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04 07:53:17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04 07:48:35   編輯部 報導

 

掌中解脫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菩提道次第科判表

 

總論——糾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

 

菩提道次第引導分四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接【表一】

甲二令教授起敬理故開示其法殊勝接【表二】

甲三如何聞說具二種殊勝法之理接【表三】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接【表四】

表一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乙一圓滿種姓中受生之理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之理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之理

丙一於印度所作之理

丙二于藏地所作之理

表二

甲二令教授起敬理故開示其法殊勝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乙三易獲佛陀密意殊勝

乙四極大惡行自趣消滅殊勝

表三

如何聞說具二種殊勝法之理

乙一聽法之理

丙一思惟聞法利益

丙二于法與法師發起承事

丙三正聽聞之理

丁一斷除違緣器之三過

丁二依止順緣六種想

乙二說法之理

丁一思惟說法利益

丁二于大師與法發起承事

丁三以何等意樂及加行而說

丁四于何等境應說與不應說之差別

乙三結束時如何共作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識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丁一加行法(六加行法)

第一加行

第二加行

第三加行

第四加行

第五加行

第六加行

丁二如何修正行(見【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識利益

戊二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

戊三意樂依止法

戊四加行依止法

丁三如何作結行之次第

丙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丁一認明暇滿

丁二思維義大

丁三思惟難得

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丁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二】

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三】

丁三于上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四】

【表四之二】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戊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己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庚一不念死之過患

辛一不念正法過患

辛二雖念不修過患

辛三雖修不淨過患

辛四修不殷重過患

辛五自謀不善過患

辛六臨終時將追悔而死過患

庚二念死之勝利

辛一利大利益

辛二力大利益

辛三最初重要利益

辛四中間重要利益

辛五最後重要利益

辛六臨終時歡喜而死利益

庚三正念死之理

辛一修習死亡九種因相

壬一思維死決定

癸一死主決定當至,無緣能令退卻

癸二壽數無可添益,不斷減損

癸三于生時亦無閒暇修法而死

壬二思維死期無定

癸一總瞻部洲人,別於濁世,死期無定

癸二死緣極多,活緣微少,故死期無定

癸三身極脆弱,故死期無定

壬三思維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

辛二修習死相

己二思惟後世二趣苦樂如何

庚一思地獄苦

辛一思大有情地獄或熱地獄苦

辛二思近邊地獄苦

辛三思寒冷地獄苦

辛四思獨一地獄苦

庚二思餓鬼苦

辛一思維畜生總苦

辛二思維惡鬼別苦

庚三思畜生苦

辛一思維畜生總苦

壬一思互相吞噉苦

壬二思愚癡苦思總苦

壬三思寒熱苦

壬四思饑渴苦

壬五思役使苦

辛一思維畜生別苦

戊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己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庚一依何因皈依

庚二皈依何境

辛一正說認明皈依境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庚三皈依量為幾許

辛一由知功德之門皈依

辛二由知差別之門皈依

辛三由承許門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餘之門皈依

庚四皈依利益

辛一入內道佛子數

辛二為一切律儀基礎

辛三滅盡往昔所積諸業障

辛四易集廣大福德

辛五人與非人不能為害

辛六不墮惡趣

辛七成就一起所思之事

辛八速疾成佛

庚五皈依學處

辛一各別學處

壬一應遮學處

壬二應修學處

辛二共同學處

壬一由念三寶功德之門不斷皈依

壬二由念恩門進食之先應作供養

壬三安置他有情於皈依

壬四由念利益之門晝三次夜三次念皈依

壬五隨作何事皆倚仗三寶

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難亦不舍三寶

己二于一切樂善根本發深忍信

庚一思維業果(見【表四之二】)

庚二思別業果

辛一異熟功德

辛二異熟作用

辛三修異熟因

癸三思已進止之理

【表四之三】丁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一發起求解脫之心

己一思惟輪回總苦

庚一無定過患

庚二無飽足過患

庚三數數捨身過患

庚四數數結身過患

庚五數數高下過患

庚六無伴過患

己二思惟別苦

庚一思惡趣苦(見前)

