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5 05:46:01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15 05:43:01   編輯部 報導

 菩提道次第綱要(上冊)  袞卻格西講授 

第三講  親近善知識

    正如寂天菩薩所說的,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一個圓滿具足,可以修學顯密雙運的人身,在這具有自主能力的當下,如果不好好地專注修學佛法,等死亡來臨,定會墮入三惡道。一旦墮入三惡道,不要說是修學佛法,就是連佛的名號,也不可能再聽到的。所以今天在得到人身時,應該專心一意地把握時間,將餘生盡可能地投注于佛法的修學。當此成辦佛法的內外因緣都已經具足之際,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可以讓此得來不易的人身獲得意義。


    暇滿的人身比摩尼寶珠還珍貴難得,就算是獲得了摩尼寶珠,也不過是去除今世的貧窮匱乏罷了,卻不能避免三途苦。相反的,如果善用這個人身,就可以成辦很多根本究竟的安樂,即令是短短的幾分鐘,就可以有成辦轉輪聖王果位的威力。


    如果我們不重視這個很寶貴而且難得的人身,從自利來說,就好象在一個具有百千萬億寶物的寶洲裏,這座寶洲一直等著你去取寶,而且你也已經到了那個寶洲,卻是空手而返。我們所希求的這個寶是正法寶,我們具有這個能夠修學正法寶的人身,卻不好好地去利用,反而迷惑散亂于今世無意義的事物上,然後再次地空手往赴下一世,這樣是很不值得的。因為我們的人生都已經過了一半,因此我們要向前看,看來世的義利才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唯一能夠利益來世的方法唯有佛法。


    我們所修學的法,不應該只為求自己的下一世繼續得到人天果位,也不該只是為個人的了生脫死而已,那我們應該怎麼安立動機呢? 我們應該“為了解脫所有無邊如母有情眾生,脫離三苦的折磨,要將他們安置在佛陀果位的緣故,所以我必須成佛。”以此為動機去修學佛法。而修學佛法必需先了知,了知之前必先聽聞,因此才有我們現在的聽聞教法。


    我們所聽受的教法,是三世諸佛所趣入之道──特別是龍樹、無著菩薩所莊嚴的超勝傳承──是所詮無不圓滿、次第也無誤的菩提道次第,是很多的祖師,包括阿底峽尊者的修學精髓。這樣的菩提道次第教授,主要是用來調心,是每一位眾生能從頭到尾,一步一步地循序而上,完整修學顯密雙運的教法。


    如果棄舍、脫離菩提道次第,而有別的成佛之道的話,那我們根本不需要來這裏聽聞,事實上,就是因為可以依菩提道次第而成佛,所以我們才來聽受這個教法。講授菩提道次第,要由幾個科判來說明它。


    次開為四門:“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現在我們講到“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說法前要先能夠誦持《伏魔真言》,一般來說,我們以《心經》來替代。同時講者必須(22頁第1行末)“次以舒顏,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為宣說。”也就是說,我們必須以正理來安立而作說法,教就是先以正理來安立而講說。然後為了讓聽者更容易瞭解,所以用譬喻來說明,又由於這個是有法源依據的,所以引用聖言來做教授。


    “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毗奈耶經》雲‘未請不應說’,謂未啟請不應為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為說。”(第2段)很多祖師大德都有這種說法。一般而言,在聽聞菩提道次第教授之前,我們對於師長都必須經過兩、三年的祈請,之後,師長才予以說法的。有這種風俗,其理由倒也不是吝嗇傳法,而是為了讓師長觀察行者的法器,堪受與否;第二是看行者是否對法起敬重心和珍貴想。“未請不應說”,這種說法並非菩提道次第的作者編造的,這是有一段法源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成佛之後,四十九天沉默不語,也就是說沒有人請法,之後梵天王基於應以諸正道度化眾生,就以千輻經輪由天上降到人間,然後勸請世尊講法。因此,世尊才去鹿野苑對五大弟子初轉法輪。


    即使弟子已經祈請師長說法,仍然是要觀察聽受者的法器,如果不是法器,還是不應該為他講說。相反的,如果觀察發現這個行者是個法器,即便他沒有勸請說法,仍應為他講說。
    正講說時的姿態以及該不該說,引用《毗奈耶經》(戒經)的說法有二十種:(第10行)“‘立為坐者不應說法,坐為臥者不應說法,坐於低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為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為頭結髻著帽著冠著蔓纏首不應說法,為乘象馬坐輦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為手持杖傘器劍鉞,及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此是對師徒如何講授、聽聞教法的軌理作個簡說。


