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20:59:3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20:58:22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5-2講)

子二、思惟別苦

思惟別苦有六種,也就是思惟苦諦的時候,有說到總苦以及別苦。總苦的意思,就是講到一般整個輪迴,無論是任何一道,一般都會得到的這種痛苦,所以有說到六苦、八苦、三苦。現在講到個別六道輪迴眾生的這種痛苦了,至於三惡趣的部分,是之前已經說過了,現在先講人的部分。現在可以看到宗大師在本文有說到: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三惡趣苦已如前說。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復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當知。又如資糧論云:「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168頁)現在講阿修羅,也就是非天的苦。非天苦者,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見聖諦。」此由不忍,嫉天富樂,令意熱惱,由此因緣,與天鬥諍,受割裂等傷身眾苦。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障故,於彼身中不堪見諦。因為時常嫉妒天道的緣故,有時候會跟天人發生戰爭,雖然有智慧,可是因為業障的緣故,所以這一世是沒有辦法得到見道位,以現量看到空性,所以叫不堪見諦。念住經說此為旁生,瑜伽師地論說為天趣。

丑四、思惟天苦(分二)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寅一、欲天三苦

今講初者,欲界天人的痛苦,初死墮苦中有二,第一死歿苦,第二墮下處苦。死歿苦又可以分,快死亡時候的五種死相,在此有說到:初死墮苦中有二:死歿苦者,如云:「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於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謂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歿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於彼。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變為不可愛,不樂本座,華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於先時所不出。天趣報死五死相,起於住天界諸天,等同地上諸人中,傳報當死諸死相。」這以上是屬於死歿苦的部分。

接下來墮下處苦者,如云:「從天世間死歿已,設若全無少餘善,彼無自在往旁生,餓鬼地獄隨一處。」因為在天道的時候,福報用盡了,大部分。所以天壽一盡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三者之一。悚慄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諍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殞歿,傷身斷節,續還如故。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又如資糧論云:「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非於無散心,剎那能自在。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又云:「如病癒未久,食所不宜食」。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色界和無色諸天雖然沒有苦受,他已經是暫時遠離苦苦了,可是最終還是會墮落於惡趣的。因為煩惱的根本,還沒有斷除的緣故, 

169頁)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於死於住悉無自在,故彼亦由粗重為苦。又如資糧論云:「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如久燃諸燈,剎那剎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便當觀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為因?透過上述所說的總苦和別苦之後,我們應該了解到苦相之後,來尋求其因緣。

上述說完了四聖諦裡面的苦諦之後,如是了解苦諦的過患,現在我們要去尋求苦諦的因緣。生死因緣從那裡來?所以為此必須去了解四聖諦裡面的第二諦,集諦的緣故,所以在此說到:

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次第(分三)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癸二、彼集業之理

癸三、死沒及結生之理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170頁)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惑就是煩惱,雖然要輪轉,必須透過煩惱和業兩者,可是煩惱和業裡面,那一者為主,那一者為次呢?以煩惱為主,業為次。為什麼呢?宗大師在此說到:然以煩惱而為上首。為什麼呢?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雖然有種子,可是沒有因緣,也不會感果的。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這是第一個理由,也就是有業無煩惱的話,業不會感果,因為這個苦業,必須由煩惱去滋潤才有辦法。所以縱使有業,可是沒有滋潤的因緣,也不會感果的,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縱使我們以前沒有任何的業了,可是一但有煩惱的話,在煩惱相應的情況下,任何的動作又會變成了新業,又會感得痛苦了。所以在此說到,「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此復賴於先知煩惱,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要對治煩惱的話,我們必須去認知煩惱,因為不認識煩惱,對治煩惱就非常困難了。就像我們為了要戰勝他人,必須去了解他人的軍情如何,所以才說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同樣的道理,為了要對治煩惱,所以我們必須去認知煩惱。所以宗大師在此說到了,煩惱的性相,煩惱的因相等的內涵。其實我們要認知的最主要的仇敵,不應該是外相的仇敵,最主要仇敵絕對是內相的仇敵,那也就是煩惱了。外相的仇敵,之前可能是敵人,可是之後我們認識了,互相了解了,就會變成好朋友的例子,這種的實例到處都是。而且縱使沒有變成好朋友,可是我們可以透過思惟,可以借由仇敵的因緣,來讓自己培訓忍辱,讓自己的忍辱力增上,讓自己修學忍辱,增長資糧,這也是可以作到的。因為借由外相的仇敵,我們還是可以累積很多的福報資糧的,可是唯獨煩惱不是。我們無論透過任何的角度,都沒有辦法從煩惱當中,獲得絲毫的利益,完全沒有。所以煩惱所帶來的百分之百,完全是壞的,都是負面的。既然無論任何的角度,從煩惱當中都不能獲得利益,那就要完全的對治了。因為他沒有絲毫正面的殊勝功德,所以在此宗大師說,煩惱的解釋。我們現在可以看本文裡面有說到:

此中分四

子一、正明煩惱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子三、煩惱之因

子四、煩惱過患

子一、正明煩惱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當我們的內心上生起了某種意樂,或某一種的想法、感受、情緒的時候,平靜的心產生了無法寂靜,這個就是煩惱,讓自己的內心起伏變大,而且無法歡喜,這個就是煩惱。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這就是煩惱的定義。

煩惱的分法有很多種,在此宗大師最主要是以非見的五種煩惱,以及見煩惱,共十種的方式而來作解釋。首先先講到非見煩惱,五種。那五種呢?就是貪、瞋、慢、癡、疑,就說到這五者。現在看本文裡面有說到: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就是非見的五種煩惱,以及見的五種煩惱。非見和見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非見最主要是靠情緒的力量,並非是理性,最主要是情緒的部分,情緒而產生的煩惱。見煩惱它不是靠情緒的,他是靠理性,可是這種的理性是思惟錯誤的,或者顛倒思惟,而產生的錯誤,所以我們也稱為邪慧,是屬於邪慧的這種煩惱。見煩惱和非見煩惱兩者比較下,那個力量比較大?絕對見煩惱的力量,強大於非見煩惱。因為一旦思想錯誤的話,他的情緒也會跟著錯了,但是如果一個人,他的思想是正確的,縱使之前有一些不好的惡性習慣,會隨著思想的正確,慢慢的改變過來,所以我們的情緒可以隨著理性而改變。以見煩惱和非見煩惱兩者比較起來,見煩惱是絕對強過於非見煩惱。先講非見煩惱這五者,宗大師在此說到:

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貪者就是緣可愛境,讓自己的心,完全的附著在這個境上,如同布泡浸在油裡面,這個油跟布就無法分開一樣,所以使心、還有這個境無法分離,這是屬於貪心的作用。貪心是一種心所,這個心所的作用,就是貪戀於自己的所緣境,所以沒有辦法使心和這個境分離,這是貪心。所以貪心強烈的話,也會使我們寂靜的心,變為不寂靜相。就像是因為一直想要貪著得到某一個東西,所以變成飯也吃不下去,睡也睡不覺,平常很平靜的心,依由這種強烈的貪著,好像完全變個人似的,這是貪心。

第二瞋心,如宗大師在本文有說到: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瞋心的意思就是排斥所緣境,想要作一些沒有意義的,像是傷害別人的行為,傷害的動機是由一種非常粗暴的心態,而想要去傷害。有時候排斥或者是傷害所緣境,這就是瞋恚心。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也就是由我執,薩迦耶見也稱為壞聚見,接下來我們會看到壞聚見,也就是薩迦耶見,再講比較直接一點,就是平常所謂的我執,就是緣自己和我所的這種執著。由我執而產生一種輕視他人,自己為上的作用者的一種心,這叫做我慢。所以一個人他真的慢心很高傲的時候,我們從他的表情,幾乎也可以感覺得到。而且高慢心的一種表態,他的眼神,他的頸部,從這些細微的,很不尋常的這種表情,我們大既都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慢心真的很強烈。所以慢心強烈,對心的寂靜,有很大的傷害了。最主要的阻礙是他沒有辦法上進,因為慢心強烈的緣故。在經典裡面有說到七種慢相等。

