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09:45:09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3講)

CD(上)說法前行 3-3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我認識一名非常著名的科學家,在北印度達蘭薩拉,我們會不定時的舉辦科學和佛法之間的交流會議,那一次的會議主題就是慈悲心。這個科學家在這一次慈悲心的交流會議的時候,他曾經跟我說到,以他個人的脾氣來講,是非常暴躁的。其原因是因為他小時候,時常遭到父母親的責罵,最主要是父親,所以他之後就養成很容易發洩自己的情緒,而且非常暴躁的個性。但是透過這段時間,慈悲心主題的研究和觀察,還有互相的討論,所以他跟我說:「在這六、七個月當中,我從來都沒有生氣,讓我感覺非常的好。」他甚至還說:「這種經驗,是無法用腦部的研究來做實證,更沒有辦法以科學的角度來證明,這只是一種經驗而已。」

對呀!確實我們可以透過這個活生生的實例,可以了解到慈悲心,確實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但是往往這種的改變,只是在覺受的層次上,並非可以透過真正的證據來證實。總而言之,佛教裡面的緣起道理,確實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透過緣起,我們才有辦法了解到實際的狀況為何。因為我們相信世間的萬物,絕非是造物主成辦、造物主所創造的,也非無因而生,更非常因而生,而一切事都是由它自己的因緣,同類因而感得同類果的這是種因緣軌則來產生的。這也是為什麼佛陀在初轉法輪的時候說到,「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的內涵。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因為我們想要的是快樂,不想要的是痛苦。所以如果我們不想要痛苦,那就要更深層的去了解痛苦的性質為何,才有辦法真正的避免、甚至於完全地消滅痛苦的本質,和痛苦一切所有的因緣。這也是為什麼佛陀在初轉法輪,在介紹苦諦的時候,說到「此乃苦諦」。如果我們要認知的苦諦,只是我們現在一種痛苦的感受的話,那是不需要去學習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了解到,都已經感受到這種痛苦的覺受、痛苦的感受,我們不需要多加強去了解,或認知這方面的痛苦。

真正的苦諦,並非是現有的一種痛苦的感受而已,絕對不是!而是更深層的,痛苦的本質和它的性質。怎麼說呢?就像我們在生病的時候,無論外在的病況為何,但是以科學的角度來講,它的根本是來自於某一種的病素,或者是帶有病疫的細胞,而去感染,或者產生這種疾病,或者病況的。這種病源的細胞,我們要去找出,才有辦法真正認知這個病的性質,還有它的因緣,才有辦法徹底的消滅現有的病況。同樣的,我們要認知的痛苦,不只是浮現在表面上那種痛苦的感受而已,而是痛苦更深層的一個內涵、一個本質。所以為什麼我們把苦諦,多加一個「諦」字的原因。

尤其在詮釋四諦的性質的時候,有說到這樣一句話「此乃苦聖諦」,為什麼多加一個「聖」字?也就是說,唯有獲得聖道的聖者們,他們才可以以現量看到的真諦;這種痛苦的本質,並非是凡夫可以以現量看到的。唯有透過具有遠見的人,有大智慧的聖者,他們才有辦法以現量看到。所以我們要認知的苦諦,不應該只是在表面上浮現的一種苦諦而已,雖然我們未達到聖者的境界之前,不一定能以現量看到,至少我們現在可以以比量去推理,甚至去了解呀!所以要認知的痛苦,不只是痛苦的感受以外,還有更深層的痛苦,我們稱為壞苦,最主要就是行苦了。換句話說,壞苦和行苦,是苦苦的更深層的內涵,把痛苦分為三層,這三層我們都必須去了解的。

可是這三層的痛苦,絕非是造物主所創造,也非是無因而生,或是常因而有,而是由它的因緣變化而成。因此,佛為了讓我們了解痛苦的因緣來自於何處?所以又說了集諦「此乃集諦」。當然我們有時候可能會覺得,苦受的正相違,或苦受的正對立的因素,就是所謂的樂受,快樂的感受。可是很多時候,這種快樂的感受會帶來痛苦的因緣,尤其是由業和煩惱所帶來的這種有漏快樂的感受,所以要去除痛苦的時候,不只是要把痛苦的因素,還有痛苦本質拿掉以外,痛苦一切的因緣也都要拿掉。所以當我們徹底地完全斷除一切痛苦的因緣,一切痛苦的種子的時候,在那個當下,我們獲證了滅諦。換句話說,獲證滅諦或者獲得涅槃,或者是解脫的時候,其實就是斷除一切痛苦和痛苦因素的當下,我們把它取名為滅諦或者是涅槃的。

為證獲得滅諦的方法,或者這個途徑、道路,我們把它取名為道諦,所以「此乃苦諦、此乃集諦、此乃滅諦、此乃道諦」。以這種方式來詮釋四聖諦,就是以四諦性質的方式來詮釋了。以四諦的性質,來詮釋四聖諦的這種詮釋方式,就是解釋了所有實際的狀況,證悟實際的狀況就是如此,也就是真諦。

如果說到苦諦和集諦,我們說這個符合實際的狀況,可是滅諦、道諦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要怎麼去證明這是實際的狀況呢?如果有人這樣反問的話。雖然是如此,現在我們是沒有滅諦,或者是道諦的覺受也看不到、體會不到,可是這是不可否認的。為什麼呢?因為只要是顛倒的執著,雖然我們還沒有辦法生起,或者是成就這種顛倒執著的正對治,可是因為實際的狀況永遠是存在的。

