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5 10:40:0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15 10:37:26   編輯部 報導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第六講 依師之理 袞卻格西講授

 

第六講  依師之理

    能夠順利圓滿成辦修學正法的珍貴殊勝暇滿人身,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了,並且能遇到非常圓滿的教法,和能夠為我們講說圓滿正法的善知識,在所有修學佛法的順緣具足的當下,應盡可能地去求取、修學佛法的心要。因為死無定期,死的時候,能夠真正利益我們的,只有佛法,因此,我們應該在未死之前,盡可能在心中憶念佛法。


    佛法的心要是什麼呢? 是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是我們必需修學的法要。當然,在此之前,我們必需先修學共下士道次與共中士道次,然後在此基礎上去修學大乘的出離心。


    出離心有三種,最殊勝的是大乘的出離心。所謂大乘的出離心是,當我們想到所有眾生還在受各種痛苦及痛苦之因的折磨,心中就一點都不能忍受,而生起一種欲求為之拔苦的心情(大悲心),稱之為大乘的出離心。然而只有荷擔拔除所有眾生苦的心,還是不夠的,因為我們還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我必須先證得佛的果位。你應該這樣想:“為了圓滿一切無邊如母有情的義利,所以我必定要成佛。為了成佛,所以我必須修學菩提道次第。以這種心情來做為我們聽法的動機。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在此地宏揚流傳得很廣,很少有人不曾聽聞過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但是單單只有聽聞,而沒有思惟是不好的;而思惟了,卻沒有修習也不好。道次第應該經由聽聞、思惟,進而修習,把聞、思、修三種法行貫串、互不分離的來修學,這樣所聞的道理就有價值,也才有意義。


    首先是聞所成慧。聞所成慧就是師長所教授的菩提道次第,經由我們不斷地聽聞抉擇這個命題的內涵,再由抉擇下來的法義得到聞所成慧的內涵。所抉擇的法義(聞所成慧)經由思惟,再做進一步的串習而成就思所成慧。如果能夠不忘失,由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內涵,再能與你的心行結合在一起的話這樣稱之為修。


    能夠達到這種修的效果,必須具有正知、正念和戒慎(持戒及謹慎)。也就是說,在具有正知、正念以及戒慎之上來修學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教授分四個門徑來闡述,其中第四個門徑,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又分兩種,就是:(參看《廣論》第23)“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關於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分兩種:“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以及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分前行、正行和結行。前行六法(六加行)我們已經講完。


    當我們修完前行六法,開始修正行的時候,必須先把前行當中的資糧田予以收攝。收攝法就是將有十一層蓮花瓣的資糧田中,底下的十層一一攝入本質為根本上師,外相現釋迦牟尼佛的中間那尊。右邊(主尊的右手邊)廣行派的祖師,全都融入彌勒菩薩裏;左邊深見派的祖師都融入文殊菩薩裏;上後方修行加持派的祖師都融入金剛持佛裏去;前面的所有法源師長,全部融到根本上師那邊去。換句話說,到最後變成五方寶座,成為五方寶座資糧田。


    在這五方寶座資糧田,我們稍為等持一下。之後,再進一步,把右方的彌勒菩薩從佛的右側融入;左方的文殊菩薩從佛的左側融入;上後方的金剛持佛從世尊的頂門融入;前面的具恩根本上師融入法是,如果你的具恩根本上師還在世,就要如人融到另一個人一般地融入進去;如果他已不在世,圓寂了的話,就由光芒的毫端,融到世尊的心口。這樣融入後,只剩下一尊本質為根本上師,外相現釋迦牟尼佛的世尊相,然後你觀想他臨駕於你的頂門上,方向是與你同向的。
    如果以《安樂道論》來說,應該是與密法結合的(注四),修的時候,應該要向總集所有資糧田的世尊,獻上簡短七支供養及短曼達,之後,再向他啟請,啟請文如下:
    “
四種佛身自性本尊師,能王金剛持前誠啟請;
      離障法身自性本尊師,能王金剛持前誠啟請;
      大樂報身自性本尊師,能王金剛持前誠啟請;
      種種化身自性本尊師,能王金剛持前誠啟請;……”
  

  繼續向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勇父、空行,還有護法禮敬。換句話說,他是總集資糧田的皈依處,需要向他禮贊。因為我們現在不這麼修,所以也就不念此禮贊文。但是不管有沒有這樣的禮贊文,我們剛剛所收攝的那尊世尊,已經含攝了所有三寶的皈依境。如果我們的正行是修依師之理,那麼頂門就是總攝一切皈依處的世尊,從他的眉間放光,在他眉間前方虛空中,會幻化出你直接與間接的法源師長,將你直接與間接的所有法源師長,完全地呈現在你眼前,你要好好地祈請,把你所有的師長都牽引出來。以前我的上師赤絳仁波切常說:“我們很壞,自己有多少位的師長總是記得很辛苦,但是自己口袋裏有多少錢卻很容易就知道。


    我們要很善巧地去修依師之理,就是從世尊眉間放光,並向你直接和間接的法源師長,做全面的祈請,使他們明現在你眼前的虛空中。無論你有多少位師長,這些上師裏頭,依師長對你個人恩澤的大小、不同的法緣、信心,對你恩澤最大,最能夠啟發你信心的,以那位師長為首,以他做為所緣境,好好地向他修依師之理。在你對那位啟發你信心最大的師長,修好依師之理後,再進一步地觀想,其他的師長原來都是我這位師長的化身,也繼續對他們做依師之理的觀修。如何修習依師之理我說過了。至於依止的功德有多少? 不依止的過患有多少? 以及依止之後不如理依止的過患有多少? 大家可能都讀過,很熟悉,在此我就不講了。


