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5 19:33:0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15 19:31:29   編輯部 報導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十七講 修菩提心次第  袞卻格西講授

第十七講  修菩提心次第

    非常難以得到的,具有十八種要件的暇滿人身,已經得到了;非常難逢的諸佛正法也已經值遇了;在內外順緣完全具足之上,應該把剩下的人生,盡可能用來修學正法,攝取心要,不要讓其空過,要令其具有義利。要我們百分之百捨下現世一切是非常的困難,但是要盡可能以“輕今世,重來世”的意樂去過每天的生活,去投入佛法的修學。否則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臨終的時候就會憂悔了。
    事實上,只是聞思瞭解佛法,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重要的是要如其所聞思的依教奉行,在每天的生活中實踐,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要讓心的本質轉為佛法的本質,就是心法結合為一。如果心歸心、法歸法,就像看電影一樣,這樣沒什麼意思的。你的心所要結合的法是什麼呢?雖然說,個人成就解脫果位的基礎,來自於得到人天的果報,不論是修學什麼佛法或想解脫成佛,都必須先得到人身來斷惡修善,但是得到人天的果報並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
   

要知道,即使證得人天果位,也只是輪回生死的安樂。只要在輪回中,都是以痛苦為體性。如果我們不能夠出離生死輪回,不論投生六道中的哪一道,都只有痛苦、只是自轉輪回的苦輪,這個並不究竟。我們所要追求的是一種不變的勝義真實快樂、是不動的根本究竟安樂。


    如果我們不能真實的生起希求解脫的心(出離心),就已經遮止(關閉)趣入上士道的路。自己根本絲毫都不視三惡道及生死輪回苦難以忍受,生不起猛烈的出離心,卻說要去把所有眾生從三途苦、生死苦,還有痛苦之因,完全地解脫出來、救度出來,這是可笑的。從自利的方面來講,如果說連在夢中都不想自利,就不用談要去成辦眾生的義利。


    一個具有善根的大乘行者,所能修學的最好正法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中最殊勝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所希求的,所要成辦的大乘教法的內涵,必須具有共下士及共中士道的前行。如果我們要修學大乘教法,首先,你必須能夠生起一種荷擔所有眾生之苦,能有讓眾生離苦得樂的大悲心。

    雖然說要負荷所有眾生離苦得樂的責任,但以我們目前的情況來看,因所具有的能力不足,連一個眾生的離苦得樂都辦不了。唯一能夠成辦眾生離苦得樂的重擔的只有佛,所以我們要成佛。成佛之後,還要觀待眾生本身的因緣,如果眾生那方面完全具足學佛的順緣,佛一定有能力把眾生安置於佛果位。因此我們應該為能真實的利益一切有情,而發起要成佛的心,以這種菩提心的意樂來聞思修道次第。


    道次第的引導分四個門徑:“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第四點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兩項:“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依止之後,如何修心之次第分兩項:“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分丁一與丁二,“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又分三項來說明:“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當下我們所講的是上士道次的修心內涵,分三項:“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發心之後如何學行菩薩道的道理)”。如何發起菩提心的道理分四項,其中“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兩項:辛一、於七因果之上而發心;以及由 辛二、自他相換之上去發菩提心。


    六因一果,第一個因是菩薩要成就圓滿菩提心,一定要先安立一個利他的物件。利他的物件是指知母、念恩、報恩,這是利他的因。關於知母的修學,如果你僅僅修對你今生母親的一種了知,知道你今生的母親對你恩澤很大,這樣並不算是知母證量的圓滿。為什麼?有些眾生今生的母親對他不是很好。《大般若經》裏講到,對眾生應該觀如母、如父、如兄、如弟、如子、如女。假如你最愛的是你的兒子,你觀修眾生都是你的兒子;或者你最愛的是父親,觀所有的眾生如父,也是可以。不過,無始以來,六道中的每一道眾生都有投胎的母親,而且對眾生最具有恩澤的應該是母親,所以修知母。修知母不一定只以今生的母親作為對象。事實上,知道“眾生都曾經當過你母親”並生起證量,是不容易的。


    前面提到,觀六道眾生如母很難做到,因為修知母之前必須先住平等舍,如果沒有住平等舍,就如同心地沒有犁平,所謂的慈水悲心,以及知母的證量是難以生起的。由於我們現在安立眾生為怨敵、親友和中庸,所以我們對眾生有貪、嗔、癡不同的心。對你有利益的,你安立的境是很親近的感覺;對傷害你的人安立得很疏遠;對不損不利的人安立為毫不相干,對眾生有三種不同的心態來對待。雖然就現在來說,敵人傷害你,所以你會生起一種“怨”、“憎”,或者“很遠”的心;但是,之前他曾經利益過你,因此你也應該生起一種親近的心;一樣的,他也曾經與你是莫不相干的中庸眾生。所以敵人對你來說,你也應該對他有三種心理,而不是只有嗔心的生起。不過對敵人,你幾乎很難想像他過去世曾經利益過你,但是事實上,就是因為這個敵人,所以你可以斷十惡修十善,是他讓你得到暇滿人身,這是敵人的恩澤。利益也利益過了,打也打過了,罵也罵過了,都做過了。因此怨、親、中庸三者給你的好處都是一樣的,就好象有人在你小時候給你一個禮物,與現在給你一個禮物,只是時間上的差別,同樣給過你禮物,同樣都利益過你,為什麼要視他為敵呢?


