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8 00:32:13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修習依師之理

願我從此一切生,

得勝乘師作攝受,

能入全道無顛倒,

菩提道次修心要。

一、修習依師之理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的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依師之理,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妙臂請問經》說:

[ 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

意即,道的根本在依師之理,沒有善知識的教導難生善心,沒有善心難生善行,沒有善行不得善果,不得善果難得成就,可知依師何其重要,故應清淨如理依止善知識。

何謂善知識?凡是能令我心續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且具慈悲心,有能力於三士道中,漸次引導趣入大乘佛道者。由是善知識能增長我的道法、善根福德、法身慧命,故應與彼建立師徒關係。

既然必須建立師徒關係,依師修持;那麼,應當如何修習依師之理呢?修習依師之理廣略不同,此中概分九項,即:

一、思維依師的種類。分三

1. 戒經的依師――指觀師如佛。

2. 大乘顯乘的依師――指觀師是佛。

3. 大乘密乘的依師――指觀師即佛。

這是說,佛從戒經乃至無上密續都一再地教說了師長德相以及如何依師,可見依師確是極大關要。

二、思維依師的定義:

凡任由觀察期的觀察,在諸法緣師長中,該師長功德勝己,慈心攝受;自己也能對師長極具信心,易見功德,不尋過失,能生恭敬,並已生起視該師長為 [ 所依止的上師 ] 想,即為依師成立。

建立師徒關係之前,須先了知所依止的大乘善知識具有哪些條件與功德,依據彌勒菩薩《莊嚴經論》,大乘善知識必須具足十種德相。

三、思維所依止上師的德相,分十,即自利六相與攝他四相:

自利六相:

1、調伏――即具戒學,如雲:

[ 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

意即,善知識必須以戒律遮止身語意惡行,調伏自心,如此三門行持皆具寂靜祥和。同時,對於佛說的別解脫戒、菩薩戒乃至密宗戒,不但了知其戒法行相,開遮持犯,同時自能真實依戒修行。

2、寂靜――即具定學。如雲:

[ 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意即,由了知依八斷行對治五過失,依六力修學九住心等正行的修學禪定之理,以正知正念安住於善所緣,息滅了散亂、掉舉等分別,心極清明,成就專注,漸漸能生身心輕安。

3、近寂靜――即具慧學。如雲:

[ 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即善知識為了符順眾生的根器,必須具足通達世俗諦的智慧;為斷無明故,必須具足通達勝義諦的智慧;為清淨利他故,必須具足通達饒益有情的智慧,當下主要是指具足證入無我的智慧,依此根斷人我執的輪回根本。

4、教富饒者――如雲:

[ 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

即善知識不只調伏心續,也必須廣大通達三藏要義,善巧宣說教法,令聽聞者能得無量的了知與定解,故須具足博學功德。

5、達實性者――如雲:

[ 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

意即,以聞思修三慧隨一善達諸法實相。作為大乘的善知識,為成就自他二利,必須依經教,正理抉擇諸佛的究竟意趣與中觀見地,具證或親證法無我的智慧對治所知障。

6、功德勝自者――如雲:

[ 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具,故須一種德增上者。]

即能攝受教化的善知識必須功德超過弟子,依止才殊勝有益,若弟子知十師長知一或弟子較勝於師長,就不能增上;但也不須全部功德勝逾弟子,只要當下所欲學的教法師長擅長亦可。

以上為善知識的自利六相,但唯此並不能成熟他人,仍須具有利他四種德相。

佛經說:

[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拭眾生苦,自證功德非移餘,唯示真諦令解脫。]

是說,佛雖已具足了圓滿的悲智功德,但並不能以水(如外道依恒河水)洗清眾生心中的污垢,淨除罪業,不能以手拂拭,去除眾生的罪障,甚至佛所證得的圓滿功德也不能轉贈眾生;那麼有什麼方法呢?唯有宣說正法,眾生依正法修行始得離苦得樂乃至證得解脫。因此,雖然師長具足證德,廣聞教法,但也必須具有攝他四相,即:

7、善說法者――如雲:

[ 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意思是,有時縱然能說甚深法義,但弟子心不相應,覺得艱澀,也難有用處,故最初應善於觀機逗教、次第引導;進而將所宣說的正法,令聽受的弟子能心法結合,成為調心的方便。

8、具悲湣者――如雲:

[ 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即說法時依于清淨的意樂,真實的利他心為動機。不為名聞利養,不為使役弟子或得恭敬承侍,也不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團體、壯大自己的聲勢,自贊毀他或把別人當作驅使的工具而說法攝眾,若是如此反有過失。主要是不忍弟子離樂得苦,故以清淨悲心一心教化。

9、具精勤者――如雲:

[ 謂於利他勇悍剛決。]

即善知識對於宣說正法,福慧雙修具足勇猛精勤的意樂,遮止了不好樂、不歡喜說法的懈怠。

10、遠離厭患者――如雲:

[ 數數宣說,而無疲厭,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即善知識對於教化愚鈍如我者,盡其所能地略說、廣說、橫說、豎說、了義說、不了義說、數數說、重覆說,乃至弟子心開意解為止,皆能堪受其苦,不具疲厭相。

如是,所依止的師長既已具足十種德相,能依止的弟子當然也必須具足相對的條件與功德。

四、思維能依止弟子的德相,略有五點:

如提婆菩薩《四百論》所說,須具足:

1、正住――如雲:

[ 謂不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不貪著自宗,嗔他法脈,應觀自心,舍如是執。]

是說不具成見,不以自所學的教法評斷善知識的教說;即使所說不合自己見地,也不能以此為理由而否定其教說,更不能完全不想任何理由,只認許這就是對的。不是隨心所欲的認定,沒有個人喜歡不喜歡,凡事盡可能以客觀看待;或應以放空的心,善妙觀察,既不武斷排斥也不盲目接受,瞭解對方的說法與教說,以經教依據,正理安立依於實況而抉擇或取捨;若心不正住,墮入黨類,則易於因為成見而將過失視為功德,功德視為過失,墮在增益於減損二邊,如此就難以得到新知,證悟正道了。

2、具慧――如雲:

[ 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棄舍

惡說,受取善說。]

是說沒有黨類、心具正住猶為不足,仍須具足智慧;不能別人說正確的也認為對,別人說不正確的也認為對,這樣就是愚癡無知了。能知短暫與長遠的損益,觀擇判斷其教說之法為正法或相似法、正道或相似道、善說或惡說皆有賴於具慧;反之,若不具慧,所學不正確,修行難以成就,就事倍功半甚至誤入歧途了。

一般雖然也有鈍根的隨信行人,不善觀察,一聽即信;但是更好的是具足妙觀察慧,凡事先觀察抉擇、安立正理,再予接受,這樣較為堅固明確,也符順於佛說的意趣。

3、希求――如雲:

[ 謂於其法具大希求。]

即若有正住也具慧,但卻懶惰、懈怠、不具希求,則也不得利益。同時,抉擇法義的目的既不是戲論,文字遊戲,也不是獲得名聲的方便或謀生工具,主要是為了調心而學。一開始就應如口渴而渴求喝水般,渴求正法的甘露法雨滋潤自心,以此意樂與需要而依止上師修學教法,所謂 [ 心依上師與三寶,如法聞思修正法 ] ,即是此義。

4、敬法及法師――如雲:

[ 于法及法師起大敬重。]

意即,佛法從恭敬中求,弟子需要一心敬信上師,一切成就來自于最根本的信心與恭敬;由具信心恭敬而得淨罪集資,廣增福報,這也是使得妙觀察慧愈來愈增上的主要因素,因為沒有福報為助伴的智力易成惡慧、幹慧。同時,對善知識宣說的正法也須恭敬,因為是依法而依人,法才是正依止處。由於法由善知識教說,故若對說法者與說法者所說的法不具敬信,必成障礙增上的因緣。

5、善攝心聽――如雲:

[ 聽聞之時善住其意。]

就是聽受善知識的教說時,必須專注聽聞,如理作意,亦即經上說 [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 的意思。

如是,身為弟子欲求依止善知識,應先了知 [ 能依止的我 ] 所應具足的德相、[ 所依止的上師 ] 所應具足的德相,因緣和合而作依止,建立師徒關係,受取法益。

五、思維依師的勝利有八種,即:

1.近佛位 ―― 因為依師教授,如理解行,漸得往上增長而近佛位。

2.諸佛歡喜 ―― 因為善知識是諸佛代表,若無善知識的教

說,則不聞三寶名。依師即依佛,諸佛也會趨入師長身中,接受眾生供養。所以,如法依師,十方諸佛最為歡喜。

3.終不缺離善知識――因為今世依師的相順緣起,故來世得以蒙受善知識的攝受,繼續依師學法修行,成熟因緣。

4.不墮惡趣――因為依師教說,修十善業,斷十惡業,能令下世不墮三惡道受苦。

5. 魔與惡友不能擾害――因為上師慈悲攝受,自身也有修行,就不受人、非人的干擾及危害(許多人會受干擾,是因為沒有真實皈依心,才有幻覺或遭惱害等)。若能依師,如法皈依,則可得加持,易除障礙。

