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5 14:40:57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一講 發菩提心

袞卻格西講授

第二十一講  發菩提心

    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修學佛法的順緣──暇滿人身,遇到非常難逢的諸佛教法,又能碰到非常難得的善知識並蒙其攝受,個人本身也具足分辨善說的智慧,在這些條件具足的當下,應該盡可能的把握機會,善用自己的智力,好好的來修學諸佛正法,取其心要。如果在這具足一切,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正法順緣的當下,卻又把智力放在無意義的事情上,那是對不起自己!
    我們修學正法的動機,不應該僅只為自己下一世能夠得到人天的果位,或者是為了能夠成辦自己寂滅涅槃的果位,而應該要好好祈願,于修學自他相換之上,來圓滿愛他勝自的菩提心,也就是說,為了能夠盡速真實圓滿眾生的義利,我要趕快成佛。為了成佛,我一定要來聽聞、思惟、修證教法。現在我們所聽受的教法,是十方三世諸佛所共入的康莊大道──菩提道次第教授。它具有三種特色、四種殊勝,它的所詮很圓滿,可以含攝整個顯經密續的精髓教義,而且是基於調心的次第,一個眾生一座間可以修成,從第一步到最後一步,涵蓋整個成佛之道,這樣的一個修行教法。
    這部教授菩提道次第的《廣論》,作者宗喀巴大師在造論時的當下動機是為了讓眾生能夠調心、調伏煩惱。因此,我們在聽受、思惟、修學道次第的時候,應該以調伏、淨治自己的內心為主。事實上,釋迦牟尼佛講說的八萬四千法蘊,這些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非是讓所教化的眾生能夠用來調心,如果我們可以如其教授的來調心,就具有很大的意義。
    就《廣論》的科判來說,它分四點,就是:“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甲三、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師長要以正確的教授來引導弟子;而弟子要能如理如量的接受這個教授,就一定要好好地依止師長,因為道的根本在依師之理。除了佛陀不需要師長之外,一切眾生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師長的引導。因此我們應該向常啼菩薩與善財童子效學,以清淨的意樂和加行來依止師長。
    攝取佛法的心要是那麼的重要,為了讓你能夠毫不拖延的去取心要,所以要修念死無常。在憶念、思惟不念死無常的過患,和修習念死無常的功德之上,來正視並修學死無常的課題。修學死無常就像一個守護,能督促你一心速疾地去取心要。
    事實上,《廣論》像無邊的大海一樣的的深廣,而這大海中的摩尼寶珠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是三士道次第教授,也可以說是三主要道。依此三士道次第的教授,利根的修行者能夠今世成就佛道。即使今世不能成佛,至少我們要寄望來世還能夠繼續得到暇滿人身,繼續修道,一直不斷地向上增上。
    雖然寄望下一世能夠繼續修道,然而僅只做到摧破對今世的貪著,是不夠的,因為在六道輪回的生死中,暇滿人身雖然是善趣,可是它是不究竟的,眾生在未能夠斷除這個由煩惱及業所自在,而感召的有漏五取蘊身之前,都是以痛苦為體性,所以要真實的思惟輪回的總別二苦,以便再進一步地做到摧滅對來世的貪著。
    這個有漏的五取蘊身是以苦為體性,我們應該去思惟這一點,進而生起真實的出離心。而為了希求達到出離生死輪回的緣故,所以修學出離之道──增上三學。共中士道的修學是為了引導行者到上士道,所以關於解脫之道,在行者心中應該先生起真實的出離心;再修學增上戒學作為基礎,要能夠受戒,並守護增上戒學。至於增上定學及慧學是止觀功德,因為它是共的關係(外道亦有,以後會說),所以在此不說。這整個內涵就稱之為共中士道次。
