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09:39:50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講)

 

CD(上)說法前行 3-1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在眾多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裡面,我這次是選擇了宗喀巴大師所著作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為大家傳授這一次要講授的內涵。這一次最主要是針對於內地裡面的信徒,而來傳授這個教授的。我覺得非常的榮幸,有這樣的機緣,能夠為內地的信徒,傳授這樣一個內容。

生起證量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至少因為有這樣一個機緣,可以讓我必須去複習,甚至於思考《廣論》裡面的內涵。所以我覺得在這難得的機緣,殊勝的機緣,能為你們介紹《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涵。而且在這個同時,你們要隨喜自己的善根,因為縱使只有聽到《廣論》的教授,也可以累積無比的福報,還有善德,那更何況是真正的深入了解,或是真正認真學習呢?你們一定可以獲得很多的福報,更多的善德的。

最主要的就是為了調服自己的內心,把原本的這種頑固的、不易改變的這顆煩惱的心,慢慢地去轉變它、去調伏它,這就是我們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目的了。學習《廣論》,不是把它當一本教科書,像是學習一般的知識一樣的,去學習《廣論》的這部教授。而是透過《廣論》的內容,讓我們知道如何去運用它,轉變自己的心。所以無論是講者而言,甚至於聽者,兩方面都必須要以這種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調伏自己的內心,而來講聽聞《廣論》的內容。

在正式傳授《廣論》的教授之前,我們先唸說法前的課誦文。在眾多的說法前課誦文裡面,雖有像《莊嚴廣釋》《任運廣釋》等這種《廣論》的加行祈請文,而且這些祈請文,確實是先賢大師所著作的,可是因為時間的不夠,所以我們唸誦一般的,說法前的課誦文即可。之後,我們再唸誦《心經》,來作集資淨障。

在此我們觀想,在前方的並非只是一尊單純的佛像而已,我們應該觀想真正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安住在前方,作為我們的資糧田,如是的回憶導師釋迦牟尼佛的身、語、意三者的功德,如是的歸依,並且作祈請。佛陀會隨著他的願力,以及眾生的祈請,會遍佈在各處,作為我們的資糧田。如同七支供養文裡面有說到了「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佛陀是無所不在的,只要眾生的虔誠祈請,迎請佛陀來到此地,佛陀一定會作我們的資糧田的。

之後,我們再觀想導師釋迦牟尼佛的身旁,安住著深見行的傳承上師,也就是從文殊一直到龍樹父子,一直到阿底峽尊者,一直到宗喀巴大師,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師等的所有傳承上師,安住在前方的虛空。在這個同時,我們也觀想所有的(廣大行)方便品的傳承上師,像是從慈尊,一直到無著兄弟,一直到阿底峽尊者,一直到宗喀巴大師,最後到自己的根本上師,所有的傳承上師,都安住在前方的虛空。

因為現在的不共因緣,是針對漢人傳授《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我們也觀想漢地的所有的成就者,為眾生發起無上菩提心的這些菩薩們,安住在前方的虛空。在這些眾多的資糧田前,發起歸依以及菩提心的意樂,以清淨的意樂來接受《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請作如此的觀想。

還未聽聞佛法之前,我們要時常觀察自己的意樂是否清淨?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所謂的修行,所謂的修法,其實就是像戰爭般的,以智慧來對治煩惱。讓我們的心無法獲得調伏,無法獲得安寧的這個煩惱,我們是沒有辦法透過第三者的壓力來把它趕走的。我們也不能夠去命令煩惱,叫煩惱走掉,它真的就會乖乖地走開。

像是《入行論》所說的,唯一能夠把「被我們寵壞的煩惱」趕走的方法是什麼呢?因為煩惱是看不清楚實際的狀況而產生、而發起的,所以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實際的狀況看得更清楚。透過佛給我們的教訓,像是打開我們智慧大門的鑰匙般的,啟開我們的智慧之眼,好好的看清楚實際的狀況是如何?為了抓緊這把鑰匙,所以我們要記清楚法義是什麼,牢記在心,再來使用法義的這把鑰匙,把實際的狀況看清楚。所以唯有透過認知道理的智慧,才有辦法從內心裡面,把這個被我們寵壞的煩惱給趕走呀!