    依師之理的要訣是根本淨信。信有三種,就是:淨信、解信與實信。雖然信心有這麼多種不同的內涵,可是當下我們修根本淨信的理由是信上師如佛。假若能生得起觀師如佛的具量信心,那麼以後證量的生起就不困難了;反之,如果不能確實的生起,觀師如佛的具量信心,因為沒有根本,那麼花及枝幹就不會很好。我們也常認為我的師長根本不是佛啊! 然而,依師之理卻硬要我修師長是佛。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是錯誤的。事實上,一切取決於一個字。如果你觀上師是法身佛,那就會得到法身佛的加持;如果你觀上師是報身佛,那就會得到報身佛的加持;如果你觀上師是化身佛,那就會得到化身佛的加持;因此,如果你觀他是凡夫,所得到的也只是凡夫的加持。


    阿底峽尊者剛去西藏的時候,有一次正在傳法,有位弟子很大聲地對他講:“請教授!”尊者回答說:“我耳根很好。我們對上師要有敬與信,沒有信心是不可能成辦的。就有這種公案,我們西藏人一心投入佛法修學的行者,不知凡幾,為什麼都沒有人生起證量呢? ”尊者回答說:“您們西藏人觀上師如凡夫,怎麼可能生起證量呢!”


    道次第有兩種法行很重要,卻是很難生起證量的,其中之一是觀師如佛,因為道的根本在依師之理,如果行者不能生起視師長為佛的這種證量,那麼整個道次第的根本就生不起來。第二是知母,觀所有眾生是你母親。如果知母的這種證量生不起來,那以下所謂菩提心的果實是生不起來的,整個大乘道也就沒有根了。


    所以說,要生起整個道體、道次第的證量,前面觀師如佛的證量先要生起,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修清淨觀,因為心中一直串修清淨觀的關係,以後有一天你證得大乘上品資糧道的時候,可以得到一種法流三摩地。我們現在看唐卡是唐卡,泥巴佛是泥巴佛,金子佛是金子佛,只是這樣看,可是當你得到法流三摩地的時候,那種功德會讓你覺得,是真的佛來對你講法。因為你修清淨觀的緣故,證得大乘上品資糧道,得到了法流三摩地,你將看到唐卡及佛像都在向你講法,一直持續修清淨觀,直至證得大乘見道位時,會看到這些唐卡與佛像都是圓滿報身佛。這樣持續地修清淨觀,到最後你會看這些佛像都是真正的法身佛,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可以這樣修學清淨觀與密乘,當你已經能夠成就粗分及細分的生起次第功德的時候,那你看到一切的像都是本尊,一切器世間都是無量盡虛空的壇城。當你完成圓滿次第功德的時候,那一切所現都是空樂不二智。這樣說起來,如果我們能夠以清淨觀來觀師如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我們總想修大法,希望得到很高的證量,雖然有這種欲求心,但是一開始的觀師如佛法行做不到而予以放棄的話,以後的次第根本沒辦法生起來。事實上,師長是不是佛取決於你,而不在於師長是不是佛;是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對方。如果你生起淨信心,即使狗牙也會生出舍利來。有個公案說,西藏有個商人的母親虔誠信佛,經常對他兒子說:“你到天竺聖地的時候,要設法取到一位聖者阿羅漢的牙齒來讓我供養。這個兒子每一次都忘記了。最後母親說:“你如果再不拿來,我可能就死了。但是他還是忘了,在快回到家的時候才突然間想起來,心想糟糕了!於是就把屋旁一隻死狗的牙齒拔出來,拿回去給母親供養,並告訴母親說:“這就是聖地阿羅漢聖者的牙齒。母親信以為真,日夜勤修供養,最後狗牙竟生出舍利。


    寧瑪派也這樣講,如果你有淨信心,蓮花生大士會入你心扉,一直安住在裏頭;不需要我們另外去為他烹調飲食,招呼他來吃飯,如果我們有淨信心,不需要這樣子,因為師長和大德隨時都在你身邊。無著菩薩修彌勒法門十二年,都沒能見到彌勒菩薩;其實一開始修的時候,彌勒菩薩就一直在他身邊。無著菩薩向彌勒菩薩埋怨說:“您的大悲心太小了,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讓我見到您。彌勒菩薩回答他說:“不是這樣的,你開始修的當下,我就在你旁邊,這是有證據的,記得嗎? 你修行的時候,一直把口水吐到我的身體上、衣服上,現在是由於你對那只母狗啟發了不共大悲心的緣故,所以罪障淨除了,才見到我。事實上,十方諸佛菩薩期望我們能看到他們的欲求心是很強的,只是由於我們沒有信心,所以看不到。


    你想要得到十方諸佛菩薩身、口、意的加持,如果把上師排除了,你所謂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就無有是處(不可能發生了)。我們可以這樣強調,如果把自己的根本上師抽掉,放在一邊,然後口念阿彌陀佛名號或持咒,如果你這樣做,阿彌陀佛是不會歡喜的,你也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因為阿彌陀佛也是經由依師去成辦阿彌陀佛果位的,道的根本是在依師之理。


    因此在依師之理中,修上師如佛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一點。可是為什麼需要觀師如佛? 因為你想要得到利益,不想要吃虧,而如果你不能真正的把觀師如佛的證量生起來,這之後的道次第功德,全部都沒辦法生起來的。所以觀師如佛之理,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


