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10/1 03.31



藥師佛祈請文
(經文藏音含解意)

*吽 固多 邊竹 呀宜 瑞喔札
(吽 身色宛如硫璃山王狀)

*卓哇 森間 涅吉 讀雅瑟
(除滅有情眾生諸病苦)

*強秋 森巴 借吉 擴吉過
(八大菩薩眷屬眾圍繞)

*仁千 面進 拉拉 洽擦 對
(頂禮讚嘆持藥之寶尊)

在最開始藏文的經文當中,有一段是特別提這部經梵文的名稱:

阿呀 巴嘎彎 悲夏賊 咕魯 悲主以呀 巴拉巴 誰布嚕哇 布拉尼 達吶 比些司 比司達吶  那嘛 
瑪哈呀納 蘇答啦(梵文發音)

----------------------------------------------------------------------
創古仁波切
藥師佛開示
翻譯:堪布丹傑

藥師如來他也具備了一種大悲的加持救護力,能夠幫助我們在今生不受到任何的傷害。
藥師佛祈請文(法王子 穆松古千仁波切唱誦)




日期2008/10/1 03.37


◎藥師佛實修法門教授

開示:創古仁波切
翻譯:堪布丹傑
地點:化育基金會
日期:2006年6月1日~5日
整理:Sigrid
校對:法聚法師、慶喜法師

各位帶著對於佛法的信心,還有對於法教的虔誠恭敬心,同時也對法有一定的瞭解,而來到這裏,願意來聽聞修持藥師佛儀軌,得授八關齋戒,並且精進的來修持,具備信心的來修持,也虔誠地在祈請,所以仁波切很謝謝大家,也跟大家說一聲札西德勒,吉祥如意。

昨天提到過,最主要無論修任何的法門,尤其密乘的法門當中要具備的條件:第一是能夠讓心成熟的灌頂,第二成為我們能依靠的口傳,第三是幫助我們得到解脫的教授,就是灌頂、口傳跟教授,需要具備這三點,無論任何法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條件,那這些法門都會變得更加有利益、同時更加的如法。昨天晚上給予了灌頂、還有口傳二個部份,今天要給予的是藥師佛的教授了,這種教學、教授,是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的教授,解脫什麼呢?也就是幫助我們從痛苦跟煩惱當中解脫出來,解脫之後我們就能夠得到究竟的快樂跟究竟果實。所以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我們就需要如法地來修持。在修持之前就要知道如何行修持的方法,譬如修持的次第是什麼?方法步驟是什麼?尤其在密乘裏,一邊唸誦,同時一邊需要做觀想,就是隨文入觀的意思,在這個儀軌當中,它會次第地告訴我們,現在是祈請文、需要皈依、需要發心,然後要觀修本尊、要迎請本尊等等,整個儀軌會有一個清楚的次第,一般來說,如果我們只是心中這樣來觀想,那還不太容易幫助我們很清楚的觀想,如果能夠隨著文字的唸誦,同時配合文字來觀想的話,便會更加的圓滿,利益會更大。

禮敬藥王‧生起信心

各位可以翻到儀軌的第一頁,最開始的第一個步驟是祈請文的部份,首先有一個梵文叫「拿麼貝堪則 瑪哈 惹紮耶」,這段的意思就是「禮敬藥王、禮敬大藥王」,就是禮敬藥師如來,這是帶著一種信心跟虔誠心來禮敬的,為什麼要做禮拜、禮敬呢?最主要是消除我們的我慢跟嫉妒,這個禮敬的禮,或者是拜,有一種清淨的意思,也就是清淨我們的我慢跟嫉妒,特別向一個清淨特殊的對境,也就是藥師佛來禮拜、對他生起信心。一般來講,我們談到禮拜,都會有身、口、意三種的禮拜,這裏最主要是心的一種禮拜,指的就是生起信心。

向佛寶來祈請

接下來第一個偈文,四個句子就是向藥師琉璃光佛祈請,這裏的祈請文,首先是向藥師佛,後面次第地還會向周圍的七佛來祈請,還有向八大菩薩等,第一句是向藥師琉璃光佛來祈請,說「圓具福德大海寶藏者」,這是指說藥師琉璃光佛當他在行有學道,就是菩薩道的時候,他圓滿積聚了一切的福德,功德圓滿了;第二句「您以無比大悲加持力」,他不僅僅是智力的圓滿,福德、功德的圓滿而已,同時他對眾生具備大悲力,而且也具備了一種真實的力量,這個力量是什麼呢?就是第三句所說能夠「平息眾生痛苦與憂傷」,所以要向這樣的藥師琉璃光佛來祈請,即第四句「藥師琉璃光佛我祈請」,就是指說向具備了大智慧、大悲心、跟大力量的藥師琉璃光佛來祈請。

下來是要向藥師佛來祈請他的大悲,能夠幫助受著餓鬼的苦、還有受著地獄苦的所有眾生,祈請能夠救護。所以說「受到極端吝嗇束縛之,投生餓鬼道之諸眾生」,這是指具備了極端吝嗇的餓鬼道的眾生,「若聞您名轉生樂施人」,聽聞藥師佛您的名字,就能投生為人,不僅是投生為人而已,還會成為一個喜好布施的人,並且之後次第修持而能夠成就佛道,所以祈請世尊藥師佛能夠救護餓鬼道的眾生。

再下來,這裏談到要向具備能夠救護地獄道眾生的藥王菩薩,就是藥師佛如來,向他祈請,所以說「違犯戒律樂於毀他人」的,而投生在地獄的這些眾生,若聞藥師佛的名號之後,都能夠投生到善道。

藥師如來他也具備了一種大悲的加持救護力,能夠幫助我們在今生不受到任何的傷害,在這個偈文中就提到了今生當中,有「一切挑撥離間與兩舌」,挑撥離間還有兩舌的這些傷害,而造成彼此的分離、拆散身命者,那麼「若聞您名其等盡不害」,如果聽聞到藥師佛您的名號之後,彼此就不會受到這些傷害,所以也是要向藥師如來來祈請。

以上這四個偈文,最主要是向藥師如來來祈請,向他祈請的時候,不僅僅就是這樣唸誦而已,最重要的是要思維、要憶念藥師佛他的大悲心,要能夠不散亂的地來憶持他的大悲心,所以在前四個偈文當中,第一個是能憶起藥師佛他救護一般眾生的能力,第二個是特別憶念起藥師佛他救護餓鬼道眾生的能力,第三個是特別憶念起他救護地獄眾生的能力,第四個是特別憶念起他救護在人道當中遭受各種傷害的救護能力。

再接下來是要向藥師佛另外的七個眷屬,就是向七藥師如來祈請,「勝名」是第一尊藥師如來的名稱,「善金無垢之光明」這是第二尊如來的名稱,接著「勝無涅槃」這是第三尊,「尊聖宣法音」是第四尊佛,第五尊是「神通智慧王」,第六尊是「聲樂王如來」,然後是「釋迦國王」是第七尊,這也是符合顯乘的經典,首先是向主尊藥師如來,再來的偈文是向周圍的七大藥師如來祈請,這是代表佛寶的意思。

向僧寶來祈請

接下來要向僧寶來祈請,僧寶當中分為所謂的菩薩僧眾跟世間的僧眾,第一句是「文殊護解金剛手菩薩」,這是指登地的大菩薩,像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等等,總共有十六個菩薩,第二句「梵天帝釋四方四天王」,那是指世間的僧眾了,就是像梵天王、帝釋王、還有四方的四天王,後面都會提到,接下來「十二護法藥叉大將等」,這也都是世間的僧眾護法,「壇城善妙圓滿誠祈請」,以上是向僧寶來祈請。

向法寶來祈請

再接下來是要向法寶來祈請,「七眾如來發願之經典,還有藥師如來之經典」,這個是佛經中提到的,當時佛陀開示的《藥師經》主要有兩部份,一個就是《七眾如來的藥師經》,第二個就是《藥師如來經》,再接下來「堪欽靜命所著典籍等」,這裏提到一位叫做靜命大師,當時的西藏,讓佛法興盛的主要人物有三個人,那就是赤松德贊王、蓮花生大士、還有靜命大師,由於他們三位,而讓佛法在西藏興盛,尤其是密法特別的興盛,其中的這位靜命大師,他特別將《藥師經》中的修持方法變成儀軌、唸誦方式,所以才特別提到靜命大師所著的論典。「正法經函匯集誠祈請」,下一個偈文,是向傳承的上師來祈請,第一句談到「菩提薩埵赤松德贊等」,這裏的菩提薩埵,也就是上個句子談到的堪欽靜命大師,是同一個人,所以說這個傳承是由靜命大師,也就是菩提薩埵,他來到西藏後,傳給了赤松德贊王,再之後,又傳給了「譯師學者王臣與菩薩」,這是當時西藏傳承法脈的譯師們,還有學者們、國王、大臣等菩薩眾,之後還有「所有正法傳承上師眾」等,這裏特別要提到的是我們現在學的這個儀軌,這儀軌是由天法明究多傑所傳承下來的,什麼叫做天法呢?天法的意思就是當仁波切親見到藥師佛之後,同時匯集了佛陀所講的經、還有各種的論典,而在靜觀當中所撰寫下來的儀軌,明究多傑他寫這部儀軌的時候,最主要的上師是誰呢?就是恰美仁波切,那恰美仁波切的上師是誰呢?是第六世夏瑪仁波切名叫卻吉旺究,就是第四句提到的「法之自在」,以上是向這些所有的傳承聖眾來祈請。