    事實上,師徒之間經過一座的講說聽聞,就算是一座(座上修),後行也要作完結的回向軌理。(23頁第2行)“于完結時共作軌理者。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這幾次所講的,是引導修學的前三個門徑,是正教授的前行。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這是正行。(第11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第24頁第7行)“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我們所要依止的師長應具有十種德相,“如《經莊嚴論》雲:‘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就是,善知識應該具有調伏的德相。指的是什麼呢? 具有增上戒學的德相,“靜”是指增上定學,“近靜”是指增上慧學。


    或許有人有這種懷疑:“西藏人很重視上師(藏語‘喇嘛’),他們的教是‘喇嘛教’,所以說西藏的教不是佛教;關於依師之理當然是指依止上師的道理,這也是西藏人自己造的,不是佛經講的。”事實並非如此,依師之理並不是西藏人新造的,法源是來自於佛說的《戒經》、顯教(顯乘)、密續(密乘)裏都有的。《經集》(寂天菩薩編)裏講:“一切功德來自于上師,所以必須依止師長。”不僅如此,在佛說的廣本的《般若經》,中本的《般若經》以及略本的《般若經》,經文開始的前面,都有講到依師之理。在《華嚴經》裏面,佛講到說:“善財童子不但要觀師如佛,依止師長修學佛道,還要觀眾生如佛。”各乘中皆有廣說這方面的道理。


    《般若經》裏面有一品“常啼菩薩品”,常啼菩薩為什麼會常常哭呢? 因為他想要學《般若經》,可是一直沒有遇到善知識,很焦心,常常哭泣,所以叫做常啼菩薩。因為常啼菩薩是這麼殷切的渴求教法,並且欲求依止善知識,所以佛菩薩示現告訴他:“你的法緣在東方,有位法聖論師與你有緣。”當他得到此資訊時的那種快樂,像是得到奢摩他的功德一般,非常的輕安歡喜。馬上日夜無間地一心奔向東方,既不覺得渴、也沒想到餓,只想去上師那裏依止供養。
    常啼菩薩非常的窮,當他一心奔向他的法聖論師時,是以聽法的心供養。當法聖論師問他:“你有什麼好供養? ”“我沒有什麼可以供養。”但是常啼菩薩想,我應該供養的,便準備把自己的肉割下,拿去賣錢,好去買供品來行供養。於是常啼就跑到大街上去叫賣:“誰要買我的肉啊! ”梵天王不相信,以為他只是大聲喊叫而已,是假意的,就化現成一位婆羅門到眼前。常啼菩薩就問他說:“你要買我的肉嗎? ”婆羅門說:“我要買供養用的供品,只需要骨髓。你賣不賣骨髓呢? ”常啼菩薩說:“當然賣啊! 很高興可以把骨髓賣給你。”馬上就用鐵石把身體部分砸碎取出骨髓。雖然他非常地痛,但是當他一想到,這樣便能有能力供養師長,又能聽受教法,得到很殊勝的利益,就非常的歡喜。


    在城裏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女兒,看到這個情況就問他說:“你為什麼要受這種賣骨髓痛苦? ”常啼菩薩回答:“因為我想要聽受法聖論師的教法,卻沒有錢買供品,所以要賣骨髓。”“你千萬不要再這樣做了!我去向父母請求,你需要的供品由我們來負擔,助你成就這個因緣。”梵天王這時終於開口了:“原來你是真心的佛子,真的是想要在法聖論師前求《般若經》的教法,才捨身賣骨髓的。我只是在試探你的心,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對教法那麼虔誠,你果然如此,我很感動,我會祈求讓你很快的恢復原狀。”這位富有人家的女兒,於是到她父母那兒求取了很多的寶物,另外有五百位才女也願意隨同常啼菩薩,一道去法聖論師面前求受《般若經》,去修學這個法。


