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23 23:19:10
學習次第 : 進階

二十一禪修手冊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 7.生起出離心

中士道
      
      無始以來,我執的鎖鏈系縛著我們流轉於無量的生死之中,恒無間斷地輾轉於死亡、中陰及投生之間,此生死輪回即梵語所稱的samsara。只要我們仍淪陷在可惡的輪回網中,擁有的就只有痛苦。
      皈依三寶與清淨的戒行,可令我們不墮惡道並來生獲得寶貴的人生。然而,即使生為人類亦逃避不了苦,根本沒有真正的安樂。我們觀察周遭、讀讀報、看看電視,便能體悟到人人都在遭受恐怖的痛苦。
      不管我們投生到六道輪回中的哪一道,即使是生到最高天界亦並未離開苦。如果我們幸運地投生善道,這也不過僅僅如同放點假期而已,然後我們不得不再次墮入惡道,經受不可思議漫長之極度苦痛。
      我們之所以經受這些是因為我們身陷輪回的網中。如果我們對此深入地思考,就會發現:我們唯有逃離輪回,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與快樂;修持中士道,就能夠實現此目的,獲得真正的解脫——即涅槃,永離一切痛苦、怖畏及其因,內心永享安詳。
      
      7. 生起出離心
      我執是輪回的根子,因此我們必須斷除心相續中的我執,挖掉根子從而逃離輪回,成辦此則有賴於增上慧學;增上慧學有賴於增上定學;依次,增上定學有賴於增上戒學。之所以稱戒學、定學、慧學為增上三學,是因為它們基於出離心的動機。因此,解脫輪回的

第一步就要自發生起出離心的覺受。
      我們參思輪回的諸多過患,從而生起強烈的希求解脫之心。在接下來的幾種禪修中,我們參思人類的種種痛苦,當然我們要牢記:普遍地說,其他道眾生的痛苦遠比我們人類惡劣許多。
      我們可能疑惑:反正我們既然已經歷了生,而且又不可能逃避老、病、死,那為什麼還有必要參思生老病死苦呢?原因在於,參思這些苦使我們認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我們沒有解脫之前,不得不一生生地經受同樣的痛苦,從而激發我們要堅決地斷除輪回的根

子——我執,生起強烈的希求解脫之心,此即出離心。
      
      前 行
      我們皈依、發不共的菩提心及修其他的前行。
      
      觀察修
        以下七種是關於輪回苦的禪修,每種各自獨立,目的是為生起出離心,然後以此出離心為禪修的所緣境。我們沒必要在每座上禪修全部各種內容,只需主要地禪修最能影響我們的內心而又有助於我們生起出離心的題目。一旦內心生起出離心,我們就拋開觀察

修而進入安住修。
      
      生
        出生之前的九個月,我們不得不蜷曲在母親的腹中。開始時,肢體的生長速度非常快,我們感覺就象在鐵架上拉扯。孕期的後幾個月,我們則感覺如同被擠壓在骯髒的不淨坑中。我們對母親的任何舉動極為敏感。例如,當母親跑動時,我們脆弱的身軀隨之天

旋地轉般地搖晃;如果母親喝熱水,我們感到好象沸水燙灼我們的肌膚。在此期間,只有我們孤零零的一個人。我們母親並不知道我們的恐懼與痛苦,縱然她知道,亦無法幫助我們。
        當我們最後從子宮中生出時,如同被迫通過兩頑石之間狹窄的岩縫,進入到一個冷酷陌生的世界。我們忘記了前生的所有知識,對正在經歷的一切亦懵懂無知,好似又盲、又聾、又啞。即使最柔軟的衣服亦使我們嬌嫩的肌膚痛楚萬分;在我們餓時,我們無法