庚二思善趣苦

辛一思維人苦

壬一思維生苦

壬二思維老苦

壬三思維病苦

壬四思維死苦

壬五思維愛別離苦

壬六思維怨憎會苦

壬七思維求不得苦

辛二思維非天苦

辛三思維天苦

戊二抉擇解脫道自性

己一思惟集諦輪回流轉次第

庚一煩惱發生之理分四

子一認明煩惱

醜二煩惱如何生起之次第

醜三煩惱之因

醜四煩惱之過

庚二煩惱集業之理

庚三死沒及結生之理

辛一死如何發生之理

辛二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辛三中有於生有受生之理

己二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滅除輪回

庚二修何等道滅除輪回

【表四之四】丁三于上士道次修心

戊一顯示入大乘門惟是發心及其利益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獲佛子名

己三映蔽聲聞

己四成就最勝福田

己五易圓滿資糧

己六速淨罪障

己七成就所願

己八損害與中斷不侵

己九速疾圓滿一切地道

己十成就出生眾生無餘安樂之良田

戊二發菩提心之理

己一正明修心

庚一由七因果之門修心法

辛一修平等舍

辛二知母

辛三念恩

辛四報恩

辛五慈心

辛六悲心

辛七增上心

辛八正修發心

庚二由自他相換之門修心法

辛—自他平等

辛二由眾多門思維自愛執過患

辛三由眾多門思維他愛執利益

辛四正修自他相換

辛五依此修取捨法

己二以儀軌受持發心

庚一未得律儀令得之理

庚二已得守護不壞退之理

戊三既發心已學行之理

己一成熟自相續學六度之理

庚一總佛子行學習之理

辛一學習佈施之理

辛二學習持戒之理

辛三學習安忍之理

辛四學習精進之理

辛五學習靜慮之理

辛六學習般若之理

庚二於後二度學習之理

辛一學習靜慮體性奢摩他之理

壬—依止奢摩他資糧

壬二正說修奢摩他之理

壬三依止修九住心之理

壬四由六力成辦之理

壬五彼中具四種作意之理

壬六由此正引生奢摩他之理

辛二學習般若體性毗缽舍那之理

壬一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癸一定中修如虛空

子一所破決定扼要

子二周遍決定扼要

子三離諦實一品扼要

子四離諦實異品扼要

癸二後得修如幻化

壬二抉擇法無我

癸一抉擇有為法無自性

子一抉擇色無自性

子二抉擇心無自性

子三抉擇心不相應行無自性

癸二抉擇無為法無自性

己二成熟他相續學四攝之理

【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識利益

己—近得佛位

己二令諸佛歡喜

己三魔與惡友不能加害

己四一切煩惱惡行自然遮止

己五地道諸德輾轉增長

己六一切生中不缺離善知識

己七不墮惡趣

己八無難成辦現前與究竟一切利益

戊二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

己—若輕毀上師即輕毀諸佛

己二若於上師生嗔,即壞與彼刹那數相等劫之善根,而經等量劫生於地獄

己三雖依咒乘亦不得殊勝成就

己四雖勤修續義亦與修地獄相似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己六此生中為病等不如意事纏繞

己七後世漂流於無邊惡趣

己八一切生中匱乏善知識

戊二意樂依止法

己一根本修信

庚一應觀師為佛之原因

庚二能觀之原因

庚三如何觀法

辛一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

辛二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

辛三即於現在諸佛菩薩仍在利益有情

辛四自所見相無法決定

己二念恩生敬

庚—師恩勝佛

庚二說法恩

庚三加持心相續恩

庚四以財物攝受為眷屬恩

戊四加行依止法

己—供獻財物

己二恭敬承事

己三依教奉行

【表四之二】

庚一思總業果

辛一正明總思

壬—業決定理

壬二業增長廣大

壬三不遇未造業

壬四已造業不失

辛二分別思維

壬一思黑業果

癸一正明黑業道

癸二輕重差別

癸三示彼等之果

子一異熟果

子二等流果

子三增上果

壬二思白業果

癸一正明白業道

癸二彼等之果

壬三附帶開示具力業門

《掌中解脫》第Ⅰ冊

 

 

封面

第 一 世 帕繃喀仁波切  [圖像]

第三、四世 墀 江仁波切  [圖像]  

