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22:24:01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22:21:45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37-1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二

CD(中)六度四攝 5-3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辰二、引發安受苦忍(分三)

巳一、必須安受苦之理

巳二、引發此之方便

巳三、處門廣釋

巳一、必須安受苦之理

299頁)如入行論云:「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我等恆有眾苦隨逐,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若不爾者,如集學論說,或生瞋恚或於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礙修善行故。所以在此就說到了,我們因為具有這個業和煩惱所產生的身心,這個近取苦蘊,所以一直隨著痛苦而去輪轉著。如果我們不能違緣轉為道用,以苦作為修行的一個道之順緣的話,我們一遇到痛苦,很容易產生瞋心,或者是對於修道的怯弱,或者是退失心,失道心等,這樣的話會障礙善行。所以我們應該很積極的、樂觀的,以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苦性。所以在此說到,此復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諸苦,無論於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又有一類如下所說,由修善行始得發起。若不修善則不發生。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此等暫時無能遮止,起已必須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則反於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別更生心苦極難堪忍。若能安忍雖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若於此上更持餘苦助道方便,則苦極微而能堪忍,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為切要。

宗大師在此就說到了,其實許多的痛苦都是因為我們過去所造的惡業所引發的,如果知道這個道理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說,原來自己的債務由自己去還債。同樣的自己所造的業,由自己去承擔,這是應該的。所以這樣的話,就不會抱怨說,為什麼全世界只有我最苦?如果你不懂得去思惟的話,不只是身體已經夠苦了,由於自己內心一直在抱怨,為什麼只有我在苦?為什麼別人都沒有苦?如果如此的抱怨,不只身苦以外又多加心苦了。這樣的話你更難忍受痛苦,與其更難忍受痛苦,還不如去正面的去看待痛苦。所以透過這種現實狀況的認知,你知道說自己必須去承受的話,雖然身體是痛苦的,可是內心上是歡喜的去承受的話,由此不只不會感到痛苦,反而更能減少痛苦。所以透過平常這種的思惟,我們從小地方開始作起,能夠堪忍的話,那之後大苦我們也能夠堪忍。所以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是很重要的。 

巳二、引發方便(分二)

午一、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

午二、顥示其苦理應忍受

午一、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則其意無須不喜,若不可治縱不歡喜亦無利益,非但無益且有過患。若太嬌愛,雖於微苦亦極難忍,若不嬌愛,其苦雖大亦能忍故。所以我們要去對治,對於痛苦的不忍之前,必須要去對治內心緣苦的一種不歡喜。如果當我們遇到痛苦的時候,內心會產生不高興、不歡喜的這種感覺,如果不去對治的話,不只沒有利益,反而還有很大的過患。而且我們太縱容自己了,太縱容自己的情緒的這種不歡喜而走的話,縱使小小的痛苦,我們也無法忍受。如果我們沒有去縱容自己,反而平常去訓練自己的話,再大的痛苦我們也都能夠忍受,所以在此說到,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如果可以解決的話,這個問題可以解決的話,內心為什麼要不歡喜?因為可以解決呀!所以不需要不歡喜。如果這個問題不可以解決的話,那內心不高興,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不喜有何益?又云:「寒熱及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太嬌,若嬌苦反增。」

午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

未一、思惟苦之功德

未二、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

未三、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未一、思惟苦之功德 

而且如果我們正面的去看待痛苦的話,其實痛苦有很多的功德的。怎麼說呢?如果沒有痛苦的話,我們怎麼發起出離心?沒有出離的話,我們就不會想要追求解脫了。所以因為有痛苦,我們才能認知痛苦,因此我們才會想要去追求解脫,所以這是第一功德。第二功德,因為有了痛苦,所以我們才有辦法減少我們的傲慢心,也是因為困難,我們才看清楚自己的本事,才不會高估自己,所以痛苦能夠摧毀我們的我慢心,這是第二。第三,如果沒有痛苦的話,我們就不知道惡業的恐怖了,我們就不會去行善法了,所以痛苦的認知,可以讓我們有羞恥心斷除惡業,去行善業。所以痛苦的認知,可以防護我們作惡,所以具有羞恥作惡功德。