    佛法的心要有三種,現在講到我們真正要修學的核心──上士道次。什麼時候是趣入上士道次、進入大乘道的修學?不論哪個眾生,只要他心中開始生起菩提心的當下就入上士道了。因此首先我們應該致力於如何能發起菩提心;在漸次地發起菩提心之上,再更進一步地來修學偉大的菩薩行。“以何次第而發起”菩提心?依次為:如何是發起的方便(方法),然後發起之量,最後是受戒儀軌。
    發心的方法有兩種,就是“七因果”及“自他相換法”。我們當下所講的應該是兩者混合在一起而發起這個心。這混合修的發心法行有十一項所緣境,首先是要遮止行者粗分的愛憎,所以先修住平等舍。之後再修知母、念恩、特別念恩等,依止次第。“特別念恩”是指說,眾生不只是在當我母親的時候對我恩澤無邊,就是眾生當我的敵人時恩澤卻是更大的。在我修行過程的境道果(初輪回(境)、中修行時(道)、後成佛時(果)),眾生就像如意摩尼寶珠般的珍貴,他們是來成就圓滿我的菩提心,所以恩澤無邊。修學住平等舍、知母、念恩、特別念恩以及報恩後,會很自然的生起悅意慈。悅意慈就是不分哪個眾生,我都覺得可愛,沒有所謂的親疏愛憎,全都是最可親愛的覺受。
    今天我們已經得到具足十八種要件的暇滿人身,同時也值遇到這個非常殊勝的大乘教法,此時我們修學到悅意慈,在觀所有眾生都是最悅意、最親愛的那種心態之上,要讓所有眾生都能夠具足樂及樂因,以此來成辦眾生義利。所有眾生都一樣是那麼的親愛、悅意,也和我一樣要樂不要苦,而且對我都同樣的具有無邊的大恩,因此在正修學這種意樂之上,來成辦自他平等。在憶念、緣念這種正理之上,以遠離親疏愛憎的態度,平等的報眾生恩,以成辦眾生義利。義利分兩種:就是現前短暫的義利,和究竟圓滿的義利。
    當你修學此法行,經若干時候,覺得不能夠做到遠離親疏愛憎,還是以親疏愛憎的分別心去報恩的話,那表示你還不能夠做到自他平等。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呢?主要理由在於你的“我愛執”。因為我愛執是基於對我好的眾生,我對他比較好,以報他的恩;對我中庸的眾生,相對的,我也對他中等;對我不好,傷害我的眾生,我就不報他的恩,乃至於有不管他的這種心態。這完全是基於我愛執的關係,因此我們若要能夠真實遠離親疏愛憎,來平等的報眾生恩、成辦他們的利益,首先要遮止“我愛執”。
    要能夠由“自他相換”生起具量的“愛他勝自”的菩提心,一定要真正地去思惟“我愛執”的過患,同時思惟“愛他執”的功德。我愛執有無邊的缺點,沒有任何好處;相對的,“愛他執沒有任何缺點,修學這種法行,只有功德、只有利益;在分辨兩種功過的證成之上,來正行自他相換。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受我愛執的奴役,一直在修學我愛執,就像是輪回的大修行者與大成就者,得到的果報只有痛苦,並沒有自利,也得不到圓滿安樂。佛陀無始以來就修學愛他執,所以最後從眾生位上到成佛果位,成就圓滿無邊的安樂。修學“我愛執”的過患與“愛他執”的功德,在經由功過的對比之後,來正行“自他相換”。“自他相換”雖然很困難,但是這個法行卻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和心要。你不想成佛便罷,想成佛只有往這條路上去,修學佛法的精髓就在這裏。有個偈頌說:“我愛執是一切的衰損之門,愛他執是一切的功德之源。因此,祈加持,讓我們能夠修學自他相換,這個大乘佛法的心要。”我們應該有這種認識。(原偈頌“愛惜自我為諸衰敗門,惜母有情為諸功德本;因此加持令我主要修,自他相換瑜伽相應法。”)
    為了增上自他相換,所以要修“施樂受苦”,而且是施樂受苦間雜著修。在你修學“受苦”時,如果對他人的痛苦不敢取受,就先取受自己的痛苦來修心。修學受苦是以大悲為所緣,依著次第來取受痛苦。比如你可以取受,從無色界眾生到無間地獄眾生的痛苦,由上往下;也可以由下往上,取受無間地獄眾生到無色界眾生的痛苦,乃至於十地菩薩的障礙。眾生成佛之前一切的障礙,都由我來取受。或者說,此國到彼國,此方到彼方,以這樣的善巧來訓練自心。