下面「以此發願祈請加持力」,以上我們次第的向佛菩薩,主要的藥師佛,還有藥師七佛,及十六菩薩等,一直到向我們傳承根本的上師,祈求他們的加持,加持「各種暫時病痛恐懼除」,消除各種的病痛、恐懼,同時「死時惡道障難皆除滅,投生極樂淨土祈加持」,以上這一段唸的都是祈請文,這裏我們並不需要做特別的觀想,只要帶著虔誠心來祈請就可以。



皈依三寶

接下來第四頁,這裏將進入儀軌最主要的正文部份,在正文當中的次第只有談到要皈依,再來是發心等,這也可以說是前行法,或者叫加行法,就像昨天有提到,所謂的皈依是幫助我們不要走入一條錯誤的道路,為走入正確的道路;那發心不僅是要走入正確的道路,而且是走入一條能夠發廣大心的一條大道上。我們在修持佛法的很多時候,的確是有可能會走入一條錯誤的道路,所以要能夠謹慎的來選擇,能夠帶領我們進入正道,最好的方法也就是依靠佛、法、僧三寶的帶領,所以我們最主要的依靠就是佛、法、僧也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所謂的佛寶,指的就是開示佛法的人,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此世的教主。所謂的法寶,就是佛所開示離開痛苦的各種方法。第三個僧寶,就是如法地來修持這些法教的人們,這叫做僧寶。

三根本

另外還特別提到不共皈依的三個對象,這是密乘當中提到的,也就是三根本,第一個就是上師,是加持的根本。第二個是本尊,成就的根本。第三個是護法,事業的根本。這三根本的意思是什麼呢?所謂得到加持的根本是上師,一般來說,我們從佛法、從佛陀處得到加持,但是由我們個人修持上來講,是從我們的傳承跟根本上師處得到加持的;第二個是本尊,也就當我們具備了上師的加持之後,我們依靠這些口訣來修持,並且能夠得到某種成就,所謂共同的、暫時的成就,還有殊勝究竟的成就,這些成就得到的都需要實修,就是代表要修持本尊,就像我們現在修持藥師佛法門,在觀修藥師佛的本尊,或者也可以修持度母或者觀音菩薩法門等等,這都是修持本尊,透過這些本尊的修持能得到成就,所以這即是叫做成就的根本是本尊;第三事業的根本是護法,當我們具備了清淨的動機來修持,或者在世間工作也好,或者在做任何佛法的修行也好,這時修持道上由於我們以前造作的各種惡業,今生會遇到一些障礙跟逆緣,這時候為了消除這些不好的情況,所以特別要向護法來祈請,透過護法能夠消除這些障礙,所以名為事業的根本是護法。我們做皈依的時候,要這樣向佛、法、僧,還有三根本,總共六個皈依的境來皈依。所以剛剛這裏的「南無皈依三寶三根本,皈依一切皈依境」,便是皈依的部份了。

發心

後面兩句就是發心,發心幫助消除我們進入小的道路,要培養一個寬廣的心,所以當我們在修持這個藥師儀軌的時候,我們要先發心,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沒有辦法馬上幫助到一些人,但是未來希望真的能夠利益到他人,希望可以幫助他人證得究竟的快樂、得到究竟的果實。我們需要具備這樣的一種動機,這個就叫做發菩提心。我們無論是唸誦藥師經也好,或者是修持藥師儀軌也好,可能會有一些不清淨的動機,譬如說我們想要傷害一個人,甚至是想要咀咒一個人,因而來修藥師佛、藥師經,如果有這樣的心,這是不好、不清淨的動機,這可能是一種嫉妒,或者一種瞋心,這種心我們要將它消除。第二種發心是清淨的,但是只想到學習藥師經,修持師儀軌,是為了自己得到快樂,或者說自己的身體健康,自己要成就佛道,這種心是好的、是清淨的,或者也再想到還要幫助周圍的親人得到健康等,這都是可以,但是這種心還不夠廣大,太狹小了,所以為了要讓這種利益更加的廣大,果實更加的圓滿,我們需要具備一種更強心的力量跟加持力,就是要具備一個清淨、廣大、長遠的動機,也就是這裏的偈文說「為令眾生皆成佛」,也就是利益一切的眾生都能夠成就佛道,帶著這樣的心呢來修持「今發殊勝菩提心」。

以上部份,也就是皈依跟發心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來做觀想,觀想在我們的前方虛空中有佛、法、僧三寶,還有上師、本尊、護法,這樣子皈依的六個根本在我們的前方,在自己的面前來唸皈依文、唸發心文,並且在他們的面前我們真的發起菩提心,真的做皈依了,這是皈依跟發心的部份。

積聚福德資糧

接下來有一段是積聚資糧,這是說在唸誦或者向藥師佛生起信心,不只是口上說具有信心而已,象徵我們具信心的一個徵兆,就是要做供養來積聚福德,一般指的是譬如要供養燈、供養香、花等,總之是能夠令人歡喜跟清淨的物品都要供養,這種供養就分為兩種供養,一種叫做真實物品的供養,譬如說我們設置這種供養的壇城、佛堂陳列這些供品。第二種供養叫做心變現的供養,也就是我們陳列出來真實的供品並不多且很少很小,但是要讓功德無量增長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透過心的一種變現跟觀想了,就這個是偈文當中談到的,各位可以看到「從本淨界所化現,遍滿天地如雲供,曼達諸寶天女俱」,這裏就是透過一種心變現的供養,觀想這一切的供品從本淨界中化現,非常非常的多,遍滿了天地,像是雲一般的供養,這當中供養有各種的曼達、各種的寶物,像七珍寶、天女等,這一切都在當中,「祈願無盡布紮霍」這一切都變得無窮無盡的。所以這裏可以說是依靠了我們真實物品的供養之後,再透過一種心的觀想,將這些供品變得無量無邊,透過這樣而能夠積聚所緣的福德資糧。

積聚智慧資糧

以上叫做有所緣的積聚福德資糧的方法,接下來兩句是積聚無所緣的智慧資糧,指的就是在我們心上的一種禪修方式,也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持,就是透過一種清淨的發願跟動機,而幫助我們在心上來積聚資糧的方法,以上是透過有所緣的觀想,加持了這些供品,接下來就要觀想慈、悲、喜、捨了,所以「眾生俱樂皆離苦」這一句當中,第一個俱樂,就是慈無量心的意思,也就是我們發心幫助一切眾生都能夠具備快樂,還有得到快樂的因。第二個,眾生也都不希望得到各種的痛苦,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各種苦的因而產生的,所以第二我們要發願,願眾生皆離苦,就叫悲無量心,一切眾生都能夠遠離痛苦,還有痛苦的因。第三是喜無量心,那「於樂不失」,這是指說各種的快樂有的時候只是暫時的,並沒有辦法長久,眾生也沒有辦法擁有長久的歡喜,所以說令能夠得到究竟的快樂,願眾生於樂不失,這是喜無量心。第四是捨無量心,叫做「平等捨」,這是指一般我們在觀修眾生的時候,很自然會有親疏之分,這是我的親人,這是我不喜歡的人等,但在觀修的時候是不能有親疏之分的,所以是要具備捨無量心,以上這一部份,可以說都是前行,也都是一種準備的部份,以上這當中就包括了皈依、發心,積聚資糧裏面又包括了第一個部份叫做「有所緣福德資糧的積聚」,另外第二個部份是無所緣智慧資糧的積聚。

自生觀想‧對生觀想

接下來就是觀修的部份,就是第五頁最上面,在實修來講,一般分兩個部份,一種稱為自生觀想,第二稱為對生觀想,所謂的自生觀想,觀想自己就是藥師佛,透過這樣而得到加持,得到成就。對生觀想是觀想藥師佛在我們的前方虛空中,自己向他做供養,向他讚頌,向他祈請等,透過這個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得到加持跟積聚資糧,所以在密乘的觀修當中,就有自生觀想跟對生觀想兩個部份,很多不同的儀軌中會提到,先觀想自身成為藥師佛,或成為應修的本尊,然後再觀想前方也有這個本尊,但是藥師佛儀軌的修持,是自、他一起觀想的,也就是觀想自生,同時對生藥師佛也出現,透過觀想便 能夠幫助我們得到加持,也同時積聚福德資糧。很多人會問到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向藥師佛祈請、發願,真的能夠消除我們的病痛、消除我們的煩惱嗎?是可以的,或者也有人問說我們修持藥師佛儀軌,真的能夠得到加持嗎?仁波切也說是可以的。為什麼說修持這個法門能夠幫助、有力量能夠消除病痛、消除各種的煩惱呢?原因是消除病痛跟消除煩惱的力量,這是法性當中自然具備的。

所以為什麼在第五頁最上面我們需要唸一句觀空咒,觀空咒就是「唵 梭巴哇 修達 薩爾哇 達爾瑪 梭巴哇 修多 杭木」,這是梵文的語音,從實相上來講,「梭巴哇 修達」就是說一切的本質是清淨的,那麼「薩爾哇 達爾瑪」是指一切的法,「梭巴哇 修達」是本質清淨,「薩爾哇 達爾瑪」一切法。所以這句的意思是說一切萬法的本質是清淨的,也就是說法的本質是空性的,所以透過唸誦這個咒語,將一切不淨的都轉變成為清淨了,持誦這個咒語,下面提到「從空性中生出」,從這個空性當中再化現出「此三千大千世界轉化成越量宮殿」,這個越量宮殿指的就是藥師佛的宮殿,這個宮殿是四方形的,同時有四個門,然後在這個宮殿當中,有一個獅子的法座,這個法座前後左右都各有兩隻獅子的,所以總共有八隻獅子抬起來的一個寶座,這也是四無畏的一種象徵,之後,在上面又有一座蓮花,這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象徵在輪迴當中卻不受各種輪迴的染污,在蓮花上面又有一個月輪,這月輪代表清涼的意思,也象徵是菩提心,在這樣一個蓮月的寶座上,這是自生、他生一起都要觀想的。