因為痛苦的緣故,所以我們會想要獲得安樂,會想要去尋定樂因,而去修善的緣故,所以獲得第四歡喜修善功德。因為痛苦的認知,從我身上真正去體會了,所以我才有辦法體會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而發起悲愍,這是第五者。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正面的看待痛苦的話,其實痛苦來臨的時候,不一定要內心不歡喜啊!他有很多的角度可以使心歡喜的去面對痛苦的。所以對於痛苦來臨的時候,我們內心的這種歡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內心不喜的話,就會產生瞋恚,所以在此說到:

功德有五,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這是第一。第二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第三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第四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第五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能發悲愍。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自應先知數數修心,謂此諸苦是所願處。如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又云:「又苦諸功德,謂以厭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惡而喜善。」

未二、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分二)

申一、思解脫等諸大勝利

申二、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 

申一、思解脫等諸大勝利

300末)我昔流轉生死之時,為求微劣無義欲故,雖知有苦尚能輕蔑非一大苦,作感當來無量苦因,忍受非一無義大苦。況我今者,為求引發自他無量利益安樂,尚應故知忍受過前百千俱胝倍數大苦,而修善行,況輕於彼,應數思惟令心堅固,入行論云:「為欲曾千返,受燒等地獄,然於自他利,我悉未能辦。現無爾許苦,能成諸大利,為除眾生苦,於苦唯應喜。」思惟往昔於自他俱無所成,尚能忍受爾許難行,今為引發極大利義,於諸微苦何故不忍?故雖有苦,然有此利,我實善得,如是思惟令心高起。又由惡友之所誑惑,尚能趣向無義惡途,忍諸苦行謂跳三尖矛及炙五火等。又為世間微劣事故,能強忍受務農徇利戰競等事,非一大苦,如是思已當於苦行而發無畏。

申二、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 

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者,如有一人是應殺犯,若截手指能免殺罪發大歡喜,如是若由人間小苦,總能脫離無邊生死,別能永斷那落迦等惡趣眾苦,極為善哉。若能善思現前久遠二苦差別,則於難行能生心力全無所畏。如云:「若截殺人手,能脫豈非善,若以人間苦,離獄豈非善?」

申三、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301末)從微漸修無所難者。如云:「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一切的事情,都是由自己的串習來成辦的,只要習慣的話,一切都會變成自然,變得容易。怕就是怕我們從小事情不願意去作。若被忍甲受苦意樂,雜諸小苦漸次修習,則忍苦力漸能增廣。集學論亦云:「此中若修小苦為先,則於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於諸苦上妄起樂想,如是若於一切苦上,安住樂想而漸串習,則亦能住安樂之想。」又生此想,復如猛利請問經云:「應當捨離,如樹棉心。」華嚴亦云:「童女!汝為摧伏一切煩惱故,應當發起難行之心。」謂須心力最極堅穩,非心微薄之所能成。故若先發堅強志力,則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陣戰時見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若先未聞如是之法,雖聞云:我不能行此自輕蔑者,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譬如怯夫,雖見他血亦自驚倒。如云:「有若見自血,反增其堅勇,有雖見他血,亦驚慌悶絕,此由心堅固,怯弱之所致。」

