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5 18:35:2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15 18:33:29   編輯部 報導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四講 思惟集諦

袞卻格西講授 

第十四講  思惟集諦

    難以得到的暇滿人身我們已經獲得了,難以值遇的諸佛正法我們也遇到了,非常難於蒙其攝受的善知識我們也已經蒙其攝受,此時,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順緣沒有不圓滿的時候,我們的責任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世間的事情就像水波的紋路一樣,一波盡了一波又來,沒有完盡的時候,是以此時此刻,我們應該觀待(依著)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信解,一心地修學佛法。否則死無定期,而死的時候只有佛法有用處。因此我們現在的責任,就是要依自己的能力投入佛法的修學,盡可能的去做。


   
即使我們現在所修持累積的善業是那麼的微小,然而在累積善業時的動機,也不應該只是為了今生的義利、或者是只為自己下一世能不墮三惡道,去獲得人天的果位;或者為了下一世能夠出離三界、了脫生死,這樣的動機是不圓滿的。就算你造的善業是那麼的微小,我們也應該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以菩提心來做為動機。或者說你的善業很大,能夠長壽、能夠去修學善法,可是你的目的安立於人天果位,希望下一世能夠投生為人或天,那還是六道三界、還在輪回裏,不是解脫之因,也不是成佛之因。儘管你所積造的善業是那麼的微細,而你以菩提心作為意樂,是為了眾生的緣故而要成佛,由於法界眾生是無量無邊的。因此這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只要動機是為了眾生願成佛,能很清楚明白的安立這種菩提心,即使只做了很小的善業,那也是無邊的福德,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的善業很小就輕視它,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要能夠究竟徹底地圓滿眾生的義利,自己必須先能夠圓滿二利(自利與利他)。如果自利沒有辦法圓滿,而要去成辦究竟的利他事業,那是不可能的事。為了一切眾生的義利,我一定要成佛,這是很明白的,因為成佛之後才有這種能力去利益眾生。即使我們現在所聽聞到的只有一偈一頌,也不能輕忽它,因為這是為了眾生的義利而來聽受的。在當我們發願為了利益眾生所以我要成佛之前,我們必需要能通達了知,成佛之方便以及成佛之理。要達到成佛的目標首先就是要修道,要修習能涵蓋整個顯經、密續教義的三士道次第。在我們所聽受的教典中,最殊勝的三士道次第教授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廣論》從開頭第一步的依師之理到最後的止觀,就是完整的成佛之道,它的次第無誤,而且不增不減的安立著,非常易於攝持,只怕我們不去實修,否則很容易用來調心,使我們得到受用。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以四個門徑來說明,就是: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以及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兩項: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乙二分兩項: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丙二、如何攝取心要的道理又分兩項:丁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丁二、如何取心要的道理。丁二又分三項: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我們已經講過。當你學習共下士道次的時候,要知道它是不貪著于三有的安樂。共下士道是表示一種引導往中士道與上士道的前行支分,所以稱之為法。


   
中士道次的主要內涵是什麼?凡是由煩惱及業所驅使的有漏的蘊體(五蘊身)之續流,事實上它是以苦為體性。上從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下至欲界無間地獄,這有漏識的蘊體的續流,一樣都是由煩惱及業驅使。我們不知道它是以苦為體性,反而以苦為樂,是以貪著輪回,顛倒取捨學處(該取該舍的地方),因而造業受苦。為了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所以講中士道次。
   
講到苦的內涵,我們提到六苦,可以涵攝為三苦;而八苦主要是講人道的痛苦。思惟痛苦、認識痛苦,知道痛苦是很重要的,是個關鍵。在認知之上你才會深入地去想:痛苦從何而來?它的因是什麼?痛苦的因不是別人給你的,不是創世主給你的,也不是毫無因由就生出來的,認知後才會驅使你去尋找痛苦之因,再予以斷除。