    在舍上思惟說,同樣的三個角色都做過。以敵人來說,對敵人產生嗔恚應該遮止。以親友來說,現在很可愛的親友,也不是一直都對你很好,他一樣曾經損害你的利益或不管你,所以完全把他當成親友而產生貪心,這是沒有意義的,貪心也應該要遮止。對眾生的親、疏、愛、憎心,不過是你的愚癡、你的認定而已。如果真有怨親中庸,佛智可以遍知一切,佛也應該可以看出來眾生有可貪可憎的地方,而有所謂的親疏愛憎才對,然而佛是平等的對待眾生。為什麼?因為事實上眾生沒有怨親中庸之別,所以佛看不到。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的愚癡。菩薩行者發起菩提心之後,對眾生是同等的對待,他們沒有所謂的怨親中庸的想法。


    正修中,當住平等舍的證量開始生起的時候,你能夠平等的看待眾生,但經若干時候,可能又有親疏愛憎了。這沒有關係,你再繼續思惟它的正理,思惟不能安立的理由,馬上又可以住平等舍了。其次思惟過患,如果我不能對眾生真實的修平等舍,菩提心哪有可能生起?成佛就更不用說了!是以一切眾生皆曾經是我的敵人,也可能是親人,也許是中庸,怨、親、中庸三種角色都當過。如此不斷的思惟,可以遮止粗分現行的貪、嗔、癡,因而生起平等對待的心態。


    毫無疑問的,所有的眾生, 包括你所謂的怨、親、中庸,都與你一樣,所需求的是離苦得樂。既然如此,我們怎麼可以對某些人特別好,對某些人特別不好呢?而且眾生對你來說都曾經扮演過三個角色,所以沒有理由、也不應該對他產生三種不同的心。因此從離苦得樂的憶念平等,以及眾生同樣對你皆曾扮過三種角色,產生一種平等舍。如果平等舍的證量生不起來,那所謂知母、大悲心、慈心是無法生起的。


    相當重要的是有所謂三境、三毒、三種善根(“善根”謂能引生一切利樂的善業,如上供、下施及承侍師長等)的說法。三境是指可愛境、非可愛境與中庸之境,由這三種境產生三毒──貪、嗔、癡。如果你的證量很高,面對三境產生三毒時,你自願取受修心轉念,“所有眾生由三境產生三毒的異熟果,都由我來承受”,而產生三種善根。如此依次的觀所有六道輪回有情,對所謂的勝劣、高低、尊卑的眾生和所謂的“利”與“不利”的眾生,從很多正理去安立平等舍,這樣漸次地修學。住平等舍修出來之後,“知母”證量的生起就容易了,否則對你的敵人就不能生起知母的心。住平等舍的修法,僅僅能讓你遮止現行的貪嗔。但是,不應該只是遮止你的貪嗔就罷了,應該再進一步修學念眾生的大恩,這樣去修知母。

    最好的親眷莫過於母親,這是為什麼要修知母的原因。當你知道最究竟、最超勝的親眷莫過於母親,就象對你今生母親一般,你會產生一種恩澤很大,而念恩、知恩以及看她是最可親愛的心。從知母之上你發現,所有的眾生原來對我就像母親一樣,具有最大的恩澤,是最可親愛的。所以那時候你不僅僅只是遮止對他的愛憎而已,而會視所有的眾生如母親,會生起真正的知母的想法,想說原來她對你恩澤很大,是最可愛的,依此緣故,知母就很容易修起來。


   

知母怎麼修?應該好好地把今世母親的形像很明顯地現起來,以她做所緣去觀修:“這個人今生是我母親,恩澤很大;而且不是只有今生,無始以來她已當過我無數次的母親了。”生死流轉,由於隔陰之迷,你不會知道今生這個母親曾當過你無數次的母親了。經書上講:“一切老母有情”,這個“老母”倒不是說母親的年紀很大,有些母親年紀是很輕的。它的意思是說,從我無始輪回以來,她做過我太多次的母親了,所以稱為“老母”。不但如此,今世的母親原來曾經在無始以來當過我無數次的母親,直至未來輪回界未盡之際,她還會是我無數次的母親,這是決定的。大家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現在講父親,同樣的,今世的父親,不是只有今世,無始以來已當過我無數次的父親,未來之世也是一樣的將會當我無數次的父親。


