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2 06:41:07
學習次第 : 進階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在早上的那一堂課,上一個偈頌最後有提到:「瑜伽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瑜伽行者我」是指宗喀巴大師本身,「我如此修持」是指,大師本身透由實修的經驗,而告訴我們修行的道理。「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所以大師透由修行的經驗,告訴後人如果你想要獲得解脫,也必須按照這種方式來修行。所以這兩句話,最主要是要告訴我們,大師在《菩提道次第攝頌》當中所告訴我們的內涵,並不是隨口說說,而是他實修之後的經驗教授,所以《菩提道次第攝頌》又稱為《證道歌》。至尊密勒日巴尊者,他也造了《證道歌》。所以這兩部論它的內涵,都是由造論者本身,透由實際的修行之後所造的論著,所以《菩提道次第攝頌》的另外一個名稱,又稱為《證道歌》。

乙二、於依止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分二)

丙一、於閒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

丙一、於閒暇身勸取心要

此暇滿身勝過如意寶 得此妙身亦僅有此次 

難得

而首先第一個科判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暇滿」。「此閒暇身勝過如意寶」,這句話裡「此閒暇身」是告訴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是具足「暇滿」的;並且透由此人身,能夠成辦諸多有意義的事情,因此是「義大」的,所以提到「此閒暇身勝過如意寶」;「得此妙身亦僅有此次,難得」,是告訴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是相當「難得」的。

在介紹暇滿的同時,有特別的提到「此閒暇身勝過如意寶」,在這句話裡有特別的提到,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它的價值遠超過世間的如意寶。這句話並不是運用詩詞的技巧來詮釋,而是造論者本身──也就是大師在實修之後,透由他自己本身的經驗而證得了:當下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只要善加運用的話,他所能成辦的事情,是遠超過世間的如意寶的。

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它的價值遠超過世間如意寶的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思維的一個道理。對於這一點,上一世的赤江仁波切,也一再的在講經說法的現場,告誡現場的聞法者,必須要思維這個道理。世間的如意寶,它能夠成辦我們今生的希求,並且在不費力、不費時的情況下,你只要想辦法取得如意寶,在如意寶的面前發願,你當下所發的願都能夠成辦。雖然現今由於眾生的福不夠,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如意寶,也沒有辦法找尋到如意寶;但過去在賢劫時,當時的人有福報,確實能夠享有如意寶,而成辦今生的一切所求。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擁有如意寶,在發願之後它能夠滿足我們今生的希求。而我們的身體,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幫助?以身體的本質而言,身體是個不淨物,這樣的不淨物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呢?這時我們必須要更進一步的思維,藉由當下所獲得的人身,我能夠做什麼事情?仔細的思維之後,簡單的我們可以歸類在現前、究竟這幾種類別裡面。以現前的角度來說,透由當下我們獲得的人身,能夠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而再次的投生在善趣的人天果位中;以究竟的角度來說,透由人身能夠讓我們獲得解脫,甚至圓滿的佛果,所以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從現前、究竟的角度來說,它都是相當有意義的一件事。

甚至說當下的任何一剎那,我們所獲得的人身,都能成辦許多有意義的事情。比方說,我們花個五分鐘、十分鐘來思維法義,讓心中能夠生起慈心、悲心,或是菩提心,當下它就能夠呈現許多的功效,這都是我們獲得人身能夠成辦的事情。所以在獲得人身之後,我們能夠成辦佛果位、解脫,也可以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這都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但是縱使我們有再多世間的如意寶,它能夠讓我們來生不墮惡趣嗎?並不能。甚至在這個世間上,擁有如意寶的龍王們,牠們所住的地方是如意寶所打造的,牠們所坐的墊子是如意寶做成的;但是牠們所獲得的身軀,卻是惡趣的身軀。所以縱使牠們身邊有再多的如意寶,牠們的生活過得再富裕,牠們也沒有辦法跳脫惡趣,而獲得人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下我們所獲得的人身,是相當有意義,而且相當難得的。

提到如意寶,「如意寶」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如同我們內心當中所想要的、所追求的,只要我們在如意寶面前發願,它都能夠成辦我們今生想要追求的目標。而藏文當中「寶藏」的這個字,它是用「那布」這個字來呈現,雖然可以將它解釋為「寶藏」,但是在藏文當中「那」的這個字其實並不怎麼好,它有錯誤的意思;也就是說,雖然它能夠讓我們帶來快樂,但是如果你過度的貪著的話,它可能會引導你走向另外一條錯誤的道路。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分三)

丁一、修學共下士道(分二)

