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5 09:07:24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中冊 上士道 學習靜慮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論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學習靜慮」:

寅五學習靜慮:

「學習靜慮」分四:()靜慮的本質。()如何著手修習靜慮。()靜慮的分別。()修習靜慮的方法。()總結。

卯一靜慮的本質:

「靜慮」的性質便是一念專住于所修境,不會向外散亂的心態。《菩薩地》說:

這就是先已聞思菩薩藏(大乘經典)的菩薩一心安住世間與出世間善法的狀態。不論這種心境是以「止」、「觀」還是「止觀雙運」之道為其目標,也要知道這種一念專住的心境便是菩薩的「靜慮」。

(佛典把這種一念專住的心境稱為「心一境性」。梵: cittaikagrata.是「定」的別名,亦是「定」的自性。蓋因心念止於一境的狀態使是「定」或「等持」的本質。)

《入菩薩行論》(靜慮品)亦說:

發起精進之後,便要把心意安住在靜慮之上。

卯二如何著手修習靜慮:

應思維修習「靜慮」的利益及不修習的過患害處。此理將會在「奢摩他」一節作出解釋。

卯三靜慮的分別:

按照先前引錄(《菩薩地》)的論文,「靜慮」在「性質」上可分為:「世間靜慮」和「出世間靜慮」兩種。若就「類型」而分,則有三種(止、觀、止觀雙運)。若就「功能」區分,可分為「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三種。

第一,「身心現法樂住靜慮」,意指等住於定中即能引生「身心輕安」的一切靜慮。(輕安,梵: prasrabdhi。藏:shintu sbyangs pa。心所之一。是一種身心輕利安適,對所修境能自在勝任的精神作用。輕安是「善心所」之一。這種精神作用,主要成就第九住心時出現。輕安又有「身輕安」和『心輕安」之分,與前五識相應者,稱為「身輕安」,與第六意識相應者則稱為「心輕安」。)

第二,「引發功德靜慮」,是指一切能引生神通、解脫、遍處(梵:krtsnayatanam。藏:zad pa。即「十遍處」)、勝處(梵:avabhibhvayatanani。藏: zil gnom’即「八勝處」)等各種聲聞共同功德的靜慮。

第三,「饒益有情靜慮」,即是能成辦十一種利生事業的靜慮。

卯四修習靜慮的方法:

凡在修持任何淨善靜慮的時候,皆應與「六殊勝」和「六波羅密多」合修。自己安住靜慮後,再把別人安置於靜慮之中,這就是「靜慮施」。其餘各種波羅密多如前例知。

卯五總結:

菩薩行的基礎,亦即菩提心的隨念和修習,能策勵我們為求安置一切有情眾生而修學無漏靜慮。當此心已經堅固增長之後,即應發願修學上品靜慮(大地菩薩所修的靜慮)。縱使未能引生圓滿的靜慮,亦必須因應自己的能力,時時精勤學習一念專注的三摩地,若不學習便會時常被毀犯學處的罪過所污染,在他生之中亦難以學習得入菩薩靜慮法門的各種學處。相反,我們若能努力修學,即使在今生亦能心意安穩,散亂微弱,令我們修習善行的力量極為強盛。在未來生之中,亦會像《妙臂請問經》所說一般,身心安樂歡喜,這樣便能夠輕易圓滿「靜慮波羅密多」。其理將會在「奢摩他」一節詳細解釋,於此不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