速 道 派 皈 依 境   [圖像]

菩提道次第教授科判表[]

出版前言[] 

第一世 帕繃喀仁波切 簡介

第三世 墀 江仁波切 簡介

白法螺編輯室前言 

第四世 墀 江仁波切 序

譯 序

前 言 

糾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

阿底峽尊者生平與藏地道次第引導的起源 

道次第教授的殊勝與如何講聽此法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加行法之三(第五、六加行)

依止善知識---道之根本

意樂依止法

加行依止法及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死亡無常 

第十一天 三惡趣苦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速道前行念誦次第易行儀軌·有緣頸嚴

[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圖解[圖像]

《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

《遙呼上師頌·速引三身無別上師加持之悲歌》

《策勵自他一切人等痛念無常歌·心匙》

 

  


 

序及前言

 

 

    第一世帕繃喀仁波切  (1878-1941

 

  帕繃喀仁波切,全名降巴丹增成烈嘉措,1878年出生於拉薩附近,七歲進入上密院,廣學四部密續。二十歲受比丘戒,並依止劄日金剛持洛桑圖登南傑等大師,接受百部經函口授、灌頂。曾遍曆衛藏、安多、西康、山南、藏北,隨所化機,廣轉法輪。將一生奉獻於僧學教育,受業弟子遍及全藏,堪稱中興宗喀巴大師教法的一代巨匠,大師于1941年示寂。

 

    第三世墀江仁波切    (一九OO—一九八一)

 

  第三世墀江仁波切,全名洛桑耶協丹增嘉措,一九OO年出生于蔡公塘,自幼被認證為墀江仁波切第三世。十九歲至前藏,入甘丹寺夏孜院,學習五部大論。二十一歲在拉薩大願法會立宗答辯。得拉攘巴格西學位,於帕繃喀降巴丹增及達劄昂旺松饒二師座下聽受眾多顯密教法。一九三三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與經師普覺降巴、達劄仁波切、格鄔倉仁波切、林仁波切共同負責舍利金塔的建造。四十一歲時擔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啟蒙師,教讀字母、文法及經文背誦。四十五歲獲頒達爾罕爵位,一歲時受命為達賴喇嘛之副經師(正經師為林仁波切),一五九年隨同達賴喇嘛至印度。大師以半生之歲月,克盡師長之責,從藏文字母教讀至顯密教法之完整傳承,如瓶注水,獻予達賴喇嘛:對三大寺僧學教育,亦作出莫大貢獻,桃李天下。大師于一九八一年圓寂。   

 

    白  法  螺  編  輯  室  前  言 

 

  佛教的思想與修持體系博大精深,許多同道研習一生難入堂奧。“菩提道次第”乃佛說八萬四千法蘊的心要,由凡夫到成佛的唯一途徑。

 

  佛法深奧廣泛,皆屬成佛之法,但一般人難以將經論的義理融會貫通,安排為修·行的次第;甚至因經典中所說少許開遮的下同,誤將不同階段的法門視同水火,不知下下為上上之基礎、彼此相輔相成的道理,遂造謗法重業。阿底峽尊者(吉祥燃燈智,9821054)到西藏宏法後,為了方便西藏的行者能循序漸進修學佛法,瞭解大小顯密通貫一體的道理,而造《菩提道燈論》一書,“聖數次第”或“道次第”之名由此而始。噶當派歷代祖師因修學廣略的下同,分成論典派、道次第派、教授派,傳承延續道次第法,至宗喀巴大師(洛桑紮巴,13571419)融合三派傳承,更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廣征經論之說,博引祖師嘉言,以正理駁斥似是而非的知見,並二闡明諸道證悟的衡量標準。又從《廣論》中攝錄實修部分,著為《略論》,並寫下《道次第攝義》等偈頌體之論文。凡格魯派成就者莫不因“道次第”而得成就。從宗喀巴大師以來,歷來有眾多格魯派的祖師大德寫下道次第方面的著作,粗略統計,約有三百餘部,其中最為著名的,除了前述宗喀巴大師所造的《廣論》、《略論》、 《道次第攝義》之外,加上第三世達賴喇嘛(嘉旺·索朗嘉措)的《道次第純金論》、第五世達賴喇嘛(昂旺洛桑嘉措,161T1682)的《道次第·文殊口授》(另一譯名為《妙音教授論》)、第四世班禪的《樂道》、第二世班禪的《速道》、達波·昂旺劄巴的《善說精髓》,合稱為“道次第八大引導”。