   
我們講過三苦:苦苦、壞苦、行苦。我們一般所認為的痛苦,其實是苦苦而已。能夠思惟苦苦而厭離它,動物也有。一般來說,我們把輪回的安樂當做是快樂的,事實上這種安樂不究竟,到最後是苦的,是以苦為體性,這被安立為壞苦。我們現在的問題在於:對於三有的快樂視為安樂,不知它的本質是苦的。因為這個緣故,生起貪著,進而造業受苦,這是煩惱()、業、苦的成立之理。一旦有了由煩惱及業所感招的有漏五取蘊身,這個行苦(有漏五取蘊身)成辦的話,雖然它本身並非什麼苦受,不論你投生到什麼地方,它終究會引導你受到苦苦及壞苦之果。能夠思惟行苦而厭離它的人極少。


   
當你碰到苦苦時會起嗔恚的心,想排斥它;當你蒙受壞苦的時候,因為你起了樂受,所以會起貪心而貪著它。行苦雖然是不苦不樂受、是舍受,但因為它是一種愚癡的狀態,會導引出煩惱、貪心或嗔心,因而產生對苦苦與壞苦的執著。三苦因而導出三毒(貪、嗔、癡)。壞苦是你以苦為樂,所以會產生貪心。貪著之後,到頭來還是會變成苦苦。因為我們不能真心體會苦苦的關係,所以會起嗔恚心,這嗔心日後就會引導我們去三途。輪回中的安樂的覺受是快樂的,只要你努力修習,就會知道它是壞苦(壞滅之苦),原來那只是另外一種苦的行相罷了!如此就能對輪回的安樂視為痛苦,而減少貪著。因為你覺得它是苦受,然後產生排斥的心態,因此起了厭離心。思惟行苦的時候,你知道輪回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體性,原來安樂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都是愚癡所導致的。基於對行苦的思惟,產生了厭離心之後,愚癡就會慢慢地減少。


    “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167頁最後1),三惡道的苦之前我們已經講過了,現在說一下人道的痛苦。回顧一下前面所思惟過的暇滿人身的重視及苦的區別,我們曾提到暇滿人身是很珍貴的,能得到這人身就應該好好的運用來學習佛法;現在又說人的苦遍一切。這兩種說法都沒錯,確實是這樣子。說到人身,確實要有暇滿的人身才能好好地修學佛法,所以要珍惜它。如果說,得到人身能不痛苦,倒是很好,但事實上,這個人身有很多的缺陷,像生、老、病、死等,是充滿痛苦的。我們為了說明修學佛法需要具足順緣,所以安立暇滿人身是很珍貴的,但這個人身是以苦為體性,也是沒錯。饑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很勞苦地追求著,去營生、過活),複有生老病死等七,餓的時候有餓的苦,口渴時有渴之苦,還有寒冷的時候有寒凍之苦,熱的時候有熱受之苦,這不需要多說,每個人都有這種感受。


    “
非天之苦,也就是阿修羅道的痛苦──嫉妒,阿修羅對天界眾生的富足圓滿心生嫉妒。這在人間也是一樣,同樣會嫉妒稍微比你好一點的人,這些情形我們很清楚。為什麼阿修羅要嫉妒天人呢?天人飲用的是瓊漿玉液,是甘露;如意樹的根部長在阿修羅界,而果實卻生在天界,阿修羅無法享用;天人所居住的天宮在上層很莊嚴,下面才是阿修羅住的地方;雖然阿修羅的女眾很美麗,卻被天人奪走,所以他們很生氣,一直為嫉妒所困擾而痛苦。並因此而經常與天人戰鬥,可是在砍殺的時候,天人雖然會死,卻在刹那間又復活了,但阿修羅則一砍就死,因而更加痛苦。(168頁第5)“與天鬥諍,受割裂等傷身眾苦,身體會受傷、受割裂等之苦。另外,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指嫉妒)障故,阿修羅們雖然有智慧分別力,可是由於嫉妒心太強,把智慧障礙住了,所以無法生起真正的出離心。於彼身中不堪見諦。這個見諦是指證到見道位。因為沒有出離心,所以不能親證空性,這是阿修羅的障礙。


