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10 02:05:11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1/10 02:04:06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七之二  甘丹赤巴2010

宗喀巴大師造 甘丹赤巴尊者講授﹝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子三、非天苦168頁)

  諸非天眾,難忍天人富饒而生嫉妒天人跟非天人相較之下,天人的福報是遠超過非天人的。也就是因為福報比較大的緣故,他所擁有的資具,或者是他的生活,相較之下也比較富饒。所以也就是因此非天人,當他看到天人富裕的生活時,他的內心會感到相當的嫉妒,令意苦惱。由此因緣與天人戰由於他嫉妒天人的生活相當的富裕,所以因此會跟天人產生彼此的鬥爭,甚至引發戰爭。遭受截身、撕裂等眾苦。此等雖具智慧雖然非天道的有情,他們是具有異於常人的智慧,然有異熟障故,這當中的異熟障,指的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他與生俱來會去嫉妒天人的這種負面的心態。由於他的內心當中,嫉妒心非常的強烈,所以他想要藉由非天身,生起之前所未生的功德是很困難的。然有異熟障故,說於彼身不堪見諦所以在獲得非天身的時候,想要藉此而證得見地,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所謂的天苦,就是分為欲界天、色界天以及無色界天。而這三者當中,第一個部分所介紹的是欲天所遭遇的苦。第二個科判當中,所提到的是色界以及無色界所必須要面臨的痛苦。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部分,欲天之苦。所謂的「欲天」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欲界的六個天。這當中所必須要承受的苦,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三類。

子四、天苦(分二)

丑一、欲天之苦(分三)

寅一、死歿及墮落之苦(分二)

卯一、死歿之苦

卯二、墮落下處之苦

寅二、怯弱之苦

寅三、截斷、撕裂、殺害及驅擯之苦   

丑二、上二界天之苦  

卯一、死歿之苦169頁) 

  第一個部分,相較往昔享用天欲所生之樂,臨命終時見五死相,所起痛苦極為重大有一些人,他在臨終前也會現起所謂的「死相」,也就是臨死前的一種徵兆。但是人道當中的死相,並不是這麼的清楚,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現起死相。但是在天界當中的天人們,他在臨終的前七天,一定會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死相。由於他平常的生活,非常的富裕,所以當死相現起的當下,相較之下,他的痛苦也比一般的有情更為的嚴重。所以這當中有特別的提到,「臨命終時見五死相,所起痛苦極為重大」。五死相者:身色醜陋、不安於座、花鬘枯萎、衣服染垢、身出昔所未出之汗並且天人他能夠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狀況,所以當他發現他在死後,必須要墮入惡趣當中受苦的話,這時候他內心又會有多一層的心裡面的這種痛苦。

卯二、墮落下處之苦

如《親友書》云:「從天世間死歿已,倘若全無少餘善,彼無自主住畜生,餓鬼地獄任一處。天人他們的生活非常的富裕,由於生活富裕,而且過得非常快樂的緣故,這時候他們並不會想要進一步的去行善。所以當他們過去所累積的福德用盡之後,這時候由於福已經用盡了,他們想要再一次的投生在善趣,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所以當福用盡之後,他們能夠投生的地方,就只有墮落三惡道。

寅二、怯弱之苦

具有極大福聚諸天,享有最極殊勝妙欲,福薄天子見已則生怯弱,由此承受極大憂苦

寅三、截斷、撕裂、殺害及驅擯之苦 

天人與非天作戰時,遭受截斷肢體支分、撕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彼即死歿;截斷、撕裂其餘肢體支分,續還如故。驅擯,具足大力諸天若起憤恚,則將力弱天子逐出住所

丑二、上二界天之苦

  這當中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上二界之天人雖無苦苦,然具煩惱及諸障礙,於死、於住無有自主上二界的天人們,他們雖然不需要承受苦苦,但是由於他們的本質,他們的體性還是透由業以及煩惱所形成的緣故,所以他們並沒有辦法自主決定他們的生死。縱使上二界的天人們,他們都非常的長壽,甚至他們長壽的時間,是以劫來作計算的。但是終究會有一天,他們還是必須要面臨死亡的到來。並且在死之前,他們也沒有辦法自主,決定死後所要投生之處。故為粗重所苦。

