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05 01:36:3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05 01:29:21   編輯部 報導

 

《掌中解脫》第Ⅱ冊

 

菩提道次第教授科判表[]

第四世 墀 江仁波切 序

譯 序

第十二天 皈依——入聖教之門

第十三天 深信業果——一切安樂之本

第十四天 思輪回苦

第十五天 思維苦因與抉擇解脫道性[插圖]

第十六天 發菩提心利益

第十七天 七重因果與修心七義之一

第十八天 修心七義之二

第十九天 修心七義之三

第二十天 六度總說

二十一天 奢摩他

二十二天 毗缽舍那

二十三天 金剛乘、四攝與發心儀軌

二十四天 發心儀軌(正行)

[平等舍]修法口傳教授

修心取捨所廣緣略修法

大乘修心七義根本文

大乘修心七義論貫注

後 記(略)

 


 

菩提道次第教授科判表[]

 

 

第十二天、皈依——入聖教之門

  法王大宗喀巴說:

  “暇滿難得壽無暇,串習能除此生欲。”(1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援引上述頌文為我們略示改正動機之法,然後回顧了已講述的那些科判,並重述一逼“思惟後世二趣苦樂如何”中惡趣苦的內容。大師接著說:)

 

  由此想從有暇身獲取有價值的東西。在思惟惡趣苦產生深切的恐懼之後,如果想尋求能拯救惡趣痛苦的依怙與後世安樂的方法,當知能拯救後世惡趣苦的依怙,就是皈依三寶;而方法即是對一切安樂的根本—業果發起深忍信,而作如理取捨。

 

  戊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分兩部分:(己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修淨皈依;(己二)于一切安樂根本業果發深忍信。

 

  己一、趣人聖教最勝之門修淨皈依

 

  皈依分五小節: (庚一)依何因皈依;(庚二)皈依何境;(庚三)皈依量為幾何;(庚四)皈依利益:(庚五)皈依學處。

 

  庚一、依何因皈依

 

  皈依是否清淨,取決於心中是否有清淨的皈依之因。如《答極白增上心問·善慧笑聲》中說:

 

  “皈依體性之要義:自身生起大怖畏,

 

  知三寶具救護力,由此所生之皈依,

 

  是一切智汝所許。”

 

  皈依必須具備以下二因:自己對輪回與惡趣苦心生恐懼;信任三寶有能力保護我們遠離那些怖畏、對三寶起深忍信。不具備上述條件,就不是清淨皈依。

 

  如果對痛苦沒有畏懼心,我們就生不起尋求皈依的心:如果對皈依境沒有信心,我們就不會想去皈依,或是雖想皈依但心裏並不相信、只當皈依是一句空話。

 

  再者,對自身惡趣苦心生畏懼,對輪回心生畏懼,對他人在輪回中受苦心生不忍起悲憫心,這三者依次是下士、中士和上士的皈依因。所以,對昨日講的惡趣苦生起恐懼,便是此處所說皈依因中的一項·

 

  庚二、皈依何境

 

  皈依何境分兩部分:(辛一)正說認明皈依境;(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辛一、正說認明皈依境

 

  如《百五十贊》中說:

 

  “若彼一切過,畢竟皆永無,

 

  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有此心者,即應皈依此,

 

  贊此恭敬此,應住其教法。”

 

  凡是有能力辨別誰是可皈依、誰是不可皈依的人,即應皈依內道佛教的大師、大師的教法,以及安住於該教法的人士,世上大多數人喜歡尋求世間王魔、天、龍、厲鬼等的庇護:外道則多以梵天、帝釋等皈依處,然而這些鬼神本身也是輪回中人,所以不堪皈依。那麼究竟誰是可皈依的物件呢?

 

  《皈依七十頌》中說:

 

  “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脫依。”

 

  只有佛、法、僧三寶才是我們可皈依的物件。

 

  但是,如果我們對這三者認識不清,也不可能會有清淨的皈依。在沒有深自省察的情形下,外表上似乎是一位大乘持明行者,但一遇到生病等災難,或是要做重要的決定時,便跑去求助於世間護法和王魔、厲鬼、當方土地神祗等,帶著一肘長煙施用的柏枝,有廟就進、見像就拜。這是內心不信三寶,而把鬼神看得比三寶重要的外在反映。即使寺院的名冊上有他的名宇,事實上這種人連內道佛教徒也談不上,更遑論是大乘的持明行者。

 

  龍、王魔、厲鬼等沒有悲、智、力三者的功德,他們連自己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而且大部份屬於畜生道和餓鬼道,比我們的層次還低。我們無論如何也還是人,所以還有比皈依他們更卑劣的事嗎?

 

  對於輪回和惡趣苦,世間鬼神不僅無力相救,就算是在處理暫時的小事上,也是利小害大。 (帕繃喀大師舉例說,以前有個身患腫瘤的人,來到夏魯(2)山神住的地方,正巧碰上山神要對其他非人交肉稅,山神便將那人的肉瘤取來充數,於是豁然痊癒。另外一個患腫瘤的人聽到此一消息後,也來求助,但結果是舊瘤未消又添新瘤。像這樣,世間鬼神有時對我們有幫助、有時反而有損害,所以不是永遠可以信賴的物件。)

 

  外道們以梵天、帝釋、大自在天、威猛天、六面天等為皈依的對象,他們雖然要比上述那些鬼神好一些,但本身並沒有解脫輪回和惡趣,所以也無法救護他人。內道佛教的大師則與他們不同,《贊應贊》(3)中說:

 

  [宣告我是汝,無怙者助伴,

 

  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湣願哀湣,

 

  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

 

  大師佛陀具備圓滿的智、悲、力功德,我將在下面講解三寶各別功德時加以詳細敍述。王魔、厲鬼等鬼神不僅絲毫沒有這些功德,而且就算把天、龍等世人所相信的皈依處所有功德加起來,也還不及一位內道證預流果聲聞所具有的功德。所以,佛陀是二利已臻圓滿的究竟皈依處,是斷盡一切過、圓滿一切德的導師。簡單地說:二種法身就是勝義佛寶,二種色身即是世俗佛寶。

 

  至於法寶,其中的勝義法寶即是指“滅”或“道”所包含的聖者心中的“清淨諦”(4)。所謂“滅諦”是指各無間道(5)。所引發本份障蓋的解脫分;所謂“道諦”是指聖者心中能得該“滅”方便的現觀。如果要為未曾學過大論的劣慧者舉例說明,則勝義法寶可以說就是這個“三士道次第”;十二分教(6)等為世俗法寶。