戊一、生起希求後世之心

戊二、依止能生後世安樂的方便

丁二、修學共中士道

丁三、修學上士道

戊一、生起希求後世之心

易滅如空中閃電 思維此道理已即了知

世間萬事猶如簸糠秕 後應恆於晝夜取心要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這個科判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思維死歿無常的道理」。在偈頌當中,「易滅如空中閃電」。前兩個字「難得」,在上一個部分已經介紹過了,而「易滅如空中閃電」,我們所獲得的人身,雖然是義大、難得,但是在獲得之後,它是很容易消失的,它就如同天空中的閃電般,馬上就會離我們而去,它並不穩固。所以在此同時,我們必須要思維當下所獲得的人身,是很容易離我們而去,而這個部分最主要思維的是道次當中「念死無常」的法類。在念死的章節當中,有提到三種的根本以及九種的原因。

「思維此道理已即了知」,當我們仔細的思維暇滿「難得」以及「無常」的道理之後,我們就能夠知道「世間萬事猶如簸糠秕」,世間有很多的事情是很吸引我們的,比方說名聲、財富、親友,這都是很吸引我們的世間事;但在仔細的思維「暇滿」以及「無常」的道理之後,這些事情它的本質就如同是,已經去殼的米糠,我們再怎麼去撥動它,對我們來說都沒有任何的幫助,到最後是勞而無益的一件事情,我們仔細的思維,它最終的本質就是這個。

「後應恆於晝夜取心要」,當我們發現世間的事情,並沒有辦法對我們帶來太大的意義時,我們就必須更進一步的,藉由所獲得的人身,去成辦有意義的心要。有意義的心要,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種,「上」是指圓滿的佛果,「中」是指解脫,而「下」是指縱使短時間之內,我們並沒有辦法獲得解脫或是佛果,但我希望我的來生,還能夠再次的獲得有機會修學佛法的善妙身。

所以上一句「世間萬事猶如簸糠秕」,這一句最主要是透由思維無常的道理之後,告訴我們在死的當下,除了正法之外,其他世間的事情,對我們都沒有任何的幫助。一生你所累積的財富,縱使高過須彌山,在你死的當下,這些財富又能做什麼?在一生當中你有再多的親友,但是在死亡的當下,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人要面對死亡。所以在思維了這些道理之後,我們必須要在白天以及晚上精進的來修學佛法。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戊二、依止能生後世安樂的方便(分二)

己一、間接說明三惡趣苦而示皈依

己二、思維業果

己一、間接說明三惡趣苦而示皈依

死後難保不墮惡趣中 能救彼畏唯有三寶尊

是故應令皈依極堅固 終不違犯皈依諸學處

之前透由思維「決定死」、「死無定期」、「死時除了正法之外,其他的東西對我們都沒有任何幫助」。在思維之後,我們都知道,在這一生最終所必須面臨的就是死亡,並且當死亡來臨時,我們的生命並不像是燈火,在滅了之後什麼都不存在,而是必須要繼續的投生。生命的本質跟燈火是不一樣的,燈火雖然有照亮外境的作用,但是它並沒有辦法了解外境;而我們心中的心識、意識,它是唯明唯知的本性,它不僅能夠照亮外境,而且更進一步的它能夠了解外境。所以從無始以來直到現今,我們的心識成為了續流,也就是從過去到現在,我們不斷的在面對死亡以及投生,所以今生當死亡到來之後,我們也必須再次的去投生。而現今有很多的科學家,他並沒有辦法了解所謂的「心」它的本質是「唯明唯知」的內涵,所以他沒有辦法透由這一點來證成前後世的存在。

所以很多的科學家,他會以「風」或者是「氣」的角度,來解釋我們身心當中的運作方式。雖然心跟風是一體的,但現今很多科學家,他只能夠看到風、只能夠看到氣,但是他並沒有辦法進一步的,很仔細的掌握心的本質。所以他會認為,身體有這麼多的疾病,完全是因為「風」或者是「氣」不順所造成的結果;而更進一步的,他也沒有辦法證明來生是存在的道理。但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心的本質是唯明唯知的,我們就能夠知道,從無始以來直到現今,從今生到來生,我們的心是會不斷的延續下去。既然我們的心是會延續,就表示我們在死亡之後,必須再一次的投生;而投生之處,除了善趣跟惡趣之外,就沒有其他的地方。