第二個部分,「有再次墮入惡趣的痛苦」。復次,《資糧論》云:「色與無色天,超出於苦苦,以定樂為性,在色界以及無色界的天人們,他們雖然超出了三苦當中的苦苦,並且在上二界天是以修學三摩地的這樣的一種狀態,來過他們的生活。住劫而不動並且他們安住在三摩地的時間,是非常長久的然非終解脫但實際上這樣的一種狀態,也沒有辦法稱之為是真正的解脫。仍將從彼墮,因此在他們的福德用盡之後,他們還是必須要從上二界,墮入惡趣當中。似已得超出,惡趣苦漩渦他們會以為,看似已經超脫惡趣痛苦的漩渦當中,雖勵然暫住他們也很努力的,看是否能夠跳脫輪迴,但實際上他們的狀況,只不過是暫時處在一種安樂的狀況當中。猶如鳥飛空,如童力射箭,就有如同是一隻鳥牠飛得再高,牠總是會有沒有辦法飛,或者是飛不動的情況。「如童力射箭」就像一個孩子,他如果想要射箭,這時候他必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將這個弓箭拉出來,並且將箭射出去。這時候,縱使他花了這麼大的心力,把箭射出去,最終必墮落,這個箭它最後還是會掉落到地上。相同的,上二界的天人,也是如此。如燈燭久燃,剎那剎那壞,說為行轉變,諸苦所損害」所以他們的時間,雖然非常的漫長,但是就有如同是燃燒當中的燈燭,它是一分、一秒都在改變的。相同的,上二界的天人也是如此,他們一分一秒,都在被遍行苦所逼迫著,所以他們還是沒有辦法跳脫輪迴。

辛二、思惟集諦趣入輪迴之次第(分三)

壬一、生起煩惱之理

壬二、由彼集業之理

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壬一、生起煩惱之理171頁)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二個科判,「思惟集諦趣入輪迴之次第」,分三。在這之前我們最主要探討的是思惟苦諦的這個部分,為什麼要先思惟苦諦?除了導師釋迦世尊一開始在宣說四諦法輪的時候,提到了「此是苦聖諦,此是集聖諦」的這樣的一種次第之外,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對於苦,透由思惟它所帶來的過患,這時候我們對於解脫,就沒有辦法生起強烈的希求。所以在苦諦以及集諦這兩者當中,我們必須要先思惟苦諦,所以以上的部分是介紹苦的內涵。如果我們想要避免苦,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去探求苦的根源為何?所以這個地方所提到的是苦的因,也就是「集諦」。對於這一點宗大師曾經在論著裡面有提到,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精勤的思惟,苦諦所帶來的過患,就沒辦法對於解脫輪迴生起強烈的希求。更進一步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思惟集諦流轉輪迴的次第,我們就不知道該如何斷除輪迴的根本。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必須要思惟的是「集諦趣入輪迴之次第」。也就是我們是以什麼樣的因,而造成了我們必須在輪迴當中流轉?其實輪迴或者是流轉輪迴最主要的因,是提到了業跟煩惱,而這兩者當中,又以煩惱為主。所以在介紹的時候,這個部分分為三個科判:

壬一、生起煩惱之理

壬二、由彼集業之理

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壬一、生起煩惱之理

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為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以煩惱為主的理由」。形成輪迴之因,雖須惑、業二者,然以煩惱為主形成輪迴的眾多因當中,最主要的因,提到的是煩惱以及業這兩點。而這兩點當中,又以煩惱為主。為什麼業跟煩惱這兩者當中,是以煩惱為主呢?下面有提到它的原因。若無煩惱,雖有無量昔所集業,然如種子無有水分及土壤等,不能發芽;如果沒有煩惱,縱使這位補特伽羅他的心續中,有無量過去生所累積的眾多業,也就是流轉輪迴的業。但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就有如同是種子,在沒有水份以及土壤等外緣的情況下,它是沒有辦法獨自發芽的。所以相同的道理,如果只有業,而沒有煩惱來配合的話,這時候也沒有辦法形成輪迴。但是相同的道理,如是諸業無有俱生緣故,不能生出苦芽如果業在沒有其他的俱生緣,也就是煩惱的配合的話,這時候也沒有辦法生起輪迴的苦芽。若有煩惱,縱無昔所集業,然即新造,而取後蘊故但是相反的,如果有煩惱,但是完全沒有過去所造的業,這時候透由生起煩惱的當下,他就會造一個新的業,而在煩惱以及業互相配合的情況下,他還是必須要投生輪迴當中,「而取後蘊故」。因此在業跟煩惱這兩者當中,是以煩惱為主。