以上觀想的越量宮殿,同樣在我們的前方也有這樣一個藥師佛的宮殿,剛才提到是四方的,同時有四個門的一個宮殿,獅子蓮月寶座這部份再特別解釋一下,先講到我們正前方,對生虛空當中的藥師佛他的情況是有一個越量宮殿,當中有一個蓮花周圍有八個花瓣,中間有一個像花蕊般的在中間,在這個蓮花的正中央就是藥師佛,也就是法本形容的有一個獅子寶座,上面有蓮花,上有月輪,然後上面坐的就是主尊藥師如來,在這蓮花的周圍還有八個花瓣,八個花瓣當中的七個花瓣,就是有七尊藥師如來,分別坐在七個花瓣上,同樣他們每一尊也都是坐在獅子蓮花寶座上的情形,八個花瓣有七尊如來坐於上面,所以還有一個是空的,那就是主尊藥師佛前方的那一個花瓣是空的,這個當中放的是藥師經,所以總共是有九個部份要觀想,也就是在前方的宮殿當中,上有八隻獅子,獅子上有一座八瓣的蓮花,中間是主尊藥師佛,然後在他周圍的八個蓮花當中,七尊是藥師如來,前面的花瓣上是藥師經,所以總共八個蓮花,再加中間主尊,總共有九尊,這是我們觀想前方藥師如來的情況,接下來是講到自生,就是自生藥師佛的部份,同樣自己這裏也化現一個越量宮,就是藥師如來的宮殿,有四個門,這時候自己是在東方的這個門,然後就觀想自己是藥師佛,面對著對生的這些無量的藥師如來,還有在對生的這些藥師佛除了八瓣蓮花上的藥師佛,同時在他的周圍還有十六尊菩薩,及十位世間的護法,站在周圍還有十二藥叉大將,總之要觀想在我們的前方虛空當中有這樣的一個對生壇城。

以上是觀想的一種方式,就是自己跟前方分別觀想有二個越量宮,但也可以觀想更容易的,就是我們自、他都在一個宮殿當中,自己就在這個宮殿當中東方的門的部份,然後往裏面看,就是往前看,看著藥師佛,這樣也可以。

這裏說「自對生各現藍吽種子字」,觀想藍色吽字的種子字化現成為藥師佛,身如琉璃無量光,藥師佛的樣子是身披三法衣,穿著各種的嚴飾,「右手勝施持柯子」這個就像唐卡中畫的,藥師佛右手是拿著柯子的莖、根部的部份,一朵花像這樣開起來的,右手持勝施印,然後是持著柯子的果實,這大部份都跟釋迦牟尼佛的樣子是差不多的,藥師佛他的左手是托缽,裏面盛滿著甘露,然後手結的是定印,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圓滿金剛跏趺座,到這裏觀修的部份,是自、他就是自生跟對生的藥師佛長得都是這個樣子,但是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第六頁最上面了,他是「特於對生之蓮瓣上,安住七佛及經卷,其後十六菩薩眾」等等,就像剛剛提到,自生觀想的時候,自己就是一尊藥師佛,但是對生的這個壇城當中,是有這樣八瓣的蓮花的,中間是主尊藥師佛,周圍七個花瓣有七尊藥師如來,前方的花瓣有藥師經卷,周圍有十六菩薩眾,之後有「十方護法神、十二藥叉等拱衛」,然後「四大天王守四門」,就剛剛提到這整個壇城的四個門,分別有四大天王,像持國天王等持守在四個門,以上如此做觀想。

「諸尊三處三種子,由心中吽字放光」,觀想這樣的自生或對生也好,所有一切觀想的本尊藥師如來等,從他們的身、口、意都有嗡、阿、吽三個種子字,還有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吽字,從這一切的種子字放射出光芒,照射到東方的佛土,首先光芒照射到東方藥師琉璃光淨土,然後從這些淨土迎請無量的智慧身,就是無量的藥師如來的身形「皆融入自對諸尊」,就是融入自己觀想的藥師佛,及融入前方觀想出的所有本尊、菩薩中。透過這種觀想,我們得到了所有的加持,下面有一句祈願文,「吽 藥師昆仲八佛無邊眾,迎請降臨垂賜大加持,為我具緣種信勝灌頂,淨除一切邪引與壽障」,那是希望透過觀想融入得到加持之後,一切今生當中各種的障礙等都能夠得到消除。

咒語觀想

接下來第七頁,要先唸一句咒語,最主要的是金剛三昧耶戒,這是什麼意思呢?由於諸佛菩薩像藥師佛,他們自己本身都具備了三昧耶戒,具備了一種他們曾經發過的誓言,這個誓言是什麼呢?這個戒是什麼呢?他們曾經發願一定要幫助救護苦難的眾生,幫助及帶領他們解脫,由於他們具備這樣一種堅固的金剛三昧耶戒,或者一種金剛的誓言,所以當弟子們向他祈請的時候,他是一定要來到我們前方的,一定要賜予加持的,「拿麼 瑪哈 貝卡則 薩巴瑞哇惹 邊紮 薩瑪呀 紮紮」,那首先「薩瑪呀」,後面第二個「薩瑪呀」就是三昧耶,就是誓言,就是藥師佛他曾發的誓言,「邊紮」的意思就是金剛,代表非常堅固的意思,所以「邊紮 薩瑪呀」是一個堅固的誓言,就是藥師佛他渡眾的一個誓言,「紮紮」就是藥師佛來到我們的前方了,然後「邊紮 薩瑪呀 滴叉哈廉」,「邊紮 薩瑪呀」還就是堅固他們誓言的意思,「滴叉哈廉」就是非常穩固的賜予、給予我們的意思,所以這裏也需要打一些手印的,可能手印並不怎麼重要,但是有時候手印它能夠幫助我們擁有一種不同的感受。「邊紮 薩瑪呀 紮紮」就是迎請咒,我們手這樣一彈指,那就是說佛他們真的來了,然後「邊紮 薩瑪呀 滴叉哈廉」(手印),接下來的一段是為了要讓自己觀想的自生觀想,及對生觀想的兩個部份,都能夠更加的清淨、圓滿、穩固,還有加持能夠非常的穩定,所以要給予灌頂、賜予灌頂的觀想,那就是迎請五方佛來給予灌頂的部份,「唵 吽 張 舍以 阿」,那就是五方佛,這每一尊佛都要做一個手印,首先是合掌,然後是兩手握起來,中指升起來,這代表的是大日如來,再來是往上,食指升起來,代表不動佛,然後再往下,無名指合起來,代表是寶生佛,再來再往上,是大姆指合起來,這是阿彌陀佛,再來是小姆指,這代表不空成就佛,透過這樣的迎請,迎請五方佛為自身的藥師佛,及對生觀想的藥師如來給賜予灌頂,「阿比肯紮 吽」的意思就是祈請五方佛給予灌頂,祈請之後我們要想已得到了這個灌頂,然後再觀想五方佛融入到自生跟對生的佛菩薩當中。



歡喜的供養

在早上的課程當中,主要談到了自生觀想跟對生觀想的部份,同時也教授為了得到加持,我們要觀想迎請藥師佛融入自己的部份,接下來是積聚資糧,還有一個讚頌文的部份,談到積聚資糧的部份,在積聚資糧方面來講,也就是做供養,有供養各種外在的、讓人歡喜的物品,這個時候最主要觀想從我們自心放射出光芒,變現出各種的供品來做供養,就像早上提到的,供養最主要有二種,一種是真實陳列出來的物品供養,第二種是由我們的心所變現出來的供養,由於我們要積聚各種的資糧,所以現在要觀想從心中變現出各種的供養。第七頁的中間上面的部份,「吽 妙花薰香燈塗香,妙食以及伎樂等」,我們再觀想從心中放光,化現出各種的花、薰香、塗香、妙食等等,再從心間變幻出來各種的「色聲香味觸諸法」,這是指各種讓眼睛看到歡喜的顏色,耳朵聽到好聽的聲音,鼻子聞到的香味,還有舌頭嚐到的味,還有身體感受的觸覺等等,都變現出來,然後向對生觀想的所有主尊藥師佛,及他周圍的佛菩薩們來做供養,透過這個供養「福慧資糧皆圓滿」,也就是二種資糧都能夠圓滿,這部份的觀想最主要是要配合下面唸咒語時候,可以這樣來做供養的。

吉祥八寶的供養

再接下來,分別有三種特殊的供養,第一個叫做「吉祥八寶的供養」,就在第七頁的最下面的偈文。再來是第八頁上面提到叫做「吉祥的八相」,這是第二種。再來是在第八頁中間的部份七珍寶,這三個部份是一個從心中要變現的一個特殊供養,在第七頁下面叫做「吉祥八寶」,這是指當世尊降生在人世間之後,他一路在修持道上,由不同的人或者佛菩薩供養他的八種寶物,幫助他各種禪定的生起,更使他能夠利益眾生等,其中就包括這裏提到的「最勝王者白芥等」,白芥是指當時由金剛手菩薩他供養給釋迦牟尼佛,幫助他消除很多各種外在的怨、各種的傷害等的白芥,同時在八寶當中,還有吉祥草,那是當時一個商人叫札西,他供養給佛陀之後,佛陀就是坐在這吉祥草編織的草蓆上菩提樹下成就了佛道。八寶當中還有酸奶,當時佛陀在六年苦行之後,他受用了牧羊女所供養的這個酸奶之後,才恢復了體力,在菩提樹下修行,身形就轉變成殊勝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然後幫助禪定力的開展,以上就是所謂的吉祥八寶。這是我們觀想從心間放射出的吉祥八寶,供養對生的藥師佛,還有藥師佛的眷眾,日後福慧二資糧都能圓滿。

