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1 16:20:38
宗喀巴大師
尊貴智敏法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4

能海上師 集

智敏上師 講

多寶講寺

第九講

昨天我們講了五個果。這五個果一個是善的生善的,惡的生惡的。因是善的,果是善的;因是惡的,果也是惡的。還有一個異熟因感的異熟果,這是前面講的。異熟因,它要經過時間的推移,另外要變化的;另外一個,是不同類的,因是善惡的,果是無記的。那麼異熟因感的果就是異熟果。最後一個,離繋果,它是一個特殊的,它本身是無為法。無為法,它不是六個因生的。因為要生出來的東西,這個果是有為的果了。有為的果可以生出來,無為的果不是生出來的。那麼六個因就用不上了,這六個因都不能感這個離繋果。離繋果是證的。證的就是說我們天上的月亮,本來是有的,不是生出來的。但是烏雲遮掉了。把烏雲拿開,那月亮就現了。所以這個離繋果,並不是六個因生出來的,是把那些煩惱去掉之後自己就顯出來的。所以說離繋果不是六因所生,而是這個道所證的。所以說,這個離繋果雖然是一個果,跟六個因沒有關係的,是修道證到的果。

這五個果裡邊,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跟異熟果是有為法,離繋果是無為法。我們把六個因跟五個果的關係看一看,把五個果的情況就可以瞭解一下。

在這個裡邊,昨天有人問,在增上果裡邊,貪心所感的是“一切勝事,年月日夜,轉衰微等”;最後一個邪見所感的“於世間勝妙生源,漸見隱沒等”,有人認為是一樣的。那麼,一看,字就是不一樣的。世間的“勝”的事情,貪心所感的果——假使你是地位高的,做大官的,或者大富的,或者是身體很好的,或者是什麼的,但是你因為過去貪心的這個緣故呢,就慢慢地就衰下去了:身體就壞掉,多病;坐的地位高的,垮下來了;有錢的變窮了。這一類就是貪心大的增上果。那麼這個邪見的增上果呢?世間的勝妙生源,那就是世間的物產,包括礦源,地下生的東西,都越來越差,甚至於寶貝東西就不見了。這一類屬於是邪見的增上果。兩個是不同的。

那麼還有異熟果的問題,一般說,最少是隔一生。異熟果就是說,或者是生報,或者是後報。後報就是說第二生、第三生以後的。但是也有這麼說的,現世也有異熟果。那就說屬於這個士用果裡邊的隔越士用果,那就是說農民種地,感的收穫,也可以叫異熟果。但是這個正規的是士用果,是時間隔開的士用果。有人也叫它異熟果,也有這個說法。那麼,我們把前面的五個果補充一下。

 


丙二 四報

現在我們講報。報就是受報的時間的問題了。一個是現報,一個是生報,一個是後報,一個是不定報,一共四種。受的報有四種。

 


丁一 現報:此生作業,此生受報。

我們經常聽到世間上罵人“你受現報”,“你這一世要現世報”。那就是說當下,這輩子你就要受報。那是罵人的話,咒人的話了,就是希望你這輩子就受報。那麼實際上,這個現報是有的。這輩子做壞事,或者做好事,這輩子就受報。這個我們看的很多,我們經驗上有的。就看到有的人小孩子生下來,算命非常好,這個是什麼都好的,又富貴又長壽的。但是他德行不好。德行不好呢,到他老了之後就很窮,並且是短命。所以這個,現實我們看到的很多。(缺)

又長壽又富貴也是很多。那麼我們說,袁了凡的《四訓》那本書裡就講這個道理——你要好事做多了,這輩子可以感報。那麼《俱舍》裡邊又講了一些如何這一輩子感報的,那就是說在三寶、父母之前培福,儘量培大福,都是現報。那我們假使這輩子要改善我們的命運呢,最大的福田,在家的就是父母,出世間的就是三寶。在這個地方培福的話可以轉變現世的命運。這個是現實的。而且我們看到很多例子,那是現報,這輩子造業,這輩子就受報。那麼害父母的,一般說這輩子都不好。那麼我們以前講過了,打佛像的,在文化大革命裡邊打佛像的,都是現報,這輩子都是受了很不好的報;或者是生了一種不治之症;或者是——就是我上次講的,他本來是文革組長,因為是親手打了佛像,當下就轉成現行反革命——活活打死。所以這些現報,我們留心一點去觀察,很多很多。

 


丁二 生報:此生作業,來生受報。

第二種是生報,這是最普通的。這一輩子做了壞事,下一輩子就要受報;這一輩子做好事,下一輩子受報。我們在這個歷史上就看到:白起,秦國大將,坑殺這個四十萬趙兵的。後來,他死了之後,某個地方有個豬,白豬,它的皮上就印了“白起”兩個字。那就是說殺人很多,他的華報呢是在投豬了,將來還要受地獄的苦。那麼他做豬也是償報的,他生下來就是給人家殺的,養胖了就殺的。那麼這是殺業的報,這是第二輩子的。歷史上也很多。我們以前有一個《二十四史》裡邊的一些報應的記錄,有一位元居士把它摘下來的。那並不是佛教的書,是儒家的書裡邊講歷史的,裡邊講因果報應的就很多很多。這個書我們以前看過,現在好象沒有看到這個書。這個書也很好。

 


丁三 後報:此生作業,後後生受報。

另外一種是後報。這個報,就是說,這輩子造了業之後,現報沒有受,第二輩子生報也沒有受,要第三第四世以後慢慢受的,叫後報。

 


丁四 不定報:此生作業,不定現、生、後、何生受報。

還有一種是不定報。這一輩子造了業之後,不一定在什麼時候受。如果因緣到了,可能現世受,也可能後世受,也可能再後世受,也可能你好好懺悔之後,多做好事就不受。這是不定報。

那麼報,就有這麼四種,那就是跟前面的果配了。果是這樣子的果,但是什麼時候受,那就是時間的問題了。或者是現世受,或者是第二世受,或者是再後世受,或者是不一定。那麼這些就是受報的時間。

 


頌 或此生現報 或報在來生 或後後生報 或不定何生

   引滿諸緣異 故報時差別 報快禍福淺 報盡禍福深

   罪報要求急 福報回眾生

下面那個頌。“或此生現報”,這是屬於現報的;“或報在來生”,生報;“或後後生報”,第三生之後受報的都叫後報;“或不定何生”,或者這個業它還是沒有這個定下來。前面三種,現報也好,生報也好,後報也好,是定業,決定了的,決定要受的。但是時間,就是或者現在這一世,或者是後世,或者是再後世。定業,已經決定的。那麼後來那個,不定業——不定業就是說這個業,還沒有決定什麼時候受。假使你再做些壞事呢,這個業就是現世會受;假使你作些好事,這個業可以拖到後頭受;甚至於你修懺悔法,這個業就不受了。這個就是不定業。

“引滿諸緣異,故報時差別。”那麼報的這個時間有差別,什麼原因?引業滿業有不一樣。那麼什麼叫引業,什麼滿業我們等一下講。

“報快禍福淺,報遲禍福深。”這跟我們放高利貸一樣的,你早一點受了報之後,受的害要淺一點。假使做壞事,你馬上現報了,雖然很慘,但是畢竟後邊的苦的事情要少受很多。如果你報得遲了之後,那地獄裡的苦就不斷地要受下去。所以說一般的求報,早一點受要輕一點。那麼好的報也是,你要是福報,你做了很多好事,你只求這一輩子發財。那麼這一輩子固然你也發了財,但是這個財發得很小。如果你不求這一輩子,要後一輩子再受的話,那這個以後的富貴要大得多。所以說你越是早受,這個報的要少一點了。

“報遲禍福深”,假使報遲的話,這個受的害,或者受的福報要大。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他好象是氣不過,某些人做了很多壞事,結果他還是蠻好,這輩子他還是活也活得蠻長的,家裡的經濟條件也蠻好,甚至於地位也很高,好象說沒有報應。但是你不知道,他這一輩子雖然沒有受報,因為他過去的福報大,頂住了。但是他這個造的壞事,這輩子不受,到那個下輩子或者更後輩子受的話,那就高利貸滾雪球一樣的,越滾越大,越滾越大,那將來受的時候就特別的嚴重。所以報得遲並不是好事。

那麼也有些人,我們看到他是很好,做了很多好事。但是這輩子還是蠻窮的,家裡環境也並不好,那麼這是不是報應不實?那是他過去造的這個不善的業太多了,還頂不過去。但是他造的善業這一輩子雖然沒有受,他下輩子、後輩子受的話,卻是越滾越大,那個福報就無邊大了,比現在受要大得多。所以報得快報得遲,不要起這個分別心,反而遲一點好,不要求現生馬上就受報。

我們現在的很多的佛教徒,都是求現世的。他培了福供養了之後,就希望這一輩子身體健康,家庭是平安,或者是做生意發達等等。能不能滿願?好好地求,三寶面前供養,會滿願。但是你要知道,你現世滿願之後,這個福報並不大;如果你回向後一輩子的話,那福報就無邊大;如果你回向成佛的話,那麼福報就遍虛空盡法界,那就無邊的大了。

“罪報要求急,福報回眾生。”下邊就是教我們了。“罪報要求急”,造了罪,有的人就害怕,不想受,淨往後推,越推罪越厲害。所以說真正聰明的人,造了罪之後要趕快受。趕快現世受了之後,以後就不受了。現世不受的話,以後越推越遲,越推越厲害。所以說真正能夠知道業報的關係的人,造了罪就希望趕快受報。但是初學的人又受不了,怎麼辦?就求菩薩加持了,就暫時不受。但是趕快修懺悔法,使這個罪,把它給消除,或者是減輕。

“福報回眾生”,當然這個福報我們說回向自己,那就是這麼一點點大;如果回向一個家庭,那麼稍微大一點;回向一個國家,那麼更大一些,但是都是不太大;如果回向法界眾生的話,那個福報就遍法界了。所以說我們真正要福報大,要回向法界眾生。有的人說,“我好容易培一點福,辛辛苦苦花了很多錢培了福,回向法界眾生,那等於說一百塊錢在法界眾生一分的話,一個人拿到多少呢?一點點大。那我自己一點也沒有拿到,也剩了一份。法界眾生無量無邊的,一百塊錢分下來,可以說等於是零嘛。那不是划不來嗎?”——並不是這樣子。如果你一百塊錢回向法界眾生的話,每一個人得到的都是好幾百塊錢。並不是說就少了、分掉了。福報回向越多越大。所以說我們真正那個懂因果的人,罪報要求急,福報要回眾生。這樣子罪報就小,福報就無邊大。

那麼這裡就講的一個引、滿業。我們說造業有兩種:一種是引業,一種是滿業。引業是什麼?我們造這個業,將來引我們投什麼生的。假使投人身,或者是投畜生的身,這個看你什麼業——作的善業人天身,作的惡業是畜生身——這個業是決定你生哪一趣的。假使你這個業是做狗的,那麼這個業就是引導你到狗胎去的。滿業,你做了人之後,或者是做了狗之後,你在人中受到的一些遭遇好不好。假使這個引業是人,是好的,是人的引業。滿業也是很好,那麼你這個人生下來,又是長得好,又是身體好,又是聰明,又是長壽,又是福報好。那麼假使滿業不好,雖然你做了個人,但是很窮,又笨,又是殘缺,甚至於短命。那就是好容易得了個引業是人身,但是滿業不好,這個人也做得不理想。

我們最近收到一封信,一個母親,她一個小孩子養下來就是缺乏智慧的,就是白癡之類的,又是殘缺的。那就是過去造的業很厲害。雖然得了人的引業,但是從小是多病,又是不知道——人的智慧沒有的,一天到晚發脾氣。他的母親敬佑(川俚)他,動輒就發脾氣、摔東西,這樣子一個人。後來,母親很痛苦了,就念佛。念佛之後也教她這個孩子念佛。這個孩子,他也總算有佛的加持了,懂一點事了,對母親不發脾氣了,甚至於體諒母親了。但是,他業報重。最近他們寫信來他說渾身痛,痛得是受不了,寄了五百塊錢來,叫我們給他回向生西方去了。這個我們是不能做了。佛教怎麼能叫幫著人家殺生呢,叫他早點死生西方?那麼,我們還是要給他回向這個——回向他能夠現生除苦,下一輩子,報盡之後生西方。那就是說雖然得了人身,滿業不好的話還是不理想。

再有一個,就是我們以前一個侄兒子的朋友,他家裡母親一年生了兩個孩子,男孩子,正月生了一個,十二月又養了一個。那個女人就最怕老,她說孩子多了要老的。這樣再也不敢生了。結果她又懷胎了,趕快要打胎。一打,吃了那個藥下去,胎倒沒打掉,把那個胎兒的腦子打掉了。最後養下一個女孩子,後腦沒有,那就是個白癡了,什麼都不懂的。只曉得吃、大小便,此外就是個動物,比動物還差。動物還知道找東西吃。她什麼都是要吃就哇哇叫,叫了之後她母親就給她吃,吃了就睡覺——這麼一個人。後來養到十四歲,那個女人的特徵都出來了,她母親也實在受不了了。她父母最後怎麼辦呢?一包安眠藥把她送走了。

所以說你得了人身,你沒有好的滿業,這個人身也不圓滿了。我們前面講的要暇滿的人身。得了人身要有八有暇、十個圓滿,那是很不容易的。那麼我們現在在座的基本上都做到暇滿人身了,那麼對於佛法如果再不努力的話,這輩子過了之後,以後再要得到這麼個身,那就很不容易,很困難。

再說畜生業的話,假使不好的業,假使引業是狗,它投了狗身,它的滿業很好,就像西洋的叭兒狗。我們在澳大利亞就看到,他們狗,非常愛護,不能打狗的,打狗員警要干涉。狗的主人出去了,有狗的旅館,狗可以住旅館。還有狗醫院,狗醫院的代價,很高很高的,要收。那麼他們狗吃什麼呢?罐頭、牛肉等等的,牛奶之類的,比我們國內的人吃得好得多。那麼,它畢竟是一個狗,再生活舒服也是個狗。那是說滿業好,但是引業不好。那麼也有引業不好的狗,但是滿業也不好。那就是那些最糟糕的狗了,養下來沒有人歡喜,長大了就給殺了吃的。那我們以前在上海,不曉得哪裡,附近一個殺狗的,專門殺狗的。每天晚上哇哇狗叫,就是在宰狗。那些狗就是很糟糕。本來狗人家不吃的,但是這些狗是供人家吃的狗。那麼,它就是引業不好,滿業也不好。

這就是“引滿諸緣異”,引業跟滿業,它的不同,這個報就千變萬化。

 


乙二 黑白業之取捨
下邊我們是黑白業的取捨。那麼我們前面把五個果四個報都講完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做?主要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業報的事情要知道取捨。懂了業報之後,就是說好的業要造,不好的業不要做,那麼你才得到好的這個後果,否則的話就不堪設想。那個果報來了之後,你要逃避也逃避不了。那麼該怎麼取捨呢?

