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10 17:54:11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略論十八之二  甘丹赤巴2010

宗喀巴大師造 甘丹赤巴尊者講授﹝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癸二、如何集業之理177頁)

  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說明集能引輪迴之業者。」也就是什麼樣的有情,他會造作能引業呢?現證無我已,雖有由惑、業之力所使而於輪迴受生者,然不新造能引之業當一位補特伽羅在現證無我之後,雖然藉由往昔所造的業,以及現今在內心當中所生起的煩惱,透由煩惱以及業力的緣故,會在輪迴當中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但是它並不會新造能引之業,也就是他心續當中的業,是過去生所留下來的業,他並不會新造能引之業,也就是能夠讓我們引生在來生的輪迴當中的一種業。故集能引輪迴之業者,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之一切凡夫所以什麼樣的補特伽羅,他會新造能引之業呢?是在大乘的加行道,也是凡夫道的最高的境界「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也就是還沒有成為聖者的所有凡夫,都會造作流轉輪迴的能引之業。這是第一個部分,先介紹什麼樣的補特伽羅,他會造作能引之業。
   
第二個部分,「彼者如何集業之理」。而這樣的一位補特伽羅,他如何的來造作以下我們所介紹的這幾種業呢?又以彼身,由三門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透由身語意的三門,造作殺等不善的業,是累積非福業。「非福業」就是我們之前所介紹,會感生惡趣的業。若行布施、持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如果透由布施、持戒等六度的行為,而累積欲界的善法所造的業,我們稱之為是福業。若修靜慮及無色地所攝之奢摩他等,則是集不動業如果我們是修學襌定,不管是修學靜慮,或者是無色地所攝的奢摩他,當下所造的業,我們稱之為是不動業。透由不動業能夠讓我們來生,投生在色界以及無色界當中。這是第二個部分。

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

癸一、死緣

癸二、死心

癸三、暖從何處收攝

癸四、死後形成中陰之理

癸五、次於生有受生之理

癸一、死緣

藉由什麼樣的方式我們會死呢?這個部分,分三:一、壽命竭盡而死,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竭盡,時至而死透由過去我們所累積的業,而感得的壽量,因為業力消失的緣故,所感生的壽命也會同時的消失,以這樣的一種方式而死,這是第一種壽命竭盡而死。二、福盡而死,如無資具而死有一些人他的壽命雖然沒有竭盡,但是他的福報已經用盡了,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他也必須要面臨死亡。所以人死的時候,有一些人是壽命用盡而死的,有一些人是福報用盡而死,這個都是有可能產生的。三、未離恐懼而死這當中的恐懼最主要指的是違緣,就比方地震,風災,或者是我們所做的一些不適當的行為,這些行為是會令人產生恐懼的。由於我們沒有遠離這些違緣的緣故而死亡的,比方中說有九死因緣,如食無適量等比方,我們吃東西不知節制,吃太多,也有可能會造成我們死亡。或者是我們到危險的地方去,一不小心,也有可能因此而死亡。所以這是未離恐懼而死,所以死的方式有這三種,就是第一個部分提到了死緣,第二個部分我們提到的是死心。

癸二、死心178頁)

在死心的這個科判當中,最主要的內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死心」,第二個部分「死時的景象」,第三個部分「三種死心皆以愛為連結」。首先我們看到第一個部分,死心。「死心」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善」,一種是「不善」,另外一種稱之為「無記」。「死心」以顯教的角度來說,可以分為「粗分」的死心以及「細分」的死心。在粗分的死心這個階段,會生起善心、不善心以及無記心這三種。但是在細分的死心生起之後,這時就不會生起所謂的善心、不善心,一切的心都處在一種無記的狀態,這是以顯教的角度來作解釋。