    一般來講,施樂受苦先要修學以大悲心為所緣的受苦,再來修學以大慈心為體性的施樂(佈施快樂)。所能佈施的快樂有哪些?包括自己的身軀、受用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積累的善根。該如何去佈施快樂、施捨自己的身軀呢?應該把自己的身軀幻化為可以滿一切眾生願的摩尼寶珠,然後六道淨化觀,一道一道地去觀想。首先是地獄眾生,包括熱地獄及寒冰地獄的一切眾生。以熱地獄來說,你觀想無邊地獄嗔火燃燒,火焰熾然地燃燒著眾生,眾生正受著熱地獄的無邊痛苦,而你摩尼寶珠的身軀,能夠滿他們的願,所以普降大雨甘露,熄滅了所有嗔心及現行的一些熾然之火的痛苦,然後把地獄眾生安置于暇滿人身之上,個個具足暇滿人身。然後你這個身軀就成為他們的善知識,你是地獄眾生的上師,為他們講道次第,令他們依次修行,最後成佛。同樣的,對寒冰地獄的眾生也是如此地去思惟,他們受冰凍之苦,所以用你身軀幻化成的摩尼寶珠,像太陽一樣的光芒遍照,讓他們能夠得到溫暖,去除現行的寒冰地獄之苦;再進一步,將他們安置在暇滿人身的果上,然後你當他們的上師,依次講說道次,使他們得以聞思修證,最後也成佛。以此類推,這樣六道慢慢地淨化。
    就像《入行論》與《華嚴經》所說的,眾生需要什麼就給什麼。他需要橋,就當橋給眾生度。他需要飲食、衣服、臥具、藥物等等,就給他。甚至於說,他需要血就給血,需要肉就給肉,需要骨頭就給骨頭,需要骨髓就給骨髓,阿修羅需要鎧甲就給鎧甲,令眾生的一切受用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先把他們現行的痛苦去除,再進一步地令他們離苦得樂,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夠具足這個堪能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能夠值遇可以讓他易於成就佛道的顯密雙運圓融之道,然後你當他的上師,幻化成無邊的上師,去教育他們顯密雙運圓融之道,安置每個眾生於大乘道之上。以上簡要地說明,如何佈施自己的身軀給眾生受用。
    接著講如何施捨自己所累積的善根,觀想自己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包括十方諸佛菩薩所積累的一切善根福報,都施捨給眾生。行佈施的時候,你可以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盡一切物件地去施捨,包括佛與上師都可以是佈施的物件,當然眾生更不例外,更要如此去做。
    取受痛苦的時候,除了上師與佛沒苦可取受之外,其他眾生的痛苦都要取受過來。總之,施樂受苦要能夠混合著修學,就像龍樹菩薩所說的一樣,一切苦由我取受,一切樂皆施予。眾生所積累的一切罪障、痛苦、苦因,盡無餘地都由我取受過來;我所積累的一切善根福報,也都盡無餘、毫無吝惜地給眾生。
    如果對於法要可以正修學、能夠真正下功夫實修,這是最好不過的了。假使不能夠這樣實修,能以耳朵聽到,也有無邊的善根福報。特別是我們現在要談的修心轉念法門,這個法門在五濁惡世的今天是最好修行、也是最超勝的。這種法要很殊勝,但是這個教法並不是很常講。
    就在這個情器世間惡緣彌漫、一切變化的當下,我們要能夠轉惡緣為菩提道用是很殊勝的。譬如說,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有善根,很願意來接受佛教,修學佛法也很勇猛。修學一段時間之後,遇到惡緣,就失去精進心,或退轉不學了。什麼惡緣呢?例如說你錢太多了,就為金錢所迷惑,不想精進,而忘記了佛法的修學;或者是說名聞利養,受用太圓滿豐饒的關係,就迷惑於這些東西的享用及追求,忘記佛法的修學,這些都是惡緣。
    我曾經遇到這樣一位女孩,起初她也是很精進的,在我面前受持三皈五戒,也接受灌頂。後來她結婚了,而她的丈夫是基督教徒。她就對我說:“因為我丈夫是基督徒,我繼續做佛教徒好象很不方便。”從此她就慢慢離開佛門。像這樣,開始的時候,很勇猛的受持三皈五戒,乃至於受灌頂,受持了很多律儀之後,卻因為惡緣來了,不能轉為道用,被境所轉,就不能再修學菩提道了。這是一個很標準的例子。另外,說我多災、多疾病,所以無法修學佛法,這也是一種惡緣。
    修學能得到利益的佛法時,因為遇到惡緣就放下,而去取受讓你吃虧受損的惡緣,這是錯誤的作法吧!修心法門主要是令行者不管是碰到任何順逆境、善惡之緣,經由修心轉念,都能夠轉為修學佛法的助伴,特別是可以從這因緣裏,幫助你修學佛法,當你的助伴,這叫做修心法門。