 


丙一 十善應取

它下麵就說十善。我們這個標準,十個善:身三,口四,意三。身三就是說不殺、不盜、不淫,在家就是不邪淫;口四,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離間;意三,不貪、不瞋、不癡——正見——不癡就是正見。

 


丙二 十惡應舍

那反過來十個惡,就是這個殺、盜、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還有貪、瞋、癡——貪瞋邪見。這一個,造十個惡就決定受惡道的苦;造十善,人天的報。所以說我們知道業報之後,那就是趕快在因上要下工夫。因上做成了,你要逃避果報是不可能的。那麼只要因不做壞事,儘量做好事,那麼果報決定好。所以下邊就是叫我們造業的時候要知道取——取善的;知道舍——舍惡的。

那麼下邊就是一個表,表就是說,造十個不善業的有什麼壞處。那麼,我們經常看這個壞處,就不敢造了。如果你不知道它的過患,那就會造。一貪,就說個貪,貪色,貪財,這個你受用,當然很舒服。但是知道,你受用之後將來受的報是什麼?如果你知道將來的報的話,你受用得也不高興,(10B)不敢受了。

這個講什麼?假使你說搶劫人家的財物,或者是因為搶劫而殺人的,那麼你當然,這一輩子假使你抓住了之後也要槍斃。萬一沒抓住,你把這個財用了,儘量揮霍,好象很舒服。但是你知道下輩子是地獄。下輩子地獄,你什麼時候死也不知道,如果你很快死了,你馬上就入地獄。等於說一個人快要槍斃了,或者快要殺頭了——古代殺頭之前要給他大吃一頓,酒灌得醉醉的,最好的飯給他吃一頓。但是這一頓飯他吃了舒不舒服?一點也不舒服!根本吃不下去。吃飽了之後就殺了,那有什麼好呢。那如果你懂了因果的話,你現在用非法的手腕拿來的錢財享受的時候,將來下地獄的苦比殺頭還厲害。那你這個享受有什麼味道?一點味道也沒有。所以能夠知道過患的話,那你做壞事就要考慮一下要不要做——當然不要做了。那麼造十個惡業道有什麼壞處呢?下邊就講了一些。這是總的,不是一個個分了說。

 


十不善之過患

惡名流布,智者所呵,樂少苦多,遠善近惡,死時生悔,後墮惡道,世世積集,久則難治,從冥入冥,常在三途,難得出離。

“惡名流布”,做了壞事現生你這個名氣就不好,大家知道你是壞蛋。

“智者所呵”,有智慧的、有德行的、有道德的,他要呵斥。那就是壞人。

“樂少苦多”,你在這一輩子生活,因為大家不歡喜你,自己做了壞事,心裡也不安逸,你做了壞事心裡決定是不會得很坦然的,所以說你做了,這一輩子活在那裡,快樂的事情很少,而苦是很多。

“遠善近惡”,因為你是個壞傢伙,專門做十惡的,殺、盜、淫這一類的,絕對善人不會跟你親近。跟善人不親近,接近惡人了,越惡嘛越壞。你親近的都是壞人,那越做越壞了。

“死時生悔”,活的時候或者是不知道——不知因果了,他以為是這樣子便宜了。但是死的時候,死相現前,這個時候悔也來不及了。

我們說死的時候怎麼會悔呢?一般人呢,我們在活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是非常忙碌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官,它不斷地接觸外境。就像新聞記者經常採訪這個新聞一樣。採訪的新聞,交給第六意識,它是編輯,不斷地編那些新聞。所以他頭腦裡邊都是充滿了這些東西。一到這個臨終的時候,眼睛、耳朵、鼻子它不工作了,外邊的新聞記者,他不採訪了,新的新聞沒有了。那麼第六意識還沒走,它就翻舊帳了,把這一輩子做的事情,好的壞的都會現出來。就在夢裡一樣的,現出很多的——造的惡業的相都會現出來。那個時候就悔也來不及了。那我們說死的時候,不但是心裡會現,他甚至行動上還會表現出來。

我們說這一個,這是海公上師講的,我們也講過幾次。四川有一個以賣鴨子成大富的,鴨子大王,他是開了個鴨子行。年輕的時候做這個生意,慢慢越做越大,最後開鴨子行,成了個大富。他富了之後,他就是因為富,吃得很好,很胖。很胖呢,走路就是一擺一擺的,已經像鴨子了。那麼胖的人怕熱,他家裡條件很好,有個荷花池。荷花池裡邊呢,他就是夏天,他就把一個藤的躺椅了放在荷花池裡邊,身體泡在水裡,頭在這個水面上,這樣子泡裡邊陰涼了。那麼跟鴨子一樣,鴨子愛游水的,他也歡喜水。那麼他後來臨終的時候,人家問他有沒有臨終遺言了,要囑咐什麼事情,他就發出鴨子叫聲“嘎、嘎”。好了,死掉了。死掉之後那是肯定投鴨子去了,已經鴨子的相都現了。那麼他心裡邊現的那些相人家還不知道,就是身口上已經慢慢、慢慢地不斷接近鴨子了。那就是說臨終生悔。

那麼,“後墮惡道”,死了之後決定生惡道去。

“世世積集,久則難治,從冥入冥,常在三途。”因為你近了惡人,遠離善人,那這個惡的習氣、煩惱一輩一輩子地積下去,這個越積越厚,你要對治就困難了。我們每個人都有習氣。這個習氣都是無始以來積集下來的,要改很難。有些人他某些事情非要這樣不可的,你叫他改的話,他是改不過來的,甚至於跟你起矛盾。那麼這樣子的話,你這個壞的習氣越來越多的話,“從冥入冥”,越走越錯,越走越黑,這個光明的就看不到了。那就是跑不出來了——在三惡道裡邊永遠地沉淪下去,越往越下了。“難得出離”,要出來是極度困難的。

 


又自不護愛,自樹敵幢,安布苦具,坑陷機關,相易淫殺,自賊其身,累及父母,妻子朋黨,連類災害。

那麼他有些人,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愛護自己的身體,那就是說不知自愛了,作人就是專門是去做壞事,不知自愛。“自樹敵幢”,因為你要去侵犯人家,就造成很多的敵人。本來人家都是跟你沒有什麼相干的,因為你去損害他,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害人家,結果,把那些人都成了自己的敵人。到處是敵人的話,你這個生活就過得不舒服了。如果到處友人,都是朋友,那個生活心裡很舒服的。到處是敵人,即使他不害你,你時時刻刻要防著他,那心裡不會舒服。“安布苦具”,那麼這個人,他要做壞事了,“安布苦具”,就是害人的苦具也好,打野獸的苦具也好——“坑陷機關”——都是抓野獸的東西,做這些。做壞事越做越壞了,將來的果報就不可說。“相易淫殺”,那麼你要害他,他也害你;你殺他,他殺你;你淫他的妻女,他淫你的妻女——互相地調換。那就是說你自己做壞事,人家看你是壞人;人家也很多壞人,也來占你的便宜。這樣子互相地淫,互相地殺,都是,受害還是自己。如果你不做這些事情,人家也不會——沒有這個果報,不會自受。“自賊其身”,這是自己害自己了,不但害了自己,還要害了父母,妻子。他的朋友、親戚等等,都會連累、受災害。

 


又毒藥雖少,久則殺身,負債雖少,漸漸滋息。

這下邊總結,“毒藥雖少,久則殺身,負債雖少,漸漸滋息”。我們說這個毒藥,少吃一點點,吃鴉片一樣的,你少吃一點好象精神很好,也沒什麼壞處。但是吃久了,那就不行了,這個身體就跨掉了,不吃鴉片的話那人就活不了了。鴉片如此,其他的毒藥砒霜更糟糕,吃下去馬上就七孔流血就死掉了。我記得以前,在那個解放前,上海有些要飯的,冬天他是光了個背在那個冰天雪地裡要飯——裝可憐相。他們說他們(要飯的)都是吃了砒霜的。少吃一點砒霜可以產生熱量,所以不穿衣服,上邊不穿衣服也過得了。但是這樣子砒霜吃多了,畢竟哪一天發了之後會死的。還有一些,就是說,“毒藥雖少,久則殺身,負債雖少,漸漸滋息”,有的人,他借錢,借錢呢,雖然你借的少,但是你高利貸,慢慢慢慢地利息加上去,弄到後來你還不起了。所以說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壞的事情,不要看著這個事情小,就做。如果壞的事情,你認為小的,做呢,將來這個事情越做越大的話,你的習氣越來越厲害的話,那麼再要止就止不住了。

 


十惡應舍,十善當取,雲何為善,反十惡故。

“十惡應舍,十善當取。”那麼看到這些果報,這個十惡的事情應當不要做了,一做的話那你自己害自己,要受那個報。那麼反過來,十個善要取。“雲何為善?反十惡故。”什麼叫十善?把十惡反過來,十惡是殺、盜、淫,那你反過來是不殺、不盜、不淫。十惡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你反過來就是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十惡是貪、瞋、癡——邪見,你就是不貪、不嗔、正見。那麼以這個十惡來做,就反過來;他惡名流布,他(行善)就好的名氣流布;智者所呵嘛,智者讚歎了。這個大家把它反一反就行了。

 


《地藏經》: 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 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 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那麼這裡我們引一段《地藏經》的話,這個《地藏經》當然是藏地的《地藏經》了,我們這個《地藏經》有沒有這個話我也沒有去對過。那麼為什麼引這句話呢?就是我們很多掛名的佛教徒,他自稱是大乘,但是他的行動,卻是十善一點也沒有做。那麼這樣子的自稱大乘的人,《地藏經》對他一個很好的評價。是怎麼說呢?它是這樣說的:“由如是等十善業道”——這是讚歎十善。你只要做十個善的話——我們看起來十善是人天乘的事情,但這是個基礎——你假使十善的基礎有了之後,將來成佛還是有可能性的,就是“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這是《地藏經》的話,不是我們自己說的話。十善業道是成佛的基礎,沒有是它成不了佛,有它將來慢慢證上去,會成佛,十善業道可以成佛的,將來。

“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假使有些人,我們要成佛——這就是說我們要成佛,大乘的人一定要行十善,不要看不起它,以為是人天乘。有的人就是自己好事不肯做,故意說大話,他說,我是行菩薩道的,大乘菩薩。這是十善,人天乘的,那是世間的法,我不做。那麼這樣子說的話對不對?《地藏經》就批判他:不對。這個十善業道可以成佛的,並不是人天乘。假使有的人,他不願意做十善業道,他在活的時候一個善事也不肯做,他反而這麼說:“我是大乘的,我求的是無上菩提。這是求人天乘的,我不做的。”這樣子的人,《地藏經》怎麼說呢?“至極詭詐”,是一個詭詐的人。“說大妄語”,大妄語的人,不是小妄語,大妄語。“是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他這個話,是在一切佛面前來欺騙,也欺騙世間人。說的什麼?斷滅語,就是叫大家不要做好事了。“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這樣子的人命終之後決定墮落三惡道。那就是說我們世間上有些人就是說認為十善業道是人天乘,我行大乘的是不要做的,那就是惡取空了。這些人有沒有?有的!那麼《地藏經》就再再地警告我們,即使要成佛,不能離開十善——這些事情要做。

那麼,還有這個《廣論》裡邊,我們佛教裡邊有三個事情是決定的,這三個事情決定的(見海公上師《科頌講錄》第50—51頁),大家聽一聽也有好處。

 


三決定見

一、求一個眾生不是過現父母者,沒有。

二、真諦實相中,求一絲毫安立的東西,沒有。

三、俗諦緣起上,求一點非因果者,沒有。

一個,求一眾生不是過現父母者,無。它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我父母。這句話是不是的?絕對正確。它說在整個的法界裡邊,你要去求一個有情他過去沒有做過我父母的,有沒有?沒有。這是經裡的話,就是說一切有情決定都做過我的父母,沒有做過的沒有。這是第一個決定——定的,是沒有還價的。

第二個決定,真諦實相中,求一絲毫安立者,無。在勝義諦裡邊,要求一點點有性的話,決定墮落,沒有一點安立的,名言安立是沒有的。

那麼反過來說,世間法裡邊,在世俗的緣起裡邊,要求一點脫離因果關係的東西有沒有?沒有。那就是說在整個世間的一個世俗諦裡邊的一些緣起,都是因果關係。沒有因果關係的現象是沒有的。整個是個因果網。所以說我們在世間裡邊做事情,你想逃脫因果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切世俗諦裡邊全部是因果,要求一點點不是因果的東西,沒有的。這是佛說了的話。所以說我們不要忽略這個問題。既然我們在這個世間上,這個因果必定要重視。

再一個,有的人說:“我們求的佛教是空,這個因果是世間法,我們不求這些。我們要求一切法空。你如果求因果的話還是有了,你搞了半天超脫世間的空還沒有得到。”那麼這個話我們又如何地批駁呢?

