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11:08:15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11:07:05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9-1講)

CD(上)共下士道 8-4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丑二、修行應學

107頁)之前講的是屬於遮止的學處,現在講的是屬於應行的學處,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因為歸依佛的緣故,所以我們對於佛像要特別的恭敬,無論是塑造的佛像,或者是畫像,無論這個畫家或製造佛像的這個工是好、好壞,都不應該對於佛像有所批評,也不應該把佛像安置在有灰塵的地方,或者是危險的地方,更糟糕的是拿佛像來做押當當品等,這是更不應該了。尤其是把佛像作為是一種買賣的交易,好像是作買賣的物品一樣,這樣是更不應該了。猶如大師,應該把他視為是導師而來作尊敬。

親友書裡面有說到,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毗羅和摩納婆,也就是他對於有學道和無學道的僧眾,說了十八種粗語,像是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所以之後,他就感得了十八種異熟果,十八種異類的頭形,摩羯陀魚等。所以在此說到分辨阿笈摩說,劫毗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對於有學道和無學道的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

雜事中說,同樣的在《法句經》裡面,也有說到,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他曾經有這樣嘲笑說到:「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所以我們不應該對佛像說三道四,這樣的話,由如是因感得如是果,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

如同大瑜伽師供養一尊曼殊師利文殊菩薩的像,給予阿底峽尊者覺窩前面,並且請覺窩觀視佛像,所以在此說到: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窩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那時候覺窩回答說:文殊菩薩那有不好的?只有工人,他製造佛像的塑工上,是中等而已,那時候阿底峽尊者是如此的回答。所以覺窩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是就放在自己的頂部,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所以有時候我們這些畫師,或是畫佛像的,或者是塑造佛像的,這些佛像塑造者,我們都要特別的小心。有時候自己沒有謹慎的去塑造這尊佛像,因為它已經做出來了,對這個佛像不恭敬又不行,可是想要恭敬的時候,因為看他的工,實在是…真的並不是很令人隨喜的情況下,有時我們會想要去嘲笑,笑又不行,不笑又不行。所以真的,我們在畫佛像,或塑造佛像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否則很容易造成別人造惡業的因緣。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同樣的只要在任何的紙上,有寫到正法四句以上的這張紙,當然論典或經書更不用說,應該都要遠離不敬,以及斷除一切的不淨。什麼叫做不淨呢?像是拿經書去做抵押,當為買賣的貨物,或者隨便放在地面上,或者有灰塵的地方,或者跟鞋襪擺在一起,或者是跨越經書等,這種都是完全不應該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在學經典的人,尤其是我們出家人,時常要跟經典生活在一起,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在經典上面放筆、放有的沒的,這種都是不應該做的,所以要特別小心。

所以在此有說到,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這些都要斷除,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窩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也就是有時候我們在翻經書的時候,會用舌頭去舔自己的手指,沾自己的口水去翻閱經書,這是絕對不行的。於是阿底峽尊者看到之後,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說不可以這樣做,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108頁)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也就是在家人只要看到穿上袈裟的出家眾,我們應該恭敬,把他視為僧寶,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毀罵,詆毀或者是責罵。出家人自己本身,也不應該說:我這邊、你那邊,不應該有這種分黨的情況,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也就是看到僧衣,或者是僧衣旁邊,已經破碎的僧服的布料的時候,在行路中,皆不輕越,並且抖置淨處,抖一抖之後,放在乾淨的地方,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造什麼樣的因就會感得如何的果,由如是因感得如是果。

所以如同在家眾,要去尊重出家眾般的,出家人也應該好好的遵守戒律,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在家人去尊敬供奉的對象才是。所以我時常說到,出家人數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一定要好,否則不只自己的善根會受到損害以外,由自己的行為,也可能會影響到在家人對出家人整體的看法,於是去誹謗出家人。他不會去誹謗個別的出家人,一般在家人看到某個出家人行為不妥當的時候,就說:這些出家人,或者出家人的行為都不妥當。