    很多人碰到官司纏身或是一切衰損的時候,由於惡緣太多的關係,而放掉佛法的修學,不能這樣子修的。你原來發心說:“所有眾生的痛苦及苦因都由我取受,所有我積累的一切快樂及快樂之因,都能夠成就在眾生身上吧!”是這樣虔誠的發願,之後,當你真正碰到所謂的不吉祥,包括打官司之類的惡緣的時候,你應該覺得說:“太高興了,今天是我所發的願成熟的時候。”而很高興的接受。
    修學下士道次時,在你碰到很多惡緣的時候,你趕快把責任推給業,說:“啊!這是我過去惡業所感的果報吧!”上士道次可不是這麼修的,而是轉惡緣為助伴,任何惡緣的出現都是為了督促你去做善業。從前我在澳洲的時候,很多人都是修學觀世音菩薩的本尊法門,碰到惡緣的時候,有些人真的能夠轉惡緣為修學佛法的助伴,然後成就善法。其中有因婚姻不協調而離婚、想要自殺的,在修這樣的法門之後,結果很不錯。方法就是先數息,再修施樂受苦──“把所有的痛苦都由我取受,所有快樂都施予眾生。”
    我們總是希望得到輪回界中的一切安樂盛事,並且將之視為快樂,認為那是好的事情,也因此而追求欲望、淫欲,產生驕慢;這在修心法門的行者看起來是錯誤的。事實上,就是輪回界的安樂讓你有因緣產生罪障。所以修心的行者會說,它其實是個痛苦,是讓你產生很多問題的根源,所以很害怕得到;相反的,他很喜歡得到輪回的痛苦。為什麼呢?因為它有幾項功德可以成就你。比如說,遭遇到輪回的痛苦時,你可以去除我慢,因為苦嘛,就不會那麼驕慢了;再來是能讓你啟發大悲心,我受這樣的痛苦,眾生一定也這麼痛苦吧!體諒眾生那麼苦,所以對眾生啟發悲心;第三就是讓你能夠真實的出離輪回;所以輪回的痛苦功德不少。
    不是講過月童子的故事嗎?他因為捶打自己的父母親,最後受到旋火輪旋在他頭上的痛苦,那時他發願說:“所有造與我同樣業的眾生,願他們所要受的痛苦,都在我身上成熟。”他因一念的大悲心,集聚所有的資糧於是超脫了,這就是標準的轉惡緣為菩提道的修法。
    轉惡緣為道用的轉法有三種,就是:從意樂上、加行上,還有從見地上轉。以意樂來說,就是你一直發願,願所有眾生的痛苦及痛苦的因,都成熟在我身上,所有我的安樂及安樂之因,都能夠成熟在眾生身上。因為發願“眾生盡無餘的痛苦給自己,盡無餘的安樂給眾生”,所以當你遇到惡緣的時候,心中就要很隨喜、很高興,因為這正好滿了你的願。
    在加行上轉就是指四種加行:首先是為能夠積福報,祈求上師本尊,讓我能夠繼續修心,依此惡緣而繼續修心;其次是懺罪,懺除導致不能修心的障礙;再來是施捨朵馬給魔眾。第四是供養朵馬給護法。特別是施捨朵馬給魔眾的法行是很特殊的。一般來講,當我們碰到魔怪精靈來干擾的時候,我們會說:“啊!趕快修法把他摧滅掉!我施捨朵馬給你,希望你不要再來干擾我了,我很苦呢!”修心法門可不這麼想,會說:“啊!太好了!給我這樣的障礙,讓我能夠繼續修心,即使是善知識也不過如此,真是上師、善知識!太感謝你了,給我更多傷害吧!”修心行者是這樣的供養朵馬,因為他讓你修習、考驗你修心的程度,所以你會覺得說:“我太高興了,你能夠這樣,真是太感謝你了!”
    同樣的,供養護法的時候,我們一般常祈請:“請您護持,讓我沒有病痛、災難、痛苦和障礙,請護持我!”然後行供養。修心的人剛好倒過來:“我現在碰到這惡緣,是因為無始以來修習我愛執的結果,不能怪別人。謝謝您的慈悲,讓我供養您,您的護法事業做得很好,讓我得到此惡緣而有機會修心,以破除我愛執,太好了!希望以您的事業繼續護持我,希望我能取受無邊眾生的痛苦,讓我更痛苦,好讓我能修心破除我愛執!”以這種意樂去供養護法。
    有個故事,從前有位國王一直認為障礙、傷害的品類是在外面,請人來修誅法。結果在修誅法的時候,行者沒有把摧滅障礙的供品拋在外面的魔怪上,而說這魔怪是在你(國王)身上、在我愛執上,就把供品打向國王。
    如果膽量太小,不敢這樣修心也沒關係,就說:“我供養您朵馬,希望讓我沒有病痛!保護我不要再受害了。”這樣也可以。如果沒有能力、沒有膽量,就暫時不要這樣修好了。
    能夠幫你調伏“我愛執”的人,就是上師,就是善知識,這包括敵人。依敵人的因緣,可以讓你調伏我愛執,所以這個敵人是你的上師。一切的傷害,比如說魔怪來傷害你,他就是來傷害我愛執的,他是上師,好感謝喔!護法也是,護法護著我,讓我能夠遇到很多惡緣,就是來讓我摧滅我愛執,好感謝!疾病、惡緣都如上師一般,來摧滅我愛執的。能夠讓你調伏我愛執的人就是上師,能這樣想的話,就很好。