 


《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瞭解空性。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廣論》裡邊有這麼一段,它說“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假使有的人說他開悟了,空性他決定知道了,已經掌握好了。“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但是,他對世俗諦上的業果的問題呢卻沒有決定的信心。“不慎重者”,對業果並不注重。“是乃顛倒瞭解空性”,那麼這個人所謂的開悟,錯的,並沒有真正開悟,是顛倒地瞭解空性。真正開悟的人決定是重視這個因果的。“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真正瞭解空性的,空性就是緣起了。真正知道空性決定知道緣起。知道緣起之後,一切因果肯定是一絲不苟的。

所以說,我們看過去的大德,印光法師,弘一大師等等,對因果都是一絲不苟。真正了達空性的人對因果是非常注重的。宗喀巴大師也是這樣。而有些人說自己是空,什麼酒肉穿腸過了,什麼這個貪瞋癡就是這個戒定慧了等等,生死就是涅槃了——話說得很高,但是他對因果不注意的話,那就是沒有真的開悟。我們說“生死就是涅槃,這個淫盜癡就是戒定慧”,這個話對不對?真正開了悟的人,他已經把這個執著心都除掉了,都是空性,當然是一樣的了。貪瞋癡本性是空,戒定慧本性也是空,生死本性是空,涅槃本性也是空。從這一點說是一樣的。但是,沒有證到空性的人,你說這個大話,而把這個因果忽略了,那你是錯了,沒有開悟。真正如何開悟,決定從因果下手。從因果,一絲不苟地從戒定慧上去,最後才能達到空性。如果你不重視因果,那就也不會重視戒定慧,那你要證空性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決定的定論,不可搖動的。下邊一個頌就是叫我們對業果要重視。

 


頌 已作業不失 未作業不得 業果若不定 便成無因果

   業果若決定 眾生不成佛 當知業可轉 如二水相投

熱多冷從熱 冷多熱從冷 智者善觀察 作業知取捨

“已作業不失,未作業不得。”這個,我們說,已經做了的業絕對不會消失。我們經上有一句話,“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就是你造了業之後,哪怕你經過幾萬億千劫時間的長,造的業它不會消失的,等在那裡,一有機會就叫你受報的。那麼,還有反過來,“未作業不得”,你沒有做那個業的話,你也不會受那個報。所以,有的人害怕,看到人家受苦報,他害怕得不得了。但是,你只要不做壞事好了,你也不要害怕,不會找到你的。

我們這裡就是有的人,一個屋子他不敢住。他說,裡邊有非人,經常要做惡夢。但是,調一個人去住,他什麼都沒有。什麼原因?你跟他有緣,過去做了業的。那你逃也逃不了。你哪怕這個屋子不住,其他的屋子去住,也一樣。那麼,他沒有那個業的,他去住,哪個屋子他都沒有事。所以說,我們說怕果報,不從那些事上去看——“這個屋子嘛吉祥的,那個屋子嘛不吉祥的”,要看你造不造業了。你不造惡業,你造善業的,到處吉祥。你造了惡業的,到處不吉祥。最吉祥的屋子你去住,還是倒楣的。那麼,有的人他善業大的,所謂凶宅,人家不敢住的屋子,他去住沒有事的。這個世間上有的,你們仔細去看就是有這些。沒有造的業,他不會受果報。造了的業,你想逃避也逃避不了。

下邊,就深一點了。“業果若不定,便成無因果”,假使造的業感果的這個事情不決定的話,那麼世間上的因果就沒有了,就要取消因果了。“業果若決定,眾生不成佛。”但是又反過來說,假使造的業決定要受報的,那麼無始以來我們造了好多業,每一個業受一個報,那我們什麼時候成佛呢?成不了了。報多得很,不但是要受以前的報。現在不斷地在造業,還有等在後頭的很多的業要受報。那麼,你什麼時候成佛呢?成不了了。那就是說,業果不定的話,那麼成無因果,是不對。業果假使決定的話,那麼眾生又成不了佛,這個也不對。

那怎麼辦?“當知業可轉”,你知道業是可以轉的,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死的。固然業果是決定,但是這個定並不是定得那麼死板板的定,這個可以轉的。業果要消失是不會的,但是可以轉移。轉移的方法,這下邊就告訴你,打個比喻。

“如二水相投,熱多冷從熱,冷多熱從冷,智者善觀察,作業知取捨。”它就打個比喻,兩個水,一個是燙水,一個是冷水。這個燙水燙得很,你手伸不進去,那麼你加點冷水好了;少加一點還是燙,伸不進去;再多加一些,那麼這個水就成了溫水了。那什麼事——洗臉、洗東西都行了。那麼,你說這個燙的熱度,我們從科學講,它的熱的這個熱量是不是消失了呢?熱量並沒有消失。因為它水多了,這個熱量散佈在那麼多水裡邊,它就不燙人了。假使說你冰水,冰水凍得很,那麼你加一點、摻一點熱水下去,這個水也不凍了。那就是說,本來很燙的,很凍的水,就是造的惡業了。這個惡業如果造得太多了,你要受這個報,是不舒服的報。但是,你做善業,把它摻冷水,或者摻熱水的話,這個業受起來就不可怕了。溫水就既不燙人,又不凍人了。那就是說,這個熱量並沒有消失。業造了之後消失是不會消失的,但是可以轉變。這個道理很深。它這個講是講個比喻,真正要會到這個道理,恐怕還得要多學一點經。

我記得日常法師他打個比喻:假使一個力,這個力是牽著你的惡業,牽你下地獄的。這個力推動的力量,假使是多少力量,你說你懺悔也好,作善也好,就把這個力轉移了,向那邊走了。是不是這一個力量消失了?沒有消失。你反方向的力把它沖掉了,並不是這個力量沒有了。還是有,但是這邊力量大了,它結果就往這邊走了。走的當然不是很快了,因為這個拉的力量被它沖了很多,但是畢竟是往這邊走。

所以說,業果不會消失的。但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懺悔才有辦法。否則業果造了之後,死板板的動不來的,那麼我們懺悔法白學,修了沒有用了。因為它可以轉變,所以說修懺悔法,作善事,就會改變。那麼,我們在上海有一個老居士,他在大概六十多歲,七十左右的時候,人家說他生癌了。他就怎麼樣呢?他就是儘量放生。儘量放生,現在八十多歲了,還蠻好,身體沒有生癌。那就是轉了,業報就轉掉了。這個就鼓勵我們,過去造的業雖然不好,假使造了惡業,並不是說就失望了,沒有辦法了。儘量做好的,多做,懺悔法多修,會轉變的。

這裡我還得要講一個,因為有的人現實有問題。有一個居士,他最近寫信來的。他是犯了重戒的,他想出家,但是不能出家了。那麼,現在,懺悔是不能懺的——對首懺是不能懺的。那麼,只有什麼辦法?我們說只有取相懺了,修懺悔法,要見到瑞相。那就叫他修金剛薩埵懺悔法。他最近寫了信來,他修了七萬多了。十萬是一個單元,修了七萬多。那麼,他說他最近好多夢。有一個夢,他是騰空了,騰空了很快地跑到一個地方,那邊有佛,他就去。但是,一個關卡,卡住了,要他八百塊錢。他身邊摸了半天,就二百塊。那麼,進不去。那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他修懺悔法已經有一定成效了,但是還量不夠,還達不到見佛的那個高度。那麼,他就回去了,回去還是騰空。回去之後看到地獄,血河、刀山地獄等等看了很多,害怕。這個就是說,如果你再不好好懺悔的話,地獄在等你。那麼,他後來又做夢,也是騰空,騰空看到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樣子。

那麼,從這些地方看,如果他能夢到了佛放光加持,摸頂,或者自己吐那些髒的東西——有一個居士,他就是修金剛薩埵懺悔法,就夢到自己口裡吐了不少的髒東西,甚至於大便都吐出來了。這個就是說他的業障輕了。如果你夢到吐髒東西,或者是佛放光加持、摸頂等等,那就是說你的業障已經消了——那麼,他這個居士,已經接近消業障了,如果再努力下去,可能業障會除掉。那就是說,你真正求懺悔法,不是徒然的。本來我們,包括我們的一個侍者師,就感到他要修個懺悔法要見相,是絕對困難的事。要見瑞相,不是一次兩次,要多次見。結果他修到七萬多,見了幾次。雖然不太圓滿,沒有達到最圓滿的,但是已經接近圓滿了。那就是說,好好地修懺悔法,會見效的。業是可以改的。

那麼,下邊就是說如何懺悔了。(我今天表沒有帶來,你這個幾點鐘了?還差十分鐘,要麼我就看這個,把它念一道吧。)

 


乙三 除黑業四力
頌 滅現行罪依律制 滅過現罪法又六 令罪不生精修戒 依師三寶息諸惡

“除黑業四力”,有四個力量可以除那個黑業。黑業就是惡業了。我們造了惡業是不是就沒有希望了?可以把它懺除掉。把他除掉,有四個方法——四個力量可以除掉。那麼它裡邊是,今天是大概可以講一下。

 


丙一 滅現行罪力

依律制諸法現前懺除。

第一科,“滅現行罪力”。現行的罪,現在造的罪要如何滅掉?今天我先把這個《科頌》的講一下,明天是補充《廣論》的。因為我們講《科頌》主要的依據是《廣論》,所以說我們很多地方要參照《廣論》講。那麼,這個現行罪如何滅掉呢?“依律制諸法現前懺除”。這就是說你現在犯了罪之後,根據戒律如法地懺悔。這就是說可懺的罪。根本重罪是不能懺的。這個是說,除了根本罪以外,你現世造了的罪業,你要把它除掉,就是對首懺悔。對了清淨比丘之前,或者是一個,或者是兩個,或者是四個,或者是二十個,去懺,如法地懺悔,羯磨,這就是罪也除掉了。

“滅現行罪依律制”,要滅現行、現世造的罪,根據戒律所制定的。“滅過現罪法又六”,假使過去的罪,現在的罪要它滅掉,還有六個方法。“令罪不生精修戒”,要使這個罪不生,就是要防止再造罪,好好持戒。“依師三寶息諸惡”,那麼還有一個力量就是依靠三寶,依靠上師。《廣論》里加個菩提心,發菩提心可以滅除很大的惡。這個依止,依止的力量也可以除惡。

 


丙二 滅過現罪力

下邊就是說滅過現罪。滅現行罪是已經講過了,根據戒律來懺悔。過去的罪怎麼懺呢?那麼,現在還有一些罪它怎樣子懺悔呢?不是戒律方面的,其他的怎麼懺悔呢?下邊有六個方法。

 


丁一 依讀誦甚深經典力

念大乘的甚深的經典,《大般若經 》、 《華嚴經》 、《法華經》等等,也可以滅罪 。《金剛經》,大家都知道,念《金剛經》滅罪的,古今以來例子很多。那麼,在藏地是最重視《大般若經》,念《大般若經》的力量最大。但是《大般若經》也不好念,六百卷,長得很。這個滅罪力量最大就是《大般若經 》。“依讀誦甚深經典力”。

 


丁二 依持密咒力

持咒,持咒裡邊力量最大的,金剛薩埵百字明咒。

 


丁三 依觀佛菩薩形像力

觀佛菩薩的相也能滅罪。怎麼觀呢?觀佛放光明,加持自己,把罪消掉。這個不但是能滅罪,而且可以轉變現世的異熟報。

當然,這是個特殊的例子,但是我們也要講一下。印度以前有個國王,他生了個女孩子,長得極醜。那麼,這個極醜的女孩子,他是從來不給人家看的,關在內宮。後來女孩子長大之後,給她要找她的物件。那麼,國王的那個家屬一定要找貴族的。但是,貴族哪個要這麼醜的女人呢?都不要。他沒辦法,國王就遍找,找到一個破落的貴族。他祖上是一個貴族,但是家敗,窮得很。就找那個人,找那個人跟他說:“國王的女兒要嫁給你。”他當然很高興,馬上就發財了。嫁給他之後,給他很多錢,他造了一個很好的宮殿式的房子。但是,國王跟他說,“這個女兒,我嫁跟你之後,你要給她鎖住,不能給人家看。”——一看到國王的女兒長得這樣子的話,人家要笑話的,國王都倒架子的。那麼怎麼辦呢?“用七道門把她鎖在裡頭。那麼你一道一道開,鑰匙你自己管,不能叫人家管。”這個女婿嘛,反正有錢了他什麼都可以,他也答應了。那麼,這個女婿成了貴族,國王的女婿。

(11A)那麼他國王的那些大臣、一些富貴的那些家族,跟他經常往來、吃飯——這是要吃宴會。人家宴會都帶一個女人去的,這個海外的西洋的習氣。而他每一次來都是一個人。那麼大家,那些貴族就議論了:他總是一個人來,不帶他的妻子來,就是國王的女兒不帶來。有兩個可能性:一個是他的妻子長得極醜,帶不出來;一個是長得太好了,怕人家看了要動念頭。那麼他們就想辦法要看看他的女人到底是什麼樣子。

那麼有一次就把他灌醉了,把他灌醉之後,就把他身上的鑰匙呢,偷偷地把它拿出來。吃醉了就糟糕了,所以我們佛教徒不准吃酒。就是這樣子,一吃了酒之後什麼東西都照顧不到了。他吃了醉之後,國王的交代也沒有辦法執行了,他的鑰匙就很容易地被他們偷去走了。偷之後他們就去開門了,七道門都去開了。

結果他去宴會的時候,他的這個妻子,關在裡頭非常苦惱。她說人家的女人都跑出去宴會,我這個人命苦,一天到晚關了七重房子,關在監牢裡一樣。雖然生活是很好,可是關監獄一樣的,七道門關起,這個太苦了。她就在佛面前,非常之虔誠地頂禮、禮拜、懺悔。她至誠懇切懺悔的時候呢,佛就現相了。她在佛像面前觀想了,佛像就現出來了,空中現佛像。佛像現出來之後,她就看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非常高興。她就目不轉睛地看著佛,佛也放光加持她。她看著佛的眼睛,她的眼睛就跟佛的差不多了,看著佛的鼻子,她的鼻子也成端正了。結果她不斷地觀佛像,她整個的身相、面相全部改變了,成了很端正的。她非常高興。