為什麼我們說它顛倒執的原因,不是說它是什麼樣的意識,所以把它歸類為顛倒執。而是說這種意識,它的執取對象,實際上是不吻合的緣故,所以說這是顛倒執。所以顛倒執的種類,絕非是由意識的類別而去作區分,主要是由意識所執取的境來作區分的。只要真理存在,而且真理永遠不會改變的;只要是真諦存在,真相存在,真理存在的話,顛倒執就永遠有可能被消滅的一天,因為了解真理的智慧是永遠會存在的,因為真理存在的緣故。

所以就像之前所說的,與身心完全隔離的,或者是控制身心的這種「我」是不存在的。可是我們一直會有一個,身心被「我」控制,「我」可以控制身心的感受。所以我們現在有一個我執,「我」的執取和執著,它所執取的這個「我」,不是很單純的「我」,而是一個執取身心以外,能夠控制身心的那種「我」,這種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只要真相、真諦、真理存在,我們自然有一天,就有可能會了解到,身心以外的「我」是不存在的,控制身心的「我」是不存在的,這是絕對可以有機會來認知的。所以雖然我們現在沒有滅諦和道諦,可是因為真理、真諦存在的緣故,我們終究有一天,能夠去了解這個道理的。

所以透過所緣相同,所執正相違的智慧,來對治這個顛倒識,或者是顛倒執,來證得滅諦和道諦的。為了能夠更深層的了解,滅諦和道諦的性質,我們必須研究真理的狀況是如何?什麼才是真相?什麼才是真諦?佛根據萬物所在的情況,說了兩種現象,所以把它取名叫做「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為了能夠了解四聖諦的內涵,尤其是後者滅諦和道諦的內容,我們必須了解二諦。

什麼叫做世俗諦,還有勝義諦呢?其實這二諦的名稱,外道婆羅門教他們也有,光是以名稱來講,不只是內道四部以外,其實外道也是有的。內道來講,有部、經部、唯識、中觀這四派,雖然都共同具有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名稱,但是要去認知,要去了解二諦的內容,應該是要配合著大乘,上部中觀所說的二諦,來作學習還有研究。

中觀派他們是怎麼解說世俗諦和勝義諦呢?他們認為,二諦在每一個法上,每一個存在的物質上,都是同性的安住的。雖是異體,但是同性。也就是說,每一個法,它所呈現讓我們所看到的部分,以及它真實存在的內涵,可以以兩種的方式去詮釋的這個法相,也就是說,所在和所看到的。

其實以一般,我們以世間來講,所看到的不一定是所在的內涵。這也是為什麼在法律上的時候,常常會有所謂的,被告與控告之間互相的爭議。如果我們只是片面的聽信別人說什麼,我們就接受什麼的話,那變成這法官,不就沒有辦法決定任何的案件了。因為被告一定會說他的對,同樣的控告也會說他的對,所以不可能針對一件事情上,兩個人都對呀!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所看」不一定往往都是「所在」的。它實際上的狀況是如何?這是要通過反覆的觀察,透過各種的證據,證據的提出來研究觀察,才有辦法定案。同樣的道理,我們看到諸法時的一種看相,以及實際諸法所存在的方式,可以以兩種方式來詮釋這個法。就像我們生起強烈貪瞋的時候,生起貪的時候,會覺得好像它的好或它的優美,是從它本身所呈現讓我看到的,會有這種的看法。但實際上是如此嗎?同樣的當我們產生強烈瞋心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境,或者這個事物的壞,或不悅意的部分,是完全的從境上呈現,於是而產生了一種想要排斥的感覺。

實際上是如此嗎?透過這種的觀察,我們知道所看的和所在的不同。所以世俗諦和勝義諦,這二諦的內涵必須要了解,如果不了解,就沒有辦法很徹底的去了解到,諸法真實存在的內涵。 所以透過二諦的內涵,讓我們相信將來絕對有可能成辦滅諦,以及滅諦的因緣「道諦」,和道諦一切所有的道支的內容,是透過二諦的認知,才有辦法去相信,或者是理解的。

為了要了解佛理,認知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所謂的快樂和痛苦,所謂的離苦得樂,並不是光從物質上去追求的。或是說有形色的物體本身,它沒有所謂的快樂和痛苦可言,快樂痛苦形成最主要基礎,來自於具有感受者,能夠思惟的人,這種生命體上,才有辦法真正的形成所謂快樂痛苦的。

有一些花草樹木,像是含羞草,去碰它的時候,會覺得它縮起來的樣子,好像有羞澀的感覺。我們會反問:這有意識嗎?其實不然。因為我們的手去觸碰的時候,在某種物理的解說上,這是某某東西、某某的元素,因為接觸到某某的元素或者因素,所以產生含羞草羞澀的作用。就好比燈火本身,就是油燈所燃起的這個燈,它本身並沒有所謂含羞的作用,可是我們的手觸碰火的時候,有時候覺得火好像會偏到另外的方向去。這是因為我們的手,快要去接觸的時候,所產生、或帶來的風力,或是它本身的一個元素,所產生的作用。所以像是花草樹木等,或者是機器人,甚至於電腦等,它們並沒有自己的思惟模式,或自己的感受。像是電腦,只有我們人給與指令,它才會遵守這個指令,來做一些程式上的改變,它不是以自己的力量,或自己去思惟,想要去改變這種的程式。