 

  由於眾生根機的逐漸鈍化,在嘉傑·降巴丹增成烈嘉措(18781941)時代,“道次第”教授已失去其原有的功用。帕繃喀仁波切為力挽這一頹勢,以大悲心廣開方便之門,終其一生給予藏地僧俗大眾無數次“道次第”的開示。本書的內容,便是有名的“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法會記錄,講授時間為一九二一年七月,地點在拉薩附近的曲桑茅篷,受法者達數千人。此書藏文版的編輯工作,由帕繃喀仁波切的心傳弟子,現在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經師第三世墀江仁波切(洛桑耶協丹增嘉措,19呂—1981)花費十年功夫方得以成事。

 

  這一教授主要依據歷史上三種重要的道次第著作:第二世班禪仁波切(洛桑耶協,1631737《速道》、第五世達賴喇嘛的《道次第·文殊口授》以及噶當派大師伽喀瓦(耶協多傑,十二世紀中—十三世紀初)的修心名著《修心七義》。帕繃喀仁波切的開示充滿實修實證的智慧,運用大量經論教授,生動有趣的故事,懇切幽默的言詞,配合許多珍貴的甘丹耳傳教授,將“道次第”的精華鮮明地呈現在聽眾的面前,大家莫不法喜充滿,生起解脫如在掌中之同感。這是本書名為《掌中解脫》的由來。

 

  為了讓讀者易於瞭解,我們將此一教授以白話文翻譯印製,分12冊出版。為了讓讀者對此教授的整體架構有更清楚的概念,本書的目錄除了依帕繃喀仁波切每一天教授的內容編列之外,又製作了一個菩提道次第科判表,讓讀者清楚自己所讀的部分是在此架構中的那一部分。此科判參考了帕繃喀仁波切《依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樂道與速道垂賜經驗引導修法科判·至尊上師口授》,依本文綱目編排而成。

 

  竭盡心力製作之餘,若仍有疏漏之處,我們日後將透過網址(http//wwwwhiteconchorg/cpub)公佈,也請讀者透過此網址賜教。您所見到的書名—“掌中解脫—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是大書家杜忠誥先生繼“白雲行”之後再度贈予的筆墨,我們感激不盡。非常謝謝數位不願意公開善行的人士贊助此書的出版,特別謝謝美國“白法螺基金會”在本書版權的取得方面給予許多協助。最後,我們誠摯的謝謝諸佛菩薩護法的護佑,使此書得以順利出版。願我們能陸續製作更多的好書以饗讀者。

 

                     白法螺編輯室

 

                        二OOO一月一日

 

 

       第 四 世 墀 江 仁 波 切 序

 

                      ──中譯在前,原文在後

 

  《掌中解脫》中譯本由白法螺出版社出版問世,實為無上吉祥之事。這部書是當代最傑出的兩位大師嘉傑·帕繃喀德欽寧波仁波切及嘉傑·墀江洛桑耶協仁波切的智慧心髓。

  我的前世──第三世嘉傑·墀江金剛持,以清晰易懂的筆法,記錄下他的上師嘉傑·帕繃喀金剛持對至尊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說法。此法深奧而詳廣,但經兩位大師的闡述,從初機學者至上上根器者都能據此修習。這部書也是兩位大師基於個人實證經驗,由心地流出的寶貴教言。所以,對於急欲由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性正見而獲解脫的真實修學者而言,此書實為無價之寶。

  本人深深感激譯者及出版社完成此一裨益宏大的事業,並確信中文世界中無數的求法者必因此書的教法而獲益。

 

       譯   序

 

  本書問世以來,深受藏地信眾的喜愛,目前在世界各地宏法的格魯派大德,多以此書作為教"道次第"的範本。近年來,已有兩個英文譯本及其他文本流通於世,此書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已經超越了時空的限制。為免不諳藏、英文的讀者向隅,在許多朋友的鼓勵與上師的加持之下,本人秉著報佛恩于萬一的心情,不揣鄙陋將此書從藏文譯成中文,為方便讀者閱讀與檢索,特將原書分成兩冊出版。