    但是法聖論師並沒有馬上為他講法,法聖論師自己先修了七年的三摩地。七年之後,當他起座時看到常啼菩薩,就要攝受他。常啼菩薩立刻就殷切地鋪陳法座,恭敬地請上師講法。可是在灑掃淨地時,沒有水可用,他就把自己以及五百位才女的身體刺破,用血代替水來灑地。他們能以如此廣大的心行供養,並殷重地祈請法聖論師為他們講授教法。在聽受教法的時候,常啼菩薩已經是大乘資糧道的上品,已得到法流三摩地的功德了。常啼菩薩以大乘資糧道上品的功德,仍舊不顧自己身軀的苦楚和疲厭,殷切猛力地一心求法,因此功德廣增。法聖論師講《般若經》,先用琵琶做比喻來講授,當下常啼菩薩立刻跳升到七不淨地(大乘的初地到七地,七種不清淨地,八地以上才清淨)的第七地,把兩大阿僧祗劫的資糧全都圓滿了。很明顯的,雖然他所求受的《般若經》是很殊勝,但是能夠令他很快圓滿資糧的理由,是因為他能那麼真誠地以密乘的教法去依止上師,因此他可以從一個凡夫地的菩薩位,迅速圓滿的成就兩大阿僧祗劫的資糧果位,進而證得七地。


    我們應該要知道這法源是來自於佛所說的依師之理,廣、中、略三部《般若經》裏都講得很清楚。那麼只要我們是佛陀的隨行弟子,就應該要像常啼菩薩一樣,盡所能地行持依師之理。至於什麼是上師的德相呢? (24頁第9行)“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在此所說的上師需:一、具足增上戒學功德;二、具足正知正念為本體的三摩地的功德;三、具有通達真實意(智慧)的功德;四、廣大聽聞經律論三藏的功德;五、他必須有親證無我空性智慧的功德;六、他的功德必須超過他的弟子;這是上師自身應具的德相。


    而在攝受眾生時所需具有的德相有四種:一、能善巧的說法,要能很圓滿的依次第引導;二、具大悲心,能調伏弟子相續的心,特別是要以大悲心為動機,引發其慈愛心;三、於利他能夠精進,四、講說教法不疲厭。要找到同時具有這十種德相的善知識是很難的。雖然最好能夠十種都具足,但是由於很難找到具有這十種德相圓滿的師長,所以只要具有主要的功德就可以了。什麼是基本的德相呢? 就是功德勝過弟子、重視來世超過今生,以及重視他人超過自己。
    至於依止的弟子又該有哪些德相呢? 一、一定要能正住,不墮黨類;二、有分辨善(正)說與惡(邪)說的智慧;三、對佛法具有特別希求之心;四、對法及說法的老師要能夠敬信;更必須五、善攝心聽;這五種。就像《釋量論》中說,弟子必須具有分辨善惡說的智慧,而且必須沒有嫉妒的垢染,如果心有垢染,聽了也不會有什麼意義。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于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初中分三: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29頁科判)
   

先說明“總示親近意樂”,如何親近善知識呢? “棄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換句話說,不管誰對你講什麼,你都不會動搖,那親近師長的心像金剛一樣的堅固。對善知識的事業,“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荷負擔已應如何行,”任何苦惱都不能動搖他那如輪圍山環衛須彌山般的心。不但依師之理要很善巧,上師也要很善巧。舉個公案:白教有位祖師岡波巴大師,住在高山上苦修,他讓弟子背負包袱上山去。但弟子背負到一半就抱怨說:“住在那麼高的山做什麼? 讓我背得那麼辛苦。”岡波巴大師知道了,就立刻替弟子煮茶,給他東西吃。弟子說:“上師真好,吃的東西也更有味道。”總之,師長不能很善巧的話,弟子是會起煩惱的。上師要如何善巧的讓弟子依止? 最重要的一點是上師一定要具有悲心,因為具有悲心才能攝受弟子,不讓弟子墮三惡道的地獄。有些弟子因做錯事而很煩惱,師長要忍耐,不要馬上苛責排斥,要以善巧方便加重他的心力,慢慢的引導他不墮三惡道的地獄才對。


    “如世間僕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30頁第11行)就像僕人一樣,無論主人叫他做什麼也不會抗拒,只要是上師交給你的事,不論好壞,都要沒有懷疑的去承辦。“如除穢人心者,(弟子)盡斷一切慢及過慢。”師長德行比較高,應予尊重,弟子應時時自處比較低劣。或許有的弟子會想:“我的種姓高貴,超過師長。”因而生起我慢;也有人以為,我比較有錢,上師比較窮(尤其生意人比較容易這樣想);這些都是我慢心,應該斷除的。“如乘心者,謂於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于師無忿。”毀罵包括輕蔑及辱駡二種,自認為沒有做錯,上師卻對你輕蔑辱駡,而你對師長也沒有生氣的意念,這很困難吧! 如果上師對弟子辱駡得太厲害了,弟子心理不平,受不了,想要回嘴的時候,不妨如此想:“上師對我的輕蔑辱駡是一種加持,就如同持咒一般,可以消我很多業障,責駡我是給我加持,能令我早日成就。”要以這樣的心去接受師長的責駡。不過這種事情,在當今很難。