所以由自己個人不正當的行為,影響到整個出家人的名譽,這是非常不好的。不只對自己不好,對整個僧團也不好;不只如此,對於這個誹謗的在家人,其實他現在誹謗的因緣,最主要是由誰去形成呢?是由自己不正當的行為去形成的。由於我們的惡緣使得他人去造惡業,這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呀!所以我們要謹慎小心才是。

子二、共學

109頁)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因為歸依三寶,隨念三寶的恩惠,所以我們應該恒常精進的,去修學對於三寶的供養。我們可以從小事情,或者是日常生活的每個小細節,只要自己注意的話,其實很多的事情我們可以不用花很大的辛勞,但是卻可以累積很大的福德。像是我們每一次在進食的時候,都應該如此的思惟,其實今天能夠進食,最主要是因為過去的善業,所以才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們投生於人道;所以縱使投生於人道,也不會說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其實這都是因為過去所累積的種種善業,才能感得如果的善果。身為佛教徒,引導我們行善斷惡的,最主要當然也是三寶的恩惠,所以我們才會辦法真正的去持善,並且去斷惡。所以就等於現在我們所進食的每一口飯,最主要都是來自於三寶的恩惠。因此在進食之前,對三寶作供養,如果我們恒常的去學習,如此的這樣去供養的話,也可以累積很大的福報資糧。

所以在此說到,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供養事又有十事,那十事呢?供養事有十者,我們首先先講前三者,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以及俱供現前以及不現前兩者的供養,先講前三者。現前供養、不現在供養、以及兩者都是供養的對象是什麼呢?在此就說到了兩者,所供養的身以及塔這兩者。

所謂身的意思,就是指對於勝應身的佛,也就是未示現涅槃佛的真身來作供養,這部分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作到,因為佛已經示現涅槃了,所以這種的現前供養,我們是沒有辦法作到。第二個就是供養塔,也就是為佛而去蓋造的這些佛塔等,而去作現前的供養。所謂現前的意思就是自己親眼看到,並且親自前往而去作供養,這叫現前供養。所以在此就針對這二事說到現前供養。

不現前供養,就是雖然並非親自看到,或者親自前往去供養,可是卻為一切的佛、一切的佛塔,以意樂觀想來作供養。又像是佛涅槃之後,為了能夠供佛,所以我們造佛像,以及造佛塔等而來作供養,這是屬於非現前供養。

兩者皆是,也就是既是現前供養,也是非現前供養,這種兩者皆是的供養是什麼呢?那就是觀想勝應身的佛,以及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佛塔,跟其他的十方三世諸佛和十方無邊佛塔的法性,都是一樣的。所以在法性相同當中,我供養一尊佛,其實我也等於供養其他所有一切佛;我供養一座塔也等於供養所有十方無邊之塔,以這種法性無有差異、無有差別的概念,來誠心供養,說到這三者。

所以在此說到,初者獲廣大福報,但是第二者又會獲更大的福報,第三者會獲得最大的福報。所以我們在供養佛和佛像的時候,應該作無自性、法性相同的概念來作供養,那福報會非常的廣大。所以在此宗大師的本文有說到: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也就是此是同時俱有著現前供養以及不現前供養兩者。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第四者自做供養者,不應由於自己的懶惰或者懈怠等而教人去做,而自己不供。我們應該要學習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當他年歲已高的時候,他手都是顫抖著,可是他卻堅持要自己親自供水於三寶田,這是我們最好的典範,我們要好好的去學習才是。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也就是說自己看到了這些貧困眾生,為了能夠使他們累積福報資糧,所以給他們資物,讓他們去作供養,由悲愍心而去勸使他們行持供養。教他供養,這是第五。