吉祥八相的供養

接下來就是第八頁,叫做吉祥的八相,這個就跟之前的吉祥八寶的差別是在那裏呢?之前的吉祥八寶是指不同的人向世尊供養了這八種寶物,同時也更增長了世間的喜樂,更增長世間的和平。第八頁上面所謂吉祥的八相,是指有八種特殊的東西,象徵是佛陀身形的莊嚴跟威德的莊嚴,這八種八相中,第一個是法輪,就是佛陀他的腳,腳上面的法輪相,這代表是佛法正法宏揚的意思。八相的第二個,是幢幡,比喻象徵佛的身體,像幢幡一樣。還有傘蓋,傘蓋是形容佛陀頭部莊嚴的形狀,再來是寶瓶,這寶瓶是象徵佛陀的喉部、頸部。再來是白海螺,白螺是象徵佛陀的聲音。所以總共有八相的八種東西象徵佛陀身體的威德莊嚴。這時觀想從我們的心間放射出這八種東西,向對生的藥師佛來做供養,同時不僅是自己,一切有情的兩種資糧都能圓滿。

這裏談到叫七珍寶,七種珍寶象徵是一個功德資糧圓滿的意思,這七個寶特別只有轉輪聖王他才具備的,這裏我們要觀想從心間放射出七珍寶來做供養,七寶當中有提到叫摩尼,摩尼就是摩尼寶珠,也叫如意寶珠,一切的願望能夠實現的摩尼寶珠,在七珍寶當中同樣有個法輪,代表是一切勝利無礙等,由我們心間變現出這樣的七珍寶來做供養,以上提到的就是八種吉祥物、吉祥的八相、七珍寶,這三類供養。

獻曼達

接下來第八頁的下面,這是獻曼達的部份,這裏所謂獻曼達的意思也就是將世間一切的東西都供養出來,這就包括提到的一切主山及大洲,須彌四洲、八小洲等等,一切外在的東西或者內在各種的精髓,都由我們的心間化現出來,向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來做供養,特別也要向對生的藥師佛做供養。

浴佛

再接下來分有三個部份,也就是要特別向最殊勝化身的佛陀沐浴,然後再來是拂拭等,總共有三個部份,然後第三個是敬獻一套衣服給這個化身的佛陀、殊勝的佛陀。偈子是「我以諸香及香水,祈請沐浴大覺身,雖諸尊身無垢穢,為淨罪障之因緣」,這是向佛陀以各種的諸香香水來沐浴,雖然說各種的本尊也好、佛陀也好,他本身並沒有任何的垢染,這裏是透過這樣的觀想,清淨我們自身的罪障,所以需要這樣來做。

拂拭

第二叫做擦拭或拂拭了,所以說「香滑柔軟淨白巾,拂拭如來尊金身」,我們會用一條非常清淨、白色的毛巾,毛巾是非常柔軟的,而且是香的白巾來拂拭、擦拭如來的金身,那麼「尊身雖本無垢穢,為作離苦之因緣」,本尊佛菩薩身體,並沒有任何的污染垢穢,這樣的一種供養擦拭,是為了幫助我們自己離開痛苦,幫助自己能夠積聚資糧,所謂的因上來講我們有各種的罪業跟覆障,在果上來講是各種的苦,所以才要消除這樣的罪障跟苦痛,第一個的沐浴就是從因上消除各種的罪業跟覆障的,第二個擦拭就是消除我們果上各種的痛苦。

獻供法衣

接下來就是第十頁上面,就要向如來尊身獻供法衣,這裏所謂「天衣燦麗勝法衣」,就是指佛陀他出家的一種象徵,就要具備三法衣,以在律典當中談到的法衣,是具備三種顏色,就是紅色、黃色跟藍色,以這三法衣來獻供如來身,「尊身雖無寒冷苦,為增光明之因緣」,我們並不是因為佛陀會冷,所以才供養他衣服,而是透過這樣的供養,能幫助自己和一切的眾生增加光明,或者說增加我們的威德,增加我們福德的一種因緣,這個文句當中寫到說向如來身,向藥師佛等等供養三法衣,這是以文字表達的,另外藥師佛周圍還有很多的大菩薩眾、出家僧,或者周圍還有很多的世間護法、十二藥叉大將等,這時我們也可以觀想不僅只供養三法衣,而是他們可以穿戴的各種殊勝的衣服,各種莊嚴,這些雖然文字沒有寫出來,但是我們同樣可以這樣來做觀想。

讚頌的供養

以上這部份是為了幫助我們積聚圓滿資糧,所以要做這樣一段供養的觀想,接下來是特別幫助我們的身、口、意三門都能夠生起全然的一種信心,所以要透過讚頌,吟唱、歌頌、讚頌來做供養,這時候我們的觀想是從心間放射出供養天女,每一個天女她都能夠唱出美妙的聲音,透過聲音樂曲的妙音來讚頌前方所有的諸佛菩薩等。可以看到「身色宛若琉璃山王狀,除滅有情罪障諸病苦,八大菩薩眷屬眾圍繞,虔誠禮讚持藥寶尊前」,那這個偈文是特別對藥師佛主尊做讚頌的一個部份,所以第一句是形容藥師佛他身形的莊嚴,第二句除滅有情罪障是指藥師佛的佛行事業等。接下來「善名寶月妙金無憂尊,法稱法海勝慧釋迦佛」,這個是向七尊藥師如來做的一個禮讚的部份,以上的禮讚是對於佛寶的禮讚文。接下來正勝法及十六,十六不是羅漢,是十六菩薩,這要改一下,所以「正勝法及十六菩薩等」,第二向法寶來禮讚的就是所謂的正勝法,這裏就代表是向藥師經等這些勝法,法寶來做讚頌。再來是向十六菩薩等,這是指僧寶,要向僧寶來讚頌,然後「頂禮讚嘆希有三寶前」。

接下來是要向世間的護法來做禮讚、禮頌。所以說「帝釋天王及十護法神」,這裏也包括了像帝釋天、還有梵天、四大天王等,還有十護法神等,及「十二藥叉大將與眷屬」,這裏是對他們讚頌,讚頌是指對他們的身、口、意的各種功德來做讚頌,同樣還有「天人醫藥持明諸仙眾」等,然後「敬禮讚頌甘露藥王前」,以上都要向他們來禮讚,我們可做完讚頌完後,想所有的這些尊眾他們都非常的歡喜,然後從我們心中化現出的這些供養天女也都發光,融入到前方的藥師佛,還有七大藥師如來,及十二藥叉大將等,融入護法們及所有本尊的心間,以上這個部份是透過了自生的觀想,向對生觀想做的一個讚頌,為積聚有所緣資糧的一個觀想。

觀想及持誦藥師咒

接下來就看第十一頁,這裏就是要開始持誦藥師咒語,同時持咒的時候也要做一段觀想,觀想在自己心間,也就是自生的藥師佛,及在對生藥師佛的心間,都有一個吽字,這吽的聲音,可以說就是空性本然的一種聲音,同時這個字,這個吽的聲音也象徵是不會被阻斷的,同時也是一種明顯的,其本質是空性的,這個吽字就代表是藥師佛的智慧、他的心、他本智的。觀想這個吽字之後,再觀想從自身的藥師佛心間吽字的周圍就圍繞著這個長咒,就是我們唸的「喋雅他 唵 貝堪則 貝堪則 瑪哈 貝卡則 惹紮 薩穆嘎喋 梭哈」就右繞在我們心間的吽字,然後在旋繞的時候這咒就放射出光芒,這個光芒就照射到對生的藥師佛,這光芒照射過去的時候,也祈請對生藥師佛的大悲心能夠生起,尤其是對於眾生的病苦,他們過去所發的誓言敦促他們的這種大悲心生起之後,再觀想從對生藥師佛心間的吽字,還有對生周圍長咒放射出光芒,這光芒就照射充滿一切的大地,普照到一切的眾生,讓所有眾生的各種障礙、逆緣、病痛都得到消除,並且增長各種的喜樂跟和平等,同時隨這個光照射到的一切,所有外在各種的境象,外在世間都轉變成為喜樂,都轉變成威德莊嚴,而住在裏面的有情眾生,所有身體上的病痛都得到了消除,心理上各種的煩惱跟痛苦也得到了消除,並且都能夠如法的修持。接下來就要持咒,這也是持咒時的觀想。

以上這段持咒的觀想,可以說是普遍的、一般的,清淨整個外器世間,及所有內有情一切眾生的各種病痛跟災難,而讓一切都具備喜樂跟歡喜,另外也有一種特殊、特別的觀想,例如有一些我們認識的朋友生重病了,或者說特別需要幫助的一些人、朋友,這時候我們可以如何觀想呢?我們觀想他就在我們的前方,然後觀想在他的頭頂上有一尊小小的藥師佛像,然後我們就靜下心開始持咒,持咒的時候,就觀想從他頭頂上的藥師佛,流出甘露,然後一點一點的從頭頂流入充滿他的全身,然後將他一切身體上的病痛,或者他心中的難過、煩惱都得到了消除,然後一切身體上的業障都消除了,並且具備了喜樂、功德、一切的歡喜,這種力量都增長了。還有一種特別的觀想是自己某一些部位特別的不舒服,例如說頭痛,或者手、腳某個部位特別痛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觀想口訣,那就是恰美仁波切在他的「恰美山居法」當中提到的觀修方法,無論我們身體那一個部位痛的時候,就可以觀想在那個部位有一尊藥師佛的佛像,他的大小是五個手指頭疊在一起的高度,就在那個痛的部位,從佛的身體放射出甘露,然後清洗掉所有那裏的病痛跟髒的東西,心裏就想這個病痛真的得到了消除了,可以這樣來觀想。

