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2 03:55:13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論述 《入菩薩行》講解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二

久美多傑堪布

四、敬歎菩薩
  31.若人酬恩施 尚且應稱讚 何況未受託 菩薩自樂為
  【講解】如果一個人在困難中受人恩惠之後,能夠知恩報恩,尚且值得我們稱許讚歎。那麼佛菩薩未受請托而無所求的熱心助人,當然就更值得我們恭敬和讚歎了。

  32.偶備微劣食 嗟施少眾生 令得半日飽 人敬為善士
  33.何況恒施與 無邊有情眾 善逝無上樂 滿彼一切願
  【講解】有的人偶而預備一點家常便飯,輕蔑的施給少數幾位饑餓的眾生,使他們獲得一時半日的溫飽。僅僅如此,就被人恭敬地稱為「善士」。
  何況「盡未來際」、生生世世以種種佈施,永久地圓滿人們心中一切福善的意願,甚至幫助無邊的有情眾生獲得圓成佛道的無上妙樂,所以菩薩更值得讚歎尊重。

  34.博施諸佛子 若人生噁心 佛言彼墮獄 久如心數劫
  【講解】像這樣發心博施濟眾的菩薩,如果有人對他起了狠毒的嗔害心。佛陀說:「此人將長期陷住地獄受苦,而且時間長得像所生邪惡心數的劫期一般」。

  因為菩薩是眾生安樂的依靠,傷害了一個菩薩等於傷害了無數的眾生。就好比一個人傷害了一家之主和傷害一般人的罪過是有差別的。因為傷害一家之主,會使這個家庭使去了依靠,傷害他等於傷害他們全家人。

  35.若人生淨信 得果較前增 佛子雖逢難 善增罪不生
  【講解】反之,如果有人對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他所得的善根廣大長久的程度將遠勝前者。
  菩薩行善時雖然也會遭到重重難關,但是不僅不生罪過,反而因此增長善行。
  * 我們在利益一個家庭的時候已經是很困難了。
  * 要利益一個團體時就更困難。
  * 當然要利益一個國家時就更加困難重重了。
  * 菩薩想要利益天下眾生所遇到的困難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菩薩不會因遇到困難而產生退轉心。菩薩們的善心反而越來越堅固,就如DL喇嘛一樣。他遠離家鄉流亡海外,剛到外地的時候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一樣,印度氣候炎熱,文化完完全全不同。他在西藏是一個宗教領袖,也是一個國王。到海外以後沒有眷屬,消失了一切權利;過著像平民一樣的生活,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但是因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原故,遇到困難使他更加想要利益眾生,所以他不但照顧西藏來的難民,而且在世界上得到了「和平獎」。
  希望世界上的眾生得到和平的生活,所以菩薩遇到困難不但不會退轉,而且利益眾生的心更加堅定。我們一般人興起利益眾生的心,一兩個月...一兩年就開始覺得辛苦,開始抱怨,開始退轉,菩薩是不會的。一般人行善就好比油燈,遇風則熄。而菩薩行善就好比火燒山,遇風愈燒愈旺。

  36.何人生此心 我禮彼人身 誰令怨敵樂 歸敬彼樂源
  【講解】有誰已經生起這種珍貴的菩提心,我寂天就恭恭敬敬地禮敬這位菩薩!誰能「以德報怨」(以恩德來報答對我們不好的人甚至仇敵冤家),遇到眾生來障礙時,總會體諒眾生種種惡行是因為無明煩惱而生起的,不怪罪嗔恨(仇恨)眾生,無盡的包容,使仇害者獲得安樂。寂天菩薩說:「我願歸依這使一切眾生安樂的泉源!」

  此頌如此說是否與34頌的說法矛盾呢?34頌說:「如果有人對菩薩起了狠毒的嗔害心,佛陀說:'此人將長期陷住地獄受苦,而且時間長得像所生邪惡心數的劫期一般'」,這是不一樣的,不衝突的。

  34頌是說「對菩薩起了嗔害心的罪過有多嚴重。」

  此頌是說「菩薩不會怪罪眾生對他起了嗔害心,他總是笑咪咪的,不會生氣。」但是即使菩薩不怪罪你,這果報你要不要承受呢?如果你不懺悔的話,一樣要承受!我們可不可以因此怪罪菩薩而抱怨說「假如你是一個平凡人,我就不用受嚴重的罪過了!因為你是菩薩所以害我受那麼多痛苦!」

  這是不合理的,就好像有「一盞煤油燈」。
  * 我們知道所有燈的本質都是燙的。
  * 我去摸它,燙到了手。
  * 怎麼會燙到我的手呢?
  * 再去摸它一下,還是燙到手。
  * 這時候我們可不可以去怪罪油燈呢?