表達:“我要吃啊!”在我們疼時,我們也無法表達:“我疼啊!”我們唯有淌著熱淚,激烈地比劃著。我們是如此完全的無助,無論什麼都不得不從頭學起——吃、坐、走、說。
      
      老
        隨著我們變老,青春的活力已一去不返;身軀佝僂,顏貌醜陋,病體纏身,視力下降,聽力模糊;過去的飲食、男女之樂變得不那麼興趣盎然了。羸弱的我們連遊戲也做不了,即使是娛樂消遣亦令我們精疲力竭。年輕的時候,我們能夠環遊全世界,但如今老

了,幾乎走不到自家的前門口;我們衰弱地參加不了那麼多的社會活動;修法還沒開始就不得不停止:例如,我們不能很多次地磕頭頂禮、遠程朝聖。另外,因為我們的記憶力與專注力是如此之脆弱,很難保持警醒,所以如果我們禪修的話,亦很難有所成就;我們的智

力遠比不上年輕時的犀利,因此往往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明白是怎麼回事。
      我們不再勝任以往過去常做的工作或者幫助別人,漸漸感到自己是於社會無用的廢人,並開始失去自尊;孩子們常常忽視我們,我們就這樣無助地觀望著、眼看著自己的朋友和同代人一個個生病、死去;孤獨感無情地一日日加深。如果我們沒有趁年輕、有機會的

時候修持佛法,那麼我們餘下不多的幾年,就會在越發怕死、越發追悔自己虛度一生的光陰中度過。
      
      病
        生為人就總免不了生病。我們病時,如同天空中飛翔的鳥兒突然中彈,好象鉛塊直落到地上,所有的風采與活力即刻遭到了毀滅。即使是小病亦能令我們無能為力。我們不能享受喜愛的美食或者參加朋友們的聚會。我們可能不准吃自己最喜愛的食物、喝酒,

從事劇烈的運動。假如我們病重,不得不經歷痛苦而危險的手術,一旦手術失敗,我們被告知醫生已無法救治,只能回家等死。假使我們沒有利用我們的生命修持佛法,此時就會感到追悔與恐懼。
      年輕人在他們年富力強的時候可能患上不治的退化症而被擊倒,即使可能苟活很多年,也不得不眼看著自己病情惡化。他們意識到永不會實現自己最美好的希望與夢想,可能希望早一點死去。當我們聽到或讀到別人惡疾纏身的時候,我們必須牢記:相同的一幕很

可能在我們身上重現。只要我們仍滯留在輪回,就會受到疾病的威脅。
      
      死
        如果一生中,我們辛勤地工作、積蓄財富,並對此貪著,那麼我們在臨終要與之分離的時候,就會經受極大的痛苦。現在別人要借用自己的貴重財物,更不用說要送給人家了,我們都會非常捨不得。當我們認識到已身處死亡的魔爪而必須捨棄一切的時候,我

們變的如此之慳吝就不足為奇了。
        當我們臨終時,不得不與最親密的朋友分離,哪怕一天也從未分開過、一起生活了許多年的丈夫或妻子,也不得不分開。如果我們眷戀朋友,死時會感到萬分的淒慘,然而能做的,唯有拉著他們的手。如果他們捨不得我們死,我們也不能停止死亡的進程。通

常,當我們眷戀某人的時候,如果他(她)棄我們不顧而與別人在一起,我們往往妒忌滿胸;但是當我們死時,我們不得不永遠地留下朋友和別人在一起。如果我們有孩子,到時也會撇下他們;我們不得不告別善知識和所有此生幫助過我們的恩人們。
        當我們死時,一直千方百計珍愛的身體也要留在身後,它將變得如同一塊石頭沒有知覺,然後被埋葬或火化。如果我們沒有修持佛法、造作清淨的善業,那麼死時相伴我們的,唯有恐懼、苦惱、以及不堪承受的肉體上的苦痛。
      
      愛別離
        在臨終永別以前,我們常常不得不惜別自己所喜愛的人和物;可能不得不離開與親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國度;或者可能不得不離開喜歡的工作;可能自己的名譽受到損害。此生的許許多多次,我們無奈地同自己摯愛的人淒慘地分離,捨棄令我們愜意、著迷的