    在西藏,有位祖師講《大藏經》,剛開始有很多弟子跟隨他修學。有一次他上課的時候,弟子求法心殷切嘛!想恭敬的求受,很早就到了,不過師長很晚才到,師長就說:“你們怎麼那麼早就到了。”把弟子們打了一頓。隔天弟子要來聽課的時候,想說師長很晚才到,今天就不要那麼早到,結果師長卻到得很早,又罵他們怎麼到的那麼晚,又把大家毒打了一頓。師長在冬天特別找在很高很冷的雪山上教授經典,夏天又在很低熱的地方教授,這些都帶給弟子很大的困擾。結果那部《大藏經》全部聽完的只有三個人。事實上,師長冬天把他們帶到雪山上講授,是為了盡除寒冰地獄的惡業;夏天把他們帶到很低熱的地方去,可以盡除熱惱地獄的罪障;槌打弟子是為了消除過去的罪業。以現在而言,這位上師可能要移送法辦。


    對上師的事情,“如船心者,謂于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就像船一樣來來回回地往返,卻不會為自己邀功,說我來回幾次了;對師長的事業就應該像船一樣,無有疲厭。就像瑪爾巴上師教誡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一樣,尊者很辛苦地遵照上師的指示去建造九層的塔屋,上師說:“你造完之後,我就傳你法。”尊者很高興地造完塔。此時師長不但沒有教他,反而把他打了一頓,還將他的行李丟出去,“學什麼法!”這種情形不是一次、二次,或一年、兩年,而是經年不斷地折磨他。當時密勒日巴想說:“這位師長是不會傳我法了。”於是逃走。之後去趕經懺,當他念到《般若經》的“常啼菩薩品”的時候,看到常啼菩薩依止師長的心是那麼的懇切,就又立刻跑回去。我們是絕望的,即使念了幾百遍的“常啼菩薩品”,心也不會動的,最多想說,我念了那麼多的《般若經》,明天會不會有錢賺? 不過只要你不這麼想,可能還好一點吧! 以上為親近善知識所應有的九心。


    第二,“修信以為根本者”。信什麼呢? 信上師如佛。信上師如佛的理由何在呢? 因為如果你可以真心的觀你的上師如佛,那麼至少不會生起尋伺上師過失的心。若以師長的功德,做我們主要的觀察處,即能把尋師過失的心逐漸減少以至斷除。相對的,即使上師的功德很大,而你一直觀他的過失,變成障礙,就會形成成就不了功德的逆緣。因此,就算師長有過失,你不去看他的過失,只看他的功德,反而可以成就悉地。


    一般而言,錯亂的心識有兩種:一是短暫的錯亂心識;一是長遠的錯亂心識。什麼是現前短暫的錯亂心識呢? 例如患黃疸病的人看白色的雪山會是黃色的,看白色的法螺是黃色的,這裏由於他心識錯亂的緣故,因為他病了,把不是如此的外相看成如此。至於究竟、長遠的錯亂心識是什麼呢? 無始以來由於我們的顛倒串習無明、我執,看什麼都是錯的,即使是真的佛降臨到你的眼前,你也不會把他當佛看,這是我們要對治的一點。


    從前在尼泊爾的時候,有兩位沙彌,文殊菩薩對他們講,你們的法緣在西藏國王松贊岡布那邊,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們聽了文殊菩薩的話,去了西藏松贊岡布那邊。可是當他們到了的時候,松贊岡布示現了殺人的事相(其實是幻化的示現)。兩個沙彌看到了,想說,他哪里是什麼觀世音菩薩,也不是什麼法王,是魔王!松贊岡布法王知道他們的心思,他的頭頂上現起阿彌陀佛,問他們說:“你們需要什麼? ”兩個沙彌回答:“我們什麼都不要,今天晚上也不要住在這裏,明天一早讓我們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好了。”松贊岡布說:“這個很簡單,裝兩袋沙子讓你們睡在上面,明天早上你們就會到尼泊爾了。”果然他們睡在上面,隔日早上就到了尼泊爾,然後那兩袋沙變成了金子。如果他們兩位有信心的話呢,本來這一世就可以得到成佛的悉地,結果他們只得到兩袋金子。