所以在正文當中有提到,信等善心及貪等不善心二者,或自憶念,或依他人令憶,直至粗想現行之前,於心生起在臨終的時候有可能會生起善念,有可能會生起惡念。不管是透由我們自己思惟串習而生起也好,或者是周邊的人讓我們生起了這樣的念頭也好,「直至粗想現行之前」,也就是當我們還有粗分的這種想法的時候,不管是善或者是惡,種種的念頭會在我們的內心當中生起。這是前面的兩種死心,提到的是善跟不善這兩種。具無記心而死歿者第三種提到的是無記心,也就是非善、也非不善,以無記的方式而死歿,自身未能憶念善與不善二心,亦無他人令憶自己沒有辦法生起善念,或者是惡念,他人也沒有辦法讓我們生起善惡之念。對於死心的這個部分,如果我們這一生所造的業,是以惡業居多,我們所串習的都是惡行的話,想要在臨終前,生起善念或者是生起善的這種死心,其實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情。如果真的有辦法在臨終前生起善念的話,之前我們所造的惡業,雖然不會完全的消失,但是在臨終前,惡業的續流,它會暫時的中斷,而以善念來結生相續。所以這時候我們會暫時的不墮惡趣,而投生在善趣當中。

相同的道理,如果我們一生行善,但是在臨終的時候,你生起了瞋念,或者是因為周遭的一些事物,而讓你感到不愉快,這時候你的內心感到不滿,或者是生起瞋念、生起煩惱,縱使你在這一生你造了很多的善業,但是你善業的續流也會在此暫時的呈現出中斷的現象,而以惡念來結生相續,所以這時候你會投生的地方,就是惡趣。如果是以無記的方式在面對臨終的話,這時候內心是不會生起善、惡之念,所以過去,也就是在這一生,或者是過去生當中,我們串習惡業的機會多,還是善業的機會多,或者是我們所造的善業它的力量比較大,還是惡業的力量比較大,這時候它們就會呈現出它們的一種功用。所以這個地方提到了三種的死心。

接下來我們提到的是,「死時的景象」。正文當中,此中,造作善者,如從暗處趣向光明;他內心當中所現起來的影像,就有如同是從暗的地方,頓時走到具有光明的地方,他的內心呈現出明亮的這種感覺。臨命終時,現見種種如夢悅意之色在臨終前,他的內心會現起好像是在作夢的一些悅意的景象。比方他會看到自己的上師,自己的善知識,或他所喜歡的一些事物。安詳而逝以非常安祥的方式而離開人世間。解支節苦,亦極輕微這當中的支節苦 我們在之後會稍微的來作介紹。

第二個部分所提到的是,「作不善者」正文當中,作不善者,如從光明趣向暗處;臨命終時,現見種種如夢不可愛色,生起猛厲苦受;解支節苦,亦極劇烈

接下來第二個部分提到的是,「斷除解支節的疑點」。又「解支節」,除天與地獄外,其餘生處一切皆有除了在天道以及地獄道的有情眾生之外,其他的有情在臨終的時候,都必須要面臨解支節苦。所謂的解支節苦,就是當臨終的時候,我們身體的溫度會慢慢的收攝,在此同時我們的意識也快離開了我們的身軀,這時我們的頭,或者是我們的腳、手,種種的關節,這時候會產生一種非常不舒服的狀態。但是如果是以行善的人來說,這時候解支節苦,會感到相當的輕微,但是如果是以造惡者而言的話,他會感到相當劇烈的疼痛。

接下來我們看到下一句,具無記心者,如前所說苦樂悉皆不生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我們是現起了無記的死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而死去的話,在之前所說的苦受以及樂受都不會產生,這是屬於正文的部分。

第二個部分,「會現起何種的死心?」死時,善與不善二心,何多串習,彼即現起,不隨餘心而轉;在臨終的時候,我們怎麼會知道說我們會生起善念,還是惡念呢?在這一生,如果我們所串習的,是以善念居多的話,在臨終的時候比較有可能會生起善念,所以「何多串習,彼即現起,不隨餘心而轉」若於二者串習相等,何者先念,彼先現起,如果對於善惡的兩種念頭的串習力是完全相同的,這時候先生起什麼樣的想法,就會以這樣的一種想法維持下去。所以「何者先念,彼先現起」,不隨餘轉