    再來,雖說必需要觀師如佛,可是你真的能夠觀師如佛嗎? 能夠的,如果你一直觀師長的功德,不刻意去看他的過患,那一定可以做到視師如佛。不要刻意的去找碴,去看他的過失,只要一直看師長的功德,你絕對可以做到觀師如佛。平常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當他是怨敵,那是因為你不喜歡他,所以只看到他的缺失。事實上,他沒有那麼多缺失,但由於你一直尋伺,找缺失的緣故,就認為他是怨敵,當有一天他對你好,利益你,你因而將他視為親友,一直看他的功德相,於是又說他對你很好,很感激他。這是世間的常態,有時你覺得某個人是怨敵,但因為他對你好,卻又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分離的親友,這種情形在世間是有的吧! 同樣的,若你一直在觀上師功德的層面上用功,即使你觀上師過失的心很強,也會慢慢隱蔽、遮止;若干時間後,你就能全觀功德,視師如佛了。


    更進一步說,我們依教、並從正理(利生角度)去安立這一個問題,有好幾點理由可以說明:
   
第一、金剛持佛說:“五濁惡世時,我會現凡夫相來度化眾生。這是佛授記的,所以沒有疑問。那位最勝化身的釋迦牟尼佛降世的時候,我們都沒那個福報、因緣見得到他,如果在那個時候真的能夠親承法乳、仰承佛顏,我們又何至於流轉到目前呢!由此緣故,佛說:“眾生縱然沒有福報、因緣可以見到我,但是在五濁惡世,如果該眾生適合聲聞乘的教法,我會現聲聞相度化他;如果他適合緣覺乘的教法,我會示現緣覺乘的師長教化他;如果他投生為禽鳥,我會現禽鳥相度化他。


    第二、十方諸佛菩薩,沒有一刻不想成辦眾生的義利,我們都是眾生,所以佛菩薩會成辦大家的義利。既然佛說不知道放棄我們,會成辦我們的義利,可是左看右看,只有這些凡夫善知識時時刻刻不間斷地在成辦我們的義利,對我們講法,這麼說來,他不是佛又是什麼呢? 只要我們有信心,他就是佛了!
   
第三、上師是成辦眾生義利者,就是他來擔負、實踐十方諸佛的利生事業,所以上師的事業等同是十方諸佛的利生事業。


    佛能夠利益眾生的辦法就是說法,透過說法,再由眾生去修行,成辦那種離苦得樂的方便。所以佛是以說法來度化眾生的,而現在能對你說法的,只有這位凡夫相的上師,如果他不是佛,誰是佛呢? 我們沒有可能見到佛,也沒有福報去親承佛的教法,所以佛示現成一個凡夫相的善知識來教化我們。


    所有眾生心中的善業之所以能生起是來自於佛,是以佛的法身當增上緣(注一),現在能夠為我們講法的師長就具有法身功德,他就是人,以這個做增上緣來為我們講法,觸發我們生起善業,所以上師就是佛。諸佛以法身為增上緣來利益眾生,你的稍許善業及善根,其實是上師的恩澤,沒有上師當增上緣,怎麼傳法? 所以他就是佛的法身,他就是佛。你善業的生起,必須透過以佛的法身當增上緣來成辦。那麼現在是誰在成辦你呢? 是上師!所以上師就是佛。


    如果你是這樣用正理來安立,他除了是佛以外,沒有別的好說了。


    第四、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如果說師長是佛,他有佛的內涵和模樣,可是我根本看不出來。回答是,其實真的佛在你眼前,你也看不到的,因為你自己的覺受、看法不一定正確,你可能看佛不是佛,而且佛也可能示現魔相。也可能基於個人的短暫因緣(業緣)現前的錯亂心識,你個人的覺受不一定是正確的。

比如說你患了黃膽病,這時會把白色的螺看成是黃色的;或是因為你自己眼睛的問題,總以為眼前有毛髮披垂,事實上卻沒有這回事。短暫的錯亂都能導致你產生錯亂之識,真正的三毒煩惱,無始以來已經在我們內心深深的積重,受了長久的染著,我們的覺受怎麼可能會是清淨的呢?


    如果我們能以前面所說的道理去思惟,串習觀師如佛,觀想、修學一切的諸佛菩薩的體性就是上師,一切的皈依處、皈依境就是上師,一直這樣的串習,若干時候,你做到了看到本尊的當下,即想他是你的上師,看到上師就做本尊想,見到本尊就做上師想。以此類推,十方諸佛菩薩之外沒有上師,上師之外也沒有十方諸佛菩薩,如牛奶入水,混在一起,你依師之理的量就證得起來。如果能夠觀師如佛,那憶念上師的恩澤就很容易了。你會想說上師真正是佛,我自無始以來遭受很多生死流轉之苦,皆因無明的緣故,如果不是他為我講法,我一定不知道還要流轉到什麼時候。現在我能夠得到來自師長、三寶身、口、意的加持,乃至於我的身軀和一切短暫受用的圓滿,如果不是上師的加持,我就什麼都沒有了,你會念這種恩澤。
    在西藏聶塘有一位名為以喜給謙的遁世苦修者,因為平常一直在苦修的緣故,很多人供養他,所以道糧無缺。他想說,因為很多人知道他正在苦修所以供養他,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一天,他去另一位苦修大德面前聽受依師之理的教法,聽到說:“一切受用能圓滿無非是上師的恩澤。整個心好象被打到痛處一樣,整個頓時改觀,才知道,原來我所有一切的受用,無非是上師的恩澤所獲致,有了上師如佛的證量的緣故,因此他也不想其他諸佛了,就只想上師的恩澤,所以證量就一連串的生起。大師所作《菩提道攝頌》中首先講說:“一切善趣功德的本源,一切善妙福報的因緣,都來自于如實依止師長,因依止師長而有所得,所以即使捨命,也不舍此依師之理。如果時時去勤修依師之理,會讓師長歡喜;要想解脫眾生,我必需如實勤修。


