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22:14:3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22:13:10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36-1講)

 

CD(中)六度四攝 5-2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寅二、尸羅波羅蜜多(分五)

卯一、尸羅自性

卯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

卯三、尸羅差別

卯四、修尸羅時應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卯一、尸羅自性

什麼叫做戒呢?戒就是斷除損惱他人的心,以及其根本。也就是說損惱他人的心,或者其根本而產生厭離,於是去斷除這種傷害心,這個叫做戒。所以在此說到:(281頁)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捨,此能斷心即尸羅。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尸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為滿尸羅波羅蜜多。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尸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所謂圓滿持戒的這個波羅蜜多,並不是說對一切有情眾生遠離傷害,這個叫做圓滿尸羅波羅蜜多,而是說自己的那個戒行能夠圓滿的話,就叫做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尸羅。所以真正的戒行,最主要是由自續上去作修持的,而不是說一定要他人遠離這一種的傷害,而是說由自己去斷除損惱他人的這種害心。

入行論云:「魚等有何處,驅彼令不殺,由得能斷心,說為尸羅度。」戒雖有三,雖然講到菩薩戒的時候,最主要講到三種。那三者呢?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可是在此最主要是以律儀戒為主。此約律儀尸羅增上,說為斷心,此復若具等起增上,斷十不善是十能斷,若就自性增上,斷七不善是七能斷,身語業性。入中論疏云:「此由不忍諸煩惱故,不生惡故,又由心中息憂悔火,清涼性故,是安樂因,為諸善士所習近故,名為尸羅。此以七種能斷為相,無貪、無瞋、正見三法為其等起,故具等起尸羅增上說十業道。」

卯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

282頁)第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者。如是發心受學諸行,此即誓辦一切有情,令具正覺尸羅妙莊,應修其義。此復自先生清淨戒力,以自未能清淨尸羅及有虧損當墮惡趣,況云利他?即自利義莫能辦故。故勤利他,當愛尸羅不應緩慢,必須力勵守護防範。攝波羅蜜多論云:「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眾生利,先當善淨自尸羅,發起清淨尸羅力。」又云:「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勤善修利他者,於此緩慢非應理。」如是能令尸羅清淨,依賴於諸進止之處,如制行持。又此隨逐猛利堅固欲守護心,故當久修,未護過失善護勝利,而令發起欲護之心。初者如前論云:「當見猛利大怖畏,可斷雖小亦應斷。」謂由過患深生怖畏,雖於小罪勵力斷除。尸羅障品其粗顯者,謂十不善所有過患,如前已說當思惟之。其勝利者前亦略說,吉祥勇猛所說者,即前論云:「可愛天物及人財,妙樂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當觀佛法皆此生。」又由依此,能令相續輾轉勝進,與諸菩薩大悲性者共同學處,永斷一切惡行種子,得淨妙智。餘莊嚴具太老太少,若著戴者成譏笑處,非為端嚴。尸羅莊飾,老幼中年任誰具足皆生歡喜,故為第一莊嚴之具。諸餘香者,能薰順風非薰逆風是有方限,戒名稱香薰一切方。能除炎熱檀等塗香有違出家,能除煩惱炎熱塗香,於出家者隨順無違。那也就是戒律尸羅了。

283頁)雖同具足出家之相,具戒財者勝出餘人。即前論云:「尸羅能得殊勝道,與諸悲性平等修,清淨勝智以為性,離過第一莊嚴具。遍薰三界悅意香,塗香不違出家眾,行相雖同若具戒,此於人中最超勝。」又雖未說虛讚邪語,未以勤勇功力積集,所須資財任運而得,不以暴業而令怖畏,然諸眾生悉皆禮敬,非為親屬,先未利彼,初本無識,然諸眾生自然慈愛;足跡之塵亦為天人恭敬頂戴,得者持去供為福田,此諸勝利悉由戒生。即前論云:「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非可說為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眾生,皆禮持戒勝士夫。足履吉祥諸塵土,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尸羅為勝種。」如是智者善為思惟,功德過失應善守護。即如此論云:「菩薩應護諸尸羅,莫耽自樂而破壞。」又云:「得自在故恆受樂,智讚護戒妙莊嚴,圓滿具足諸學處,極圓無慢依尸羅。」又護尸羅非唯為自怖畏惡趣,及唯希望人天盛事,當為安立一切有情於妙尸羅。即前論云:「若欲安立無邊世,一切有情於淨戒,為利世故修尸羅,說為尸羅到彼岸。非畏惡趣希王位,及願善趣諸圓滿,唯願善護淨尸羅,為利世間而護戒。」