巳三、處門廣釋

處門廣釋者。若須安忍所生苦者,為當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處:依止處者,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是能增長梵行之依,此等諸物若得粗尠,他不恭敬,稽留乃與,不應憂鬱,當忍由此所生眾苦。第二、世法處者,衰、毀、譏、苦、壞法壞、盡法盡、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種是為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眾苦,應善思擇而忍受之。第三、威儀處者,行、住、坐、臥是四威儀,第一、第三晝夜恆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由此生苦悉當忍受,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第四、攝法處者,供事三寶,供事尊長諮受諸法,既諮受已為他廣說,大音讚誦,獨處空閑無倒思惟,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為七攝法,於此劬勞所生眾苦悉當忍受。第五、乞活處者,剃鬚髮等誓受毀形;受持裁染壞色之衣,從其一切世間遊涉兢攝住故,別行餘法。捨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依他存活,不應受用集所獲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斷穢行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捨離歌舞笑戲等故,及離與諸親友同齡歡娛等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為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眾苦應當忍受。第六、勤劬處者,勤修善品,劬勞因緣所生眾苦悉當忍受。第七、利有情處者,謂十一事,從此生苦皆應忍受。第八、現所作處者,謂出家者,便有營為衣缽等業,諸在家者,則有無罪營農經商仕王等業,從此生苦悉當忍受。如是八處所生眾苦,隨何苦起,皆應別別精進不廢正趣菩提,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轉障礙,令意全無不喜而轉。

辰三、思擇法忍

第三講到思擇法忍,也就是透過對於法義修習之後,的一個不可思議的過失、殊勝功德產生歡喜的緣故,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不會產生退轉之心,因為可以看到將來殊勝的果位。

303頁)第三、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一、淨信境者,謂三寶功德。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三、希樂增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此復有三,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四、五取捨境者,謂諸妙行諸惡行因及此所招愛非愛果。此分為二:六七所修境者,謂大菩提是應得義及菩薩學一切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八聞思隨行境者,謂所知境,卓壟巴師說為無常等,然力種性品說十二分教等正法,為第八種或應如是。勝解之理者,謂如實知此諸境已,無所違逆數數思惟。安受眾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如菩薩地所說而錄,特於思法此說極廣。

卯四、修忍時如何行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謂隨修一能堪忍時,皆令具足六種殊勝,具足六種波羅蜜多,唯除令他安立於忍,是忍施外餘如前說。

卯五、此等攝義

第五、此等攝義者。謂應隨念發菩提心,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於漏盡忍所有根本,故須令此漸次增廣,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清修習。諸初發業所應學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學。如於所說有所違越,應當精勤而令還出,若修此時捨而不修,恆為非一大罪所染,於餘生中亦極難修,最為殊勝諸菩薩行。若能視為勝道扼要,諸能行者現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於上淨修意樂,則如妙手問經所說,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圓滿忍辱波羅蜜多。

寅四、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

卯一、精進自性

卯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卯三、精進差別

卯四、正修行時應如何修

卯五、此等攝義 

卯一、精進自性

雖然達賴喇嘛在此沒有多作這個解釋,這是我個人(中文翻譯者)補充的部分。精進的藏文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應該是歡喜善法。法尊法師在翻譯《廣論》的時候,確實完全按照藏文的原文的原意而來翻譯,到目前為止,真的我們只有隨喜而已。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在精進的時候,法尊法師一直把「卓瓦」一直翻成勇悍,這個我就不知道為什麼了。如果勇悍是代表勇氣,具有這種勇氣、這種魄力、心力的話,藏文的「卓瓦」我們間接可以這樣解釋是沒有錯,可是並不是這個意思。「卓瓦」的意思是歡喜的意思,歡喜善法,歡喜去行善,是一種歡喜心,而不是行善的一種勇氣,這是我個人多作的補充部分。所以如果在下,我在念本文的時候,有念到勇悍這二字的話,其實藏文的原文是歡喜的意思。除了這點以外,其實我們真的要隨喜法尊法師的翻譯功德。因為如果沒有宗大師加持的話,他不可能翻譯得這麼殊勝。幾乎把原文的原意,沒有任何的缺少,也沒有任何添增的情況下,完完全全的翻譯成漢文,這是值得我們隨喜的。至於這部分我也有問過西藏的一些大格西們,「卓瓦」有沒有勇悍的意思,當然間接是可以,可是辭面上「卓瓦」是歡喜的意思。中文勇悍的意思,我想我們大家都知道,是歡喜還是勇氣,是要看我們怎麼去解釋了。但是藏文的原文,它直接翻譯過來是歡喜的意思。我們現在就看本文。