正在這個時候,他們的一些貴族又是第七把鑰匙開了。一看裡邊,那麼漂亮的,跟天人一樣的女人——怪不得他不帶出來,原來是這麼樣一個人,所以他不帶出來。後來他回去了,他們都知道了。結果這個女婿回來卻莫名其妙了——這個人哪裡來的了?這麼漂亮一個人,從來沒見過。結果她一講,就這麼回事。那就是說,真正觀佛的形象就能滅那麼大的罪,過去那些感得醜陋的罪就在這個觀想的時候滅掉了。那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十講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懺悔的問題——滅過現罪,它有六個方法。這裡還有一張條子,有人問的,“涅槃本離繋,為何說依涅槃的道諦而證到”?那麼這個很簡單。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本性自是清淨的,為什麼你心是那麼髒?這個你自己一參就知道了。

另一問題,關於現報的問題:“謗三寶人,受現報之後受後報輕”?現報當然受時要輕一些,後報要重一些。因為現報是華報,後報(異熟果)還是要受。但是早點受了現報,這個後報要輕一些。如果現在不受,以後受,報要多一些。

等流果,等流果不但是心,五蘊都是有等流果。所以說,你說的是善心噁心的話,那個把色法就排除了。五個蘊都有等流果,當然這個不排除其他的。好了,我們把這個昨天講的沒講完的接下去。

昨天就是說對現在犯戒的罪,對首懺,如法地依羯磨懺悔。那麼,還有過去現在一些罪,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懺的。那麼,就是有六種。一種,讀誦大乘經典,甚深的那些講空性的道理。那就是依空性道理來轉變。第二種,是依止密咒力。念這個咒的力量。也是靠咒的法力。那麼,第三種,是觀佛菩薩形象的力。昨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丁四 依禮拜供養造塔像及施等力

就是說禮拜供養這是一個,還有造佛像,造佛塔,還有——六波羅蜜,這些力量也能滅罪。所以說,我們在叢林裡邊很多人,他犯了過失,他就做苦役。或者是做淨頭師,專門幹擔糞的;或者大寮裡邊發心。那就是說,六波羅蜜裡邊的忍辱、佈施、供養等等。這樣子也能滅罪。那麼,造佛塔、造佛像,那個滅罪的力量是極大的。那麼,所以說,我們這個一般的人聽見哪裡造佛像了,都要隨喜。這個也是他們知道這個功德大,造塔造像功德都很大。那麼,能滅罪。

 


丁五 依稱讚佛菩薩功德名號力

就是持佛菩薩的名號。念觀音菩薩,大家《普門品》念過的,可以滅罪。那麼,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也能滅罪。我們念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全部是印度話,等於一個咒一樣。所以說,念佛念咒,都是同樣的功能,都能夠滅罪。

 


丁六 真空信解力

觀一切法空的道理。前五種是事懺,最後一種叫理懺。真正能夠把罪根懺清淨的,就是理懺——觀空性,不見有罪相可得。那個就是真正地懺乾淨了。所以說,我們心裡還有一個罪在那裡,總是乾淨不了。如果你連罪都空掉了,沒有了,那麼你能懺所懺都是平等平等。這個時候那就是真正把根子拔掉。但是說理懺不排斥前面的事懺。事懺理懺要結合起來。不是說我事懺不要,就觀一個空就完了,什麼罪都沒有了。這是沒那麼便宜的事情。

那麼我們過去現在的罪,有六種方法滅除。一般我們用的呢,禮拜麼,大禮拜了。這是最吃力的禮拜,那麼滅罪的功能,最大。念咒,我們在這個藏密的傳承裡邊,就是金剛薩埵是最大威力的咒,能夠滅罪的最大的功效。其他的,就是說觀想真空信解力,這個大家都知道,就是真正要罪性空,要觀空性。那麼,讀誦大乘的甚深經典,我們漢地最習慣的,《金剛經》、《心經》,幾乎信佛的人都在念。那麼,《大般若經》,是最大的。但是,因為部數太大,六百卷,《金剛經》是中間的,大概是第九會吧 。《大般若經》是十六會,一共是六百卷。第一會最長,後來的第二會,第三會慢慢地減下去。到第五會,《小品般若》,那是最簡單的。後邊的,第六以後的,不是總的,是從局部的方面去發揮的。 《金剛經》屬於第九會,都是《大般若經》裡邊的。所以說,念《金剛經》滅罪的功效很大。我們漢地基本上都知道這個方式。這是滅過去現在的罪有六種方式。

還有我們再強調一下,這個依密咒力的金剛薩埵方法,這個懺悔法,對犯戒的罪是最有效的。所以說,哪個有犯戒的,修這個金剛薩埵的懺罪法。當然是,十萬假使不見效的話,二十萬,三十萬,四十萬,要修下去了。昨天我介紹的那個居士,他修了七萬多,已經見一點點效了。他已經騰空了,這一點已經有了。那麼,他看到的佛菩薩,還差一點,還沒給他加持。那麼,再把它念完了,或者一個十萬,兩個十萬,看樣子可以。只要他努力不懈的話,大概能懺乾淨。

 


頌 事懺誦經持密咒 觀像禮拜供養力 造塔造像及佈施 稱讚佛僧名號等

若能了達真空理 名為理懺滅罪根

這裡是一個總結。一個事懺,前五種。事懺:誦經,第一種;持密咒,第二種;觀像,第三種;禮拜供養力、造塔、造像、佈施,這是第四種;稱讚佛僧名號,這是第五種。第六種是理懺,若能了達真空理,假使能夠把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知道之後,這叫做理懺。這個,把罪根都滅掉了。那麼,前面的事懺,可以把罪降下去,受的報可以減少或者消滅。真正達到理懺,根子都拔掉了。

 


丙三 令罪不現行力

精嚴學修戒學。

下邊第三種,“令罪不現行力,精嚴學修戒學。”那麼,我們過去有的罪、現在有的罪要懺悔。那麼,這個罪現在還沒有產生的,要不給它生出來。那麼,這個是什麼辦法?防護力量——持戒,要精嚴地學修戒學。不但是要學要修,還要精嚴地學,精嚴地修。那就是很嚴格地去修。這個話是好說,做起來很難做。一般的人都知道學戒好,持戒好。但是,真到自己持的時候,又感到不行了。甚至於這個方向也會迷失。那麼,我們就是要把戒學好好地學了。

 


丙四 依止力

依賴三寶師尊,有形無形止惡修善。

第四種,是“依止力”。這是最便宜的方式了。依止三寶,師尊——上師,有形無形地止惡修善。那麼,依止三寶,或者是上師,他在有形之中就跟你說,或者指示你怎麼做;無形之中給你加持,或者給你念經回向,可以使你止惡修善,把壞事不要做,好事多做。

那麼,這是我們這個《菩提道次第科頌》的四種滅罪法。下邊我們介紹《廣論》的原文 。

 


四力懺悔——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廣論》裡邊有四個力量能夠懺悔這個業障乾淨的方法。這四個方法,每一個方法都有懺罪力量。但是,如果四個方法一起來的話,那個力量是最圓滿的。這就希望最好能夠做到四個方法都一起做。

第一種,“破壞現行力”。現行的,過去無始以來造的不善的那些罪,要破壞,不給它現行,就是追悔,就是起追悔的心,就是懺悔。可以將過去的罪,把它是拉回來。那就是懺悔是重要的。如果你有罪不懺悔的話,罪是無量無邊地發展下去;如果你一懺悔,把它止住,把它扭回,回頭,扭回來,把它方向改過來。這是一個破壞現行力。有懺悔的力量再不會做壞事了。過去雖然做了很多壞事,但是你現在一懺悔——什麼叫懺悔?我經常說的,認錯之後,還要以後再也不做,這是懺悔。那麼,既然你發了心再也不做,當然現行不會再起了。所以說,破壞現行力——懺悔的力量,就是追悔。

第二個,“對治現行力”。當下現行不要給它生出來。那麼,就是六種。下邊的跟前面一樣的。念甚深的經典等等。它就是說,已經造成的罪要把它消滅的話,那麼就修下面的這六個方法。

第三種,是“遮止罪惡力”。把這個罪、把它遮止掉,就是未來的罪不要給它生。這個裡邊,菩提道次第裡介紹的——不要做十惡。十種不善的業不要去做。那麼,我們這裡說的持戒,那是更圓滿的。不但是十惡了,其他違背戒律的都不要做。(缺)一切罪惡的根本,根源就是十惡。如果你十惡能夠把它防止不做的話,那麼其他的罪,你也不會很起來。那麼,如果你照我們這個《科頌》裡邊持戒的話,那更圓滿。

第四種,“依止力”。依靠,歸依三寶,這裡,還有上師。三寶跟上師本來是一個。我們在學那個歸依上師三寶的時候,經常解釋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也是宗大師當時就產生的,總是認為密法,是“喇嘛教”,不是佛教。四歸依嘛,佛教嘛三歸依,這個“喇嘛教”嘛四歸依,多一個歸依喇嘛。那麼,這些東西,就把佛教跟喇嘛教成了兩個教。那麼,這裡就是說,上師本身就是三寶的代表,總的歸依三寶是歸依上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分別歸依三寶。每一次在傳這個法的時候,都要這麼解釋一下。那麼,這裡也是。我們這裡的歸依上師三寶,也就是歸依三寶了。


那麼,在《廣論》裡邊,再加上一個“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能夠滅極大的罪,在我們上士道裡邊會講這個問題。菩提心一發,很多本來是罪的事情都可以消滅,甚至於變功德。那麼,這個就是菩提心本身因為是專門是利他,忘我地利他,把自己都丟開了。這個心一生起的話,本來是為自己造的罪,為自私自利,利益自己造的罪,這個心一生的話,就雪碰到太陽一樣,都化掉了。所以滅罪的力量是極大的。

但是,菩提心要生起來也不是容易的。儘管你天天“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念,念了很多。是不是相應還成問題。有的時候,你念經的時候,菩提心念了一大堆。經念完了,馬上跟人家吵架去了。這個事情呢,你菩提心到哪裡去了呢?根本沒有生起來。

那麼,真正菩提心生起的話,那個滅罪的力量是最大的,是極大的極大的。那麼,所以菩薩戒裡邊可以開性罪。不但是沒有罪,殺了人還有功德。這是菩提心的關係。如果你沒有菩提心,你說:“我開性罪,殺人了。”那你這個罪就很厲害。不但沒有功德的話,罪還極大。那麼,菩提心一生,他是專門利人了,不是為自己的。雖然殺人,還是有功德。這個一般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並不是不可思議。他為利人,五百個商人的這個公案大家一回想就是了——你不殺船老大,船老大殺了那麼多人,將來地獄的苦不知要受好多劫。而這五百個商人,現世受了殺害之後,他們家裡的那些眷屬都要受饑餓。從這一點,他自己情願犧牲自己,他自己下地獄不怕,把這個船老大殺掉了。這個是從菩提心出發,結果,不但是沒有過失,還有功德。

下邊,就是這個總的。這個四種力量,我們都講完了。懺罪,有這四個方式。那麼,我們現在,有的人懺罪念金剛薩埵,同時大禮拜的一起來,很好。但是,大禮拜搞不起,時間太少了,那麼,單念金剛薩埵,或者單是大禮拜都可以。這都是滅罪的一種方式。

 


乙四 破邪見
在這個講業果裡邊,我們說前面講過的。要進入佛道,要證入空性,第一個要把緣起的因果搞清楚。我們不是上次講了三決定嗎。一切緣起法裡邊,你要求一點點的法不屬因果這個範圍的,是沒有的。那麼整個的緣起法,都是整個的一個因果的網。那麼你要把緣起法搞清楚,空性才搞得清楚。緣起法搞不清楚,空性怎麼會得到呢?所以有的人,他自以為證了空性,就不講緣起。“酒肉穿腸過”,“殺盜淫就是戒定慧”等等的話——說大話。那你受的果報就不可說。你只要證空性,你這個空性也靠不住。但是真正到家的話,是這麼說了。你還沒到家,這麼說了之後,你做的是殺盜淫的事情,你說你在修戒定慧,你騙哪個?你如果煩惱沒有的,那個還可以說。你今天煩惱很多,你是個凡夫,你怎麼好說就是戒定慧呢?也就是說,“凡夫我自性本來是佛”,你去成佛,你現在佛的功能你拿出來。你到地獄裡去,你說你佛嘛,你不受苦的。你怎麼下地獄了?這個東西,所以說你不要說大話。在沒有證到家的時候,不要說“自性本來清淨,本來是佛”這個話。

我們經常要把印光法師那句話跟大家說,而現在的人,偏偏倒過來了。印光法師引的《觀無量壽經》的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7是心作佛,要修,然後是心是佛。現在的人,經常用這個話,倒過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已經是佛了,你還修什麼佛呢?不要修了。因為要修了之後,是心才是佛。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話,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印光法師那句文是《觀無量壽經》來的,我特意去查了的——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現在很多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顛過來了。已經是佛了,你還修什麼作佛的事情?所以,這個,因果不能錯。先要修,才能“是心是佛”。你沒有修,是心沒有作佛的話,是心怎麼成佛呢?一切眾生都是佛,那麼眾生就沒有苦了,你還度什麼呢?