 

  僧寶中的勝義僧寶,為具足智解脫八種功德(7)中任何一種功德的聖補特伽羅;凡夫具戒比丘滿四人者,為世俗僧寶。對他們施行利益或損害,會產生依僧伽而造的善不善業之果。

 

  如果只是解救一種怖畏,不需皈依處三者全備,每一皈依處均有解救的能力。以前多康(8)有一人被老虎銜走,他向觀自在祈禱,老虎立即將他放在地上走開,由此脫離虎難;再如富樓那出家證阿羅漢果後,他的弟兄和商人們入海取[勝地旃檀],當旃檀的守護神準備將他們的船隻搗毀時,富樓那尊者的兄弟們齊聲向他祈禱,得以逃過這場滅頂之災;(9)又如當龍王向“明勝”王抛灑兵刃之雨時,目犍連將之轉變成花雨。(10

 

  然而,要救離所有的輪回和惡趣苦,則需三寶全備。譬如身患沉屙的病人,需要藥物、醫師和護士三者來治癒他的病;同樣的,為了能脫離輪回、惡趣之苦以及有寂重怖之沉屙,也需要如醫師般能開示解脫道的佛,如藥物般能得解脫三士道的法,以及如護士般修法良友的僧,三者缺—不可。所以,我們皈依的物件就是這三位元。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三寶之所以可皈依,主要是因為佛寶的功德,其中有四項原因:

 

  (一)佛本人已經解脫一切怖畏

 

  如果引導我們的皈依境本身尚未解脫一切怖畏的話,怎能解脫其他人的怖畏呢?這就像一夥人一同被水沖走或一起陷進泥淖,白顧尚且無暇,如何互助。

 

  然而,大師佛陀已解脫一切怖畏。以前提婆達多想謀害佛陀,他拋投大石,卻傷不了佛陀;(11)未生怨王曾在王宮放出一頭憤怒瘋狂的大象“護財”出來傷害佛陀,其他阿羅漢因為害怕而飛到空中,只有佛陀毫無畏懼並將“護財”調伏。(帕繃喀大師又詳細講述了長者[吉祥隱]一次害佛未果的故事:一次暗設火坑,一次食中下毒,但均未能得逞。(12)大師又指出,那時[吉祥隱”及其妻認定佛陀也是個會害怕火坑和毒藥的凡人。這些情節也適用于修“依止善知識法”中“自所見相無法定]一節。)這些是佛陀斷除二障及其習氣之力,解脫自身一切怖畏的具體表現。

 

  (二)佛善巧解脫他人一切怖畏之法

 

  即使能夠解脫自身的一切怖畏,但未能善巧方便,不知如何解救他人,也救不了別人,就像雙手殘廢的母親救不了落水的孩子一樣。然而,佛薄伽梵卻極善巧調伏各類化機之方便。嗔恚如“指曼”一樣的大罪人,(13)我慢如幹達婆王“極喜”、“護光”之輩,(14)大力非人如藥叉“能奪”與“住野”之類,(15)愚癡如盤陀迦般的鈍根,(16)或如年邁長者[吉祥生]等善根非常少的人,(17)以及像佛弟子難陀那樣貪欲極重的人,(18)佛陀均能度化。

 

  (三)佛大悲普度無有親疏

 

  如果某人的悲心有偏頗,就只會利益親友而不利益仇敵。佛陀則不然,他對所有眾生都一視同仁。佛陀對害他的仇人提婆達多和自己的兒子羅怙羅不存親疏之心,也沒有利此而不利彼的區別。提婆達多為了與佛陀爭勝,吃下一些藥用油無法消化而得病。大師以諦實語祝願,說他對提婆達多與羅怙羅平等慈愛,因此治好了他的病。(19)(帕繃喀大師指出,釋迦牟尼佛是最近出世的佛,以此為代表,可推知其他佛的功德。)

 

  (四)無論有恩無恩佛皆饒益

 

  若非有恩無恩悉皆饒益,就會和我們一樣,在稍微有點財勢的時候,往往不屑與那些比自己貧弱的人交談,更不用說出手援助。只幫助對自己有恩的人、無恩的就不顧,是無法保護弱小者的。佛陀卻不是如此,他對所有眾生都作饒益,無論是對他有恩還是無恩。

 

  以前有位比丘病苦無依,佛陀親自照顧,為他清洗沾在身上的糞尿。佛陀還收留了一個婆羅門青年,此人長有十八種醜相,連乞丐群中都進不去。(20)(帕繃喀仁波切又詳述了佛陀保護和攝受其他不幸有情的故事:“明勝”王的女兒“金剛女”有著形似豬臉的醜惡面容,這類醜陋的眾生,佛陀依然饒益;(21)長者“通曉”的兒子“善來]福報極劣,在他出生之後,家中財產逐漸耗盡,最後淪為乞丐,凡是與他同行乞討的人都得不到食物,名字也被改稱作“惡來”。不論任何地方他都找不到友伴,甚至於進不了乞丐群中,連接近都不被許可,厄運連連,也是由於佛陀的庇護、攝受,而得到拯救。)(22

 

  所以,佛陀的大悲不僅對眾生沒有親疏之分,而且普作饒益,不論對方對佛是有恩還是無恩。事實上,佛陀對弱小的眾生還特別悲憫。(帕繃喀大師總結說,如果我們所皈依的物件缺乏大悲心,想要得到保護也是枉然;由於佛陀具有大悲心,縱使不向之求助,佛陀也必然會救護。)

 

  庚三、皈依量為幾何

 

  簡單地解釋了皈依因和皈依境之後,現在要接著講皈依的量,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辛一、由知功德之門皈依

 

  我們應該在瞭解三寶各自的功德後作皈依,所以分三點來講: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

 

  (一)佛功德

 

  佛功德又可細分成身、語、意、事業四種功德:

 

  1、身功德

 

  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莊嚴,即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手足輪相具、足底如龜腹”等三十二相以及“佛爪赤銅色”等八十種好。“相”表擁有者為大丈夫;“好”為具有內在功德的象徵。

 

  若能思惟相、好體性的功德和因的功德等,會更有力量,所以在此我們按照《寶鬉論》中所說的教授來修:假如我們將獨覺、有學和無學聲聞、以及轉輪王等世間所有的福德加起來,也只能成就佛身的一個“毛孔”;成就所有“毛孔”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種“好”;成就所有“八十種好”福德的一百倍方成一種“相”;成就“三十二相”福德的一千倍方成“白毫相”;成就“白毫相”福