    修知母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從自己的周遭做起,比如說,父子或母女、家庭成員、學校同學、老師當過我母親,然後團體、同一個組織的人,他們都曾當過我母親。給我好的、給我壞的,讓我生氣、讓我快樂的人。不應該從很遙遠的六道去想,而是從周遭這些人開始去推廣、去思惟,這樣修知母。


    對你非常壞的敵人,你說我不要管他,先把他放下然後說要去成辦一切如母有情的義利,這樣是不可能得菩提心的。對待我們很壞的敵人,我們要對他修大悲心,要為了利益他而成佛的;如果放下這個敵人,就不是利益“一切”有情了,佛道是不可能成就的。


    你要能夠成辦那麼殊勝的菩提心、那麼殊勝的佛陀果位,應該是一次又一次,漸次地去修學,一下子攏總的修是修不來的。從今世的母親開始修“知母”;進而推及周遭的團體、學員、會員、同學,這些層次的每個人都當過你母親;然後亞洲、這個世界的六十億人口都當過你母親,推而廣之到整個閻浮提。而且僅只閻浮提還是不夠的,事實上,六道如母有情是無量刹土的無量眾生,就像虛空是無盡的一樣,虛空的量是無法測量的,眾生界的數量也是無法測量,不可說不可說的。因此要想“無量刹土的無量眾生都當過我母親”,這樣去推廣。佛經常講,世間刹土的量就像恒河沙數一樣不可計算。我們用恒河沙數來比喻有無邊刹土,每一顆沙有無邊刹土,無邊刹土有無邊的佛,這樣去算的話,每個刹土都有一尊佛,無邊的刹土有無數尊佛在教化眾生,所以眾生的數量根本不能數盡的,這樣去推廣知母。


    世間的刹土無盡,所以眾生數也無量無邊。因此你修善業或是修知母,或是修供養時,你的供養雖然很小,可是你供養時的意樂,是緣無邊無量的法界眾生,其功德等同法界眾生的功德,所以是不可思議的。要這麼想,所做善業雖然很小,可是以菩提心攝持、做動機,功德是無量的。修“慈”也是如此,緣無量眾生去修遠離親、疏、愛、憎。修“知母”也是如此,從你周遭的人開始修起,推而廣之,這個國家,然後整個洲際、整個世界、無邊刹土的去涵蓋,這樣確實地來修。經若干時候,碰到任何一個眾生、任何一個人,“他當過我母親,我要為他而成佛”這種心就會生起。然後不管那眾生是尊、是卑,小蟲也好、很大的人也好,你都不可能棄舍他,而是以他做所緣來成就佛道。


    不過修知母,你僅僅知道他當過我母親是不夠的,要“知”得具量、了知得夠量,能夠觀一切眾生如母。“他當過你母親”這個證量是很難生起的。難歸難,還是得修,一定要生起證量。如果證量可以生起,接下來法行的生起就不難了。
 

   雖然科判上是說知母之外要修念恩,但是事實上,在你修知母的當下一定要修念恩。如果說他當過我母親而不念恩,這個知母的修法是不夠力量的。應該在知道他當過我母親,而且對我恩澤很大的同時修知母和修念恩。念母親的什麼恩呢?除了憶念母親賜予你受用、享受、知識、衣、食、名聲之外,尤其重要的是她給了我們生命。念母親恩時,特別是母親賜予我們命根的恩澤要憶念起來。當我初生下來時,這條命如果不是母親的照顧,就什麼都沒有了。母親除了賜予我們身軀以及貴重的生命,我們要知母念恩之外,也要知道,無始以來還當過你的阿闍黎(注一),當過你的上師、當過你的父親等等。對你而言,她當過一切角色,賜予你一切恩澤,這樣去念恩。母親先是懷胎九個月又十天,承受很多痛苦,接著生產更是痛苦,初生下來的我,像小蟲一樣的沒有力量,隨時都可能死去,母親克服一切困難,把我當如意寶一樣來照顧,像這樣去念母親的恩澤。再進一步地,念及一切如母眾生都像今生母親一樣的照顧我,對我恩澤很大。


    蛇很容易嗔恚、生氣,他雖然會傷害眾生,可是會很慈愛地照顧他的蛇子。老虎和豹會傷害眾生,可是對自己孩子會很慈愛地照料。很會生氣的父親、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很慈愛的照顧。鳥在孵小鳥的時候,不管侵略他的動物的身體或力量多麼地大,他都盡自己所能的去對抗、相撲;為撫養小鳥,從早到晚,再遠的地方、再困難的地方,就是累死也去找食物給小鳥吃。我們的母親也一樣為撫育孩子、為了孩子的衣食、義利,不斷地造下地獄的業,一直在地獄中受苦。眾生的母親為了眾生的義利,造了無邊的業,並且在地獄受苦了。