下邊“破邪見”,就是這一類的東西。很多。那麼,菩提道次第,主要就指的是支那堪布。他是我們漢地去的,是講惡取空的一位。那麼,藏地就對他這個問題辯論了三年!這裡破惡見有三種。

 


丙一 破譭謗戒乘

謗別解脫戒等(頌見上士修法戒波羅蜜)。

第一種,說破“謗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有人譭謗,就是說小乘,執著,等等。這個罪很大。這個東西,它在上士道戒波羅蜜裡講。那麼,我們也就等到那個時候反正要講的,就暫時跳過去。

 


丙二 破惡取空

執無因果等。

頌 世人執虛妄 而興鬥爭苦 如來說空義 為救此苦等

  若複又執空 是名佛不救 由空義錯解 無因果罪福

  殺生貪飲酒 妄語言自證 乃至偷盜等 皆從我執生

  非真無我執 口談說玄妙 心實生愁城 我執諸緣困

  由我執滅壞 慧眼觀一切 無罪無非罪 我執立無基

  若我執未壞 肉眼觀世間 無罪福因果 此何異牛馬

下邊,“破惡取空”,就是支那堪布的問題了。“執無因果等”。惡取空,就是說一切法本來是空的,你修什麼呢?不要修的,自性本來是佛。那麼這樣的話說起來,好象很玄妙,很高超。但是,你到底現在是不是佛呢?如果你下了地獄,你能不能不苦呢?提婆達多他進入無間地獄。佛叫阿難去問他,“你怎麼樣?”他說:“我在這裡跟受三禪的樂一樣地快樂。”三禪的樂是世間上最快的快樂。他說:“我是這樣的快樂。”那他是什麼人?他是過來人,不是一般的凡夫。如果凡夫的話,不要說你在無間地獄,人家把你打一拳,你就受不了了。什麼叫惡取空?就是撥無因果。


我們在印一本經論,《地持論 》。它裡邊說,什麼叫惡取空呢?“若沙門婆羅門,謂彼此都空,是名惡取空。”彼此就是什麼法都是空的。這個,恰恰是我們以前上海有個居士,他本來是我們學法相的同學,也很用功,也持五戒,很嚴謹。後來,又修大威德,在修大威德的時候出障,他出了很多的障礙。那麼,後來我到五臺山去之後,他就寫信來說,他好象要一個跟某一個同學,也是學法相的,兩個人講得很投機,他說要創立一種新的學說。我就跟他說了,我回信了。我說,“佛教的教義是佛說的,也不是哪個創立的。佛是根據他的五個眼,佛眼,觀察一切世間的真理,把這個真理說出來的。這個不是我們什麼科學,什麼可以發明新的東西的。你如果把佛的講的東西都能領會過來,已經是不得了,你還發明什麼呢?”結果他果然發明了。他發明了一個什麼呢?他說一個成佛的捷徑,最快的,佛也沒有說的一條成佛的道路。什麼道路呢?一切法空,什麼都是空,本來就是佛。好了,他本來持戒的,戒也不持了。那麼,就放逸了。他是紹興人,就聽紹興戲,經常搞這些東西去。他一切法空,聽戲也是空,吃飯也是空。但是,不行了。有一次他害病了。他害病了,倪維泉是最反對他的,就去看他,倪維泉說:“你一切法空,你害病了,你也是空,你要死了,你還是空。你放不放得下?”“哎! 放不下。”“放不下麼,你好好懺悔吧。”等到病好了,又是“一切法空”,又來了,這一套。

所以說,你這個東西,這個習氣。我們說這一種一切法空的來源,一種是現世的邪師教你的。碰到一個不正的惡知識,他有這個邪見,他教給你了,你就領受下來。這是惡法。還有一種,過去自己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過去受過那些邪的習氣的,這個時候,碰到因緣,爆發出來了。那麼,這兩種,一種是外來的,一種是自己本有的。實際本有的呢,還是過去外來的。那麼,你還總是受了人家的影響才來了。那麼,這些東西在這一世來說,是內心自己發的。不管你是外來的也好,自己內心發出來的也好,都是危害性極大。

支那堪布,也是這個見。這個見,他在藏地的時候,就是他提倡他這個見,信徒很多。他這個人也很聰明,辯才無礙。那麼就是他創立這個說法了。而當時印度進來的那一批,他們提倡的是中觀見。後來他們兩個見不和,經常產生矛盾。那麼藏王就叫他們辯論。“你們哪個辯輸了,輸的人就向勝者獻花鬘。獻了之後,那就自覺地離開藏地。我們藏地,就專門行勝利的那一方的理論。”後來,辯了三年。辯了三年,最後支那堪布辯輸了。辯輸了之後,他就向蓮花戒,就是這個印度來的,獻了花鬘之後,退出藏地。據說,並沒有真正退出藏地,還在藏地邊境。他的影響還是很大。

昨天我們聽到一個電話,就是北京來一個電話。他說,藏人對這個問題還是很重視。他就是說,這個支那堪布的影響並沒有全部離開藏地。在藏地裡邊,還有地方,很多地方有他思想的殘餘。這些東西,在《廣論》裡邊,不斷地辯論。這裡,是說了一些,也沒有指明是支那堪布。

但是,海公上師把一些世間上,我們現在現有的一些錯見都放在裡邊了,是這麼一個惡取空。

“世人執虛妄,而興鬥爭苦。”那麼說執有的人,他要鬥爭,為了自己的利益了要跟人家鬥。大家為自己爭取,那不是要矛盾來了嗎?矛盾一來就鬥了。鬥爭,就產生苦。這是執了虛妄的,執為有的。本來是虛妄的,你執它為有了。那麼要鬥爭,產生很多的苦。

(11B)“如來說空義,為救此苦等。”因為看了這些人把虛妄的東西執成實在的有,而起鬥爭,產生很多的苦,佛為救他們,就說一切法空了。既然是空的嘛,你就不要鬥了,不要爭了。“為救此苦等”,佛說的空,就是要救他們執著,虛妄的執為實有,那麼產生的苦。為救這些苦,佛就說空。那麼,這個是很好了。但是,把空搞錯了,“若複又執空”。本來是執有,現在又執空了,把“空”執了一個實實在在的這麼一個“空”。“是名佛不救”,這樣子的人,佛也不好救了。佛本來叫你不要執有,給你說個空。你把空又執著了,這個佛就是沒辦法了。本來叫你吃藥的,把藥吃掉了,把藥又執著了,吃的藥吃太多了,又害病了。那這個沒辦法救了。

“由空義錯解,無因果罪福。”那麼,所謂執空是怎麼一個意思執空呢?就是把佛講的空的道理搞錯了。他認為,沒有因果,沒有罪福,世間上一切法空。既然是空,就沒有因;既然是空,也沒有果。有因有果嘛,都是有了。你既然是空的,哪有什麼因呢?也就沒有什麼果,也沒有什麼罪,也沒有什麼福。都是自性空,都是一切法空。那麼,既然空的了,那麼可以儘量地享受了。

“殺生貪飲酒,妄語言自證,乃至偷盜等,皆從我執生。”他把佛的“空”的道理搞錯了,自己我執沒有空,而把一切外境的東西認為是空。那麼,從我執出發,要享受了。為了自己享受,為了自己消滅幾個他的敵人,那麼要殺生;或者是殺了是自己吃,為享受口福;或者是人家是跟他有仇,把他殺掉,這是報仇。這些,他們是空,無所謂。“貪飲酒”,酒本來是酒戒的,是不能吃酒了。居士也不能吃,他認為是空,就可以吃,大量地吃。“妄語言自證”,反正是假的,空的,就自己亂說了,“我證了什麼果,證了什麼,是佛再來的”,“九地菩薩了,八地菩薩了”都來了。那是空的嘛,反正說說也無所謂。“乃至偷盜等”,偷東西。反正是空的,我偷你東西,你本來是空的,偷我也沒偷你,是空的。這樣子,把空的道理講錯了。這些做了,都是從我執生的,是為我自己利益,借空的牌號做很多壞事。

“非真無我執,口談說玄妙,心實生愁城,我執諸緣困。”這個像一類人,你說空空空。最大的空,我們學過《百法明門論》,就是“空,補特伽羅空,一切法空”。那麼,要證一切法空,先得證補特伽羅空,這是一個次第。他這些人,補特伽羅沒有空,那麼你法空根本就沒有。但是,他嘴裡卻是要說空。真正的我執並沒有空掉,而嘴裡談玄妙,談得很高,一切法都是空。那麼,你雖然說了空,你心裡有沒有空掉呢?實際上你心裡愁悶得很。就是煩惱很多了,你怎麼空得掉呢?你本來是個凡夫,你沒有證到什麼的,你做了那麼多壞事,心怎麼會不愁呢?“我執諸緣困”,這是因為我執在裡邊,把很多的因緣把它困起來了。這是沒有空掉,實際上並沒有空掉,你說空是假空。

“由我執滅壞”。那麼,真正的我執壞掉之後,就是證到補特伽羅空之後,以“慧眼觀一切”。那麼是真正的“無罪無非罪”,罪自性空,非罪自性也是空,那才是。這個根子就是說看你我執破掉沒有。我執破掉之後,你說無罪無福,對的。我執沒有空,你說無罪無福就是錯了。“我執立無基”。在這個情況下,我執破掉之後,他我執根本沒有了。它站立的地方都沒有了,那已經破掉了。那當然可以說無罪無福了。然而反過來,假使你我執並沒有破掉,那就是說你根本一切法、補特伽羅空還沒有證到,你看世間的事情並沒有慧眼看,是肉眼在看。那麼,你肉眼看世間說無罪無福、沒有因果,那你這個人,人的理性都沒有了。“此何異牛馬”,跟牛馬畜生一般的。畜生不懂罪福、不懂因果了。那你是肉眼,畜生也是肉眼。畜生是肉眼看東西的,它不知罪福,是牛馬。那麼,你是肉眼看東西,說沒有罪福,你也是牛馬。這是就海公上師就呵斥得很厲害了。你談惡取空,你本身沒有證到補特伽羅空,你還是肉眼,沒有證到慧眼,你就亂說“一切法空”,你這個人就是沒有理智,根本就智慧都沒有,就是牛馬一般的,畜生。

這是破惡取空。

 


丙三 開示愚癡不畏罪

頌 身安穩快樂 現前皆如意 遊玩衣食美 任情依強勢

  不畏福漸盡 亦不湣他人 謗三寶戒定 大笑憫人愚

  不即時行樂 自苦或迷信 福盡而衰現 種種橫逆生

  人死財消散 慘痛無所依 王臣被抄沒 苦境過常人

  萬緣不隨己 思往倍傷心 前途茫無計 行樂更增悲

那麼第二種,就是根本不談因果,也不信佛,他只要是現前享受,只談這個。我們說《釋迦牟尼傳》,是一本最好的釋迦牟尼身教的一部經。他的一系列示現都是在教導我們一切法。釋迦牟尼他在王宮的時候,就是他想要出離了。那麼,很多的婆羅門在勸他了,說:“王太子,你長得那麼好,你福氣又那麼大,你年紀輕,趕快能享受的趕快享受。不要到年紀大了,享受不了了。你不要去想其他事情,儘量享受好了。”——這些就是現在的標準的、現在的社會上的青年的思想。管他的,在後頭的事情是不管,只要現在享受好了。哪怕錢沒有,搶來,偷來也好。以後殺頭槍斃都不去管它,現在大吃大喝,大享受就完了。這種思想,就是愚不可言的。

“自安穩快樂”。只要自己求安穩快樂,要求“現前皆如意,遊玩衣食美”。到處遊玩,遊山玩水,衣嘛穿得好,東西嘛吃得好。“任情依強勢”,“任情”就是說想怎麼就怎麼。他後頭有靠山,或者他什麼人是做大官的,什麼人有勢力的,那就可以稱心所為了。“不畏福漸盡”,他不知因果。前面是一切法惡取空,還知道一個空;這裡呢,根本不懂佛教,也不懂因果。他也不知道這個過去培的福,你現在亂用的話,很快就消完了。不害怕會慢慢要少下去的。

“亦不湣他人”,他當然了,他這些人,只顧自己。世間上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認為“人麼都是為自己的,哪有去為人家著想呢?”所以人家受苦,他毫不憐憫——“你該苦,我該快樂。你苦,你苦你的;我快樂,我快樂我的。”這樣子,甚至於人家勸他,他不相信,還要譭謗三寶。“你們修戒修定的”,說你“裝模作樣幹什麼?你看我這個吃喝玩樂,吃得胖胖的,身體好好的,一切緣都好。你這樣子幹啥呢?你說你將來會怎麼怎麼,根本沒那個事,都是你的唯心主義,自己想像而已。”什麼什麼。

“大笑湣人愚”。他說,“你這些人真是愚癡了,自己辛辛苦苦地持戒,晚上嘛不吃飯了,早上麼,一早起來了,幹什麼呢?” “大笑湣人愚”,“你是可笑,你是太愚癡了。你為什麼不及時行樂呢?你現在可以享受的時候不享受,你老了之後,你享受不了了,再懊悔也來不及了。” “自苦或迷信”,說你這樣子自己討苦吃,你是搞迷信——這個是說要持戒修定的人,說他們是這樣子。他在他福報沒有盡的時候,放肆地這樣子做。但是,福報必定要慢慢盡的。像他這樣子糟蹋呢,福報快得很,一下就盡了。

“福盡而衰現”,等到你福氣完了,衰敗的現象現出來了。“種種橫逆生”,各式各樣的違緣就來了。“人死財消散”,或者是人死掉了,或者是給人家殺掉,或者是什麼犯了王法,或者是病死了。這個財消散了,或者是王賊水火、不肖子了,都可以把你財消散掉。“慘痛無所依”,那個時候,那就痛苦不堪言、無所依附了。以前可以依靠強勢力,現在依不住了。

我們說以前,在毛主席還沒有逝世之前,印度來了一個貴賓,叫什麼的名字我記不出來了。貴賓,招待得很。大家是很熱情招待他。後來,沒有好久,他們那國家鬧革命了,這一位貴賓就給他們處絞刑,掛在上邊絞死了。這個東西你想想看,沒有好久之前,是全國最尊貴的、力量最大的。沒有好久,打倒了之後,就掛了絞死給人家看,示眾。這個東西,“慘痛無所依”。那個時候悔也悔不來,心裡痛苦就不可說了。

“王臣被抄沒”,就是抄家。他們印度就是革命了,那你打敗的、推翻的這個就要上絞刑,財產要抄沒。“苦境過常人”,這個吃的苦比一般人更苦。叫化的苦,他從來就是,從養下來就是要飯的,什麼都沒有。他也不過如此。你本來是大福大貴,最高的,一下子弄個最低的,甚至於絞刑了,這個比乞丐的苦還要苦。

“萬緣不隨己”,這個時候,你什麼緣都不像以前那麼自在了,都是對你有妨礙的,都來了。不能隨己所欲了。“思往倍傷心” ,想想以前的事情,更傷心。我們說,有人,她關在牢監裡,就氣得不得了,要自殺。為什麼?以前可以非法作為的;現在呢,給人家關起來了,什麼都不能動了,“思往倍傷心”。

“前途茫無計”,想想以後的事情,前途茫茫,沒有一個歸納。“行樂更增悲”,這個時候,你就做快樂的事情來了呢——更增悲。那就是說,快要死的人,要殺頭了,給你大吃一頓。你這個吃下去,有沒有什麼樂呢?更痛苦。這一頓吃下去,最後一頓飯,吃了就頭要沒有了。那你還吃下去,那有什麼快樂?“行樂更增悲”,那就是說,前面說惡取空,是不好。那麼,有些根本是不懂佛教,不知因果的,那也是很慘的。這個將來受報受完了,很慘。現在有一些福報,好象是無所謂。但是福報很快要完的,那個時候你的痛苦就不可言喻。

 


下士道總結
那麼,這裡把下士道說完了。我們總結一下,下士道是怎麼一個事情?