科學家曾經提到,如果我們人類的大腦,可以把它做成像是電腦一樣的話,這個電腦是非常非常大的電腦,像是房子一樣大的電腦,才有辦法。可見我們小小的這個頭腦裡面,它具有著令人無法想像的記憶力,還有它的作用確實是不可思議的。

總而言之,我們意識,或者是識,或者是心等,它具有一種能夠思維的,或者感受的作用,它的因緣來自於很多,有來自於外,有來自於意本身。以佛法來講,來自於眼根所產生的心,或者是識,我們把它稱為眼識。所以由根,由耳根、舌根等,這一種由外根所產生的識,我們稱為根識。另外一種的心或者是識,並非由根而產生,我們把它取名叫意識。

總而言之,所謂的快樂和痛苦,是由這種的心,或是識的情況下,而來解說痛苦和快樂的。但是這一部分的內容,並不是現在科學家能夠作解釋的。因為到目前為止,現在的科學家,他們所研究的對象,都是在外在的物質世界上來做研究的。

有時候我會這樣半開玩笑的形容,就是曾經有一個人,他要把香蕉分給每一個人,可是桌子上的香蕉只有五根,能夠分的對象也只有五個人,所以當他要去數多少人能分配到香蕉的時候,他因為忘記數自己了,所以一直都是數四個人而已,他一直沒有數到自己。他覺得奇怪,怎麼香蕉多了一根?那是因為他沒有數到自己的緣故,他只數別人,一直沒有數到自己。同樣的,現在的科學家有一點類似這種感覺,一直去研究外在的物質,但真正想要離苦得樂的他個人的內心,卻沒有去照顧到。所以心的這種東西,完全不能像外在物質,能夠被認證,能夠被觀察般的,去做實驗。因為外在的物質,它是有形色的,它可以透過儀器,或尺寸的衡量等,來去證明或是實證。可是內心的這種感受或思緒,是透過覺受的方式來體會的。甚至透過觀修,修禪的方式來得知的。它並沒有辦法透過儀器,有形色的儀器,來證明無形色的意識。所以意識的這種覺受是個人去體會的,不是說,我今天有這個覺受,必須要透過甲,或透過乙,或透過第三者,來證明我今天有什麼樣的覺受呀!這覺受是自己的覺受。

尤其當我們要更深層的去體會,內心唯明唯知的體性,到底為何的時候,唯有透過觀修、禪修的方式,才有辦法去體會。除此以外,它不能夠透過科學的一種數據,來做證明,或者是體會的。這是沒有辦法的。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所研究的內涵,最主要是針對外在的世界,但是對內心的世界,現在慢慢、慢慢才有興趣,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為什麼呢?因為內在的感受非常重要,內在的感受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的健康,內在的感受不只是會影響到個人的健康以外,對這整個社會的安寧與否,都有極大的關係。

因為他們慢慢發現到,這個社會的安寧與否,跟每一個人的行為有關。行為不出三者:身的行為,語的行為,意的行為。而且身語的所有行為,大多數都是因為意樂,所謂動機而造成的。所以內心的感受,和我們內在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因為如此,科學家他們慢慢地發現,原來很多的因素都跟內在的起心動念有關,內心的動機有關,內心的感受有關。所以他們慢慢地,對這方面越感興趣,來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去年我在美國,遇到一位德國腦細胞的專家,他今年也到同樣的會議,他拿了他研究後的發表文,一個圖案檔給我們看。在這個會議的時候,他親自說了,以前的科學家認為我們的腦部裡面,有一個主控室,操控著我們身體的所有。但在這個圖案檔裡,找不到那一個地方是主控室,所以他否定了腦部主控室理論的這種說辭。他說:「我們腦部一切的這種工作,是透過互相配合的情況下,而產生一切腦部的反應,並沒有所謂操控室或主控者,來操控我現在要做什麼,我現在應該要怎麼樣。」這是沒有的。他之後又再補充說,如果是一個基督教徒,他可能認為,我們人有Soul,就是有靈魂在,這個靈魂就像主控室一樣,所以腦部一定要有一個地方,安排這個Soul的存在才是。可是以他的圖案來講,是完全找不到的。因為在腦部的中心,或腦部的任何一部分,如果有靈魂的話,應該在腦的中心才對,可是沒有,都看不到。

所以如果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或是靈魂的主體來操控,這種理論與這個圖案會產生矛盾。他知道說:『佛教不講「我」的存在,講的是「無我」,如果講無我,跟這圖案的詮釋內涵,就沒有很大的矛盾。』他曾經這樣說到,這是在會議上他親自說的。

之後,佛世尊說到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以四諦的作用,來詮釋四聖諦。在此就說到了,我們要如何修行的道理,如何把實際的狀況運用在生活上,讓自己能夠真正達到離苦得樂的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而且實際上的狀況,痛苦是由因而生,這種我們要的永恆安樂,也是由因緣去促成的,配合這種實際狀況,我們要做什麼呢?首先第一個是知苦。知苦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要知道痛苦,不是說痛苦的感受而已,這是不需要特別去學習的,如同之前所說。現在要知的痛苦,是說世間的、有漏的種種的這種安樂,或是快樂的感受的壞苦以及行苦,這兩者都是痛苦,這我們必須知道,所以叫「知苦」。