並且在投生時,我們能夠選擇我們要投生的地點嗎?並不能,這一切掌控在我們所造的業。所以反觀我們現今所造的業,是善業居多、還是惡業居多?這一點應該是很清楚的,我們所造的善業,它的力量非常微弱,所造的惡業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在當下,在此時此刻,如果我們就面對死亡的話,來生墮入惡趣的機會是相當高的;而在墮入惡趣之後,我們是必須要遭受種種痛苦的逼迫。如果我們不想要面對惡趣,在此時我們必須至誠的皈依三寶,並且在皈依三寶之後,如實的去修學三寶所告訴我們的種種道理。佛所告訴我們的道理當中,在這個章節,最主要的是提到「斷十惡的律儀」。我們的心中暫時沒有辦法生起「道諦」以及「滅諦」的功德,但是透由如實修學斷十惡的律儀,至少能夠讓我們的來生不墮惡趣。所以提到「死後難保不墮惡趣中」,在死之後我們很難保證,我們來生是不會墮入惡趣當中。

「能救彼畏唯有三寶尊」,現今在這個世間上能夠救度我,讓我來生不墮惡趣的,只要佛、法、僧三寶。佛、法、僧三寶當中,「佛」是告訴我們方法的人,而祂所告訴我們的眾多方法裡面,以下士的角度來說,斷十惡的律儀是最實在的;並且我們也要更進一步的去皈依,如實修學斷十惡律儀的這些人,所以提到了佛、法、僧三寶。如實的修學佛所告訴我們的道理,來生我們能夠免墮惡趣,「是故應令皈依極堅固,終不違犯皈依諸學處。」並且在皈依三寶之後,我們希望讓內心當中皈依三寶的念頭,能夠不斷的增強,並且在平時希望自己盡可能不要違犯皈依的各種學處。

己二、思維業果(分三)

庚一、思維業果的總相

庚二、思維業果的別相

庚三、思已應行應止之理

庚一、思維業果的總相

又此有賴善思黑白業 及其果已如理作取捨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在之前我們提到,如果想要跳脫惡趣的痛苦,我們在今生必須要至誠的皈依三寶,並且在皈依三寶之後,如實的修學各種的學處。在修學學處的過程中,要如何才能夠不違犯皈依的學處呢?「又此有賴善思黑白業」,這一點有賴於善加思維黑白業果的道理,並對業果作如理的取捨。我們必須要不斷的去思維,如果我造作十種的惡業道,來生會墮入惡趣受苦;相反的,如果我盡可能的去遮止十種的惡業道,而行十善,來生我能夠投生善趣。所以在我們的心中,還沒有生起滅諦的功德之前,斷十惡的律儀是我們的正皈依,也是我們修學最主要的內涵。因為透由斷十惡的律儀,能夠讓我們的來生不墮惡趣,而再次的投生善趣。所以藉由不斷思維業果的道理,對於業果生起強大的信心,更進一步的去修學皈依的學處。而在眾多的皈依學處當中,斷十惡業的律儀──也就是持守淨戒的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庚二、思維業果的別相

若未獲得圓具德相身 修最勝道進展極緩慢

故應無缺遍學彼諸因

上一段我們提到,透由修學斷十惡的律儀,能夠讓我們再一次的投生善趣,獲得人身。但是對一位想要成辦解脫,甚至一切遍智的修行人而言,僅獲得人身是不足夠的;在獲得人身的同時,我們希望所獲得的人身,是具足長壽、形色圓滿等八種異熟功德的人身;因為僅獲得人身,想要成辦解脫以及一切遍智,它的難度是很高的。所以提到,「若未獲得圓具德相身,修最勝道進展極緩慢」,既然是如此,如果想要成辦具有八種異熟功德的人身,這時我們必須要精勤的去成辦,將來能夠獲得八種異熟功德的因,所以提到「故應無缺遍學彼諸因」。

庚三、思已應行應止之理

然此三門為罪墮垢染

尤以淨除業障為切要 故應重視恆常依四力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在上一段我們有提到,在獲得人身之後,如果來生我們不想墮入惡趣受苦,就必須要皈依三寶,並且精勤的修持斷十惡的律儀;但是不管是往昔,過去生或者是在今生,我們都造作了許多的惡業,這些惡業如果沒有淨化的話,來生還是有墮入惡趣的可能性。所以提到「然此三門為罪墮垢染」,現今我們的身、語、意三門,被各種的罪業所染污,「尤以淨除業障為切者」,所以在此同時對我們來說,淨化惡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課,「故應重視恆常依四力」,如果想要斷除惡業、淨化惡業,必須要藉由四力來懺悔。這一點不管是出家的法師,或是在家居士們都很重要,對於往昔我們所造作的惡業,要殷重的懺悔,並且要想辦法斷除惡業的續流。如果對於往昔的惡業,我們能夠懺悔,並且斷除惡業的續流,縱使沒有他人來卜卦、來算命,我們也能夠確定,來生是不會墮入惡趣受苦的。所以特別提到,「故應重視恆常依四力」。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在現今有很多的佛弟子,都希望透由修學佛法能夠往生淨土,如果往生淨土是你的目標,這時對於三寶生起強大的信心,更進一步的去皈依三寶;以及對於業果生起信心之後,很努力的去行善;並且將過去所造的惡業,盡可能的將它淨化乾淨,這三點是必備的條件;如果不具備這三種條件,縱使你有想要往生淨土的念頭,也很難成辦。所以在這三個條件之上,努力的持咒,並且有的人在臨終有機會修破瓦法的,都能藉由外在的助緣而往生淨土。