對於這一點,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出三有愛,對於跳脫三有,斷除一切煩惱的羅漢來說,餘業不能引,他們的相續當中,雖然有過去生所留下來的業力,但是俱生盡滅故」由於俱生緣的煩惱,外緣完全消失,完全斷除的緣故,縱使有過去所留下來的業,也沒有辦法讓他們再次的投生輪迴,流轉於輪迴。又云:「若有愛,仍將生起故。相反的,如果在內心當中,有愛、取等種種煩惱的話,這時候就會再次的生起能夠引生取蘊之業。這是第一個部分。第二個部分,『需要認識煩惱』。故修煩惱之對治極為重要。此復有賴了知煩惱,如果我們想要修習煩惱的對治,這時候我們必須要先認識煩惱為何?是故應當善察煩惱

此中分三:

癸一、明辨煩惱

癸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癸三、煩惱之過患

癸一、明辨煩惱172頁)

談到了「煩惱」,佛在佛經當中有告訴我們,眾生具有八萬四千種煩惱。甚至提到了「見所斷」以及「修所斷」的種種煩惱。而世親菩薩在《俱舍論》的根本頌裡面,有提到「三有根本六煩惱」,所以讓我們在輪迴當中流轉的根本煩惱,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六種的煩惱。而這六種的煩惱,如果將它廣泛的作來介紹的話,可以分為我們這個地方所介紹的十種煩惱

而根本的六種煩惱分別是:貪、瞋、慢、無明、疑以及見。而「」當中如果將它廣泛的來作區分,來作分類的話,又可以分為是:壞聚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以及邪見。前五者,也就是貪、瞋、慢、無明、疑,又稱之為叫做「五非見」;而後面的這五見,就稱之為是「五見」。所以六種的根本煩惱當中,前面五者,它並非是見,所以稱之為是五非見,而後面這五者稱之為是五見。而這個地方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介紹十種的煩惱。

正文當中有提到十種的煩惱。有十煩惱一、什麼樣的煩惱,它能夠稱之為貪呢?首先介紹的是貪的對境緣內或外可愛、悅意之境,這當中的「內」指的就是自身所攝的法,比方我們的身體,或者是我們所擁有的功德,也就是我們自身所攝的法,稱之為是內法。自身所不攝的法,稱之為是外法。緣著內外可愛、悅意的境,隨起貪愛,如布沾油難以洗淨,這時候當我們生起貪的當下,我們的心就有如同是一塊布,沾上了油,當布沾上了油之後,想要將它完全的洗淨,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相同的,當我們的心在面對一個境,並且對境生起貪愛的話,這時候我們的心,就有如同是陷入了境界當中,這時候想要再一次的從境界當中,把我們的心抽離出來,這是很困難的。此亦於自所緣增長耽著,並且當貪念生起的時候,對於自己所貪愛的對境會不斷的增長,我們內心當中的執著,與彼所緣難以分離其實這樣的一種煩惱,在我們的內心當中每天都會生起,只不過在生起的當下,我們有沒有辦法去認識它罷了。所以既然在這個地方,有特別的介紹煩惱它的定義,或者是它的本質,這時候我們就要試著去觀察我們的內心當中,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生起什麼樣的煩惱?所以第一個部分我們提到的是貪。

第二個部分瞋。二、瞋:緣諸有情、痛苦、兵器及芒刺等生苦諸處瞋的對象,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有情以及非有情這兩類。「生苦諸處」當我們在面對有情,或者是非有情的這些境界,而這些境界是會讓我們產生痛苦的對境,這時候我們面對了這些對境,內心當中就會生起瞋恨、粗暴之心。這當中的瞋恨,最主要指的就是,當我們在面對這些會讓我們產生痛苦,會傷害我們的對境的這些境界時,我們的內心會想要反抗它,這時候我們的心跟境的距離就會拉遠,所以更進一步的,我們會想要傷害這個對境,所以生起瞋恨、粗暴之心,於彼諸境思作損害