   
思惟天界苦分二:一、欲界天的苦(有三種);二、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粗重苦。
   
欲界天的三種苦是指:一、死墮苦之中又分:甲、死歿之苦。(168頁第9)“死歿()苦者,如雲: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於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就是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歿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於彼。還有 乙、墮下處苦,福報享完之後會墮到下界去。二、悚栗苦者,欲界天中也有互相鬥爭和畏懼之苦,因為天界眾生中,福報大的常會去侵害福報小的。三、斫裂殺害苦,與阿修羅戰鬥的時候,所受的割截之苦等等。


   
有關 甲、死歿之苦中所說的五死相,是指天人臨終時,會現五種衰相:1、身色變得不可愛;2、不樂本座;3、身上的花蔓凋萎;4、衣服有垢染;5、身體出汗。雖然天人平常一起嬉戲玩樂無盡,一旦五衰相現起的時候,其他的天人就走得遠遠的,只會用花灑過去祝福,他會很痛苦。在他善業福報享盡之後,不但知道自己就要死了,還能預知會投生到地獄、餓鬼或畜生三途中的某一道,那種痛苦是難以忍受的。


   
二、悚栗之苦: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這個福報大的天子一現身,諸薄福天子見到他時,或因自慚形穢或懼欺淩而產生極大畏懼憂苦。


   
三、斫裂殺害之苦:謂天與非天鬥諍的時候,受斷支節破裂這種身苦。鬥諍中雖然說阿修羅比較吃虧,可是天人也是會有些痛苦。有個故事:有一次天道與阿修羅道戰鬥的時候,天道敗得很慘,他們就請問金剛手菩薩說:我們與阿修羅戰鬥,被打敗了很痛苦。金剛手菩薩答說:你們要依止戰神才會勝利。由此證明天道眾生也吃過很多戰鬥之苦。又如驅擯之苦,(169頁第3)“謂諸具足強力諸天,才一發憤(憤怒),諸劣天子(福報比較劣的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色界及無色界的苦,(7)“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這是指沒有現行之苦,沒有所謂的苦苦,但是煩惱隨逐,仍為它所驅逼自在(驅使控制)。上二界到死的時候都還是為煩惱所自在,由粗重(生性不堪忍是粗重性)為苦,身心不能作主、不自在。有些天道眾生投生的時候知道要投生了,死的時候知道要死了,除此之外沒什麼想頭。雖然天人長久享樂,等到垂死的時候,福報享盡了,前世的煩惱現起,下界(欲界)的心又再生起,一旦欲心生起就造作煩惱,因此又墮入三惡道,是以生到天界,還是不保險。無色界的眾生以為生到無色界後,就得解脫、不會再受苦,結果等他福報享盡,又墮入三惡道去了。他這種的解脫不是永久的,是邪見,並且這以後墮得更快、更嚴重。(11)“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生起出離心)”


   
我們要清楚,為什麼會這麼痛苦?理由何在?便當觀察其因,念雲如是生死以何為因。而去尋找苦因。宗喀巴大師曾講說:如果不能至心思惟苦諦過患的話,不可能真正生起出離心,如果不能明白集諦的還滅次第,就不可能正斷輪回根本。前面是思惟苦諦,再來思惟集諦。


    “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一、煩惱發生之理;二、彼集業之理;三、死沒及結生之理。”(169頁科判)煩惱發生之理分四點來說:一、正明煩惱,先認識煩惱是什麼。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煩惱生起來的因。以及四、煩惱的過患。(170頁科判)
   
首先是認識煩惱。(170頁第7)“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不寂靜的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當任何一個法(念頭)生起,使你的心不能寂靜,這種不寂靜、很粗惡的心相,稱為煩惱。這是總想,還有各別相。


   
煩惱的各別相,可分為五利使及五鈍使,即五種見煩惱(見惑)與五種非見煩惱(思惑),五非見煩惱是指:貪、嗔、慢、無明()、疑。


   
一、貪者,(170頁第10)“謂緣內外可意境(可愛境,然後)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像油染到布,很難洗),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一旦你碰到可愛境,貪愛的心就會生起而難分離。一般說來,貪欲很難根斷。