知道痛苦以後,為了要拿掉種種的痛苦,所以必須尋求苦因,因為苦因斷除,才有辦法把苦果消滅。就好比要從這個疾病獲得解脫,必須去尋求疾病的來源,是來自於哪裡?是哪一種細胞,讓我們感染某種疾病的,要把那個細胞給切割掉。同樣的道理,要去尋求苦因,斷除苦因的緣故,所以不只是說到了知苦以外,佛在第二句的時候說到了「斷集」,也就是斷除苦的因緣。如果要徹底地把疾病消滅,而且要讓自己不被這種細菌給感染的話,我們的免疫系統要很強壯,所以為了能夠「證滅」,所以佛說必須要「修道」。 這個「道」的功德,好比免疫系統般的,讓我們身體更加強壯,才有辦法完全的防護外在細菌的感染,或者侵擾。

如果我們如實的去學習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實地、如同佛所說以四諦的作用來修行,將會獲得什麼樣的成就,或者果實呢?於是佛之後又再說到,以四諦的作用及果實而去詮釋四聖諦的時候,佛說:「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證滅不可得證,修道不可得修。」

也就是說,因為我們徹底了解痛苦的性質,而且完全斷除痛苦的緣故,所以再也沒有新的痛苦讓我們去體會、得知了,所以「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的意思,就是因為的苦因,已經完全徹底的斷除,再也沒有新的苦因讓我們斷除的緣故,所以「斷集而不可得斷」。

「修道不可得修」或「證滅不可得證」是說已經圓滿「道、滅」的功德,所以自己圓滿的這一部分「道、滅」的功德,不會再次、就是重新一次的,再去圓滿它,或是獲證它。這就是了解了四諦的性質,如實的去遵守、或行持四諦的作用,由作用而感得的四諦的果實。這以上就是整個佛法的結構內涵,大致上就是如此,就是配合四聖諦和二諦來認知,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種敦巴大師,曾經說到這樣一句偈頌文「稀有三藏諸教法,具量士夫三士道,願此法鬘如意寶,利諸有情滿大義。」 如同上述的偈頌所言,導師釋迦牟尼佛一開始為了我們,被煩惱所操控的這些眾生們,因為憐憫了我們,所以想要幫助我們、利益我們,希望我們能夠離苦得樂的緣故,而發起了無上菩提心。由這顆大悲心,以及菩提心的願力,使得導師釋迦牟尼佛於三大阿僧祇劫當中,行無量的菩薩行,以及種種的苦行,最後圓滿了佛陀四身果位。能夠在法身無有動搖當中,卻又能夠化現出千百億個化身。所以這個示現而言,導師釋迦牟尼佛示現了十二種法相,以勝應身的示現,首先先示現太子相,之後苦行相,最後圓滿正覺,傳授給我們三藏十二部經典的內涵,為的是什麼?就是想要幫助我們,能夠真正的斷除一切的煩惱,還有煩惱種種的因緣,也就是痛苦以及痛苦的因緣。

所以「稀有三藏諸教法」這三藏十二部的內涵,不只導師釋迦牟尼佛圓滿無誤的傳授給我們這些弟子眾以外,導師釋迦牟尼佛還配合著每一個人不同的根器,為了能夠滿足這些弟子們暫時所需和究竟的利益,所以配合不同種根器的士夫們而說出,三士道的道次第的一個內涵。

「願此法鬘如意寶」這個如意寶法鬘,它不只可以圓滿一切有情真正想要獲得解脫的滿足以外,它不只可以圓滿暫時的希求以外,還能夠滿足他們究竟的一切所有希求,所以願此道次第的教授,也就是融攝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的內涵的道次第的教授,能夠利益一切有情,能夠圓滿大義。因為道次第的教授,就如同如意寶,如同國王般的,能夠去滿足一切眾生的所需。

道次第的傳承不只是過去在印度裡面,甚至在西藏,在印、藏二地確實幫助了許多的修行者,裡面有許多修行者,因由道次第的修持和傳承的加持,而獲得了正覺果位。有一些因由道次第的修持,已經登上大地的菩薩,成就大地菩薩的果位,不只如此,又讓許多修行者,滿足他們的希求,讓他們進入道次第,或是正在行菩薩道的。所以不只是過去,到現在確實也幫助了許多人,而且這個傳承,無有間斷的加持力,確實是非常殊勝的。

以我們現有的狀況而言,我們明明知道煩惱的過患,但是我們隨著往昔的串習力量,煩惱太過於強烈,所以明知煩惱的過患,還是會明知故犯。就像一個人,他眼睛並沒有瞎,它並非是失明的人,但是明明看到了懸崖,但是他不感到畏懼,還會一直靠近懸崖,或者甚至於很愚蠢的想要跳下去,我們現在處於這種的情況。可是看我們這麼劣根的人,但是有機會聽到道次第的教授,都能夠獲得感動的話,可見這個道次第的傳承,還有加持力,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呀!所以今天我們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機緣,能夠聽聞到道次第的教授,能夠得到道次第教授的傳承,我們就要好好地珍惜,好好的學習,策勵自己才是呀!