    五濁惡世的今天就如國慶日一樣,是聚集所有惡緣的節日。處於這麼多無邊惡緣聚集的當今,如果你可以將惡緣轉為道用來修心,那真的,無論何時,對你來說,都是極樂世界,你走到的地方也都是極樂世界,沒有任何逆緣,這樣不是很好嗎?碰到任何逆緣的時候,都能轉為修法的助伴,那是多麼好的事情啊!過去在修學佛法時,可能碰到很多的惡緣,就放棄佛法,退了下來。現在不是,剛好迎上前去,越是碰到惡緣越能修心,然後才能轉念,與法相應。
    至於如何以苦樂為道用呢?當你得到安樂的時候,如果知道修心,就不會因自己的圓滿安樂而驕傲,這種我慢的垢染就去除了。你會想說,我這種安樂本來就是要給眾生的,所以幻化自己的安樂遍滿虛空,給眾生去享受,然後眾生能與我一樣的享受安樂,沒有任何的自我。要這樣去修學轉快樂為道用。當你碰到惡緣,受苦的時候,想說:“啊!太好了!它是來督促我、激勵我修學善法,摧滅我愛執的。痛苦的出現就是我愛執的過失,不是別人的過失,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痛苦,苦越多越能夠摧滅我愛執,連同眾生的痛苦都給我吧!”所以有一句話說:“敵人是你的上師。”為什麼是你的上師?就是他來幫助你破除我愛執的,怎麼不是上師呢?惡緣督促你修學善法,以此惡緣讓你能夠修轉念,然後對善法的欲求更增強,是這樣來修轉痛苦為道用。
    這樣修行的所在不就是極樂世界了嗎?像我們的修行是以樂為苦,很怕惡緣、很怕痛苦,所以一直持佛名號,持阿彌陀佛名號。菩薩可不是這樣,哪里有苦他就去哪兒,直至眾生界盡,輪回界盡,在眾生的痛苦沒有淨除之際,他永住世間。他是專門找眾生苦的地方去,不會因為怕苦而去念阿彌陀佛,這不是菩薩的作法。菩薩說:“我怎麼可以把這麼悅意可愛、珍貴稀有的殊勝眾生放掉呢?他們在那邊蒙受這麼多痛苦,而我一個人去極樂世界淨化、享受,怎麼可以這樣做呢?我需要更多痛苦來成就增上,讓眾生離苦得樂。”
    在五濁惡世的今天,痛苦就像大雨一樣,無間無邊的遍降,就以此痛苦因緣來摧滅自己的煩惱及障礙,特別是我愛執。因此讓我祈願,能夠以此因緣轉惡緣為菩提道,來更增強、更堅信自己能夠破除心裏的我愛執。祈請加持,不論遭遇任何苦樂,都讓我能夠轉為菩提道用,能夠很安然的承受所有逆境、順境。(“情器世間充斥眾罪果,不欲之苦滂沱如大雨;加持認此盡惡業果因,然後轉為逆緣為道用。”)
    同樣的,在意樂之上也有四種加行要修。就是在碰到惡緣的時候,供養上師本尊來祈求積集資糧,讓我能夠繼續修心,如果我正該死,就給我更多惡緣吧!另外就是淨除罪障,祈求讓我能夠去除不能修心的障礙,同時施捨朵馬給魔怪、精靈,以及供朵馬給護法等這四加行。在貫徹四加行之上,讓我能夠以修心當我今生修法的核心,讓這暇滿人身不空過,這樣去求加持。(“惟願加持善巧用四行,立即結合所遇于修習;且持修心誓言與學處,使得暇滿具足大意義。”)
    菩薩的修行不離菩提心,他在不離菩提心的基礎上,更以五力來修學,來成辦佛法。即使臨終修頗瓦法時,也是以五力來修學菩提心,最好的頗瓦法就是菩提心的修學,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頗瓦法。五力的第一力是牽引力,比如說,堅持明天我一定不離菩提心,不管在什麼情況之下,明天整天,無論白天晚上,不管碰到什麼逆緣、順緣,我都不離菩提心,我一定要以菩提心作為我的將護(執持維護、保護)以及主要的修學。即使要死,特別是臨終的時候,引導我絕不能離開菩提心的意樂而死。這樣的牽引力量,是很重要的一個關要,任何時候都需要這種引導力量。(“總之無論善惡何相現,加持能以五力諸法心;轉為二菩提心滋長道,而所修習純為安樂意。”)
    也許你會懷疑說:“我不離菩提心之上,修頗瓦法會往生淨土嗎?”其實這種懷疑是不必要的,格西博多瓦一生修菩提心,臨終的時候,他發願到地獄去:“我畢生修菩提心,所以我願意所有眾生的痛苦在我身上成熟而往生,我願意到地獄去承受眾生的痛苦。”發願之後,就興辦廣大的供養,這個心已經決定往赴地獄了,臨終時候所顯現出來的卻是淨土。伽喀巴大師也這樣子的,他一生修菩提心,臨終的時候發願:“我決定要去地獄救眾生,代眾生受苦。”所以他廣興供養,可是臨終看見的景象也是淨土。他還懷疑的說:“這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怎麼會到這裏來?”
