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4 10:28:21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56-2講)

528頁)第三修習此見斷障之理。如是若見我及我所無少自性如微塵許,由修彼義便能減除我、我所執薩迦耶見。彼見苦滅,則欲取等廣如前說四取皆滅。此取若滅,則無取緣所生之愛,故以愛緣結蘊相續其生亦盡,便得解脫。也就是,我和我所的自性執著斷除的話,薩迦耶見跟隨著斷除。薩迦耶見斷除的話,那就不再有煩惱的生起。煩惱斷除的話,滋潤過去所造的業,就沒有任何的順緣促成他的成熟。所以變成過去往昔所造的業,雖然仍然存在,但是因為沒有因緣滋潤它,所以由這種的煩惱來銜接後世的相續,便能斷除,而獲得解脫了。

如十八品云:「我、我所滅故,無我、我所執。」又云:「若於內外法,盡我我所慢,即能滅諸取,彼盡故生盡。」取是煩惱,有即是業,其生之因業惑已盡,故得解脫。即前論云:「業惑盡解脫。」由盡何法業惑乃盡?即前論云:「業惑從分別,分別從戲論,戲論以空滅。」

「昆倫喇嘛丹增給千」也說到了,戲論於空滅。說是「以」空滅,或者是「於」空滅,這兩者的內涵都是一樣的。如果講到以空滅的話,就是以了解空性的這一個現量,透過反覆的思惟來消滅的。於空滅的話,就是說到了,如果認為滅諦是空性的這派主張來講的話,就是我們的煩惱,於何處消滅呢?於心的這個自性空中而消滅。因此滅諦是空性,這叫做於空滅。以空滅就如同之前所說的,首先當然是反覆的思惟空性的道理,以這種的觀察思惟,生起空正見,這時候通達空性的這個正量,稱為叫做比量。再反覆的一次再一次的修習,慢慢、慢慢的比量見空的這個二相,會一直稀釋、一直稀釋,對了!在這之前必須要有緣空的奢摩他、毗缽舍那。所以先空性的比量,之後再生起空性的奢摩他,緣空的奢摩他、毗缽舍那。當我們生起緣空的奢摩他的話,還是資糧道,可是生起了緣空毗缽舍那的話,就是加行道了。在透過緣空的毗缽舍那,反覆的去觀空的時候,緣空性的二相會一直稀釋、一直稀釋,最後完全不見。當緣空性的時候,境是二相,或者是義共相,完全消除的時候,就是以現量現證空性,這時候從凡夫地到聖者地,無論大小乘都是如此。不一定是要初地菩薩。那時候就得到了現證空性的證量。如果是以大乘來講的話,就是大乘見道,這時候就是初地菩薩。如果是以小乘來講的話,就是小乘的見道位,就是小乘的聖者果位。再配合著出道時候的菩薩心的廣大六度的菩薩行的福報加持,再去入定,現證空性,如此的反覆的以根本定和後得道互相的雙運觀修,所以到八地的時候,就會斷除一切的煩惱障。煩惱障未斷之前,沒有辦法斷除所知障,所以煩惱障必須要先斷。這是在八地之前斷除。

為什麼煩惱障沒有斷除之前,沒有辦法斷除所知障呢?因為所知障,是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所謂習氣就是串習,因為無始以來到目前為止,對於煩惱的串習實在是太堅厚了,所以煩惱不斷除的話,煩惱串習沒有辦法斷除。如同經典時常譬喻說的,如同這個碗裡面的蒜頭沒有拿掉之前,蒜味永遠都是存在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要把這個碗裡面的蒜味拿掉的話,先要把蒜頭拿掉,那蒜味才有辦法拿掉。所以同樣的道理,煩惱沒有斷除之前,斷除所知障是不可能的緣故,所以在八地之前先斷除煩惱障。從八地以後,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地我們稱為叫清淨三地,也就是清淨煩惱障的緣故,所以叫清淨三地。那時候斷除所知障,最後成就一切遍智,正覺的果位。所以在此說到了,戲論以空滅,這是以空滅的意思。

