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21:43:05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修習緣起性空之理

業果無欺之真理,

業果性空之實相,

二者雙運證得時,

即入離邊中觀見。

等持時喜修空性,

後得時喜行利他。

二十八、修習緣起性空之理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緣起性空之理,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佛法是安樂之源,唯有透過佛法的修行,才能讓自己生生世世獲得快樂。對於一心志願上求下化、覺悟有情的菩薩而言,最主要的功德是大悲緣眾生、智慧緣菩提。即以大悲心湣念有情苦,心生不忍欲求救拔;以智慧心證成無上菩提果,唯有證果才能圓滿具足利他能力,故須勤求佛道。

此中,能令菩薩行廣大清淨無垢、福慧二資糧圓滿、究竟斷盡障礙、善證菩提道果、二利無礙圓滿,所不可或缺的便是修學通達世俗慧、勝義慧及饒益有情慧。也唯有這樣,才能成辦有情有漏的世間短暫利益及無漏的出世間長遠安樂。因此,菩薩為了利他,必須以悲心願力投生輪回,特別是依著六度中的智慧度 ―― 令自他眾生生起短暫究竟的功德。這點,即如噶當派祖師說:

[ 等持時喜修空性,後得時喜行利他。]

是說,由於菩薩在後得位時仍依著證空性的智慧攝持而行利他事業、故稱之為清淨。佛也是以智慧心遍知無盡,所以利他心也遍緣無量;沒有廣大清淨的智慧,便難有廣大清淨的利他行。也因為如此,才能讓所度化的有情得到歡喜 ―― 其實真正的歡喜是無漏功德,而能獲得這樣的無漏功德,取決於證悟實相、斷盡二障。

因此,菩薩所修的智慧品類中,固然是以上述三種為主,可是其中,通達勝義諦的智慧是修習智慧度的主軸,格外重要。

修學通達勝義諦的智慧之理,即是證悟緣起性空之理,它是佛法的主軸或樞紐,獲得定解與相應實非容易之事。不過,若依循著正道的次第,由淺入深,拾級而上,仍得成就。關於修習緣起性空之理以及與此相關的一些關要,以下以三點來說明。

一、 思維生起證空性智慧的功德:

為什麼是必須證悟空性?在此引用清淨經論證成。《如來秘密

經》說:

[ 如斬斷樹根,一切枝葉皆當乾枯;如是若滅薩迦耶見,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亦皆寂滅。]

這明示了斷樹根,枝葉枯;斷無明,煩惱盡,凡此唯依證空性的智慧。龍樹菩薩《寶曼論》說:

[ 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我執故造業,依業複受生。]

這是說,先有執著五蘊為實有的法我執,然後生起執著有情為實有的人我執,依著人我執起非理作意分別心,而起煩惱,煩惱生起即造輪回的善惡業,於是感得輪回生死。這就是輪回生死的流轉次第。宗大師《正理海釋》則說:

[ 諸苦由業生,業由煩惱生;煩惱分別生,分別戲論生;息滅彼戲論,即名得解脫。]

明白宣說了我的苦諦來自於我的業集諦,我的業集諦來自於我的煩惱集諦,煩惱來自於什麼?來自於戲論。此中,戲論是指人我執、法我執的顛倒見,就是無明我執,顛倒執取諸法為實有的無明我執,透過證空性的智慧予以息滅時,就是解脫。解脫不是搬家,不是換地方,不是換身體,而是換心。透過對治道把心垢斷盡,就得到解脫的功德。這些敍述都說明:眾生的一切苦及苦因,都來自於自身的人我執、法我執的顛倒心,這些顛倒執著唯有生起證悟空性的智慧才能予以根斷,無有他法,因為一方為正知,一方為無知;一方為正確定解,一方為相似定解。准此,也就可見證悟空性的重要性了。此外,龍樹菩薩《中論》說:

[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又說:

[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意思是說,因為諸法的實相是自性空,不是自性有,因此才可以成立諸法。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苦諦。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集諦。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滅諦。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得到滅諦的方便 ―― 即自性空的道諦。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正皈依處 ―― 即自性空的法寶。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具足自性空的法寶者 ―― 即自性空的有學位僧寶。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圓滿功德的無學位僧寶 ―― 即自性空的佛寶。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三寶。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皈依。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解脫。因為自性空的關係,所以可以成立自性空的佛果。

總之,整個佛道與佛果,都建立于諸法性空的實相上,誠如月稱菩薩說:

[ 如是法皆空,亦由空性起。]

所以,怎能不以諸正理而善為成立空性,生起證空性的智慧呢?

