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9/27 00:14:01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

摘錄自修慧法師編述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


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五種殊勝的地方:

(一)所詮殊勝

這本論著,是以文殊菩薩親傳宗喀巴大師之三種要道(即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清淨見)為基礎,以阿底峽尊者所傳之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為莊嚴。三士道次第,如果是整棟房屋的結構,三種要道就是房屋的棟樑。

(二)能詮殊勝

大師以清淨正理,遣除種種歧途,安立正確的體性;有系統地說明,從初發心直至成佛,於其中間所經歷的一切階位,既不迂迴,又有次第而無躐等之弊;論者前後所訂大科細分的數目,恰到好處,不能增減。
整部論,在解義和實際修持上,可以做為修學者循序漸進,直至成佛的坦途。

(三)請者殊勝

此部論,是由善顯密眾典、珍愛三學、荷擔聖教無與倫比的賈喬貝桑法王,和智慧教證功德莊嚴、拔濟眾生、長養聖教的卻吉結布法王,以及無數三藏大德,所頻頻勸請。

(四)處所殊勝

造此論的地方,是在噶當派的根本道場-惹珍寺(惹珍寺為噶當派的根本道場,寺內安奉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尊者的聖像。聖像身量大約與人相等,塑造巧奪天工,慈顏如生,極為莊嚴)。

(五)眷屬殊勝

大師造此論時,始終由後來接任大師法位的大阿闍黎達瑪仁勤(即賈曹傑,為第一任甘丹赤巴),以及諸大弟子所隨侍承事。

「菩提道次第廣論」,實際概括顯教全部教義,修學者如果能熟讀此部論,就等於對整部大藏經(顯教部份),有通盤的了解。如今西藏修學佛法的人,不分在家出家,均讀過此書。

大師弟子克主傑(第二任甘丹赤巴)曾對這本論著,大加讚嘆說:
「阿底峽尊者所傳下的『菩提道次第』教授,不管是教典派或是教授派,諸位大善知識的著述都非常豐富,也都是引導眾生成佛的最佳指針。但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更是特出,『菩提道次第廣論』將一切經論攝為眾生成佛的支分,道體圓滿,數量決定,次第不亂,現前就可照著修持。因此這部論,誠屬無上妙法,目前在西藏,還找不到第二部可以相提並論的。」

 

宗喀巴大師著述「菩提道次第廣論」前後因緣的小故事

摘錄自修慧法師編述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

 

     
   
   

宗喀巴因專意精修「菩提道次第」之教授,遂了達現觀莊嚴論裡面所詮釋的,是任何一位眾生,超凡入聖直至成佛的教授。此外,再觀察因明論、彌勒菩薩其餘四部論、中觀諸,論以及四部密宗教典等,也無一不是修行的教授。因此,對菩提道修行的次第,生起不共勝解。

這時,賈喬貝桑法王、却吉結布法王,以及前後藏各大道場的一切善知識,殷勤勸請大師,著述「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證佛果所必須經歷的修學過程。次第,就是說明修學過程所經歷的階段,必須自下而上,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不可缺略,紊亂或越級。)

大師覺得自身有菩薩的加持,外又有諸大善知識勸請,如此內外緣合,正是造論之最好時機,於是在壬午年(西元1402年,大師四十六歲),以大譯師(具慧般若)和卓壠巴師徒所著之「聖教次第」為藍本,並兼攝噶當派中教授派,和噶當派中教典派之菩提道次第法義,而造「菩提道次第廣論」
(佛教大藏經第四十九册一頁)。

大師從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漸次往上造,直到寫完奢摩他(譯為止,寂靜,能滅)時,心想:「毘婆舍那(此云觀,即正見)是那麼艱深,即使我把它造成,也未必有益於眾生,不如就此結束吧!」

大師造論之欲樂,因而隨稍退減。
這時,文殊菩薩突然現身指導說: 「無論如何,你都應該把毘婆舍那(此云觀,即正見)這部份寫完。寫完之後,眾生會因為這本書,得到中等利益。」
(菩薩的意思是說,這本書完成之後,雖不能使一切眾生都了解空義,和修毘婆舍那法,但還是能讓多數的眾生了解和修持,所以說得到中等利益。如果不寫最後這部份,則連最下等的利益,也得不到。)

大師聽了文殊菩薩的教誡,遂繼續寫毘婆舍那這部份。他一邊寫,一邊思惟空性,剎那間,空中現出「大般若經」中二十種空的字句,字色如銀,字形宛如手寫一般。
某日,有許多護法善神和地方山神,現身向大師乞求說:
「我們眾人都是蓮花生大士,和阿底峽尊者的近事,今後我們也願意為大師的教法成辦順緣,請大師慈悲攝受我們。」
大師很高興的答應他們,並在造完此論的回向頌中,一併為他們迴向。

修慧法師編述.甘丹文殊佛學院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