 


念無常

下士道就是說先是要觀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無常的,那就是說人生是無常的。就是要觀自己,一切法都要把自己聯合起來。不要去看人家,“你無常的,你現在雖然做了大官,你將來無常的,你要倒的。我看你倒下去。”這個就要不得了。法是看自己的,自己是無常的。那麼,你趕快修了。不要等到無常到來之後,你什麼都沒有,兩手空空見閻王去了。那就是下地獄了,做了壞事就要下地獄。那你趁沒有死之前,你要好好地修。那麼你,假使有的人,他“無常,反正死了之後還是做一個人”——這個是常見。“人死了還是人,狗死了還是狗。”這樣的人有,過去也有這樣的教。那麼,我們說人死了不一定是人。你可能是受要下地獄。看你造的什麼罪。那麼,假使你自己觀察一下,你造的壞事多,那將來要受惡道去的。

 


觀惡趣

惡道是怎麼一個味道?好好地看一看。那就是觀惡趣,地獄,餓鬼,畜生,慢慢地去觀察。這個味道好不好?假使你現在做人沒有好好地依佛的教誡去做,還要稱心,自己要享受的,自己稱自己的煩惱發展地去做,將來的歸宿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那麼,這個下去之後,你想想有沒有味道?而且時間很長,進了去就很難出來。那麼,這樣子一觀察,更害怕。

 


歸三寶

那麼,要害怕這個苦,害怕受這個苦,那趕快要求哪個來救我們這個苦呢?那就是觀察了,世間上哪些人能夠救苦的。那麼,很多宗教了都說它能救苦。一個一個觀察去看,結果都不行。釋迦牟尼佛做太子的時候,他就是六年參訪。參訪六年,到處婆羅門、那些苦行外道都去參訪。一切苦行都修過,修得比他們婆羅門教的那些苦行行者更厲害。但是,佛有智慧。太子那個時候都看,他們這些苦行都不能究竟離苦。苦的因沒有找到,怎麼能把苦的果消滅呢?所以,最後,他自己在菩提樹下好好地修定,悟到這個緣起法了,然後,真正解脫。

那麼,這裡邊,我們就是說要找到這個真正能夠離開,使我們離開苦的人,決定是世間上智慧最大的,悲心最大的,那個是煩惱是斷得乾乾淨淨的這些人。這些人是哪些人?就是佛。所以說,我們要救自己出苦海的話,非要求佛不可,那就要歸依佛了。歸依佛了,還要歸依法,歸依僧。這三個連起的。法是中心,佛是依法證到果的人。僧,是依法在修行的人,還沒到究竟的人。那麼,中心的環節,就是修法。那麼,我們歸依三寶,總的歸依心,就是歸依法。那麼,歸依法裡邊,法有很多。我們最初下手的,也是最基本的是什麼?業果。

 


明業果

所以說,我們受了三歸依之後,歸依三寶之後,就是一定要把業果搞清楚。然後,你這個歸依三寶才有真正的價值。否則你歸依三寶是空話。固然佛有加持力,但是真正的核心在法寶。你一定要把法寶搞清楚。最起碼的最扼要的法寶,就是因果。所以說,你一定要把因果的事情搞清楚,明業果。明業果裡邊,就是果有多少告訴你了,你做什麼事情就感什麼果。異熟果是一種,等流果是一種,增上果又是一種,士用果又是一種,離繋果又是一種。那麼,果有那麼多,你好好,我也不是出了個題嗎,“為什麼要說五果”?就是要知道厲害。你造什麼罪,造什麼業,將來感的這五個果。這五個果從十善十惡來說,造了十善的好的業,感的報是什麼;造了十惡的業,感的報又是什麼。到底什麼果什麼果,這個給你講清楚了。那麼,知道取捨了,好的那個、安樂的就要取;那些受苦的,不好的就要舍。

你害怕苦,要從因上舍,那個惡業不要做;你歡喜樂,人都是想離苦得樂了。那麼從人天來說,從最起碼的說,離開三惡道的苦,得人天的樂。那麼,如果我們再高一層,在下邊中士道,就是離開這個三有的流轉生死的苦,得涅槃的樂。如果再從上士道說,要離開個人的解脫的聲聞緣覺的果,而得到佛的無上的涅槃的——無住涅槃的大樂。那麼,這都是避苦得樂的,一層一層地、慢慢地加深了。那麼,從最低的,我們從下士道來說,是最迫切的,是最可怕的是三惡道的苦,先要把它離掉。

那麼,我們看了惡道的苦之後,趕快要求救的人,就是佛。依他的法藥來治療自己,這個法藥最極扼要的是因果。那麼,我們一定要把因果搞清楚。因果明白之後,真正搞因果明白之後的人,他決定不會做壞事了。真正搞透因果的人,他決定不敢再做壞事,因為他做了壞事並不是可以逃避。我們說過,世間上沒有一個那個業,他造了之後可以逃避的。就是說,我們就是說,業果決定,業果是決定的。“已做業不失”,我們經常用那句話,“假使千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要麼不要造業,造了業之後,你說要逃避果報是不可能的。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都是看了苦來了,害怕,要逃避。而在苦的因,他就是不害怕,儘量地做壞事。等到苦的果來,又害怕。這個是徒然的。你要避免苦果的話,決定要不做惡因。那麼,菩薩就聰明了。他就是知道苦果,不想受的話,惡的因就不去做了,惡業就不做。那麼,就是說,一切業你要麼不做,做了之後決定要受果的。

那麼,壞事你不要做,不要做壞事,大的,小的也不要做。小的一樣要受果的。而且小的壞事多做之後,他的果報可能會很大。因為這個因果的道理不是一等於一這個等流下去的。我們在《俱舍》就講了很多,有的業造得不大,但是,慢慢地果會發展得很厲害。就像一個——印度有種樹,很大很大的樹,它周圍有幾百里那麼寬,有一百里那麼寬。就是直徑是一百里,一面可以支伸出去是五十裡,很多可以坐,人家在裡邊,夏天避蔭。車子可以停在下邊,極大的樹。但是,它的種子只有一點點大。那麼,你造的業雖然小,可能感的果是極大。所以,這個我們不要說,“小的業,小的壞事就可以做。”小的壞事也不能做。這個比喻很多,滴水成洞,就是屋簷的水經常滴下來,這個石板裡邊可以打一個洞。時間久了就會打成一個洞。那麼,你說,打一個洞談何容易呢?但是,就是一滴水,它經常滴的話,就可以穿一個洞。那麼,你不要說小的業不厲害。小的業經常做的話,也很厲害。那麼,你要逃避這些惡果呢,那就不要做了。

所以說,“已作業不失”,你要做了之後,你要逃避是逃避不了的。你如果不想受惡果的話,你就不要做。不要做,這個壞事沒有做的話,決定惡果不會跑到你身上來。我們就看到在戰爭的時候,衝鋒。我們就說過鐵索橋。鐵索橋多危險,沖過去。但是,畢竟犧牲了很多人之後,還有很多沖過去的。那就他沒有這個業報,他不該死的,他就不死。你該死的人,不要說是鐵索橋,其他地方他還死掉了。

這個,我們記得在上海有一次,就是一個炸彈,大世界一個炸彈,有一個人在酒館裡吃飯。他在二樓上了,結果一個炸彈炸下來了,血肉橫飛了。有一個炸斷的手,一下飛上來,就在他的臉上,“啪”打一巴掌。這個什麼意思呢?過去欠他一巴掌。雖然他死掉之後,他的一個手飛上來還打你一個巴掌。“已作業不失”,你做了它這個業,你不會失掉的。哪怕他人死掉了,他還打你一巴掌。那麼,這個“未作業不得”,你沒有做那個事情的話,就是在那個地方,也沒有死掉。大世界一個炸彈,很多人死掉了,但是還有不死的。

唐山地震死了很多,幾乎死完了,但是還有個別不死的。我記得有一個不死的,他們就這麼傳說:他是外地做生意去的。他在那天晚上,當然,地震之前有一點反應,他就感到很不舒服。他在房間裡睡不著,乾脆外出去散步去,跑到一個廣場來散步。好了,地震一震,房子都塌下來了,他在廣場裡,塌不到,沒死。

還有這個是過去的,是海公上師講的,四川麼不曉得哪裡?有一次,一個人也是晚上睡不著。睡不著他自己散步去了,也是這個情況。這當然是有一些加持力了,使他睡不著,促使他去散步。他散步,這個人而且散步,他要跑到城外去,郊區去散步。他跑出城門口,也沒有見人,但是聽說一個聲音,“出去了,出去了”,這麼兩句話。後來,他出去了,他也不知道什麼東西,看看也沒有人。正當他在郊區散了幾步,散步的時候,就聽城裡“嘩”地響得不得了,整個城塌下去了,陷下去了。活埋了,整個城活埋了,但是他跑出來了,沒有事。那就是“未作業不得”。

所以,業果搞清楚之後,什麼事情,不要是——求籤、什麼東西不要去搞了。你求籤,求籤你就是想要好。有的人做生意想發財,你假使過去做了、培了福的,你決定會發財。你沒有培福的,你去求好了,求了簽也不一定你財就發起來了。你去拜神、拜什麼,或者做生意跟人家去鬥了,搞那些投機倒把,做壞事,你還是發不了財。恐怕還得破產,弄到後來關起來都可能。所以說,你知道業果的話,有些投機取巧的事情就不要做了。那就是可以避免很多的壞事,可以不做。

那麼,整個下士道,就是這麼幾科。下邊我們是要講中士道。這裡有一句話,《廣論》的話,我們昨天念過了,再重複一道。昨天講過的,我們再重複一道:

 


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瞭解空性。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有的人說,他空性已經開悟了,空性已經證到了,或者是已經悟到了。但是,他是悟了空性,或者開悟之後,他的業果就隨便了,就是惡取空了。他就是說,“不要持戒了,心誠嘛就是持戒。持戒犯戒你是執著,吃素也是執著。什麼地獄、畜生,都是唯心所現。你心裡沒這個分別心,就沒有什麼地獄,都是自己分別出來的。”這個對不對?是分別出來的。我們有這個執著心,所以地獄餓鬼畜生都有。但是,這個分別心你去掉了沒有?你無分別智證到沒有?還沒證到。“這是分別心,不要去管它,隨便來好了。”那麼,你這樣子的話,不講因果,一切因果都破掉了。這樣的人是不是證空性?絕對沒證到空性。

所以說,我們要看人開悟沒有,儘管他自己說得天花亂墜,證了幾地菩薩,八地,九地什麼,或者是證大徹大悟。只要看他因果如果不講究的話,那就是假的。越是證空性的人,對因果越是嚴謹,越是仔細。因為真正佛,證到最高的高度的空性的人,他是對因果是最微細的都看到。那麼,能夠證到一點空性,就看到一點。多證一點,多看到一點。所以,越是證了空性的人,跟沒有證空性的人不一樣,他對因果是絕對是謹慎小心的。如果你說證了空性,對因果馬馬虎虎,甚至於說“酒肉穿腸過”,無所謂。那就是假的,沒有證空性。所以,這個是簡別的一個方式了。就看人家說你開了悟了,什麼了,把這個東西去給他測量一下,也可以驗出他真的開悟了,假的開悟。那麼,下邊我們就是中士道了。

 

 

 

三 中士修法

 

中士道的要求就高一點了。你說下士道,那個把三惡道的苦是除掉了,人天來了。一般說,人天是快樂了。但是,人天到底是不是真的快樂?到底有沒有苦,恐怕說充滿了苦。如果你到醫院裡重病號去看看,恐怕你看得來飯也吃不下。如果你到監獄裡要槍斃的那些犯人去看一看,恐怕也看到很難受。各式各樣的苦都有。所以說,你人間也不是絕對的沒有苦。那麼,還是有苦,那還是要離開了。那麼,天上去吧?天上去,是不是什麼苦都沒有呢?天上還有天上的苦。那個下面都要講。所以說,總的來說,這個整個的三界,只要在流轉生死,當下就是苦。

那麼既然我們要離苦,單離三惡道的苦還是不徹底。還要把整個三界的苦都離掉,那才算真正的離苦,那就是中士道的要求。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整個的三界沒有安穩地方,等於是一個大火所燒的院子。(12A)大火燒的院子裡邊,你想躲在那裡安逸,不要動了,在那裡邊貪、玩,那是自取滅亡。只有趕快出來這一條路。所以說,我們看到,再智慧高一點,看到整個的三界都是苦的話,那中士道的心就要生起來了,趕快要出離三界。那麼佛說的中士道裡邊修法,第一個是四諦法,第二是三十七道品,還有十二緣起,這樣幾個法。

甲初 四諦
那麼,先講四諦。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大家知道。那麼,為什麼要說苦集滅道?這個是有辯論的。我們說沒有苦就不會修行,這是決定的。所以說,諦是什麼?真理,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我們現在要講給你聽呢,那就是空性了,最高就是空性。但是,對一般人要講修行的話,先要說“苦”。因為你不苦的話,他說:“我為什麼修呢?我現在蠻好嘛。”北俱盧洲就是這樣子的。北俱盧洲,你如果去勸他,“你好好修行”,“我修行幹啥?”“離苦。”“我沒有苦!”簡直沒有話說了。你說,說什麼呢?他說,“我蠻好嘛,我什麼都不苦。吃的、用的、穿的,到處都是,遍地黃金隨便拿。我還身體健康,一千歲不會死的。”那你說苦啥東西?他沒辦法修行。所以說,一定要給他講苦。明白苦之後才能是想要出離苦了,他最後才動腦筋了如何出離。所以佛對我們一開始轉*輪,就是轉四諦*輪。

“苦”是一個動力,是我們修行的動力。如果沒有苦的話,這個推動力沒有,這個機器也開不動。所以說,佛四諦裡邊先說苦諦。知了苦之後,使我們產生厭離心,這個世間原來是苦的。那麼,苦的東西哪個歡喜執著呢?就像我們說不淨觀,有的人執著這個男女身,貪著他的這個身體,認為是乾淨的。這是顛倒。既是乾淨的,他就執了不放。如果你知道它本身是一個髒東西,就是說死狗爛了生蛆的,死狗一樣的東西,你還會把他抱起來?藏在身邊幹啥呢?這個是沒有那個事情的,絕對丟出去,遠遠地離開了才行的。那你不知道這個苦的話,不知道不淨的話,那就厭離心生不起。那麼,第一給你要說苦。苦的這個相生起之後,才能夠厭離。所以說,我們在四諦裡邊先要說苦諦。那麼,說苦諦要厭離。是不是能厭離呢?