 

  德的十萬倍方成“頂髻相”;成就該相福德的一千兆倍方成“佛語梵音”。

 

  此外,如來的相、好等全身各支分,均有說話的功能,宣講佛法。頂髻和毛孔等也有心的功能,可以明見一切如所有和盡所有的所知境。因此,按照“道次第”傳承祖師的規炬,“俱胝圓滿樂善所生身”等三句,(23)每一句均可配合身、語、意來解釋。因此,佛身周逼一切所知境,凡是佛身周遍的地方,佛語和佛意也同樣周遍。所以說,一切世界映現於佛身,佛身周遍於一切世界,佛身秘密不可思議。經(24)中說:“智所周遍處,身亦如足覆。”

 

  佛陀的頂髻通常在瞻仰時只有四指高,但如果真要加以測量,那是無法辦到的。 《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持力”菩薩曾以神通向上飛越無量世界來觀看,但始終無法見到如來頂髻的尖端,最後倦而返回。

 

  佛陀的衣服不觸及身體,總是離體四指左右,但前來覲見者均能清楚地見到佛身的輪廓;佛陀的雙腳雖不碰地,但能清晰在地上留下法輪等紋路的足跡;如果蟲蟻等正好進入佛的腳下,它們將在七日內沉浸於極大的快樂,然後從畜生道死歿往生天界。

 

  此外,我們也應憶念《喻贊》中所說的那些功德:

 

  “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

 

  如無雲秋空,群星為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瑞嚴覆,

 

  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尤滿,

 

  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比。

 

  尊口妙蓮花,與日開敷蓮,

 

  蜂見疑為同,當如懸索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瑞嚴,

 

  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

 

  以手作撫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

 

  印畫此地上,蓮苑何能美?

 

  (帕繃喀大師說,此處如果要廣修,應配合《現觀莊嚴論》等經論中所說內容。)

 

  2.語功德

 

  佛語具有六十種音支,主要的如密續中所說:

 

  “雖說一語音,各別現多相。”

 

  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依據《諦者品》(25)的意趣說道:

 

  “一切世界眾有情,于一時中詢諸疑,

 

  於各各前盡所有,身語莊嚴同時現,

 

  雖作事業息分別。]26

 

  意思是說,即便各類眾生同時向佛陀詢問各種不同的問題,如來也能同時以一種聲音,根據眾生各自的語言和各自的根器來解答一切疑問。例如,廣、中、略三種《佛母》(27)雖然是佛陀同時說的,但因為化機的關係,變成廣、中、略三種形式。

 

  此外,佛陀的聲音不分遠近都聽得到。《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目犍連為了測量佛語傳播的距離,以神通力前往許多界,所到之處聽到的聲音,仍像在佛前聽到的那般清晰,所以無法測定佛語傳播的限度。

 

  其他語功德,如《百五十贊》中說:

 

  “觀尊面可愛,從彼所聽聞,

 

  極和雅語音,如月汪甘露。

 

  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

 

  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鳥;

 

  摧殷極無知,翳障如日光;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

 

  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初聞尊之語,能奪聞者意,

 

  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

 

  慶慰諸匱乏,諸放逸所歸,

 

  今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

 

  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 

 

  (帕繃喀大師又指出,佛語不僅具有上述功德,而且還有身與意的功用等,佛語秘密深不可測。)

 

  3、意功德

 

  關於意功德的詳細情況,應當參閱各大教典,瞭解十力、十八不共法等二十一種無漏智品類(28)功德。已經聞思過大論的人,也應將大論中廣泛開示的內容在此加以利用而作思惟。簡言之,意功德可分“智功德”和“悲功德”兩種:

 

  智功德,佛陀能在如所有性中入定的同時,明見一切盡所有法,如觀手中庵沒羅果。《贊應贊》中說:

 

  “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

 

  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

 

  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

 

  比如說吧,過去釋迦族有個名叫難達嘎的人去世之後,一些自然外道為他作超度法事,這些外道照往常風俗將死者召來現形並施予飲食,難達嘎的親戚都信以為真。佛陀說,那是幹闔婆“毗雅巴嘎”和藥叉“桑噶達”等鬼神變化成死者的樣子而來。但他們都不相信,於是大師命釋迦族每戶各帶一個米袋來,內藏各戶的姓名條。釋迦族人照辦了,因為戶口眾多,結果需要一頭大象才能將那些米袋馱來,佛陀一個也不差地辨別出哪個米袋是屬於哪一家的。至此,釋迦族人才由衷生信。這是經(29)裏講的。律典中也說,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樹被火燒成灰燼,並放在海裏隨浪翻攪多時,再呈交給佛陀,佛陀甚至能一一辨別出這些灰燼原是樹的哪個部分、屬於哪個樹種、生長在哪個地方。

 

  除此之外,佛陀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功德:所謂“身隨示神變”,是指佛陀能在千萬億等任何數量的化機前面各現一個化身;所謂;[語普說神變”如前已釋,是說佛陀能隨順每一有情的語言和意願,開演佛法;所謂“意等持神變”,是說大師在作“世俗發心”時,能使一切有情,甚至螞蟻如此微小的生物也能了知其他有情的心思以及如來的意向;在作“出世間發心”時,則連“最後有”菩薩也無法知道佛陀的想法。

 

  (帕繃喀大師又說,佛在說《佛母》時,曾將一切世界轉變成淨上。如是等等,佛的功德無量無邊。)

 

  “悲功德”,如偉大的第七世嘉卻·格桑嘉措所說:

 

  “或有凡夫於自鍾愛偶為嗔恨自在時,

 

  亦行弑戮然汝恒念諸有情眾如獨子,

 

  損惱之意下至少分心中久已拋棄故,

 

  如我自愛較汝悲心縱然一分亦難及。]30

 

  我們對自己的珍愛再怎麼深切,也比不上佛對有情悲湣心的一小部份。而且佛的悲心與我們有或增或減的悲心不同,不是見到受苦的有情才生起、沒有見到就不生起,因為佛陀永遠觀見一切有情在受苦,所以他的大悲心也從不間斷,永遠地對有情運轉。佛陀的悲心,是早在入道以前就開始修習並獲究竟純熟的力量所致。由見於此,《百五十贊》中說:

 

  “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

 

  為解眾生惑,尊久為悲縛。”

 

  《諦者品》中也說:

 

  “觀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

 

  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4、事業功德

 