此謂流轉生死,係從業生,唯污染心三業諸行,乃是能感生死之業,故業從煩惱生。若不令起非理分別,於境增益淨不淨相,則不能生薩迦耶見為本一切煩惱,故薩迦耶見為本,貪瞋等煩惱從非理分別生。唯由妄執世間八法男女瓶衣色受等實,乃有非理作意分別分別諸境,故彼分別從執諦實戲論而生。

顯句論云:「世間戲論皆以空滅,謂由觀見一切法空,故能滅除。云何能滅?謂緣實事乃有如前所說戲論,若未曾見石女之女,諸貪欲者緣彼戲論即不生起;若不戲論,則於彼境亦定不起非理分別;若不分別,則從貪著我及我所薩迦耶見以為根本,諸煩惱聚皆不得生;若不生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諸煩惱聚,則不造諸業;若不造業,則不更受生及老死生死輪轉。」由達空性滅彼之理,即前論云:「由依如是,戲論永滅,行相空故,能離戲論。由離戲論,滅諸分別,分別滅故,滅諸煩惱。由惑業滅故生亦滅,故唯空性是滅一切戲論行相,名曰涅槃。」此說極顯,即此顯示空見違害三有根本,成立等同解脫道命,於此當得堅固空解。

529頁)是故龍猛菩薩諸論,明顯宣說聲聞獨覺,亦證一切諸法無性,以說解脫生死要由無性空見乃成辦故。聲聞、獨覺乃至未盡自心煩惱當修彼見。若煩惱盡,以此便足不長時修,故不能斷諸所知障。若是以自續派以下的一種說法來講的話,他們認為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差別,是來自於不同的執著。所以尤其是自續和唯識,認為人我執是煩惱障,法我執是所知障。宗大師在此引用了龍樹菩薩所著作的論典,很明顯的說到了,聲聞和獨覺必須要證得法無我性。換句話說就是要破除,法我執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代表說,為了要解脫生死,也是必須要斷除法我執的。所以變成小乘的羅漢,他只有斷除煩惱障而已,可是他必須要斷除法我執。從此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知道,法我執並非是所知障,因為聲聞、獨覺,他們只是在內心煩惱還未斷除之前,會精進修學以外,煩惱障斷除之後,他就覺得滿足了,於是就不會再次的修行,因此不能斷所知障。所以從此也可以很明顯的知道說,聲聞、獨覺的阿羅漢,斷除了法我執,可是卻沒有斷除所知障,所以從此我們可以知道,法我執絕非是所知障。

諸菩薩者,唯斷煩惱自脫生死不以為足,為利一切有情欲求成佛,故至斷盡諸所知障,經極長時無邊資糧莊嚴而修。如是拔除二障種子,真能對治,雖是前說空性正見,然由長時修不修故,有唯能斷諸煩惱障而不能斷所知障者。譬如唯一通達無我,俱是見惑修惑對治,然由唯能現見無我,若斷見惑不斷修惑,斷修惑者須長時修。

但是菩薩們不只是自己斷除煩惱障,就會感到滿足,而是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必須要成就無上菩提,因此必須要斷除所知障。而且所知障,要透過很長時間的,無邊資糧才有辦法斷除所知障的種子。為什麼呢?如前所說的,在這種空正見沒有經過廣大資糧的話,他是只能夠斷除煩惱障而已,不能斷除所知障。就像透過通達無我的正見,雖然可以斷除見道的所斷,所以這此的「見惑」就是見道所斷,而且能夠現證空性。可是在此只能斷除見道所斷而已,還沒有辦法斷除修道所斷,所以要斷除修道所斷的話,又要花長的時間,來斷除煩惱的九品才有辦法斷除。光是時間長也不夠,必須還要有廣大的資糧,所以在此又說到:

如是斷除所知障者,僅長時修猶非能斷,所以不只要廣大資糧以外,還要長時修,這兩者必須要具足才可以。亦必觀待學餘眾多廣大妙行。不修對治諸所知障,唯修能斷諸煩惱障所有方便,故說聲聞獨覺證法無我無圓滿修。(530頁)入中論釋云:「聲聞獨覺,雖亦現見此緣起性,然而彼等於法無我未圓滿修,有斷三界煩惱方便。」由是因緣,餘中觀師,許為法我執者,在此論師許為染污無明。又雖斷彼修法無我,然法無我無圓滿修,當知如前及此所說。

所以在此佛護論師和月稱論師,認為法我執是煩惱障,為了斷除煩惱障,必須修學法無我。法無我如果沒有圓滿修學的話,是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轉的。所以在此我們一定要把小乘宗義者,和小乘者分清楚。我們一般所謂的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這個是針對宗義的角度而說。小乘宗義者的話,是承許有部或者是經部的這種小乘宗義為主要主張的人,這叫做小乘宗義論師,小乘宗義者。小乘宗義者不一定是小乘者,也並不一定是大乘者,兩者都有。像是發起了菩提心,可是內心的宗見卻是有部的宗見,或者是經部的宗見,這是大乘者,因為他是菩薩,因為他發起了菩提心,他已經自然任運菩提心了。可是在他的宗見上卻是有部或者是經部的宗見,這個叫做小乘宗義者,但是也是大乘者。

那另一者就是,他是小乘宗義者,是有部和經部,可是他沒有發起菩提心,也沒有發起出離心,這種的情況下,他雖然是小乘宗義者,可是他並非是小乘者,也並非是大乘者。因為要形成小乘者的話,必須要進入小乘資糧道。小乘資糧道要進入的時候,要必先生起自然任運的出離心才可以。因為沒有自然任運的出離心,所以並非小乘者,他只是小乘宗義者而已。同樣的道理,大乘宗義者,和大乘者也是有差別的,大乘宗義就講到唯識派以上,唯識、中觀具有這種宗義者,這稱為大乘宗義者。我們一般所謂的大乘佛教,就是指能夠承許大乘宗義的這個佛教徒,這個稱為叫做大乘宗義者。

可是大乘宗義者,不一定是大乘者,因為不一定發菩提心。雖然我們的正見是中觀正見,或者是唯識的見解,可是不一定承許了這種正見,就叫做我們已經發菩提心了,這是 兩碼 回事了。一個是屬於宗見的,一個是屬於修行的部分。所以縱使大乘宗義者,可是也不一定是大乘者。也不一定是小乘者,但是也是有小乘者的,就像說雖然我覺得應成派的這個宗見非常好,所以我主張應成派的宗見,可是在我的修行上,我覺得沒有辦法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只能夠為了自己成就解脫,所以而生起了自然任運的出離心,像這種情況的話,就是大乘宗義者,可是卻是小乘者。所以換句話說,一切的小乘阿羅漢,一定是大乘宗義者,因為一定是應成派的論師。為什麼呢?因為一定是具有應成派的見解,才有辦法獲得小乘羅漢,所以一切的聖者果位,都必須要成為中觀論師裡面的應成論師才有辦法。因為沒有應成派的最究竟的見解,是沒有辦法獲得任何聖者果位的,這是肯定的。就沒有辦法現證空性,所以小乘和小乘宗義要分清楚。所以同樣的小乘者和小乘宗義者,我們要分清楚。