305頁)緣善所緣勇悍為相,入行論云:「進謂勇於善。」菩薩地說為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三門動業。什麼叫做精進呢?精進就是歡喜善法,所以精進和努力是有點不太一樣的。努力不一定是精進,因為努力的對象可以有很多的內涵,像是世間的這種雜七雜八的一些瑣事等,這種的努力,這種的堅持,這種的不放逸,或這種的奮鬥不懈的精神,雖然是一種努力沒有錯,可是並非是精進,因為他並不是歡喜於善法。所以所謂的精進,是對善法產生極大的歡喜,對善法產生歡喜心,由此所發起的三門的一個業。所以在此《入行論》有說到:「進謂喜於善法」。那是怎麼說,進謂喜於善,也就是所謂精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於善法的一種歡喜,這是精進的自性,精進的定義。

卯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如果修學精進呢?也就是多多思惟精進的勝利,以及思惟不精進的過患等,來發起精進的,所以在此說到。第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者。謂應多思精進勝利不進過患,此若串習精進起故。其勝利者,勸發增上意樂會云:「能除諸苦及冥暗,是能永斷惡趣本,諸佛所讚聖精進,此是恆常應依止。此世所有諸工巧,及出世間諸巧業,若發精進非難得,智者誰厭精進力。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見昏睡諸過失,常發精進而安住,我為策彼而說此。」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進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得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又云:「具進受用無能勝,具進煩惱不能勝,具進厭患不能勝,具進少得不能勝。」菩薩地亦云:「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餘則不爾,故諸如來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具無厭大精進,不得不證皆非有。」又云:「非人皆喜饒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晝夜諸時不空度,功德資糧無劣少,獲得諸義過人法,如青蓮華極增長。」

之前說到精進的功德之後,現在講到不精進的過患,過患者,海慧請問經云:「有懈怠者,菩提遙遠,最極遙遠,諸懈怠者無有布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念住經亦云:「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若有一懈怠,此無一切法。」若無精進隨懈怠轉,一切白法悉當虧損,退失一切現時畢竟士夫義利。

卯三、精進差別(分二) 

辰一、正明差別(分三)

巳一、環甲精進

巳二、攝善法精進

巳三、饒益有情精進

辰二、發生精進之方便

巳一、環甲精進

菩薩地說:「謂諸菩薩於發精進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應如是擐意樂甲。擐意樂甲的語意是什麼呢?在此有說到了:若為除一有情苦故,只有單純為了一個有情,真的從心深處,願意以千大劫等一晝夜,集為百千俱胝倍數三無數劫,而去住有情地獄,才能成佛的話,我願意。所以唯住有情那落迦中乃能成佛。我亦歡喜為了能夠獲得正等覺,而來住此地獄,所以我亦勇悍為正等覺非不進趣,發精進已終不懈廢,況時較短其苦極微,如果具有這種心力的話,叫做擐甲精進,如是名為擐甲精進。若有菩薩於此精進,少發勝解少生淨信亦名堅固,如果菩薩縱使沒有恒常的發此精進,沒有恒常的發此上述所說的這種勝解,可是,光是發起的話,就能夠使我們的這種精進力變得非常堅固了,更何況是長時間發起如此的精進。尚能長養為求無上大菩提故,發起無量精進之因,何況成就如是精進。於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恒常的發起擐甲精進的話,一切的事業都能成辦。