  對此,我們應按照《寶性論》中所說的九種譬喻來思惟:

 

  “如帝釋鼓雲梵天,如日亦如摩尼寶,

 

  如來猶如穀響者,亦如虛空與大地。”

 

  當帝釋的影像不待功用和分別,映現在吠琉璃地面上時,小天神見到後都想獲得同樣的成就,於是去修集資糧以求獲得天主帝釋的果位;同樣的,當人們看到相好莊嚴的佛身時,也會想獲得佛身而積聚其因,這是佛身事業。

 

  三十三天界中有一隻大鼓,稱作“持力”,系由諸天神福德所成。該鼓不捶自響,發出法音,開演四法印,勸說天神們去追求解脫;同樣的,諸佛不需要有動機的造作,便能普宣佛語,將眾生安置於增上生和決定善中,為有緣和可勘教化的眾生說法,這即是佛語事業。

 

  猶如雲中降下的雨水能使禾苗生長,能使化機相續中的善根稼穡生長,是為佛意事業,如是等等。(31

 

  此外,佛以示現身神變調伏有情,以語事業說法,藉由“無煩惱三摩地”而行意事業。

 

  簡言之,八地以下的菩薩需要依靠粗顯的功用,八地以上的菩薩仍需要微細的動機,所以無法作出同時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業。佛的事業則不然,佛不需要有“我當饒益有情:這樣的動機和功用等。正如空中的月亮本身沒有分別心,在任何有水的容器,甚至草尖上的露水,只要水面上澄清不動,就會倒映出月影;同樣的,一旦化機的相續清淨、調伏的時機已到,佛的事業便會不假功用、自然而然地發生作用。(帕繃喀大師指出,所謂“佛的事業”,事實上是指“以自因智慧法身為增上緣所生的白善功德。(32]

 

  (二)法功德

 

  諸位當中已學習過大論者,應思惟如見道無間道斷除自道本份障蓋的道理。不瞭解的人,可以想一想,以前所講佛所具有的不可思議功德是從那裏來的?這些功德是藉由滅、道等證法和數法才得以產生,所以法具有生出如是不可思議功德的功德。

 

  (大師解釋說:總的說來,法寶是就滅諦及見、修無間道等五道、十地而言,但此處所說的法是以調伏自心為主。所以,粗淺地說,如前所言,可以此“道次第”作為代表。)

 

  (三)僧功德

 

  以聲聞資糧道行人為例,因為對三有生起厭離即入資糧道,培養“十三種菩提資糧”(33)並獲得三十七菩提分中的初三分,為了利他而顯現變化和神通等;加行道行人抽象地通達四諦十六行相;見道行人有現證空性等功德;修道行人逐漸斷除八十一種修所斷煩惱;證阿羅漢者功德更大:他們可以將物體由多變少;憑藉地遍、水遍、火遍、風遍和空遍三摩地顯現多種變化;能到臨任何有化機的地方。(帕繃喀大師說,聲聞阿羅漢也有無量功德:佛陀涅盤後,阿難調伏外道,在七日之內令八萬人見諦;近隱阿羅漢(34)說法時,有惡魔降下食雨和寶雨,又變化成舞者表演舞蹈,近隱為她套上花鬢,加持成異常醜陋的面目。)(35)我們現在大多將“聲聞”看得很低微,但如果我們僅有聲聞的功德,恐怕也會被歸入大成就者之列。

 

  菩薩的功德更是浩瀚無際。資糧道、加行道位“勝解行地”的菩薩,以聞、思、修抉擇空性義,因修習悲心、菩提心和甚深見,壓伏現前的能取、所取分別,圓滿第一阿僧祗劫資糧;見道位初地菩薩佈施波羅蜜多修持為最殊勝;修道位二地至十地的菩薩,隨著觀見法性的不斷深入,獲得其他九種波羅蜜多(36)的修持圓滿。

 

  此外,初地菩薩能在一刹那間獲得十二種百功德:化一百身;每一化身有百位菩薩圍繞;能見百劫:震動百世界;入百種三摩地;見百位佛;得百佛加持;化現一百佛刹;遊訪一百淨上;開啟一百法門;成熟百位有情和住世百劫。十二種功德一一對照,二地為千,三地為十萬,四地為百俱胝,五地為幹俱胝,六地為十萬俱胝,七地為百千俱胝那由他,八地為十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九地為等同百萬阿僧祗世界微塵數,十地為等同不可說不可說三幹大千世界微塵數。(37)(簡言之,不淨七地獲得圓滿第二阿僧祗劫資糧的功德,清淨三地獲得圓滿第三阿僧祗劫資糧的功德。如是等等,詳如各大經論所說,僧功德無量。)

 

  辛二、由知差別之門皈依

 

  由知差別之門皈依分六部份:

 

  (一)體性差別

 

  佛的定義是現證菩提者,亦即沒有任何障蓋、直見一切諸法真理的人。菩提一詞藏文為“絳曲”,其中“絳”的意思是熟練,就像我們稱精於念誦為熟練一樣,證德達到究竟亦名如是;法的定義是佛出世的結果,如佛轉四諦法輪時,“五賢士”相續中相應生起見道等種種證德,乃隨程度不同而異;僧的定義是修習佛法者。

 

  (二)事業差別

 

  佛的事業是講經說法;法的事業是斷除應斷之煩惱:僧的事業是從旁協助積極向善,例如,以身作則修法證果而為他人楷模等等。

 

  (三)信解差別

 

  皈依時,對三寶信解不同,如同渡江時對船師、航船和同行之人的態度:對佛,應當看成是供養承事的物件:對法,應看成是自心中應當現證的內容;對僧,應看成是如法同行的伴侶。

 

  (四)修行差別

 

  即將上述三種信解用於實修。

 

  (五)隨念差別

 

  即按照《隨念三寶經》中所說的內容,來憶念三寶的功德。

 

  (六)生福差別

 

  佛的生福差別在於憑藉一位補特伽羅就能增長福德;僧則是憑藉多位補特伽羅增長福德。佛與僧是就補特伽羅而言;法是依靠非補特伽羅來增長福德。

 

  所以,皈依佛是以供養和敬奉之心皈依;皈依法,是要令法在自己相續中生起而皈依。

 

  辛三、由承許之門皈依

 

  由承許門皈依分三個方面:承認佛為開示皈依的大師:承許法是正皈依;承認僧是修行皈依的助伴。就像病人對醫師、藥物和護士寄予三種不同的期望一樣。在相續中每生起一種斷、證正法,就能解脫一種怖畏,因此以法為正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餘之門皈依

