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5/04 01:06:2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5/04 01:06:04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傳承來源  

祈竹仁波切  rong譯  

想修學或聽講一個法門的人,首先要弄清楚它的名字及其傳承來源。如果是學一部論,有一些問題我們必須弄清 —— 這是誰著的論?傳承依據是什麼?是否繼承印度諸宗大師之思想與傳承?抑或是著者自己的“創作”?如果傳承及依據不能確定清淨及可靠,則所學到的不一定是佛法!若依之修持,所得之“證悟”極可能是連佛教本師釋迦牟尼也沒聽過的“證悟”。
  

本師釋迦牟尼,由初發心,後經淨罪及積聚功德等資糧,最後便成就了佛境。在成佛後,佛陀作了許多開示,其開示分為兩支傳承,一為廣行派,另一為深觀派。廣行派主要是側重方便種種的教法;深觀派則主要是有關智慧種種的教法;這兩支傳承,都是切斷輪回及成佛之道。佛陀把廣行派傳承託付予彌勒大士(Maitreya),而把深觀派傳承付託予文殊大士(Manjusri)。彌勒大士把廣行傳承及其《大乘經莊嚴論》及《現觀莊嚴論》等五論授予無著祖師(Asanga),無著祖師又著《瑜伽師地論》,自此廣行派便輾轉流傳下去至金洲祖師(Suvarmadvipi)。深觀派則由文殊大士傳予龍樹祖師(Nagarjuna),再經月稱祖師(Chandrakirti)等歷代傳至小智鵑祖師(Vidyakokila)。阿底峽祖師(Atisha,982-1054)師承小智鵑祖師而得深觀派傳承,又依金洲祖師學得廣行派傳承,自此二支傳承合流。阿底峽祖師把這一切佛法濃縮其精華,依修學之正確先後次序排列,著成了只有短短數頁之《菩提道燈論》。這部短論是一部成佛的手冊,讀者依著它所說的次序,便可一步一步地走向佛境。在此論以前,雖並無“菩提道次第”之名,但廣義上的菩提道次第便是深觀及廣行等佛法,亦即包含全部三藏佛法,如上述之彌勒的五論、無著之《瑜伽師地論》、龍樹之《中觀根本論》等等。三藏佛法,全為令成佛之道,全都是菩提道次第的內容。但是,在阿底峽著成《菩提道燈論》以前,並無“菩提道次第”之名,亦未曾有一部涵攝一切法要、依次第排列的方式所著之論作。故此,我們應知道一切佛法經論皆為菩提道次第,阿底峽祖師是把它們依次第排列的始創者,亦即菩提道次第著作狹義上的始祖,但他並非發明了甚麼佛法,而是完全依據深觀及廣行二派佛法而著論的。
 

 在阿底峽著《菩提道燈論》後,傳承傳至仲頓巴祖師(Dromtonpa,1005-1064),此後因其傳承有廣、中、略三種,而分為三支流。到後來,宗喀巴祖師依虛空幢(Namkha Gyaltsen,1326-1401)學得三支流派之二,又依法依怙賢(Choekyab Zangpo)學得第三支,三流又複合匯一支。宗喀巴祖師依《菩提道燈論》之模式,著成《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普善德根本論》及《道之三主要論》等等,從此格律派便算成形,輾轉流傳至近代的一代宗師柏繃喀大師(Pabongkha Dechen Nyingpo,1878-1941),再由大師傳予格律派第九十七任甘丹座主鈴仁寶哲(Kyabje Ling Rinpoche,1903-1983),及赤江仁寶哲(Kyabje Trijang Rinpoche,1900-1981)等大師。衲的根本上師是赤江仁寶哲,從上師處衲得受了許多道次第的教授,但衲的《廣論》口傳傳承,則得自鈴仁寶哲。
 

