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9:49:26

菩提道次第修學  濟群法師

下士道的修學

   下士道的重點,是發起希求後世利益之心。
   從追求現世樂轉向追求後世樂,乃下士道修行應有的認知。在此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念死、念三惡趣苦認識現世樂的短暫無常,一方面通過皈依三寶、深信業果、止惡行善完善下士道的修行。前者是理念,後者是手段。
  

念死和念三惡趣苦,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擺脫對現世的貪著。世人多以現世樂為重,甚至部分出家眾也不例外。不少人初出家時的確是為了追求真理、了生脫死,但時間一長,往往耽于寺院清淨、閒適的生活而忘卻曾經有過的追求,忘卻生死大事。
  

貪著現世樂,不僅要為此奔忙,更會引發無盡煩惱,甚至造作惡業。所以,《道次第》特別強調應捨棄今生,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於修行者來說,捨棄今生可謂意義重大。一般人或許會不解:捨棄今生是鼓勵自尋短見嗎?當然不是。它所要說明的是:唯有捨棄對現世幸福的貪著,才能與修行相應,才能脫離輪回乃至成就菩提。反之,不僅成就無望,今生也未必過得自在。因為貪著是引發煩惱的根源之一,就像佈滿偽裝的陷阱,使我們被吸引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身陷其中,蹉跎一生。
  

如何才能遠離貪著?必須真切地念死、念三惡趣苦。這種念,不是有口無心地說說而已,還須通過不斷觀修來鞏固。如果我們時刻憶念死亡的步步逼近,憶念惡趣的慘烈痛苦,如何還敢貪著現世的短暫快樂?同時,我們還要通過皈依三寶、深信業果、止惡行善培養增上善心,這是成就人天果報的基礎,也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學佛,無非是止惡行善。惡的心行能招感三惡趣苦,而善的心行將帶來人天善果乃至無上菩提的成就。
 

  過去,我們總認為人天果報是有漏的,學佛者毋須追求。《道次第》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暇滿人身乃成佛修行的基礎,並與佛果功德不相違背,為佛果功德所攝。當然,得到暇滿人身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借助這一身份修學佛法,成就解脫乃至究竟、圓滿的佛果。
   對於佛法修行而言,下士道是基礎。正因為是基礎,所以格外重要。前些年,我講過《十善業道經》,主要圍繞因緣、業果對十善業道進行論述,也涉及解脫道和菩薩道的修行層面。因為解脫道和菩薩道的修行,皆以五戒十善為基礎。
 

  將佛法概括為三乘或五乘,並非《道次第》所獨創。但宗大師在本論建構的,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三主要道的修行次第獨具特色。其中,下士道和中士道屬於出離心的範疇。以念死、念三惡道苦、人天乘苦乃至苦集(苦因)而漸次出離。無始以來,我們基於對五蘊身心世界的貪著,造作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形成力量強大的凡夫心。倘若步子一下子邁得太大,只恐欲速則不達,故應一步步走向究竟出離。而這些修行又必須建立在深信業果的前提下,因為生命是緣起的,有什麼行為就有什麼結果。


2007
10月修訂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