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6 14:34:04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實修】

尊貴的 卻殿仁波切 開示

地點:宜蘭開承禪寺

口譯者:潘信慧居士

日期:2010/11/06

我們首先發起清淨的動機——為了能利益一切如母有情都能夠獲證佛果位,所以我們今天來此聽聞清淨的正法。

今天要講的法是道次第實修,道次第是佛陀講說的一切教法的總集,所以一切的修持心要都總攝在道次第。「道次第」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補特伽羅從初開始修持,一直證到佛果位的次第;從生起希求佛果位的心一直到證得佛果位,這一條修持的道路就名為「道次第」。

「道次第」教法無論在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或格魯派,所宣講的內容並無二致,從初發心一直到證得佛果位,所有的教法都是一致的,只是依各教派的不同有不同名相的安立。例如在格魯派名為《菩提道次第》,在噶舉派名為《解脫莊嚴寶論》等等,只是命名的方式不同,所宣講的內涵都一致。

至尊宗喀巴大師著作《菩提道次第》,這部著作是依照阿底峽尊者所著《菩提道燈論》為根本來宣說。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總括了三士夫的修次道,宗喀巴大師就是總攝阿底峽尊者所宣講的內涵,同樣也宣講下、中、上,三種士夫之道。

一位有情還沒有熟悉修心,尚處於非常粗淺的修心方式,這樣的教法名之為「下士夫之道」;對修心已能稍微熟練,這樣的教法名之為「中士夫之道」;不是只為個人利益,而是希求其他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能夠獲得利益,心已經較為寬廣了,這樣的教法名之為「上士夫之道」。三種士夫的修持心要,就是三主要道。以下、中士夫而言,以出離心為主要,上士道而言是以菩提心為主要,所以出離心、菩提心再加上空正見,這就是三主要道。

首先我們提到出離心,若對三惡道產生出離心,想要棄捨墮入惡道的出離心,是屬於下士夫的出離心;對輪迴整個安樂產生厭離,對輪迴所有一切勝事都產生厭離的話,這是屬於中士夫的出離心;為了其他有情的利益,而希求自己能夠證得佛果位,這是菩提心,也就是上士夫主主要修的道次第。中士夫來講,就是為了斷除輪迴根本,就是以空性慧斷除我執以及實執。

道次第的修持,首先就是要依止善知識,所以我們首先要觀修如何依止善知識之理。我們必須先依止善知識,進行三慧的生起,三慧就是指聞、思、修。先透過聽聞,思惟所聞義,再串修思惟之後得到的內涵,之後再生起證量,當下生起的證量就名為「道在心中生起」,所以我們要生起種種證量的話,首先必須先依止善知識。

依止善知識之前必須先尋找一位具格、具德相的善知識,因為我們所要依止的善知識,就是要從其求聞教法,如果是一位不具格的善知識,未來我們要修持之道有可能產生顛倒的危機,使得我們的修心有可能顛倒,所以我們要進入菩提道修持,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尋求一位具格的善知識。

所謂善知識的德相,在小乘、大乘及密乘都有各自不同的德相。如果說我們已經找到一位具德上師,又該如何依止呢?依止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如理依止,如理依止當中最重要的是意樂依止。意樂依止包含了修信跟修敬—信心與恭敬,這非常重要。除此之外,還有財物供養依止、承事、如法修持,依教奉行這四種。當然要發起好樂心去如理依止,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先去思惟依止善知識的利益何在,以及不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話,我們又會有什麼樣的虧損,這些我們都應該先去了知。

依止善知識的利益是什麼?透過依止善知識,我們將能生起功德;不依止善知識的話,我們就無法生起功德。同時我們如果沒有小心謹慎地依止,有可能我們就會去對佛的代表—上師,做出極為重大的罪過。依止上師能夠令我們生起功德,這是佛陀親口宣說的,並不是佛陀沒宣說過,而是由後世的大師所言。依止上師可以生起功德是佛陀親口宣說,同時佛陀也說過,我們所要依止的上師應該具足智悲等等功德,包括了善巧於教導弟子如何生起功德。所以我們如果能夠依止到這樣的上師,才能讓我們的心續中生起功德,因此主要的就是我們所依止的上師必須是擅長這些部分。接著我們要修依師之理,有關於依師之理最重要的是修信心。

