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20:55:0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20:52:57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5-1講)

CD(中)共中士道 5-2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丑二、思惟六苦

上述所說的八苦是我們可以親身經歷,今生去體會感受的,所以上述所說的八苦,要反覆去思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接下來的六苦,是以一般的總相而言來說的。現在可以看到宗大師在本文說到:

162頁)第二思惟六苦者。親友書釋宣說七苦,親友書裡面雖然有說到七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七苦裡面的最後一苦是別過苦,就是說到個別的過患,可是在此最主要是以輪迴的總相,而來說它的過患,所以在此不說了。故於此中當思六種。六種是那六種呢?第一無定過患,第二無飽足過患,第三數數捨身過患,第四數數結生過患,第五數數高下過患,第六無伴過患。

先講初者,什麼叫無定過患者?無定過患的意思就是在輪迴裡面,因為隨著生死流轉,所以今世的父母,於其他世變成怨敵;今世的怨敵,於其他世變成親友。父轉為子,子轉為父,母轉為妻,妻轉為母,如是的輾轉流轉,沒有完全一定的親友,以及一定的仇敵,都是這樣在流轉當中,互相輾轉。所以透過這種思惟,我們應當遠離親怨的分別黨類來生起貪、瞋,並且應該去觀待任何生死轉迴之法,都沒有真正可以讓我們安心的地方,使得產生厭離。在此我們可以看宗大師在本文裡面說到:

其中一、無定過患者,謂於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於他生中轉為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如是父轉為子,子轉為父。母轉為妻,妻轉為母等。唯是次第輾轉流轉,是故全無可憑信處。親友書云:「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及其返此而死歿,故於生死全無定。」即現法中亦復輾轉,互為親怨。如妙臂經云:「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如是一類為中庸,即諸中庸復為怨。如是亦復為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於親當止愛分別,於心善法安樂住。」如是修習,破於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瞋,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二、無飽足過患者。如云:「一一曾飲諸乳汁,過於四海於今後,隨異生性流轉者,尚須多飲過於彼。」謂當思惟一一有情,飲母乳酪昔飲幾許,今後若不學解脫道八當飲幾何。此是略喻,更當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無所未經,令心厭離。

如果我們覺得,在生死當中也有所謂的快樂啊!這個快樂我們會感到滿足啊!錯了!我們對於生死輪轉的世間安樂,不只不懂得滿足以外,反而有一要十,有十要百,有百要千,有千要萬,所以只會增長我們的貪愛,未曾對於世間的安樂有過真正的滿足。因為無法滿足的緣故,去造作更多的惡業,所以我們所受的苦難和在世間所得的安樂比較起來,世間所獲得的安樂,遠不及我們在世間裡面所遭受痛苦的百分之一。所以在此宗大師又說到:

163頁)若謂受樂令意滿足,然三有樂,任受幾多,非但無飽,後後轉復增長貪愛,由此長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然其安樂不及一分。如親友書云:「如諸癩人為蟲癢,為安樂故雖近火,然不能息應了知,貪著諸欲亦如是。」攝波羅蜜多論云:「獲得此安樂,猶如一日享,多累仍不足,重疾莫過此。」弟子書亦云:「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未得吉祥如白拂,豈有是事反增貪?豈有昔未多經苦?眾生無欲能飽滿,無有情腹未曾臥,然何生死不離貪?」應如是思。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如云:「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由互相鬥諍,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為蟲極飢虛,所噉諸土糞,於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如是又如華嚴經云:「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諸欲。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恆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謂盡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誑,領受無量無義大苦。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慬哦瓦云:「覺窩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又如桑樸瓦云:「此生死中須多仰覆,仰是到三善趣,覆是到三惡趣,此於心中實覺不安。」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須勤思惟,縱起亦當恆常修習。

164頁)三、數數捨身過患者。如云:「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於須彌。

四、數數結生過患者。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有些人把這句話解釋成,一個有情作為母親的次數,就像大地的灰塵般,無有能盡。雖然有作此解釋,但是宗大師說這並非是正確的意思。因為在這個解釋,所引用的經文裡面,它的原文是說什麼呢?「大地可窮盡,然諸人母輾轉非爾」大地可盡,可是作為母親的次數,是不可數盡的,所以並非是像母親未盡般的大地也未盡。在此之前說的那句話「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在此說到兩者都未能盡,這種為母之量就是兩者都無有邊際、無有能盡。所以宗大師在破斥,就是說並不是兩者都無有能盡,而是說唯有為母之量無有能盡而已。 