    在憶念師長恩澤之上,生起真正的恭敬心,然而在具足恭敬心之上,如何報師長之恩呢? 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依教奉行。很簡攝的說法,藏文“    (音嘎)”的意思,佛的教法,代表佛的身、口、意無二無別。如果我們可以依佛的教誡去做,就可以得到佛身、口、意的加持,令諸佛歡喜。依教奉行是最好的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就算只看到一位眾生依教奉行,都會很歡喜的。所以說,我們可以依教奉行的話,固然師長歡喜,十方諸佛菩薩的歡喜更不以言喻,我們自己也會得到很大的好處。之前,我曾經講過一個偈頌:“對師長所教授的,若能夠如法如量的去依止奉行,是最好的供養。


    真正要修依師之理的話,應該怎麼修呢? 比如說,依師有八種功德(注二)。第一個是近諸佛位(靠近佛位)。我們應該由很多正理上去安立,確定如果能夠依止師長,能夠更快成佛,以此尋得定解而去好好修學。並且祈求你眼前的上師佛或資糧田的師長,然後自世尊身上普降五彩甘露,把你的罪障淨除,得到上師身、口、意的加持。如果不能這麼詳細觀想的話,可以把依師軌理的五個方法,如依止功德,不依止過患……等等五項(注三),依次做觀想。觀想時,應該能夠把每個定解找出來,在心中產生覺受。有覺受的時候,應稍微等持一下,等持之後再如前地祈求眼前上師、佛或世尊,祈求他普降五彩甘露,把你的一切罪障,特別是把不能如理依止師長的罪障淨除,讓我能夠易於生起如理依止師長的功德,能夠得到師長身、口、意的加持。


    如果對於今生今世,眼前的凡夫相善知識,不能真實的觀他如佛,而當他是凡夫,那在下一世,以及生生世世,你就再也得不到善知識的攝受。反之,如果現在能夠把凡夫相的師長觀為是佛,那來世就有因緣、有可能再值遇,並蒙受如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大菩薩的攝受。


    “上師相應法是很有名而且很重要的,可是什麼是上師相應法? 怎麼修呢? 我們在修本尊時,觀想外相現釋迦牟尼佛,其本質是根本上師的世尊,可以得到佛的加持。但如果你觀想的外相是上師,那麼你可以很快速地得到加持。相反的,不管你修哪位本尊,如果你從來就沒有想過他的本質(體性)就是根本上師,那就根本不可能得到佛的加持。這就好比,陽光可以燃物,但要靠鏡子──聚光鏡,如果沒有聚光鏡來作用,陽光就沒有辦法燃燒物體,透過聚光鏡收攝陽光,再反射到物體上之後,才可能把那東西燃燒起來。十方諸佛菩薩固然是一心想要利益眾生,可是如果沒有透過怙主您(上師),根本不可能利益眾生的。十方諸佛菩薩身、口、意的加持力,都是透過師長而有的。有個讚語說:“一切殊勝的共與不共悉地(成就),皆來自於具恩上師,一切悉地皆吉祥,一切障礙去除皆吉祥……等等


    我們嘴上常念誦供養文(“上師即佛亦即法,上師亦為賢聖僧,上師造作一切善,恭敬供養諸上師。”),念得很快很熟,內涵是說佛、法、僧三寶的總集是上師,然後,我皈依、供養,我們常常這樣供養,以三寶為體性的上師。
    就恩澤本身來說,比較十方諸佛的恩澤和釋迦牟尼佛的恩澤,釋迦牟尼佛的恩澤是更大的,因為雖然有無量無邊的佛降世了,可是我們卻無法聽受他們的教法,然而在釋迦牟尼佛的法運裏,我們還可以接受佛法。


    但是較之於釋迦牟尼佛,自己師長的恩澤就又更大了。自己根本上師的恩澤,不但超過十方無量諸佛,也超過釋迦牟尼佛。在上師薈供的法會,我們都會念誦:五濁惡世的時候,十方諸佛不能調伏眾生,而您降世來調伏我們……等等。能為無量過去佛未化,粗暴難調濁世之眾生,如實開示善逝之賢道”“為無怙主眾多之有情,實際行持勝者之所作”(格西拉念很多偈頌,未譯出),這些都是憶念上師恩澤而說的。


    能做到觀師如佛,是很重要的,當你想要做壞事、想造惡業的時候,你或許會害羞吧! 如果觀上師就是佛,而佛可以遍知一切,會看到你,就會知道你在做壞事,所以若有師長就是佛的定解,你不會敢做壞事。如果你認為上師不是佛,就算是你做壞事,他也看不到,好象佛的能力有限一樣,但並不是這樣子。又當你生氣的時候,對自己說,難道不害羞嗎? 因為上師就是佛,他會看到你生氣啊! 怎麼可以不修忍辱呢? 由此看來,觀師如佛是很重要的關鍵。如果律儀不好好的守、不能觀師如佛,不覺得上師是佛,看不到你在做壞事,所以不怕上師、不怕佛,反倒是怕護法,特別是長得很凶的護法,像天、龍、非人、精靈等,怕他們會傷害你,反而對他們很敬畏。這是顛倒的做法。
    各位對道次第裏依師之理的法理,可能整個都很清楚了。因此,我不過是把如何修學、觀修的理則,簡要地告訴各位罷了!