接著我們說修道次第,修持道次第的任何一法都含括了加行、正行及結行。加行所指的就是加行六法,在加行六法之後就是修正行。正行修完之後,將所修正行的善根做迴向的部分是結行。

加行六法,第一個就是灑掃淨處,當下的動機不能想著是我住的地方,所以我要打掃乾淨,如果這種動機,只會落在追求此世的利益,利益並不大。因此我們灑掃淨處時,心中應該想這是要迎請資糧田、三寶的處所,如果不掃乾淨的話就不適宜了,以這樣的心態來掃淨,可以淨除自己的罪業,同時也可以用歡喜心來迎請三寶。

第二個是陳設三寶所依,如果平時佛堂就有陳設三寶,我們就先瞻仰三寶所依,例如佛像等等,如果自己心中有認定的重要的上師,我們也可以繼而去思惟上師的恩德何其重大,以這樣的方式來陳設三寶所依,如果本身已經有陳設的話,就如此做。

接著是陳設供品,我們準備的供品要儘量地清淨,沒有垢穢,最重要的不能由邪命的方式得來。供品不可結合罪惡而來,譬如透過殺生得到利潤去換取供品,這樣的供品是不清淨的供品。我們供養三寶是為了要讓三寶歡喜,如果我們殺生換來的供品,三寶不會歡喜。另外在陳設供品時要力求莊嚴,要儘量地恭敬跟謹慎,我們是為了能夠圓滿自他的利益而供養,譬如淨罪集資。此外我們供養的動機也不可以是為了讓別人看自己供品擺得多麼莊嚴,為了獲得他人稱讚,如果是這樣,也只是想要獲得此世利益,不具足修行上的利益。所以動機不應該抱著此世的利益而去擺設供品。為什麼供品不要擺設歪歪的?因為我們自己看了也會覺得不莊嚴,會有一種不堪供養的感覺,所以我們要儘量地擺設莊嚴。

第三是以七支坐法坐於安樂座(舒適坐墊)。接著修皈依及發心。所謂的毘盧七支坐法是仿照毘盧遮那佛的坐姿,所以稱為毘盧遮那佛七支坐法。毘盧七支坐法,第一個是身要坐得正直,身正直則心的住分易生起[1]。接著是雙足金剛跏趺座,就是所謂的雙盤。不過有些人可能並沒有習慣雙盤,或者盤不起來,也可以用散坐的姿勢。密續的修持上,金剛跏趺座是非常重要的,必定要是金剛跏趺座的姿勢,這是密續方面的特點。

接著修皈依跟發心,修皈依之前要先觀想皈依境,關於皈依的因,就是我們生起皈依的因,以及皈依的體性為何,還有皈依的學處有哪些,如果過去我們的善知識曾有教導過,我們在這些部分就要去做思惟。修皈依的時候,剛才提到要觀想皈依境,皈依境可以分為一般皈依境跟上師薈供的上師資糧田。一般的皈依境,主尊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上師薈供的主尊為宗喀巴大師。我們在觀想成宗喀巴大師時,也應該想著這是我們上師的體性,外相現為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師心間有本師釋迦牟尼佛。

觀想過皈依境之後,我們就要向上師祈請,這時候我們先思惟:自他所有一切有情,從無始輪迴以來至今,已經承受無量的輪迴大苦。如何去遮止這樣的苦,能夠不再繼續?我們繼續思惟,如果沒有皈依的對象來救渡我,我還是必須承受輪迴諸苦,今天我們值遇三寶,就有獲得救渡的機會。所以,首先生起一個要遠離輪迴諸苦的心,接著要觀修三寶具有能救渡的能力,以如此的信心和心態唸誦皈依詞句,皈依詞句譬如皈依上師、佛、法、僧三寶。

皈依的學處可分為遮止學處及應修學處,以如理地持守業果最重要。何謂如理地持守業果?就是修善斷惡。不具清淨的皈依,就不能名為佛教徒。有關於皈依的部分也是要如理地去修持。接著是發心,發心主要是我們為了使一切有情都能獲證佛果位,思惟目前我們並不具此能力,所以先發心,願自己能夠證得佛果位來救渡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都能夠獲得永恆的安樂—佛果位。如果不具這樣的菩提發心,就不名為大乘行者。