6、煩惱及惡作自然遮止――因為依師聽受正法,自然就可奉行十善,乃至修習三學等,如此必能減輕煩惱與遮止惡作。

7.地道功德可以廣增――因為師長是最殊勝的資糧田、福田,若能依止、承事上師,自然有力淨罪集資,令心入法、法入道,成就功德。例如阿底峽尊者晚年示現失禁,種敦巴尊者無量敬信依止,當捧著穢物去倒走在下樓的第三階時,即得天眼通,類似的公案不勝枚舉。

8.一切現前及究竟義利悉皆成辦――因為依止上師,常得教化與加持,故一切現前增上生與究竟決定勝的利益皆得不勞成辦。

六、思維不依師的過患,即反彼勝利,有八:

1、遠佛位。2、諸佛不喜。3、一切生世無以值遇善士。4、墮入惡趣。5、易受魔與惡友的擾害。6、煩惱及惡作不能遮止。7、地道功德難以廣增。8、一切現前及究竟利益悉不成辦。

由此思維功過對比,導生決定依師。不但必須依師,且須如理依師;若我不如理依止,則有八種過患。

七、思維不如理依師的過患,有八種,即:

1. 輕蔑上師等同輕蔑一切諸佛。

2. 對上師起一念嗔心,等同一劫投生地獄,摧壞善根。

3. 即使修學甚深密法,也不得殊勝成就。

4. 雖舍睡眠精勤修學密續之義,也等同成辦地獄之業。

5. 功德未生令不生,已生趨於衰微。

6. 此生蒙受諸多疾病等不吉祥事物的侵擾。

7. 來世墮入三惡道,無邊遊逛。

8. 生生世世不得值遇善知識的攝受。

由上思維不如理依師的種種過失,心生怖畏、戒慎,導生決定如理依師。

那麼,應該如何如理正行依師呢?

八、思維正行依止法,分二:(一)意樂依止法。 (二) 加行依止法。

(一)、意樂依止法又分二:

1、總的意樂依止法:

即須具足清淨意樂而依止――如,《華嚴經》所說華嚴二十一心或集攝為華嚴九心:

孝子心――必須像孩子孝順父親一樣舍自自在,觀父容顏;

對善知識應舍自成見,聽受師長如理的教誡,以師意為己意,以師行為己行,順從不忤逆。

金剛心――金剛是最為堅固,不能摧折之義,意即縱遇任何惡友或其他因緣也不背離師徒關係,仍具信心堅固依止。

大地心――如大地荷擔一切萬物般,願意荷擔上師所交付的佛法事業――包含聞思修正法也都毫無怨言與退怯,勇於承擔。

輪圍山心――如輪圍山一樣堅固,以如理的意樂與加行依止師長,圓滿成辦師長的事行。

世間僕使心――如世間的僕人對主人般,沒有身段、面子;不論師長交付任何事行,皆能毫無懷疑、疑惑,立刻忠實執行。

除穢人心――即應對上師謙卑,離我慢心,自知無明、三毒深重,以此意樂承事上師;以世間而言,即如掃除穢物者具卑下之心。反之,[ 我慢高山,不裝德水 ] 即是此意。

乘心――如乘載般,于上師所交付的事行無有疲厭、退怯、推諉,全力承擔。而事實上,對上師所交付的所有事物,沒有比經由困難而成辦更有價值了。

犬心――如忠心耿耿的忠犬一樣,不論上師如何謾駡,完全不起嗔心而接受,修心轉念;若不具負面想,則可得加持。

船心――對上師的事業若大、若小、若多、若寡,皆無怨言,疲厭而乘載令其圓滿,如船來回運載不已。

2. 個別意樂依止法,分二:

根本淨信――信師是佛,觀師是佛。需要觀師是佛,是因每個人皆想離苦得樂。堪能觀師是佛,是因若能刻意不見上師的過失,唯見功德,或勿存觀過之心,即可遮止或映蔽過失層面,漸漸只見功德,不觀師長過失。一如親人實際上多有缺點,但只因為是親人的緣故,卻只見其功德、優點,缺點就被映蔽、遮住了。反觀對於怨敵,即使具有功德,優點,只因為是怨敵的緣故,就僅見其缺點那一面,優點就被映蔽,遮住了。

師長是佛與否並不重要,因為上品信心得上加持,中品信心得中加持,下品信心得下加持,沒有信心不得加持。不論師長示現何身,只要對師長具有信心,就可得加持。

觀師是佛的理由則有四點,即:

佛曾在經中授記:[ 將在五濁惡世示現凡夫相的上師利益眾生。] 故現前的師長就是佛。

上師是佛行事業的執持者,如國家的大使一樣,是諸佛的代表。又如日光炎熱可以燒物,但透過聚光鏡卻更速燒起;如是諸佛如日光,師長如聚光鏡,故執持、守護、弘揚諸佛正法的師長就是佛。

