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8:46:4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2 08:46:15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四)66-70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66  之後講到壞聚見,以下是講到智慧煩惱的五種,先講「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這句話意思是說,緣蘊體之後自然會看到一個「我」,因為「我」是由蘊體安立而有的,所以緣蘊體之後,會知道這是什麼人,或者這是我,這是你。但是有個「我」想產生的時候,會自然的覺得,「我」是控制身心者的「我」,所以會有一種身心被「我」控制,「我」控制身心;好像「我」提著包袱,包袱被「我」提著,好像身心是個包袱,「我」是提著包袱的人,會有這種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的這種執著。這叫緣取蘊之後,「計」就是執著了我,所產生的人我執,這是粗分的人我執,由此會帶來我所執。

什麼叫「我所執」呢?眼睛是「我的」,耳朵是「我的」,或者是「我的」蘊體,「我的」親友,「我的」房子,與有關的「我的」一種想法;當我們產生「我的」想法時,跟「我」很有關係,有「我」的緣故,所以說了「我的」。所以這種我所,屬於「我的」,我所的想法自然會產生,這也是算薩迦耶見的一種。

以上所說的補特伽羅之獨立實體有的我執,所帶來的「我」以及「我所」的執著,這都是屬於比較粗分的,這有俱生的、自然產生的。更細微的薩迦耶見,就是講到了「我」是從「自己本身境上」而產生的,「我」是「自性有」的,是從「境上而有」的這種執取,是屬細微的我執,這種我所執是屬細微的我所執。

接下來講「邊執見者」,什麼叫邊見呢?「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恒。」薩迦耶見所執之「我」,把它想為是不變的常法;好比我們覺得身體在變,但是「我」沒有變。因為有時會覺得,現在的「我」好像在過去,把現在的「我」拿到過去,可見「我本身」的性質是同一個,只是「我」的身體在變,有時會有這種感覺。這叫做把「我」計為「常法」的一種常執,這是屬於邊見的一種。

第二種的邊見,就是「我」完全沒有,「我」沒有後世,「我」完全沒有,無法結生於當來的這種染慧。什麼叫染慧呢?具有煩惱的智慧,就是之前所說的智慧煩惱,具有煩惱污染的智慧為性。為性就是以這為定義,以這為他的性質,這叫邊見。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見取就是緣薩迦耶見、邊見,還有將來要說的邪見,這三者認為是最殊勝的見解,或者是具有這種見解的這個人,所以在此說到了「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具有這種見解的人,把它想為是最殊勝的勝者,這也是屬於見取見的一種。染慧為性,它本身是一種意識,而且還是一種智慧,以心所來講是一種智慧,可是這種的智慧叫染慧,所以染慧為性。

「戒禁取見」,就是「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隨著自己不同的見解,自己會設定規矩或戒條等,這種的邪戒條,把它執為是最正確的、最好的戒條,這叫戒禁取見。

最後「邪見」者,可分兩者,「謂謗無前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以及認為有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之因,它的本性是染污,所以叫染慧為性,這叫邪見。所以邪見可分兩者,把有視為沒有的這種誹謗的邪見,把沒有視為有的增計的邪見,可分為兩者。

了解實相的狀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經典裡面說到了,證量的果可分有障礙證量之果和無障礙證量之果。有障礙證量之果就好比增上生、決定勝等。總言之,為了能夠獲得這些的果實、果位,所以必須了解實相之後,才有辦法獲得的意思。怎麼去了解實相呢?把有的看為有,如果看為無,這叫做誹謗的邪見;把無的看為無,如果看為有,叫增計的邪見。

在此的邪見和之前的十惡業的邪見,不同點在於,之前十惡業的邪見,一定是誹謗的,把有視為沒有的,這是十惡業的邪見;在此的邪見,範圍比較廣,把沒有看為有的,這是在此的邪見。