第六、又亦勸他共供養者,也就是不只自己做以外,也教他人所做,兩者都俱有,謂自他俱共同供養。在自供養、他供養、以及自他俱共同供養,這三者來講,哪個福報為大呢?那個福報為小呢?如同之前所說的,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以及俱現及不現前供養,這三者的解說的時候已經說到。所以如同之前所說的,自作供養的福報為大、教他供養福報為更大、自他俱同供養福報為最大,所以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第七、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遍禮,五支遍禮呢,我們在禮拜的時候,一定要五個地方觸碰到地面,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大論典裡面,時常看到「五支遍禮」,五支禮敬的意思。身體那五個地方一定要碰到地面呢?雙腳的膝蓋,以及雙手的手掌,還有自己的額頭,這五個地方一定要觸碰到。有時候我們因為懶惰,當然膝蓋是絕對會碰到地,但是有時候手掌沒有完完全全的觸碰到地面;尤其是額頭,會嫌地面太髒,所以額頭沒有碰地的。這樣會變成四支禮拜,這是經典上未曾有過的,這不是真正的禮拜,所以我們要記住,既然要禮拜,就要以五支觸地的方式來作禮拜。右旋圍繞,以順時鐘的方式來繞佛、繞塔。

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第八者、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第九者、非染污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什麼叫隨順物呢?隨順物就是遠離不淨物,而稱為隨順物。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不淨物的定義是什麼?雌黃所塗,酥所灌洗,酥油所灌洗的,局啒羅薰,黑香還有安息香,達賴喇嘛雖然在此沒有多作解釋,但是我在字典看到的是,黑香還有安息香,黑白的黑,他又稱黑香、又稱安息香,叫做局啒羅香。以及遏迦花(有毒的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被這種物給污染的都是屬於不淨。遠離上述所說的這一切,就是屬於淨物了。所以在此說到,隨順物者,謂諸淨物。什麼叫淨物呢?就是遠離不淨。像是雌黃所塗,酥所灌洗,以及局啒羅香所薰,或者由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這些都屬於不淨物了。

110末)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亦當供養。這是屬於無主供養,對於這種財物供養,不只是自己的財物,也就是之前在第七的時候說到「財敬供養者」。財敬供養的時候,不只是自己的財物可以作供養以外,也可以作無主供養。無主供養就是說,像山河大地,或世間的一切不被人所佔有的,不被任何人所佔有的一切美妙之物,都可以當成供養三寶的供養物,最主要是自己的信心,把世間最好的一切,甚至是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量世界所有最好的一切都作供養,這也是可以的。

現在講第十者的供養,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甚至在擠奶的時候,我們都可以作到正行供養。所謂正行供養也是十者供養裡面,最主要的一者。無論在任何的時刻,都讓自己的內心思念著法義,讓自己的心與法相應,如是思惟。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前邊講到十個供養事,現在講到供養意樂,意樂有那些呢?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在此應該這麼說,於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世界中,唯有獨一出現,因為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會來到這世間,而不是說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所以這個我們要去注意的,要不然有時候會搞混,以為這三千大千世界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尊,不是的,是每一個世界一尊佛。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如是思惟,於三千大千世界的某一世界中,唯獨出現一尊佛。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111頁)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因為我們每一天都要進食,所以在每次進食之前,先作供養的話,只要我們能夠養成這種習慣,則是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氣,但是卻能夠圓滿許多無邊的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就連喝水的時候,都要想說,如此這種受用的順緣,也都先供養給三寶,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隨時隨地的跟三寶是黏在一起。而且因為對三寶的尊敬,所以當自己所受用的任何一切,都先想要讓三寶去使用,最主要是要訓練這一顆心。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什麼叫糕之瘀處呢?就像我們一般就像西藏人來講,當我們講到薈供的時候,就會覺得有很多的酥油,是很可口的,但是讓我們聽到朵瑪的時候,就是用水作的,之後好像是給烏鴉的,可是薈供的時候是送到自己的嘴巴裡面。所以我們作薈供的這些東西的時候,會作得比較好吃,可是作朵瑪的時候,他就不放酥油只放水而已,這是錯的。真正供養給三寶,應該比我們所吃的還要好才對,可是我們卻剛好顛倒。所以在此說到,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都選最好的而來作供養,最主要是訓練我們這一顆心,讓這顆心隨時隨地跟三寶黏在一起,跟三寶相應在一起。因為尊敬三寶的緣故,所以自然而然我們就會想說,自己有好的都會給自己最心愛的或最親近的人一份,自己還沒進食之前,都會先給自己的雙親、父母親。同樣道理,自己還未進食之前,會把最好的先給三寶來使用,之後自己才使用。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而且在供茶的時候,看到很多的灰塵,他不是真的供養,只是洒洒而已,故意把灰塵壓下去,這樣根本不是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有這麼好的福德田,而且也不是有所謂季節性的問題,隨時隨地都可以長出如此善妙果實,一切善惡的最勝福田,但是我們自己卻荒廢了他,不去培養他、種植他,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所以如果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有所謂的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透過這種的資糧田,平常在三寶的資糧田上,盡量的讓自己去種更多的福報資糧,這是最好、最好的口訣,來讓自己解除上述的所有種種困擾。因為三寶田隨時隨地都在,只要我們願意去用心栽培我們的資糧,去種植我們的資糧,種植我們的福報,由這種福報資糧的力量,讓我們聽聞能持文、思惟能解義、修習則生正功德。要不然,縱使聽聞也不知道在說什麼?思惟的話也稿不懂,去修行的時候,內心也沒有感覺,這代表我們福報不夠。所以宗大師在此非常殷重的弟子眾說到,這是最好的口訣教授。