認知更多的法義,是有絕對的必要,當我們遇到困難,當我們的內心無法被自己所控制,而被煩惱所控制的時候,我們會幫煩惱說出許多的藉口,也是因為這些藉口,我們會覺得,我們必須去煩惱,我們必須去生氣,我們必須去貪心等。我們會給自己找出很多的藉口,當我們所知道的法義,不足夠去消滅這些煩惱,不足夠去排斥這些煩惱的藉口之前,我們絕對會被煩惱給說服。因為我們會覺得,煩惱給予的藉口,給予的理由是正確的。所以為了能夠徹底的把煩惱壓伏,甚至於完全的驅除,所以煩惱給予的藉口,我們要知道,這是不符合實際的道理。為此我們有必要去認知更多的法義,而且牢記在心。

我希望接下來的講授,不只是聽過去,於是就像是跟達賴喇嘛結個法緣,就是如此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只是浪費我的口舌之勞而已,是沒有辦法真正的帶來利益的。我希望,你們能夠針對法義,好好的去思惟它,好好的謹記在心。這樣的話,我們才會真正的感覺到,「耶!去年我聽到這個法義的時候,不是很懂,可是今年我再聽的時候,雖然同樣的內容,可是我今年卻覺得,嗯!好像真的懂了!好像我懂多了一點。」或者是「去年我已經聽到的內容,我雖然懂了,在去年的時候,我並不是不了解;可是在今年的時候,聽到同樣的內容,卻產生不同的感受。」這樣的話才是真正的得到加持。

在西藏有一句俗語,我們稱為「人雖老,心猶新」,人的身體雖然老了,可是我們的智慧一直在增長,所以我們的心識像孩子一樣,去吸收許多新的知識,這樣我們的內心才有成長的空間,我們才有足夠的工具,足夠的力氣去對治煩惱,消滅煩惱。否則的話,我們很容易會被煩惱,以及煩惱所提出的藉口給打敗。

我們的身體會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改變,可是當我們接受了《廣論》的法義,我們運用這種的法義去調伏自己的內心,於是讓我們原本無法調伏的這種頑固的心,或者是粗猛的心,透過法義的加持,慢慢的去融解這顆頑固的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的安寧,更加的溫暖,更加懂得去善待別人。所以我希望大家聽到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這個教授之後,雖然身體還是像以前一樣,甚至與以前不同的就是老化的部分,可是我們的內心,卻獲得了極大的改變,我們變得更會體諒別人,我們變得更會善待別人。原本是很容易生氣的我,因為接受了《廣論》的教授,現在變得不容易生氣了,我希望大家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獲得接受法義之後的加持,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那這種的改變,是要透過堅持,不只是一個月,不只是一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才能夠真正獲得正面的改變。

接下來,我們來唱頌說法前的課誦。希望你們在唱頌的同時,能夠了解到,經典文字的內涵,不只是唱頌以外,甚至於也要謹記這個論文,或者經文所要表述的內容。不要一開始,就是一副很疲倦的樣子,像是要睡覺的樣子,這樣的話,你們會影響到我講法時候的表情,於是我也想睡覺,你們也想睡覺,那不是很奇怪嗎?所以我希望你們在一開始聽聞佛法的時候,應該是要非常有精神般的,好好的來聽聞這個非常殊勝的教授。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接受這個《廣論》的教授,是要讓自己脫胎換骨般的,讓我們獲得一個重新的生命。什麼叫做重新的生命呢?也就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所以從今起,我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是為了成佛,都是為了利益有情眾生而做的。因此我必須要許下承諾,我要讓自己的心每天獲得改善,我要想盡辦法,來對抗煩惱的魔軍。為的是什麼呢?為利一切有情眾生,而成就無上菩提。以這一種堅定的承諾和意樂,來聽聞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以這樣的意樂,我們一起來唱頌說法前的課誦文。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

                                                     (三遍)

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所謂的佛教,是運用了我們人類所有的智慧,把所有的智慧能力,使用得淋漓盡致,來修行的內涵。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佛教的修行,就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為什麼呢?痛苦與快樂,其實可以以兩種的層面來解釋的:一者是生理上的痛苦與快樂,另一者是心生理上的痛苦與快樂。當我們人,縱使外在的物質非常的豐裕,以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生理應當獲得需要的滿足,可是當我們身體得到了它想要的,滿足了它想要的時候,卻仍然不快樂呀!這時候缺乏了什麼?因為內心的空虛,內心安樂的不足,所以光是透過豐裕的外在物質,是沒有辦法彌補內心空虛的那一部分的。因此,我們人需要心靈上的依靠,來填補內心空虛的那一部分,來滿足內心的安樂。於是,人類的宗教信仰,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了。