 

  第一冊主要敍述"道次第"的加行法,包括如何改正聽法動機、阿底峽尊者生平與"道次第"宏傳簡史、"道次第"教授的特色與利益、如何依止善知識、暇滿人身等,以及"下士道"的死亡無常、惡道痛苦等。另外,還詳細介紹了菩提道次第的具體修法。另附帕繃喀仁波切上師達波仁波切所造《速道前行念誦次第易行儀軌》及《供養上師儀軌》資糧四圖解。此外,還補充了帕繃喀仁波切的相關文章,以幫助讀者加深理解。

 

  第二冊繼續敍述"下士道"的皈依、業果等方面,然後敍述"中士道""上士道"內容。"中士道"包括思惟輪回苦、發出離心;"上士道"包括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等方面。

 

  本書物件雖然以佛教信眾為主,但對想全面瞭解佛教思想的人士來講,本書是極具權威性的。對佛教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也可從本書中汲取豐富的參考資料,絕對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經典著作。以下是有關本書中文的譯例與一些說明:

  一、本書藏文原版依據達蘭薩拉版《道次第筆記·掌中解脫》。

  二、本書翻譯過程中,曾參考藏文《帕繃喀文集》中所有相關的專著與雜文。

  三、本書翻譯過程中,曾參考本人上師之一,沙拉麥卸任堪布格西洛桑塔欽指導翻譯的英文譯本《Liberation in Our Hands》。

  四、本書譯文力求口語化,但對已習慣使用且難以變更的法相名詞,則仍沿用漢地舊譯。

  五、本書中出現的法相名詞,凡漢文佛教經典中所沒有的,一概按照藏文原意與上師指導新譯。

  六、本書所引用的經論名及內容,凡與漢文舊譯不相同的,均依照藏文譯成。

  七、本書中所使用的梵藏文人名、地名、器物名,或作音譯或作意譯,總體上與習慣用法相一致。

  八、本書科目基本上按照藏文原式,僅在科目上標加甲、乙等字樣。

  九、本書所附插圖"《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系本人上師卓摩格西仁波切(Tomo Geshe Rinpoche)賜予。

  十、本書所附插圖"速道派皈依境"與白描"《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系由美國大乘經續出版社(Mahayana Sutra and Tantra Press)慈悲提供。

  建議諸位讀者,不妨將此書當作一本閉關實修手冊來使用。讀完一段之後,用書中介紹的觀修方法作簡短禪觀,力求生起若干體驗,然後再繼續下去,這樣子讀完全書,也就完成了對"道次第"發起證悟的第一階段。本人學識淺陋,教證功德俱劣,雖已竭盡全力,但恐譯文中誤譯與缺譯之過仍在所難免,懇請諸位大德不吝賜教,以求日後改進,是為至禱!

  謹以本書獻給諸位具恩師長。

 

                 仁欽曲劄

                      1999年夏於紐約長島

 

        前  言

 

         ──第三世墀江仁波切(洛桑耶協丹增嘉措)

 

           第十六勝生周火鳥年藏曆十月十五日(西元1937年)

 

  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根據格魯派耳傳系統的說法,修行者的根本上師具有四相,此名即涵蓋此四相:"上師"指修行者的根本上師;"善慧"指宗喀巴·洛桑紮巴(善慧名稱,1357-1419);"能仁"即釋迦牟尼佛;"金剛持"即密宗百部之主。詳情請參考本書"第五天"中有關資糧田的部分。)

  您是所有浩瀚無邊的皈依處,

  總集於三密一體曼荼羅之舞──(佛的身、語、意三密,以非凡夫境界故,稱之為""

  懇請賜予我們能帶來俱胝吉祥的豪雨!