    有這麼一個鬼子母的故事,鬼母有五百個孩子,可是她抓別人的孩子來吃。有一天,她的孩子被人家抓走了,她很傷心、焦急的到處找,卻找不到,就去問佛說:“我的孩子去哪里了?我好痛苦。”佛說:“你的孩子丟掉了,你就那麼痛苦,你吃那麼多別人的孩子,你吃別人的孩子的時候,別人的母親不痛苦嗎?”鬼子母說:“我不得已,我需要食物。”佛說:“就像你現在痛苦的心情,別人也是這樣的痛苦,所以你以後不要再吃別人的孩子了。”佛給她這樣的教誡。佛又說:“只要你答應不再傷害別人的孩子,我可以把孩子還給你。”鬼子母說:“可以啊!只要你把我的孩子還給我。”佛就把鬼子還給她了,之後鬼子母說:“如果都不吃孩子的話,我會餓死。”佛說:“沒有關係,我會施食給你。”鬼子母說:“不對呀!如果你不在的話,誰能施食給我呢?”佛說:“我會讓我的聲聞弟子施食給你,你放心好了。”鬼子母說:“真的嗎?”佛說:“這就像我的誓言,只要你承諾不吃別人的孩子,凡是佛弟子都會施食給你。”因此才會有後來佛弟子施食的公案。


    孩子受苦的時候,母親會克服極大的困難讓孩子離苦;如果孩子生病,她寧願自己病;如果孩子要死了,她寧願替孩子死;這種恩澤無邊。還有一個故事,在阿裏(地名)有一個平常吃人家孩子的鬼母,有一天自己的鬼子生病,她很傷心,就把醫生抓過來看病。她是如何讓醫生看她孩子的病?她不是用講話,而是用各種征相讓醫生去觀察,去診斷。醫生來了之後,以為鬼母要吃他,很害怕,結果只是請他來看鬼子的病。因為很害怕的緣故,就很細心的幫鬼子治病,最後鬼子痊癒了。這段期間,鬼母為了讓她孩子痊癒,想盡辦法把醫生留住,還去偷別人的東西給醫生吃。鬼子痊癒之後,鬼母特別去牧區,偷奪牧人家的很多裝飾品,來供養給醫生。


  

  輪回之中不管什麼角色,在當母親的時候,統統是不顧自己的性命,全然地來照顧自己的孩子,因此恩澤是很大的。眾生當過你無數次的母親,來生也一樣會當你無數次的母親,這是一定的。
   

在因果七支的教法裏,提到眾生對你恩澤很大,只是來自於他當你母親的時候。而在自他相換的法門,知母的教法是一樣,也說眾生當你母親時的恩很大。但是更重要的是說,即使眾生沒當你母親的恩澤仍是很大。為什麼說眾生不當你母親的時候,恩澤也是很大呢?那是因為無始以來,你衣、食、住、行、名聲等等的一切所得,還有任何善業的造就,都是靠眾生而成辦,所以眾生恩澤很大。例如今世你的衣服、飲食、住房、車子,還有名譽,都是來自于眾生。你吃的食物是由完全不認識的無邊眾生給的;有人種植,有人運送,有人親自拿給你,有人煮給你吃;間接與直接地,讓你得到這份食物,這是眾生的恩澤。有些眾生你不認識,他們替你織布、剪裁、燙、包裝,然後運輸、販賣,最後到你手中,成為你的衣服。還有我們住的房子、開的車子,也都是每一個眾生的種種不同恩澤才有的,這些全都是眾生給的。


    也許你會說:“那是我自己用錢買來的。”這並不正確,你出生的時候,兩手是空空的,哪有錢?你是和錢一起生出來的嗎?有人說你這個人好好喔!好有善根!好有功德!好有智慧!好有知識!你的孩子很有教養,……等等,如果沒有眾生的讚歎,你怎麼會有這些名聲?所以你的名聲是得自于眾生的恩澤。總統及大臣那麼的有權力,他們的權力怎麼來的?是子民及眾生賦予的。如果沒有子民與眾生,他們也沒有什麼作用。特別是最暴惡、傷害你最重的眾生,也是對你恩澤最大的眾生,為什麼?如果沒有所謂的慳吝眾生,怎麼行佈施?如果沒有所謂的犯罪眾生,怎麼持戒?如果沒有所謂的嗔恚眾生,怎麼修忍辱?如果沒有散亂的眾生,怎麼修禪定?沒有懈怠的眾生,怎麼精進?沒有愚癡的眾生,怎麼得到智慧的功德?這六度的度化、一切的斷惡修善,如果沒有很壞的眾生,你怎麼成就?這恩澤太大了。總而言之,如果沒有眾生,你也就沒有這一切。我們知道菩薩那麼的有名氣,如果沒有眾生,菩提心要怎麼修?要怎麼圓滿?如果沒有眾生,怎麼會有這麼尊貴、有名氣的佛陀。