    以上這是座上修(正座修)。那什麼是下座修(亦稱座間修)? 我們剛剛是觀修,體性是根本上師,外相現釋迦牟尼佛相的世尊,在我們頂門上安坐著。這時我們先持一下釋迦牟尼佛心咒。持完以後,再觀想頂門上的上師佛融入你身中,你變成佛,接著從你心口放光普照十方,遍照器世間及情世間,所有器世間都清淨莊嚴無礙。觀淨化六道一切情世間,光芒照到地獄道眾生,讓他們慢慢經過依師之理,最後成佛;依此類推,地獄、餓鬼、畜生、人道、阿修羅、天道,這樣依次地把六道眾生都淨化,變成佛。最後把所有器世間融到情世間,情世間眾生都成佛了。再與眾生共同持釋迦牟尼佛心咒,然後把情世間的眾生融到你身上去。把光收攝回來之後,融到你這尊釋迦牟尼佛(世尊相)之上,然後一切化空。在空性之上,把自己幻化成你平常所修的本尊相。


    上師佛在你身上所安住的地方有三個,第一個是在你的眼前;第二個地方是在你的頂輪上;第三個在你心輪(心窩)上。如果我們想要好好的淨罪集資,就應該觀上師佛在你眼前的虛空中。在修整個菩提道次第時,則應該修上師佛在你頂門上安坐著。當你修完,上師佛則是要從頂輪融入你身,安住於心口。平常要觀想上師佛就端坐在你心口,那表示上師佛的心,與你的心無二無別。這樣就能夠斷除你非法的行為,因為上師佛就在你心中,你的心就是上師佛的心。上師佛常端坐在你心中,可以敦促你如理修行。這有很大的意義在裏頭。當你飲食的時候,就先供養在你心口的上師佛;當有人對你禮拜的時候,你就想他是在禮拜你心口的上師佛;有人向你求加持的時候,你就想,是你心口上的上師佛加持他。上師相應法與自己的心,不相分離是很重要的關鍵。如果你也修本尊,就想本尊、上師還有你的心,三者無二無別,這是上師相應法的修法。一般我們修宗喀巴大師上師相應法時,外相是現宗喀巴大師的相,而事實上是總攝一切諸佛、上師的功德。總之,不管你修哪位本尊,如果你不能觀那本尊的本質就是自己的上師,那加持是進不來的。因為大家都需要利潤,大家都想要法益,不想吃虧,所以我再三殷重的強調。如果能如理依教奉行的話,就剛剛所講的教授,你會得到很大的法益、利潤。如果不能如理依教奉行,就會吃很大的虧。因此我期望大家都能這樣去做。


    當你在睡覺的時候要怎麼修上師佛呢? 你可以觀想上師佛,就在你躺著時頭朝向的那一方,以這樣憶念而安眠。臨睡時,向眼前的上師佛祈請加持,讓我能夠與法相應,對佛法能貫徹,得到究竟。早上起床,臨醒之際,那一念,馬上觀想,上師佛降臨在我的頂門上,然後向他祈請加持,我今天身、口、意的一切行為也都要如法。


    至於上師佛的體相,如果你修觀世音菩薩,他的本質就是根本上師或具恩上師,外相現觀世音菩薩。如果你所修本尊是度母,那麼度母的本質體性,就是我們的具恩上師,而外相現度母像。上師的本質就是本尊的本質,本尊的體性就是上師的體性,也是十方諸佛的體性,如果有超越或是與上師體性相違的,那表示你沒有修好上師相應法。當你在念誦:“上師即佛亦即法,上師亦為賢聖僧,上師造作一切善,我趨皈依諸上師。向他禮敬時,口念這些詞句時心中也要憶念(隨念作觀)才對。


    關於下座修的內涵,我上次已講過,比如說,飲食瑜伽、睡眠瑜伽,還有淨罪集資,具有正知、正念,還有以戒慎的心去過你的生活。你應該在下座的時候,特別去看那些與當下主修法門相關的書藉。在討論道次第的時候,也應該要問有關道次第的法行問題,不要只問文字字義而已。


    《廣論》中提到的依止法,有意樂與加行依止。意樂主要分為兩項,首先是根本淨信,也就是至心地思惟依止功德,並好好逐一地憶念他,然後生起定解,確實相信上師是佛,直至你生起觀師如佛之前,要這樣不斷地去修,這是根本淨信。繼而觀上師恩澤而生起恭敬心,如前所說的一樣。在你不能對他生起真正的淨信、真正的恭敬心之前,要一直思惟抉擇,這是正行修。


    結行是回向,就是以普賢菩薩七支供養願文,做廣大回向。下座修時還應該做些什麼呢? 還應該要做禮拜、旋繞(經行),還有念誦經文,觀閱教典(特別是有關你正座修的內涵,與展示修行道理的法行經論,要好好地觀閱)。將護所緣境,把依師之理的所緣境好好地觀想,然後緣念。


    總之,依師之理有三個法行,第一個是,好好將護所緣境,好好緣念所緣境。第二個是持戒;第三個是要集聚資糧。以這三個法行去行持,來修學依師之理。
    另外,你要修學易於獲得止與觀的資糧有四:即密護根門,正知而住,飲食知量,以及勤行睡眠瑜伽。至於睡眠當中怎麼做,上次已講過了。


    有一種邪執說法認為:“修行的時候止修就好,不要觀察,不要做觀察修,因為如果你數數觀察抉擇,那是在聞思的階段,不是修行的過程。”(52頁第2)“第二破除于此修軌邪執分別者,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執著於相,是成佛的障礙,這是邪執。我曾說過:“觀察修止住修兩者應先做觀察修較為重要,而且更好。若你想要得到定解,應該經由數數的觀察抉擇是比較好修行的。就好象如果你對那貪境一直觀察抉擇,一直思惟的話,你的貪心會更大一樣。如果你對嗔境一直是覺得被傷害了,一直數數地觀察抉擇,那嗔心會起得更大。止修的時候,如果能夠把所指的法義明現人心,而且能夠究竟,那麼經你觀察抉擇出來的法義定解,就更能夠好好地修。也就是說,該止修的止修,該觀修的觀修,以聞、思、修三慧,依次而成辦。