    這是隨念師長恩澤而恭敬,念念生敬。(34頁第10行)“《十法經》雲‘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系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有關親近善士之“根本淨信”及“念恩生敬”是意樂依止的兩種方法,簡說至此。


    再過來是講第二加行,親近依止的道理。首先,應盡己之所有,把最好的供品,供養師長。講一個公案,密勒日巴尊者遵照瑪爾巴上師的命令,蓋好九層塔屋之後,仍得不到上師傳法,尊者於是逃到瑪爾巴上師的一個弟子俄巴喇嘛那裏去。瑪爾巴上師有個慶祝會,寫信給俄巴喇嘛說:“把你所有的供品都帶過來,並且把我那個可惡的弟子(尊者)也帶過來。”俄巴喇嘛很聽話,真的把家裏的家畜等一切東西都帶了過去,只有一隻少了一隻腳的羊沒有帶來。瑪爾巴上師說:“你那少了一隻腳的羊還是要去帶過來。”如理的依師之理,對你的成就會有很大的關係。這個說法只是為了講依師之理而做的譬喻,從前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但如今,這樣的做法,會生起邪念的。師長並不是貪著你的供品,他什麼都不要,只想讓弟子能一心靠近師長、依止佛法,接受供品是為了讓弟子能夠成就佛位。


    尊者一直向瑪爾巴上師祈求傳法,上師都不肯傳。有一天,又在請求傳法的時候,瑪爾巴上師說:“把你的供品拿來。”尊者太高興了,上師居然答應傳法了。他到村民那裏去乞討供品,回來供養,上師卻把供品丟到外面去。沒了供品,也沒有得到教法,他很感傷。瑪爾巴上師的佛母(妻子,對尊者的恩澤很大),很憐湣他,把自己的玉拿給尊者說:“你把這塊玉當供品,去供養上師。”“你這個牧人,拿出求法的供品來。…就是這塊玉”問他:“這玉哪里來的? ”“佛母給的。”“達妹瑪是我的妻子,她的一切都是我的,這玉也是我的,你滾!”結果還是沒能得到聽法的機會。尊者一直這樣被折磨著,同時他的罪障也得以淨除,就因為他的罪障淨除了,所以之後,一講法就能受用。上師並不是吝嗇佛法,之所以刻意對密勒日巴尊者苛刻,是為了要淨除尊者求法的業障,一旦把求法的業障淨除了,他才能成為法器。一般而言,其實就算沒有任何好供品,就算拿最卑微的東西,只要誠心供養,一樣可以的。


    佛在世的時候,曾有一位供養者,供養馬食用的麥給世尊。阿難尊者拿著馬麥,覺得這麼粗劣的東西怎麼可以供養給世尊,佛說:“沒關係,沒關係。”就拿來食用,還分一部分給阿難吃;當阿難食用的時候,卻覺得味道美妙無比。但是如果你有很多好東西放著不供,卻挑那很微劣的當供品,這樣就是違背了師徒的誓言。


    很誠心的供養上師,等同供養十方三世諸佛,要能這樣累積福德資糧,最後才可以成就最勝悉地。噶當巴祖師這樣說:“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上師一個毛孔。”而這一切的功德,全憑供養時的發心而定。《上師薈供》文也說,如果想將一切所有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只要供養自己的上師,十方三世諸佛也都會很歡喜地趨入那供品中受用。


    以身業承事師長的方式,(36頁第10行)“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以前岡波巴大師奉侍他的師長時,師長示現病相他把師長的糞便捧著去傾倒,因為這樣,得到很大的功德;還有種敦巴尊者,也一樣是這樣地服侍阿底峽尊者。“當如實贊師功德等”即是口業承事。“謂于教授遵行無違”,師長不歡喜的要斷除,師長歡喜的要奉行。依教奉行是最令師長歡喜的法行,也是最好的供養。有個偈講:“最能夠利益的,而且最能夠令師長歡喜,又讓師徒都受益的,就是如你所聽到的,完全地依教奉行。”