迄今諸佛並不棄舍任一眾生,也不棄舍我;而今誰不棄舍

我、正在利益度化我呢?唯是我的上師,故教誡我正法的師長就是佛。

因我凡夫的覺受、業力不定,若見師長的過失時,應想師

長哪里有過失?只是自己業不清淨的投射而已,事實上師長就是佛。

由上四點,心中殷切決定,所依止的上師是佛――依此而修,

即為念功德生信心。

2)念恩生敬,內分五點:

對我而言,釋迦佛的恩澤勝逾十方諸佛,上師的恩澤則勝逾釋迦佛。雖然就功德而言,上師與佛無有二致,並非上師較佛為勝,皈依境也只有三寶;但是令我內心得以建立正法、相應修行,其實是來自于上師的教化,故師恩最重,尤其皈依上師也就是皈依三寶隨一。如雲:

[ 若見善知識則見如來,若見如來則滅一切不善之法。]

上師對我有說法恩――這點極為重要,因為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上師從年輕到老邁,如理精勤地依止許多師長聞思正法、修證相應,並將佛法傳授于我,恩澤極大。迄今若我不能修學佛法,則只有世間法,必是無明深重、煩惱顛倒、惡業滿盈,唯有一步步趨入三惡道險崖;當此之際,以本具圓滿教證功德而外現凡夫相的上師為我宣說正法、攝受教化,令我心開意解,增長福慧,離苦得樂(世間人請吃一頓飯就感恩不已,何況上師說法恩;又如貧困時有人供我溫飽,此一恩澤大於富有時受人資助)故對我宣說正法、指出正道的上師是我法身慧命父母,恩澤極重。

上師對我有攝受恩――即為了攝受我,不辭辛勞地提供資具、道糧、道場、寮房、準備教材等,成辦一切修行的順緣。

上師對我有加持心續之恩――我能增長少許善根、淨除少許惡業,心續能有少許的轉動,絕不是只憑著自己的努力與能力,而是師長日日夜夜的攝受加持,至誠回向、施樂受苦的緣故。

對我示現凡夫相的上師愈是三毒熾盛,實際上乃是悲心猛利,不舍攝受的引導我,教化我,故更應念恩起信生敬。因為我的煩惱、惡業深重,所以必須示現一位與我一樣具有三毒、與我平起平坐的師長來教化我。師長愈是三毒即表示愈有悲心,因為我業重福輕,不能感得諸佛菩薩的攝受引導,只有示現凡夫相的師長依于這種方式才可讓我得到教化,因此,觀師長愈有過失,反而更生恭敬與念恩。一般見眾生過失須轉念,見師長過失更須轉念;見師長、眾生的功德而生信心與恭敬是庸凡的,見師長、眾生的過失而生信心與恭敬,則極為殊勝。

(二)、加行依止,分三:

1、內外財供――應該想到上師是為了讓我累積資糧,故具足念恩心而盡可能財供于上師,成辦修行順緣。

2、身口承事――即成辦師長所交付的事物,乘載往返,師長有病予以服侍等,乃至向有情宣說,讚歎師長功德。

3、依教奉行――即對上師所傳授的教法如理聽受修行,以解行合一而依止上師,如《本生論》說:

[ 報恩供養是依教奉行。]

密勒日巴尊者也曾對瑪爾巴上師說:

[ 我空無餘物供養,只有依教奉行令師歡喜。]

意即,不應只是供養上師祈求加持,更重要的是清淨隨行師長的教誡。若與師長常伴相隨而不修行,意義不大;反之未與師長相隨卻能如理修行則更具意義,堪稱為如法具相的依師之理。

九、思維修習依師之理的生起之量:

如雲:

[ 上師寶身與我身,上師妙語與我語,上師勝意與我意,一體不二祈加持。]

即如上述,經由不斷地修習,若干時候,能于一切時、一切處任運自然地觀師即佛、觀佛即師、生起師佛無二的覺受――尤其生起自己的身口意與上師的身口意無二無別的覺受。最起碼,至誠懺悔多生未能如理依師,努力防護;同時,已能不見過,易見師德而如理依師。

三界法王宗大師說:

[ 萬善根源具恩師,如理依止道根本,善念見知大勤勇,虔誠事師求加持。]

祖師也說:

[ 願我從此一切生,得勝乘師作攝受,能入全道無顛倒,菩提道次修心要。]

由見此中意趣,自己應努力圓滿弟子相,反觀自照,廣發大願;祈求直至成佛,生生世世皆得蒙受具相善知識的慈悲攝受,依聞法而知法,依知法而修法,依修法而調心,依調心而得安樂。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依師之理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依師之理的證量,如理依師,成就三士道功德。

並將此學習道次第的殊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 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 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