 

  以前,印度的阿闍黎部跋達悉地斯瓦彌兄弟二人,最初乃外道,為了供養大自在天,前往崗底斯山,當他們目睹大自在天也皈依佛陀,便投入佛門,成為大乘的大阿闍黎。之後,為歌頌佛的卓越功德,造《殊勝贊》一文。應如贊中所說,以我們的大師為皈依處,堅定不移地學習佛的教法;不以苯教和印度六師等佛法以外的物件為皈依處。內道與外道的大師、教義及學習該教的僧伽,其勝劣之區別,如《殊勝贊》中所言:

 

  “我舍諸余師,我皈依世尊,

 

  若問是何故?尊無過具德。”

 

  又說:

 

  “于餘外道教,雲何善思惟,

 

  如是於怙主,我心起深信。”

 

  《贊應贊》也說:

 

  “何應趣應遮,何淨何雜染,

 

  此是大雄教,與他言說別。”

 

  藏地雖然沒有真正的印度外道,但有些自稱是佛教徒和學者的人,在遇到緊要關頭,或是為了廣收徒眾,或顧全別人的面子,對信奉苯教或蠻夷宗教也覺得無所謂。這是認為有兩種皈依處的做法,已捨棄了心中的皈依,而被摒出內道之列。

 

  有些人說:“我愛好佛教,也愛好苯教。”然而苯教的大師、教義及其信徒並沒有堪作皈依的原因存在。苯教大師並不具備斷盡一切過失等功德,教義中連如何減輕煩惱的方法都沒有;雖然苯教的僧團表面上也受別解脫戒,但並沒有律儀的傳承,所以這三者都不具足功德。苯教中連內道的皈依都沒有,所以不宜皈依。

 

  (帕繃喀大師告誡說,佛、苯之間不應像吵架一樣,相互說一些貪自嗔他的話。重要的是,我們應當閱讀過去智者的權威論著,以瞭解苯教的起源,例如土觀·達麻班雜(法金剛)(38)的著作《論一切宗派之源流與教義·善說晶鏡》等。)苯教在祖師、教義、見地三方面,混雜有外道的見地和修持,並剽竊佛經偽造成自己的經典,從古代生存下來流傳至今。這種低劣的教派絕不是求解脫者可以皈依和信任的物件。止貢,季丹貢波(世間依怙)(39)基於這些考量,說道:“在苯教的見修類文章中,有的說一切情器世間是從卵中出生,也有說是由卦象或自在天所創造,這都是外道邪見的流衍。”《噶當子法》(40)中說:

 

  “外道苯教悉地速,暫樂終墮惡趣中,

 

  外道苯教似爐火,稍近雖有安樂起,

 

  若行接觸即焚燒。”

 

  瑜伽自在傑·密勒日巴也說:

 

  “苯教根源為邪法,具力龍魔之所創,

 

  不入解脫究竟道,苯教乃是極劣種。

 

  外內二道差別者,乃皈依處相徑庭:

 

  內道皈依為三寶,外道梵王遍入天。

 

  自身解脫輪回已,方能解脫他有情,

 

  此惟佛陀正等覺;大自在等世間天,

 

  自為生死系縛故,雖有能力為他人,

 

  賜予暫時小悉地,解脫生死何能賜?

 

  又說:

 

  “《白色十萬龍經》等,說于五部龍壇城,

 

  願求成佛甚荒謬,龍者乃是畜生故。

 

  “苯身普賢]等壇城,花樣雖多率皆是,

 

  往昔藍裙班智達,所臆造之諸邪法。

 

  現在有些人將苯教的“辛拉沃噶”與觀自在視為同一,並說一切有情皆諸佛化機之故,苯教中也有許多佛菩薩的身,所以修苯教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種說法只是自己被邪見惡習所染汙蒙蔽的過甚之辭。如果這不是過甚之辭,試問,畜生中也有佛菩薩的化身,如果仿效豬狗的行為,是否也是有德無過呢?所以,凡是求善之人,應該將所有令人反胃的惡見像擦糞的石頭一樣丟棄,認定佛教的三寶為真正的皈依處,全心交付三寶,這是最重要的。

 

  簡言之,皈依並不是口中念誦的文句而已,皈依就好像罪犯向有權勢力的官員尋求庇護的心態一樣,因為害怕惡趣與輪回,相信三寶有能力拯救,企盼三寶作為依靠,這是皈依的標準。皈依是否在相續中生起,取決於是否已有這種心態。所以,在皈依的體性沒瞭解清楚前,先不要急著只是念完十萬遍皈依文,而應努力設法在相續中生起不造作的皈依因和體性等等。

 

  皈依有兩種形式:以他相續中已成就的三寶為物件而祈求庇護的“普通皈依”,以及以未來在自相續將出現的三寶為物件而決心證取的“殊勝皈依”。每一種均有“三士”個別的皈依作法。學習大論的人,應以“殊勝皈依”為主而努力修習。如果到了修皈依的時候,向來所學卻派不上用場,與一般在家老先生的皈依沒有區別,這是聞思不能致用所犯的錯誤。

 

  不懂經論的人,也應具足皈依的二因而全心全意信賴三寶。具體作法應當如病人指望醫生、藥品和護士的態度來修。如能由具足二因之門至心信仰皈依處三寶,便是在相續中生起了清淨皈依,因此這是最主要的。否則,計數念皈依偈也好,自稱是菩薩和持明者也好,都一無是處。正如噶當派祖師(41)所說:“睨視顧盼的上座,或許尚未入內道佛教徒之列。”

 

  庚四、皈依利益

 

  皈依利益有八種:(辛一)入內道佛子數;(辛二)為一切律儀之基礎;(辛三)滅盡往昔所集諸業障;(辛四)順易累積廣大福德;(辛五)人與非人不能為害;(辛六)不墮惡趣;(辛七)無勞成就現前與究竟諸事;(辛八)速疾成佛。

 

  辛一、入內道佛子數

 

  修皈依時,不要像學舌一樣、流於空洞言詞,而是能至誠皈依。心中何時生起清淨皈依,何時即進入內道佛教徒之列。否則,即使計數滿十萬遍「皈依偈」,也不是內道中人。現在可以聽到很多人說念皈依計數,而很少有人要在心中生起皈依。以前達波地區有位元比丘名叫「阿塔」,與朋友們一起念皈依偈計數。阿塔因認真思惟皈依的內涵,需時甚久;其他人卻只顧計數,念得飛快。即將念滿十萬遍的時候,他們都擔心阿塔念的次數不夠,問他念完多少,阿塔反問說:「難道你們只是在計算念皈依偈的次數嗎?[(帕繃喀大師解釋說:修習皈依所緣而念誦計數,這才切實有益。)

