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21:05:01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21:02:09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6-1講)

CD(中)共中士道 5-3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子三、煩惱之因

172頁)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那六者呢?煩惱的因緣來自於六者,第一所依者,第二所緣者,第三猥雜者,第四言教者,第五串習者,第六作意者。什麼叫所依者呢?就是因為有以前煩惱的種子,所以煩惱隨眠在的緣故。第二所緣者,就是煩惱的許多因緣,像是可愛境或不可愛境等等。第三猥雜者就是說,隨惡知識,或者惡友的,受到他們的影響。第四言教者,就是聽聞邪法。第五串習者,就是依由以前煩惱串習的力量,所以而生起煩惱的。第六作意者,就是由非理作意去增長可愛相和不可愛相,或者是非理作意的緣故,把無常執為常等,而說了這六種因緣。我們現在可以看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言教者,謂聽聞邪法。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對一個初學者來講,我們應當如同之前所說的,守護根門的方式來遠離煩惱的境,以一個初學者來講應該要做的。因為我們現在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直接去對抗煩惱,所以先暫時為了讓自己不被煩惱給侵害的緣故,所以先暫時守護根門,遠離煩惱。依阿蘭若處,就是遠離喧嘩,或遠離煩惱的這種因緣,這是對初學者來講較為重要的。現在看第四煩惱的過患。

子四、煩惱過患

第四過患者。謂煩惱纔生,先能令心雜染,煩惱第一個作用,我們平靜的心,原本安穩的心依由煩惱的產生,馬上心產生很大的一個雜染,或者是錯亂,讓心一直無法靜下來。接下來的煩惱過患,說到倒取所緣,對實際狀況不了解,所以一但我們被煩惱所轉,被煩惱所控制的話,變成被一個與實際狀況完全不了解,甚至於顛倒了解的一個笨蛋所控制的感覺是一樣的。我們被這種的愚蠢、愚癡給控制了。堅固隨眠,我們明明知道不應生氣,不應貪,不應煩惱,如果沒有修法的人,那就算了,可是我們修法的人,明明知道不應該產生這些種種的煩惱、慢心等,可是還是一直產生,還是會有,明明知道不應該有,可是還是無法自主的,煩惱一直接二連三的產生,為什麼呢?因為堅固隨眠的關係,之前的串習力量太強烈了,煩惱非常的恐怖,真的是大勢力,所以如果沒有發起大精進的話,要對治煩惱太困難了。同類煩惱,煩惱所帶來的,不只是當下煩惱以外,它所產生的痛苦也是讓我們煩惱的因緣。所以令不間斷。

而且這個痛苦又產生新的痛苦,這個痛苦又產生新的痛苦,沒完沒了,於自、於他、於俱損害,不只損害他人以外,連自己也有極大的損害,煩惱到最後變成跑去自殺了,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於現、於後、於俱生罪,無論對於今世,尤其煩惱生下的那個當下,已經造成損害了,因為原本平靜的心,由煩惱生起的緣故,瞬間平靜的心就不見了,我們內心就沒有和平,而且是完全好像變個人似的,平常這個滿理性的時候,當他生起強烈煩惱的時候,奇怪這個是我平常認識的人嗎?因為他已經完全喪失理性了,完全被情緒給控制了,所以有一些人他生氣的時候,他嘴巴會說出應該不會說出的話,可是他已經說了。之後他的瞋心慢慢的消弱的時候,內心比較平靜的時候,他才會後悔說,我當初生起的時候,不該說的話,為什麼我說出來了,這就是煩惱。所以不只是於後世產生傷害以外,在煩惱生起的當下,也會讓自己作出很多愚蠢、不理性的行為。

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佛所說的教法是來對治煩惱用的,可是因為煩惱非常強烈的緣故,我們居然把對治煩惱的法,拿來作為世間八法、名聞利養的工具。為別人炫耀對治煩惱的方法的時候,內心裡面卻是因為煩惱的作祟,好像用佛法來做買賣一樣,做賺錢的工具,真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所以不只退失善法以外,好不容易有這樣一個善根,能夠聽聞到佛法,可是隨著煩惱而轉,真的完全喪失理智的情況下,後來居然變成消滅煩惱的因緣,變成增長煩惱的助緣,這就是被煩惱所騙的緣故。煩惱是非常非常狡猾的,明明說要對治煩惱,嘴巴裡面正在說的人,他內心裡面卻因由煩惱的作祟,而去在乎自己的名聞利養,完全被世間八法所控制,這就是煩惱的厲害。

衰損受用,確實是如此,一個人被煩惱所操控的話,再多的受用也是不夠,如果被瞋心所控制的話,再多的受用也是沒有意義的。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確實是如此,被煩惱所控制的話,他就作了許多令人無法想像的壞事,這樣的話,他怎麼有勇氣敢面對群眾呢?