卯三、戒差別(分三)

辰一、律儀戒

辰二、攝善法戒

辰三、饒益有情戒

辰一、律儀戒

284頁)菩薩地說,即是七眾別解脫戒,故若具足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實別解脫律儀,及諸共同能斷律儀是律儀戒。若非堪為別解脫律儀之身而具菩薩律儀者,謂共別解脫斷除性罪及諸遮罪,隨其所應能斷律儀,是律儀戒。這是律儀戒的部分,也就是別解脫戒了。以在家菩薩來講的話,就是以居士五戒,而去遵守菩薩戒的話,居士五戒的部分是屬於律儀戒。同樣的如果是出家菩薩的話,之前受了比丘戒的話,那比丘戒的部分就是律儀戒。有了律儀戒才有後二戒,沒有律儀戒的話,後二戒則沒有辦法增上,所以律儀戒是最主要的。有了律儀戒之後,第二攝善法戒。

辰二、攝善法戒

攝善法者,謂緣自相續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長。 這是攝善法戒。

辰三、饒益有情戒

第三饒益有情戒是什麼呢?饒益有情者,謂緣十一種利有情事。至於詳細的部分,宗大師在《菩薩戒品釋》裡面已經說到了,所以我們可以參考《菩薩戒品釋》。如其所應引發彼等現法後法無罪利義。此等廣如戒品釋中我已決擇,定應於彼數數參閱。

故別解脫所制諸戒,是諸出家菩薩律儀學處一分,非離菩薩學處別有。三聚戒中律儀戒者,謂於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於菩薩亦為初要,故當學彼。攝決擇菩薩地云:「此三種戒,由律儀戒之所攝持令其和合,若能於此精進守護,亦能精進守護餘二,若有於此不能守護,亦於餘二不能守護。是故若有毀律儀戒,名毀菩薩一切律儀。」是故若執別解脫律是聲聞律,棄捨此律開遮等制,說另學餘菩薩學處,是未了知菩薩戒學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說律儀戒,是後二戒所依根本及依處故。律儀戒中最主要者謂斷性罪,攝諸性罪過患重者,大小乘中皆說斷除十種不善,故於彼等善護三業,雖等起心莫令現起。攝波羅蜜多論云:「不應失此十業道,是生善趣解脫路,住此思惟利眾生,意樂殊勝定有果。應當善護身語意,總之佛說為尸羅,此為攝盡尸羅本,故於此等應善修。」月稱論師於尸羅波羅蜜時,亦說是斷十種不善,十地等經多如是說,故先於此如前所說修靜息心,則諸餘戒亦易成辦。

卯四、修尸羅時應如何行

285頁)第四、如何修此等者。謂應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而正修習。也就是尸羅的時候,也可以成辦其他六種波羅蜜多。就像是什麼叫做尸羅裡面具有布施呢?不只是自己戒律清淨以外,也讓他人獲得戒律,獲得戒體,這個叫做尸羅施,尸羅布施度。同樣的道理,精進尸羅,那就是尸羅裡面的精進度。專注尸羅,就是尸羅裡面的靜慮度等。如同其他一樣,每一度裡面都有六度,應該作此的思惟。具六波羅蜜多修時,自住尸羅,亦能將他安住尸羅是尸羅施,餘如前說。

