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8/06 09:48:10   編輯部 NPO報導

 

劉炯朗

論語新解 (2) --戒之在鬥、戒之在得作家:劉炯朗

孔子在論語裡,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上一次,我講過「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句話。今天,讓我繼續來講「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這句話。


狹義地解釋,這句話是說,人到了中、壯年,個性好強,心境還不能夠完全平靜下來,所以,應該小心,避免開口駡人、動手打人。但是,「鬥」這個字也可以有比較廣義的解釋。


「鬥」可以解釋為在競爭過程裡過分強烈的好勝心和企圖心。一個人求進步求成功、一間公司求發展求擴充,都是好事,進步和成功,發展和擴充,可以跟一個絕對的標準來比較,考試要考100分,業績要超過一千億;也可以跟一個相對的標準來比較,薪水要比學歷相同的同事高,升等要比同時進公司的同事來得快,公司股票的市價要比競爭的對手高。但是,對一個氣血方剛的個人或者公司,往往會把目標放得太高,和一個太高的目標競賽,衝、衝、衝,衝過了頭,結果可能是失敗和憤怒、失望和消沈。


「鬥」也可以解釋為在競爭過程裡過分強烈的手段和極端的做法。寧願賠本,也要減價傾銷,務求先把對手置之於死地;併購一個對手的公司,目的是要把它關掉;為了挖角,提供超乎尋常的待遇和條件,雖然都是可行的商業策略,做過了頭,到頭來是得不償失的。


「鬥」也可以解釋為在競爭裡為達到目的,採用惡性的、不合法的手段。抹黑別人,揭露別人的隱私,破壞別人的商譽,用不正當的手法去竊取別人的商業秘密,都是違反道德和法律的規範的事,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自己。


「鬥」也可以解釋為急功好利、用急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決一個問題。希望一拳就可以把對手打倒,一步就可以到達成功,欲速則不達,呷緊弄破碗,都是這個意思。
「鬥」也是可以解釋為不能夠包容、不能夠忍耐、沈不住氣,只會用強勢的手段,硬碰硬去解決問題,而沒有想到用婉轉圓融、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解決問題;硬碰硬地決鬥的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甚至是兩敗俱傷。


「鬥」就是沒有努力去追求雙贏的結果。史記裡有一個故事說,莊子看見兩隻老虎在打架,他拿起劍要殺這兩隻老虎,他旁邊的書僮說:「兩虎相鬥,小的老虎一定會被咬死,大的老虎一定受傷,你在旁邊等,只要把受傷的大老虎殺死就可以了。」這就是「兩虎相鬥,必有一傷」這句成語的出處。


講到這裡,我可以回過頭來,多瞭解一下孔子所講「血氣方剛」這句話的意思。「血氣方剛」並不只是狹義的指力氣大、脾氣暴躁而已,「血氣方剛」可以指當你有權力、有財富的時候,你會毫不留情、毫不猶豫地用你的權力和財力去和你的對手對拼;「血氣方剛」可以指當你有身份、有地位的時候,你就可以強詞奪理、死不認錯;是鹿還是馬,是在打瞌睡、在閉目養神、還是在和周公對話,都有辯論的空間,較勁的餘地。


講到這裡,得打一個岔,孔子在論語裡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說,我年紀衰老了,好久沒有在夢中和周公見面了。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孔子把周公看成周代文化的代表,他也是孔子最尊敬的古代的聖人,所以,孔子年輕的時候,為了研讀周代典籍,連睡覺都會夢見周公,但是孔子嘆息說:「年紀大了,心力衰退了,很久沒有在夢中看到周公,向他請教了。」現在,我們說「夢見周公」,只是說在睡覺;其實,「夢見周公」也可以被解釋為因為憂國憂民的緣故,即使在打瞌睡的時候,還是在想國家、想百姓、想教育、想颱風的問題。


「血氣方剛」也可以解釋為只用蠻力、勞力,不用理智、科學來分析處理問題。在電腦科學裡,我們有用蠻力來解決問題的方法「Brute force method of solution」,就是說既然電腦的速度那麼快,許多問題都可以單靠大量的計算來解決,假如一個題目有一萬個可能的答案,我們就一個一個來檢驗,有一百萬個可能的答案,我們也可以一個一個來檢驗,但是,假如有一億、一兆個可能的答案,那又怎麼辦呢?


接著,我講講孔子說的「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得」這個字,傳統的解釋是貪婪,孔子說:一個人年紀大了,體力和精神都已經衰退了,應該特別注意對財富、權力、名譽、地位都不可貪求,「貪」就是不滿足目前已經得到的,而繼續要求、追求更多的財富和權力,更高的名譽和地位。其實,貪和進取之心兩者之間的分界,往往是模糊的,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有向上提昇、向前求進步的心懷,但是把期待和目標放得太高太遠,變成過份和不現實,那就是「貪」了。其實,一個人不論在什麼年紀,都要記住不要有貪婪之心,不過孔子說,到了老年更應該是如此。


《菜根譚》這本書裡說:


   人只一念貪私(一個人只要有了貪婪的私心),
   便銷剛為柔(就會從剛強變成軟弱),
   塞智為昏(失去了智慧和判斷力的能力,變得糊塗),
   變恩為慘(從有愛心變成凶殘狠毒),
   染潔為污(清白被污染),
   壞了一生人品(一輩子都毀了)。

講到「貪」字,讓我講講歷史上東晉名臣吳隱之的故事。在廣州城的西邊,石門鎮裡有一座湧泉叫做「貪泉」,泉水清澈,喝起來清香甜潤,但是為什麼叫做「貪泉」呢?相傳在西晉時期,廣州許多地方官和商人勾結,貪污蔚成一時風氣,朝廷特別派了一個在北方做官、以公正廉明著稱,叫做周清廉的刺史,到廣州任職,希望他能夠整頓廣州的吏治。當他到了廣州,喝過石門鎮的泉水,覺得太好喝了,天天派人去取水來喝,周清廉三年任滿,不但沒有整頓吏治,反而自己變成了一個大貪官,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喝了這個泉水的緣故,就把這座泉命名為「貪泉」。後來,又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吳隱之被派到廣州,當他路過貪泉的時候,看到這麼好的泉水,就蹲下來掬起泉水暢飲,他手底下的人大驚失色,趕快阻攔他,說:「老爺,這是貪泉,千萬喝不得。」吳隱之說:「清廉的人喝了貪泉,也不會變成貪瀆的人;貪瀆的人,喝不喝也是貪瀆的人。」這就是後來王勃在〈滕王閣序〉這篇文章裡,「酌貪泉而覺爽」這個名句的出處,就是喝了貪泉的水,心裡還是覺得平靜清爽;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這句話的意思,更可以說明在貪瀆的環境中,貪泉更讓我們提高警惕。白居易也因此寫了:「不飲濁泉水,不息曲木陰。所逢苟非義,糞土千黃金。」,他是反過來說,一個清廉的官吏,不會喝貪泉的水;如非正當所得,即使千萬黃金亦視如糞土。


孔子「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也有比較廣義的解釋,「得」可以解釋為捨不得、放不下,尤其是在血氣已經衰退的時候,也許是年齡大了,沒有那麼好的體力;也許是時間久了,對很多新的事物和技術已經跟不上了;也許是相對而言,後浪已經超過前浪了,我們得特別小心、注意,不可過份留戀目前的高位、權力和財富,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該下台的時候,就下台。


高位、權力和財富,都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客觀來講,在大環境規範裡,許多職位有固定的任期,退休年齡的規定;主觀來講,有個人因素的考量,體力已經不足以應付工作的需求了,家庭的因素的考量,已經在時間的分配上出現困難了,如果還是戀棧不捨,很可能對大環境和自己個人是一個雙輸的局面。在大企業裡,尤其是私人的家族企業裡,尋找一個接班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很有挑戰性的任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原來成功的創業者和領導者必須放開心、放開手,把位置權力和機會釋放出來;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往往覺得不可能找到一個聰明才智能力經驗都和他相比的人,作為他的接班人,即使是如此,時間到了,機會來了,他還是得把責任交出來。在修改法令、幕後操縱這些方面下工夫,是應該避免的。


在管理學裡有一個「彼得的原則(Peter’s Principle)」,這個原則說在一個組織裡,每一個人都按照他的能力來提昇,所以,每一個人最後都會被往上提昇到他能力不及的位置上(Everybody rises to his level of incompetence.),因此,沒有一個人可以說是適合永遠或者過份長久地占據一個位置的,這就是「戒之在得」的意思。


「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還有一個正面的解釋,當交班的時候到了,一個人不但不要賴死不走,更要積極、正面的培養發掘下一代能夠接替他的人才;不要抱著憤怒、怨懟、失意的心態,消極地面對血氣既衰的現實。


「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還可以有一個解釋,一個人已經衰老了,離開了權力中心,往往對虛名反而看得特別重,過去的豐功偉業,漸漸被人遺忘了,會議席上、宴會上,不再被邀請坐最尊崇的位置上了,別人對你鞠躬的角度也沒有那麼低了,和你握手的力量也減輕了,都是自然、甚至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必一定強求要回復到當年的風光,過分的期待要求,還是戒之、戒之!


孔子在《論語》裡講的「戒之在色」、「戒之在鬥」和「戒之在得」的重要,在基督教的主禱文裡,也有相同的地方,主禱文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就是不要貪心,「戒之在得」的意思;主禱文說「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就是「戒之在鬥」的意思;主禱文說「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就是「戒之在色」的意思。


上星期看到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獲得今年(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消息,有人問他,會不會頂著諾貝爾獎的光環,在2008年出來選總統?他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私人的顧問團裡亦有正反的意思,我想孔子說的「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也許可以作為高爾先生的顧問們的一個參考。


祝您有個平安的一天,我們下週再見!

 

 
其他創作
 
論語新解 (2) --戒之在鬥、戒之在得
論語新解 (1) -- 戒之在色
交通安全
晚餐的約會
教育的四不一沒有
親子關係
從顧維鈞談外交辭令
合理的代價
以物易物
國王的新衣

我愛談天你愛笑- udn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