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因為作了許多壞事了,所以惡名昭彰,大師護法聖者呵責,導師、像是諸佛而言,會因為我們的煩惱而深感遺憾,同樣的真正的護持正法的這些白業護法者,他們也會呵責我們的,真正的護法不需要透過我們去修護法供養,或者是修供養護法的儀軌,他才會護我們的。不是的,只要我們真正如是的依據三藏,如是的去行三學,以聞思修,認真努力去修行的話,佛陀在世的時候,已經教誡這些護持佛教的護法們,要好好的保護這些真正修行的人,所以他一定會來護我們的,縱使我們沒有修這些護法儀軌,他也絕對會護持我們的。但是相反的如果我們修了儀軌他才護我們,不修儀軌他就不護我們,那可能這個護法就有點顛倒了,他不是真正的護法。而且我們對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不會想說,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為你作法會,你來保佑我,不給你修法會你就不保護我,你就不保佑我,我們不會這樣想,為什麼呢?因為導師釋迦牟尼佛,所作的事非常的正直,他具有大悲心,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我們不會有這種概念說,我們修法導師才會護佑我們,我們不修就不保佑,不會這樣想。所以同樣的,很正直的護法而言,只要我們做得淨、做得正,他絕對會護我們的,所以根本不用擔心。

臨終憂悔,如果這一世完完全全被煩惱給控制,做一些無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快臨終的時候,反觀今世的所造的一切,真的是萬般的悔恨,那時候想要再做些什麼,都來不及了。所以由此因緣,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莊嚴經論云:「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入行論亦云:「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僕。瞋心和愛心如果我們沒有刻意的去對治他,反而還覺得生氣和貪愛,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人要有瞋,人要有愛,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還相應煩惱的話,那我們就絕對被煩惱所吃定,這樣的話,瞋心和愛心的這種煩惱怨敵,他們不需要動任何的力氣,所以叫全無手足等,而且他們也沒有手,沒有腳,也沒有勇氣,也沒有智者,可是我們卻死心踏地的想要去做他們的僕人,而且還擺在我們內心裡面的最深處,而去歸依他,安住我心中,可是煩惱唯一的作用是什麼呢?

歡樂反損我,我們如此的供奉他,可是煩惱唯一的作用是什麼?他很高興的傷害我們,不只是現在傷害,煩惱生下的時候傷害我們,而且還鼓勵我們去造惡業,要讓我們自己去感得業所承受的果報,在承受果報的時候,又要去造業,又要去帶來新的煩惱,這就是煩惱所產生的作用。所以入行論在其他的地方有說到,如果是外在的敵人,他不只有傷害我們的行為以外,他自己也有事情要作,像是他自己要填飽自己的肚子,他自己要去找衣服穿,他自己有所謂日常生活要照顧的問題,可是相反的,煩惱的唯一作用是什麼?就是傷害我們,煩惱他不需要去吃飯,煩惱只是需要住在我們的心中,就足以傷害我們了。所以煩惱他不需要去愁任何的事情,他唯一顧慮的,他唯一想要做的,唯一做的,就是傷害我們而已,我們居然還非常歡喜的把煩惱放在內心深處,並且奉承歸依。所以所得的果報是什麼呢?結果就是煩惱歡樂反損我,於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我們了解如此的真相,我們還有辦法忍辱嗎?不應該忍辱了。修忍辱是說由其他的角度去對某個人修忍辱,有我們有利益的話,那修忍辱是絕對要的,因為有利益,對自己是有幫助,可是對煩惱修忍辱,是沒有任何、絲毫意義的。只有傷害而已,所以在這種的情況下,我們就要完全的摧毀,消滅他了。

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剎那擲我。一切天人和非天等,成為我的敵人,百般的想要傷害我,他們的大勢力如同什麼呢?如果遇到須彌峰,想要摧毀須彌峰的話,如灰塵都不會留下來,就如此大勢力的敵人,可是卻沒有辦法把我打到無間地獄。唯有什麼呢?唯有煩惱而已,可見煩惱才是真正的恐怖的敵人。而且煩惱很狡猾的是,它可以讓我們死心踏地的成為它的奴隸,非常的狡猾,真的是煩惱的過患、很恐怖。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餘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而且外在的敵人,再怎麼長,大不了就一世了,可是煩惱的敵人,絕對不是一世兩世的問題,而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未曾放過我們,是這麼久遠的跟隨著我們。

若隨順承事,悉為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如果是外在的敵人,雖然它怎麼傷害我們,可是我們還是非常恭敬的來討好他、恭敬他、利益他,說不定這個敵人會轉為我們的親友,而來幫助我們。可是煩惱絕對不是的,煩惱絕對不會的,我們對它越好,它給予我們帶來越大的傷害,這就是煩惱的作用。