    所謂的“暇滿難得義大”,這個能成就佛果位的“義大”,是包含所有的眾生,如果舍掉任何一個有情,這個“義大”是成辦不了的,所謂佛位的義大是安立不起來的。未來能夠成就佛道,恩澤一半來自於佛陀,一半來自于眾生,是一半一半的。《入行論》說,能成佛,眾生與佛的恩澤是一樣大的。你禮拜、供養、恭敬佛,而不恭敬、不禮拜、不供養眾生是什麼道理?寂天菩薩說:“是什麼道理、什麼做法讓你成佛?佛與眾生的恩澤一樣大,你恭敬佛,禮拜、供養佛,卻不恭敬眾生,這是什麼道理?”(“成佛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


    總之,從現在直至未來,最高的佛位,以及輪回中三界最高無色界的安樂,皆是眾生給的。當你在修道、入道,甚至成佛後,有眾生,才有你能度的對象,否則你要度誰呢?


    因此如果你修知母,或者修眾生的恩澤很大,在念恩之上,就能夠慢慢地消除對眾生的輕視、不恭敬等,這些業會越來越減少。修行成佛,佛陀與眾生的恩澤是等同的。並且每個眾生對你的恩澤都一樣大,而非某些眾生對你很好,對你恩澤很大,某些卻要棄舍。中士道次講到,將大地揉成柏丸子那麼多,也比不上母親數量之多。我們在輪回中,結生的數目無邊,因此就有無邊的孕育之恩的母親。從中士道次的內涵可以憶念母親的恩澤,也能憶念眾生對我們的無量恩澤。


    我們講過,知母、念恩,還有特別念恩,特別念恩是眾生不當我們的母親時,仍然是恩澤無邊的。那麼知母、念恩、特別念恩之上,應該再修眾生是最可悅愛的,要有眾生是你最親愛的、是你的最愛的這種心態。


    【問:“是否要先修報恩,再修悅意慈。”】
    是沒有錯,但是要能夠真正報恩,必須先觀眾生是你的最愛(不是愛情的愛)。悅意慈是順便修的,當然之前要先報恩沒有錯。基於知恩,還有報恩,你要同時修悅意慈,才能加強報恩的證量。


    先修舍(216頁第1行),這是看到眾生與你一模一樣、沒有差別,皆要樂不要苦,以及說,無始以來沒有一個眾生不曾當過你的眷屬、不曾當過你的母親。依著這理由而遮止目前對眾生,因為有所謂的“怨親中庸”,而有的親疏愛憎的心態;並生起最可悅愛的心,認為眾生都是最可愛的。


    接著(216頁第2段)“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去修慈,“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就是說:“所說慈者,謂于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又此所說由修等舍,息滅貪嗔不平惡澀(將貪、嗔、厭憎、愛憎去除),如調善田(把田地整平)。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如本地分引經說雲(這是佛說的),‘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范親教(阿闍黎),若餘尊重,若等尊重。’”也就是說,眾生不僅當過你母親,而且父母兄姊都當過。
    如果你不能相信眾生都曾做過你母親,而且是做過無數次的母親,那你要先證成有情的投生是無始無窮盡的。為了要讓你能夠成辦知母,你必須先基於《釋量論》的正理,去證成有無窮的前生後世。


    《釋量論》提出很多點,其中比較真確的一點是“心識之流與智力續流不斷,是沒有邊際的。”比如說,投生的眾生其剛結生的第一刹那心識,不是來自于父母親,而是來自于中陰身。而中陰身的心識則來自於前面的死有;死有來自於前世的心識;如此地一直往前推,就會瞭解,既然有前世就有前前世,心識就是這樣子的續流。而智力也是來自于前面智力的續流,以近取因而有的。所以,一直往前推,眾生就有無窮的前世,也就有無窮的後世。基於眾生本身的智力、心識之流是無窮盡的,因此它有無窮盡的推演。來自前面的因,導致後面的果,因此安立你有無窮的前生後世,是以輪回無始無終,所以眾生的量也是無邊的。如果你是胎生,歷經一百次胎生,你就有一百位母親。無始以來,你當過無窮數的胎生,所以也就有無窮數的母親,這是決定的,以此方式去修知母。換句話說,從前生後世的安立之上,去知道你有無窮世,從無窮世之上,知道你有無窮世的母親,所以眾生都當過你的母親,這樣去觀想。


    “‘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范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此複非僅昔曾為母,于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瞭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216頁最後1行),所以從角色的認定產生念恩的功德,念恩就可以生起來。假如知母的證量生不起來,念恩等其他的法行就沒有所依處。
   