第三個部分,「微細的死心,皆是無記法。」心微細時,善與不善二心皆止,而成無記之心這就如同我們之前所說的,死心可以分為粗分以及細分的這兩種死心。之前我們所介紹的善心、不善心以及無記心的這些內涵,最主要是從粗分的死心,這個角度來作介紹的。如果是以細分的死心來作介紹的話,「善與不善二心皆止,而成無記之心」。

這個科判當中的第三個部分,「三種死心皆以愛為連結」。一切人臨終時,其想未至不明之前,貪著長時串習之我;所有的人,他在臨終的時候,如果他還有清楚的想法,這時候「貪著長時串習之我」,由於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常串習的對境就是自我。所以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有清楚的想法,這時候我們就會貪愛,我們長時所串習的這個「」。次由貪我之力所使,念我將無,便愛自身,由於我們貪愛自我的緣故,所以我們想到,我即將要消失了,我即將要死去了,「便愛自身」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會格外的貪愛我們自己。此即能成中陰之因由於這樣的一種貪念,它就能夠促成我們投生在中陰的這個階段,因而提到了,「此即能成中陰之因」所以投生中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貪愛的緣故,貪愛什麼樣的對境呢?貪愛自我。為什麼會貪愛自我?因為我們長時的串習這樣的一種我,並且在臨終的時候,由於想到我即將要死亡,即將要消失的緣故,所以我們會貪愛這樣的一種對境,而投生在中陰的階段。

預流及一來者,雖於自我亦生貪念,如果是以聖者的角度來介紹的話,聖者當中獲得預流果,以及一來果的這兩種聖者,「雖於自我亦生貪念」,雖然他們已經現證了無我,但是他們還是會在內心當中,生起貪愛自我的這種念頭。但是這樣的一種念頭,它是不具力的,也就是它的力量不會像凡夫一樣這麼的強大,然以智慧觀察並作遮止,由於他們現證無我的緣故,可以透由現證無我的智慧來作觀察,更進一步的來作遮止,而不忍受,譬如具力人捶打力弱者;這個譬喻最主要是在譬喻說,現證無我的智慧,它就像是一個具力人,而貪愛自我的這一顆心,它就像是力弱者。所以具力者捶打力弱者,指的就是對於預流者以及一來者來說的話,由於他的內心當中能夠現證無我的緣故,它的力量相較於貪愛自我的這一顆心,它的力量是比較強大的。所以透由智慧來作觀察,是可以將貪愛自我的這一顆心,暫時的遮止。諸不還者不生貪我之念而對於不還者的這一類聖者來說,他不會生起粗分的這種貪愛自我的念頭。

癸三、暖從何處收攝179頁)

  造不善者,初從上身攝暖,至心處捨;如果是以造作不善業為主的這些人,他身體的溫度在收攝的時候,會從上半身,也就是頭部開始收攝,而到心間將這樣的一種溫度,暫時的捨置。而上半身的溫度收攝完之後,才會收攝下半身,也就是從腳開始收攝下半身的體溫。造作善者,初從下身攝暖,至心處捨如果是造作善的話,他剛開始是從腳部,下半身開始收攝體溫,而到心間的位置,之後才從上半身的頭部開始收攝。不過這樣的一種敘述方式,是指說平常並不會有手腳冰冷,或者是頭部特別冷的這種人來作介紹的。如果你在平時,你就容易有手腳冰冷的現象,這時候這樣的一種法則,就沒有辦法拿來作為判斷的準則。或者是你頭部時常就是處在一種很冰涼的狀態的話,也沒有辦法用這種法則,來判斷你是會投生在哪一個趣?所以這是以身體正常的情況下,來作介紹的。二者皆從心間出識不管是造作善業的或者是造作惡業的人,這兩者他的意識,要離開身體的時候,都是從心間離開的。