在此有人問到:若爾,此宗何為所知障耶?應成派的角度來講,什麼叫做所知障呢?宗大師在此回答到,謂從無始來著有自性。由彼耽著熏習內心,安立令成堅固習氣,由彼習氣增上力故,實無自性,錯亂顯現名所知障。無始以來因執著自性,因為反覆串習的緣故,而產生堅固的習氣。由這種習氣的力量,使得雖然沒有自性,但看成有自性的二相,這個稱為所知障。因為在未證佛果之前,所有的意識,除了現證空性以外,都會有一個自性的一個幻相存在,所以一切的識,都是錯亂識。所以在未成就正覺果位之前,除了現證空性以外的所有意識,或者所有的根識,只要看到境與識,這兩相的話,都一定會有自相的這種顯現存在。這一種的二相,或者這一種的錯亂相,稱名所知障。

入中論釋云:「此於聲聞獨覺及諸菩薩,由其已斷染污無明,觀見諸行如影像等。唯現假性非是諦實,以無諦實增上慢故,於諸愚夫而現欺誑。於諸聖者唯現世俗,緣起性故猶如幻等。此於諸聖有相行者乃得顯現,以所知障相無明現行故,非於諸聖無相行者。」我們可能會問到,在後得道的時候,不是看諸法如幻化嗎?那後得道的時候,沒有現證空性的智慧,怎麼會說看諸法都是自性有、真實有的呢?把諸法看為真實有,把諸法看成幻化有,不是相違的嗎?如果有這種問題存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以幻化師的這個譬喻就可以了解了。

幻化師把石頭變成象,或者是變成馬的時候,幻化師自己很明確的了解到,現在眼睛所看到的象馬,絕非是象馬。但是觀眾卻不知道,觀眾認為他所看到的象馬,就是真實的象馬。在看法上沒有任何的差別,幻化師所看到的象馬,也就是觀眾所看到的象馬,在看法上一模一樣,都會把象馬看成非常的真實。可是象馬上沒有差別,可是幻化師卻把象馬看成幻化,因為他內心知道,絕非如此。所以在根識上的看法,雖然看成很真,可是卻又在這個同時,看到象馬如同幻化,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裡面知道說,如同他現在所看到這麼真實般的,實際上並非是如此。可是觀眾卻沒有,因此觀眾沒有辦法把象馬看成幻化,只有辦法把象馬看成真實有而已。可是以幻化師個人來講的話,卻是不同,雖然他根識上看成象馬為「真實有」,可是實際上因為他內心知道,並非是如此的真實,所以他會把象馬看成「幻化有」。所以同樣的道理,菩薩現證空性之後,在出定之後,雖然看諸法如同「幻化有」,可是「自性有」的這種看法還是仍然存在,為什麼呢?因為所知障的緣故。

永斷染污無明菩薩,如前所引四百論釋,謂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得八地。所以以大乘的一個角度而言,什麼時候斷除煩惱障呢?所謂以大乘的角度來講的話,就是一開始沒有經過小乘,是直接進入大乘的這個角度而言,只有在第八地的時候,才會斷除煩惱障。如果之前經過小乘羅漢的這個果位,再進入大乘的話,那當然就不一定是八地的時候才斷除煩惱障,這是有差別的。因為一開始的時候,他已經斷除煩惱障了,他開始入乘的時候,他先進小乘,後來慢慢的透過小乘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證得了小乘羅漢的果位之後,於是被佛陀的彈指出定,在佛陀的勸導下發起了菩提心,於是再進入大乘。像這一種的情況來講的話,他就在大乘資糧道的時候,就已經斷除所有的煩惱障了。他的道諦功德的增長,最主要是以福德品,福報資糧而來作道諦功德的增長。也就是說到了資糧道的福報資糧的程度的時候,他就是資糧道。這時候並非是已經到達了加行道同等的福報資糧的程度。所以他還要再繼續修學廣大的福報資糧,到了加行道的程度之後,從資糧道升到了加行道,同樣的到見道,或者是初地、二地、三地,最主要是以福報資糧為主了,他的道諦功德的成長。一直到八地之後,這時候再來斷除所知障,這時候就跟一開始進入大乘而修行的這個菩薩,所斷除的是一樣的了,就沒有任何的差別了,這時候。故小乘羅漢及八地菩薩,乃盡新熏錯亂習氣,然昔所熏錯亂習氣尚有眾多應淨治者,其後更須長時淨修。由修彼故,錯亂習氣無餘永滅,是名為佛。 所以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徹徹底底的斷除的話,這叫做佛果位,正覺果位的。