67  126頁之後宗大師說到:「此乃就上下宗所共許之煩惱而言。中觀佛護派者,於下當說。」之前我們大致是配合著應成派的說法而說的,可是宗大師卻說中觀應成派的說法下述當說。為什麼要之後說,這並不是因為兩派主張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看外法也好,或者是內在的感受也好,以自己的經驗去看任何事法的時候,看什麼都會感覺是「從他那方面」呈現讓我看到的,「從他本身而有」之後讓我看到了;所以在我們的看法當中,就具有最究竟的自性了,在我們看法當中已經具有所遮的內涵了。這種的看法是錯的,如同我們所看到的是不存在的,這是中觀應成派要強調的一點。

但是自續派以下,他們認為「從他那邊而有」,「從他那邊而存在」的這種有法,是最基本「有」的定義;由這種有法上再去建立,如何斷除煩惱的學問,於是產生兩大不同的觀點。

127頁(廣論171頁)「如何生起之次第。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就像之前所說的《阿毗達磨集論》裡面,認為薩迦耶見和無明是分開的。他認為無明就是對實相不了解、不清楚這叫無明;薩迦耶見就是顛倒的執著。所以先要不了解實相之後,才會顛倒執取的。

「譬如盤繩略降黑暗,於繩實體不能明了」就是在一個黑暗光線不夠的地方,遠遠的看盤繩,看繩子的時候,因為沒有看清楚的關係,沒有看清楚的部分叫無明,所以會執取為蛇,這叫顛倒執著。同樣的「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暗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首先由無明去黑暗(障)實相,再由薩迦耶見誤認為有我,而產生煩惱的。

但是「如許彼二為一,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這是一派的說法。另一派的說法,薩迦耶見和無明是同樣的內涵。如果認為薩迦耶見和無明是同樣的,如同薩迦耶見是煩惱的根本一樣,無明也是煩惱的根本了。

在此以中觀應成派的解釋,人我執和法我執,只是他的所緣境上不同以外,其實他的所執並沒有任何粗細的差別。人無我只是建立在人上,法無我只是建立在法上,只是人、法的所依差別以外,無我的內涵是一樣的,並沒有差別。所以如同人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一樣的,法我執也是煩惱的根本,這是應成派的說法。

可是自續派以下,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煩惱的根本是人我執,法我執叫所知障。法我執雖然會生起人我執,可是煩惱的最主要根本,是來自於人我執而產生的,法我執並不是煩惱障,這是自續派以下的說法。於是產生兩大派不同的解釋。

「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為有為無是耶非耶。」

 

68  127頁(廣論172頁)接下來講「煩惱過患」,《莊嚴經論》有說到:「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在此說到煩惱的過患。生起煩惱的時候,我們沒有自在自主的能力。在生起煩惱的當下,內心也沒有辦法安樂,因為隨著內心極大起伏的緣故,內心產生強烈影響的時候,自然抉擇是非的能力就會消失,或是衰弱,於是看不清楚實相的取捨是非。

尤其是產生強大貪瞋的時候,因為沒有看清楚實相,自己嘴巴說什麼話都不清楚了;或者自己已經打了人卻不知道,像瘋子一樣,這是因為生起強烈貪瞋的緣故。因為生起強烈貪瞋沒有智慧,這時候判斷是非的能力已經被消滅的緣故,最後自己只是做出令自己遺憾的事情。所以我們做錯事,因為強烈產生貪瞋,不知道自己做錯事情,會覺得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強烈貪瞋產生的時候,因為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可是當這種貪瞋的感覺慢慢緩下來,實相看得清楚了;當實相看清楚之後,才產生後悔,這是我們平常每一個人都會發生的事情,從我們的經驗也可以知道。

所以仔細的去看貪瞋整個形成的過程,貪瞋產生的當下會讓內心產生極大的動搖,那時候內心幾乎都不聽控制了,這是第一個現象;之後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了。因此在那個當下,自己完全失去自由,而且不只如此,會讓自己周遭的朋友,自己所居住的環境,或四周周遭的因緣也帶來不安。

好比一個人很生氣的時候,我們在他的旁邊,馬上會感受到生氣的氣氛,不敢說話,內心會有不安的感覺。所以個人的瞋心,不只造成個人的傷害以外,誰接近他就會受他生氣的影響,感到不安;因此不只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他是毀自己、以及毀他人的最主要來源。所以在《莊嚴經論》說到:「煩惱壞自壞他的一切安樂」。