  當然不可以,因為它本來就是燙的!只能怪自己自找苦吃!

  菩薩利益眾生,包容眾生,我們障礙菩薩行善時要產生懺悔心,懺悔自心的罪過。菩提心是眾生安樂的泉源,連寂天菩薩都要歸依它,我們當然更要向佛菩薩尊敬頂禮。不但要尊敬頂禮佛菩薩,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菩薩,在座很多人都受過菩薩戒,不要這麼說:「我都不懂,我煩惱那麼多...」,我們內心產生偉大廣闊的菩提心,就是菩薩了!
  所以修什麼法是對我們最有利益的呢?這不需要某某法師說或某某喇嘛來講,寂天菩薩、佛陀都已經說過了:「最殊勝的法就是菩提心,能讓我們斷除煩惱、痛苦、增長智慧就是菩提心」。
  很多人都只想給上師加持一下,當然,有怎樣的虔誠心就會得到怎樣的加持力,這是因為你的虔誠心而得到的加持;然而,因為聞思而對菩提心升起的信心,它才是真正能夠利益我們。以前老上師們教導我們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讓我們內心產生對菩提心的信心。
  現在我們到任何國家、任何環境都可以依賴這「菩提心」來對治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如果,我們只是對上師有信心,沒有辦法對菩提心有信心的話,這樣子不是最好的,為什麼呢?對上師有信心是非常好,但是上師總不會永遠跟著我們。無常啊!
  上師在道場,我們來到道場很快樂,離開道場,家庭裏一些糾紛、朋友之間的磨擦...等等之類的煩惱又出現了,偶爾打個電話請示上師,但是無常啊!這些不會永遠都存在的,會分開的,有聚就有散。
  最後外在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會消失的。我們的肉體消失之後,下一世生在什麼地方我們都不知道,有些生在天道、有些生在畜生道、有的在海底...

  這個時候我們能依靠誰呢?
  以前的上師都忘記了,要想跟上師說話也沒辦法。
  * 所以上師永遠不會希望你只對他有信心而已。
  * 我相信智慧慈悲的上師,他會希望你對菩提心有信心。
  * 上師不需要你恭敬他讚歎他。
  * 上師更希望「那一個永遠跟著我們、在內心中的菩提心能夠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我們首先要對上師有信心,藉由他對菩提心的教授,在我們的內心中產生信心。我們對自己的智慧、對自己「心的本質」有信心的時候才是永久的快樂。
  希望大家透過學習聞思《入菩薩行》之後,而成為一個善巧且有智慧的大乘佛教徒。

  《入菩薩行》是我們大乘佛教徒通往解脫道路不可欠缺的修行法門,因為大乘的解脫法都包含在這《入菩薩行》裏面。
  我們在西藏也是實修和教育並重的,佛學院的課程有《入菩薩行》。喇嘛為在家眾講解佛法時也講解《入菩薩行》。很多人也許會認為「我們只要對菩薩有虔誠心,對因果有信心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上課學習呢?」這是不夠的,對因果不是很詳細瞭解,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種種煩惱,我們的疑問就會越來越多。

  「為什麼我每天都持咒,為什麼我每天都拜佛、念佛...為什麼我還是這麼的不順,一些不好的事總會聚在我這裏?」
  這是因為我們智慧不夠,對佛法不夠瞭解的原故。在座的居士們都非常的虔誠,我們希望把這個虔誠心更進一步轉成更為清淨的虔誠心,也就是說「對佛法的信心是很清楚的,而不是盲目的信心」。這點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不間斷的上課學習。
  佛法是很深奧的,佛法不會因為你的學歷高而特別有成就,或我們的學歷低而無所成。我們不要自卑的認為「我的學歷低又沒時間學習,我只要念佛就好了,我沒辦法學那麼多」,不要這樣子想。不管我們的根基有多少,佛法都有滿足我們的方法,老祖母一字不識,如果她非常虔誠的話一樣可以成就。
  佛法與世間法不同,我們必需對佛法有信心。佛法讓你學一輩子也學不完,但是你只要學一天也一樣可以學到東西。這是佛法的特色,對不同根器的眾生,用不同的方式來利益我們。

  《入菩薩行》的重點是菩提心。
  1. 第一、二、三品是講解「菩提心」產生的方法。
  2. 第四、五、六品是講解如何護持「菩提心」不退轉。
  3. 第七、八、九品是講解如何讓「菩提心」增長。
  4. 第十品是回向。