卯五、此等攝義

第五此等攝義者。諸行所依謂菩提心,不應失壞漸令增長者,是為趣入戒等諸行所有根本,亦是第一遮止損害一切有情,大地以上所持尸羅為所願境,於初發業諸進止處,當從現在至心修學。特當了知十不善等性遮諸罪,日日多起防護之心,又於自受律儀諸根本罪,尤應勵力數起防護。

寅三、忍波羅蜜多(分五)

卯一、忍之自性

卯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卯三、忍之差別

卯四、修忍時如何行

卯五、此等攝義

卯一、忍之自性

先講什麼叫做忍辱呢?忍辱有三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以及思擇法忍。耐怨害忍的意思,就是對於他人給我們的傷害,或者他人對於我們無論是名譽上的傷害,或者對於自己利益上的傷害,無論是心的,或者是身的等等,他人遭受這些種種的傷害,我們刻意的讓心不隨著瞋心而轉,所以使心住於不動的一種狀態,不會動搖,不會隨著瞋心而動搖的狀態,這叫做忍辱。所以忍辱的定義是什麼呢?也稱為叫不動,不動作意而說了忍辱。所謂不動的意思,就是使心不會隨著瞋心而動,所以叫耐怨害忍,這是第一部分。安受苦忍的意思就是說,刻意的去思惟痛苦的功德,以正面或樂觀的角度去積極的去看待痛苦。這樣的話我們才有辦法承受更多的苦緣,還有苦性,這樣才能安樂的去接受痛苦,這一種的忍辱叫做安受苦忍。思擇法忍的意思,就是透過對於法義的認知,對於法義生起、產生極大的信心,讓自己歡喜修法。我們現在可以看宗大師在本文裡面有說到: 

286頁)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有說到這三者,也就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還有思擇法忍,這三者。此等違品亦有三種,它的障礙有三者,以耐怨害忍來講的話,就是瞋心了,因為他人給予我們傷害的時候,就直接產生瞋恚心,所以他會障礙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的部分,不只瞋心以外,還有一個退怯、怯弱,看到痛苦就產生一種怖畏心,這種的怯弱心就是安受苦忍。至於思擇法忍,就是因為不了解法義,還有法義的殊勝功德而產生的。所以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初謂瞋恚,次謂瞋恚及怯弱心,第三謂思擇法忍,三謂不解無其樂欲。就是對法義不了解,對於這個法義不會產生歡喜心。

上述說到忍辱的性質、定義之後,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為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所以圓滿忍辱波羅蜜多,並不是說這世間所有的憎怨完全的去除,最主要是自己的內心遠離了瞋恨,遠離了瞋心。就如同之前在布施波羅蜜多的時候說到的一樣,最主要並非是一切眾生遠離了貧瘠的問題,最主要是自己的施心要圓滿,同樣在此也是如此,入行論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

卯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雖有多門,且當宣說修忍勝利不忍過患。其中勝利如菩薩地云,如何修學忍辱呢?就是多多思惟修學忍辱的功德,以及不修的過患。在此宗大師引用菩薩地裡面說到:「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攝波羅蜜多論云:「若有棄捨利他意,佛說忍為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眾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鎧,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讚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又云:「忍為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謂有情邪行不退利他,從能摧壞眾多善根忿恚怨敵而為救護,下劣為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諸難行者破煩惱逼惱最勝之力,能滅害心大火之水,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奪諸眾生眼觀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師,以如此等眾多勝利而為讚歎。入行論云:「若勵摧忿勃,此現後安樂。」若能恆常修習堪忍不失歡喜,故於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於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故於現後悉皆安樂。此等勝利皆由忍生,於此因果關係乃至未得堅固猛利定解之時,當勤修學。這以上說了修學忍辱的功德殊勝之後,現在講瞋恚的過患,也就是不修忍辱的過患。