有一次我在美國,在某一個機緣下,被一戶非常富有的人家,邀請去吃中餐。以我平常的習慣,我食用了中餐之後,我都會刷牙的,所以我就在他們家的洗手間。正在刷牙的時候,我看到有一個小櫃子,這個小櫃子的門剛好是打開的,因為我的好奇心,所以我悄悄的把這一扇門慢慢、慢慢地打開,看他們到底平常使用了些什麼物品之類的。當然這可能是一種違法的行為,總而言之我是打開了,於是我看到了安眠藥。當時給我很大的震憾,因為我覺得這麼有錢的人,晚上居然睡不好覺,需要靠安眠藥來睡覺嗎?於是給我一個很大的問題。

藉由上述的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生理的快樂與心理的快樂,這兩種的力量比較之下,心理的快樂永遠是勝過生理的快樂的。因為相同的病人,卻可以因為心理的滿足,和他思想的正確,所以他不會被身體的疾病給打敗。可是相反的,生理上雖然同樣的過著非常富裕的生活,可是卻因為內心的猶豫,多餘的猜測,各種的畏懼等,所以使得內心非常的焦慮,痛苦不堪。生理上是非常的快樂,可是因為心理上的痛苦,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個人是不快樂的。

從這一個實例上,我們可以知道,心理的安樂永遠超勝於生理的快樂或者是痛苦,所以心理的力量是較為強大的。這一種心靈上的安樂是可以被培養的嗎?我們要如何去增長這種快樂呢?這方法是有的。有兩種方法,第一者就是透過非宗教信仰的──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念,來培養心靈上的這種安樂,以及去除心靈上的憂慮,這是一者。第二者,就是透過宗教信仰的方式,來尋求心靈上的依靠,讓心靈獲得安寧,獲得安詳。這也是為什麼無論我到何處,我都會努力的去推動這種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念。因為人類的基本價值,所謂的愛、慈悲、關懷,甚至於被愛、被關懷等,這是我們必須要有的。為了生存,我們的身體是需要被愛的,是需要愛別人的,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這種的概念,為了能夠普及全人類,所以這種基本的人類價值概念,必須透過非宗教信仰的方式來推動。但是在此的「非」字,並不是否定了宗教信仰,再來推動這種愛和被愛的概念,不是的!而是說在推動愛和被愛觀念的同時,不是以宗教信仰為主來推動,我覺得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推動方式。

如同我們物資發展的同時,如果心靈上的層次沒有辦法改善,那我們只能夠滿足成辦快樂的次因,並非能夠真正圓滿快樂的主因,這樣有點本末倒置的感覺。我們應該要在滿足物質所需的同時,在另一方面也應該要相同的去滿足心靈上的快樂之所需,這樣我們才辦法成為健全的快樂,不是嗎?

可是我們往往重視物質的追求,卻忽略了心靈上的追求,到頭來無法真正的快樂,為什麼呢?因為快樂的主因,就是心靈的滿足,心靈的安寧,這方面被我們所忽略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此首先必須要去推動人類基本價值的概念的原因。

所有的哺乳類動物,一生下來的當下,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但是就會很容易的,投入在母親的懷抱裡,而且希望被某個人緊緊的擁抱著。同樣的母親絕非是透過第三者的壓力,強迫自己來擁抱自己的孩子,絕對不是的。母親會非常自然的,想去擁抱、緊緊地摟住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現象。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身體,為了能夠維持下去,為了我們的壽命能夠繼續的維持下去。

所以我們身體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需要一種被愛的環境,這樣我們的身體才能夠健全的長大。所以孩子和母親的一種互動,是來自於非常自然的,絕非是刻意的,這也是為什麼母親在懷孕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了母奶,而且一開始,孩子生出來的時候,母親就有奶給孩子吃,這是因為人類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們的身體,為了能夠維持下去,從身體的基本所需上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需要被愛的,而且我們也是需要愛心,才有辦法持續我們身體的壽命。所以人類的基本價值概念「慈悲、愛與關懷」,這三者的基礎就是建立在身體的基本所需上。

有一次與科學家交談的時候,有一位科學家曾經提出了他的報告,他研究之後的結論。他說到:我們的身體確實是很奇怪的,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的血液會流入到我們的手臂,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就準備打人了,或者準備捍衛自己,所以我們的手臂必須非常強而有力的去打擊敵人,甚至於捍衛自己。可是很妙的是,當我們害怕的時候,我們的血液居然會流入到我們的腳,我們的腿上。為什麼呢?因為害怕的時候就準備要逃跑了。所以很多的情緒,跟我們的生理是有直接的關係的。