這種殊勝的因緣,最主要是來自於,我們過去生累積足夠的福報,造了足夠的善業,所以不只是我們在這一世,能夠獲得暇滿人身以外,更能夠遇到如此殊勝的教法,得到這麼殊勝的傳承以及加持。所以應該把握現有的,這樣一個非常難得和珍貴的時機,趁我們現在還有能力,因緣具足的時候,應該好好的修法才是,讓自己的今世過得非常有意義,也讓自己的後世更有把握。當然後世的最殊勝的利益,是一切遍智;能夠做到最好,做不到至少能夠做到解脫;這個再做不到的話,至少讓後世不要墮落到三惡道,我們至少要有這種最底限的把握才是。

一切都是隨著因緣而有的,後世三惡道的一種墮落,其實也是隨著因緣而來的,可是我們仔細的想想,自己每一天的所作所思,以及一切的行為,我們所想的都是煩惱,所作的都是惡業,所以所思煩惱、所行惡業的情況下,我們憑什麼抱著後世不會墮落三惡道的期望呢?因為因果是絲毫不爽的。

從導師釋迦牟尼佛一直到今世的根本上師中間,有這麼多的大成就者,大菩薩眾,甚至於諸佛化身到這個世界,遊戲世界,普渡眾生,可是我們現在仍然所思的是煩惱,所行的是惡業,再不作就來不及了。我們要趁現在最好的一個難得機會,好好的把握,策勵自己才是。否則好不容易有這樣一個因緣,能夠拉住佛陀的腳,卻又讓自己隨著所謂的懈怠、散漫以及放逸。我們好不容易有這樣拉住佛陀雙足的因緣,卻因為自己的散漫和懈怠而放棄,豈不是太遺憾,太可惜了嗎?

當然,如果你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三寶的話,是另外一回事,可是在場的諸位,卻非如此呀!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把握這樣的一個時機,策勵自己努力精進才是。因為時間是不會等我們的,雖然我們會覺得說,我們還有時間。可是時間不會覺得,我們因為等它,所以它會等我們,不會的!時間是很無情,它會一直一直的離開我們,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把握時間才是。

在《釋量論》裡面有說到,只要因緣具足,不生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後世會墮落於何處,只要因緣具足,我們就決定會被墮落於哪裡,或者是何道。隨著無常的來臨,時間的流逝,我們將來一定會有死亡的一天,因為意識的續流不會間斷,所以我們一定會墮落到後世去。如果我們不想讓自己的後世墮落到三惡道,先不談地獄和餓鬼的痛苦,就連畜生的痛苦,我們現在可以用肉眼看到,你想想看你有辦法去承受這些動物的痛苦嗎?如果沒有辦法承受的話,那從現在起就好好的策勵自己了。

如同《寶鬘論》裡面有說到,這些三惡道都是由因緣而產生。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主導,甚至於去遮止、斷除一切,將來促成墮落三惡道的因緣。最好的對治力是什麼呢?就是十善道。十善道不是我們沒辦法做的,絕對有能力可以做到,只是我們不做而已。所以身為初學者的我們,首先要跨出的第一步是什麼呢?就是精進十善道,斷除一切的十惡業。我們要深信,煩惱是非常有力量,非常強大的,但是卻沒有智謀的,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智慧,來消滅這個無謀的、非常有力量的敵軍,這是我們這一生最大的目標,以及我們要追求的方向。

雖然我們是要消滅煩惱,身為初學者的我們,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消滅煩惱是很困難的。所以首先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至少不要被這強而有力的,但是沒有智謀的煩惱給受到傷害。如果我們造了十惡業,就變成了被煩惱給傷害,被煩惱給操控,所以這一部分我們一定要先制止,所以要先行十善業。

透過十善業的基礎堅固和堅定,為了讓我們能夠徹底的消滅煩惱,讓這種善法能夠更加圓滿,我們必須透過導師的教誨,所以歸依佛;要有良好的模範來教導我們,來幫助我們,所以歸依僧;也唯有透過歸依正法寶,才有辦法讓我們獲得解脫。透過三歸依,以及業果的相信,來讓我們完全的、無疑的遵守十善道,行十善業,如此我們才有把握,將來絕對能夠獲得暇滿人身,能夠再次遇值佛法。今世好好的做,今世沒有做完的部分,後世才有把握能夠獲得暇滿人身,再繼續再接再厲的做下去。

暇滿人身,它又可以分更殊勝的,具有八種異熟功德的暇滿人身,如果我們能夠具有這種,不共的八功德的暇滿,那我們在修法的時候,會更快速,而且更具足順緣,像是長壽,有大威德力,具有大享受等。這八種的異熟功德,可以在今世,我們就個別的去承辦這些因緣,像是放生,多作佈施等,這樣的話將來我們再去修行善法的時候,才有辦法更順利、更圓滿。

雖然我們究竟的目標是為了一切遍智,但是一切遍智非常的遙遠,也不可能一步登天。這中間銜接的一個階梯,必須去思惟,這也必須列為我們考慮的因素之一,所以現在開始就要好好的鋪路才是。這也是為什麼道次第,雖然究竟的目標是為了一切遍智而說,但是一開始的時候先說到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最後才到上士道。