 口傳必須是口耳相傳,歷代不斷。很多人以為自己看看經文就行,其實傳承是十分重要的,傳承之加持亦是十分重要的。以上簡單地說了《廣論》之前身由本師釋迦傳下來之情況,亦述及《廣論》成形後傳至衲的歷代源流。今天衲在五臺山這個殊勝聖地,把《廣論》傳承傳予在座各位比丘、比丘尼等法師,大家必須保持不要令此傳承變質、歪曲或受到污染。這傳承,由本師釋迦歷代傳至衲再至在座的各位,其間從無間斷,所以這是十分殊勝而珍貴的。今天大家得到了《廣論》之口傳,亦即可說是相當於得到了深觀及廣行二派一切法要之傳承,但若諸位日後有緣,不妨亦努力求取《略論》等其餘之“八大引導”,乃至整套《甘珠爾》及《丹珠爾》的口傳。
  

皈敬頌及略述本論之殊勝
  著《廣論》者,雖明顯地是宗喀巴祖師,但其實亦是文殊大士。宗喀巴大師的一生,與文殊就如師徒或父子之關係,其實大師本人也就是文殊大士之化身。在著《廣論》時,其實就等於是大智文殊大士親自在造論。由於以菩提道次第之濃縮及依修學先後次序排列來造論之模式乃由阿底峽祖師所創始,本論之造者又可說是阿底峽祖師。如果再延伸出去,又因一切佛法無非道次第教授,並非由阿底峽憑空創造,故本論之造者又可說是本師釋迦牟尼。
  由於上述原因,宗喀巴大師之《廣論》一開首,便禮敬文殊大士及釋迦牟尼之身、語、意三者。在禮敬句中,亦包含了說明傳承乃來自龍樹、無著及阿底峽祖師等歷代傳承祖師。
  

有些人誤以為,大乘佛法並非由佛所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釋迦牟尼當年,曾多次宣說大乘法。在佛入滅後,上座部信眾十分抗拒大乘法,主流便變成上座部派別,但這並非說大乘法不存在,它只是式微了而已,其行者都隱于山林中,無法公開弘揚大乘法門。有些“學者”認為當時無大乘法,故此斷定說佛並無開示大乘,這是不正確的。至後來,有一婆羅門種姓的女人,對大乘法之式微十分歎息痛心,便發願:“願我生子以弘大乘佛法!”後來她分別與兩個男人生下了無著及世親,此二人便是我們的無著祖師及世親祖師,他們是弘揚廣行派的先鋒。至於深觀派,則以龍樹祖師為先鋒。依以上原因,《廣論》之首便禮贊龍樹及無著等。
  佛教之論著都把皈依句放在首位,是表達敬師及敬重傳承之意義。在現今末法年代,很多人都不關心傳承,亦不敬師,殊不知一切成就皆端賴于歷代之師父傳承。
  

在《廣論》中,在論首也略述了本論之殊勝。在末法年代,大部分人並不願聽聞佛法,願聽聞佛法者又未必真的願修持,欲修者又因五部大論等浩如煙海而望而卻步,不知從何處入手。在末法年代,不少人把佛教的理論和學問與佛教的修持視為兩碼子事,不懂把二者合一。《廣論》之著作目的,便是教授如何把學與修合而為一,把深觀派、廣行派等一切佛法的見解呈現于讀者面前,並教授如何把它們變為修持。此論涵攝一切佛法義理在內,不論大乘、小乘、無著、龍樹、阿底峽等之法理,無不包括在內。對修行人來說,這是相當於八萬四千法門、三藏一切法要的精華呈現於面前,故此它是一條完整無誤的成佛之道。
 

 現在我們開始正式進入開示。衲知道大家可能都迷於《廣論》後面的章題,但試問前面之覺受未生,後面的修持哪有可能得到呢?故此,衲將會著重講前面的部分,等未來大家得到了前部的覺受後,有機會才詳說止觀等後面章節。
  在佛教傳統上,開大座說法時,有一定的規矩。這種規矩有兩種主流,一出自印度那蘭陀佛教大學,另一乃印度超戒寺傳統,這兩種說論規矩都是正確的。今天,我們依超戒寺傳統來講論。
  

超戒寺說法的規矩,是要在說正題前,先說造論者之權威性、論本身之特點及講演說法與聞法者該依的規矩。前二者是為了令聽眾知道將說之法的來源清淨、有依據,而且令聽眾生出敬信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