    “第四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勝利”(37頁第9行)。親近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一、近諸佛位──依止師長,依教奉行,必能趨入正道,成就佛果;而你又能夠以恒常的恭敬心服侍師長的話,這也同時積了很大的福報,去除更多的罪障。二、諸佛歡喜──就算我們跟隨一位比我好不了多少的上師,聽受他的教法,如理的依止于他,諸佛都會很歡喜的;不依止師長,而能令諸佛歡喜的方法是沒有的。三、終不離大善知識──如果我們可以依止,生生世世終不舍離善知識的攝受,又能觀師如佛,便可以得到很多大善知識──包括文殊、彌勒等諸菩薩──的攝受。四、不墮惡趣──依止師長能讓你知道如何去修行,特別是斷惡修善,知道什麼是該取的,什麼是該舍的學處,就不會墮惡道;反之,就會有墮三惡道的危險。以功德來說:五、如果依止師長,聽受教授,煩惱自然會慢慢解除,惡業與煩惱悉不能危害,這是很必然的,而且有法源根據的。六、終不違越菩薩所行──《華嚴經》裏講到,一位蒙受善知識教導的行者,他的修行正念具足,所以功德與福報就漸漸廣增。七、只要你依止師長,就可以成辦下一世的人天果報的果位,以及解脫成佛的究竟勝果位。因為承事師長的關係,意樂加行都能獲得善業,就自然能得到善根,因此能夠利益自他而圓滿的成就。相反的,就是不依止的過患。


    所以說,沒有依止師長之前要好好觀察,這位元師長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一旦依止之後,就不能悔改,沒有退路。即使師長是只狗,你也必需將他安置在頭頂上,好好供養,這種說法來自噶舉派(俗稱白教)。依止不如理的話,今世會遭受很多疾病困擾,為非人所害,來世也會墮三惡道,受無量苦,以前未生的功德也不會讓你生起,已經生起的功德也會漸漸衰微。不如理依止的過患在密續裏講到很多。如果輕蔑譭謗上師,等於譭謗諸佛。經文裏有講到,譭謗諸菩薩的;罪過很大,更何況譭謗自己的上師,即使你依止密乘教義去修學,也不會得到最勝悉地的成就。一般來說,只要不違逆依師之理,即使犯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無間惡業,你修密乘還是能得到成就。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贊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恒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雲:‘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40頁第11行)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41頁科判):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結。”開始是前行六法,即六加行。是由灑掃淨地設佛像開始,關於淨地,是指打掃自己的住處和修學的佛堂等。一個得到道次第教授的人,不是只為自己的健康或厭惡灰塵而打掃,而是為了修法,要迎請十方諸佛到你的地方來,所以像迎貴賓一樣地好好打掃,來恭敬的迎請。掃地的時候,臂膀、手和掃把結合,這有兩種說法:一是把臂膀、手和掃把比喻為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另外也可以比喻為戒、定、慧,增上三學;光是掃地淨地就是大修行。


    有這麼一個公案,佛有一位大弟子叫周利槃陀伽,生性鈍黯,記性很差。他的哥哥卻非常的有智慧,他哥哥曾經教他念“嗡”與“布”這兩字,他念“嗡”的時候就忘記“布”字,念“布”的時候就忘記了“嗡”,根本沒辦法記住這兩個字。他想隨佛出家,心想這麼笨,可能與佛是沒緣了,沒想到佛陀還是收了他。佛陀教他掃地:“你念掃塵除垢就好了。”但是周利槃陀伽念了掃塵就忘了除垢,念了除垢又忘了掃塵,而且掃把放在哪里也忘了,實在是沒有辦法。可是他還是一直很專心的念:“掃塵除垢”。有一天,他終於明白,哦!掃塵原來是掃心塵,除垢原來是除心垢。他悟出來了,就一直拼命地掃,把整個僧團的竹林精舍都掃乾淨,最後親證空性,把一切煩惱都淨除了,證了阿羅漢果位。