現在有了暇滿的人身,也不值得我們滿足。像我們現有的人身工具,去實施修學正法,能夠修行得非常良好的工具,可是生的時候,是在苦性當中投生、出生的,死的時候也是在苦性當中死亡、過世的,這生與死的中間並不是永遠都是快樂的,絕對不是。相反的,有一連串的,接二連三,無有間斷的,像是病苦、死苦、愛恨別離等,這些種種的痛苦存在。無論是任何大大小小的痛苦,好像永遠無法間斷般的,我們要一直面對種種苦因、苦緣。

如同《四百論》說到:「只要業和煩惱未斷,我們絕對會被自己的身苦與心苦,兩種的痛苦給壓迫著,無法喘息。好比每個人的身上,提著一個痛苦的包袱般,讓自己累得喘不過氣來。」確實是如此,我們絕非是因為太倒楣了,太不幸了,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是快樂的,只有我痛苦般,絕對不是這回事的。仔細的看,每一個人他生活的背景,或他生活的經歷,哪一個人沒有真正痛苦的,每一個人都有痛苦啊!每一個人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啊!只要業和煩惱未斷,我們的心隨著業和煩惱而走的話,在這種無自主的當下,我們必須得取有,由煩惱所造成的身心,這個苦蘊也稱為近取蘊。只要有近取蘊性苦的存在,怎麼可能會安樂呢?這是不可能的。

如同論中有說「業和煩惱滅故」,只要這個煩惱我們消滅的話,才有辦法真正的獲得喘息,因為煩惱絕對不會給我們機會,讓我們在快樂當中獲得喘息。縱使現在覺得快樂,但是因為煩惱的緣故,和業的緣故,我們的快樂就會馬上瞬間的,轉為痛苦的性質。所以現有的短暫快樂,也變成壞苦而已。所以煩惱的種子消滅的當下,我們稱為涅槃,也就是真正的寂靜,唯有這種寂靜的狀態下,我們才能真正獲得永恆的安樂。

可是仔細的想一想,光是獲得這種永恆的安樂,就應該滿足嗎?不能的,而且是不應該滿足的。因為這種寂靜的安樂,並沒有辦法真正圓滿一切的功德,更何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仔細想想,一切生命體,每一個有情,都跟我們一樣,連絲毫的痛苦都不想要,哪怕是小小的安樂都會想要追求,所以每一個人都像自己一樣,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既然大家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情況下,大家就有著基本相同的想法,離苦得樂的權利以及能力,為什麼、憑什麼能夠捨棄他們,只追求自己的安樂?這太不符合常情了吧!

就像一個人,如果永遠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完全不會在乎別人的立場,完全不會體諒別人,我們以世間來講,都會批評這個人過分的自私自利。但是相反的,如果這一個人他所想的,他所做的,都是為了這個社會,為了大眾的話,我們大家是不是都會稱讚他為偉人呢?所以自己和他人,一切有情跟自己,都是一樣的,我們以長遠的角度去看自己和他人的時候,沒有絲毫差別的。

唯一的差別是什麼呢?我永遠都是一個人,他人永遠是無數的,所以跟無數的數量比較之後,縱使這一個人他獲得了暇滿人身,縱使這一個單數的人,他是一個比丘,而且他具有教證二量的成就了,戒律也非常清淨了,或是真的獲得解脫了,斷除了業和煩惱的魔軍了,但是有什麼值得稀奇呢?永遠是一個跟無數的次數比較之後,縱使他獲得解脫,成為阿羅漢,但是又有什麼好覺得驚訝的呢?

而且換個角度來想,如果自己和他人,是完全沒有連結,所謂自己和他人的利害關係,是完全獨立的,是完全分開的話,那或許還好一點。可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自己的行為,跟他人有一個無法分離、無法切割的關係。怎麼說呢?如果這個單一的人,單數的我,一直想自己的話,隨著愛我執,過分在乎自己,重視自己的話,由這一個單數的我所造的行為,絕對是傷害他人,這是沒有任何爭議和疑惑的。

但是這個單數的、單一的這個我,他捨棄了愛我執,他讓自己的心隨著愛他心給操控,隨著愛他心所轉,他永遠都是為他人而著想,因此而發起了無上菩提心的話,這一個單數的我,他所帶來眾生的利益是不可思議的,是無人能及的。更何況如果這個單數的我,一由發起了菩提心,行六度萬行,生起了一切遍智,成就了佛果位,那給予眾生帶來的利益,是不可測量的。所以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的想去傷害眾生,可是如果我們不為眾生著想,只為自己著想的話,那等於間接的,損失了眾生的利益,讓眾生的利益損失,可以這麼說。

所以由這個角度來講,也可以這麼說,我們的身上負有著,別人安樂的包袱。因為他人會不會快樂,或他人會不會痛苦,其實跟自己的愛他心和愛我執有直接密切的關係。無論我們的意樂是否是想要真正傷害或利益別人,可是間接的,我們的一切行為,絕對會影響到他人,所以光以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有責任要去利益他人,愛護他人,不應該只為自己的解脫而著想。

而且換個角度來想,我們一早起來,眼睛睜開的時候就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既然真正歸依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要知道導師釋迦牟尼佛所想的、所要的是什麼?是一切眾生的利益,他所愛護的,心疼的是一切眾生。可是我們這一面向著導師說:我歸依您,我是您的弟子,我是您最忠實的信徒,可是卻在背後完全不思惟,或者不在乎眾生一切的利益和安危,只為自己所著想的話,那豈不是做了像雙面人一樣了嗎?