初於精血之中,識於何住,則成心臟(間);這個字透由仁波切剛剛的解釋,我覺得應該翻成心「間」會比較恰當,心間的部位跟心臟的部位是不同的地方。所以這當中提到的是「初於精血之中,識於何住」,一開始我們的意識,投生在父精母血的和合體當中哪一點,這一點就會成為心間的位子。後從何出,即最初所入也所以最後是從心間離開的話,就表示這個地點,也是一開始意識進來的地點,所以這樣的翻譯會比較符合上面的那一句話,二者皆從心間出識。也就是造作善業的,或者是惡業的人,他的意識都會從心間離開。為什麼會從心間離開呢?因為一開始意識在進入父精母血的和合體的時候,意識是進住在哪一個位子,這個位子就會成為心間的位子。所以「後從何出」,之後會從哪一個地方出去,就代表之前你是從那一個地方進來,也就是進跟出的位子,是同一個位子。所以這邊的翻譯,應該用「則成心間」會比成為「則成心臟」更為恰當。

癸四、死後形成中陰之理

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九:一「中陰於何處形成?」也就是中陰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形成出來?如前所說識從何出,即由彼處形成中陰,如秤高低,死與中陰無間而成就如同之前我們所說的,意識從什麼樣的地方出去,在出去的當下就會形成中陰身。如果以詳細的方式來解釋的話,當我們在心間的紅白明點打開的時候,這時候我們的意識,就會從紅白明點的位子離開我們的身體,頓時他就會形成中陰身。「如秤高低」就有如同是秤的兩端,一邊如果高起來,另外一邊就會在同一個時間點自然的低下去。相同的,「死與中陰無間而成」在死的這一剎那,中陰也會同時的產生,他們的之間並不會有間斷的現象。這是第一個部分,中陰於何處形成?

第二部分,「中陰身的身形等」。又此中陰,具足眼等諸根,中陰身它的特質,是五根具全的。縱使他所要投生的對象,是雙眼失明的一個人,但是他在中陰的階段,他還是五根具全。將生何趣,即具彼之身形如果是投生在人趣的話,也就是投生在人道的中陰身,他所呈現出來的外貌,就跟人是很類似的。相同的道理,天道或者是惡趣也是如此。未受生前,眼如天眼無有阻礙在還沒有正式的投生之前,中陰身的有情眾們,他們的眼就如同是天眼,能夠看穿一切的事物。身亦無礙並且不僅是眼能夠看穿一切的事物,他的身體想要到達哪裡,他就可以到達哪裡。如具神通就如同是具有神通般,但是這當中的神通並不是平常我們所謂的透由奢摩也所生起的神通,而是指業力的神通。也就是當有情投生在中陰的這個階段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的就會現起的一種,類似的神通的業神通。所以這個地方是提到了,如具神通。此為同類中陰及由修所成離過之天眼能見。中陰的有情彼此之間,他能夠看見對方,這當中的彼此之間,指的是同類的中陰身有情。比方,即將投生在人道的中陰身的有情眾們,他們能夠彼此看見對方,天道的也是如此。但是即將投生人道的中陰身,他卻沒有辦法看到即將投生天道的中陰身。「由修所成離過之天眼能見」,或者是在人道當中的,透由修學奢摩他,而生起了天眼通的這些人,他也能夠看到中陰的有情眾生。

《俱舍論》中雖說若成何趣中陰,其後不可轉生餘趣,在《俱舍論》當中有提到,一開始形成什麼樣的中陰,之後就完全沒有辦法改變,也就是一開始如果你所形成的中陰,是即將投生在人道的中陰的話,這時候縱使有外在的違緣,也沒有辦法讓你轉變為是即將投生在畜生道的中陰。相同的,如果你是即將投生在天道的中陰,也不會透由其他的外緣,而讓你有所轉變。這是在《俱舍論》當中所提到的觀點。《集論》中則說是可轉換但是在《集論》當中他所提出來的觀點,剛好是相反的。他們認為,可以藉由外在的力量,而讓中陰身產生一種變化,也就是如果來生是即將投生在畜生道的中陰身的話,這時候可以透由上師或者是佛力,藉由回向或者是修法的種種外在的善緣,能夠轉變而讓他不墮惡趣,投生善趣,這是有可能的事情。所以在這個地方也有特別的提到,然《集論》中則說是可轉換。但是如果已經投生了,也就是已經投生惡趣,或投生善趣的話,這時候就沒有辦法再改變了。這是第二個部分,中陰身的身形等。