“二修念恩者”(217頁第2段),首先先緣現世的母親,明現今世母親的相;其次多方思惟,不只現在,從無始生死以來,眾生當過我母親的數目已經不可計數;並且為我母親之時,對於凡是對我有損害的,悉皆救護,對我的一切利樂,悉皆成辦。“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產生已黃毛疏豎,附以暖體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總之,母親把所賺得的一切,把自己捨不得用的,在你寒時、饑渴時,先施予你。“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與。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具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于此道理應專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余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次於中人(中庸眾生)知母而修,若能於此生如親心)母親的心),則於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就是之前所提的修平等舍,當你把怨敵不觀為怨敵,也不執著為可嗔之處,這樣平等地修知母,就能很容易修怨敵如母。“若於怨敵起同(知)母(的)心,次(這可以推廣)於十方一切有情,(於)知母為先,漸(漸增)廣(而)修習。”


    “三修報恩”因為我們一直在生死流轉,所以彼此不能相識。其實,所有的眾生以及今生有恩的母親,都是我的有恩父母,彼等受苦,無所依怙,如果捨棄他們而只思慮自求解脫,實在太沒有慚愧心了。(219頁第3行)“如是若見為母眾生,由煩惱魔擾亂其心,自心無主而成狂亂。又離慧眼觀增上生,決定勝道。(像盲目一樣)又無真實善友引導(沒有導盲之人),一一刹那造作惡行,如步嗔蹶(跌倒)。總於生死(生死輪回中),別於惡趣賓士懸險(母親輪回在三惡道苦當中),母當望子,子應濟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是說母親因無明障蔽,眼睛瞎了,又為煩惱魔撓動,無法自主,心中鬱悶、不快樂,又沒有善知識引導,結果像瘋子一樣,到處亂跑,跑了又跌,跌了爬起來又跑,就這樣跑向三途的險崖,快掉下去了,此時如果當兒子的你不去救她,怎麼可以呢!又比如說,當一位瘋子拿著劍向你揮動、亂砍,因為你明白他是沒有自主之力的,所以你不會也一樣的,拿著刀向他砍過去,你會原諒他而救他。所以當眾生沒有慧眼,為無明所自在,而刹那刹那的造諸惡業,趨往三惡道輪回的懸崖時,要趕快去救他,不可以不管的。母親瞎了眼睛,心中不快樂,一步一跌地往懸崖去,眼看著她走近,快要掉下去了,孩子卻在旁邊安樂住,這是個壞孩子吧!這時候母親一定會寄望孩子的救助,孩子也有責任去濟助母親的。“拔出生死而報其恩。”所有的如母有情,都是為無明所蒙蔽而瞎了眼,不知道何去何從。你應該把如母有情從三惡道與輪回中救度出來,以報他們的恩澤,而你應該如何報恩呢?應該讓她離苦得樂。現在她有什麼快樂呢?有漏的快樂都沒有了,更何況無漏的快樂呢?她只有受苦而已,眼看著她受苦,你怎麼可以放著不管。


    “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就是以失去快樂的眾生為你的所緣境,去修慈)。行相者,謂念雲何令遇安樂(念如何讓他們遇到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219頁第2段) 這是四無量心的修法。修慈心的勝利、功德是什麼?(第3行)“此說較以廣大財物,于究竟田(佛陀)常時供養,其福尤大。”與財物供養功德相比較,修慈心的功德更是大。怎麼修?(220頁第5行)“修慈次第先于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遍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湣,如是亦當于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解惑篇】

    問:修菩提心要口傳嗎?
    答:若你得到《廣論》或是得到皈依發心偈的口傳,你就得到菩提心的口傳了。他念,你聽到了,就是得到菩提心的口傳。口傳就是師長整本書給你聽。可是口傳者要有傳承,他上面要有師長口傳給他,他再口傳給你,否則他念給你聽也不算。

    問:什麼是修知母的證量?證量什麼時候生起?具量的知母其量如何?是不是要緣所有的有情?還是一個就好?
    答:什麼是量?不用這樣去想。只要是看到一個眾生,你就當他曾是你具恩的母親。像阿底峽尊者聽到驢子在叫,就想起:“啊!我的媽媽在叫!”。“你當過我的母親”的這種心態要有。但是要生起知母的證量是很困難的,不信你去試試看。為什麼?因為一開始你就沒辦法生起平等舍,你還有不平等的心態對待眾生。如果你可以對眾生平等看待的話,知母就容易了。