287頁)瞋恚過患中,不現見之過患者,入行論云:「千劫所施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此是如其聖勇所說錄於入行,曼殊室利遊戲經說,摧壞百劫所積眾善。入中論亦說:「由起剎那忿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多所集諸善。」須瞋何境者,或說菩薩或說總境,前者與入中論所說符合。也就是說生起瞋恚,能壞滅百劫所累積的這種善業的這個瞋恚境是什麼呢?有些人說是菩薩,有些人說是一般的有情眾生。但是在此宗大師說,這種能夠消滅百劫所累積的布施、或持戒等波羅蜜多的這個瞋恚境,必須要是菩薩,這與《入中論》是符合的。

如云:「由瞋諸佛子,百劫施戒善,剎那能摧壞。」生恚之身者,入中論釋說:「菩薩生瞋且壞善根,況非菩薩而瞋菩薩。」生氣的對象是菩薩以外,生起瞋恚的那個人,如果是菩薩的話,都會摧毀百劫所累積的布施,還有持戒波羅蜜多了,更何況是那個瞋恚者,並非是菩薩呢?那更恐怖了。境為菩薩隨知不知,誰是菩薩我們無法知道,可是我們可以知道一點,我們如果對菩薩產生瞋恚心的話,那真的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見可瞋相隨實、不實,悉如前說能壞善根。

總其能壞善根,非是定須瞋恚菩薩。雖然上述說壞百劫的善業,壞百劫的布施、持戒等波羅蜜多的這種善行,所瞋恚的這個對象是菩薩。可是並不是說,一般瞋恚不會壞掉我們的善行,也是會的。對縱使我們生起瞋怒的、或者瞋恚的對象並非是菩薩,可是這種的瞋心也是會壞我們的善根,只是如果他的瞋境是菩薩的話,我們的瞋境是菩薩的話,那這種破壞善業的能力,非常的恐怖。集學論云:「聖說一切有教中亦云:諸苾芻!見此苾芻以一切支體髮爪塔,發淨心否?如是,大德!諸苾芻,隨此覆地下過八萬四千踰繕那乃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沙數,則此苾芻應受千倍爾許轉輪王位。」

288頁)乃至「具壽鄔波離來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說此苾芻善根如是廣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若於同梵行所而為瘡患,為瘡患已我則不見有如是福,鄔波離!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銷滅永盡。鄔波離!故於枯樹且不應起損害之心,況於有識之身。」壞善根義,有諸智者作如是說,那怎麼樣去壞滅以前的善根呢?有一派人的說法是,摧壞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遠,先當出生瞋等之果,非後遇緣不自生果,以世間道皆不能斷所斷之種,定不能斷煩惱種故。

有一派人就說到了,所謂的壞善根的意思,只是先讓善果沒有辦法成熟,原本是快要成熟的話,把這個成熟時間遠離了,先生起瞋恚的果實,這善的種子是不能滅的,因為是世間道的關係。同樣的,透過四力的懺悔,也不能斷煩惱的種子,因為唯有出世間的見道位,才能斷煩惱的種子。所以壞煩惱或壞善業的這種壞滅,並不是把種子消滅,所以將來遇到果的時候,還是絕對會生果的,這是有一派具有智慧的這些智者們的一種說法。可是宗大師在此回答說,然此理不定,但是這種說法,宗大師在此是排斥的,為什麼呢?

如諸異生,以四對治力,淨治不善所獲清淨,雖非斷種,然後遇緣其異熟果定不生故。又已感異熟善不善業,雖非斷種,然後遇緣亦定不生異熟果故。就像是如果我們以四力,強大的四力懺悔的力量,去對治之前所造的這個惡業的話,這個種子是沒有消滅的,因為在見道位之前,一切煩惱的種子都不能滅,可是這個種子雖然沒有消滅,可是這個種子他生果的能力,完全不見了。縱使他遇到因緣了,可是他本身生果的能力被破壞了,所以縱使遇到因緣,也不會感果了。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又像在加行道的煖、頂、忍、世第一法裡面的,頂還有忍的時候,世第一法當然更不用說法,在頂和忍的時候,雖然沒有斷除邪見,還有惡趣因的這個種子,可是縱使遇到再大的惡緣,也不會墮落於地獄,也不會產生邪見。