三、慢:依壞聚見壞聚見在之後會為各位作介紹,緣內外之高下、優劣,心生自滿,現高傲相比方說,緣著外法的財富,或者是緣著內法的功德,有一些人會覺得自己是有錢人,或者是自己是一位學法者,或者自己是一位上師,因此在緣著內外種種的功德,或者是種種自以為是的優點,在這樣的一種情況,心生自滿,現高傲相。

四、無明:心未明見四諦、業果、三寶之自性,這當中的自性指的就是內涵。當我們的心沒有辦法認識四諦、業果、三寶的內涵,對於這樣的一些境,我們的內心就會生起無明故為染污無知

五、疑:緣四諦等三法這當中的三法,指的就是前面的無明所介紹的,四諦、業果以及三寶,這三種法類。當我們緣著四諦、業果、三寶這三種法類時,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這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懷疑的這種狀態,會覺得真的是這個樣子的嗎?還是說這樣的法到底是存在的嗎?我們的內心會生起疑慮。

以上我們所提到的這五種煩惱,統稱為是「五非見」。接下來,我們所介紹的這五種煩惱,稱之為是「五見」,而「五見」分別提到的是:壞聚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以及邪見這五種的見。

首先我們先介紹六、壞聚見,這個地方所提到的壞聚見,跟之後在毗婆舍那所提到的壞聚見,又稱之為薩迦耶見的這種見解,它的內涵並不相同。在共中士道所提到的壞聚見,它是中觀應成派以下,這當中包含了:有部、經部、唯識以及中觀自續派,共同所承許的壞聚見。而在毗婆舍那所介紹的壞聚見,或者是薩迦耶見的這種見解,是中觀應成派所不共的一種見。所以這兩種的壞聚見相較之下,中觀應成派所承許的壞聚見,是比較深細的;而自續派以下所承許的壞聚見,是比較粗分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辦法了解粗分的壞聚見,也就沒有辦法更進一步的了解細分的壞聚見。

所以在這個地方,先介紹粗分的壞聚見,而它的定義為何呢?六、壞聚見:緣近取蘊,見我、我所之染污慧它的所緣是緣著近取蘊,也就是我們的五蘊。在緣著五蘊之後,生起我或者是我所,也就是「我的」的這樣的一種染污的智慧。就比方說,當我們在緣著五蘊會生起一種強烈的執著,會認為這是「我的」出生地,或者這是「我的」東西,這是「我的」朋友。這時候我們的內心當中,會生起一種強烈的「我執」,或者是「我所執」。如果只是執著著「」,或者是「我所」的話,這樣的見,它並沒有辦法稱之為是顛倒見,或者是染污見。為什麼呢?因為「」跟「我所」是存在的法。所以緣著存在的法,所生的見,我們並不會稱之為是顛倒見。但是在介紹壞聚見的時候,「緣近取蘊,見我、我所之染污慧」它所指的是意思,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在緣著近取蘊之後,我們的內心當中執著了,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實有我。所謂「獨立自主的實有我」,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呢?也就是這樣的一種「我」的形成,是不需要觀待蘊,就有辦法獨立自主形成出來的一個自我。如果我們在緣著近取蘊之後,執著著「」的這種現狀,它是獨立自主,不需要觀待蘊體的這樣的一種我的話,這樣的「我執」,我們在這個地方稱之為是壞聚見。

提到了「」或者是「補特伽羅」,不管是我或者是補特伽羅,在安立這些法的當下,這些法都是在觀待依賴「蘊體」的情況下,才有辦法安立出來。就像補特伽羅的定義,什麼樣的法它能夠稱之為是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它是在觀待五蘊當中,任何的一種蘊體之後,所安立出來的一種士夫的法類,我們稱之為是補特伽羅。所以從補特伽羅的定義當中,我們就可以知道,補特伽羅的形成,是必須要觀待五蘊當中,其中的一種蘊體,才有辦法建立,才有辦法安立的一種法。所以當我們在執著補特伽羅也好,在執著我的當下,如果認為我或者是補特伽羅的存在,並不需要觀待五蘊,就能夠獨立自主的呈現出來的話,這樣的一種執著,我們在這個地方就稱之為叫做「壞聚見」。而這樣的一種見,它是顛倒的見,所以它必須要透由正理的觀察之後,才有辦法破除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