當我們講到「慈悲、愛、關懷」這三個字的時候,如果直接連想到宗教信仰這部分的領域,這是錯誤的。因為「慈悲、愛、關懷」這三個內容的基礎,是建立在我們身體的所需,而與宗教信仰是沒有關係的。所以推動人類的基本價值概念,我們要去增長我們必要的慈悲、愛和關懷,這個跟宗教信仰沒有直接的關係。是跟什麼有關呢?是跟我們身體需要,所以我們必須要愛、被愛,我們必須要去關懷,甚至於被關懷。所以慈悲心的推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在此呼籲我們的教育界,不應只是教育知識這方面的領域而已,或者是為了滿足物質上的追求,給予這方面的知識而已。我覺得我們更進一步的,應該去教育下一代們,為了能夠成為健全快樂的人生,我們要如何培養愛、慈悲與關懷呢?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教育界必須去注意的地方。

因此我把這種基本的人類價值觀,這種的道德概念,以英文來說,叫做「secular ethics」,也就是與宗教信仰無相關的道德概念,我們也可以把它翻譯成「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觀念」,這種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種的道德觀念,絕非建立在像是法律的制度,而是來自對於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愛、慈悲、關懷」的一種重要認知。知道了愛和慈悲是多麼的重要,知道了被愛、被關懷是多麼的重要,自願的來行持這種非宗教信仰的道德,具有這種自願的道德觀念,這才是真正的「secular ethics」的意思,也就是「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觀念」。這方面的理念,我們必須盡量的去推廣它,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愛和被愛的重要性。讓他們自願的去增長他們內心的愛,這樣才有辦法得到更多的被愛,更多的關懷。

當然為了得到心靈的安樂,不只是能夠透過非宗教信仰的基本道德概念以外,我們還可以採用另外一種的模式,另外一種的方式,那就是宗教信仰。從人類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知道許多傳統的、主要的宗教信仰,像是印度婆羅門教、佛教、基督教、猶太教、回教等,這些主要的、傳統的這些信仰,無論在過去,或者是現在,以及未來,確實已經幫助了許多上千百萬的群眾,現在正在幫助著,未來也一定會,將來會幫助的。因為這些重大的傳統宗教信仰,都一致的強調,我們人必須要持有愛心,所以愛心、忍辱、滿足、自律等,這一些的善德、善行,都是這些傳統重大的宗教信仰一致的教訓,也就是這些傳統重大宗教信仰的共同的一種修行。

雖然在每一個宗教信仰的宗義角度而言,在它的哲學思想觀念而言,這個內涵上是大有不同的。可是這種不同的內容,為了是什麼?為了是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建立,或者是創造,充滿更多愛的社會,充滿更多愛的生命,那就是具有意義的生命。所以我們具有相同的目標,那是帶來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懷,以及更多的和平。只是透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理念而已,但是我們的目標是相同的,我們修持的內容是相同的,我覺得這也是需要的。因為隨著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每一個人,它沒有辦法完全透過一個相同的方法和理念,來滿足他的所需。

不要說其他的信仰,就連佛教徒而言,佛自己也說不同的宗義。像是佛說了一切有部,佛說了經部,佛說了唯識,佛說了中觀,佛為什麼要說出這些不同的下下部的宗義,和上上部的宗義呢?有時候我會開玩笑的說,絕非是因為佛陀自己矛盾,搞不清楚狀況而說出了這些矛盾的宗義,絕對不是的。也不是因為佛陀想要刻意的去製造,他學生們之間的矛盾,來去說出這些不同宗義,也不是這一回事。而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每一個人的根器不同,他接受無我空性的程度不同,能力不夠的情況下,如果跟他說太深的道理,他不只不會通達以外,甚至會反彈,或者是排斥,會有這一方面的危險。所以佛陀只能配合他的根器,或者他能夠接受的程度下,說出適合他根器的教法。所以就連佛教徒,隨著不同的根器,都需要不同的宗義思想的話,更何況是其他的宗教。