    問:在菜市場,看到活生生的魚就是你母親,可是沒能力救,心中很沉又無可奈何,該怎麼辦?
    答:不管你有沒有能力救,如果你能真正對眼前的眾生生起知母,生起大悲心是很容易的。
    問:眼看他是我的母親,可是沒辦法救,那不是很悲傷嗎?
    答:那佛也很悲傷才對,因為地獄有很多眾生,佛也救不了。修知母主要是修行者本身知母量的圓滿,倒不是要做什麼。修忍辱也是一樣,只要你心中不生起嗔恚的心,稱為忍辱的圓滿。不是說讓每個眾生都不嗔恚,不是每個眾生都能忍辱才叫忍辱的圓滿。就像大地遍滿荊棘,你不可能把每一寸大地都蓋滿護皮讓你走過去,你只要自己穿雙硬的鞋子,不管走到哪里去,荊棘刺不到你,這是比喻忍辱度的圓滿。不是說讓每個眾生不生氣,或是讓每個眾生修忍辱,才是你的忍辱度圓滿,而是自己先圓滿。你不可能讓外面的每一個人都不生嗔心,就如同你不可能讓每一寸充滿荊棘的大地,都覆滿皮革一樣,你先穿鞋子吧!先把忍辱度圓滿!就像這個比喻一樣,你修知母是能觀待每一個眾生是你母親,然後圓滿你的大悲心、菩提心。倒不是讓你有能力去救護每個悲苦眾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可以這樣的話,佛早就圓滿了,為什麼還有地獄眾生在受苦呢?


    問:為什麼佛沒辦法?佛不是有祈願力?有大悲願力嗎?
    答:如果單單靠大悲願力就足夠的話,地獄早就空了。只有大悲願力是沒辦法,因為眾生的業力還是要承受,眾生的異熟果還沒報完,該受的苦還是要受,佛是無可奈何的。我們蓋很多醫院醫治病患,如果菩薩可以救這些病人的話,就不用蓋醫院了。飛機相撞墜機,如果可以救護的話,就不會發生,菩薩馬上幫你擋起來。槍射擊你時,如果可以救護的話,佛可以讓你不死,可是還是被打死。魚雖救不了,不過你可以買來放生。
    問:可是錢不夠,放不完的!
    答:你向佛乞討吧!錢不夠,就祈願吧!說我要救它。也許依此因緣,你能夠很快地成佛救它,這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沒有錢沒關係,你可以持某一尊佛的名號來救護,因為那尊佛是發這種願行,該尊佛的前生曾經見到一個大湖的水乾涸了,魚很痛苦地跳上跳下,到處潑濺,不是發願放生,所以持這尊佛的名號好象有這種功德。另外一個故事說,有位外道,由於他的信心,對佛祈願而得佛的加持,讓他生為天宮的天子。所以祈願力及加持力還是有效果的,做不到就持咒或念佛名號吧!


    問:如果我們成佛之後,眾生還是會因業力而受苦,那我們為什麼要成佛?
    答:如果你成佛,對你有緣度化的眾生有用。以你的說法,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沒用了?不是這樣子的,阿彌陀佛成佛有用,對於阿彌陀佛所要度化的眾生有用。如果開始的時候眾生沒有信心,往上走是很難的。密勒日巴尊者說:“我的大大悲心和菩提心箭射的地方是眾生,我的靶是信心。”皈依的時候不是講過,“外支已具,內支不具”,如果對佛沒有信心,是沒辦法的,只有自己受苦。就像沒有信心的耳環,大悲的鐵鉤也勾不上去。沒有信心的種子,苗如何長出來?


    問:是這樣嗎?如果眾生沒有信心的話,就救不了嗎?
    答:阿底峽尊者是這樣說。西藏人向他求法,他說:“信心信信。”沒有信心是很難的。
    問:只有信心沒有智慧做助伴不是迷信嗎?
    答:如果有智慧做助伴的信心,信智合一,是特別的信心。沒有智慧做助伴的信心是愚笨的信心。如果有不退轉的愚笨信心,還是有功德的。假如說有一種不可摧滅、不會退轉的愚笨信心,這是空華。


    法緣很重要,一定要安立關係。我們吃飯的時候,要想:“我要佈施我身中上萬隻蟲。我現在給你們食物,希望以後能度化你們。”發願先度化他們,安立這種因緣。因為他們受到你的佈施,依此因緣關係,以後成佛,我一定先度化你們成就佛道。像佛陀本生的時候,他捨身割肉喂五隻動物。割肉時說:“依此因緣,我以後成佛時,一定度化你們。”所以,他們以後變成初轉法輪的五大弟子。眾生是無邊的,十方佛已經度盡無邊眾生,還有無邊眾生可度,與你有緣的眾生一定可以度到。可是如果眾生本身不想修學佛法的話,佛是沒有辦法的。現在我們菩提心、空性都不想修,怎麼可能光憑佛力來救化我們。釋迦牟尼佛首先為眾生發心,中間為眾生修道,成佛時是為眾生成佛。你必須自己修道才能成佛,眾生如果不修行的話是不能成佛的。如果我們成佛沒用的話,釋迦牟尼佛成佛也沒用了?阿彌陀佛成佛也沒用了?這樣變成邪見。眾生反正受他的苦,阿彌陀佛成佛有何用,這是邪見,把有的說成沒有。事實上是有利益的,“為利益眾生願成佛”,成佛後才有利益,才符合成佛的意義。包括皈依,如果自己不想皈依,佛也沒辦法讓你皈依。