    今天我不是教《修心七義》,不過是因為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法”裏,有講到這個轉念的修心法門,而在五濁惡世的今天,修心法門又很重要,所以我想這樣提一提,可能對大家有一點幫忙、有一點好處吧!既然不是講《修心七義》,所以“修心誓言”及“修心學處”就不講了。
    接下來講如何施樂受苦,主要是以“呼吸法”來修。運用呼吸法,以一呼一吸的方式來施樂受苦是很善巧的,如果能像機器一樣,一直運轉的話,很快就可以成辦,所以讓我們能夠運用呼吸法來訓練施樂受苦。“呼吸法”就是,吸氣進來的時候,觀想所有眾生的痛苦、罪障、病障,一切障礙都讓我吸取過來,一直修,幾乎是把所有眾生的所有障礙、惡障都完全地吸取過來,觀想眾生都成佛了;呼出去的時候是施樂,佈施快樂,把身軀、受用以及三世善根,都給眾生。有很多西方人,當他碰到痛苦、病障的時候,就修施樂受苦。也許有人會擔心:“我要施樂受苦,可是正當我受苦的時候,又把別人的痛苦取過來,不是苦上加苦嗎?”如果心不能容受,就不要做好了;如果心可以容受,就盡可能的做。
    修施樂的時候,有一點很重要,當我們借由呼吸法佈施快樂給眾生時,因為功德是可以借用的,雖然你沒有證得,但是你可以取受,可以觀想把五道十地的功德都取過來,然後都佈施給眾生,讓眾生都得到五道十地的功德。而行供養的時候,也可以供養無主物,沒有主人的東西一樣取來供養,十方諸佛菩薩身上五道十地的功德也是無主物,就將它取過來,然後供養給眾生,施捨給眾生。
    有人會問:“這樣施樂受苦做完之後,到底是不是真能把所有眾生的痛苦去除,讓他們安樂圓滿了呢?”事實上,這樣的修法只不過是自己得到好處,可以提高自己的心量,修心得到圓滿;眾生的痛苦根本沒有真正被你取過來,快樂也沒有被你圓滿,這只是觀想修罷了。
    所以修完施樂受苦之後,還要更為增上,修“增上意樂”。就是修“眾生的離苦得樂,都由我一個人來承擔,不假他人。”決定由我一個人承擔眾生的離苦得樂,叫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分兩種:一種是大悲心為體性的增上意樂;一種是以大慈心為體性的增上意樂。也就是說,讓所有眾生具足樂及樂因,就由我一個人來成辦,這是大慈心的增上意樂;令所有眾生遠離苦及苦因,就由我一個人成辦,這是大悲心的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好好修的話,菩提心的生起,就不是很困難,所以這整個法行,取決於增上意樂。
    增上意樂的核心是去除你之外的其他眾生心中的二障(煩惱障及所知障),並圓滿一切安樂,把眾生安置在無住涅槃的果位上,這個工作是我一個人要成辦的。欲求利他之上還要加欲求自己的菩提,這也是為了利他,因為要讓所有眾生都成佛。像梵天王或是創世主的世間神,都不可能真正能夠利他;即使是證得涅槃果位的阿羅漢,也不可能真正利他;還有那十地菩薩也都不可能,只有成佛才能真正利他。
    為了能夠圓滿利他,讓眾生成佛,所以你要先成佛,因此對你所要成就的佛果位元要有認識,這在講皈依時已講得很多了。佛有哪些功德呢?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事業功德以及佛有大智圓滿,大悲圓滿的成就,每個光芒普照十方,都能夠成辦無邊眾生義利,這功德是無邊的。我們在憶念三寶皈依境裏佛的功德之上,來欲求佛果位,也就是你知道佛能夠圓滿利他,所以一定要成佛。因為這個緣故,《現觀莊嚴論》講說:“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是為了要圓滿利他的緣故,所以要成就自己的菩提。
    欲求利他並欲求自己證菩提的心,它們都同具欲求菩提心的心所,這樣的心王稱為與菩提心相應的心。這樣的菩提心分造作與非造作兩種。當然造作的菩提心不是具相(真實)的,造作菩提心如同蔗皮,是假立的菩提心,這在《寶蔓論》有講說。大乘三法──大悲心、菩提心與無二慧──是成就大乘菩薩的主因。大乘三法裏的菩提心不是具相菩提心,是造作的。不過由造作到非造作,在任運自然的菩提心生起的當下,具量菩提心也就生起,當下就同時趣入大乘下品資糧道。
    接下來,你可以開始修以菩提心果為道用,就是當你經由修學前面這幾個法行,而生起具相菩提心之後,因為你原先修學頂門有上師觀世音(上師佛)安住,所以就觀想上師佛從頂門融入你身中。將上師佛融到你身中的緣起,就是修學菩提心果為道用。怎麼修呢?你要觀想自己真的成佛了(是把未來要成就的佛果現在就成辦,因為佛已融入你身中了)。之後,就想說我已經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佛身了。具有佛陀身口意的功德,所以我就是佛,從我這尊佛的心口放光,普照十方三界六道,一一遍照,修六道淨化觀。心口的佛光照射到情世間及器世間,器世間成為淨土,情世間的六道眾生也都快樂的成佛了,他們一一的經由你而轉化成佛的,觀想自他眾生全都安住快樂,然後隨喜等持幾分鐘,這樣的修法稱為菩提心果為道用。
    以上是間雜著七因果及自他相換的菩提心發心法,這種發心法是經由發起菩提心而行的。可是在你的菩提心還沒有真正具量生起(不是任運自然生起)之前,如果你對菩提心已經有一種相應的覺受,你要受持一個願心儀軌,這無非是讓你能夠快速的生起菩提心,並增長、堅固你的菩提心。受完儀軌後,你要能夠生起願菩提心。
    菩提心有“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怎麼分的?就受菩薩戒來說也有《願菩提心儀軌》及《行菩提心儀軌》兩種。一般來講,有兩種宗規(主張):像《入行論》的說法,可以同時一起受;但也可以分別受持,先受願心儀軌,再受行心儀軌的菩薩戒。不管是依什麼宗規受戒,我剛講的程式是以先發起菩提心來修學,經若干時候,當你心中生起與菩提心的覺受相應之後,再來受持這願心儀軌。受願心儀軌之後,發起菩提心之後,就要能夠生起很猛利,想要修學菩薩行的欲求,再受持菩薩戒。受完菩薩戒之後,此時的心稱為行菩提心了,之前的心稱為願菩提心。在此提到的菩薩六度行,是你受菩薩戒後的修行。如果你學菩薩行六度,可是沒有受戒,那不算是六度行,一定要先受完菩薩戒才算六度行,否則只是願菩提心所攝持的菩薩行罷了。在受過這個行菩薩戒之後,再行持,就具有行菩提心了,這種菩薩行就稱為六度萬行,要從這裏發出來。