   
二、嗔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產生苦苦之器具)”比如說刀杖荊棘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于彼諸境(不可愛境界)思作無()(損害的事情)


   
三、我慢,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因為壞聚見(薩迦耶見),執為實有,所以會在功德等各方面認為很了不起,而生起我慢。


   
四、無明,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汙無知。因為我們有四顛倒見──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不淨為淨,以無我為我,因此不知道有四聖諦的內涵,也不是真心的相信前世後世、因果業報。對三寶也很輕忽、沒有定解,這都算是無明。


   
五、疑者,是指緣諦等(四諦、業果、三寶)三法,念其有嗎?還有沒有?是嗎?不是嗎?一直在懷疑。比如說,到底有沒有解脫?到底有沒有道諦可修?到底是真的?還是不是真的?這種懷疑是不對的。對解脫最大的傷害,莫過於懷疑。因為懷疑的緣故,所以不能趣入成就解脫。
   
其次是五種見煩惱:
   
六、壞聚見(薩迦耶見)(171頁第1)“謂緣取蘊(五取蘊身),計我我所(執取我及我所,以為是實有的,我所是實有、是屬於我的),染慧為性,以自己的身體為所緣境,產生實有執著,稱之為壞聚見或薩迦耶見。如果以他眾生為所緣,產生一種實有的執著,這不是壞聚見,是無明。


   
七、邊執見:(171頁第3)“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為實有),計為常恒(常邊),或見斷滅(斷邊)(也就是說)無從此沒,結生當來(這是斷滅見),染慧為性。就是說,因為有一個薩迦耶見,執是實有,所以此生命終時候,此不生不滅,這是常邊,是一個錯誤的見解。
   
八、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者任何一種都可以,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依著邪見、邊見、及薩迦耶見所見到的蘊體,執為最勝,這樣的見解稱之為見取見。


   
九、戒禁取見,(171頁第4)“謂緣壞戒,可舍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可以解脫),染慧為性是指戒律、律儀,是行為,凡是認為我所執的戒是最好的,所執取的禁行可以解脫、成佛,是最殊勝的,這樣顛倒的執持稱為戒禁取見。換言之,以錯誤顛倒的行為戒律,以為我透過這樣的行為,就可以解脫成佛,稱之為戒禁取見。就像印度有那外道,他們以五據火(東南西北中)來修行,以為在裏面待很越久越好,就可以解脫;或跳三叉戟,從高處往下跳,以為插死就可以解脫;並有認為恒河之水可以洗罪;這些都是外道的戒禁取見,他們以為所持的戒和某些行為是解脫之道,這都是錯誤的。


   
十、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印度外道天神叫大自在天)及勝性(數論派主張所知分二十五種,其因為總主(另譯勝性)等為眾生因,執能夠產生感召眾生的因,是大自在天,創世主等,這也稱為邪見。


   
其次,為煩惱生起的次第。薩迦耶見與無明有什麼不同?比如說,有一堆盤起來的花斑繩在那邊,由於天色昏暗,對於繩的實體不能明見,因此對看起來像蛇的盤形花斑繩,生起執此花斑繩為蛇的心。於彼遂起執蛇之覺。如是障蔽明見蘊體,障蔽了可以明白看到的蘊體自性,由無明暗誤蘊為我,卻以蘊體為我,因為這樣的無明而導致很多煩惱。我們知道,最壞莫過於輪回根本的無明,這個壞聚見(薩迦耶見)的無明,也就是無始以來執我的蘊體,認為蘊體之上有一個實有的。這樣的執著是因為習氣太重了,所以時時刻刻跟著你,使你見不到實相,看不到究竟內涵,煩惱因此而生。


   
這個蘊體壓根兒沒有實有的我,因為沒有實有的我,哪有實有的眷屬?哪有實有的怨敵呢?也就不會對我的眷屬產生貪,對我的怨敵產生嗔,沒有貪、嗔、癡,沒有煩惱,就不會受苦。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解釋說:開始執我所為實有,然後對這蘊體執為實有而造業。眾生與我都是這樣在造業。就像汲井水的水桶和繩子,這樣輪回生死。眾生可悲之處在這裏。煩惱生起的次第,第一個就是壞聚見。