    問:不是這樣子吧?如果說一定要觀待眾生的話,那佛有什麼用呢?
    答:如果你自己不想皈依,佛是沒辦法的。
    問:眾生不回頭,佛也沒辦法,那佛有什麼用?
    答:佛還是有用的。如果你回頭的話,他告訴你佛法,你會聽的。他是可以度化眾生,可是還是取決於你要不要回頭。佛已經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還在偏僻之地,窩在這裏當眾生。如果成佛沒用的話,那就繼續窩在偏僻之地,流浪生死吧!
    法師補充:母親給五個孩子做飯,三個吃,兩個不吃,那兩個自己吃虧、自己倒楣,為什麼不吃?
    問:佛難道無法使不回頭的眾生回頭嗎?
    答:對佛沒信心,佛也會想盡辦法來度他,不會度他去地獄的,只有想度他成佛而已。即使對佛沒有信心的人,佛仍然日夜無間的,由大悲心的鼓動想辦法去度他。佛所想的方式是什麼呢?經書是佛給我們的。如果佛不想盡辦法的話,我們現在連書也沒得看了。我們可以積少少的功德善業,是佛給的辦法。


    問:不是啊!是我自己的善根與福報,我造善業,哪里是佛給我的?這是否有加持的意味。
    答:不是的,如果你沒有善知識的話,你怎麼知道如何做善事。總之,沒有一個善業不是佛行事業的結果。我們心中少分的善果,都是來自於佛行事業。


    問:我們受苦也是佛的事業嗎?
    答:不是,那是你自己做的。


    問:但是你要同樂同苦嘛,效果應該一樣才對。
    答:不是,受苦是你自己不聽話。佛告訴你,你不聽話,所以你受苦。基督教有這樣的說法:因為你不聽我的教誡,所以你墮地獄。總之,你們的問題好象是說,佛沒有什麼能力、利益,那你自己吃虧了!當佛也沒什麼利益,當眾生也沒有利益,要當什麼呢?佛度化眾生的方法是告訴你修學之道,告訴你佛法,你要去修,只能這樣救你。當然佛以大悲心去加持眾生是有的。但是,如果受到佛大悲心加持的人,他的心中沒有信心的種子,也得不到加持。

    問:修知母,“這個眾生當過我母親”,這個“我”是指這一世的我嗎?
    答:不是,那個“我”是涵蓋無始以來,所有生生世世的“我”,不是只有今世的“我”,不過要說成是今生的“我”也可以。今生的“我”與前世的“我”是有續流的,如果二者沒有關係的話,變成今天給你東西的“你”,與昨天給你東西的“你”不一樣了;是一樣的“你”,是你的續流。總之,知母的“眾生當過我母親”的“我”是指輪回生死的“我”,涵遍所有生世的“我”,不是只有今世。

    問:成佛于事何補?
    答:如果成佛沒用的話,佛現在給我們的教法也沒用了,為什麼?因為眾生還是受很多苦。那佛講的法不就沒用了嗎?正行得利益有多少?直接受益、間接受益有多少?未得益的有多少?(自己去衡量看看!)


【專有辭彙】

    善友──藏音“給威謝撚”,簡稱格西,善知識、善友、良師之意,是對精通佛教典籍、經籍者的尊稱,是指引善道的軌范師。
    上師
──藏音“喇嘛”,是具有恩德的軌范師,有時就恩德門來講,父母亦可稱為喇嘛。
    阿闍黎
──由梵音“阿迦黎亞”而來,意為“軌范師”,對自己的徒眾(有師徒關係),從法財給予利益的善知識。有六種:誓戒阿闍黎、傳經阿闍黎、講續(密續)阿闍黎、教誡(教授口訣)阿闍黎、灌頂阿闍黎、羯磨阿闍黎。
    親教師
──藏文又名堪布,梵音鄔婆陀那,傳授出家戒或近圓戒(即比丘、比丘尼戒)的和尚。親教師現前即是得戒和尚現在面前之意。
    根本上師
──藏音“周威喇嘛”,是“恩中之恩”,給予自己傳授灌頂、教授口訣的不共上師。有兩種:一、根本上師;二、傳承上師。就成就功德而言,有三根本:加持根本依上師;成就(悉地)根本依本尊;以及除障根本依空行護法。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