所以在此說到,數數結生過患者。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昔諸先覺解釋此義,之前的人有這麼解釋,謂一有情為母之量,此非正義。它不是正確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宗大師引用了這句話的最原始的經文,說到了:即此釋中引經文云:「諸苾芻!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輾轉非爾。」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輾轉次第,所以在此有說到了,我們成為他人母親的次數無有邊際。不只如此,此論亦說母邊際故。在這部分的解釋裡面,不只經文上這樣說,在這個解釋裡面,又說到了母親的次數問題,母邊際的相關問題。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既然無論是我們自己的母親的次數無有邊際,做為別人的母親次數也無有邊際,可是為什麼要產生厭患呢?如四百論云:「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其釋亦云:「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常應厭患,隨順於此,當如理修。」如此當知。在生死輪轉當中,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前世的次數是無有量盡的。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成為別人的母親,別人成為我們的母親,這種的次數去算的話,是算不清楚的,數不清的。我們反覆一次再一次的結生,真的是很累,不覺得疲倦嗎?今天轉為別人的母親,別人明天又轉為我們的母親,互相的輾轉,又弄不懂這個因是從那裡來的。

而且每結生一次,又要去造上百世、上千世、上萬世、上億世的業,因為我們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造業,每一個業又會再一次的引發其他的生,無論是做別人母親又好,或做為別人的子女也好,一世又可以再一世,帶來幾千世、幾萬世的、幾億萬世的這種後世,哇!這個苦果實在太恐怖了。如果有個苦果,我們都不知道它的根本是從那裡來的,可是這個苦果,明明覺得把這個苦果用盡就好了,縱使委屈,畢竟只是一個苦果,沒關係,讓我來承擔好了。可是不是!這個苦果它是瞬間突然增長,倍數的增長,變成一大堆的苦果。那有這種的苦果,非常恐怖!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生死輪轉當中,完全不知道生死輪轉的因緣是從那裡來,可是卻糊裡糊塗的來到這一生。來到這一生之後,也不知道這一世的生死輪轉要如何截止,而且每一分每一秒,又在造更多投往後世的業。所以一世所造的業,能夠帶來多少的後世,真的也數不清,要數也是非常困難。所以「見一亦增多」一世所帶來如此多的後世,由一個苦果,突然倍數的增長,這麼多的苦果,真的是需要畏懼。數數結生之過患,這是第四者。

現在看第五者數數高下過患者。如同本文有說到,如云:數數高下過患的意思就是,在輪迴當中,有時候會到天堂,用盡了最好的、最富貴的這種享受,可是又突然間因為投生於天道的力量消失了,於是隨著惡業墮落於地獄,產生極大不同的差異,非常的極端。由此也可以思惟到輪迴的過患。在此說到了,「既成百施世應供,業增上故復墮地,既滿轉輪聖王巳,復於生死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手足。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游泳徐流池,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離欲樂就是遠離淫行,也算梵行),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無間絕。得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諸世間,後往極黑陰闇處,自手伸舒亦莫覩。」

之前的經文有說到三鐵輪,在此宗大師就解釋到,磨等三鐵輪者,如其次第,謂於眾合、黑繩、燒熱三中而有。天女隨逐者,謂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樂者,謂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間共許而說,未分能依及所依處。

在此宗大師說到,日月的光芒是以世間共許的情況下而說,並非說是天人、天女,依賴著日月光芒而說照耀世間,或者是日月光芒依賴著天女、天人,而去照耀世間,這並沒有講。至於日和月的作用,所謂日月的運轉作用,無論它的光芒是來自於那裡?無論是月球本身沒有光芒,靠著太陽反射的情況而產生的月光也好。總之如果按照《時輪金剛》的續經裡面所說的,在月食和日食的時候,我們的左右二脈和中脈之間,會產生非常微妙的關係。尤其是月食的時候,我們仔細的去注意,確實那時候氣比較容易進入於中脈,左右二脈的氣會非常的平衡,仔細的去觀察,確實真的是這樣子,絕對是這樣子。如果你們有興趣,真的如同《時輪金剛》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左右二脈會非常的平穩。我們可以用手輕輕的放在自己鼻孔的前面,看我們的呼吸就可以知道了,在此我們可以看宗大師本文裡面說到:

若分別說,乃是彼二宮殿之光。此等為喻,當思一切從高墮下所有道理,厭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此如調伏阿笈摩云:「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165頁)第六種過患無伴過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闇中。」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三種福者,謂三門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種善事。無邊黑闇者,謂無明黑闇。無伴而趣者,如入行論云:「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生死輪轉沒有人能夠陪伴我們的,完全都是靠自己一個人,自己一個人糊裡糊塗的來到這世間,自己一個人糊裡糊塗的怎麼死也不知道,就到後世去,完全都是一個人。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上述所說的六苦,我們也可以把它總攝為三苦:一、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第一個,在生死輪轉當中,沒有一個真正值得我們信賴的,我們明明覺得它是個安樂的因,去享用它的時候,又變成苦因了。明明覺得這是我最好的朋友,不要說是後世,就連今世來講,上半輩子認為最好的朋友,下半輩子居然是自己最壞的、最討厭的仇敵,所以沒有什麼可以信賴的,於生死當中。因為一切都是業和煩惱操控下,業和煩惱是誰去造這個業呢?是自己的心去造這個業的。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心,被煩惱所控制了。自己的心為什麼被煩惱所控制呢?因為不了解實際的狀況,因為沒有學習過空性的道理,而且看什麼都會覺得它是自性有的。再加上沒有透過空性道理的認知,所以很容易被自己的眼睛所騙走了,執取為自性有。所以為什麼要承受這麼多的痛苦,說要離苦得樂,卻離樂得苦,就是因為不知道空性的緣故,就是因為無明。不知道還好,問題又是顛倒執著,顛倒執取為有自性,這個就更麻煩了。所以無保信處是第一者。

二、受彼安樂,終無飽期。而且世間的一切安樂,我們再怎麼去享用它,都沒有所謂的飽足感,永遠沒有辦法去滿足自己,所以所獲得的成果是什麼?痛苦永遠是多過於快樂的。    

三、無始而轉。輪轉的次數是無有限量的。

針對第一者無保信處,又分為四者,初中有四: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捨。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第三者謂數數結生,輾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丑三、思惟三苦

講完了第一八苦,第二六苦之後,現在講第三者,三苦。宗大師先講壞苦,後講苦苦,之後再講行苦。所以三苦就是壞苦、苦苦、行苦這三者。我們先講到壞苦的部分。

宗大師在此比喻說,我們長熱瘡或長熱癰的時候,皮膚上感到非常的不舒服,會一種很炎熱的感受,這時候在上面洒下冷水,會得到暫時的一種喘息。我們會把洒上冷水之後的,暫時得以歇息的感覺,視為是一種快樂。其實它並非是一種真正的快樂,它只是把很大、很大的無法忍受的痛苦,暫時把它壓下來而已,實際上還是痛苦的,是一種苦的性質。可是因為比起如此強大的痛苦,它算是暫時具有壓伏的作用,所以我們把它視為快樂般。

同樣的,生死裡面,三有當中所有世間的享受安樂,並非是真正的快樂,我們把它視以為是快樂,就像之前的比喻一般。在業和煩惱的輪轉當中,我們好不容易有那麼一點點的,暫時獲得喘息的機會,把它認為這是世間的安樂,這個就是快樂的感受,這是錯的,其實它也是苦性之一。所以世間的快樂感受,我們把它認為是安樂,其實這是壞苦。因為這個本質、它的性質轉變的話,馬上就會變成苦性,它不會變成樂性,因為它只是一種暫時性而已。所以世間任何的安樂,如果享受久了,或過了一陣子了,馬上會變成苦性,又不覺得快樂了,這就是壞苦最明顯的象徵。

從這裡就可以很明顯的知道,所謂的壞苦,如果它是一個真實的樂因,具有真實的樂性,快樂性質的話,不應該變質,它會變質代表什麼呢?最原本的真實性是苦性,我們把它誤以為是快樂而已,要不然世間的安樂享受,為什麼到頭來都變成苦去了?都變成苦性去了。所以我們把世間安樂的快樂感受取名為壞苦。因為它的本質會壞滅,變成苦性的緣故,而說了壞苦。所以在此說到了:

166頁)第三、修三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洒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可是壞苦不一定是快樂的感受而已,因為如果講感受,它只是一個心所而己,於此心所相應的心王,還有其他的心所,也都可以成為壞苦。在此宗大師又特別的說明:此復非唯其受,不只是受的心所而已,即此相應,餘心(心王)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不只是心王,與此相應的心王和心所都是壞苦以外,還有它的所緣境的這些有漏法,都是壞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現在講到苦苦的部分,如同長熱瘡,再碰熱水的話,會變得更痛,這個就是苦的一種感受,所以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腎痛。一般痛苦的感受,取名為苦苦。有漏安樂的感受,取名為壞苦。什麼叫有漏的意思呢?被煩惱而轉的緣故,所以會墮落、掉落於生死輪轉當中,故稱漏。「漏」顧名思義就是會漏下來、掉下來的意思,所以依由業和煩惱所轉的緣故,業和煩惱所生的緣故,最後會讓我們掉落於生死輪轉當中,故稱有漏法。也就是業和煩惱所生的法,都是有漏法。由業和煩惱所產生的快樂的一切感受,都是有漏的樂受,這一切都是壞苦。此復如前,非唯其受。由熱瘡也會帶來所謂腎痛一般,或由熱癰也是帶來腎痛等般,所以並非是只有熱瘡和熱癰才是苦的感受,由此而產生的腎痛也是苦受。同樣的道理,苦苦並非只有感受的心所而已,與此相應的心王,還有其他相應的心所也都是苦苦。同樣的,苦受的所緣境,一切有漏法也都是苦苦,如同之前所說的。所以「此復如前,非唯其受」不是只有受的心所而已。接下來是講行苦的部分。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如果我們長了一個熱瘡,無論沒有碰到冷水也好,或沒有碰到熱水也好,它本身就是一種痛苦當中。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的熱瘡沒有碰到冷水,也沒有碰到熱水的時候,雖然沒有強大痛苦的感受,也沒有暫時緩歇的感受,在這種的情況下稱為行苦。那也就是「為諸粗重之所隨逐」,在此的粗重的意思,就是無法忍受、無法堪忍,也有這種的意思。無法堪忍,就是沒有辦法隨心所欲的去行善法,而形成障礙的緣故,而稱為粗重。或者是比較簡單的解釋來講,粗重也就是障礙的意思,也就是一切障礙的所依處,故名行苦。行苦就是被業和煩惱所操控的情況下,所行一切皆是痛苦,所產生的一切作用,都是相應於苦性的,故稱行苦。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行苦不是只有說感受而已,行苦是什麼意思呢?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隨著煩惱和業所操控的緣故,故名為苦,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

有了這個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身心的苦蘊的時候,由此會感得許多、更多的煩惱,造更多的業,以及變成將來許多痛苦的所依,以及現在痛苦的所依,以及過去業能夠感果的所依,所以是一切障礙的依處,所以叫遍行粗重所依、所隨。一切的障礙,一切的痛苦,一切不好的東西,都會跟隨著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身心,好像影子隨著身體而跑一樣的,來隨形著我們,如影隨形,故稱行苦。

一但我們有了業和煩惱所產生的這個身與心,確實煩惱就非常容易產生了。也因此很容易造業,為什麼呢?因為一旦有了這個業和煩惱所產生的身心,快樂的時候就容易產生貪心;痛苦的時候,就容易產生瞋心;既不快樂又不痛苦的時候,又容易產生癡心。所以由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身心,隨時隨地都跟煩惱連在一起,由這個煩惱又去造業,造業的時候,又讓自己後世再不斷的、無有自主的,去接受另一個業和煩惱所產生的身心。而且不只是現在正在造業,過去還會造業以外,也是過去所有業的痛苦會感得果報的所依之處,如此的思惟行苦,我們真的要看到行苦的過患,從身去厭惡行苦。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若受,瞋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箭,