我們站在認為有造物主的宗教信仰的觀念來看,為什麼這世界需要這麼多的宗教?像是以一個基督教徒來講的話,我們會覺得基督教就夠了,為什麼需要其他的,像是回教、佛教、印度婆羅門教。這是有答案的,因為這些不同的宗教,都是被上帝給創造的。上帝因為看到了人有不同的根器,所以隨著不同的根器,需要適應不同的方法,才有辦法達到愛和被愛的這個具有意義的人生。因此上帝創造了這些不同的宗教,因為這些不同的宗教被上帝給創造了,所以我們需要尊重別人的宗教,所以它有不同的角度來思惟。透過這種實際狀況的認知,我們可以保持對於其他宗教信仰的尊重,縱使我們具有不同的哲學思想,我們仍然可以去尊敬其他的宗教信仰,因為其他的宗教信仰,確實給予人類帶來無比的貢獻。

當然在任何的環境裡面,都有一些製造麻煩者,這是絕對有的,但是這種製造麻煩的人,絕非是因為這個宗教信仰的理由,而去製造麻煩,而是因為他本身的煩惱作祟,因為他本身的問題。就像我們不能因為你是這個國籍的人,而你很壞,所以我們就認定這個國籍的所有的人都是壞的。同樣的,不能因為在某一個信仰裡面的一些非常糟糕的行為,或這些人的惡行為,我們就認定這個宗教是錯的,或者是壞的,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我覺得宗教之間的和睦相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去澄清一點,信和敬的不同。信心只能針對自己的宗教,因為你相信一個宗義,一個宗教信仰,這是屬於相信的部分,所以以信的角度而言,對自己來講,只能允許有一個宗教。但是以敬,尊敬的敬,以敬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容納不同的信仰,為了什麼呢?為了更多人的和諧,為了更多人的安樂,所以我們必須要去尊敬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

雖然這些傳統主要的宗教信仰,無論在過去,不只給予了無比的貢獻以外,現在也正帶來無比的貢獻,給予現代的人類社會,將來也是如此。可是如果我們談到了新創立的這種宗教信仰,那我就不敢茍同了。因為現在有許多不同的這種,以前未曾有過的這種宗教信仰,但是這些宗教信仰,仔細的去看看他們講些什麼內容的時候,幾乎很多都是從這邊取一點,從那邊取一點,只是把以前講過的內涵,這邊截取一點,那邊截取一點,混合的去講述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就覺得沒有這種的必要性,因此我不敢茍同這種新創的宗教信仰的做法了。

無論何時,我去西方講述佛法的時候,我都會呼籲聽眾們,「要保持原有的傳統信仰,我在這邊解釋佛法,絕非是來這裡推揚佛法的,請你們不要誤會。」我都會這樣去解說的。因為我希望每一個人保持自己的傳統信仰,這樣是比較穩定的,不要輕易地改變自己的信仰。我曾經有遇到許多個案,剛開始他覺得佛教很好,於是改變他的信仰,但是在快臨終的時候,卻突然覺得造物主的存在,於是他非常的後悔,當時為什麼改變成佛教徒,於是內心產生疑惑等。對此人而言,臨終的時候,如果有這一種的疑惑,是不好的一件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我都會一次再一次的強調,尤其在西方國家,講述佛法的時候,我只是希望他們透過我的講述,能夠知道佛法裡面的內容是什麼,我不希望因此而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

那為什麼要去了解佛法的內涵呢?因為如果你了解了其他宗教信仰的內容,你才有辦法真正的打從心底去尊敬其他的信仰。否則你不認識對方,你不知道其他宗教信仰講什麼,你如何能夠知道,他如何帶來人類社會的貢獻呢?這是很困難的。所以為了能夠真正的生起油然的尊敬,所以我們必須互相的認知,我覺得這一點是有必要的。所以以我個人而言,我有興趣去學習其他信仰的內涵,這是我一貫的作風。

所以我無論在西方,無論在何時,只要有機會在西方講法,我都會先語重心長的來呼籲他們,不要輕易的轉變自己的信仰。當然少許的個案是有的,因為在幾百萬人裡面,當然也會有相應於像是印度婆羅門教的這種根器,像是相應於佛教的根器,這種少數人是絕對有的,在西方裡面。但是我會勸他們,要改變信仰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特別的小心,不要輕易轉變。但是對普遍來講,我希望你們大家保持自己原有的信仰。