又如前引「諸業於生死隨重,」隨先熟一善不善業,暫遮餘業成熟之位,僅以此義不能立為壞善不善,亦未說故。所以我們不能說,喔!那一種果先成熟,而來說另外一邊就被破壞,壞滅或者是惡業能不能被破壞的理由,並不是說它的另一邊的果比較早成熟,不能以這種方式來作解釋的。又異熟暫遠,不能立為壞善根義,若不爾者,應說一切有力不善業,皆壞善根故。如果所謂壞不壞善業,或者說惡業會不會被壞滅,善業會不會壞滅,最主要是看它的正相違的力量強大,這個叫壞滅的話。那變成一切有力的惡業,都等於壞除一切的善業了,一切有利的善業,壞除一切的惡業,也不應該這麼說呀!

故於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所以種子雖然沒有滅掉,可是這個種子生果的能力,卻被壞掉了,如同壞掉的種子。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以這種解釋,來解釋壞善,或者壞惡,這才是正確的。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雖然可以四力來讓這個種子壞滅,可是這並不代表說,他完全沒有副作用,也是有的。這是什麼呢?就像我們原本在今世可以獲得加行道,或者是見道位的,就是因為我們造了這種的惡業,雖然懺悔了,這個惡業的果實不會感得,可是變成今世沒有辦法獲得果位了,尤其是破菩薩的根本戒,或者別解脫的根本戒的話,更會延遲我們成就的時間。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

289頁)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捨,然一劫中進道遲緩。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所以雖然這個業的種子被消滅了,可是並不代表說這個業的影響力,完全都可以被壞滅。像是透過瞋心,雖然會壞掉我們布施的這個感果的種子,它沒有辦法感果,可是因為我們之前串習布施的那個串習力還仍然在,也就是布施,所造布施的這個業的影響力,所以我們後世還是仍然會喜歡布施,這個等流的部分還沒有辦法壞滅。所以什麼能壞,什麼不能壞,這個我們要去了解,極微重要。可是很細微、很細微的部分,那變成了極細微隱蔽分去了。所以宗大師在此說到: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上述是說到了瞋恚的後世的一種損害,那瞋恚心會帶來現世什麼樣的損害呢?或者由於不忍的緣故,無法忍受的緣故,在我們今世會看到什麼樣的種種的過患呢?所以在此說到了,現世過患者,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意不調柔心不靜寂。又諸喜樂,那原有的喜樂,會因由瞋心而失壞,先有失壞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堅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雖先恩養但是卻是忘恩負義,忘恩反殺,諸親眷屬,厭患棄捨,雖以施攝亦不安住等。入行論云:「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靜,喜樂不可得,無眠不堅住。有以財供事,恩給而依止,彼反於瞋恚,恩主行弒害。由瞋親友厭,施攝亦不依,總之有瞋恚,全無安樂住。」本生論亦云:「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亦無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雖諸親友極愛樂,忿墮非理險惡處,心於利害失觀慧,多作乖違心愚迷。由忿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於惡趣,如極損他來復仇,怨敵何有過於此。此忿為內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誰能忍,令此張勢力。」此等過患皆從忿起乃至未得決定了解應當修習。

290頁)如入行論云:「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種種理,殷重修堪忍。」由見勝利過患為先,應以多門勤修堪忍。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論釋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異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愛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無餘惡最為強盛。」若僅生最大非愛異熟而不壞善根,則非如此最大惡故。然能雙具引大異熟及壞善根所有惡行,除瞋而外餘尚眾多,謂誹謗因果所有邪見,及謗正法,並於菩薩尊長等所起大輕蔑,生我慢等,如集學論應當了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