這個宇宙裡邊本來就是苦,你生在這個宇宙裡邊,你該得受苦。你沒辦法的。那怎麼辦呢?那就觀察了,這個苦能不能離掉。能不能離掉,就看苦的因是什麼。因為苦是果,從因上來的。苦的因,我們去追是什麼?造的業。業是哪個推動的?煩惱推動的。煩惱的總根是什麼?我執。我執是哪裡來的?薩迦耶見。薩迦耶見能不能破?這是關鍵問題。薩迦耶見緣的是什麼?它緣的是“我”。這個“我”到底有沒有?這個“我”,以佛的智慧觀察,沒有。那麼,薩迦耶見可以破。薩迦耶見我執一破的話,煩惱也可以破。煩惱破的話,業可以不造。因既去掉了,苦的果也可以消滅。


那麼,這才是證明這個苦是可以消滅的。如果沒有這一套的邏輯的話——佛是實證的,講給我們聽就是比量了,用邏輯的方式講了——如果沒有這一套的話,那苦都不能消滅,你修行幹啥?沒有用,徒然。那麼,既然證明這個集,是能消滅的,因既然能消滅的,這果當然會消滅了。那麼,就是有希望了。

那麼,這就是要看這個了,把這個苦消滅之後,他得到的什麼一個境界呢?“滅”,這是最高的涅槃,寂靜的安樂的境界。我們不要把這個涅槃當成“死”。一般人就是,“涅槃了,死掉了。”把這個涅槃就是死灰一團,什麼都沒有了。一個外道他這樣說的,他說:“你們出家人,這個佛教徒修行修個涅槃,真是愚癡透頂。為什麼?我們現看到一個人,他五官裡邊缺一個,眼睛不好,或者耳朵聽不到,或者手少一個,或者腳少一個。他已經苦不堪了。你現在涅槃,把六根都滅掉了,你這個苦是苦上加苦,你還去求它幹什麼?辛辛苦苦地修行,最後是求這麼一個東西。”他不知道這個涅槃是最大的安樂。涅槃是什麼?把一切三界的苦的果跟苦的因都消滅了,這個是叫涅槃。從消極方面說,把一切壞的東西都消滅了;從積極方面說,好的東西都在裡邊。所以說,涅槃是最大的安樂!那麼,我們就觀察這個苦滅掉之後境界是什麼?就是涅槃,是最好的一個境界。

那麼,這樣子我們要追求了。既然“苦”是那麼苦,涅槃是那麼好,而苦是能夠消滅的。那麼,趕快求滅苦了趨向這個涅槃的道路。那就是修道諦。

所以這個四諦,苦集滅道就是這麼一個安排。佛是一切智,他對我們講的四諦,這個次第是從來不能顛倒的。不能是什麼道滅苦集,什麼什麼都不行,一定要苦集滅道。你哪一本經,哪一本論,都是苦集滅道。這是不能顛倒的。那意思就是說,先要知苦,然後知苦的因。苦的因能滅的話,那滅的境界如何。然後感到這個好,苦不好,趕快修道。所以說,一定要苦集滅道。那麼,我們這裡,就講四諦。佛成道之後,最初轉的就是四諦十二行*輪,這是根本*輪。不管你是大乘小乘,都離不開四諦*輪。天臺宗就是四諦*輪就是分了四種——無量四諦、無作四諦等等,那就是藏、通、別、圓,四個教有四個教的四諦,相不同,但是都是四諦。

 


乙一 苦諦四相
四諦分四相。一個是苦諦。苦諦裡邊,苦苦,苦無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就是分這個幾科。先是講苦苦。那麼,第一,苦諦的,我們四諦十六行相,我們以前講《百法明門》的時候好象講過一下。苦諦的四相,是無常,苦,空,無我。那麼,集諦,因、集、生、緣。這裡是有一些名相稍微不同一點,但是意思是差不多的。

 


丙一 苦苦

惑業自在所成故苦。(三苦、八苦、六道等苦,觀苦因由。)

那麼,苦諦第一個行相就是苦——“苦苦、壞苦、行苦”三苦。這個苦苦裡邊,“惑業自在所成故苦”。為什麼苦呢?是因我們所受的果報是煩惱造業,它們自在,就是煩惱、業有自在權。它們做的事情當然是壞事。那麼壞事受的果報當然是苦的果報。如果你是有智慧,造的福業,那麼不是苦。但是因為這三界都是煩惱造的業,那麼都是苦。第一種苦苦,是最厲害的。“三苦,八苦,六道等苦,觀苦因由。”那裡邊,就是分了:三苦。三苦是三界通的,整個三界離不開三苦;八苦,是人間的八苦;六道苦,我們六道裡邊各有各的苦。

 


丁一 三苦

第一是三苦,總的宇宙裡邊歸納起來,無不是苦。它的行相,就是三種。一種是苦苦,一種是壞苦,一種是行苦。那麼,苦苦,依人間來說,就是生、老、病、死、怨憎會等等。那麼,我們說苦苦、壞苦、行苦。苦苦,這個苦是當下發生的受是苦受;壞苦,當下是發生的受是樂受,而它的本性是苦;行苦,它在這個受裡邊,是不苦不樂的受,而它卻是苦的根本。一切苦,壞苦、苦苦都是從行苦上生出來的。

 


戊一 苦苦:生、老、病、死、怨憎會等苦。

那以人間的這個八苦來配三苦,“苦苦”就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本身就是苦。

 


戊二 樂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壞苦”,就是說表面上不苦,但是壞了之後要苦,“愛別離苦”,愛沒有別離的時候,世間上以為是樂,但是別離之後,苦就來了;“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你求到當然是樂,但是求不得就是苦。

 


戊三 行苦:五取蘊苦。

“行苦”,“五取蘊苦”,就是五陰熾盛苦。

這是以人間的八苦來配三苦。實際上,苦苦、壞苦、行苦是通三界的,不一定人間的八苦來配。這裡因為我們容易理解。我們是人,以人間的苦來配,可以使我們容易理解一些。那麼,這個三苦講完了。實際上三苦東西很多。三苦裡邊就是說行苦是根本的。

“苦苦”是限於這個大家一般人都能夠理解的,就是當下受的是苦,苦苦。

那麼,“壞苦”就是說表面是樂。部派裡邊就有很多的辯論。有部裡邊說這個樂是有的,而經部裡邊說樂是沒有的。當然經部是比較進步的說法。有部還是比較低級的說法,所以有樂事,世間上是有樂的。那麼,既然有樂你為什麼要出離呢?這個經部就說了,世間上沒有樂的。所謂的壞苦,它就是說,所謂的樂就是在苦的這個程度上減輕了,我們是誤會了,認為是樂。就像我們擔擔子,假使你右肩擔一個擔子,兩百斤,擔了走了幾裡路,感到很酸痛,擔不住了。你換一個肩,左肩一擔,“哎,好象輕鬆了”,又能跑了。這個是不是擔子減輕了?沒有減輕一斤。僅不過是你替換一下,把右肩休息一下。本來右肩壓得痛得不堪,不堪了,不能再壓了。你把它一休息,他感到快樂了,輕鬆了。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快樂呢?僅僅是苦減輕了一點,並沒有真的樂在裡邊。

那麼,這就是說假使樂的話,那麼樂的因是產生樂的果,因越大,果就越樂。而世間上沒有這樣的例的。假使你說吃東西是快樂,吃好東西快樂,你天天吃這個好東西,就不快樂了。吃厭了,不要吃了。而且份量超過你要吃的,假使你吃的已經飽了,八分了,你再要十分。十分勉強吃下去,十二分,十四分,好了,你該脹死了——苦得要死了,這個是大苦了。

所以說,樂的因產生苦的果,那就是說這個不是真的樂因。樂的因決定產生樂果的。而偏偏樂的因過份了就產生苦果。不管世間上哪一種樂,你說睡覺,睡懶覺,早上很冷,睡在那裡很舒服。不想起來,不上殿,好象很快樂。我叫你睡三天,你受不受得了?睡一個星期,不能動,翻身也不准翻。恐怕你難過死了。所以說,睡也不是一個真的樂。只因為你跑來跑去跑疲勞了,感到睡了舒服。真正叫你睡,你說睡舒服,叫你睡它一年,恐怕你是比死還難過。這個睡眠也不是樂的因,睡眠也不是快樂。就是那個話。

那麼,這個在《菩提道次第》裡邊就是講了一個比喻,它說,等於人生了個瘡,大的毒瘡,痛得很。這個毒瘡很痛,那麼你怎麼辦?古代也沒什麼藥,它就是把冷水灑一點在瘡上,把他的現在的痛止一下,就感到很舒服。這個舒服就是樂受。真正是不是樂呢?一個瘡還原封在那裡,僅僅是痛苦減了一點,你說是快樂。哪裡是快樂呢?並沒有快樂。只是痛苦的深淺的問題,並沒有樂在裡邊。而你說要把這個——你要追求這個瘡灑一點冷水的樂,你不如追求把瘡治好的樂。瘡治好的樂就是跳出三界的樂。所以說,我們真正要求脫苦,就是要把整個的三界跳出來,那才是苦就沒有了。在三界裡邊要求樂,是沒有的。如果你把這個邏輯的方式生了定解,勝解,然後你在三界裡邊就不會去追求什麼快樂了。都是苦!

那麼,還有這個“行苦”,就是苦苦、壞苦還沒有產生之前,它的行相。而它是不穩定的,不斷地在變化,不斷地在產生壞苦、苦苦。那麼,這個行苦,行相是微細的,凡夫就感不到。而聖者卻是很明確地感到這是大苦。在《俱舍論》裡邊打個比喻:聖者,就是證道、見了道以上的那些聖者,看到行苦,就像地獄的苦還厲害。那麼,凡夫就感不到行苦,那就是說,一根毛,放在手心上。等於說凡夫看這個行苦像一根毛放在手心上,根本就感不到手上有什麼東西。但是,聖者看到這個行苦,就像眼睛裡邊一根毛刺進去,那是難受得不得了。8所以說,聖者,證了道以後的人,對三界的行苦看到之後,再也不會留戀三界,決定要出三界的。而凡夫,因為看不到行苦,以為三界還可以呆。那就是智慧深淺的問題。那麼,“苦苦、行苦、壞苦”,我們就補充了一點。它這裡,是以八苦來分。八苦,我們後頭還要講。

 


丁二 八苦

戊一 生苦觀

第一是“生苦”。“生苦”它分了好幾個小科。

 


已一 生由苦中引出:謂地獄有情純苦,餓鬼及餘受苦有情,多由苦受引生,從苦生苦,苦由苦生。

這個“生由苦中引出”,我們說“生”,一切苦的根本。你生出來之後,當然要受苦了。人有人的苦,地獄裡邊,你生出來之後,全部是受苦。那個餓鬼、畜生,那些也是受苦的。“由苦受引生,從苦生苦。”那麼你這樣子,就是從苦生苦了。你生了苦之後又造業,你造了業之後,下一輩子再投生又受苦。這樣子地迴圈地受。一生出來——這個生苦就是強調一生出來就要受苦,那麼我們一般講經的人經常都這麼說了:“小孩子他下地之後為什麼大哭呢?為什麼不大笑呢?”古代好象有一個壽星老兒大笑。這是一個寓言。到底有沒有真的,不知道。

一般的人,都是生出來就大哭的。這是苦嘛。生出來為什麼大哭?也很簡單:他在母親的腸裡邊很溫暖,也是很柔滑,他很舒服。一跑出來之後,冷空氣一吹,就像冰一樣的,刀鋒割一樣的痛。那個人的接生的手去碰他,那是粗糙得很,就像石頭來磨他一樣——當然要大哭了。冷空氣第一次接觸到,那是在胎裡邊是受不到的一些環境,大哭。一生下來就是苦,這沒話說。如果生到地獄餓鬼畜生,那就不要說了。一生下來就是受那些地獄的苦、餓鬼的苦,那些生下就有。

 