我們真正尊重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真正想要成為他忠實的信徒的話,那至少我們要去在乎他內心所要的,或他想要的是什麼?這個我們必須列為考慮的因素之一嘛!怎麼可能完全不理會導師釋迦牟尼佛所愛的對象,而去說歸依佛您呢?這種雙面人的行為實在是太羞恥、太可恥了吧!

就像是如果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如果我的這個朋友,是一個真正的好朋友,他會在乎我的感受。或者是如果需要去一個地方,但是那個地方他實在不想去,可是因為他在乎我的感受,他想真正幫助我,所以雖然他不想要去的情況下,他也會配合著我,到我要去的地方。如果我這個朋友,他只想到自己,完全不會體諒,完全不懂得,或者是完全不在乎我的感受,這叫做好朋友嗎?那只是表面上的朋友嘛!同樣的,如果我們,先不要說導師了,就連釋迦牟尼佛好朋友的這種思惟,這種感覺都沒有的話,何來的歸依?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把導師釋迦牟尼佛,最起碼的好朋友的感覺都存在的話,那我們就要去在乎,導師釋迦牟尼佛所愛護的對象是什麼?他所愛護的就是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所以這一點我們不可能忽略,因為我們把導師釋迦牟尼佛視為好朋友,更何況是我們歸依了他,想要成為他一個忠實的信徒、忠實的弟子。相反的有時候我們看這些反對宗教信仰者,他們因為反對宗教信仰,反對佛教,所以他們也反對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以這個角度來講,他們算是誠實的。

可是相反的,我們看自己的行為,我們並不反對佛教,我們是佛弟子,我們還歸依三寶,而且每天還念誦著歸依文,明明嘴巴在念誦,內心也想歸依,而且是完完全全地把自己貢獻給三寶了,可是我們做出來的行為是多麼的丟人呀!跟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是完全違背的。所以這樣想想,我們一直想自己的解脫,是不是太可恥了、太羞恥了呢?

西藏人有句俗語,「願以佛發心,滅我之業障。」看起來是很好笑,好像自己的業障要不要消除,自己的菩提心要不要發起,跟自己沒有關係,跟佛有沒有發心有關係,好像佛有發心,威脅佛,要讓佛的發心來消滅我的業障般。其實我們聽別人講這句話,我們覺得很可笑,可是真正在做的是自己呀!所以我們真正歸依三寶,就不要為了自己個人單數的利益來著想。

佛為了誰而發心?佛為了誰而成就佛?仔細的去想想,為的是一切有情。既然佛這麼努力的,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為了眾生去行苦行,行六度萬行,我們又歸依這一尊佛,我們怎麼可能為了自己的解脫著想,不應該!我們如果真的要成為一個佛陀最忠實的弟子,讓諸佛歡喜的話,就要為一切有情眾生著想,隨著愛他心、像愛己般的去愛一切有情眾生。唯有這一種的善心,才能使諸佛歡喜,才能使上師歡喜,才能使本尊悅意。

以我個人來講,雖然我是如此的卑微,如此的沒有成就,可是我努力的、盡力的,想要讓自己成為佛陀最忠實的,對得起佛的弟子。我不想做一個對不起佛的弟子,所以你們也要如此謹慎的去修行才是。有時候這樣想想,一直為自己所著想,一直為個人的解脫所著想,雖然嘴巴唸著歸依,我不覺得這是真正的歸依,這並沒有什麼好稀奇的。歸依佛,連最基本的,把佛當為自己好朋友的這種感受都沒有的話,那歸依是假的。如果真的把佛視為自己好朋友,那就要懂得在乎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感受,我們就要懂得尊重導師釋迦牟尼佛所愛護的這些對象,就不應該完全忽略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

如果我們真想要幫助一切有情眾生的話,那要怎麼幫助呢? 憑現有自己的能力想要幫助他人,那是天方夜譚的事情,自己沒有任何的能力,就連自己都救不了自己了,更何況是真正的救別人呢?所以要怎麼樣才有辦法真正圓滿他利?首先是要讓自己知道,完整以及正確無誤的如何去幫助別人、幫助他人,而且如何能夠自在的宣說利益他人的教法,以及其方法?為了能夠承辦如此,所以首先必須要把所知障拿掉。

什麼叫所知障呢?就是使心無法徹底的了解一切事物的這種污染,我們的心唯明唯知的體性,因為被這種污染給覆蓋的緣故,所以它沒有辦法了解萬物,沒有辦法了解諸法。所以當我們的心去除一切所知障的時候,原本了解事物的能力,它自然就能夠因為在沒有任何阻礙、障礙的情況下,就可以了解一切的事物。這樣的話我們了解事物的能力,就能發揮到淋漓盡致,完全的了解一切,這叫做一切遍智了。

心為什麼具有這種奇妙的能力?因為心本身的法性就是如此。真的是很奇妙,但是心就是具有這種的能力,只是被所知障給覆蓋住,所以心沒有辦法通達一切而已。這個所知障,白話文就是覆蓋了解事物的能力。如果是以佛法的專有名詞,我們稱為「執取二諦為異性的污染」。「執取二諦為異性的污染」有兩派的說法,一者認為這種的污染是一種執著,另一者不認為是一種識,也不是一種執著,只是一種污染。