此說過患,皆當了知。又如阿蘭若師云:「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為過失,計為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為怨敵,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又云:「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於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癸二、彼集業之理(分二)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分二)

丑一、思業

丑二、思已業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丑一、思業

 思業就是思心所,思心所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役策心去發起這個作用,或者是讓它於境發起這種轉動的一個作用者,的一種心所。所以五十一種不同心所裡面,思的這種心所具有如此的作用,所以叫做思業。所以業可以分兩者,思業和思已業,思已業就是身語業,依由思的這個心所,所產生的身語的動作,叫身語業。

身語業又可以分兩種,有表色和無表色,有兩者。針對身語業是否是色法的問題上,又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像是毗婆沙宗師,有部認為身語業是色法,可是世親論師不認為是色法。世親論師認為,所謂的身語業,並非是身體和語的這種動作,而是說在身的動作或在語的動作的同時,內心的這個思的心所,這才叫做身語業。也就是身的動作的時候的這個思,和語動作的時候的這個內心的思心所,這才是真正的身語業。所以以世親論師的主張來講,思業和思已業兩者,都是思心所,這是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在此以我個人多作補充的話,達賴喇嘛並沒有說到這個補充,可是以我個人作補充的話。應成派是認為,身語業是色法的,跟毗婆沙宗派是一樣的,但是經部、唯識、自續以下,不這樣認為。為什麼應成派認為,身語二業是色法呢?因為身體越大的人,他禮拜的時候能夠累積越多的功德,他是依據佛所說的經典裡面說,我們在大禮拜的時候,在禮拜能夠遍佈的地方,從禮拜的地方起,一直到多少踰善那,這中間所有的微塵,就等於我們將來可以投生轉輪聖王的次數。所以從這個經文,也可以知道,身體越大的人,他在禮拜的時候,所造的善業是越大,其原因是因為,身業和語業是色法的緣故,這是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是,戒體並非是想要持戒的心,戒體是一種色體,他跟我們的身體,是遍佈於我們的體內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睡覺的時候,雖然沒有戒心,可是會隨著這種色法的戒體,也仍然可以累積善業。所以應成派來講,在身語業是色法的一個主張上,這是跟有部所說的是一樣的。現在我們反觀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

173頁)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丑二、思已業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婆沙師(毗婆沙宗的這些論師們)許唯是有色(身語業只有是形色的色法而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上述所說的業可分,思業和思已業這是一種分法。現在還有另外一種的分法,就是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業的另外一種分法,就是可分善業、惡業、既非善也非惡的無記業。善業又可以分二者。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有漏的善業和無漏的業善。其中復二:有漏的善業又可以分兩者,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一般聖者的善業和凡夫的善業,有分兩者,在此有漏業善是針對凡夫有漏的善業而說的。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又另外一種分法,業又可以分褔業、非福業、不動業。那是針對於三界而說的,由福業投生於欲界裡面的善趣,由非福業投生於欲界裡面惡趣,由不動業投生於色界和無色界,所以分福業和非福業和不動業這三者。不善業一定是非福業,這就沒有所謂的支分了,但是如果講到善業的話,就有很多不同了。所以在此說到:

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善業的範圍比較大,又可以分堅者的善業,凡夫的善業等,還有欲界所攝的善業,還有色界所攝的善業,都不同的善業。在眾多善業裡面,什麼才是福業呢?福業就是欲界所攝的善業。欲界所攝的善業的意思,就是由欲界心,所做的善業。欲界心所攝的意思,並不一定說欲界人的心,所做的善業叫欲界心所做的善業,這是不一定。

就像是我雖然是欲界的人,可是我獲得了奢摩他,我獲得了初禪、二禪、三禪,我的心就轉變成初禪心了,就變成初禪心所攝了。由初禪心所攝的情況下,所造的善業,就並非是欲界心所攝了,雖然我現在人處在欲界,可是因為透過禪定的觀修,使我的心已經遠離欲界心的狀態。因為欲界心是非常的粗糙,它並不細微,可是透過禪定的力量,讓心變得越來越細微,越來越明晰,所以具有許多初禪心的種種功德,以這種初禪心攝持的情況下,去造業的話,叫做初禪界所攝的善業。所以在此的福業者,是由欲界心所攝的善業,才叫做福業。