所以將來如果你的目標是往生淨土,就如同之前我們所提到的,皈依、以及對於業果生起信心、並且淨化往昔所造的惡業,這三點是必備條件。甚至說你來生的目標是希望再次的投生善趣,甚至能夠獲得八種的異熟功德的話,這也是必備的條件,而且佛已經親口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修學皈依、業果、淨化惡業,來生投生善趣這是確定的事情,這是不需要懷疑的一件事。

以上我們所介紹的是下士道的法類,下士道的法類當中包含了: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皈依三寶、以及思維業果。透由下士道的法類,精勤的修學十善、斷除十惡,確實能夠讓我們的來生投生增上生;但是僅獲得增上生,對我們而言是不穩固的,因為我們還沒有跳脫輪迴。在還未跳脫輪迴之前,我們必須要承受輪迴的痛苦,並且有可能遭遇惡緣,而再次的墮入惡趣當中。因此在修學下士道的法類之後,更進一步的,我們希望能夠跳脫輪迴,獲得解脫。

丁二、修學共中士道(分二)

戊一、必須思維「苦諦—輪迴過患」及「集諦—趣入輪迴次第」的原因

戊二、正思此理

戊一、必須思維「苦諦—輪迴過患」及「集諦—趣入輪迴次第」的原因

若不勤思苦諦諸過患 不生真實希求解脫心

不思集諦趣輪迴次第 不知斷除輪迴根本理

「若不勤思苦諦諸過患」所謂的「苦諦」最主要的內涵,是指由業以及煩惱所生的蘊體,這樣的蘊體讓我們帶來了各種的過患,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的去思維「苦諦所產生的過患」;如果沒有辦法思維苦諦所產生的過患,「不生真實希求解脫心」,這時我們的內心中,對於解脫的果位是沒有辦法生起真實的希求。

「不思集諦趣輪迴次第,不知斷除輪迴根本理。」在思維苦諦所帶來的過患之後,更進一步的我們必須要思維,苦它的根源為何?在思維之後,我們發現苦的根源是「業」以及「煩惱」。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在業以及煩惱的束縛下,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在輪迴當中流轉的道理。所以提到「不思集諦趣輪迴次第,不知斷除輪迴根本理。」如果我們不了解是透由業以及煩惱,而生起苦諦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了知,斷除輪迴根本的道理。

戊二、正思此理

故應厭惡三有而出離 了知為何束縛輪迴中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故應厭惡三有而出離,了知為何束縛輪迴中」,所以想要跳脫輪迴,我們必須要思維三有的一切痛苦。三有當中的苦,除了苦苦之外、還有壞苦。「苦苦」,不要說是人,就連畜生牠們也都知道應該要避免痛苦;甚至說外道的行者,他們也了解苦苦所帶來的過患。但是除了對於苦苦生起厭離之外,更進一步的,我們必須要思維輪迴的安樂。由於我們過度的貪著輪迴的安樂,所以我們並沒有辦法跳脫輪迴。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一再的思維輪迴當中所享的安樂,最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的本質。所以不僅是對於輪迴的苦苦生起厭離,更進一步的,對於輪迴的安樂也生起厭惡的一顆心,所以提到「故應厭惡三有而出離」。

「了知為何束縛輪迴中」,既然你知道在三有當中流轉的同時,所面對的這一切都是痛苦的本質的話,這一切它的根本是來自於何者?仔細的探討你會發現,這一切都是來自於業以及煩惱。業以及煩惱這兩者當中,又以「煩惱」為主;眾多的煩惱裡,束縛我們的、最直接的就是「無明我執」。所以一開始,我們必須要思維輪迴的本質是痛苦的本質;更進一步的,如果你不想要遭遇周邊的痛苦,我們就必須要斷除苦因;而斷除苦因的眾多方法當中,唯有斷除無明,才能夠真正的去除痛苦。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丁三、修學上士道(分二)

