在住定時不會感覺有出入息(呼吸活動),而且息(一呼一吸為一息)和思維會變得非常微細。

(2)明瞭像秋季正午的天空一般明朗。

(3)澄淨像在日光之下,把清水注入潔淨的杯子一般清澈澄淨。

(4)微細處於前三種征相之中,能了了分明看見細如發尖的事情。

雖然這是生起「無分別智」的隨順,但是相比於真實的「無分別智」,它的性質仍屬有分別,因此稱為「顛倒」。《辨中邊論》說:

隨順即是顛倒。

依照《辨中邊論》所說,在異生凡夫的空性修習之中,即使最善妙者仍是隨順顛倒。

雖然在修習前文所說的無謬正見時並未生起其他征相,但是亦能稱為修習無我意義,相反,假如不能修習無謬抉擇正見的意義,即使已生起四種征相仍不能視為修習了義。所以,應依上文所說以確定是否修習「如所有性」的意義。修習「如所有性」後,諸法猶如幻現的道理,應從上文所說而得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