佛教不共於其他宗教之處在於緣起性空的教法。信心、忍辱、慈悲、善良等美德,縱然極為妙善,但卻是所有宗教共同提倡與教化的。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主要在於佛教徒是依于智慧攝持而修行,其力道與功能顯然有著極大的差異。例如,利根者發菩提心是依證空性的智慧為助伴的。

就大乘而言,成就佛果必須圓滿福德與智慧兩種資糧,且須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即煩惱習氣)兩種障礙。或者可以說,煩惱習氣(即所知障)所以可斷除,是因為煩惱堪能斷除。煩惱所以可斷除,是因為無明堪能斷除。無明所以可斷除,是因為堪能生起與無明正相違的證空性的心。證空性的心所以可生起,是因為諸法自性空的緣故。所以依此次第思維,即能得到定解:二障可斷、佛果可證;既然佛果可證,於是自己便應發心,為了利益有情,自須願求成佛,這種快心便是菩提心 ―― 這也就是依著證悟空性而引出堅固的發心之理。總言之,證悟空性在佛道的初中後三期都極重要,凡是志求解脫成佛者,非生起證空性的智慧不可。

二、思維證空性智慧的生起之理:

那麼,證空性的方便為何?如何生起證空性的智慧呢?當知,除了必須具足福德資糧之外,主要在於須先如理聽聞闡明空性的教授,了知證空性的正理。不具足正確無誤的聞思空性義,終究難以修證相應。

此中,生起無垢的空性證悟、所不可或缺的是,不能不瞭解緣起之義。唯有正確無誤地了知性空與緣起的關係,才能如實地證悟空性。關於這一點,許多大德都一致地強調,透過緣起正理來證空性是最為有力、最為清淨無垢的比量證悟。祖師也說,宣說緣起不過是為了明瞭空性義;通達緣起性空的智慧,即是證得佛法的究竟心要。所以,應該從緣起來理解空性,或者由緣起正因來成立諸法空性。

法王曾說:

[ 佛教行是無害行、利他行;佛教見是空正見、緣起見。]

那麼,什麼是佛說的緣起正見呢?綜攝而言,佛觀待著有情不同的根器,宣說了至少三種緣起見,即:

1、 因果緣起 ―― 就是一切因緣所作法,不論是色法、

心法、不相應行法都取決於其本身的因緣條件。除了這些因緣,再無其他,如雲:

[ 一切諸法由因生,一切諸法由因滅。]

即是此意。而且能生起自果的因,也必須是無常的相順的。它不可能是由恒常的不相順的因所生。譬如,稻種為因,加上陽光、水份的緣,就可以生出稻芽,不可能生起麥芽。又如創世主是恒常的,被創造的有情卻是無常的,以恒常的因生起無常的果即成不相順,實際上,應是由無常的因生起無常的果才是,這就是因果緣起。

諸法之所以有生滅變化,舉凡從內心到外境,都依於因果緣起所致。這也稱為粗品的緣起觀,它是很重要的基礎,是佛教各個宗派所共許,也是共世間的一個清淨正見,一般所提到的緣起見大都是指這個層次。

2、 觀待緣起――不論是有為法或無為法,都必須觀待

它的組合部份而成立。所有對立的觀念都是與該觀念對反(相違品)而建立。譬如他是個孩子,表示他必有個父親,反之亦然;又如此人善良,必須暴惡的人與他對比;再如這棵樹很高,表示必有矮的樹與之對比。安立此山,表示也有彼山與之對比。諸如上述,若諸法不須觀待而本來就有,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且根本找不到,就如人的好與壞也是觀待而成立,如果好壞本就存在,那麼應是在任何時處、任何人見此人都會同許為好,或同許為壞才對,事實卻非如此。又,當饑餓時用餐,會生起食物極好吃的想法;一旦飽足時用餐,雖相同的食物卻不生起極為好吃的想法,可見食物好吃與否,也是觀待而有。只不過是站在不同角度而安立不同觀念,同一事物,觀待不同人,就有不同的想法與看法。如上即是觀待緣起,稱為假名安立。

一般認為,觀待緣起分有幾種:

因果觀待,如父與子。

部份觀待,如念珠與珠子。

全體觀待,如由全時分的滴水而盈瓶。

同體觀待,如我與五蘊。

相違觀待,如彼與此、善與惡。

要之,凡是觀待而安立的緣起法,即稱為觀待緣起,又稱為中品的緣起觀,屬於中觀宗的緣起見。

3、 唯名緣起 ―― 在緣起之中它最微細。在《優波離尊者請問經》裏提到種種可愛的花與美妙的天宮相互輝映,優波離請問佛:它們到底如何存在?這莊嚴世間真正的作者是誰?佛說真正的作者是分別心,此分別心是以名言而安立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諸法。