接著向資糧田祈請,之前就已經觀想資糧田了,所以當下是觀想資糧田的諸尊如實地在我們前方。這時我們並不是將資糧田諸尊觀想成每一尊只是安靜地坐著或站著,我們應該觀想資糧田的所有上師、佛、法、僧三寶等等,一切聖者,彼此之間討論佛法,或正在利益眾生、放射無量光、收攝無量光,就是一直在做利益眾生的行為。我們不要觀想資糧田諸尊像唐卡平面一般,或者只是像佛像一樣固定的感覺,不要這麼想,要想著真的是活生生的。面對資糧田,我們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信心。

接著要做七支供養,七支供養包括了頂禮、供養曼達等等。除了對資糧田諸尊產生信心之外,我們也要去做特別的觀想,觀想資糧田諸尊對我們都非常地歡喜,對我們都非常地喜愛,表情都是對我們非常地慈愛,不是忿怒的神情,這一點的觀想也很重要。

供曼達。平時我們拿的曼達盤就這麼一個圓圓的,小小的,我們要去觀想其實曼達盤就是整個虛彌山跟四大部洲等等,真實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珍寶,各式各樣人天所有一切殊妙,如此的去作意供養可獲得極大的福德。

接著對資糧田做三義祈請[2],第一個是我們平常唸誦祈請加持:「唯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悉皆消除;從恭敬善知識起,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悉皆發起,及其內外障緣悉皆熄滅。」這當中從一個不恭敬善知識,對善知識不具信心等等這些,還有包括對兩種我執,還有粗分細分等等所有一切顛倒心,但願都能滅除。接著,我們生起的這些種種順緣都能夠具足,做如此的三義祈請。

加行六法非常重要,正行是否能做得好端賴加行是否如法,因此我們要在這方面多用心觀修。加行六法也是過去諸大祖師的修持之一。

修完加行六法之後,接著觀想資糧田諸尊收攝,從外圍開始收攝,收攝到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再融入心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接著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自己的頂門上,我們向本師釋迦牟尼佛獻七支供養,然後祈請本師釋迦牟尼佛加持我們心續能如理地生起依止善知識的證量,同時我們也要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承許了,答應加持我們心續中生起依止善知識的證量。我們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祈請的當下,也要作三義祈請,同時唸誦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心咒,我們做祈請之後要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如同我們祈請一般地承諾、答應我們。

        當我們觀想上師容貌時,要以平時見到上師的容貌來觀想。如果上師的容貌是眼歪嘴斜,身體有缺陷等等,我們都要照原來的容貌去觀想。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會去想是否上師真的具有這樣的過失?事實上,上師並不具有這樣的過失,理由何在?我們都知道無著菩薩修彌勒菩薩的成就法,修了十二年才見到彌勒菩薩,但是當他第一次見到彌勒菩薩。也只是見到一隻身上長滿許多蟲的老母狗相貌。為什麼?如果我們見到上師具有過失的容貌,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的業還不清淨的緣故,並不是上師本身具有這樣的過失。從另一個角度,如果上師真的有如此的缺陷過失,也不是上師的問題,是上師的一種示現。

過去本師釋迦牟尼佛要渡化流浪漢、乞丐,不會示現非常莊嚴的色身去渡化,因為乞丐、流浪漢等等的福德非常低微,他們見到莊嚴色身的世尊會產生畏懼心,會想趕快逃走。所以世尊在渡化流浪漢、乞丐的時候,會示現一個比這些流浪漢、乞丐更窘迫、更醜陋的色身去親近他們,他們看到世尊這樣的相貌時,會想說:「哇!他比我們好像還更差。」就不會產生想要逃離的心態,這樣世尊才能夠救渡他們。以我們而言,我們本身的業不清淨,上師也只能示現出適合來渡化我們的外相來渡化我們,如果上師示現為一個極為清淨的外相來渡化,可能我們還沒有那樣的福緣來得到救渡,所以上師是依照我們種種的狀況,示現一個適合渡化我們的外相。所以我們在觀想上師容貌的時候,應當以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上師的凡庸相來觀想。