 

  辛二、為一切律儀之基礎

 

  不論我們受三律儀中的任何一種律儀,都以皈依為起始,否則戒體不生。正如大地是房舍的基礎及禾稼、果樹、森林等生長的所在,皈依是一切律儀生起的根基。

 

  辛三、滅盡往昔所集諸業障

 

  心中若有皈依,過去造集的許多業障都將消盡,例如, 「未生怨」王弑害已得不還果的父親「頻毗婆羅」(具色藏) ,造下無間罪和近無間罪,因皈依佛陀,得以清淨業障。如佛經中反復再三的講述,即便只是持誦諸佛的名號,或誦讀佛經,如誦持《般若經》一遞,也有清淨多劫罪障的功德。

 

  辛四、順易累積廣大福德

 

  皈依所致的利益和福德不可思議,《攝波羅蜜多論》中說:

 

  「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

 

  尤其佛乃殊勝福田,對佛種下的善根,縱然缺乏清淨的動機,也必然成為證得圓滿菩提的因。《大悲白蓮華經》中提到:

 

  “阿難,譬如某長者有一廣大良田,無諸岩石、樹根、荊棘及砂朱,善作耕耘。所選之種亦新鮮未腐,未受風吹日灼,不因斷裂、腐爛而損耗。此等種子應時播入田中,時時灌溉,或令乾燥,以一切種善護之。阿難,若彼長者後時複至田前,立於塍言:願汝種不成!願汝種不生!願不增長!我不需有果!我不需所得!阿難,于意雲何?彼長者能以言辭令彼等種不成種否?”答日:“不也,世尊!不也,如來!”複問:“彼果不成果否?不現前得否?”答日:“不也,世尊!不也,如來!

 

  佛說:“阿難!彼讚歎三有、歡喜三有者亦複如此,彼供佛己,發願永不以此善根成究竟涅盤,然不成究竟涅盤者無有是處。阿難!于佛所生之諸善根,不欲亦成涅盤果,我說彼等終成涅盤。如是乃至於佛世尊一念心生,彼等一切善根之果即是涅盤,我說彼等終成涅盤。”

 

  辛五、人與非人不能為害

 

  皈依人與非人不能為害。以前有外道修“風繩法”成就,企圖用風繩套住一位年輕的佛教居七,未能得逞;(42)印度有一人觸犯王法,被放逐到屍林中,以前凡是被扔進屍陀林的人,當晚就被食肉非人擭走吃掉,沒有一人存活,此人用一塊僧衣碎布放在頭上,並作皈依,得免非人之害。(43

 

  過去有個藏人牧民,在荒原迷路一天,遭到熊的攻擊,幾乎死去,他醒來時頭部已受到重創。後來有位上師問起他受傷的原因,便向上師陳述了遇險的經過,於是上師為他開示“皈依”教授。後來有一天,他又再次與熊遭遇,便疾作皈依,那頭熊用鼻子嗅了嗅,居然聞不出人的氣味而走開了。

 

  又如給孤獨長者的故事,他只是口誦“皈依偈”,便在夜晚看見逃離屍陀林的路,非人也無法傷害他,後來因為禮拜一座外道神像而失去加持。(44

 

  有一小偷,窺知有人供養一位比丘布匹,便在夜間前來行竊,比丘設計捆綁住他的雙手,一邊口稱三寶之名,一邊用棍子痛打三下。小偷逃走後,來到一座橋樑下方,那座橋上經常有非人出沒。他覆誦先前比丘的話,暗自嘀咕道:“幸虧只有這三句,要是更多,我今天就死定了。”當天晚上,沒有非人敢經過那座橋。

 

  (帕繃喀大師例舉了這些故事,接著說道:我們面臨緊要關頭時不要恐慌,應衷心仰賴三寶,以三寶為唯一的皈依處而修皈依。)

 

  辛六、不墮惡趣

 

  皈依能免墮生惡趣。以前有位天子,死後確定受生為豬,臨終時向帝釋求救,但帝釋無力救助而轉求佛陀,佛陀開示了“皈依”教誡,後來天子依佛教誡在皈依中死去。後來帝釋觀察該天子死後受生在何處,由於各界天神只能見到比自己低下的地方而無法看到上層天,帝釋無法在上層天發現他的蹤跡,便向佛請示,佛揭示說,他已受生在兜率天中。由此可見,[皈依]修法不僅使必然受生為豬的天子免墮惡趣,還令讓他往生更高層的天界!現在我們口誦“皈依發心偈”時,不知道“皈依”法的重要性,總是東看西瞧、心生散亂;而在念“娑跋瓦”等觀空咒的時候,卻喜歡裝模作樣、故弄玄虛地閉閉眼睛,這反映出:我們根本不知道內道的入門和免墮惡趣的稀有方法在哪里!

 

  阿底峽尊者洞察皈依和業果的重要性,而開示這方面的教授,故而得到“皈依上師”和“業果上師”的稱謂。尊者聽說此事後言道:“單憑我的這個名字,也能利益聖教!

 

  所以,我們與其假裝修一修在臨終時使不上力的生圓次第,還不如修習清淨皈依,因為它能保證我們下一輩子下墮惡趣。桑結繃曾說:

 

  “總之死無常,心中若未生,

 

  “集密”未為深;心生死想時,

 

  三皈依亦深。”(45

 

  辛七、無勞成就現前與究竟諸事

 

  隨願成就的方法,沒有比皈依更殊勝的了。正如菩薩熱振瓦(46)所說的那樣:“別太指望於人,而應啟請於天。”過去的大德,其暫時和究竟諸事一切都是依靠祈禱三寶(天)而實現願望。以前熱振地方有個人,就是靠這個方法贏得訴訟等事。

 

  辛八、速疾成佛

 

  現在因作皈依而形成“造作等流果”,能使我們在今生中一遇到惡緣便立刻一心皈依。因為心總是跟著習慣走,法爾如是;所以臨終之時,也能憶念佛陀。如《三摩地王經》中所說: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

 

  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

 

  又說:

 

  “清淨身語意,常贊佛勝德,

 

  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怙。

 

  若時病不安,受苦至於死,

 

  念佛不退失,苦受莫能奪。”

 