第三個部分,「造作善、不善者之中陰所呈現的外貌。」造作不善者之中陰,如黑羊毛毯光或暗夜光造作不善者的中陰,他所呈現出來的外貌,色澤是黑暗的。造善者之中陰,如白衣光或月夜光。而造善者的中陰身,他所呈現出來的外貌是光明、明亮的,這是第三個部分。

第四個部分,「能見何境?」能夠看到什麼樣的對境?能見與己同類之中陰他能夠看見跟自己是同類的中陰身有情亦見彼等與己所將投生之處。他不僅能夠看到同類的中陰,他也能夠看到自己或者是同類的中陰身有情眾們,所即將投生的地方,比方像母胎,這也是中陰的有情能夠看到的。

第五個部分,「顏色」。地獄中陰色如焦木;畜生中陰其色如煙;餓鬼中陰顏色如水;人、天中陰色如黃金;色界中陰其色雪白,此為《入胎經》中所說這是第五個部分顏色。

第六個部分,「有沒有中陰的差別」。若從無色界投生下二界,則有中陰;若從下二界投生無色界,於何處死,即於彼處成無色蘊,如果是從欲界、色界即將投生在無色界的話,你在什麼樣的地方死,在死的當下,就會形成無色蘊,也就是這個當下,這樣的一個環境,就是所謂的無色界。所以從這段文當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無色界它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也就是人如果要投生在無色界,他在什麼地方死去,在死的當下,他就會形成無色蘊,也就是投生在無色界的狀態,無有中陰這時候是不需要有中陰的。

第七個部分,「行走的方式」。又說天人之中陰往上而行;人之中陰往前直行;諸作惡業者之中陰,目向下視倒立而行,而且他所行走的方向是往下的,意指三惡趣者皆同

第八,壽量:若未獲得投生因緣,最久能住七日;中陰的有情,如果在短時間之內,並沒有辦法獲得投生的機緣,他最多能夠活七天。若得投生因緣,則無定準如果馬上就獲得了投生的因緣,這時候他不見得要住七天這麼久,有一些人他在死之後,馬上就會投生,所以他的中陰身的階段,是非常短暫的。所以這邊有提到,「若得投生因緣,則無定準」。縱雖未得,亦換其身,如果短時間之內,沒有辦法獲得投生的因緣,而超過了七天的話,這時候他的中陰身會自動的轉換,所以提到了「縱雖未得,亦換其身」。直至七七以內而住但是縱使他短時間沒有獲得投生的因緣,但是最多他也只能夠活七七四十九天,並不會超過這樣的一個時間的限制。於此期內定得生緣在七七四十九天當中,他一定會獲得投生的因緣故於此後則不安住所以在這之後,他並不會又像之前一樣,安住在中陰的狀態下,他一定會投生。這是第八個部分,壽量。

第九部分,「轉變為其他中陰之理」如天人之中陰七日死已,或仍生為彼天人之中陰,如果是以天人的中陰來說,他在死去之後,他有可能還是會形成天人的中陰,但是有可能也因為外在的逆緣,而產生讓他變成是惡趣的中陰,這都是有可能的。或轉生為人等中陰,由餘業作用轉變故為什麼中陰,他在還未投生之前,會有這樣的一種轉變的現象呢?「由餘業作用轉變故」因為他所造的業,或者是他在死後透由外在的因緣所呈現出來的業力,不斷轉變的緣故,所以中陰身的有情,他的現狀也會因此而改變。能令中陰之種生變所以這時候中陰的種子,也就是他會因緣會不斷的轉變,因此由於因緣轉變的緣故,果也會跟著轉變。餘亦如是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