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何故名為不動業耶?為什麼稱為不動呢?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但是轉變成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像是許多的滿業,我們原本應該在天道當中而去成熟的這些種種的善業,但是後來隨著因緣轉變的緣故,最後變成人道和畜生道當中去享受。所以以欲界心所攝業來講,他會隨著外緣去轉變的,就像是我們之前所說的,依由行善的關係,所以將來地獄遭受的痛苦,可以使得我們在人道裡面,以暫時頭痛或修法時候感覺身體不適,而來代替將來地獄裡面所受的大苦。所以欲界心所攝的這種善和不善的業,是很容易動搖的,很容易隨著外緣而動搖的,比起不動業來講的話。所以為什麼色界和無色界所攝的業,稱為不動業的原因是,它不會像欲界心所攝的業,這樣容易動搖。宗大師在本文裡面說到,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174頁)第二、集業之理者。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也就是說,得到了見道位以上的聖者,因為現證空性的緣故,雖然他們並沒有完全的斷除我執,雖然現證空性,但也沒有說完全斷除我執,因為無始以來的我執是非常深厚的,所以不是說光是現證空性就可以馬上斷除的,所以還是會出定。出定之後,依由過去我執的串習,還是會產生我執,由這個我執會造惡業,這也是會有的。可是因為以聖者現證看到空性,以現證通達空性的緣故,所以變成我執的力量,非常弱小,經不起打擊的感覺,所以由此而產生煩惱,由這種煩惱所產生的業的力量,也非常的微弱。因為業的力量不夠的緣故,所以他沒有辦法去引發後世,所以不能夠足以成為引業了。所以變成現證空性之後,聖者們絕對不會新造引業,其原因是因為空性的力量太強,我執的力量太弱的緣故。可是這不代表說,他們不會不發起我執,這不會的,還是會有我執,尤其在出定後得道的時候,由這個我執也會造惡業,可是這種惡業沒有辦法引發後世,沒有辦法產生這種作用的能力,而說到這種差別。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宗大師在此說到: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一般我們是怎麼呢?任何的補特伽羅,如果被真實執著給控制的話,那就會有引業了。可是聖者不是被真實執著給控制,因為他已經現證空性的緣故,所以他不再被真實執著給控制了,他偶而只是會產生真實執著,不代表說他被真實執著給控制,為什麼呢?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他也是會繼續投胎,不是說不會,隨著業和煩惱,他還是會繼續的讓自己輪轉於後世,因為他還沒有獲得解脫,然不新造能引之業,可是不會再造作新的引業了。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這句話從藏文直接翻譯過來,應該是這麼說,預流一來,也不會刻意的去執有我執,以藏文直接翻譯過來是這樣子,預流和一來,也不會刻意的去執有我執。不會刻意的去執有我執,也不會被我執所轉的話,所以就不會再造作新的引業了。

如同什麼呢?如同力量非常強大的人,去制伏力量微弱的人一樣。譬諸強力制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所以在加行道以下,才會新造引業,可是見道位之後就不會了。

於是又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之前您說,由污染的無明薩迦耶見所轉的情況下,而來做這種惡業,叫做非福業。您又說由無明薩迦耶見所轉的情況下,而來持戒守護的這種善業是福業,是欲心所攝。由色和無色的禪定,奢摩他所攝的情況下,而去累積善業,為不動業。可是如果看到這三有,這生死輪迴等一切的享受,見為過患,由非常強烈的出離心,而去累積的善業,以及由空性的認知所累積的善業,這是否是集諦呢?是否是生死因緣呢?做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宗大師在本文說到: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這是第一者。第二者,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宗大師在此回答說: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時候,雖然會新造引業,可是因由強烈的出離心,所發起的善業,以及由無我的正見,所發起的善業,因為與真實執著是相違的緣故,所以並非是真正的集諦。但是卻是有隨順集諦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被集諦所攝。現在可以看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雖然並非是真正的集諦,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但是與集諦隨順的緣故,所以被集諦所攝。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攝決擇分裡面,「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以出離心所累積的善業,或者是由空正見所累積的善業,這個是跟自性執著顛倒的,因為緣空性的緣故。由出離心而去累積的善業,他是由強烈出離心所發起的緣故,所以與生死輪轉的這個集諦來講,也是有相互矛盾的作用,所以叫做厭背後有。後有就是生死輪轉的一個輪迴的意思,厭背就是有對治或相違的意思。

因為與生死輪轉的集諦相違的緣故,所以它並非是集諦。可是由這種的善業,可以使得在輪迴道上的增上生,產生各種各樣的身語意的妙行,殊勝妙果。所以雖然並非是真正的集諦,但是可以說是像是隨順集諦,而故稱被集諦所攝。也就是說這一些的善業,雖然並非是輪轉生死的因緣,可是卻可以在生死輪轉當中,產生種種不同的稀妙珍果,非常殊勝的善妙果報,所以而稱集諦所攝,或者是隨順集諦。所以宗大師在此說: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業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