    第四大門徑分兩項(59頁科判),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依師之理。乙二、依止完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又分兩項:“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以及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要能夠以暇滿人身去攝取心要的話,你應該要先明白、認識什麼是暇滿人身,因此於有暇身勸取心要分三:丁一、先瞭解什麼是暇滿人身;丁二、思其義大;還有 丁三、思惟暇滿難得。


    暇滿分二項,戊一、閒暇戊二、圓滿,即八閒暇、十圓滿。什麼是閒暇? 離開八無暇,稱為閒暇。而八無暇就是指三惡道、長壽天、無佛教處、生邊地,還有愚癡、邪見等八種。我們目前短暫的得到了人天果位,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在三惡道中,只有今生這一世得到人天果位吧! 如果我們投生在地獄,所受的苦,如同燒紅的鐵或是木頭,令我們不能忍受。熱地獄之苦,是百千萬億倍數之苦,由於一直受苦的緣故,根本沒辦法聞到佛法,也就不可能修學佛法,只有受苦。如果是投生在熱地獄,不要說修學佛法,連佛法這名詞也都聽不到。所以今天我們沒有投生在熱地獄是很幸運的,那是因為憶念上師三寶的恩澤而不墮地獄,才能夠在這裏聽聞教法,十分隨喜,念師恩澤。就是以這種心情去憶念寒冰地獄,大有情地獄……這樣逐一修地獄道之苦。同時,也要修餓鬼道的若以及畜生道的苦。如果讓我們有三、四天不吃飯而叫我們學佛,這時我們可能只想到肚子餓的問題,不會想到佛法。在餓鬼道的眾生,好幾年都得不到食物,那種饑渴很痛苦的。現在我沒有落入餓鬼道,又可以得到人身來修法,我真的是好幸運,要如此觀想,修隨喜。在我投生為人身,可以修法時,我必須修法,必須取心要,不修法不行。我們不必想得太遠,就是眼前的一隻狗,它從生到死,嘴巴根本念不出一句六字大明咒。這樣一想,就知道唯有依著上師三寶的恩澤,我今天才沒有墮入畜生道,那種愚癡、冷熱、饑渴,還有被殺戮、被壓迫,以及互相吞噬之苦。我不但沒受到這種種苦,還得到人身,特別是得到一種可以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這時若不修學佛法,更待何時?


    如前面所說的,你可以明現眼前的皈依境,或資糧田,最後融入頂門的上師佛,然後邊修觀想淨罪、加持,邊修我們剛剛講的這些法行內涵。為了在正行修持暇滿人身時,能夠生起證量,我們要將資糧田或上師佛安放在頂門上。修的時候一直觀想,他把我們不能夠如理證悟暇滿人身、暇滿義大的障礙去除,讓我能夠很自然、順暢的獲得生起證悟暇滿人身的功德。


    即使得到天眾的身,也不能像人身一樣,可以修學佛法,他們大部分只是一天到晚迷惑於享樂。舍利弗的弟子投生於天人中,每天騎大白象遊樂(天人很享樂),舍利弗想向他講法,他只用手打個招呼就走了。像這樣耽溺於享受,他根本就沒有時間、沒有意樂要聽法,因此舍利弗只好回來了。我們很幸運,得到一種可以生起出離心,以及對佛法有信心的暇滿人身,並且在今天得到暇滿人身的當下,能夠清淨圓滿地修法。事實上,即使你投生為人,卻投生在黑暗劫,沒有佛教住世的劫中,乃至於生在邊地,沒有佛教的地方,也是不能修法的。若投生為野蠻人,沒有文明的地方,生在邊地,根本沒有人會修法。或者你生為聽覺障礙或者其他根器不具,不能聞、思、修佛的教法,根本就沒有分辨善、惡的機會。至於持邪見者,就更不用說了。我們都沒有像那樣,能得到暇滿人身是很幸運的。什麼是暇滿呢? 遠離八種修法的逆緣,稱為閒暇。什麼是圓滿? 圓滿具足十種學法的順緣,稱為圓滿。十種圓滿分兩種:五自圓滿和五他圓滿,也就是說,從自身來看,以及從他方來看,所必須具足的五種條件。


    五自圓滿是說:第一、要生為人。第二、生中土,我們所投生的地方有道次第的教授,所以算是生在中土。也就是說,已生為人,而且生在佛法宏揚昌明的中土。第三是五官具足。第四是業未倒,是指沒有犯五無間業;就算你犯了五無間業,你能如理依止師長,修密法的話,還是可以成佛的。第五是信處,具有信處的條件是:你能夠深信增上三學、可以深信菩提道次第教授,以及深信三主要道。這五個條件我們都已圓滿,叫五自圓滿。因為對自己是不會隱蔽的,都可以瞭解自己有什麼,所以應該知道自己有這種條件。


    那外在條件的五他圓滿是:第一、佛要降世。第二、是說正法,如果佛降世,可是他尚未說正法我們就死了的話,那也沒有用。目前我們不但是值佛降世,而且佛所說的正法至目前也還流傳著,所以我們還是有這個因緣。整個佛所說的教授內涵,到目前為止,師長還一直在傳承,教授著正法。第三、法住世是說,這世間有沒有法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心中有沒有法的存在;若你心中還有法味,對法還有希求,法仍安住在你心中,這就是法住世。第四、法住隨轉,隨法行,能夠依教奉行,教轉隨喜。即使你已經具有很多條件:佛法住世、也有人講授,可是你沒有具足修法的順緣,也是不能夠順利的去學法。