聖者父子說大小乘了義見同。此中可引二種希有定解:一、況云成佛?若無通達一切法無性正見,無餘方便解脫生死。由此定解,以多方便發大精勤,求彼淨見。所以第一者就是說,如果沒有通達法無我的話,連生死輪迴都沒有辦法解脫了,更何況是成佛呢?這是第一者。

二、能判大乘、小乘不共特法,謂菩提心及諸菩薩廣大妙行。由此定解,於諸行品特能認為教授中心,受菩薩戒學習諸行。大小乘的差別最主要是在方便品上,而不是智慧品上。因為生起了任運成就的出離心,而且這個出離心是緣自己的解脫所產生的,所以稱為叫小乘者。出離心,這種的出離心一生起的當下,就進入了小乘資糧道。同樣的,生起了任運成就的菩提心的話,一生起菩提心的當下就稱為菩薩,那時候就進入大乘資糧道。所以大小乘的差別,最主要是以方便品為主,不是以智慧品為主。因為以智慧品來講的話,兩者都必須透過空性,才有辦法得到這二乘的成就。

531頁)此說頌云:「佛在共稱靈鷲峰,最勝希有大山王,在此說到,靈鷲山如同大山王,當然如果是以它的大小的尺度來衡量的話,當然不是大山王。可是因為佛在這個山上,靈鷲山上講了三藏十二部經典裡面最殊勝的《般若經》,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勝地,因為在此稱為的「最勝希有大山王」。六返震動此大地,神變光明滿百剎。能仁妙喉善演說,猶如經咒二道命,生諸聖子為大母,無比善說名慧度。授記勇識曰龍猛,如理解釋造勝論,名為吉祥根本慧。龍樹菩薩曾經被佛親自授記,說將來龍樹菩薩會來到這世間,弘揚《般若波羅蜜多》的這個廣大正見。所以龍樹菩薩在眾多的理聚論裡面,最主要的根本,也就是一切中觀論師最主要的依據,就是《中論》,在此名為吉祥根本慧,也就是《中論》的意思。如日共許其釋中,佛護佛子無比論。在《中論》的眾多解釋裡面,最殊勝的解釋,就是《佛護論典》,也就是佛護論師所著作的。

於彼善說為善說,善通達已廣解釋,謂月稱論顯句義。針對《佛護論典》的這個內涵,有必須要去廣釋的地方加以廣釋,有必須要去顯示的地方加以顯示,如此的了解此善說的、為善說的這個月稱論師,針對於《佛護論典》的內義,又更明顯的廣釋。所以月稱論師針對《中論》,也就是龍樹菩薩所著作的《中論》,在辭面上的解釋的這個著作,稱為《顯句論》。這是針對《中論》的辭上,而作的消文,而作的解釋。針對《中論》的內義上所作的解釋,就是《入中論》。所謂《入中論》是針對《中論》的內義上而作的解釋。《顯句論》是針對《中論》的文義上、文辭上而作的解釋。

彼等無垢清淨宗,這些論師們,他們所著作的這麼多的殊勝見解裡面,最主要的宗義是什麼呢?謂於無性如幻法,生死涅槃緣起理,作用皆成略顯說。宗大師雖然在此說到了「略顯說」,可是我們看起來怎麼那麼難?最主要就是無有自性,一切法的存在,一切的作用都是如同幻化般的存在。修習甚深中論友,汝心雖覺全無性,因果緣起難安立,然彼乃是中觀宗。依此宣說最端嚴,不爾為他所立過,自宗不能如實離,願謂無宗尚應學。如是聖父子,論中求見理,令作此善說,為佛教久住。」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