  (帕繃喀大師總結說,皈依不僅有上述利益,還能令一切生中獲暇滿身,遇皈依處,不離皈依行,學究竟道而在自相續中成就三寶、速疾成佛。)

 

  庚五、皈依學處

 

  皈依學處可分兩種:(辛一)各別學處;(辛二)共同學處。

 

  辛一、各別學處

 

  各別學處中又分(壬一)應遮學處:(王二)應修學處二種。

 

  壬一、應遮學處

 

  (一)不皈依世間天神

 

  皈依佛後不可皈依世間天神。現在連一些比丘在遇到意外,窘困無奈時,也跑到世間天神像前,叩頭如倒蒜,這種行為敗壞了佛弟子的聲譽。如前已述,如果認為有兩種不同皈依處,將破壞自相續的皈依律儀,並被逐出內道的行列。

 

  我們可以對天、龍、王魔、厲鬼等施以朵瑪及作香施、煙施,只是請他們作如法的助伴,而不必皈依。就像給別人送禮,請他們幫忙辦事,而不需皈依一樣。

 

  (二)不損害有情

 

  皈依法的人不應傷害有情。傷害的意思,不僅是指屠殺、捶打和掠奪等情節特別惡劣的事情,指派不正當的苛捐雜稅、以及虐待動物,如強迫牲畜超重馱負等,也是損害有情的行為,不可以去做。

 

  (三)不與外道共住

 

  皈依僧後不可與外道交往。雖然在藏地並沒有真正的印度外道,但還是有與之類似的人,他們不信三寶和業果,認為這些都是善辯的上師、格西們捏造出來的。我們應避免與這類人深交。我們的見地尚不堅固,很有可能輕信他們的話而改變信念,所以應當與這些惡友保持距離。

 

  某人在格西博朵巴面前提出他對佛陀降世的懷疑,當時格西善巧地反駁說:“那麼您的祖先德烏那貢也從未出現過。”此人說:“他是確有其人,因為他留下某某手跡、某某遺物。”博朵瓦引用相同的理路說:“佛陀也留有這些遺規、這些經典!”此人才相信佛陀曾降臨於世。

 

  壬二、應修學處

 

  (一)恭敬佛像猶如大師

 

  皈依佛後,對—切佛像都應想成是真正的佛,包括質地低劣或形狀醜陋的佛像,甚至“擦康”內的殘破佛像亦然。 《親友書》中說:

 

  “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我們往往對來自印度的“利瑪”像(47)和銅像、金像等抱有很大的敬重,將這些佛像安置在佛龕的最深處;對泥等製成的佛像卻沒什麼信心,已殘破的佛像就放在堆垃圾的地方,準備有一天送到“擦康”。先輩祖師們說過,將佛像往外送,無異於將自己的福報往外推。

 

  同樣的,唐卡一舊,就把緞質邊幅拆掉,卷起正中的畫面處理掉。這已暴露出當事者對三寶缺乏信敬,內心已經腐爛。

 

  (二)下至一字紙頁應敬如法寶

 

  皈依法後,下自一字也應敬之如真正的法寶,否則生生世世將變成愚癡無知之輩等,過失極大。霞惹瓦曾說:

 

  “我們對法任意戲弄,不恭敬法與法師,這是惡慧之因。我們現在已經夠愚昧了,不要再積集愚癡的因。如果將來比現在更愚癡,我們又該如何呢?

 

  我們通常把一枚五分硬幣看得比一張字紙更貴重。如果我們發現有錢掉入泥坑裏,會設法用長棍等物撈取,對字紙則不然。  

 

  以前嘉旺卻傑(佛王法主)(48)擔任基巧堪布(49)時,政府任命他負責“鐵虎年調查組”(50)。

 

  當時他的辦公處堆滿了各地宗溪眾多的官書文契,每當要走動,像如廁的時候,他總是先搬移檔,空出一條通道才走,此做法應當效法。

 

  (三)下至紅黃僧衣殘布應敬如僧寶

 

  皈依僧後,對掉落在地上的僧衣殘布、補釘或穿在身上的僧衣也應保持極大的恭敬。格西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在路上發現一塊黃布補釘時,不是貿然踩過,而是撿拾起來抖動乾淨後,再放在潔淨的地方以示恭敬。這樣的行持我們應當效法。

 

  《地藏十輪經》中說:

 

  “瞻波華雖枯,尤勝諸余華;

 

  犯戒罪比丘,仍勝諸外道。”

 

  假如我們對犯戒比丘不敬,會導致什麼樣的過失呢?其過失當如《勸發增上意樂經》中所說:

 

  “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

 

  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 。

 

  此驕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比丘,

 

  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之次第。”

 

  辛二、共同學處

 

  共同學處有六條:(壬一)由念三寶功德之門再再皈依;(壬二)由念恩之門嚼瞰之先應作供養:(王三)安置他有情於皈依;(壬四)由念利益之門晝三次夜三次皈依;(壬五)隨作何事皆倚仗三寶;(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難亦不舍三寶。

 

  壬一、由念三寶功德之門再再皈依

 

  我們應該經常回憶先前講述的內、外道大師和教法的差別,以及三寶各別的功

 

  德,而不斷地皈依三寶。

 

  壬二、由念恩之門嚼瞰之先應作供養

 

  佛、法、僧三寶應時刻銘記在心,每當享用飲食的時候,先將薦新部分供養三寶,如此供養,功德極大(帕繃喀大師進一步開示說,因為三寶乃是無上福田,所以供養時不能摻雜有輕蔑、放逸、懈怠等心,下至供養一杯淨水,也應恭敬如新任司膳官上茶予嘉瓦湯吉欽巴。(51))

 

  壬三、安置他有情於皈依

 

  相信並販依“富藍那”(52)等外道祖師或苯教祖師“辛饒”及其教法、入教惡友等,因而造集惡業的人士,應當勸喻說服;其他尚未對三寶有信仰恭敬而可以引導的人土,應當在談話間講述三寶的功德。透過這些方式使人皈依三寶。

 

  壬四、由念利益之門晝三次夜三次皈依

 

  認可三寶為真正皈依處,至誠生起信心,晝夜六時皈依三寶。

 

  壬五、隨作何事皆倚仗三寶

 

  事情無論大小,都應倚仗三寶,勤供三寶後進行。不能懷有惡意諂誑等,也不可皈依土地神、王魔、厲鬼、占卜師和苯教徒等。

 

  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難亦不舍三寶

 