    有的人為了學法,很努力、很辛苦地去成辦順緣。但在成辦順緣的同時卻無法學法,所以為了成辦順緣,對修學佛法反而造成很大的障礙。雖然我們必須具足順緣,然而成辦順緣是為了讓你學法,若是把順緣的成辦當成了重點,而把修學佛法忘記了,這是不對的。應該讓成辦順緣變成你修法的僕人,如果行者成為成辦順緣的僕人,會造成修法上很大的障礙。能夠捨下現世的一切去專修佛法,是不會餓死的。世尊說過,由於我的加持,因為福田力的關係,末代如法修行的眾生不會餓倒的。若是不能捨下現世的一切,一直迷惑在順緣條件的成辦上,其成辦的結果就是連法也沒有了。有句俗語說:“如果你可以把受用資具像屍體一樣的棄舍,就會有很多鷲鳥跑來吃死屍。事實上,受用資具就像大鵬鷲鳥一樣,一旦你把順緣舍掉,不要這些了,一心修法,順緣反而會像鷲鳥一樣,一直靠過來,會有很多人為你成辦。有人問宗喀巴大師:“我修財神本尊好嗎? ”大師說:“若你要修財神本尊,不如修舍掉現世一切,自然會有財來。如果好好修法,就會有財來。不想求財,就會有財;想求財,反而不會有財。


    舍掉現世一切,不是叫你當乞丐。什麼叫舍掉現世一切? 一位尊者說過,有多少錢財你都不在意,就稱為舍掉現世一切,因為不貪著你有多少錢財,你心中已經離貪了,稱為舍掉現世一切,倒不是要你去當乞丐。以法律來講,以前國王訂十善業為法律,因為天人有天理,人有人道,我們應該如何合理、知足地去受用物質是很重要的。所謂的舍掉現世一切,不是叫你當乞丐,當你舍掉現世一切,財寶自會來找你。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你去遍尋一下,看哪里有一個如法修行者的屍體。舍利弗說:“根本找不到。但是要找商人的屍體,則遍地都是。


    放心!如理修法不會成為乞丐,多聞天王的兒子(財神)會幫你。近代沙拉寺的一位堪布(住持),有一次他想請購大藏經(藏文甘珠爾”),有人問他說:“你沒錢,用什麼去請? ”他回答說:“只要我好好持戒,好好修法,多聞天王子會幫我忙。果然不錯,之後他得到的大藏經很多,幾乎沒有人可以背得動。多聞天王子不只是幫助好好修法的人,也會幫助佈施者。如果不佈施,多聞天王子是不會幫助的,反之,如果能佈施的話,他會讓你增上受用。若是為了謀取財物、想賺錢而去求灌頂,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樣做,多聞天王子根本不會幫忙,就算修財神爺也沒有用。佛說過,基於佈施可以得到圓滿受用,基於持戒可以得到人身。今天講到此為止。


【解惑篇】

    :獻曼達拉須不須要特別的口傳?
   
:不需要,如果有普賢七支供養願文,可以順便念,如果想要口傳,我有念過就是口傳。當你得到道次第的口傳,就同時得到獻曼達的口傳了,因為六加行的時候有獻曼達,就會同時得到口傳。

    :所現的世尊面是和我們相對或是同方向? 上師佛如何互相互攝呢?
   
:五方寶座最後都變成外相現釋迦牟尼佛的相,頂門世尊的心口放光,幻化出你直接與間接的法源師長,為什麼需要這樣做? 因為你要對他修依師之理,要修念恩生敬及根本淨信。你的面容是朝你,在眼前的虛空中與你對看,這是為了要生起念恩生敬、根本淨信的緣故。


    至於我們本身可以融來融去(互攝)? 由頂門的上師佛,也就是世尊的心口放光,照射到眼前的師長,之後師長又融到上師佛的心口,因為幻化放光出來的地方是佛,所以師長也是佛,你觀師如佛的緣起就很強,這個緣起就特別的有力量,因為他是佛幻化出來的上師,所以我們眼前的師長就是佛,這樣對修觀師如佛有特別的效果。我們在禮拜三十五佛與修總懺悔文的時候,三十五佛也是如此地,由世尊的心口放光,幻化出來三十五佛相。當我們禮拜時,一樣當他們是真正的佛,這樣一路融回來,道理是一樣的。


    總之,一切皆由上師佛幻化出來,包括壇城本身以及安坐壇城之十方尊眾、所有眷屬,都是從上師佛心口放光幻化出來的。為了讓你能夠真正生起依師之理的緣故,所以你必須這樣做。