        我們應當將上師視為真佛一般看待,上師所具有的功德就如同佛陀具有的功德一般,絕對沒有任何差別。我們一定要去想上師就是佛,不要認為上師是上師,佛是佛,我們一定要將上師視為佛。事實上,從恩德的角度來看,上師對我們的恩德甚至是超過佛的恩德,這部分的信心一定要生起,恭敬心也一定要生起,為什麼上師的恩德超勝佛對我們的恩德?過去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救渡無數有情,使無數有情心續得以成熟,出離輪迴。那時我們自己本身不具福德,未能夠得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而出離輪迴。如今我們值遇上師救渡我們,讓我們此世有得到出離輪迴的機會,這是如何來的?是來自於師長的恩德,所以從這角度可以看到師長的恩德超過佛對我們的恩德,所以我們對師長絕對要生起清淨的信心跟恭敬心。在生起信心跟恭敬心之後,應該供養上師,供養有分財供養、承事供養,還有最重要是如理修持的供養。

        觀修正行之後,要將善根迴向菩提,如同普賢菩薩過去所發的大願,以及一切聖者過去所發的大願來迴向。

        剛提到修持道次第時要先依止善知識,接著觀修暇滿難得。我們具足這樣的暇滿身,剛才提到依止善知識,由善知識教導我們佛法,真正要去修持是我們自己,我們具有這樣的修持條件—暇滿人身。同樣地,在觀修暇滿義大難得的時候,我們也是從加行六法開始,然後觀想上師們在我們的頭頂上,我們向頭頂上的上師們祈請,但願暇滿義大難得的證量能在我們心續中生起,我們觀想暇滿是義大難得的,為什麼是義大呢?從義大的角度,我們對於暇滿義大這個觀修能夠生起:「我如果沒有趁此人身好好修行的話而虛耗這個人身的話非常地可惜,因為義大所以極其珍貴,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把握這樣的人身。」我們透過這樣的觀修,能夠生起如此的認知。暇滿人身是極其難得的,難得的意思意味著往後要再一次獲得是很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今世這樣的暇滿,如此義大難得的人身,好好地去修持,有關於這部分的修持,如果只有一兩次,是無法提起心力的,我們一定要一再地做如此的思維跟觀修,透過一再地,不斷的思維跟觀修,我們才能夠確實生起一定要好好珍惜此世的暇滿人身,如果錯過這一生,我們就不會再遇到這樣的機會,我們才會去珍惜把握。

        我們透過暇滿義大難得的觀修,讓我們生起斷除對此世的世俗種種貪著,當然這部分我們也進一步觀修念死無常,總之對於初業有情,觀修無常、皈依、業果都是非常重要的。觀修念死無常的時候,我們也同樣先做加行六法,同樣觀想上師就在我們的頭頂上,然後我們向上師祈請,但願在我們的心續中能夠生起對無常的證量。我們首先要去思維念死無常的利益是什麼?不念死無常的過患是什麼?我們如果不在意念死,我們根本不會對法生起希求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儘量地去思維死亡必定到來等等,因為凡是有生必有死,只要有生終會面臨死亡,絕不可能在這世間長命存活,所以我們對於此世的種種圓滿、利益,要明白這些畢竟都無法帶到來世,這些都是我們該放下的,都該捨棄的,要好好地如理地取捨業果。所謂的業無非是黑業跟白業,就是所謂的善業跟惡業,惡業的部分我們要盡力去斷除,善業的部分要盡力地去修持,要如法地取捨業果。我們剛剛提到有生必有死,死的時候除法之外餘皆無益。唯有業會隨身,所以在這一生我們一定要多去做善業,進一步我們要去想死無定期,如果我現在當下不好好地修持,說不定今天晚上我就會面臨死亡,如果是這樣,我該怎麼辦?所以我們一定要生起當下就應當修持的心。

        這樣去思維:事實上在我們心續當中存在很多的惡業,包括對三寶沒有信心等等,這麼多的惡業在我們心續,如果沒有懺悔淨治,未來必定感受惡業的異熟果。事實上我們的心續當中真的充滿了足以讓我們墮惡道的因,這樣的因是非常多的,我們去思維這一點,繼續去想,到底誰有能力救渡我不墮三惡道?在我的心續當中充滿了足以讓我墮惡道的因,有誰可以來救渡?我們瞭解就是三寶。所以我們生起皈依三寶的心。