    佛在世的時候,有個規矩,佛陀會派證道的比丘去比丘尼僧團說法。就有一次佛陀派周利槃陀伽去說法,眾比丘尼譁然!心裏很不開心的想,怎麼派一位念了“嗡”字就忘了“布”字的人來說法,是不是佛陀輕視我們比丘尼。比丘尼們很生氣,心想,好!為了讓世尊以後更重視比丘尼僧團,能派一位會善巧說法的比丘來說法,於是就準備刻意地羞惱周利槃陀伽,故意到處對人們說,某天有一位很大的阿羅漢要來我們僧團說法,你們全部都來聽。經過這樣宣傳,真的來了很多人,非但如此,她們還故意將法座搭得很高,卻沒有梯子可以上去,想看周利槃陀伽出醜。周利槃陀伽依著佛陀的教示,來到比丘尼僧團說法,也不想比丘尼們都很輕視他,對他很不恭敬,當他到了法座前,手一按,就上了法座。他只講了:“掃塵,掃心塵;除垢,除心垢。”當下比丘尼眾中有一部分人證果,有部分人得到見道位元,證了空性,而且不是少數,是很多人。因此她們明白,雖然有些說法的人,能很善巧的講經說法,但是真能度眾的,卻是周利槃陀伽。所以後世有個偈頌:“禮贊最勝講法者,周利槃陀伽。”他是一位由掃地證道,卻成為一位最會講法度眾的人。因此,掃地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關要。阿底峽尊者到了晚年,仍是百事都自己來,不假他人去做,淨地掃地都是自己做。他的弟子眾多,很多成名的弟子都說:“尊者我來幫你做,你年紀大了。”“是的,你們可以替我做,但是你們可以替我吃飯嗎? ”


    像常啼菩薩為了承侍師長,掃地後又以血水淨地,那時候他是以一種意樂去做,不是隨隨便便,所以能圓滿二大阿僧祗劫的資糧,直登七地。


    講到道諦與滅諦的功德,在清掃的時候,要觀這些讓我不能成就佛道、不能解脫的罪障、垢染等等,所有的修學障礙,要以菩提道次第這把掃把,依次第的把這些垢染淨除。掃完之後,丟棄塵垢時,同時觀想斷除垢染。如此經由修道,得到滅諦的功德,滅諦是指去除垢染後的解脫,把那些痛苦與苦因全部淨除了,稱為解脫,稱為滅諦。這樣掃地是在修道諦功德,而丟棄垃圾時是去除心的垢染,並得到滅諦的功德。灰塵垃圾是指自他眾生(心)相續的三毒(貪嗔癡),所有由煩惱衍生而來的所知障等都是垢染,要這樣觀想。當掃完地之後,把灰塵拿去倒的時候,要觀想,地底下有要危害我的無常、危害我命根的閻羅王正張大了口,就把這些灰塵當成供品,悉數倒入閻羅王的口中,因此他很滿意。只要他很滿意,就不會再來危害我了。並觀想在他嘴巴上加一個十字金剛杵封住,因為封住的緣故,生生世世都不會再危害你,也不會危害上師的事業,讓我們能夠具足成就佛法事業的順緣,得以長壽。這樣的修法才是最好的長壽觀想法。


    如果現在能很清淨的灑掃淨地,清淨你所居住的地方,可讓你在將來成佛的時候,有清淨莊嚴的淨土。這在《現觀莊嚴論》講得很清楚,事實上也是如此。掃地的共同功德是什麼呢? 自己的心淨化,別人的心淨化,然後易於趨入佛法的修學等等五種。所以說,如果你懂得怎麼修學,光是掃地就是很大的修行方法了。掃過地,清淨完之後,在自己修行的地方,好好地陳設身口意之所依──佛像、佛經、佛塔。就是在自己課誦的地方,把佛像、佛經、佛塔安置好。對佛所說的經、律、論教典更應該特別恭敬,視為真正的法寶,事實上它就是法寶,對法寶不恭敬,隨便的放置或踐踏,以後會投生寒冰地獄。


    佛像的擺放應該以釋迦牟尼佛為上首,再來依次是本尊,菩薩,護法等,依次而下。佛像的擺設至少要有一尊釋迦牟尼佛,見到佛像就要當佛想。往往我們是擺設了很多尊佛像,或者相片一大堆,卻不當佛想。本來這樣做是積福德的,現在反而是在造罪,實在很危險。我們尤其要重視這個問題,把自己修行的地方所擺設的佛像,視為真正的佛,並以很恭敬的心來供養。不要說,這是我的房間,我的佛陀,反正沒有人看到;只有在有人看得到的地方才做供養,那樣就成為世間八風,供得再好,也只是給別人看的,這樣很不好。而且法界一味,只要你好好恭敬供養自己房間裏的佛陀,十方諸佛也都會來到你房間接受供養,供養都是一樣的,沒有內外大小的分別。另外,不要認為家裏的佛像不是你的朋友,只是來作伴的,不是這樣的,要認定他是佛,佛就在這裏,在基於佛想之上向他做祈請、行供養才對。我們的佛像、佛經、佛塔是身口意之所依,因為平常都陳設在家裏,和我們住在一起,你會覺得他好象是與我們作伴一樣,就不用供養了,這是不對的。至於供養的對象,應該是出世間的護法,世間的神祗不應該放在一起。如果這樣做,等於你棄舍皈依了。


【解惑篇】
    問:我們一直說要依止上師,視師長如佛,前一陣子宋七力等事件,那些信徒也視他如佛,但那是邪見啊! 我們這些凡夫眾生,初學佛,還沒有智慧,要怎麼去分別呢? 