戊一、發菩提心(分二)

己一、思維發心的利益

己二、正發此心

戊二、學菩薩行

己一、思維發心的利益

修學「上士道」最主要的核心,就是修學菩提心。在還未修學菩提心之前,我們必須要思維:發起菩提心有什麼利益?對於這一點:

發心即大乘道之梁柱 菩薩偉大妙行之根基

於二資糧猶如點金漆 聚集無量善法之福藏

首先第一句話,「發心即大乘道之梁柱」,發起菩提心如同大乘道的梁柱般,它是非常重要的。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在為佛像裝臟的時候,大尊的佛像裡面,我們都要放進代表命根的木頭;而在劃沙壇城的時候,沙壇城有它的基準線,如果基準線劃歪了,這時沙壇城就沒有辦法很美麗的呈現出來。所以整個大乘道,最主要的核心價值,就在於修學菩提心,所以提到「發心即大乘道之梁柱」。

「菩薩偉大妙行之根基」,菩薩之所以會行難行的菩薩行,最主要的動力,也是來自於他心中的菩提心。所以對於菩薩來說,如果他的心中有堅固的菩提心,其實菩薩行對他而言,並不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根基」這兩個字,最主要是在指,如果我們要蓋一棟樓房,地基是很重要的;相同的道理,菩薩之所以能夠行廣大難行的菩薩行,最重要的基礎,也在於他的心中擁有一顆愛他勝己的菩提心。

「於二資糧猶如點金漆」,所謂的「金漆」,在《入行論》的課堂上我們也有提到,如果我們有 一兩 的金漆,能夠將千兩的廢鐵,在一瞬間之內轉變為黃金;相同的道理,在生起菩提心的當下,我們所造作的善業,縱使只是餵食畜生,看似不起眼的善業,但是在菩提心的攝持下,我們所造的善業,它能夠成為將來我們能成辦佛果的妙因,所以提到「於二資糧猶如點金漆」;相反的,如果在修學大乘法的過程中,沒有菩提心來攝持的話,縱使你的心中有空正見,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觀修本尊,但是當下所造的業,並不是成佛的業。所以在第三句話裡面有特別的提到,「於二資糧猶如點金漆」。

「聚集無量善法之福藏」,透由生起菩提心,我們能夠在短時間之內,馬上就累積到數量相當龐大的福德以及智慧的資糧。這就如同在世間,如果有一個人他擁有一座寶山的話,這時錢財對他而言一點都不困難;相同的,如果我們的心中能夠生起菩提心,在短時間之內,我們就能夠累積無量的善法。

己二、正發此心

了知此理佛子勇士眾 以勝心寶為修持核心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了知此理佛子勇士眾」,在了解了生起菩提心所帶來的諸多利益之後,「佛子勇士」也就是菩薩們,「以勝心寶為修持核心」,恆常以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核心。菩薩之所以能夠稱為「勇士」,是因為菩薩為了利他,而放棄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他所關注的都是周邊的有情,自己的利益永遠是放在最後一位,所以這樣的人有資格稱之為勇士。

對於一位勇士來說,修學菩提心是整個大乘法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件事。修學大乘法的人,並不是要以修學明點、觀修本尊,或者是成辦神通、神變這些內涵為主,而是要以修學菩提心為主。修學菩提心,它能夠集聚資糧、能夠淨化罪障,所以在集聚資糧、淨化罪障之後,想要生起證量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所以一位大乘的行者,如果以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其他的法類很自然的就能夠成辦;但是相反的,如果在修學大乘法的同時,我們過度的著重觀修本尊、明點等其他的法類,而忽視了菩提心的重要性的話,這時到最後什麼樣的功德都難以成辦。所以在這裡有特別的強調,修學大乘法的菩薩,必須以修學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核心。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上一世的仁波切,在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時有提到,現今很多的修行人,你去問他:「你最近在修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我在思維空性,我在觀修本尊,或者我在修學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內涵。」甚至有人他會提到:「我最近不斷的在觀修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等等」。但是有多少人,他是以修學菩提心作為修持核心的?如果說完全沒有,這或許是太過分了!但是真正有把修學菩提心當作一回事的人,確實是不多的。但實際上,縱使我們當下所修的是密法、我們觀修的是本尊,但是在修學密法、觀修本尊的過程裡,也應該以修學菩提心作為核心;而修學密法、觀修本尊,只是修學菩提心之外的支分。而我們之所以會說:「我們在學密法,我們在觀修本尊」,有時候只是炫耀給別人聽的一種方式罷了,最重的內涵應該是修學菩提心才是。

«鶴林手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