    在《入行論》有講到這行心與願心的分野。就像說我要去市場:“我想要去市場”和“我要去市場,而且已經在路上了”。我想要去是願菩提心,我願成佛而已。我不但是想而且起而行,踏上往市場的路了,走在成佛道上了,這樣叫行菩提心,講到這裏,把大意依著科判的方式講過,這樣就把發心之量帶過了。
    關於儀軌受法,由生起、不舍、堅固、增長、圓滿,這樣次第的,在發完心且具量之後,為了讓你發起的心不會衰退,能夠堅固猛利,所以我們以這個儀軌來受法。科判分三,就是(231頁)“一、未得令得;二、已得守護不失壞;三、(假)設(失)壞(的話能夠)還出(還淨的)之方便”,總共有三種。在“未得戒令得戒”部分主要分三項,就是:一、所受戒的境(對象是誰);然後二、能受戒的所依(自己的條件是什麼);以及三、如何正受戒的軌則。
    一、受戒儀軌的物件應該是,這個人已具相的安住于菩薩律儀當中。二、能受菩薩戒的所依身──行者要能夠經由發心次第,對菩提心有相當的覺受及相應,然後真的很想受持、很想修學這個菩薩行才來受。我不是來傳菩薩戒,就很簡要的帶過去。三、如何受這儀軌則分加行(前行)儀軌、正行儀軌、還有完結儀軌。
    加行儀軌分三項,就是“一、受勝皈依;二、積集資糧”以及“三、淨修意樂”。關於“受持殊勝皈依”分三項:“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二、勸請歸依,三、說歸依學處。”。關於“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232頁)“遠離罪惡眾生之處,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牛五物塗灑其地,以旃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設三寶像……等。”這與前行的作法是一樣的。廣興供養,準備一切供物做為預備。“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法)座。”所依境一定要有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像;法寶經函至少要《大般若經》以上的教典。(第8行)“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眾,誦念三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贊誦之。其次弟子沐浴著鮮淨衣,合掌而聽,尊長開示福田海會所有功德,令其至心發生淨信,教彼自想,住于一一佛菩薩前,徐徐(依著儀軌)念誦七支供養。”依次而做。
    第二項是勸請皈依。(233頁第2行)“第二者次說于師須住佛想(于師長安住于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乃至於獻曼達),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為了菩提心的緣故,要作三次祈求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稱自己名),亦請阿闍黎耶,(存念我、攝受我),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這樣三稱之後,再來是受持大乘不共皈依──殊勝皈依。皈依境是佛(釋迦牟尼佛);法是大乘滅道二諦,無住涅槃的道法;僧是大乘菩薩賢聖僧(不是聲聞賢聖僧),以為三寶皈依境。(第5行)“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為救一切諸有情故”,目的是為了能夠救護有情,希望能夠成就佛位,所以直至成佛之前,我一定要以佛為皈依師,法為皈依處,正皈依於法,皈依僧是皈依助伴,這是總意樂(第7行)“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威儀如前而受歸依。”並以不退轉的心受皈依。三皈依就是大乘不共皈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這樣三說、三稱之後是皈依學處的說明。皈依學處的內涵與下士道次所說的雷同。
    積集資糧主要是修七支供養。(233頁最後1行)“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接著是淨修意樂,主要是以眾生做所緣境,修慈心與悲心。
    “正行儀軌者。謂于阿闍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故非僅念為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為發心。”(234頁第5行)不是只為利他而已,要有個誓言說,願當成佛而為發心,是緣所發心,所發的意樂和所求的果位,乃至未證菩提藏之前誓不棄舍,故當依儀軌發此意樂。(第8行)“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為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於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受行菩薩戒的時候,如果說沒有能力修學佈施等學處,你可以發願心,受持願心儀軌,可是不能受戒(第9行)“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于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 你必須要能夠修學菩薩行,才能受戒。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餘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為始乃至菩提,亦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說。歸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闍黎者應如何受,覺窩所造發心軌雲,‘若無如是阿闍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舍其請白及阿闍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235頁第2段)