   
第三能生的因有六種。(172頁第7)“一、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種子),二、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一、是所依,我們平常都有煩惱種子,有種子遇緣就會發芽,因此很容易生起煩惱。二、是所緣,因為怨敵、親人、中庸三種角色的境很多,遇到境界,加上這個種子,就很容易生起煩惱。三、猥雜,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惡知識)”依這樣的惡緣、惡知識會生起煩惱。四、言教者,謂聽聞邪法。五、串習者,謂增長煩惱串習力。六、作意,雖然去靜處修行,把生起煩惱的境擋掉了,雖無外境,可是還會有作意,因為種子還在。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于無常妄執為常等非理作意。


   
第四煩惱的過患。(4)“于自於他俱損害,于現於後(現生及後世)於俱生罪(都產生俱生罪,還得)領受苦憂感生等苦,比如說煩惱生起會損害自他,無論今生或來世,自身或他人都會受損,而產生惡罪。(6)“大師護法聖者呵責(為他們所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一、正明所集之業;二、如何集業之理。”(173頁科判)煩惱所集造的業分兩種:一、思業;二、思已業。(173頁第5)“如《集論》雲雲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三種),役策心為業。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這稱之為思業。思業純粹是指心業,是沒有任何外在身口的造作,可是它還是業。第二思已業,就是指由思業策發為性,鼓動外在的身口造作。外在(有表)身口業造作的同時,內在(無表)相應的意業也在,這樣稱之為思已業。


   
一般來說,業有三種,即善業、惡業、無記業。如果善業是由薩迦耶見(壞聚見)所鼓動而造作的,其善業是有漏的;所造作的惡業也是有漏的,因為是由無明所鼓動而造的。有漏的善業有兩種:第一個是福業,是欲界(眾生)所攝()的善業;第二是不動業,是色界(眾生)及無色界(眾生)所攝持的善業。


    “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人我執,執我為實有)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引業及滿業)”(174頁第3)。能夠感招引業。執無我為,那個斷滅時,也就是證得無我空性智慧的時候,就不會造引業。凡是還在造輪回的引業的就是凡夫。


    “
如是若由染汙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隨染汙無明的薩迦耶見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殺生、偷盜、身口意三門所作的十惡業)”(2),稱之為積造非福業。基於兩種無明:真實義愚、業果愚,所積造的業稱為非福業。因為你有薩迦耶見的執著,使得見解真實義愚,或是對於業果迷蒙,所以造惡業。若行舍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這樣去行持佈施、守護律儀等欲界善法,稱之為集造福業。若修靜慮,初禪分以上,還有無色地的奢摩他(無色地所攝持的止),就是積造不動業。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這是輪回最好的對治,是否集諦生死因耶。不再是集諦所攝。


    “
由是因緣,(第一)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第二)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第三)又離修習二菩提心(世俗和勝義菩提心)(第四)余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其他所造的業)()是庸常集(諦所)攝,轉生死輪”(175頁第3)。至於依福田力,例如你無心的、沒有動機地去繞塔或是去供養三寶、供養佛寶,雖然心想這佛不是真佛、不是佛的示現,以這樣的福田力量,還是可以間接的成就解脫之因,但卻不為集諦所攝。


   
【問:有沒有解脫?有沒有生死?】
   
沒有!那不是為集諦所攝,可是也沒有解脫。比如說,從前有一位長者,他在八萬劫前當小蟲的時候,在牛糞上被水漂繞佛塔三匝,因為這個善業因緣,成為出家之因;但它卻不是解脫之因,也不是集諦所攝,這就是依福田力的意思。


   
【問:如果一個人持續誠心念佛(如持誦阿彌陀佛),會不會解脫?】
   
如果說你沒有對輪回三有產生厭離心,沒有清淨空性,沒有正觀慧觀無我,又沒有正修二菩提心,只是依著微薄的福田門,比如說念佛法門,就能啟發真正的信願行,那樣也是解脫之因。
   