現在看第四者無明,在此的無明就是貪瞋癡慢疑的癡,不一定是煩惱的根本無明的意思。在此的無明,是屬於非見煩惱的無明,也就是非見煩惱裡面癡的部分。癡的部分,對於四聖諦、業果、三寶的內涵不了解,並不是顛倒執著,而是不了解。所以在此說到: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這是屬於癡的部分。

非見煩惱裡面的疑是什麼呢?一般的疑不一定是煩惱疑,疑和煩惱疑有不同的。怎麼樣的不同法呢?如果為了尋求事實,為得知真相而產生的疑惑,這就不是煩惱疑了。可是不經由思慮,以非理作意所產生的疑惑,就是煩惱疑了,這跟追求實相沒有關係。就像完全不經過思慮,於是就隨便說,有集諦嗎?有滅諦嗎?有道諦嗎?一種像是不經考慮,後來就產生疑惑的,或者不為了尋求實際,以非理作意所產生的疑惑,就是屬於煩惱疑的部分。所以在此說到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因為苦諦是可以看得到的,它就不會產生疑惑,可是對於集諦、滅諦、道諦,因為看不到的緣故,所以會產生疑惑。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在以上是屬於五種的非見煩惱。接下來是屬於見煩惱的部分。

見煩惱,第一壞聚見者,壞聚見也就是薩迦耶見。壞聚見最主要意思就是緣我,還有我所,所產生的自性執著,或真實執著,這個叫做壞聚見。為什麼要取名為壞聚的意思,因為我和我所,是壞、也是聚,為什麼稱為壞呢?因為無常的緣故,而說了壞。為什麼稱為聚呢?因為眾多所聚的緣故,而說了聚,故稱壞聚。緣壞聚的我和我所,所產生的真實執著的緣故,而稱為壞聚見。而且多加上壞聚兩個字,也有另外一種功德,也就是當我們了解到「我」的時候,因為壞聚二字可以自然了解,原來「我」也是無常法,因為壞故;我並非一、獨立自主,因為聚故。所以由壞聚二字,也可以讓我們間接去了解,「我」並非常一自主的補特伽羅,所以說了壞聚。現在我們看壞聚見,薩迦耶見的解釋。

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它所緣的蘊法是什麼呢?就是我或者我所,這是它的所緣境,「染慧」看是智慧,實際上它是一種邪慧。為什麼它具有慧的作用呢?因為它具有觀察,可是這種的觀察,因為顛倒觀察,或者是觀察錯誤了,觀察顛倒了,所以故成染慧,它的性質是一種染慧,邪慧,這種稱為薩迦耶見。它最主要緣我和我所。所以緣他人自性有的這種執著,就不是薩迦耶見,因為薩迦耶見所緣境一定是我和我所了,緣他人的自性執著,或真實執著,我們稱為人我執,這跟薩迦耶見又有一點不同。薩迦耶見一定是我執,可是我執不一定是薩迦耶見。好像是緣他人,或緣他人所擁有的東西,所產生的這種自性執著的。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這是第六者,也就是見煩惱裡面的第一者。

見煩惱裡面的第二者,是什麼呢?邊見,也稱為邊執見,邊見就是緣「我」執取為常法,或者是完全的消失,完全的沒有的這種邪見,稱為邊見。所以宗大師在此有說到: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緣取薩迦耶見,所緣的這個我,也就是我的意思。執取為常,或者是完全的沒有,所以計為常恆,計為就是執取為常恒,緣我之後,把它執取為常,或見斷滅,或者是斷滅,完全的沒有。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沒有帶來後世,不會再有後世的這種染慧為性。它的性質是一種邪慧,這稱為邊見。這是見煩惱裡面的第二者。

見煩惱裡面的第三者,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把錯誤的見解,像是薩迦耶見、邊見、邪見,執取為是最正確的見解,這個叫見取見。