皈依三寶之後,最主要就是要真正地修持皈依的學處。皈依學處當中最主要是業果部分,我們要如理地修持業果。當中很重要的是對此世的貪戀一定要儘量地降低以及斷除。前世,過去世我們積聚惡業所留下來的罪障等等,一定要透過四力對治來懺悔,透過四力懺悔來淨治,這就是所謂下士夫的修持。下士夫的修持最主要就是皈依跟業果。當中最主要我們要去思維暇滿跟念死無常,千萬不要一天到晚只忙著要去成辦這一生的衣食,不要只是忙碌這些事,而是應當好好地珍惜這個暇滿人身。事實上,此世間的外在衣食物質等等,只是為了成辦我們能夠去修法的一個所依,以往也許我們都以追逐此世的利益為主,現今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要以來世的利益為主。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捨棄今生,以成辦來世的利益為主,這樣子去做的話,就已經達到了所謂下士夫的修心。

        接著是中士夫的修持,中士夫的修持最主要是思維輪迴過患、輪迴諸苦。事實上,輪迴除苦以外別無它者,輪迴任何一處都是苦性,如果能夠瞭解這一點,我們就能生起對輪迴出離的心。如同先前,先做加行六法,然後觀想資糧田,資糧田融入,直到上師能仁在我們的頭頂上,如同前面觀想。接著我們就向上師能仁祈請,但願我們的心續中能夠生起出離心,透過思維輪迴的過患,事實上輪迴充滿著苦性,任何一處都是唯苦無樂。譬如說我們平常罹患疾病是一種現前的苦,有一種苦並不是現前的,但是它隨時存在著,能夠讓我們隨時受苦,這就是所謂的行苦[3]。所以在輪迴當中,我們一定要去想,不管我今天處在輪迴當中任何一道,任何一個處所,都如同坐在針尖,剎那無法安住。輪迴如針尖,這是由佛陀親口宣說過。因此我們一定要對輪迴生起出離心,生起我們再也不要承受輪迴諸苦的心,所以我們以無比的信心跟虔敬心,向頂上的上師能仁祈請,但願我們的心續中能夠生起出離心。當下我們可以觀想上師能仁心中放出光明,然後融入我們自己,加持我們,讓我們能夠快速地生起出離心。

        透過如此觀修了知輪迴過患,一定要了知在輪迴當中,即使是我們看到的任何安樂,都是不可信賴的,今天我們身處輪迴當中,就如同身陷火坑一般,我們要生起這樣的心,如今我墮在輪迴當中,我如何才能夠出離?生起這樣的一個出離心,才稱為清淨的出離心。

        我們雖然生起一顆想要出離輪迴過患的心,但是我們如果去想:「到底能不能出離輪迴呢?我們是不是能夠從輪迴當中解脫?」藉由這樣去想,我們去想什麼是墮入輪迴的因?是集諦。四聖諦的集諦。集諦指的業和煩惱二者。業的根源在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執無明。我們繼續思維,我執無明這樣的心是顛倒或非顛倒?我們能夠去瞭解到事實上這是一個顛倒的心識。接著我們去想,正無我慧是顛倒或非顛倒?我們可以去瞭解到正無我慧是非顛倒的,顛倒的心跟非顛倒的心,這二者當然是以非顛倒的心為堅固,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瞭解正無我慧,生起正無我慧的心能夠愈來愈強大,這樣的心儘量地去提昇增長,讓我執的心愈趨式微,愈來愈小,最後我們必定能夠生起正無我慧而斷除輪迴。

        從無始以來直到如今,我們一直習慣於我執,心續當中已經被我執無明所染污,所以我們放眼所見,心思所想都是充滿了我執的染污,事實上一切都並非有自性的。例如我們供養一朵花,也許我們覺得這朵花本身是依其本性而存在,就是這朵花是從本身自己方面而存在,我們沒有去想到這朵花其實是依眾緣而生起,是緣起的,如果我們能夠多去練習思維,事實上萬法都是緣起性,都是觀待而來,如果我們能夠在內心中成立這樣的見解,我們就能夠去體會到萬法的自性空,以這樣的方式數數去串修,最後我們就能生起正無我慧的證量而遮斷輪迴。

        透過正無我慧去除我執,正無我慧的部分是屬於慧學,我們要能夠生起慧學,必定要生起能夠修持慧學,生起慧學的所依身,這個所依身就必須透過定學及戒學來成辦,所以所謂戒定慧三學是中士夫最主要所修的道次。以上談到的是中士夫修行的部分。