    答:依止上師前要先觀察、抉擇,善知識本身不會有錯,自己若未善加觀察而隨意依止,又因自己信仰心太強,可能變成真偽不分的邪依止;而信仰心太弱,即使佛來到你的頭頂,你也不會相信的。當然你的看法很對,我們不容易分辨。到底是上師做錯? 還是你的的看法錯了? 這很不好分辨。假使對上師的印象與實相不相符合,以實相看他如此做是錯的,那他就不是善知識,這是在觀察期就要分辨清楚的事情。一旦依止,就算他是只狗,你也要將他頂在頭上,沒得說了。有的人的做法是有點缺失,問題是你要先觀察,不要一碰到師長,就像狗子碰到肉包子一樣,一窩蜂地沖上去吃,不要這樣子。只在一個法座上互相共結法緣,成就講說聽聞教法,不一定要變成師徒關係。要先經過二、三年的觀察,這個人真的能夠讓我生起很大的信心,增加我的功德,可以真正依賴,才能依止,整個程式應該是這樣子的,否則會有問題。不是說,只要聽聞,講說者就是上師,沒有這回事的。

    問:師徒之間的關係如何確立?
    答:你要先知道什麼是師長德相,什麼是弟子德相。如果要依止這位師長,一定要先觀察他是否具足師長的德相;收弟子也同樣要先觀察他有沒有做弟子的德相。

    問:什麼時候是依止意樂或什麼時候開始,他是我的上師呢? 這要怎麼衡量?
    答:就從你依止的時候開始。

    問:那依止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答:就是當你的心裏想:“他是我的上師”時。

    問:那上師需要知道嗎?
    答:我是不是你的上師,取決於你。一般而言,你總會向上師表達你想依止的心願,不過,這也不一定,有的上師不常在,只要你心裏想說,他是我的上師,這樣也可以,這樣的人也很多。只要對師長的信心強烈,不退不變,就可以依止他為你的上師。阿底峽尊者有一百五十位上師,他都沒有邪信,都好好的依止。他的上師中,最親近的是金洲大師,在“見”地上雖然金洲大師不如尊者,但在“行”上的恩澤卻很大。我們應該對師長具有信心,並只觀他的功德,所有師長的功德皆如佛,沒有錯,但是如果師長恩澤對你最大的時候,就適合做你的上師,就可以依止,依止的量是建立在這裏。
    我對眾人講過很多次的法,但是從沒有想過我是聽法者的上師,我從沒對人說過哪個人是我的弟子,至於對方要怎麼想,我就不知道了。我從沒想過我是上師,也沒想過誰是我的弟子。

    問:如果向師長表白想依止,師長是否會受納?
    答:師長不承認的話,你就不能成為弟子,如果你對他表白:“我對您有信心,我想依止您。”而他不接受的話,這師徒關係就不能成立。

    問:這麼說來,依止師長還是要向師長表白才可以?
    答:這不一定,我們只要對他有信心,就可以了。

    問:弟子應具有什麼樣子的德相才可以成為法器? 應如何修行?
    答:弟子要變成法器有幾個條件:第一、不能貪著世間的紅塵俗事;第二、要具有分辨善惡的智慧;第三、你的心要希求廣大的義利;第四、你必需對法及法師有很強的信心;第五、你必須斷除或遠離嫉妒的垢染;第六、你必需恭敬師長。在祈願文中講到弟子的德相要具有大悲心,不能有我慢、驕慢,智力要很清明,心要很善良,對師長要恭敬,要具有這幾種德相才可稱之為法器,要好好的祈願才可以成為法器。這裏有一個很大的關鍵,依師之理不是只有現在要學,就算到了十地菩薩,還是要學的。十地菩薩之後就成佛了,是無學位,就不用學了。阿底峽尊者說,直到成佛之前都必須有師長的教授,所以我們在成就佛果位之前都要恒常的恭敬師長。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