若能修習如是意樂,定能醒覺大乘種性所有堪能,故應修習。攝波羅蜜多論云:「設等生死前後際,成為極長大晝夜,集此為年成長劫,以盡大海水滴量。發一最勝菩提心,須以此相漸集餘,一一資糧悲無厭,無諸懈廢修菩提。自心莫思流轉苦,而擐無量穩固甲,住戒悲性諸勇識,是為最初所應取。」此亦是說擐甲精進。又如無盡慧經所說:「設從無始生死以來,現在以前為一晝夜,從無始到現在,假設是一個畫夜的話,如此的三十晝夜而為一月,於十二月計為一年,經十萬年始發一次菩提之心見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數,始能知一有情心行。在這麼長時間之內,才能夠真正的幫助一個有情,以如是理,須知一切有情心行,亦無怯弱而擐誓甲,為無盡甲。」如果具有這一種心力的話,那就是擐甲精進。是為無上擐甲精進。總之,若能引發少分如此意樂,速能圓滿無邊資糧,淨無量障而成最勝不退轉因,縱使我們在短暫的時候之內,思惟上述所說的內涵,而且從心深處發起如此的心力的話,就能夠累積無邊的資糧,盡除無量的障礙,更何況是長時間的如此的精進力的培養。如於長劫能生喜樂,如是亦能速當成佛。若於無邊妙行及於極長時等,全無勇悍,唯樂短時速當成佛,反而變成成佛的時間更為遙遠,反於成佛極為遙遠,以能障礙諸菩薩眾發最殊勝大志力故。為何義故,如是擐甲發勤精進,其中有二,

巳二、攝善法精進

攝善法精進者,謂為正引發六種波羅蜜多故,修彼加行。

巳三、饒益有情精進

饒益有情精進者,謂於十一事,如其所應而發精進。

辰二、發生精進之方便

第二、發生精進之方便者。如前所說,二種資糧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長,故修精進極為重要。此亦唯見寂天菩薩論說,易解便修最圓滿故,當說此宗。

此中分四

巳一、捨離障礙精進違緣(分二)

午一、明所治品

午二、修斷彼方便

巳二、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巳三、依止二緣發勤精進

巳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午一、明所治品

307末)不人道者略有二類:一、雖見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謂我豈能如是修習?雖尚有餘能不能修未嘗思擇而不趣者,然此是說求解脫者,彼非此說。初中有二,這以上就說到了,不進入成佛之道的人,依由懈怠的緣故,而不進入成佛之道的情況,大致上是兩者,第一個明知道大乘功德的好處,可是就隨著懈怠,趣入成佛之道,這是第一個。第二者是趣入成佛之道之後,看到諸佛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圓滿,所以想說,啊!自己沒有辦法了,或者聽到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時間的困難,於是一開始就退轉道心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連思惟都未曾思惟過的,就像佛的功德,大乘的殊勝功德,連思惟都未曾思惟,所以而不近成佛之道的人,當然也是有。可是在此是針對求解脫者而說,尤其是大乘者而說,所以就不列為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內涵裡面了。那針對初者,也就是說,明明看到大乘的功德,但是隨由懈怠而沒有辦法趣入者,又可以分兩類了,第一是推延懈怠,就想說我還有時間,之後還可以再修,所以現在不一定要急著修等,往後移了。第二是貪著於庸常下劣瑣事,而產生的一種懈怠,大致上是屬於這兩者。我們可以從本文裡面看到:一、推延懈怠,謂念後時有暇能修。二、雖非如是,然於庸常諸下劣事,貪著覆蔽。如入行論云「說其所治品,懈怠耽惡事,自輕而退屈。」能生懈怠之因者,謂諸懶惰味著微樂,愛睡眠樂,不厭生死。如云,至於懈怠最主要是來自於那些因緣呢?就是貪心世間的安樂,以及愛睡眠,還有對於生死沒有產生厭患,所以在此說到了「懶惰受樂味,愛習近睡眠,不厭生死苦,當生諸懈怠。」有釋前二句文,謂明如何生起之相。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