【問:這樣也能解脫嗎?】
   
並不是說他念佛就解脫,而是說他不會再往下掉。會因此成為解脫之因,最後他會得到解脫的。所以除了少數福田力之外,念佛法門也可以成就這樣的因緣。
   
增長業分兩種:(175頁第5)“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舍受義故增長。而 一、樂受產生的業增長又分兩項:甲、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依外面的五受用(外樂):色、聲、香、味、觸五欲塵,所生的諸樂而產生的增長業。以及 乙、于外樂(五欲塵產生的),厭舍貪著,於三摩地生起樂受(定樂),而增長業。又甲項(外樂),以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業,分兩種:A、正緣未死以前,以現法樂為所緣,所造的非福業。B、是正緣來世諸欲樂,而增長福業。


   
舍受義:正緣()()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三禪天),下至()初禪(天為)諸不動業。三禪以下以定為所緣境,對於欲界的樂受產生厭患,並對三摩地產生好樂,造不動業。進而若于諸欲舍離貪著,複由樂受(由禪定產生的樂受)令意厭患,為舍受故而作業者,則能感發第四禪天,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即有頂天)造不動業。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解惑篇】

    問:邪見與無明有何不同?
   
答:無明是說他不明白、不能通達、不了知的這種障礙,他對業果、三寶、四諦不明白,稱之為無明。邪見則例如譭謗說,根本沒有前生後世。

    問:請問無明與壞聚見的差別在哪里?
   
答:無明有很多種類,比如說,業果愚無明,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很迷惑。對三寶的道理不明白、對四聖諦的道理不明白,或對一切法執為實相等,都是無明。
   
壞聚見是以我所為所緣,執為實有,稱為壞聚見。以相續,以自己的蘊體為所緣,執為實有稱為壞聚見(171頁第2)“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可壞),非一(聚合)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無明的種類很多,壞聚見一定是無明,作為輪回根本的無明稱為壞聚見。但是無明不一定是壞聚見,無明範圍較大,壞聚見比較小。

    問:我所我所執有何分別?以汽車是我的,和這輛汽車是我的有什麼不一樣?
   
答:汽車是我的我所沒錯,但是不一定有我所執這輛汽車是我的這樣執這輛汽車為實有,這是我所執,自相續以我的蘊體(五蘊)為所緣,執為實有,才稱為我所執。我執我所執一定是自相續裏頭。


   
一個女孩子以丈夫(補特伽羅)”為實有的執著,這是我執,也是(補特伽羅)我執。事實上,人我執是執補特伽羅為實有;而以相續來執著,稱之為薩迦耶見,也是人(補特伽羅)我執;以”(補特伽羅)為所緣,執為實有,仍是人我執,但不是薩迦耶見。而執人(補特伽羅)之外的其他法為實,當然是法我執。

    問:是否對補特伽羅之外,包括五蘊等法執著均是法我執?
   
答:是啊! 以汽車當所緣境執為實有是法我執,我剛才不是講過,以山河大地外在的東西,只要以我之外的,或者是眾生之外的為所緣境,稱為法我執。但是需要提到一點的就是,以生起次第來說,一定要先生起法我執,對法的執著,然後才產生人我執。可是證悟的時候,一定要先證得人無我才能證得法無我。如果你不對自己的執著先證得它是無我,先證汽車是無我的話,沒有證自己無我怎麼斷輪回的根本?因為我都還無明執著,對輪回的根本沒有什麼傷損。以我的汽車為例,這是一個法,一個所緣境,然後執為實有,是法我執我的房子我的妻子這是所緣境,這是一個法不是我。汽車是我的我所
   
剛剛提到,一般人是先生起法我執,然後(補特伽羅)我執,先證得人無我,再證得法無我


   
問:斷人我執證空性了嗎?還是斷了法我執才證空性?
   
答:要證空性,只不過是物件不同罷了。如果很會吃的話,吃什麼都有滋味。證得人無我與證得空性同時,先證得人無我再證得法無我。其實說法有很多種,每一種說法都是對的,因為證得人無我與證得法無我無我之義是一樣的,物件不同罷了。人、法之間沒有粗細分的,一樣的無我,大小一樣。要先證得人無我再證得法無我。可能先以為物件證得無我,再以為對象再證得無我,證悟的次第不同,有先後。


   
問:不是我們先執有,再去執我喜歡我討厭這些東西?
   