    完結儀軌,阿闍黎應該為弟子宣說願心學處。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得戒以後守護讓它不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235頁科判)有兩種,就是:“壬一、修學現法不(令)退(失)發心之因”,還有“壬二、修學餘(來)生不離發心之因”。修學現世不退發心的因有四種:“癸一、為於發心增(長)歡喜(的緣)故應當修學憶念(發心的)勝利”;“癸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這樣晝三次夜三次的修學發心;再來是“癸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任何一個)有情”,最後是“癸四、修學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讓菩提心能夠順利發起。
    壬一、修學現世不退發心的第一因是說 癸一、要觀想憶念發心勝利、發心的功德,或閱經藏或從師聞,思惟菩提心的所有勝利,如《華嚴經》所宣說,應當廣大參閱。(238頁科判)第二因“癸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分兩項:第一個是 子一、不棄舍所發的願菩提心;第二個是 子二、令它增長。關於不舍所發心願,如(238頁倒數第4行)“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為稀有,於一切種不應棄舍,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刹那不舍。”也就是說,發這種心的時候,你應該為對你而言特別難發起的對象,刻意對他發起:“我一定不能捨棄他,我要成就他的義利!”的誓願。
    只是不舍還不滿足,(238頁末段) “第二者如是不會尚非滿足,須晝三次及夜三次勵令增長。”要令其增長。“此複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就是簡軌)則應明想福田(很明白觀想資糧田、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六次儀軌,一天六次,這是皈依發心偈。
    修學心不舍有情的第三點是(239頁第2行)“癸三、如是攝受不舍有情,於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那什麼是棄舍?心棄舍眾生的量是:(第4行)“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為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此義利。”也就是說,有些眾生特別的暴惡,你說這個人我不要度他了,一旦生起這種心,就是棄舍眾生了,這樣不行。
    第四個 癸四是(第6行)“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三寶等”,以三寶的供養作為勤行積集資糧的因緣,然後以此因緣增上你的菩提心。
    “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兩種就是“癸一、斷除能失去菩提心的四種黑法”以及“癸二、受行讓你不失去菩提心的四種白法”。第一個黑法是欺誑上師、阿闍黎、善知識、尊長。第二個黑法是於他無悔令生追悔──別人做善事,你卻讓他追悔,是一種黑法。第三個黑法是以嗔恚心去說、去傳佈大乘菩薩有情的惡名、譭謗他。第四個黑法是你對任何眾生不存真正的善心,不是很真誠而行諂曲。
    四白法是說:一、對所有眾生都要能夠如實語,不妄語。二、對一切有情要能夠正直、實在,具足增上正直的心。三、必須觀眾生如佛,修清淨觀。四、眾生不管是什麼根器,令他能夠修習善業,最後能夠帶領他到圓滿的菩提果位。在修學四種白法之上,生起“生生世世,包括作夢,都不舍菩提心。”要有這種誓願。又說:(242頁倒數第3行)“若其四法不舍大願”這四法是什麼呢?摧伏我慢、斷除嫉妒,去除慳貪,以及見他富樂心生歡喜。“若于一切威儀路中”應該修菩提心,“隨作何善”都以菩提心作為前導,這樣攝持,並發願生生世世不離菩提心。
    第三個 辛三,是犯了戒之後還淨的道理。
    今天到這裏,下一次講六度。


【解惑篇】

    問:由於所剩時間不多,請問會不會講到止觀的部分?
    答:看看吧!之前講的那些好好修學才是真的吧!就像雨滴一直咚咚咚地掉落鐵皮上,如同我們得到很多法,都不修行,都掉到一邊去,不好吧!說起來,前面這些法,三種出離心可以好好修:出離三途苦、生死苦及一切有情苦就是大悲心。這三種出離心再加上菩提心,這樣好好修學的話,就太有善根了。當時大師撰寫《廣論》的時候,他只寫到上士道次,沒寫止觀,他想,寫了共下、共中還有上士道次就可以利益很多眾生了,並不想寫止觀。是文殊菩薩勸他說:“還是可以利益到一些眾生的,你還是繼續把止觀完成吧!”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