一般有痛苦感受的時候,我們都會手指外面,是某某的外緣帶來這種的痛苦,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子。其實錯了!真正痛苦的根源,是來自於那裡呢?是由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身心,而去引發的痛苦,痛苦是從這裡跑出來的。就像毒箭自然會產生毒般,一旦有了這個業和煩惱所產生的身與心,一定會有痛苦,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苦的苦囊。所以從這裡所產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相應於苦,不是說大部分,只要是有漏的情況下一定都是苦。除非透過空正見,現證空性,產生無漏法、無漏智,和產生這種不共的無漏快樂的感受以外,除了這種情況以外,所以有漏的感受,都是苦性當中。縱使我們感到那麼一點點的快樂,其實那也只是暫時壓伏痛苦,而把它誤認為是一種快樂而已。

我們的身心就是一個由業和煩惱所產生的身心,就是一個大苦囊,所以從此所引發的感受,當然就是苦受了,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產生痛苦感受,或者是說:啊!怎麼會這麼苦!會一直往外緣,會覺得是對方或什麼等等,而去抱怨,其實錯了,真正是因為自己本身有這個苦囊。一旦有了苦囊之後,隨便去碰它,它都會有苦味產生。其實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來自於他人。

滅除瞋恚。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不於三受為三毒因,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所以三苦裡面,行苦是最主要的,我們應該反覆的思惟行苦的過患。要了解行苦的過患,要多多思惟煩惱的過患,這是更重要的。一旦我們真正痛恨煩惱,把煩惱視為最主要仇敵,那由煩惱所產生的,由煩惱控制的,自然會覺得不歡喜,自然會產生厭離。如果我們喜歡煩惱,我們一定會覺得被煩惱所操控也無所謂。所以再怎麼看行苦,如果沒有去看煩惱過患,是沒有用,最主要是看煩惱的過患。一旦我們真的認知煩惱過患,哦!我們現在被煩惱給操控了,被煩惱無有自主了!那才會有所感受。

如同班禪法幢有說到:「出生本欲離苦苦,外道也欲壞苦離,業與煩惱所生蘊,此乃佛家所示義。」如果只是要遠離苦苦,其實不只是人道以外,所以旁生、畜生道的動物,也都是想要離開苦苦的。所以遠離苦苦的厭離心,並非是佛家不共的所要詮釋的內涵。如果是講到遠離壞苦,那外道也有,像是四禪以上的外道者,他們覺得依由快樂的感受,會影響到他們的禪定,會有散亂的作用,於是厭離快樂的感受,而去追求捨受,所以四禪以上都是捨受,沒有快樂的感受,所以「外道也欲壞苦離」。遠離壞苦的內涵,並非是佛家不共的法義。佛家不共的法義是什麼呢?「業與煩惱所生蘊,此乃佛家所示義。」遠離行苦,厭離行苦,這才是佛家不共,要去追求的法義。

世間的安樂,其實並非是真正的快樂感受,就像一個人如果他走太久,暫時休息會覺得快樂一樣。如果是真正快樂的感受,那我們再怎麼樣去享受這種快樂的因緣,那應該越來越快樂才對,可是不是!無論是行住坐臥,一開始走的時候會覺得還不錯,滿舒服的,可是走久就覺得累了。同樣的,坐太久的時候,一開始因為走很久的關係,坐下來休息一下很會覺得很舒服,可是舒服久了之後,如果坐久了,又覺得屁股累了。同樣很辛苦的時候,睡下去的時候會覺得很舒服,可是睡久之後,頭就痛了。同樣的,飲食、日陰等,都是一樣。在此宗大師針對世間安樂不可信賴以外,世間安樂也並非是真正安樂的內涵,多作解釋。所以在此我們可以從本文看到:

167頁)又能增貪現前樂受,而且世間的安樂,是因為貪心增長而把它執取為快樂而已,它並非真正的安樂。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

如果是真正快樂之因,應該是像真正痛苦之因一樣,再怎麼去享用它,它應該越來越苦才對。真正苦因,我們再怎麼去享用它,或者是受用它的時候,我們再怎麼去受用苦因的時候,痛苦會一直增長當中。同樣的,如果是真正快樂的因緣,我們再怎麼受用它,應該越來越快樂才對,可是沒有,代表這並非是真正的樂因。

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現見太久唯生苦故。可是沒有,任何的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我們再怎麼去受用,久了又變成苦性了。如是亦如入胎經云:「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唯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非於其行,起安樂想。」餘三威儀亦如是說:「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生唯苦生,一切都是苦性當中而生,一切當中都是苦性而滅,一切都在行苦當中而生,一切都是在行苦當中而滅。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