戒禁取者,也就是見煩惱裡面的第四者,像錯誤的戒行,或錯誤的儀軌,或認為這些邪惡的儀軌修法,把它執取為是最殊勝的戒體,最殊勝的修法,所以有戒取見和禁取見兩者,這此是戒、禁兩者,都把它視為是最殊勝的緣故,所以叫戒禁取見。禁就是行為,不應做的這種行為,不應做的這種修法。像是由一般的禁行,有分正禁行和邪禁行兩者,可是如果把邪禁行,視為正禁行的話,那又是一種邪見。所以在此就說到了,第四種的見煩惱。說到了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這種戒禁取見,這是第四者。

第五者,就是邪見者,在此的邪見,如宗大師所說,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這裡的邪見,就不一定是十惡業裡面減損的邪見,還有增益的邪見,不一定是把有視為無,把無視為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就是造物主的這種染慧為性。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所以這以上所說的十種煩惱,是上下部,共同的煩惱相來做解釋的。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171頁)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煩惱是如何產生的呢?在這個解釋上,因為之前說到了,十相煩惱,這是上部和下部,共同主張的情況下,來作十項煩惱的解釋。所以在此宗大師根據兩派不同的說法,來作兩派不同的生起次第的解說,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認為這是見煩惱的第一個壞聚見,也稱為薩迦耶見,也就是十煩惱裡面的第六個。十煩惱裡面的第六者,以及十煩惱裡面的第十者無明者,它是分開的話,它的生起次第是什麼呢?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

例如從遠遠的地方,看到遠處,因為又加上光線不夠,所以從遠處看繩的時候,會誤以為是蛇,所以把繩執取為蛇的這種錯誤的顛倒執,是怎麼產生的呢?先要有看不清楚的無明,先要有看不清楚的黑暗,才會取執繩為蛇。同樣的道理,先要對於實相狀況的不了解,先要有無明,才會產生薩迦耶見。所以在此說到,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所以先有無明,之後薩迦耶見,之後才會產生其他十種的煩惱。這是把薩迦耶見、無明,視為分開的一個宗義論師的說法。

另一者的說法是什麼呢?如果認為薩迦耶見是煩惱的根本,跟無明並非為一體,是同一者的話,這此我們可以從宗大師的本文裡面可以看到,如許彼二為一,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為有?為無?是耶?非耶?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這一派就是認為,薩迦耶見就是煩惱的根本,所以煩惱的根本,不是說對於實相的不認知,最主要是對於實相的顛倒執著。對於自性或無自性的不認知,這並非是煩惱的根本,煩惱根本是對於,把無自性的東西視為有自性的,這種的執著才是煩惱的根本,由此而發起其他的種種煩惱,這是第二種的說法。

雖然達賴喇嘛在此沒有作補充說明,在此因為有講到兩派的關係,所以那一派的說法才是正確的呢?是第二者,應成派的說法才是正確的。第一派來講,像是自續派以下,他們都一致認為人我執,是煩惱的根本;可是法我執,卻是人我執的根本。所以為了斷除煩惱的根本,只需要斷除人我執就夠了,不需要斷除法我執,所以為了獲得解脫,不需要斷除法我執,這是自續派以下的共同說法。所以有了法我執的話,就像是無明一樣,我們看不清楚,這是由法我執去作祟的。由法我執而來生起人我執,由人我執而帶來這些種種的痛苦,所以法我執為煩惱的究竟根本,並非是煩惱的根本,他沒有作出這種的差異。

以應成派的角度去看,煩惱的究竟根本不斷除的話,煩惱怎麼斷除?於是自續派以下回答,只要斷除煩惱根本就可以,不須斷除煩惱的究竟根本,曾經有作此區別。但是應成派不認為是如此,於是應成派就引經據論的來說三乘的智慧無二的道理,而來說無論是人我執和法我執,都是煩惱的根本。為了要斷除煩惱的根本,必須斷除人我執,也必須斷除法我執,這是應成派的說法。所以若以究竟的意趣來講,是以應成派為主的緣故,所以第二派的說法是正確的,這是我個人多作的一個補充說明。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