總而言之,這一種執取二諦為異性的污染,最主要是來自於哪裡?最主要是來自於煩惱,因為它是煩惱所留下的習氣。所以我們真正要利益他人的話,就必須了解他人的所需,在什麼樣的情況因緣下,才有辦法最有利益的來幫助到他人,我們必須要了解一切。所以為了能夠成就一切遍智,斷除所知障是一定要的。

可是,所知障它來自於哪裡?其實它是煩惱所留下來的垃圾。沒有製造垃圾的煩惱,怎麼可能會有所知障?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不把煩惱拿掉的話,所知障是不可能去除的,因為所知障是煩惱所留下來的遺物,我們說是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所以首先要把煩惱徹底的消滅,才有辦法。

煩惱真的是一個大混蛋,不只我們煩惱在的時候,完完全全的傷害我們,就連煩惱去除了之後,它留下的這堆垃圾,也會覆蓋我們了解事物的能力。所以煩惱到底有什麼好處呀?難怪經典說:「我們要透過一切的方法,徹底的消滅煩惱和煩惱所留下的一切」。確實是如此,沒有比煩惱更壞的大混蛋了,在這世界上。

二障斷除是有次第的,因為如同上述所說的,所知障其實是煩惱障所留下的一種垃圾、遺物、習氣。這種習氣是安置在「唯我」的名相上,如果煩惱未斷的話,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是不可能斷除的。所以首先一定要先斷除煩惱,才有辦法斷除所知障。所以是以這一種的方式,讓自己的內心完全的淨除一切污垢之後,而來利益他人的。

講簡單點的話,也就是像現在在場的諸位,我們每一位都是佛教徒,我們所歸依的導師就是前方釋迦牟尼佛的畫像般,他是具有身、語、意不可思議功德的一位尊者,是我們的導師。這些種種的功德是來自哪裡?為什麼他值得我們去歸依?如同《釋量論》裡面有說到這一句話:「這一切都是由大悲觀照的緣故」。也就是導師釋迦牟尼佛,首先雖然是跟我們一樣是平常人、是凡人,可是他生起了一顆完全想要幫助我們的心,而且他不只是維護這顆善心以外,他還努力精進的培養這顆善心,讓這顆善心慢慢、慢慢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強大,最後成為增上意樂,也就是具有責任感的這種悲憫心。因此在他的加行上,他做出了許多利益我們的菩薩行。透過這個善的意樂,以及善的加行,最後他的果實是什麼?他成就了什麼呢?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能聽聞到的,經論上所闡述的,身、語、意三者的功德,最後成為我們歸依的對象。

如果我們以整個過程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今天值得我們歸依的導師,他具有這一種如此不可思議的身、語、意的功德,最主要、最主要的主因來自於哪裡?就是這一顆善良的心,就是想要幫助我們的這一顆心。其實這一顆善良的心的種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善心,不是沒有的。就連再細微的生物,它也都是有一顆善良的心,只是這顆善良的心的層次,或者它力量的強大與否而已。但是這個種子每個人都有,所以只要我們好好的培養它,讓它增長、讓它茁壯,又們將來也可以做到像今天佛菩薩一樣,成就這些種種的功德,只是我們願意不願意去做而已。

佛所說的這種深奧以及廣大的教法,都是為了什麼而說的呢?都是為了自己、以及他人、以及所有一切眾生。因為具有這顆善心的種子,為了讓我們善心的種子能夠發芽、能夠成長、能夠茁壯,最後讓這一顆善心伸展至無限,為了如此而來對我們語重心長的說到了這些種種的法門。所以如果我們了解到諸佛菩薩對我們說法的用意,究竟的意趣的話,我們真的是要感恩諸佛菩薩,因為一切的功德,確實都是由這一顆善心的種子所帶來的。至於這一顆種子會不會成長,就是靠自己的努力了。這樣去了解整個修行佛法的意義,你不覺得,修行佛法真的是很殊勝嗎?因為世間一切的衰損,或者世間一切的安樂,最主要就是有沒有這一顆善心而來做決定的。

難怪經典會說到,「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確實這顆善良的心,它所帶來的一切行為,不只是動機上的悅意以外,在他的加行上,在他所付出的行為上來講,哪有人會去爭議這種善良的行為?所以不只他的動機是完全善良的,因為他是很單純的想要利益別人以外,在他的加行上,在他所付諸的行動上,也是完全利益別人的。因此所得到的果實,也是完全殊勝以及悅意的,令人歡喜的。

所以三界中,無論我們再怎麼樣去尋找,一個完完全全只是給予利益,沒有絲毫傷害的這個法門是什麼?除了善心的修行以外,沒有其他。所以佛所說的教法,最主要也是為了我們這顆善心未生起令生起,生起令增長,生起不衰退而說的。所以為了能夠讓我們早日發起這顆最殊勝的菩提心,這顆善心,我們為了能夠了解到整個修法的內涵,首先必須先聞思修等,來知道整個道次第的內容。為了能夠了解道次第的內容,所以以這種的意樂,以這種的目標來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我們要有這種的動機,以這種善良的意樂,來接受並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

平常在還未正式的傳授《廣論》的教授之前,都有這種的習俗,也就是先介紹整個三士道圓滿教法的結構、架構,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前行的時候,花了很長的時間為你們作解釋。                                           說法前行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