以上就是持咒時可以做的觀想,可以說特別利益幫助自己恢復健康的方法或者說是對於整個世界病痛的消除,或者是幫助特定的一個對象,或者消除特定的一種病痛等等,都可以如此一邊持咒來做觀想,我們不必同時四個都一起做觀想,用其中的一個方法來觀想就可以了。

懺悔及迴向

那麼持咒之後,就是整個儀軌的結行部份了,這時候有一段是叫「懺諸罪障迴善向菩提」,這個部份是現在就要在藥師佛及菩薩的面前懺悔,無始以來我們犯了非常多的惡業,造了非常多的惡業跟惡行,無論是我們知道而犯,或者是不知情的情況下而犯的一切的罪業,都要在佛前來懺悔,帶著一念慚愧的心,也帶著一念以後不再犯的心來做懺悔,同時還要迴善向菩提,也就是透過唸誦整個儀軌,觀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還有持咒的一切善行,及利他的善行動機,這一切的善都要迴向給一切眾生,願都能夠成就佛道,同時迴向一切眾生,就短期的來講,願一切眾生的病痛都得到消除,究竟長遠的來講,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佛道。以上這部份是「懺諸罪障迴善向菩提,斷除病魔苦惱賜吉祥」。

收攝次第

接下來的部份叫做收攝的次第,這時本尊要收融回來,觀想的本尊主要有兩大類的,第一類是指世間的護法,像是梵天、帝釋天,還有十二藥叉大將、四大天王、十個世間這些護法等,這時是「諸世間者各歸其淨土」,這些世間的護法他們都非常歡喜的回到了他們自己的淨土去了。第二類的本尊也就是各種的十六菩薩,還有八大藥師如來等,這一些佛菩薩也分成兩個部份,一種叫智慧尊,一個叫誓言尊,所謂的智慧尊就是之前觀想迎請而來的這些諸佛菩薩智慧的本質,叫做智慧尊。誓言尊就是我們觀想,自生、對生所觀想出來的這些本尊叫誓言尊,這個時候的智慧尊、誓言尊的十六菩薩、八大如來,他們都發光融入自己,然後我們得到加持,這就是第二句「智慧三昧諸尊入我身」,全融入到自身了,我們自己得到加持之後,也要化入清淨的普賢界,那也就是要融入到空性當中,心無造作的,心能夠平靜的靜寂下來,所以才說「奇哉從本清淨普賢界」,也就是自身融入清淨的普賢界。

以上這部份就是法本的教學的部份,以後各位想唸誦這個藥師咒語的時候,可以靜下來就唸藥師咒,這也是會有很大的加持的,或者也可以在一幅藥師佛的唐卡面前,看著這幅唐卡靜下來持誦咒語,這也是非常殊勝的,或者就唸誦法本,然後按照儀軌來觀想,然後再唸誦咒語,這樣也是非常的好,也具備很大的利益跟加持的。總之,無論是在做怎麼樣類型的修持時,我們都要專注不散亂,同時儘量清楚的憶念觀想藥師佛的形象,並且具備信心的來唸誦,這樣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一種加持,以上就是幫助我們解脫教授的部份結束了,再接下來是要講解藥師經。



藥師經教授

接著說藥師經的部份,在最開始藏文的經文當中,有一段是特別提這部經梵文的名稱:

阿呀 巴嘎彎 悲夏賊 咕魯 悲主以呀 巴拉巴 誰布嚕哇 布拉尼 達吶 比些司 比司達吶  那嘛 
瑪哈呀納 蘇答啦(梵文發音)

也就是就是印度文,這個梵文在印度的經文當中並沒有特別立出來,而是西藏在翻譯佛經的時候,在經文中會特別加上這一段梵文的經名,因為這代表的意思是它的法源、源流是非常清淨的,而不是由這個譯師、翻譯者他自己撰寫臆造出來的,這是因為佛陀當時在印度出生,降生之後並且開示佛法,那時佛法非常興盛,次第的傳承下來,傳到了西藏並且翻譯成藏文,所以當時的譯師為了能夠紀錄、紀念這樣的一個傳承,所以在最開始才會有這樣一個梵文的經名。

藥師經經名的意義

同時這個梵文的經名還有第二層意義的,這是因為在未來陸續會有千佛出世,而每一尊佛他都會降生人世間,並且廣為說法,同時也都會在菩提迦耶這個地方成就佛道,而他們所說出來的法,也都是用梵文所講說的,所以當我們多唸誦這些梵文的經名,也幫助我們種下一個梵文這些經譯的種子,所以代表說在未來如果我們見到佛陀,並且能夠跟隨他們聽聞法,能夠修持的時候,由於過去我們有這樣梵文經名的一種習氣跟認識,我們更容易聽懂他們的法要,同時也更容易將他們所說的法憶持記憶在我們的心中。

這樣一個梵文的經名,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感恩這些譯師,感恩過去這些翻譯的大師們,最早在印度佛法是非常的興盛,當時在西藏並沒有佛法,就算西藏的弟子想要認識佛法想學習,也非常的困難,首先要學習梵文,然後才能夠修持法要,除此之外他們沒有任何其他的機會來修學,但就是因為透過了譯師,將這些梵文的典籍翻譯成藏文,之後西藏的弟子們便可以讀誦及學習,同時也能夠修持,這可以說都是這些古代譯師們的恩德,印度當時的大師班智達們,是不會藏文的,同樣在很多藏地的弟子們也不會梵文,中間都要靠譯師們的翻譯跟傳述,才讓弟子們能夠學習修持佛法,所以特別要憶念這些大師們的恩德。仁波切也特別講到,他自己現在也不會中文,各位也不會藏文,雖然佛法是這麼珍貴存在,但是就需要有一位翻譯,所以仁波切說也要特別謝謝這位翻譯(指堪布丹傑)。

接下來講到經典的名稱,就藏文直接翻譯過來的是《聖世尊藥師琉璃光本願差別廣大大乘經》,也就是說這裏面最主要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個大願,是為了能夠讓眾生得到加持,同時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得到短期、暫時的各種利益,還有得到究竟長期的利益,因此述說了這部經。

各位可以看到在經名下面有一段藏文並沒有翻譯出來,中文意思就是向一切佛菩薩禮敬,這一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翻譯大師們的一個禮敬,為什麼要有這樣一句要禮敬諸佛菩薩的經文呢?是為了在翻譯的最開始,先禮敬的話,能夠幫助他在翻譯的過程都能夠圓滿而毫無障礙,所以首先要禮敬諸佛菩薩,在所謂譯師禮敬的部份,傳統上有兩種禮敬。第一種叫做認識知道這是什麼論典的禮敬;第二種是依照各自的本尊來禮敬。

首先如何知道這是什麼論典的禮敬,是由於過去在翻譯的時候,西藏的國王制定了一個規矩,佛經主要分為三藏,也就是經、律、論三藏。所以只要翻譯佛經的部份,最開始的禮敬就是要禮敬一切諸佛菩薩,因為佛經的內容是很廣大的,所以要禮敬的是諸佛菩薩;如果翻譯的是律藏,由於律典內容的繁文縟節是非常多,當中非常多有關善惡取捨非常細微的東西,所以要禮敬的偈文提到說要禮敬一切遍知;第三個是論藏,論藏是為了能夠幫助我們開啟智慧,當中談到了所有道次第的修持等等,因此在這部份為了開啟智慧,所以論藏的最開頭是要禮敬文殊童子。

在譯師翻譯這部份透過上面的偈文,禮敬的對象是誰,你就知道這一部經典他是屬於經、律、論的那個部份,由於這也是國王所制訂的一個規矩,所以這一句禮敬也被稱為國王制訂一種禮敬的語言,現在這一部藥師經,是屬於經典的部份,所以是禮敬一切諸佛菩薩。

緣起

接下來是經文的部份了,分為兩個部份:一個叫序言;第二個才是正文。序言的部份就是在第一頁上面第一段的文字都是序言,這個序言的部份,並不是當時佛陀親口所說的,這裏是有一段歷史的,當時佛陀在印度圓寂之後,由於不忍佛陀圓寂的悲傷,所以陸續有非常多的阿羅漢都示現涅槃,而擁有阿羅漢的果位者,像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都陸續的進入了涅槃,不僅是殊勝的佛陀入滅了,同時殊勝的比丘眾、阿羅漢眾也都入滅了,當時很多天人都形容當時的情況,整個世界就好像只剩一團灰、一些煙而已,什麼都沒有了,是令人非常難過的情形。

當時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葉尊者他知道了,他想一定要趕快將佛陀的經典及開示結集起來,第一次的結集,是需要五百位阿羅漢,但是只找到了四百九十九位,還差一位,這時候,他們知道還有一位阿羅漢,但已經入定了,而且就在這個天界當中,這時有一位阿羅漢進入神通,就化現到天界去找這位阿羅漢,並請他下來一起來結集,因為還差一個人,這位在天界禪定的阿羅漢,叫做帕龍達尊者,當請他一起來結集經典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佛陀都已經涅槃了,他也不願意下來,要繼續入定,當時送了這一件法衣,還有一個缽給另外的阿羅漢帶回到人世間。這個時候大迦葉尊者,很嚴厲的制訂了一個規矩,他說在經典還未結集之前,不准任何一個阿羅漢再涅槃了,要不然就都沒有阿羅漢了。