因為貪瞋產生的時候,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的道理不了解了,因此很容易壞了我們要持守的戒條,還有需要守的戒規,於是壞了禁戒。

以個人來講,雖然沒有人招惹我們、令我們生氣,可是由自己思想的不對,很容易產生煩惱。所以一個人的煩惱要生起來的時候,是不需要理由的,隨著個人的煩惱,自然你周遭的朋友,或者你的家人,他們也會帶來不安;家庭的不安會造成社會的不安,社會的不安,大的方面會造成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不安。為什麼會有這種種的災難呢?大至國家的災難、小至個人的或者家庭的災難呢?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種的問題呢?是因為煩惱影響人心的緣故,最主要這一切的問題都是來自於煩惱。

所以認識煩惱的過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去認識煩惱的過患,認為煩惱貪瞋是一種自然現象,這是屬於意識的一種行相,所以我們何必要去斷除呢?這本來就很自然,人本來就會生氣,就會貪,有什麼過患呢?有什麼過失呢?有時候會這樣想。甚至可能會覺得,如同之前所說的,因為隨著身體的適合度,有時候好像需要貪、需要瞋。為什麼呢?因為貪可以收攝我們需要的一切,瞋可以排斥我們不需要的一切,從這個角度去看,好像貪瞋是需要的,會有這種感覺。

但是這是代表我們不了解貪瞋的過患,自己心裡面有毒,但卻不知道這是毒物,會有這種的危險。如果沒有看貪瞋的過患,就會愛取貪瞋,愛取貪瞋之後,就懂得去恨人、去傷害人,因為你恨了所以去傷害了。因為隨著愛取貪的緣故,覺得騙人是無所謂的事情,於是就懂得去欺騙人,或者去誘拐別人。

他不覺得自己做壞事,這代表什麼呢?自己內心有毒了,卻不知道而隨著毒而轉,所以煩惱是帶來自他利益損害最大的因素,因此認識煩惱是非常重要的。縱使不是佛教徒,也必須認識煩惱的過患。

    127頁(廣論172頁)接下來《入行論》所說的這句論文是非常有力的,「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僕。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於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剎那擲我。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餘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

    煩惱的仇敵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如果沒有去對治,是沒有止盡的,如果不去對治的話,可以說是無始無終的。而且煩惱所帶來的作用,只會傷害我們,他不懂得幫助我們的。如同《入行論》裡面又說到:「若隨順承事,悉為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煩惱的作用除了傷害我們以外,沒有其他的作用。如果是一般世間的仇敵,他當然會傷害我們,可是他會吃飯、睡覺,但是煩惱的仇敵不會吃飯、睡覺,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傷害我們。如果是一般世間的仇敵,我們對他好,說不定他會懂得感恩,於是轉為我們的親友,有這種可能的。今天是仇敵、明天變成好朋友,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這還不行,今世是仇敵下一世也會變成朋友。可是煩惱,你只要恭敬他,他一定會來傷害你的,他不會懂得感恩的。

所以在此說到了,「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一般的仇敵,你對他越好,他慢慢的為你感動於是對你好。可是煩惱非如此,你對他越好,煩惱的力量就越強大,所帶來的就是更大的傷害了。

    如同經藏所說的,我們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能夠順利或者安住生存的緣故,以我們自然的習慣,就會想要用貪心去收攝生存的順緣,由瞋心來排斥生存的逆緣;可是透過我們的經驗,可以知道這種方法會帶來副作用的,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因為由這種方法,帶來更大的痛苦,更大的憂慮和懊惱,還有後悔。

所以我們要怎麼辦呢?身為修行者,並不是不需要生活的順緣,並不是不需要排斥生活的逆緣,並不是這回事的。我們是需要收攝生活的順緣,和排斥生活的逆緣,可是這種的收攝順緣、排斥逆緣的方式,是以智慧來收攝順緣,以智慧來排斥逆緣的。

就像菩薩的學處說到,對暫時和究竟都有利,這叫做所取;對暫時和究竟有傷害,這是所捨,是要去斷除的。暫時有害,究竟有益,叫做所取;暫時有利,究竟有害,叫所捨。利害的關係,是透過反覆的觀察來作決定的,我們不需去寄托在煩惱身心,來作取捨;我們不需要靠煩惱來收攝順緣,排斥逆緣,不需要。