所以在此如宗大師在本文有說到: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就是在自己的心續上不生證量,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這是口訣,這是教授的心要。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並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朵瓦云:最主要是要有信心,如果我們隨時隨地的,心都是跟三寶黏在一起的,把一切自己所擁有的,都供養給三寶,當自己看到好的風景,好的美景的時候,也觀想只要世間的一切美好,都供養給三寶,希望三寶也能享受這種的美景,隨時隨地有這種概念的話,其實三寶不會在意我們供什麼?最主要的是如果我們能夠好好應用這三寶田,我們就能夠累積福報資糧,因此我們能有更大的資糧來行善斷惡,以及生起證量,這才是三寶所在意的、所在乎的。否則我們供養,好像是上師命令我們要去作的一個差事,隨便應付的話,就如同博朵瓦所說的:「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就像你在一個很骯髒的杯子裡面,放一點點的香草,卻說這是栴檀、這是冰片、這是妙香水等,一個瞎子騙一個有眼睛的人一樣,一個瞎子拿這麼骯髒的東西去騙一個有眼睛的人是一樣的。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雖然我們供養的時候,首先我們的資物或者是供物,並不是如此的圓滿,並不是如是的美妙,可是因為反覆的供養,所以自己跟三寶的信心,和三寶的距離越來越近,對三寶的信心越來越堅定,而且因為反覆的去串習,有去訓練,所以我們的福報資糧會越來越渾厚。由這種的福報資糧再去供養的話,我們那時候供養的力量就會非常的強大,變成自己越供越有福報,越有資糧。所以在此說到,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如果只是隨便應付的話,永遠都是隨便應付,所以所得到的福報也是如此的微弱,因為是隨便應付而得來的。可是縱使我們只是少少的物質來作供養,但是我們內心卻是如此的豐厚來供養的緣故,所以所得的資糧是非常美妙的、善妙的;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 二十二兩 金之香。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也就是菩薩們,他們在作供養的時候,會將自己化身成遍滿虛空的化身,而來作供養,對一切的諸佛作此供養。所以因此有一些人,這些人就是對經典不認識的這些人,他們對三寶資糧田作少許供養之後,就很容易感到滿足的這些人說,我們對無上菩提,是不要抱著希望的,你看菩薩們,他們都這麼供養,我們怎麼會有希望呢?不要這樣講,這種是胡言亂語,不要聽他們的。所以宗大師在此說到: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菩薩們今天能夠如此,不可思議、殊勝的供養,是因為一開始從少,慢慢累積起來的,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菩薩們能如此供養,而讓自己灰心說,對無上菩提沒有希望,不要這樣想。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最主要是我們的這顆心,只要我們的心念越大,心念越強,供養的力量就越強。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