答:你如果不先思惟組成我的蘊體是有實質,怎麼會對產生人我執。以作為所緣境沒有錯,但是要以作為所緣境之前,若對的組合蘊體沒有生起實執,你怎麼去緣我?五蘊是,所以先有法我執,再有人我執。眾生稱為補特伽羅就是以這個自己的蘊體,認為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一個所緣而執為實有,所以有一個實有的,稱為我執。所以,你是對那個組合、把那個蘊體的我執為實有,才能以它做所緣,有執著,產生我執。而我的蘊體就是,在法我執之上才能產生人我執,生起次第來說是這樣沒有錯。證得次第不是這樣。貪著的次第是先貪著我,再貪著我的蘊體。可是煩惱生起次第,先生起法我執,再生起人我執

    問:閱讀傳記時,裏面記載瑪爾巴上師結婚、生子,這與漢傳不一樣,所以會產生懷疑,為什麼他既是出家人還結婚?
   
法師:出家人是不能結婚的。瑪爾巴上師不是出家人,他是在家眾,但他有成就是真的。
   
問:中國一般通俗的說法是,在家人沒什麼大的成就,出家人才有成就。
   
答:不是這樣講的。但是在家人起碼要受五戒。瑪爾巴是應化(隨應所化機而示現在家相,來度化眾生)的功德。瑪爾巴即使是吃一頓飯,我們(指出家人)也不能及於他呢!獅子(天生威嚴)與狐狸(羡慕獅子,造作威嚴)是不能比的(威嚴來自內在(),非外相)。認為在家人不能有成就者,是小見小識者的看法,佛陀在過去生中,尚未成佛前,不也有很多證量之跡。出家人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也很多。

    問:如何由推進到
   
答:你要先從聽聞,然後了知,通達道理之後思惟。從聞慧得到思慧,思慧得到修慧,聞思修次第一貫。


   
問:光聽聞不可能證悟,一定要經過實修嗎?
   
答:你先要安立習氣,想要立刻得到證量很難,聽聞只能安立習氣,同時也種了種子,不可能立刻生起證量。然而也有例外,利根的人立刻就得證悟。


   
問:何謂利根?
   
答:例如,你一聽到《心經》,就即刻生起《心經》的證悟。

    問:有哪些微細的貪我們眾生不容易察覺?
   
答:這種情況太多了,已經生起煩惱而不知;生起之後,又不知對治的也有;雖然對治,卻無力的也有。像無明我執的煩惱,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學習的理由是為瞭解什麼時候生起煩惱,先要能覺察到,然後才能對治,這是學習的內涵。


   
問:是否念頭未斷時,煩惱會一直存在?
   
答:心識之流不會斷,輪回者是眾生不是心,不是心在輪回,依著心之流假名安立的我是輪回者,一直輪轉的那個人是誰?這一世為人,下一世為狗,含遍所有生世的那個我,我怎麼來,不是實有的我,也不是心。

    問:請問所謂的阿賴耶識是指什麼?
   
答:阿賴耶識是唯識派的說法,那是不了義的。因為你過去世有修過外道的法,佛就善巧方便的對你講唯識派的教法。

    問:《廣論》45頁第2行提到執著二種我相是指什麼?
   
答:顯相(即能、所二顯)與實相(即無二顯)不相符順(一致),顯相是這樣,可是實相不是這樣。顯相不一定是執著,只是一個錯亂的認知;也就是觀他的外相是這樣,可是實際不是這樣,這是錯亂的認知。一般人將顯相執為實有,這才是顛倒見,而顛倒見,就是實執。實執與我執是同義詞(依應成派的觀點)執著二種我相就是指人我執法我執。兩者的區分是觀待所依”(補特伽羅與法二者)的不同。這二種我執均根源於對顯相的顛倒見,或執顯相為實有所造成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