假名安立的前題必須是有一具相的條件(施設處),分別心有完全的權利,將未命名的法,安立一個名字,給它貼上標籤,即稱為唯名假立。譬如,依著自己的身心,假立它為我;依著出家的外相,假立該人為出家眾;依著開車的行為,假立該人為司機;依著人心的愚癡,假立該人為愚癡;依著身體的衰老,假立該人為老人;依著具足二障過失,假立該人為眾生;依著已斷盡二障,假立該人為佛,諸法皆如是假立而成。

又如黃昏時,天色昏暗,視線不明,乍見地上有條花斑色盤旋狀的繩,立即猛然大叫蛇!,且生蛇想:而事實上,這條於繩上心所假立的蛇是不存在的,它並不是蛇,因為在繩上根本找不到蛇。可是卻生起蛇想,繼而怖畏地逃跑,那是因為已將繩視為真蛇的緣故。而這蛇又是怎麼產生的呢?是在繩的諸多因緣下,以分別心命名它為蛇,它就成為蛇了。

基本上,諸法的成立之理,都是依靠分別心忽爾給予名言安立而有。所成立的法,除了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道理很深,稱為細品的緣起觀。這是屬於中觀應成派的主張,也是佛教最究竟的緣起正見。

總之,緣起見有這三種。證悟空性的正理固然很多、像離一多、四決定義、破四生、七相推求等,此中,只有緣起正理被稱為正理之王。

單單依著緣起正理,就可以雙遮斷常二邊,安立中道;其他正理雖然也可以間接引出,但卻不能直接成立。如月稱菩薩《入中論》說:

[ 諸法非是無因生,非由自在等因生,非有他生非共生,故知唯是依緣生。]

意即,遮破了四生,即得成立諸法必須依賴它所成立的因果緣起、觀待緣起與唯名緣起而有。依緣與不依緣正相違。一個必須依靠因緣,一個不依靠因緣,故能成立諸法依於緣。所謂自性有也是說諸法不依緣而有 ―― 不管是因果,觀待或唯名。

緣起,藏文稱殿回是依緣而起的意思。既是依緣而起,由這個字就知道,諸法是依緣而有,必依他緣,沒有自主;它能夠遮破不依緣而有的自性有,所以去除常邊成立自性無。諸法既是依於因果之緣、觀待之緣與唯名之緣而起,故有所起,依緣而起。這個字藏文稱回哇,是指具有、具足、成立、得到的意思。所以,凡起必有,非無,具有作用;由這個字就可以遮破諸法完全不成立的根本無,去除斷邊而成立緣起有。

要之,雖然諸法自性無,但還是有所起,因此依緣而自性無,依起而緣起有。若非緣起,即非性空;沒有緣起,哪自性空?多加思維緣起的正理,就可以生起證悟緣起的真實義。多思維、定解緣起之義,就可以決定諸法實相就是自性空,最後終能通達由緣起義成立性空義、由性空義成立緣起義的互助成立之理。換句話說,自性無者緣起有,緣起有者自性無,由這樣趣入中道是最殊勝的正見。

或有在修習空性時會顛倒理解,誤以為空性即等於無,空無所有,空表示什麼都沒有(這是斷空)。或有以為,反正諸法皆空,所以看待一切都無所謂、沒有關係(這是錯見)。也有說,空就是什麼都不想、不作意、不分別(這是愚癡行)。另外也有人認為諸法的本質是空性的,所以沒有因果作用(這是斷見)。由於無法承許事物的空性與事物的作用能同時存在,所以才有上述錯誤的看法。

事實上,事物既是性空,也有作用。比如桌子既是性空的,也是緣起的(如銅幣般一體兩面而有)。空性不表示沒有,如桌子的本質自性空,並不是否定桌子,而是指桌子乃緣起而有,唯遮自性而已。顯然,是以緣起為因,而引出自性空的決定智慧。反之,也可以自性空為因,而引出緣起有的決定智慧。所以,證悟空性必須性空與緣起互為雙運,否則無以趣入中道。真正的空性之義必依緣起而有,舍離了緣起而說空性絕對是錯誤。

總之,依於因果,觀待與唯名緣起,成立諸法自性空。依于諸法自性空,成立諸法緣起有。以性空成立緣起,以緣起成立性空。愈是定解性空,愈能定解緣起,反之亦然。如果空性不成立,緣起也不成立;如果緣起不成立,空性也不成立。理應深刻思維這個道理。基於諸法的實相是緣起性空,才能合理成立諸法的因緣果報,才能了知業果自性空,而更重視業果緣起有。

這一點,仁達瓦尊者曾說:

[ 業果無欺之真理,業果性空之實相,二者雙運證得時,即入離邊中觀見。]

意思是說,因緣果報沒有欺誑,同時因緣果報也無自性,當這兩種道理(業果的性空與緣起)雙運證悟時,就趣入了遠離斷常二邊的中道見;是基於諸法緣起有才可以自性空,諸法自性空才可以緣起有,應令心中產生這樣的決定,宗大師也說:

[ 觀世出世間諸法,因果畢竟無欺誑;然所緣處皆空寂,彼入聖者道。]

這段文意義很深,就是一切法空,非空一切法。故應通達 [ 自性非有、緣起非無 ] 之理,確知諸法若有自性,則非緣起;若無自性,則緣起成立。緣起有與自性空互助互成。

緣起性空是無上教法,像諸天的最勝甘露,可以洗滌眾生迷暗的心垢。依此而修道即會證悟;原來在基位時諸法自性本空與緣起假有是互助成立的,缺一不可。一個成立,另一個就成立;一個沒有,另一個也就沒有。若執持著如是證悟之理而趣入道位的修行時,便是悲智雙運與福慧雙修,或也可說以方便分及智慧分互相不分離地修行,究竟圓成佛道,所以佛經說:

[ 若誰見緣起,誰即見法;若誰見法,誰即見如來。]

祖師也說:

[ 諸佛三業清淨皆為利他,然以語事業第一。而語事業中,證悟緣起性空的道理,必得解脫菩提,故是第一中的第一。]

應多思維如上所述法義,深刻地串習。

三、思維如何將緣起性空觀運用在生活中:

世間諸多痛苦的起因,不外乎是由無知顛倒所致。若欲求有個充滿智慧的人生,應在面對順逆境時,能以清明正確的智慧觀照。可歎的是,我們卻常常生活於無知之中,很多時候心思模式正好與緣起性空的教法相違。

譬如,當遭受一點損失,就立刻推諉或誣衊他人;但當有一點成就,就忙於誇耀、彰顯自己,生起驕慢。諸如此類的煩惱行相與做法完全違背了緣起性空的真理,因為果報的產生都是緣於眾多因緣或是唯名假立,不可能由單一因緣而有,境上也沒有真實存在;可是我們往往習於這種想法,這就是無知。有時也會說某人讓我生氣!這句話聽來有問題,好像自己生氣是因某人的關係。這樣說來,倘使某人只要在地球上消失,難道自己就不會再生氣了?事實上,仍然照氣不誤!

怨敵與親人也只是觀待地存在,有什麼真實性呢?當某人對我友善時,就稱他為親;不友善時,就稱他為敵,這都是觀待某些因緣而予以假名安立。明明是因緣和合或觀待而假立的怨親關係。卻忘執為實有,進而生起了過份的貪嗔。生活中的苦樂也是唯名假立、因緣和合而有,卻妄執為真實,也因此,緣苦就過份的排斥,緣樂就過份的沉溺,完全遠離了實相,這種例子多得不勝枚舉。

又,譬如你上百貨公司,對某個珍貴的物品,買前被摔破與買後被摔破,這兩種心情並不一樣,因為未買時,雖有無明執著,但沒那麼重;買後,執著更深,認為它是真實的,是我買的,是我付錢的,是真實我所有的,當後來摔破時,便懊惱不已。為什麼有這般差別?主要是對實相的無知,無始以來一向依著這種無明看待一切事物。

宗大師曾說:

[ 當知自身俱生無明如何執著,而精勤尋求斷除,不應專好與諸宗派巧於諍論。]

遵守如是言教極為重要。應依於緣起性空的實相,常反觀自照,多加思維,盡可能生起智慧,對治無知。同時要看清當下的緣起,創造未來的緣起。

由諸多的緣起見,盡可能地落實在當下的生活中,學習珍惜當下,隨時放下;欣然地接受既成的因緣果報,少抱怨,積極地創造未來的善因緣,不退怯,否則就違背緣起見了。有說:

[ 佛法門中一塵不染,佛法門中一事不遺。]

意思是,佛教中一切的福慧資糧都無自性,也正因為無自性的關係,而得合理地成立緣起有的福慧資糧。因此,應求相應 ―― 於緣起中不執實有,於性空中不失善行;能在一切利他行中,盡可能地遠離一切顛倒相,才符合緣起性空的真實義,依此正見與意樂而行即名悲智雙運。

諸佛的無上教法便是緣起性空的教法,這部份雖是菩薩的主修品,生起或通達並不容易,但是,一旦能通達就妙用難思利益無窮。愚鈍如我者無明翳障深重,很難立即相應,不過仍應不斷地善為聽受、瞭解、思維、串習緣起性空之義,邊學邊修、邊修邊用、從內心建立正見,進而外在加行 ―― 遇到逆境順境時便能有力地轉念運用。不論是靜態串修或是動態運用,若能持之以恆,漸漸地必能將煩惱的心流轉成正法的法流,將無知轉成智慧,得到淨化增上,真正離苦得樂。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緣起性之理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緣起性空之理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殊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 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 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