大迦葉尊者也透過神通,知道還差一位,這一位就是阿難尊者,但當時阿難尊者還沒有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要如何才能夠讓他證得阿羅漢呢?方法就是要他受苦,讓他難過,讓他生起出離心才會精進想要修持佛法,這個時候,僧眾就特別用一些語言,說他犯了錯誤,然後就把他趕走了,趕走之後,阿難尊者當然非常的傷心,心想我在佛陀身邊待了這麼長的時間,現在竟然被趕走了,心中非常的難過而生起出離心,接著更精進地開始修持佛法,透過修持佛法,證得了果位之後,具備了神通,原來當時大眾把他趕走的原因,就是為了經典的結集,因為還差一位阿羅漢之故,這時候他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之後,就有五百位阿羅漢,陸續的他們就有幾次的結集,結集了經、律、論三藏。

經典的部份最主要是由阿難尊者他來結集,律典的部份是由一位叫優波離的尊者結集,論典是由迦葉尊者來結集的。當時這些阿羅漢們要結集佛陀所開示的經、律、論藏首先都會聚在一起,然後一起向佛陀涅槃的涅槃城,發願祈請之後就向阿難尊者請法,阿難就開始說出當時佛陀說了什麼樣的內容等等,接著由大迦葉尊者將論典的部份說出來,優波離尊者就將佛陀所開示律典的部份,一點一點的說出來,再記載下來。

同時就在結集的當下,他們也就寫下了序言,特別記載當時佛陀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之下,說了什麼內容,也就是這裏提到的「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這個部份都是序言,同時這部份的序言雖然不是佛親口說的,但也是符合佛制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佛在未涅槃前,也曾經囑咐過後世的弟子說,你們要將我的教言結集起來,同時你們也可以註明是在那裏講的,聽法的人有誰,講的內容是什麼,這些都可以加上去,所以這部份的序言,可以說是得到了佛陀加持跟開許的序言。



經文內容:序言

看到這序言的部份,第一句談到「如是我聞:一時...」,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就代表著這一部經從頭到尾,並不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或者說只是一個傳說的故事而已,而是當事人在當時、在某個地方,他親耳所聞的,而記錄下來的。所以說如是我聞,「一時」就是當時,薄伽梵就是尊者世尊,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在當時的印度諸國最主要有六國大城,在這裏面,佛陀是到了廣嚴城的地方,他為了要利益所有的眾生而來到了這裏,坐在這個樂音樹下,當時有大比丘眾八千人俱,還有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同時有民眾來聽講,還有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等,另外還有非人類的,像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在藏文裏面還有提到像是伽樓荼,就是金翅鳥,緊那羅就是非人,還有摩睺羅伽就是大莽蛇等等這一些非人眾,無量的大眾都恭敬圍繞而在聽法,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佛陀說出了這部藥師經。

接著是「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這裏提到承佛威神,在佛經來講,有一種是叫做佛陀加持而述說的經典,一種是佛陀開許親口講說的經典,以藥師經來講是佛陀特別加持了文殊菩薩,而述說出來的一部經典,所以這裏說,文殊室利法王子是承佛大悲的威神力,從座而起,然後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個習慣特別像現在在傳授皈依戒也好,或者傳授戒律的時候也好,便是這樣的一種跪姿,就是右膝著地,左膝抬起來,並且合掌於心間。當時弟子們向佛陀來請法的時候,都是以這樣的姿勢來請法的,所以說是以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來祈請。

接下來翻到第二頁,文殊菩薩當眾就向佛陀祈請,他說「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後面提到「令諸聞者業障銷除」,這裏說眾生有非常非常多的苦,最主要的苦就有三個部份,也叫做三障的苦,第一個叫做業障,第二個叫異熟障,第三個叫煩惱障,煩惱障是可以透過我們修持禪定而消除的,第二種異熟障是指說異熟果,如果投生六道畜生的話,那就是異熟投生到了畜生已沒有機會修持佛法,這時的方法就只能透過一些發願跟祝福才能消除這種異熟障,最主要的就是業障,業障指的就是過去所造的的業,而造成今生身體上的不健康、生病,或者心裏的傷心、各種的煩惱,或者各種的苦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業障,文殊菩薩主要發願就是希望能夠幫助所有的眾生能夠消除這些業障,就是要開示諸佛的名號及本大願殊勝的功德,特別針對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所謂的像法轉時,是指正法快消失要壞滅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希望佛陀能夠開示利益他們的諸佛名號。

接下來「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這時候世尊聽到文殊室利童子的請問之後,他就讚嘆說「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善哉!善哉!在藏文就是勒克梭!勒克梭!,善哉應該是一個古語,現在的意思就是「很好!很好!」「亞玻堵!亞玻堵!」(藏音)就是很好,「你問的很好」,為什麼說讚嘆文殊童子他問的很好呢?因為「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因為你是以大悲心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一切業障所纏的有情們,那業障就是指有情過去生造了很多惡行,在今生造成身、心上很多的痛苦的這些有情,還有很多的天人等等,為了要利益安樂他們,所以你勸請我來說,這是非常好的。

文殊菩薩「汝今諦聽!極善思維!當為汝說。」在中文是只有翻譯汝今諦聽,這個諦聽的部份,藏文是有三個部份的:第一個諦聽部份是要「聽好」;第二個就是「完整的聆聽」;再來第三個就是「極善思維」,或者叫「善加憶持」,就是要記下來,所以可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個是「聽好」,第二個是「完整的聆聽」,第三個是「要記在心中」。主要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都需要具備這三個部份,具備這三個能夠消除我們聽法時所產生的過患。

第一個如果我們聽法的時候,帶有煩惱的話,就好像是一個有毒的容器,也就是說聽法的確是在聽,如果我們帶著是一念惡心,或者煩惱的動機,那就好像要將水或是東西倒進有毒的容器裏,那這些水也會變成是有毒的一樣,所以要消除不清淨的動機,要好好的來聽。「聽好」的意思就是要有一個好的動機來聽聞,透過這個能夠消除第一個聽法的過患。

第二個是叫做完整的聆聽,這意思是說,有的時候在聽法時耳朵並沒有專注的在聽,就好像是一個倒過來的容器,不論是牛奶或茶都倒不進去的,同樣就好像一個人如果不專注聽,所有的法也是進不到他的心中的,所以完整聆聽是指心要專注不散亂的來聽聞。

第三個就是極善思維,或者說當善憶持的意思,有的人的確很專心的在聽,但是他都記不下來,無法憶持,這時候就好像容器是有破洞的,如果倒了再多再多的東西,也全部都會流出來的,所以說要善憶持,要好好的記下來,透過了這三個,就是具備好的動機來聽。首先是「聽好」,第二是「專注」,完整的聆聽,第三要「憶持」在心中,這是經典當中提到的,同時也是我們聽法時候要具備的三個要素。

接下來文殊菩薩他就回答了,文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唯然就是說就像世尊您所說的要帶著清淨的動機來聽,要專注完整的來聽,同時還要記在心中的來聽,我會這樣子做,所以唯然,願說!請你宣說這個經典,我等樂聞!序言的部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當時佛陀是在什麼樣的因緣說出了這一部經典,同時剛剛也提到這個結集經典的一個緣起,透過這個序言,也能夠讓我們回憶起、憶念起佛陀他當時的恩德,然後對佛陀、對這些大師們生起信心,這是序言最主要的目的,今天的下午的課程就講到這裏。

最後我們也提到說,在平時無論我們在講說佛法,聽聞佛法,或者我們來接受灌頂,或者做了任何善法的修持,最後我們都會要做個迴向,將一切善功德要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這個迴向有一個特殊的意義,也就是無論做了任何的善行,我們積聚了這些善業,如果我們這些善業沒有迴向的話,譬如說當我們生起了嗔心,嫉妒心的時候,就會把這些積聚的善減少,或者是消除,所以為了不要讓這些善的功德消失,所以我們要做迴向,就不會被這些嗔心,或者逆緣所傷害、消除。

這裏做一個比喻,這些善行、善功德,就好像是小水滴一樣,這小水滴如果就放著在那邊,放著放著就乾了,如果你能將它匯入到大海當中,只要大海沒有乾枯,那這個小水滴都存在裏面。我們現在無論做任何的功德,我們要將它迴向給一切眾生,只要眾生還在,這一切的功德就會存在的,所以說迴向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我們就要來做迴向,將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得到喜樂,尤其現在各種的病痛、災難、戰爭、饑荒等等,都能夠得到消除。

藥師佛無上殊勝的功德

接續昨天講到的部份,釋迦牟尼佛開示了藥師經,第二頁的下面,「佛告曼殊室利」,文殊菩薩就是曼殊室利菩薩,文殊菩薩是藥師經的請法者,我們說要利益眾生特殊的一個方法,或者說能夠幫助眾生淨除罪障跟淨除業障,最殊勝的一個方法,就是向藥師佛祈請,透過修持藥師佛,向藥師佛祈請,就能夠清淨我們各種的業障跟病痛,佛陀說到,藥師佛在哪裏呢?這裏說東方去此,一般來說所謂的一個方向,一個方所,其實都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方所,都是由我們心安立、所造作的,譬如說東、南、西、北各個方向,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也都是心所現的,但是所謂的東方,是一種象徵,因為東方是太陽初昇的地方,所以也代表一切的光明、一切的喜樂,出生的一個泉源跟根本的意思。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這個十殑伽沙就是十恆河沙等佛土,這是指一個非常遠的距離,但是對於一個有信心、有精進的弟子來說,其實所謂的佛國或佛的淨土,並不是遙遠,是很近的,對於一個沒有信心、沒有精進的人來說,佛國是很遙遠的,所以這一段話主要是針對還沒有生起強烈信心的凡夫來講「十殑伽沙」是比較遠的,這個地方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明行圓滿」,指的是佛陀的功德是圓滿的,善逝也是指佛陀,所謂的「善逝」是透過了修持善的道路,最後前往到達了,逝就是到達了善的果位,以上是善逝的意思。