這也是為什麼在《戒經》裡面曾經有說到一句話,「若無人請法,勿須說法」。曾經有說到這樣一句話,也就是說,我希望在西方的這些佛教中心,不要以弘揚佛法的概念為主,而是當有人來請法的時候,我們就負起講法的責任,為他們解除佛法的這種疑惑,我覺得這才是我們建立佛教中心的主要目的,而不是以弘揚佛法為主要目的,在西方建立這些佛教中心。同樣的,我也在此呼籲這些西方的傳教師,你們不要把弘揚自己的宗教信仰為自己的主要目標,或主要的責任。因為在過去的歷史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宗教之間為什麼會產生鬥爭,很多都是因為過份的弘揚於自己的宗教,而產生了衝突,產生之間的矛盾。這樣對於宗教之間的和諧是完全沒有利益,只有傷害而已。

所以真正傳教師的責任是什麼呢?如果對方是基督教徒,你也是基督教傳教師,你有責任去解除他心中對基督教信仰的疑惑。所以傳教師是針對於他的傳統信仰,如果是基督教,你對他傳教是無所謂的。如果對方本身他的傳統信仰不是基督教,那這些傳教師,我覺得不需要太在意於這方面的,宗教信仰的傳播,或者是弘揚等。這樣的話,會帶來很多的問題。  

但是今天我講法的主要對象是誰呢?是內地裡面的華人們。我們也知道,在過去中國的歷史裡面,佛教的確是一個主要的傳統信仰,所以我在此對你們解述佛法的內涵,我內心沒有絲毫的疑惑。否則的話,有時候我對西方人講到佛法的內涵,有時候我的內心並不是很踏實的,但是對你們來講,我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因為以內地而言,佛教的信仰就是中國人傳統的宗教信仰,漢人傳統的宗教信仰,所以我對你們解述佛法的時候,我內心是非常舒坦的,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宗教信仰大致上可以分兩大派,一派就是認為有造物主的存在,另一派認為沒有造物主的存在。無論是認為有造物主也好,或者是否認造物主也好,我們都強調了無限的愛,無限的關懷。以造物主的觀點而言,他們認為造物主創造了一切生命,創造了我們所有的人類,所以我們必須去愛其他人。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都是被上帝給創造的,當我們有了這種概念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信仰,來去培養對於甚至於不認識的人的愛心,還有關懷,所以這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因為「我跟上帝或者說造物主,非常的接近,所以我自然要去尊重,或者珍惜上帝所創造出來的一切。」這是以有造物主概念的情況下,來培養愛心的這方面的內涵。

那像是佛教,或者是無餘數論派,赤裸派,這三大派,就是講到了否認造物主存在的宗教信仰了。我們認為一切都是因果而形成的,以佛教來講,正是因為一切都是因果互相觀待,互相依賴而有,所以你對他人做出越有利益的事情,其實就是間接的給你帶來更多的好處,因為善因必得善果。所以你愛他人越多,將來就會得到更多被愛,更多被關懷的善果,於是更進一步講到了自他相換的道理,而說到了「如何去愛一切有情眾生等」的這種內涵。  

所以我們不只有了Secular Ethics,就是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觀念,來去培養、或是增長心靈的這種安立以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另外一種的方式,那就是宗教信仰的方式,來補給我們內心快樂的這種食物,來滿足真正內心的安寧。因為一個健全快樂的人,必須有內心的安寧,這才算真正的一種健全的快樂。

因此佛法絕非是主張有造物主,那我們相信這個造物主去遵循他的命令,絕對不是這一回事。那什麼叫做佛法?什麼叫做佛法的修行?也就是好好的運用人類的智慧,把自己智慧的能力發揮到最大,來認知什麼是實際狀況。配合著實際的狀況,再從中去取捨,透過這種的方式,讓內心獲得改變,這樣內心才會真正充實安樂,這就是佛法的一種修行。

所以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有第三者命令我們,「我們要做這個、我們不應該做這個」,於是而來做取捨的,絕對不是這一回事。而是透過自己的認知,來自願的配合著實際狀況的一種認知,來做取捨,來改變我們的內心的,這才是真正的佛法的一種修行。

因此學習佛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對於佛法的認知,不能透過一種,只是憑著對三寶的信心而已,這樣是不夠的。或者是說,這是一種傳統,這是一種習俗,所以我是佛教徒,以這種的信念,來修習也是不夠的。而必須去學習佛所說的內涵,佛到底說了些什麼?這種內涵,是不是符合實際的狀況?這種的學習,是相當、相當重要的。所以在此,我非常榮幸的具有這樣的機會,能為內地裡面的華人們,解說佛法的內涵,在這個同時也希望你們能夠好好的學習。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