  一旦捨棄皈依,就會脫離內道。既然不足內道,就再也下是沙彌、比丘、菩薩種性和密宗師。皈依雖然不是捨棄一切律儀的唯—因素,但如果捨棄了皈依,就捨棄了所有律儀。所以,大到生命危難,小到玩笑賭誓,都不能捨棄三寶。《道次第廣論》中說:

 

  “若與為命亦不棄舍有違犯者,實舍皈依;如是雖末捨棄三寶,然亦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舍。”

 

  (帕繃喀大師接著講述了一個寧舍生命也不舍三寶的例子:過去有外道脅迫一位佛教居士,如果不捨棄三寶就得死亡,居士不願捨棄皈依,遂遭外道殺害,死後投生天界。隨後大師又將上述內容覆講一遍。)

 

  注釋:

 

 

 

  (1)、引自《三主要道》。

 

  (2)、夏魯位於後藏雅卓雍措附近的一座山邊,相傳為鬼神聚居之地。

 

  (3)、全稱為《佛薄伽梵贊·應贊而不能盡贊之贊》。

 

  (4)、滅、道二諦為[清淨諦];苦、集二諦為[雜染諦]

 

  (5)、分見道無間道與修道無間道兩種。諸凡小乘見道等至智為遍計實執之真對治者,即小乘見道無間道相。諸凡小乘修道等至智為俱生實執之真對治者,即小乘修道無間道相:諸凡大乘見道等至智為遍計實執之真對治者,即大乘見道無間相。諸凡大乘修道等至智為本分所斷二障隨一之真對治者,即大乘修道無間道相。

 

  (6)、佛所說能詮諸法,歸納為十二部分:契經,重頌、諷誦,因緣、本事、本生、稀有、譬喻、論義,自說、方廣、授記。前三者為經文上之體裁,餘九種從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7)、八種功德為:1、知如所有;2、知盡所有;3、個別自知:4、解脫貪障:5、解脫滯障:6、解脫劣障:7、三智所表之總智;8、三解脫所表之總解脫。參見無著造《大乘寶性論釋》。

 

  (8)、西藏東南部。

 

  (9)、詳見於《毗奈耶事教》。

 

  (10)、詳見於《毗奈耶分別》。

 

  (11)、詳見於《毗奈耶事教)。

 

  (12)、詳見於《聖吉祥隱經》。

 

  (13)、詳見於《賢愚因緣經》。

 

  (14)、有關前者的故事詳見於《毗奈耶雜事》,後者詳見於《昆奈耶事教》。

 

  (15)、詳見於《毗奈耶雜事》。

 

  (16)、詳見於《毗奈耶分別》與本書第1[第三天]章。

 

  (17)、詳見於《賢愚因緣經》。

 

  (18)、詳見於《毗奈耶雜事》。

 

  (19)、詳見於《毗奈耶事教》。

 

  (20)、詳見於《百因緣經)。

 

  (21)、詳見於《賢愚因緣經》。

 

  (22)、詳見於《毗奈耶分別》。

 

  (23)、全頌為“俱胝圓滿樂善所生身,能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釋迦主尊之前我敬禮。”

 

  (24)、《開示如來秘密不可思議經》。

 

  (25)、又名《開示菩薩行境甚深方便經》。

 

  (26)、引自《三時頌》。

 

  (27)、《般若波羅密多經》的別名,廣本為十萬頌,中本為二萬五千頌,略本為八千頌。

 

  (28)、二十一種無漏智品類為:1、三十七菩提分;2、四梵住;3、八解脫;4、九次第等至;5、十遍處;6、八勝處7: 無煩惱三摩地;8、知願處智;9、六神通;10、四無礙解;11、四清淨;12、十自在;13、十力;14、四無畏;15、三無護;16、三念住:17、念無失性;18、永斷習氣:19、大悲;20、十八不共法;21、一切種智。

 

  (29)、指《請問死歿雲何經》。

 

  (30)、引自《聖大悲觀自在前讚歎啟請文·降利樂雨》。

 

  (31)、此外,佛的身、語事業如梵天化身:佛的意事業如日:佛的意秘密如摩尼寶:佛的語秘密如穀響:佛的身秘密如虛空:佛的大悲如大地。

 

  (32)、化機所造之十善等功德亦表佛之事業,因其功德是以佛之智慧法身為增上緣而生故。

 

  (33)、《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1、若自圓滿:2、若他圓滿;3、若善法欲;4、若戒律儀:5、若根律儀:6、若於飲食知量:7、若初夜後夜常勤修惜寤瑜伽:8、若正知而住:9、若善友性:10、若聞正法、若思正法:11、若無障礙:12、若修惠舍:13、若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

 

  (34)、七代付法師的第四位,與阿育王同時代。

 

  (35)、參閱《賢愚因緣經》。  緣覺因為百劫積集資糧等緣故,所以其功德要較聲聞更勝百倍、千倍。

 

  (36)、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方便、願、力、智。

 

  (37)、有關十二種功德的具體解釋,可參閱《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等經論。

 

  (38)、土觀·達麻班雜(17371802)。

 

  (39)、法名仁欽貝(寶吉祥,114312l7),止貢噶舉派的創立者。

 

  (40)、收入(噶當寶籍)下卷。

 

  (41)、指博朵瓦·仁欽賽。

 

  (42)、由於居士至誠皈依三寶,外道放出的風繩在他面前呈鞠躬狀而退回。數次受挫後,外道為皈依的力量所懾服,便與

 

  諸門徒改信佛教。

 

  (43)、詳見於《地藏十輪經》。

 

  (44)、當長者口誦[皈依偈]時,空中有一道光出現為其引路,在他拜了外道的神像後,光便消失了。

 

  (45)、引自(噶當嘉言集)。

 

  (46)、疑為仲敦巴的另一個尊稱。仲敦巴於1057年創建了噶當派祖寺熱振寺,該寺位於拉薩以北六十裏外的機曲河邊,毀于文革期間。

 

  (47)、古代印度東部所鑄響銅佛像。

 

  (48)、法名為洛桑成烈南傑(善慧事業尊勝,十九世紀),沙拉寺著名高僧,著有《文殊怙主法王大宗喀巴傳·佛教美飾稀有摩尼曼)與(俱舍論疏)等。

 

  (49)、達賴喇嘛隨身近侍中的高級僧職。

 

  (50)、1890年,西藏政府為審查官方檔以修改法規而成立的機構。

 

  (51)、義譯為勝者一切智,達賴喇嘛的尊稱。

 

  (52)、外道六師之一。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