除了得到善的果位,同時還能夠世間解,「世間解」的意思是能夠遍知一切,就是得到盡所有智,盡所有知道世間一切的意思,所以叫世間解,以上都是形容佛陀殊勝的功德,例如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最主要這一段也是形容藥師佛他具備的特殊功德,但是這同時也代表一切諸佛所具備的功德。例如這裏也談到「調御丈夫」,調御丈夫是指要利益幫助一切的眾生,那麼就需要調御,也就是知道眾生痛苦的因是什麼,像各種的瞋心、嫉妒、煩惱,需要消除,需要調御,不僅僅佛陀他是世間解,知道世間的一切,他同時知道如何利益眾生,如何調御眾生煩惱的方法,所以叫做調御丈夫,調御丈夫之後,由於眾生有非常厚重深沈的煩惱跟習氣,通常一般眾生被這些煩惱習氣牽引之後會到那裏呢?落入輪迴或者落入惡道,所以調御也是讓眾生透過佛法能夠暫時短期投生到善道,例如天道、人道,以究竟來講,是調御丈夫帶領眾生到究竟的佛國,這就是調御丈夫的意思。同時佛陀也叫無上士,是指他具備了無上功德的士夫,那麼也是天人師、佛、薄伽梵,以上是形容藥師佛,還有諸佛的功德。

佛法當中的見解談到,一切的佛菩薩最開始也都跟我們一樣是凡夫,然後慢慢進入了正道,佛法的學習,同時實修正法、實修佛法,生起菩提心,行菩薩行,最後圓滿成佛的次第,利益眾生成佛之後,而開啟了兩種智慧,就是「盡所有智」跟「如所有智」,並且以大悲心來利益眾生,藥師佛他也是依循如此的次第修持。在第三頁的最上面說到「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這是指藥師佛他在未成佛前,行菩薩道的時候,曾經發了十二大願,也就是透過這十二個大願的願心力量,因此可以消除眾生各種的業力、各種的病痛,這是因為願心的力量,所以說只要後世的眾生弟子虔誠的向藥師佛祈請,或者修持藥師佛的法門,或者聽聞到藥師佛的名號,都能夠從各種的惡業、從各種病痛當中出離,最後圓滿成佛,這是因為藥師佛曾經發了這樣的大願,所以眾生只要聽聞到他的名號,都可以消除業力。

十二大願:第一大願

下來十二大願當中的第一個,「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主要是藥師佛在行菩薩道時,曾發一個願望,將來在他成佛的時候,他色身的光明會照耀無量無邊的世界,熾然的照耀,非常莊嚴、非常光明,舉個例子來說,就好像現在我們的人世間,由於佛陀的大悲及加持,也由於釋迦牟尼佛誕生到人間,所以到現在都還有佛法能夠學習、聽聞,很多人看到了這個大願都會生起疑問,為什麼能夠做得到呢?什麼叫做「佛的光明能夠照亮無量無盡」的世界呢?或者說為什麼眾生都能夠變得跟藥師佛一樣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心會生起懷疑的,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我們可以這樣來想,例如釋迦牟尼佛在人世間誕生了,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還可以看到者佛陀利益眾生的佛行事業直到現在都持續著,而且非常的興盛廣大,無數的行者如修持南傳法教的弟子們,他們透過了修持,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這已有數不清的人因為修持而得到阿羅漢的果位。同樣無量修持大乘法教而證得菩薩果位的人也非常的多,也有數不清修持密乘法教而得到成就的人,所以說這都是佛陀佛行事業的廣大,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的人得到利益呢?整個世間都像被光明熾然照耀一樣呢?這就是因為佛陀釋迦牟尼佛,在藍毗尼園誕生,之後在菩提迦耶成就佛道,到三轉法輪,並且利益無量的眾生,可以說這一切,到現在整個佛法還在世間弘揚,讓世間更加的有福氣、更加的圓滿。這種佛法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邊無盡的世界,這是象徵佛法的圓滿充滿了全世界,所以到現在正是一種不可思議,不同於其他世界的一種加持,我們現在有正法,而且能夠修持正法,也能夠證得果位不僅是我們自己得到好處證得果位同時也利益無量的眾生。上就是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最主要的意思。這裏也提到說具備三十二大丈夫相,還有八十隨形莊嚴其身,這是指凡夫按照這樣發願,身體就能轉變成為三十二相,並不是,而是透過了次第的修持,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的果位最後是可以得到的。例如說我們最開始向藥師佛祈請,聽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或者對藥師琉璃光如來生起信心,透過這種心願、一信心,就在我們心中種下解脫的種子,一種善的習氣,透過了這善的習氣,我們再發起菩提心,並且次第的行持菩薩道,例如布施等六度的修持,慢慢的證得菩薩的階位,從最開始的極喜地到最後法雲地等,最後成就圓滿的佛果,這時我們就能夠具備三十二相跟八十種好的果報,所以這裏說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這是藥師佛的一種願心,透過這個願心,真正能夠成就願望,當我們在唸誦的時候,從心中也要這樣來發願生起信心,這種信心是假如自己也這樣次第來修,一定能夠證得的果位。

第二大願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這裏談到形容藥師佛功德的圓滿,及一切罪障的淨除,他發願在證得菩提的時候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這是形藥師佛一切的功德都圓滿了,各種的煩惱障、所知障都消除了,所以能夠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光明為什麼能夠光明廣大?是因為佛的三種智慧都開啟了,大悲、大智跟大力這三種力量都具備了,所以說「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這是形容佛的功德跟光明甚至過於日月,所謂的日光也好、月光也好,這種光芒只能暫時消除一些黑暗而已,但是佛陀他所具備的功德是過於日月的,原因是佛陀的大悲,還有佛陀的智慧跟佛行事業,這種光明是能長遠的、究竟的消除一些眾生內外的黑暗。譬如說眾生內在的黑暗,像是各種無名煩惱等等。以上這一段是形容佛陀功德圓滿的部份,不僅僅是自身具備功德圓滿,同時能夠利益眾生圓滿,所以後面又說「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幽冥是指在黑暗當中,或者昏暗當中的眾生,幽冥、昏暗、黑暗是指眾生在無知的、無明的障礙之下,不知道取捨的方法,所以形容幽冥的眾生能「悉蒙開曉,隨意所趣」,「隨意所趣」是指透過修持佛法,或者是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而生起了一點的信心,僅是這樣的一種信心,就能夠在心中種下一個解脫的種子,就能夠利益眾生。「隨意所趣」是指眾生就能不落入惡道,而能夠隨他們的意念投生到善道去,同時不僅是自己投生善道,能作諸事業,也能夠利益眾生的各種事業,帶領眾生前往善道的事業都能成就。仁波切提到最後一句叫「作諸事業」,由於在藏文裏面也有另外一種的意義,也代表是眾生隨意所趣之後,能夠消除一切的業障的意思。第一種意義是作諸事業,一切利眾的事業成就,第二種意義也叫做盡除了一切的業障。

第三大願

下面是,「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藥師佛他發願在未來成就菩提時,具備廣大的智慧,能幫助一切的有情具備無盡的受用物,就是無盡的各種資財、各種的東西,這也是透過積聚資糧,能夠圓滿一切無盡的受用物,同時也有另外一種意思,就像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裏面形容到,有人並沒有具備這麼多外在的各種受用物,譬如說財富、東西等,但是如果他具備了知足心的時候,他就像是具備一切東西,擁有一切東西的喜樂是一樣的,寂天菩薩也形容當一個人具有知足心的時候,就連帝釋天王都沒辦法比得上這個人,所以說這段話裏,有二種意義,一種是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無盡的各種受用物。第二種意義,如果沒有外在的東西,也願眾生能夠具備一念知足心。「莫令眾生,有所乏少」,尤其在人道當中,眾生會遇到各種貧困或者資聚不充足、因緣不具足的痛苦,願都能夠消除,具備知足心,具備各種的受用物,以上這一段願文也是告訴我們現在聽聞到藥師琉璃光佛的名號,也能次第修持這個法門,最後我們都能夠證得佛果的,這是藥師佛的第三大願。

第四大願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若諸有情行邪道者」,這是指佛陀以他大悲的一種加持,如果一個眾生聽聞到他的名號,同時修持正法,或者見到藥師佛的身形,都能夠讓一個本來沒有信心的人生起信心,或者讓一個本來不相信因果的人相信因果,透過聽聞名號、修持佛法、或者見到他的身形,能夠在心中種下一個解脫的種子透過這些加持,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所以才說「行邪道者」。接下來「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在二乘的果位,聲聞獨覺二乘的果位,都只是暫時的果位,或者稱為不了義的見解,願他們都能夠在智慧開啟之後,皆以大乘而安立,也就是能夠進入大乘法而修持,就像《解脫莊嚴寶論》當中提到說,佛陀身形放射出光明之後,照耀到二乘行者身上之後,並以佛陀語光明的一種加持,告訴他們:「你們的果位不是究竟的,你們要生起菩薩心,進入菩薩道大乘的修持」。就像是以上的記載一樣,「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第五大願