    比如說,從上師佛心口幻化出來的眾多直接與間接的法源師長中,你對其中某幾位或一位感到很難生起信心時,應該先從最容易令你生起信心的那一個師長,做為依師之理的主修,當你可以生起證量之後,再觀想其他的,特別是那一個最難生起信心的師長,要觀想他原來是主要根本上師的幻化身。這表示,主修是佛,其他師長也都是我們主修上師佛的幻化,所以他們也是佛,不過是上師佛的化身罷了!就算很難對他生起信心,但是如此修習的效果會很好。就這樣,師長從佛的心口融入、互融。師長證量的高低沒有分別,重點在於哪位師長對你恩澤最大,你對他信心最強,以他來做主修。也就是說,師長的證量高低沒什麼關係,只要是你本身能對他產生最強的信心,最大的感恩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說,阿底峽尊者觀金洲大師為佛。為什麼呢? 證量上他雖然不如其他師長,但是尊者認為他的恩澤最大,對他的信心最強,所以尊者觀他是佛。阿底峽尊者的師長有一百五十多位,可是當他聽到金洲大師的名號,馬上就流眼淚,然後兩手合掌。有人問他說:“難道說你這麼多師長裏頭,金洲大師的證量最高嗎? 別的師長證量比較低嗎? 為什麼你聽到金洲大師的名號,馬上就掉眼淚,然後合掌呢? ”尊者回答說:“不是這樣子的,師長彼此間的證量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金洲大師對我的恩澤最大,我對他的信心最強,因為他啟發我產生最強的信心──菩提心,所以當我見到他的時候,會馬上掉淚合掌。總之,為了能夠觀師如佛,啟發淨信、恭敬,並能夠生起清淨觀,生起依師之理的證量,所以必須從上師佛的心口,幻化出我們的法源師長。不是像孩子看電視節目一樣的心情,去看那些幻影。依師之理不是變戲法,不是遊戲,是為了讓你能夠生起觀師如佛的信心。

 

    :在我們觀想整個壇城時,是否也要用此種方式去觀想?
   
:沒錯,特別在修依師之量的時候,要觀想您的直接及間接法源師長,由上師佛心口幻化出來。另外觀修暇滿時,只要觀想頂門上師佛安住就好,不用再幻化師長。如果你硬板板的想成有一尊佛,就像泥巴佛像坐在我們頂門上的話,不是這樣子,佛會幻化出無量光、光明普照十方,一直在度化眾生,在成辦眾生的利益,要這樣想,他是很靈活的,他是非比尋常的利益有情者,不是一尊泥巴像坐在頭,如果只是個泥巴佛,那就沒什麼安住了。不要這樣想。

 

    :我們在觀上師佛幻化出師長後,我們眼前的上師佛是否仍在? 或是融入哪里去?


    :剛剛提到,如果你是為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應該觀他在眼前,為了求加持以及修道次第,應觀他安住在你的頂門上,平常要觀想他融入你的心口,一直安住在那。從前有一位蒙古比丘修習依師之理,修上師在頂門上安坐著。因為他禿頂,頂門的上師一直滑下來,於是他回報上師說,您讓我把上師佛安住於頂門上,但是因為我的頭頂很滑,他會一直掉下來。他上師回答說,那你就觀他被糌粑粘著好了。

 

    :如果已修本尊法時,格西拉曾提過要把上師觀成本尊。請問格西拉,當我把上師觀成本尊之後,是否還要再把上師觀成釋迦牟尼佛?
   
:本尊就是佛,比如說我們修觀世音為本尊的話,觀世音就是佛啊! 所以本尊就是佛,本質是上師,與上師無二。

 

    :可是剛才提過要把上師觀成釋迦牟尼佛的呀!
   
:我是說當你修本尊法的時候,在你受過灌頂之後,要修觀世音本尊,就要觀上師本質與本尊無二無別,然後外面現本尊相!先前我們提到的是皈依境的總攝,以釋迦牟尼佛為總攝。可是本尊本來就是佛啊! 他不是菩薩,本尊不管哪一尊,本質就是釋迦牟尼佛,外相是否是釋迦牟尼佛,倒是不一定的,一尊佛一定可以成辦所有本尊的事業。如果他做不了的話,那表示他的證量不圓滿。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我們這個時期,是釋迦牟尼佛降世來度化眾生,這一尊就夠了,不需要兩尊佛。如果,需要兩尊佛來降世,那表示釋迦牟尼佛的證量是有限的,是佛就有辦法去成辦利益眾生,一尊佛就夠了,他的證量是圓滿的。


【注釋】

    注一:依據《藏漢大辭典》,增上緣四緣之一。對於生果能增加勢力,如眼等五根對於生起自果眼等五識能增加效力。名增上緣。
   
注二:依師的八種功德:一、近諸佛位;二、諸佛歡喜;三、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四、不墮惡趣;五、惡業煩惱悉不能勝;六、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七、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八、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廣論》37頁第9)
   
注三:依師的五項軌則:一、供獻財物;二、身語承事;三、如教修行;四、親近勝利(依止功德,參考注一);五、不依過患。


    注四:事實上,菩提道次第教授,四大教派都有,因為陸續有人做注解,就格魯派傳到我們現在而言,比較有名的,大家共許的有八部典範作品,也就是八大教授:一、《廣論》;二、《略論》;三、《極略論》(以上三部由宗喀巴大師所撰);還有第三世嘉瓦仁波切所撰的 四、《道次第熔金》;與第五世嘉瓦仁波切所撰的五、《妙音教授論》(或是叫做《文殊言教》);四世班禪善慧法幢喇嘛的 六、《安樂道論》;及第五世班禪善慧智喇嘛所著的 七、《迅速道論》;再來就是經師昂旺劄巴所寫的 八、《善說精華》,總共八部。


    我們現在常用的是《廣論》與《略論》,全都只講顯經,並沒有加入密法,是到了班禪喇嘛才把密法寫入。由於《安樂道論》是顯密雙運,就要配合密續,是以它的目標是金剛持佛(釋迦牟尼佛傳密續時所現的身相),所以一開始就禮敬金剛持佛。同樣是修道次第,要看你修的是哪一部,啟請的就不一樣。


    《廣論》雖然只寫到顯經的部分,可是宗喀巴大師也提到,最終還是要導入密續(大師另外造有《密宗道次第》)。袞卻格西拉主要是講《廣論》,是顯經的部分,然而格西拉的開示仍完整地將最終的目標導往密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