  第一品我們講解過菩提心利益。我們講過菩提心種類很多很多。但最主要有兩種: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如果菩提心要詳細的分類,有一到六種和二十二種分類,首先是一到六種的分類法。

  菩提心總括一種分類:已解悟空性的聖人對於未解悟的眾生發出慈悲心。

  菩提心分類為兩種:菩提心分類為三種:
  1.世俗菩提心 1.持戒菩提心
  2.勝義菩提心 2.禪定菩提心
  3.智慧菩提心

  另一種分類是:菩提心分類為四種:
  1.律儀戒 1.勝解發心
  2.攝善法戒 2.清淨意樂發心
  3.饒益有情戒 3.異熟發心
  4.斷惑發心

  在「資糧道」「加行道」屬「勝解發心」。
  * 初地到七地菩薩因為煩惱障都清淨了,是「清淨意樂發心」。
  * 八到十地菩薩因為要幫助眾生是很容易的、很自然的,不像我們現在這樣辛苦,他們就像講話一樣的自然,是「異熟發心」。
  * 佛的境界是「斷惑發心」。

  菩提心分類為五種:也就是:五道發心
  1資糧道 2加行道 3見道 4修道 5無學道
  * 資糧道--> 初入佛法的人。
  * 加行道--> 我們要見「心」的本來面目之前修加行階段。
  * 見道 --> 加行後見到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證悟空性(初地菩薩)。
  * 修道    --> 證悟空性後維持那個本來面目之謂。二地菩薩到十地菩薩。
  * 無學道--> 智慧圓滿,佛的境界。

  菩提心分類為六種:1佈施 2持戒 3忍辱 4精進 5靜慮 6智慧

  我們現在講的這些聽起來可能比較費力,但若我只講一些你們熟悉的東西,你們就可以不必到這邊上課。菩提心大家都知道,但它有很多善巧的方法,及本人從小到現在研究佛法的一些概念跟經驗和大家一齊分享。大家覺得適合時可以用哪種方式,我常常說:「我比較喜歡平等的方式,因為我們都是凡夫,只是對於佛法的修行跟學習,我可能比你們多一點點概念和經驗而已,希望這些概念和經驗分享給大家,和大家研究、學習參考。」

  菩提心的比喻
  《現觀莊嚴論》彌勒菩薩用比喻將「菩提心」分為二十二種:
  1. 菩提心就好像「大地」一樣,一切萬物都要依靠大地而生存,佛法要依靠菩提心來修行。
  2. 就好像「黃金」一樣的不變異,菩提心從我們開始學佛一直到我們成佛的時候,永遠都不會過時。
  3. 就好像「上弦月」日日增上,依靠菩提心,我們的修行會越來越進步。
  4. 就好像「火」會燒掉木柴一樣,菩提心會燒掉我們的煩惱障和所知障。
  5. 就好像「礦」一樣滿足我們所需,依靠菩提心會得到我們想要的寶物。
  6. 就好像「寶」一樣,這個寶不是世俗所稱的財寶,富有的人不一定是快樂的人,讓我們快樂的泉源才是寶,真正的寶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是永遠快樂的,而「智慧」是從佛法而來,「佛法」是從佛陀而來,「佛陀」是從菩薩而來,「菩薩」則是從菩提心而來,所以菩提心就好像寶一樣。
  7. 就好像「大海」一樣,誰都沒辦法混亂大海,即使刮颱風也只是表面的風浪而已,海底是不動的,誰都無法混亂菩提心。
  8. 就好像「金剛杵」一樣,金剛杵在西藏是堅固的象徵,菩提心的堅固就好像金剛杵一樣無法分裂。
  9. 就好像一座「山」一樣,風再大也沒辦法搖動一座山,只能搖動一些樹和草之類的表物,再多的念頭也沒辦法搖動菩提心。
  10. 就好像「藥物」一樣,我們生病吃藥可以醫治我們身體的四大不調,菩提心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和痛苦。
  11. 就好像「善知識」一樣,善知識有很多善巧的方式來利益眾生,菩提心有很多善巧可以利益眾生。
  12. 就好像「如意寶」一樣,傳說中「如意寶」我們想要什麼,它就會給我們什麼,滿我們一切所需。
  13. 就好像「太陽」一樣,動物和植物依賴太陽而成熟,菩提心讓所有的善業成熟。
  14. 就好像「很好聽的歌聲」一樣吸引人,我們對有菩提心的善知識會不知不覺被他吸引。
  15. 就好像「國王」一樣,國王要度他的眷屬是沒有困難的,以菩提心度眾利生是沒有困難的。
  16. 就好像「庫」一樣,它可以儲存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17. 就好像「大路」一樣,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都必須要經過的路。
  18. 就好像一匹不會繞歧路的「馬」,它會帶我們走正確的解脫道路。
  19. 就好像「無盡的淨水」一樣,取之不盡。
  20. 就好像「很好聽的音樂」一樣,讓想要解脫的眾生滿足和歡喜。
  21. 就好像「江河」一樣,它不需要特別的努力,它自自然然會流向大海,依止菩提心成佛之路不需要特別努力,自然就會成佛。
  22. 就好像「雲」一樣,滋潤大地讓莊稼生長,菩提心會增長眾生的智慧。