 

  您以慈悲大乘摧破寂邊(小乘涅槃的異名);

  不著有樂,主持三學聖教;(三有的快樂。三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為三界異名)

  賢妙事業遠離八法的染汙。(世間名利得失為八法,即八風:""謂受用圓滿;"無利"謂受用貧乏;無病心安為"";與此相違為"";眾人輾轉稱為"";輾轉譏笑為"無稱";他人面譽為"";當面惡言為""。世人對此八風順者貪著,逆者嗔惱,乃是執著現世的明顯標誌。真正的修行人應當斷此貪嗔得失之心,作平等觀而行於舍。)

  敬禮怙主,您是幸福大海的生源!(此頌隱含有帕繃喀大師的法名:降巴丹增成烈嘉措(慈氏持教事業海,1878-1941)。)

 

  您的言教是祛除百病的良藥,

 

  湧出功德珍寶的語海。

 

  雖然稚慧之器難以容納,

 

  但恐遺忘,我還是努力將它記下少許。

 

  我與所有一切劣緣眾生,無緣得到過去無數諸佛,以及現在賢劫千佛中猶如白蓮般崇高的怙主──釋迦牟尼佛的親自調伏。那位使我們最初萌發刹那的善心,為我們開示圓滿無誤之道,使我們最終能獨立自主地向著一切智地邁進,把我們轉變成可造之器,簡言之,不斷引導我們遠離無邊過失,而將我們安置在無邊吉祥中的,是我們恩德無比的吉祥上師正士,直呼名諱,即至尊降巴丹增成烈嘉措貝桑波(慈氏持教事業海吉祥賢)。

 

  儘管我等之輩生性剛強難調,但還是有幸在殊勝修行處阿蘭若曲桑日錯,從大師那裏領受到大乘法語的喜宴。那次法會始於鐵雞年七月晦日,歷時二十四天。

 

  蒞臨法會的聽眾逾七百人,他們分別來自三大寺(藏傳佛教格魯派最主要的三座寺院:甘丹寺、哲蚌寺和沙拉寺。)、衛藏(衛指前藏,藏指後藏)及多康(青海與西康地區)地區,其中包括三十位元活佛(藏文原意為"化身",現延用漢地俗稱)和許多三藏法師,他們就像求水的乾渴者,長途跋涉前來只是為了一個目的:能嘗到大師的語教甘露。

 

  那次法會,大師是將三部論合起來講而賜予我們"經驗引導"的(此為四類引導的一種,詳見本章之末)。這三部論是:《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文殊口授》(作者為第五世達賴喇嘛昂旺洛桑嘉措(語自在善慧海,1617-1682));此論傳承又分二派:廣法"中傳派"和略法"南傳派";《速道明晰引導》;上士道"自化相換"章中的《修心七義》(本書教授原由金洲大師(十世紀晚期~十一世紀早期)、阿底峽尊者(982-1054)等口耳相傳,十二世紀之後方才普傳和有文本流通。本書第二冊的附錄中收有經帕繃喀大師編輯整理的《修心七義根本文》及簡注。)。在講授各節文義時,大師還加上許多譬喻、能立的正理、稀有的故事以及可信的經教,並以耳傳的教授來作修飾。所以,這些教授就連初學之人也能很容易地理解,適合於上、中、下各種根器的修行人。由於大師所說都是來自他本人的經驗,所以當我們將這些教授用於實修時,自心就容易調柔而且受益良多。

 

  法會中,大師時而令我們大笑以驅散我們的昏沉和瞌睡,時而又令我們不由自主地流淚。由於被恐懼和出離心所壓倒,我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想:"我為什麼不從現在起就捨棄現世,只修正法呢?"這些例子說明大師的說法方式是極其殊勝的,所以沒有人能把大師的開示完整無缺地記錄下來。然而如果將這些來自經驗的教授要點遺忘掉,那是件多麼可惜的事啊!所以我把自己所能回憶起來的都寫了下來。

 

  後來大師本人也指示我說:"由於未必有機會再為法會中未聽明白的那些人另作講解,而且雖然記筆記的人很多,卻又未必全面與可靠,所以把你所能肯定下來的做個記錄吧!"此外,為了對其他想作實修的朋友有所幫助,看到本書就像是看到大師言教的代替品一樣,我力求不加任何篡改而將大師的言教編輯成文。

 


  卷首語:

  此書是能將解脫交付手中的圓滿無誤甚深教授

  是無與倫比法王的心髓

  是菩提道次第經驗引導的筆記

  是攝集一切佛經精華的教授甘露藏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