我們希望煩惱為我們做什麼呢?不需要。因為煩惱,為我們所作的收攝和排斥,到目前為止已經造成這麼多的傷害,我們何必去寄托在他們的身上呢?所以用自己觀察諸法的智慧,來了解何謂所取、何謂所捨,這才是真正的智者能夠走的最好方法。

69  128頁(廣論173頁)「彼集業之理,分二:一、正明所集之業,二、如何集業之理。正明所集之業分二:一、思業、二、思已業」。先講思業。

「思業者,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什麼叫做業呢?業可分思業和思已業兩者。思業,就是於境而轉動的思心所、這種的意業、這種的意樂,這種意所產生的業,叫做思業。這是共同的。

「思已業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由這種想法,而產生了身體的行為,或者嘴巴所說,語的行為等。思已業的講法上可分二種,第一種是毗婆沙宗和應成派的說法。這兩者都認為思已業,可分有表和無表。毗婆沙宗派認為是有色法的,思已業最主要是講身和語的業,這是有形有色的。

可是世親論師破除了毗婆沙宗派和應成派的這種想法之後,認為與身語的動作同時間具足的那個思心所,叫做思已業。所以以世親論師的角度,他認為思業也是思心所,思已業也是思心所,兩者都是思心所;唯一的差別是「思業」是基本的動機,「思已業」是在身語行為當下的那個動機,他的差別是在這裡。

可是有部(毗婆沙宗派)和應成派,他們兩個認為,「思業」是思心所,「思已業」是由思心所所產生的身語的行動,這叫做思已業。

在此又說到,「思業者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樂。」一般在《阿毗達磨論》裡面說到,心所有五十一種的心所,五十一心所裡面有一個叫做五遍行的,就是每一顆心王之後,都會同時間產生五種心所,這是絕對,所以叫五遍行。那五遍行呢?受、想、觸、思、作意,五種心所。

在無著菩薩的《聲聞地論》裡面說到,五遍行是同時間產生的,但為了能夠了解五遍行個別心所作用的緣故,所以無著菩薩說「由作意讓心去跟境接觸」就是交結的那種感覺,這是由作意的緣故。因為促使心與境結合,這是由作意所帶來的作用。心和境結合之後,自然會產生受和想,觸受想會同時間產生;之後才由「思」來抉擇這個境是好、是壞,是所取、或所捨,這種是由「思」來辨別的。所以令心與境而轉動的叫做思。我們在《略論》可以看到,「令自相應心」與這個思相應的心王,促使他在境上去觀察,促使他從境上去作動搖的,這種作用者,叫做思。這也是一種意業。

以自性來講,業可分思業和思已業這兩者,是由「定義」而分、自性而分。由「業門」,可分身語意三業的業門。如果是以「果位」來區分,苦苦是由非福業而生,欲界的壞苦是由福業而生的,上界也就是上襌天之後,這種色界和無色界的享受和受用,是由不動業而產生的。所以業可分非福業、福業、不動業三者。或者是我們要的快樂和不要的痛苦,所以可分善業和惡業。善業本身又可分福業和不動業兩者。

129頁(廣論174頁)「現證無我已,雖於生死由業和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是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又以彼身,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或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由於出離心所攝,而去行三門的善業也好,或者由無我的正見,或者由菩提心所攝的情況下所造的善業,都是屬於斷除輪迴因緣的善業。

因此我們在行善法的時候,無論是繞塔也好、持誦也好,或者是觀想悲心等,在做任何善行的時候,最主要由意樂上來思惟出離心的道理,讓自己生起希求解脫的發心,以及生起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愛心和菩提心,或者是無我的正見。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所攝的情況下,而去累積一切善業,將會成為生死流轉的因緣。

唯有一種狀況不會,那就是在殊勝資糧田下所造的善業,會隨著殊勝資糧田的力量,轉為解脫之因。以外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所攝的善業,都會成為生死流轉的因緣。

70  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情況下所累積的善業,最後只是變成生死流轉的因緣、助緣而已。