  我們要如何才能得到珍貴的菩提心呢?
  要從哪里得到、誰要得到、得到的方法,這些都必須要學習。

  1.得到菩提心的對境
  首先我們必須得到「對大乘佛法有深入瞭解之慈悲上師的接引」,假如沒有這個因緣的話呢?我們可以透過觀想,觀想諸佛菩薩的壇城,合掌啟請佛及菩薩們:「我要接受菩薩戒」,這樣子也可以。

  2.由誰來受持菩薩戒呢?
  1. 要有慈悲心。
  2. 要有虔誠心。
  3. 要有「想要接受菩薩戒」的興趣。
  具備了這些才能成為接受菩提心的條件。

  3.接受菩提心的方法(儀軌)
  有些說「願菩提心」不須要用儀軌來得到,我們的法本會講授「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齊接受的方法,我們皈依有皈依戒。

  * 居士有居士戒,當我們接受菩薩戒之後,菩薩戒有多少呢?
  * 有「無著菩薩」和「龍樹菩薩」的觀念...
  * 「重」的十八條根本戒。
  我們的法本是根據《天空藏經》龍樹菩薩的觀念來講解。
  * 至於「輕」的有四十八條和八十條的說法現在暫且不講。
  * 「十八條根本戒」是針對國王比較容易產生的過犯五條。
  * 針對將軍的五條,針對一般人的八條。
  總共十八條。

  (一)針對國王比較容易產生的過犯的五條戒律:
  第1條 自己或教唆他人搶劫或偷竊盜取三寶財產。

  第2條 說「三乘法」不是佛陀所說,也說它不是解脫的方法,讓自己或使他人遠離佛法。

  第3條 搶劫出家眾的衣物、打罵、禁錮、強迫出家眾返俗、傷害他們。

  第4條 犯五無間罪。

  第5條 邪見;說「善惡的因」不會有「苦樂」的果報。

  (二)針對將軍比較容易產生的過犯的五條戒律
  第1條 自己或教唆他人搶劫或偷竊盜取三寶財產。

  第2條 說三乘法不是佛陀所說,也說它不是解脫的方法,讓自己或使他人遠離佛法。

  第3條 搶劫出家眾的衣物、打罵、禁錮、強迫出家眾返俗、傷害他們。

  第4條 犯五無間罪。

  第5條 毀滅城莊。

  (三)針對一般人「比較容易產生的過犯」的八條戒律
  第1條 對沒有聽過「因果迴圈」及「世間無常」,和不確定小乘根器的眾生,為他們演說深奧的空性,使他們失去信心而放棄菩提心。

  第2條 對大乘根器的眾生說「修大乘不會解脫」,讓人離開大乘法門而入小乘。

  第3條 向小乘根器的人說「小乘狹礙不如大乘廣闊」,勉強他離開小乘進入大乘的法門。

  第4條 自己認為也對別人說小乘的法無用,沒有能力消除煩惱,修小乘的法也不會解脫和涅槃,讓他人失去信心而離開小乘的法門。

  第5條 為了世間的財利名聞,自贊毀他。

  第6條 為了世間的財利名聞,欺誑偽裝自己的德行,譬如對人說:「我已經證悟了」等等。

  第7條 挑撥離間、破和合僧。

  第8條 偷竊「參禪苦修者」的財物來供養「不是苦修為人誦經」的法師。

  為人誦經的法師知道供養品來自「偷竊參禪苦修者之物」卻接受,假使他是一位菩薩的話,他也破戒。

  以上十八條戒律只要是受持菩薩戒的人,任何人都必須如法修持。破菩薩戒的話要如何重新受戒呢?屬於「別解脫戒」如「比丘戒」「沙彌戒」...都必需要在法師那裏重新受戒,破菩薩戒則只需要透過觀想即可,每天都可修持菩提心重新受戒。

  佛經上說:比丘戒、沙彌戒...並不是在一個法師處就可以接受,在僧眾比較多的地方,受戒時要有八個比丘以上在場方可受持,而較偏遠的地方也要有四個以上的比丘在場。
  《入菩薩行》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