東西,但是當我們死時,卻不得不與此生所有的相伴、樂趣作別。
      
      怨憎會
        我們常常被迫與自己不喜歡的人工作生活在一起,比如有些人無端指責自己,或處處與我們作對。有時我們身處危險的境地,比如遭遇火災、地震或者受到無賴流氓的攻擊。如果我們的祖國捲入戰爭,我們可能被征入伍作戰,如果拒絕則受牢獄之苦。我們的

家園可能遭到炮火轟炸,親人慘遭殺戮。除了這些極端的處境外,生活中還到處充滿惱人的境況,假期的時候老天下雨,但回到辦公室悶熱得使人窒息;我們的生意失敗,或者失業丟了飯碗,或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我們與配偶爭吵;孩子又帶給我們許多麻煩;老朋友

突然背棄了自己。無論做什麼,總出點差錯。即使在修法時我們也總會遇到違緣:當坐下來禪修的話,外面的噪音往往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要麼電話鈴聲響起,要麼有客人來拜訪。有時看起來,自己儘管是多年的老修行,但是煩惱似乎比以往更盛;即使如此費心地替

家人朋友設想,但是有時他們並不高興我們修行。我們好象生活在佈滿荊棘的叢林中——當我們想去調整位置以令自己舒服一點時,刺反而會紮的更深。輪回中,不爽與沮喪是我們的家常便飯。
      
      求不得
        我們胸懷無數的欲望;很多的欲望根本無法實現,即使有些欲望可以實現,但是並未帶給我們所期望的滿足感。許多的人們連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沒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缺安身之處、無人相伴、找不到一份可忍受的工作、沒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不幸的

是,即使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我們的欲望不會止步。不久我們需要代步的車子、豪華的房子、掙更多的票子。在以往,我們到海邊度個假就會心滿意足了,但隨著我們欲望的持續膨脹,現在我們卻想要到國外度個豪華假期。
        野心和競爭是導致不滿足的普遍原因。雄心勃勃的學童直到拿到最高學位才會滿足;商人直到發了大財才會滿意。顯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頂峰;一個人勝利,勢必別人要面臨失敗。但是勝利者往往也不會長久的知足;野心驅使他們直到慘遭失敗、耗盡

精力或者死去。
        另一個使我們不滿足的原因在於,我們常常矛盾。例如,我們可能即想得到世間的成功又想過簡單的日子;即要出名又要隱私;即吃美食還要苗條;即要刺激又要安全;即想永遠任性,又想受大眾歡迎;我們可能既想證悟佛法,卻又同時貪婪美名和物質財富


        欲望常常使我們與他人攪在一起,情況變得十分複雜。因為不現實的期望與欲求,造成許多關係破裂。
        我們尋求完美——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家庭、完美的伴侶——可是輪回中根本找不到“完美”。輪回賦予我們很多的希望,但永遠不能達到令我們渴求的滿足感。垢染而倏然即逝的事物不可能帶給我們尋找的那種持久的快樂。要想得到這種快樂,我們只有通

過徹底淨化我們的心。雖然無明是輪回的根子,但是世間的欲望則是點燃輪回之火的不朽燃料,我們必須通過認識這些過患,令自己少欲知足。
      安住修
        參思此七種痛苦,我們會生起這樣的想法:“我過去已經反反復複地經歷了這些痛苦,如果不解脫的話,將來世我不得不反反復複地重曆這些痛苦。因此我必須從輪回中解脫出來!”當想法清晰而明確地在心中生起時,我們進入安住修。
      
      回 向
        我們誦回向文,將禪修的所有功德回向義利一切有情。
      
      下座後的修持
      下座後,我們應該保持希求解脫之心。當處於逆境時,我們應當用這些提醒自己輪回的過患。當處於順境時,我們不應上當受騙而仍要憶念,輪回的安樂是短暫的,如果我們貪著它們,就會被誘入陷阱而不能拔。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