129頁(廣論175)「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一、死緣,二、死心,三、從何攝煖,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首先先講死緣,死的方式可分,一、壽盡死(壽命用盡而死亡),二、福盡死(因福盡而死亡),三、未捨不平等死。」

以我們現在來講,一切的順緣都具足,慢慢地死亡叫壽盡而死亡。有些很貧窮的人,因為沒有辦法填飽肚子而死亡,叫福盡而死亡。最後一個未捨不平等死,就是突然間的車禍死亡,這是屬於第三者的死亡方式。

129頁(廣論176)「死心分三:善心死(信等善心)、不善心死(貪等不善心)、無記心死」。至於死,臨終的時候,死亡的時候,這種意識是怎麼一回事呢?針對這個解釋,無上瑜伽部裡面的解釋是最清楚的,我們的心和它所依的氣,以及不可動搖的紅白明點,透過這種方式來解釋的。人死亡後,慢慢的會隨著五大消失而死亡,五大的次序:地、水、火、風、空。在消滅的時候,由最粗的進入到最細微的,以五大次序來講,是由前後次序來分粗與細的差別。地是最粗的,再細微就是水,再細就是火,再細就是風,更細就是屬於虛空了;現起的時候,是從細轉為粗的,以這種方式現起的。 

就像三千大千世界形成的時候,先有虛空,虛空裡面有非常細微的微塵,這就是風大的基礎。由風大現為火大,由火大現為水大,由水大現為地大等,這是外在三千大千世界形成的一個過程。

我們是具有生命的、具有感受的有情,在臨終的時候,如同之前所說的,由粗到細,先地大消滅,之後水大,之後火大,之後風大,之後虛空也消滅了,之後到了意識。意識本身又可以分粗細不同的差別。意識又可以分:根識消滅,之後說了八十種的遍行風、遍行念,這個念也會跟著消滅,之後說了顯、增、得的三個念也會跟著消滅。

在此又說到了善心、不善心等,要在自己可以憶念的情況下,無論是自己自憶,或他使我憶念也好,由自力憶念也好、由他憶念也好,那時候要生起善心。這是什麼時段呢?就是我們將臨終的時候,還會吸氣、吐氣,外在的氣流還存在的時候,這時候還有念頭,還有憶念,還有正念,那時候還可以想,還可以知道,因為還有粗分的意識存在。

當我們不再吐氣,不再吸氣的那個當下起,慢慢粗分的根識消滅了,開始進入細微意識的狀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憶念會跟著消失,沒有辦法由自力憶念,也沒有辦法由他力憶念;進入這種細微意識狀況的時候,就完全想不到了,那時候內心所擁有的狀態是屬於無記的狀態。

但是唯有少數的一種,透過瑜伽力量,透過無上瑜伽部密咒的修持,能夠把最細微的意識轉為善心以外,一般人來講細微的意識,是無記的狀態。在此宗大師是為顯密共同法而說的,所以在粗分意識具有憶念作用的情況下,謂由自憶或他令憶,應該在未臨終之前,先憶念善法,生起善心。

    之後講到死亡之後,會看到什麼現象?光明的現象以及黑暗的現象,還有在四大轉變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或現象等。之後又說到了,我們在死亡的時候,會生起什麼樣的心呢?是善心呢?是惡心呢?

宗大師在1305行(廣論176頁)「死時善不善二心者,何多修習,彼即現起,餘心則不轉」,在死的時候會現起善,還是會現起惡,是要看平常多學習什麼;修習什麼多,這個心就會現起。「若於善惡二種平等者」如果善惡的串習力一樣強大,怎麼辦呢?「何者先念彼先現起,餘不隨轉」,就不會生起其他的心了。「心微細行時,善不善二種皆止,而成無記之心。」心在很細微的時候,因為是無記的狀態,善、不善兩種皆止,因此成為無記之心。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在此又說到兩種中陰的因緣,「此即能成中有之因」中有就是中陰的意思。中陰身的兩個因緣,第一個怕自己會沒有的這種畏懼,第二個因為有了這種畏懼,所以會想要取得這個身體,所以愛自身。由這兩種因緣來成辦中陰身的。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