接下來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不得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這個願是希望一切眾生都不要違犯各種的戒律,這裏提到「具三聚戒」,在三聚戒,以密乘的觀點來說,是指外在的別解脫戒,內在的菩薩戒,還有秘密的密乘戒等這三個部份。但是一般來說,以顯乘來講,三聚戒可以指的是第一是別解脫戒,第二叫禪定戒,修定的禪定戒,第三叫做無漏的戒。所謂的別解脫戒,就是透過接受持守別解脫的戒條而得到的,所謂的禪定戒是指透過了修持止的禪修而能降伏煩惱不犯戒,就叫做禪定戒。第三個叫無漏戒,指的是透過觀的禪修,以止的基礎,煩惱的降伏,而開啟了智慧的時候,就能夠具備無漏戒。同時提到「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這是說透過向藥師佛祈請,聽聞他的名號,各種的違犯戒律都能夠消除而不墮惡趣,這是藥師佛所發的大願,我們心中也要生起這樣的願心,從經典裏面的敘述,藥師佛是住在東方的琉璃淨土,經典中也形容是十殑伽沙,是一個非常非常遠的地方,但是到現在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藥師佛大願、大悲的加持力,像各位每天都能持守八關齋戒,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透過持守戒律之後,好好次第修持,未來一定都能夠成就圓滿佛果,為什麼呢?就像是第五大願中,藥師佛的祝福,一種大悲的加持,我們現在都能夠走在善道上,每天能夠持守八關齋戒,透過八關齋戒,我們種下善的習氣,未來都能夠得到解脫的果實,所以在持守齋戒的時候,要感到非常的歡喜。

第六大願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有的朋友聽到這個願文之後,會產生疑問,一般佛教的見解談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因果是真實不虛的,為什麼這個願文提到的感覺是只要向藥師佛祈請,好像這些病痛都會得到消除,這是不是有點違背因果呢?仁波切回答說,這並不是違背因果,而是得到加持,這符合因果的,而且完全符合因果才能夠得到加持,這是什麼意思呢?過去我們的確造了非常多的惡業,也積聚了非常多的惡行,因此我們會受到很多的苦,現在我們聽聞了佛的名號,對佛生起信心,尤其是我們聽到藥師佛的名號,並且開始修持藥師佛的法門,透過這樣的發心、信心跟修持,我們的惡業會得到清淨的正面的來講,我們更在不斷地積聚更多的善行。前面說過去曾造惡業,因此會有「其身下劣,諸根不具」的各種病苦,但是提到「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那是指過去還沒有聽聞到藥師佛名號的時候,我們造了很多的惡行、惡業,但是在聽聞佛的名號之後,我們發起信心,生起菩提心,願意開始行善,積聚資糧、淨除罪障等,最後就會「一切皆得端正黠慧」,慢慢「諸根完具,無諸疾苦」的。

第七大願

第七個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我們可以看到世間上有非常多受著苦痛的各種眾生,所以藥師佛以大悲的加持說,只要有人能夠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或者對於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字生起信心,或者口中說出、唸出藥師佛的名號,他都能夠領受到這種加持力,而將過去的業力消除。就像剛才提到,這並不是違背因果,而是更符合因果,原因是由於藥師佛他的大悲、他的大願心,如十二大願一般,弟子聽到之後,生起了信心,有了信心就願意一步一步來修持,止惡行善,並且陸續的修持,透過一種善行的修持,過去的業的確就能得到消除,身心安樂等,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

第八大願,這裏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對於這一句,有的人剛聽時到會有一些錯誤的理解,所以仁波切要解釋一下,在佛法裏面,特別強調男女二眾是平等的,也都具備相同的機會跟能力能夠修持佛法,並且能夠證得佛果。就好像心經裏面提到「善男子、善女人,願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等,男眾想要修持甚深的般若波羅密多法的時候,是可以修持的,同樣善女人也是可以修持的,所以在佛法當中談到,無論男眾、女眾基礎是一樣,只要具備了暇滿難得的人身,都是可以修持的,所以這一段話最主要的意思,針對現在來講,世界上很多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的確現在還有很多地方會有輕視女性的情況,但是也有很多進步的國家講男女平等,所以這一段話最主要的意思,是要消除男女的不平等,或者說尤其輕視女性的地方,希望能夠消除跟平息。由於男女二眾、一切眾生,不分男女只要具備暇滿人身,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的,所以說能夠修持佛法,能夠證得佛果的條件基礎其實都是一樣的。

第九大願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這裏是說「令諸有情出魔罥網」,「出魔罥網」,所謂魔網的意思是什麼呢?是我們平常一種很強烈的情緒或煩惱,由於強烈的情緒跟煩惱,因此就造了各種的惡業、很強烈的惡業,因為這種惡業的牽引,會帶領我們落入惡道當中,談到業力的方面,業力一般分為四種,一種叫做現世報。第二種叫做來世報。第三種叫做他世報,就在某一世時顯現果報。第四種叫做不定的業,不定的一種果報。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的現世報指無論是善的或者是惡的,由於動機跟心念,無論善或惡,由於動機、心念非常的強烈,所以果報會在今生現世當中實現,這種叫做現世報,例如說行善,或者一種善的動機非常強的話,善的果實在今生就會感受到、就會成熟的。同樣如果是惡的動機很強烈,那惡果也會在今生成熟。來世報,是指動機的力量稍微小一點,如我們在今生積聚了善行,從善的一方面來講,積聚了善行等,這種力量會幫助我們的果報在來世成熟。第三種叫做他世報,所做的行為無論善惡的動機,並不是很強烈,比較弱,一點點的善跟惡的動機,所以不會在今生成熟,也不會在下一生,而會在第三世、第四世以後的某一生才會成熟,這叫他世報。最後的不定報,就是不定業,這是指無論善惡的心念都非常非常細微地、非常小,所以不見得會成熟,這裏談到說,如果我們沒有一念後悔心的話,業還是會成熟,但如果懺悔了業報就不會成熟。例如說我們行善,有一念善念跟善行,但是後來後悔做了這件事時,這個善行就不會成就,同樣我們做了惡行之後,能懺悔的話,這個惡行也不會現形,所以這種叫做不定業,是指心念的力量是非常小的,是一種不定業。這裏談到叫「出魔罥網」,主要是指惡業的方面,希望眾生都能夠離開這樣的魔罥,離開這樣的一種惡業,解脫一切外道的纏縛,解脫的方法是什麼呢?也就是對佛法、對佛陀生起信心,積聚資糧,還要多懺悔、後悔作這些罪障,這樣就能出魔罥網。後面提到「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所謂的「惡見稠林」,「惡見」指的像執著有一個我的我見,或者說邪見,或者說想要傷害他人、害他的見解,願都能消除。而「引攝置於正見」,這裏的「正見」是指透過了比量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見,或者說現量直觀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見等,就是比量見跟現量見而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這裏提到過去還有君王制度的時候設有繫閉牢獄之苦,就算現在已經是民主的時代,同樣也會有這樣的恐懼,這裏提到某人犯了這些錯誤違背了因果,譬如說被關進牢裏去受這些苦痛,但是「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這是指一個被關的人、受苦的人,他能夠聽到藥師佛的名號,尤其是聽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的話,也對佛陀生起信心、恭敬心向佛祈請做供養,那麼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藥師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的饑渴都能夠消除,透過一種很強烈的願心,或虔誠、強烈的一種祈願,很多時候的苦痛馬上就能得到消除,但有時沒辦法馬上消除這些苦痛,但是從長遠來講,究竟的善果是一定會得到的,由於我們擁有這樣一種強烈的願心,同時願意來積聚善行,修持正法並精進於這些修持,那麼未來就像這裏所形容「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就是我們都能夠嚐到究竟的法味而得到成就。

第十二大願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藥師佛的大願主要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遠離各種的貧困,遠離貧窮、貧困,在現世來講,很多人非常的貧窮或者貧困,是因為過去惡業所造成的,所以在今生如果想要遠離這樣的惡果,我們就要止惡行善,就像藥師佛所提到的「若聞我名」,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並且向他祈請,修持這個法門,發起一念善心,在最後,或者在今生,或者來世,我們都能夠具備一切的莊嚴,具備一切的富足。

以上這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最後提到「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就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因為文殊菩薩向世尊釋迦牟尼佛祈請,想使聽聞到的人業障消除,是希望所有的眾生業障能夠消除並且得到究竟的果位,所以說當時文殊菩薩就問世尊是否有這樣的方法?世尊就開示出有位名叫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他現在就住在藥師琉璃光淨土,他過去發了十二個大願,這十二個大願能幫助眾生消除業障,並且得到成就,所以當我們在閱讀以上這十二個大願,日後向藥師佛祈請,對他生起信心時,或者說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之後,我們也如實以這個儀軌來觀修、來修持的話,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暫時消除今生各種的苦痛、病痛;究竟的來講,能夠帶領我們得到究竟的快樂,成就佛道。今天早上的課程就教到這裏了,下午課程結束之後有如有疑問歡迎提出來。



業障消除 願生淨土

所以在早上的課程當中,提到這個藥師經當中,是由文殊菩薩來請示世尊,也就是在第二頁上面有提到說「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這也是特別為了利益在這些佛法要式微時的眾生,如何幫助他們的業障消除呢?這時佛陀就回答了方法,即有一位藥師琉璃光如來,他是在東方的藥師琉璃淨土當中,他過去曾經發了十二個大願,就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的眾生,早上已經將這十二個大願介紹過了,透過這十二大願,可以幫助眾生,尤其是受著苦痛、病痛的眾生離開這些痛苦,接著由文殊菩薩請示佛陀,就是以這種問答的方式,總共有八個,接著佛陀便一一的回答,告訴弟子說離開痛苦的方法是什麼,要如何來修持藥師佛、向藥師佛祈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