        透過中士道的修持出離輪迴,即使能出離輪迴也是一己不受苦而已,尚未能夠成辦其他眾生的利益。事實上僅是出離輪迴也僅只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礙尚未斷除,以這樣的情況,即便有利他的心,但是真正能夠利他的力量還是非常微弱。具有圓滿利益有情的能力唯佛才有,所以我們為了使自己具足利他的能力,一定要證得佛果位,內心一定要這樣子去思維。我們要證得佛果位,首先必須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持在一開始我們要先將一切眾生都觀成怨親平等,觀平等捨,繼之生起慈心、悲心,當我們慈心跟悲心愈來愈強大,利他的心也就能夠愈來愈強大。透過這樣,最後我們必定能夠生起一個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真正菩提心。菩提心即使是僅僅只是生起,本身所積聚的福德就非常地強大,堪為人天所供養。當然要證得佛果位並不僅僅生起出離心就夠了,而是要真正地去行持菩薩的六度萬行。這樣的一個觀修方式,如同前面一樣,我們先做加行六法,然後觀想上師能仁在我們頭頂上,我們向上師能仁祈請,但願我們能夠生起菩提心。這樣的修法次第是一樣的。

        以上圓滿講說三士道的修持次第。透過這樣的修持,如果我們的心力是非常強的話,我們在生起菩提心跟悲心的心力夠強的話,應該繼而趣入修持密法,如果能夠趣入密法修持,就整個圓滿了佛陀的教法,如果我們沒有心力去修持密乘的教法,就將前面說的三士道的修持內容儘量地去廣大提升。

        今天講說整個道次第,這裏面含括了一位補特伽羅在佛法上修持的種種心要,今天的講說跟聽聞積聚了無量福德,我們應該將善根迴向給自他一切有情,無餘地都能夠在心續中生起一切種智,能夠成就佛果位。

 

問題:請教仁波切昨天開示的淨土法門,在漢系的淨土宗跟藏傳的修破瓦法是否相同?基本上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才可以往生淨土?

 

開示:仁波切針對破瓦法的回答是,譬如一個人已經往生或即將往生,有一個人在臨終者旁邊為他修破瓦法,仁波切是以這個角度來回答,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是以一種所謂的強力接引,修破瓦的人本身確實有這樣的道行證量,被修破瓦法的人本身也對破瓦法及修破瓦法的人有信心,這樣就能真正地讓這位臨終者或已經往生的有情往生極樂淨土。當然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是要自己去造作的,要自己去積聚因,自己生前有積聚那樣的因,可是在臨終的時候自己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往生的話,旁邊有人可以為自己修破瓦法,會比較容易成辦。剛剛有問題提到如果行者自己修破瓦法,跟自己念佛方式,兩者有什麼不一樣?仁波切說修破瓦法最主要的是氣脈的能力要能呈現出來,這樣子修破瓦法才有用,也許有些人平時修破瓦法,但臨終時自己無法修,當下的心力等等已經無法提起修破瓦法的話,也是可以靠旁邊有人替他修,當下當然這位臨終者必須對破瓦法有信心,而且對為他修破瓦法的人有信心。為他修破瓦法的這個人本身在修破瓦法上也必須是有證量的。仁波切提到,如果我們是透過稱佛名號、觀修菩提心、憶念淨土的莊嚴,以這樣的方式來求生淨土,這樣的方法是不具危險性的,但如果說修破瓦法的話,修的好的話可以讓死者往生極樂世界,可是也表示這一世的壽命會縮短,迅速往生,代表這一生的壽命可能會縮短,如果說修破瓦法有一點點缺點的話,是從這個角度來講。但是修破瓦法有什麼樣的好處?即便自己沒有修成,也可以透過他力修破瓦法而往生—「無修之成佛」,也就是自己沒有修破瓦法,也能夠往生極樂淨土。就像箭在弓上,弓手很有力氣的話,就能夠把箭射得很遠,有這樣的比喻。仁波切說,如果光只是修破瓦法的話,對我們的壽命確實會縮短的危險,所以一般修破瓦法的人會兼修長壽法。

               迴向。圓滿。

 

整理:張春惠 2010/12/17

 



[1] 譯註:住分,意謂修奢摩他時應生起之住分及明分中的住分,即心能穩定安住於所緣境。

[2] 譯註:即平時供養曼達時所唸誦之三義祈請:唯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悉皆消除;從恭敬善知識起,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悉皆發起,及其內外障緣悉皆息滅。

[3] 譯註:一般而言,行苦是指有漏取蘊,一切苦皆依有漏取蘊而生起,但凡夫而言不易察覺,故是非現前。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