已二 生為眾苦所依止處:是住持生老病死愁憂無常等之基址故。

有了生之後,那麼一切的苦就在這個裡邊就發生了。“眾苦所依止”,海公上師的比喻就這個舞臺——生就是舞臺。舞臺裡邊各式各樣的角色都扮演起來了,這個扮演的角色都是苦的角色。什麼?有了生之後就有老,就有病,就有憂愁,無常,死,等等,都是依生而來的。那麼,生是苦的基礎。

 


已三 生為煩惱所依止故:若生此世,便有煩惱隨生,逼迫身心,離安樂故。

你生下來之後,有身有心,煩惱也跟著來了。煩惱,你身上是不安逸的,使你心裡煩躁,還要做壞事。身口發動,做各式各樣的惡業。所以說,你生出之後,煩惱決定跟你一起生出來,逼迫你的身心,使你不快樂。我們昨天收到一封信,他說:“我以前在這裡住,好象發狂一樣”——因為他修過外道,非常之不舒暢,到處都是行為不規則,好象很對不起我們道場了。現在,他在外邊好象心靜下一點了,回想一下感到非常慚愧。求懺悔,寄一百塊錢來求懺悔。這個東西,就是說你煩惱逼迫的時候,自己也做不了主,就是要發狂一樣,難受得不得了。這就是煩惱。生就是煩惱的依止處。沒有生,煩惱也沒有地方依靠了。

 


已四 生為死因:雖非所欲,總不能免故。

第四,“生為死因”。這個,哪個都知道。生下來,死就跟著來的。死的原因是什麼?很簡單,就是生。沒有生就沒有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那麼,一般人認為死的原因是什麼?刀,被人家害死了,或者是病死了等等。這些都是附帶的。如果你沒有生的話,這些都不會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那你害怕死,你就不要生!“雖非所欲,總不能免故。”你雖然不想死,但是你既然生下來了,你絕對免不了死的。有生必有死。如果你要不死,就要不生。無生就沒有死,那要證無生了。無生哪裡來呢?空性。證到空性之後,本來就沒有生,那就沒有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就這麼講,“度一切苦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十一講

昨天,我們講到苦。苦諦的苦有三苦、八苦。講了八苦的生苦。那麼這裡就是一個總結。

 

 

頌 生為苦之因 眾苦所依聚 老病諸愁憂 無常等住地

  煩惱複隨生 逼迫身心等 生為死之因 無生何有死

“生為苦之因,眾苦所依聚。”我們一切苦從何而來?有生才有苦。如果不生的話,那些苦、老、病都無所依從。那就是說,有了生,那一切苦的原因、依聚就來了。“眾苦所依聚”,一切的苦都因為有這個生,依靠它而積聚起來的。

“老病諸愁憂,無常等住地。”一切老、病、愁憂——身心的苦,還有無常,無常就是死了,都是依聚生來安立的。

“煩惱複隨生”,有了生之後,過去的那些老、病、死、憂愁,固然過去受的報了,但是新的業又造起來了。有生的話,又要起煩惱。起了煩惱,要造業,不斷地流轉生死。隨著煩惱生之後,“逼迫身心等”,起了煩惱,就是身心都受逼迫。“生為死之因,無生何有死。”最後,生就是死的因。有生必有死,從古以來,歷史上凡是有生的絕對會死的。即使是佛陀,他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在八十年以後,還是示現涅槃。那就是說,這個世間上有生,必定有死的。要逃避死,那就是不要投生。無生就沒有死。所以這是必然的。

(下邊說老苦。老苦,我們要還是要參照一下《菩提道次第》的。)

 


八苦——引《菩提道次第廣論》

我們在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邊,它講生苦的時候呢,我們要補充一點,就是說住胎時候的苦惱。我們一般就是看到人養下來之後就有各式各樣的苦,胎中的苦,一般是不知道。那麼,這個《菩提道次第》,很詳細地把這個說了一些。這個,我們可以做一個參考。那就是說,整個一個人生,也是一切有情,他從一投生就是充滿這個苦。即使在胎裡邊,也有胎裡的苦。出來之後,大家看到的苦。

 


住胎苦

特住胎時受何苦者。如《弟子書》雲:“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暗徧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

那麼,它一本書上就說,在胎裡邊受什麼苦呢?“極猛臭穢極逼切,最狹黑暗遍蔽覆,住胎猶入那洛迦,身屈備受極重苦。”住在胎裡邊——這個胎大家知道是極臭的——肚子裡邊,裡邊我們說即使最好的飲食吃下去,經過喉嚨咽下去了,你說吐出來的話,那個就髒得不得了。何況進了小腸,大腸,成了便穢。那個東西,大便,這些當然是極臭的,那個胎兒就住在這些廁所的旁邊。所以說極臭。這個臭氣味逼迫,很近的隔一層皮了,隔一層腸,旁邊就是大小便。那是極臭的地方,而且是很緊地逼迫在裡邊;地方又小,又是黑暗,一點光線也沒有。到處都蒙蔽在這個黑暗裡頭。住胎的時候,如果說得不好聽,就是跟地獄一模一樣。他身屈備受極重苦——身體又伸不直,彎在裡邊,蜷在裡邊,到處是那些臭味道,黑暗,各式各樣的苦。除了這個還有其他的苦。那麼,後邊慢慢要講。

 


此諸文義,, 如《入胎經》雲:“無量不淨周遍充滿,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鎖穴孔,複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於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

另外,《入胎經》裡邊,它說“無量不淨周遍充滿”,在這個胎裡邊,各式各樣的不乾淨的東西四邊都充滿的。“多千蟲類之所依處,具足最極臭穢二門,具足非一骨鎖穴孔,複有便利清腦腦膜髓等不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對腹皮。”這是指男的孩子。“于月月中,出諸血相以之資養。”那就是說,在胎裡邊,很多的蟲。這個人裡邊有各式各樣的寄生蟲,它住在——他的地方所依住的。那麼是大小便的兩個門,最臭的門就在他附近。裡邊各式各樣的便利、膿汁、腦膜,等等不淨的那些髒水都不斷地流在這個地方。他坐在哪裡呢?生藏的下面,熟藏的上面。每一個月裡邊,出了那些很髒的水一樣的東西滋養他。

 


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為資長,漸成羯羅藍、頞部陀、閉屍、健南,手足微動,體相漸現。

“母食食時,以二齒鬘細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穢津涎浸爛,上為腦膜之所纏裹,猶如變吐。所有食味,從母腹中入自臍孔,而為資長。”吃什麼東西?母親吃的東西,牙齒嚼爛了,吞下去。吞下去的東西,用口水等髒東西把它泡爛了。上邊,還有腦膜流下來把它纏住。這個東西吞下去之後,就像我們嘔吐的時候吐出來的東西那麼髒。那麼髒的東西,母親的肚子裡進去之後,從自己的小孩的臍孔裡邊進去,做他的資養料。那麼髒的東西是他的飲食。慢慢地,他從羯剌藍,就是開始胎內五位9,從它是一個凝滑,慢慢地長大,到這個健南,再到缽羅奢佉,就是六個根具足了,手腳都分出來了。“手足微動,體相漸現。”這個時候手腳的樣子已經現出來了。

 


手足面等胎衣纏裹,猶如糞穢,生臭變臭猛暴黑暗,不淨坑中上下游轉,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食味所觸,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為資養。如墜不淨,臭穢熾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堅。

“手足面等胎衣纏裹”,這時候雖然手足已經現出來了,但是胎包呢,把它纏起來,“猶如糞穢,生臭變臭猛暴黑暗,不淨坑中上下游轉”。把它這個胎衣包起,裡邊極臭的東西。那麼,又是黑暗,好象這個髒的糞坑裡邊,上下地在遊轉,裡邊跑來跑去的在裡邊。“以諸苦酸粗鹹辣淡,猶如火炭。食味所觸,猶如蒼蠅,以不淨汁而為資養。”他吃的東西呢,母親口裡吃的,甜的苦的酸的辣的等等,到達他胎裡邊,他吃進去就像火炭一樣。那是燙得很,不舒服。他吃的東西髒得很,就像蒼蠅吃不淨汁。蒼蠅大家知道,吃糞裡邊的東西。他就像吃糞一樣。因為母胎裡邊的東西就髒得很,跟糞差不多。“如墜不淨,臭穢熾然,於淤泥之中命根非堅。”就在一個非常髒的所謂的屎尿地獄的泥坑裡,就在那裡。他的“命根非堅”,他這個命也是很危脆。

 


又母身內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極遍煎炙,燒熱遍熱極遍燒熱,燒然遍然極遍燒然,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極大苦受。

所以說,他母親如果吃了燙的東西,他就是像火燒地獄一樣。把他周圍,燙得來非常難受。它說燒、遍燒、極燒、極遍燒,就是表示他這個熱的程度。他稍微遭一點小燙,還可以。再燙的東西吃下去,那就是說燙得來受不了的難過。這些苦受,“非所悅意”,他不想受的,但是他也逃避不了。

 


如如其母轉動,遍動極遍轉動,如是如是如被五縛,亦如投擲煻煨坑中,受諸猛利粗惡難忍,非所悅意,難以為喻,極大苦受。”

(12B)假使母親在動,或者動得厲害一些,或者更厲害的,那麼在裡邊這個小孩子,那就是好象丟在這個火坑裡邊一樣,受了極粗難忍的、也不歡喜受的那些不好受的大的苦受。

 


如是其母,若受飲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膩太幹太冷太熱,鹹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說於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壓熟藏下刺,如被五縛插之尖摽。

母親假使吃的東西吃太多,裡邊就脹得很,把他擠得難過;吃太少又虛得很,不舒服;吃得太鹹、太膩、太油,等等,太熱、太燙,或者她行動走得太急一點,她跳一下,或者母親在地上不當心摔倒一下,那個胎裡邊那就痛苦得來不好說。母親跌倒的話,他就像山上滾下來一樣,那就非常難受。

 


產及產出時苦

從胎產時及產出時所有眾苦,亦如《弟子書》雲:“此漸如硬壓油具,壓迫其次方得生,然未爾時即捨命,唯是受苦業力強,住不淨中顛倒身,濕爛裹胎極臭穢,猛逼切痛如潰瘡,猶如變吐宿念舍。”

又《弟子書》,一本書裡邊說,小孩子生的時候,就像這個榨油的東西一樣,把他榨,他出來的時候,壓得很厲害,就像榨油裡把他榨油一樣。他壓得很難受,逼出來才能夠生出這個母體。那麼,他這樣子壓出來,一般說要壓死了。但是,他沒有死掉。什麼呢?他受苦的業強。就是他還有很多苦該受,這個命還不該斷。本來這個母親胎裡生出來就是壓油具一樣的,一壓就壓死的。他沒有壓死,就是他還有很多苦要受的,命還強,還得受苦。在這個不淨身裡邊,顛倒出來,養下來之後,顛倒掉下來的。那個胎衣,濕的、爛的,極臭的東西包在他身上。碰到身上,又是極痛,好象生了一個大瘡一樣的,碰也碰不得。總是極髒、極痛、極難受。

 


此諸文義,如《入胎經》雲:“次彼漸生一切肢節,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暗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

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極穢胎垢遍粘其身,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難忍苦處。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吹促至極艱辛,始得產出。生已無間,被外風觸如割塗灰,手衣觸時如利劍割,當受粗猛難忍非悅極大苦受。”

另外一個,《入胎經》裡邊,“次彼漸生一切肢節”。他,就說在胎裡邊,就到缽羅奢佉的時候,他的手腳等等就長出來了。“從其糞廁腐爛滴墜,不淨暴惡生臭變臭,黑暗可怖,糞尿熏粘臭氣垢穢,血水常流,瘡門之中,由其先業異熟生風,吹足向上令頭向下,兩手縮屈被二骨輪,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諸粗猛難忍非悅,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猶如初瘡,難可觸著。”那就是說,他生的時候,他是從它個最髒的地方,這個又黑又堪可怖,屎尿沾滿的、臭氣的地方,血水常流的那個瘡門,就像一個瘡口、洞一樣。(這個不是窗門的窗,是害一個瘡的瘡。)

這個瘡的洞洞裡邊,因為他過去的業報,生一個風,叫異熟風。生出來,把他顛倒,就是小孩子養的時候顛倒了,頭朝下,腳朝上,兩個手蜷起來。從兩個骨輪裡邊,就是說母胎的兩個骨頭裡邊擠出來,就是壓油一樣地壓出來了。那麼,很窄的地方,又壓又壓,壓得來很難受地經過那個骨頭兩個夾住的地方,總算是壓出來了。他壓出來之後,身上是都變青了,好象害了瘡一樣,一碰就大痛。

這樣子,“由乾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臟悉皆枯燥”。因為他非常之乾渴,他喉嚨,他的嘴唇,心臟都幹掉了。“住此迫迮難忍苦處”,就在養的時候,榨得那個樣子,都幹掉了。就在這個逼迫難忍的苦處,“此由因緣增上,宿業異熟生風”。很辛苦地才是產下來。生下之後,“生已無間”,外邊的風一吹,跟刀割一樣。接生的那個醫生的手或者衣服碰到他一下,碰到他的身上之後,就跟那個石頭磨、劍割一樣地難受。因為他在裡邊從來沒有碰到粗的東西,也沒有冷的風吹。那麼,這樣子,要受極大的苦。這是生的時候苦。

 


又說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癩人遍身潰爛,加諸鞭撻極受楚切。又產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

“又說如牛剝皮,被蟲所食,及如癩人遍身潰爛,加諸鞭撻極受楚切。”生的時候,有的人說,他的苦就像牛剝了皮之後,很多蟲來吃。牛皮剝了之後,牛有皮,蟲吃已經難受了,把皮剝掉,蟲再吃它的肉,那就是很難受了。那麼,小孩子才養下來的時候就像剝了皮的牛給蟲吃的一樣不舒服。又像一個生了癩瘡的,遍身都癩了瘡之後。生了瘡之後,不去碰他還好一些,但是用鞭子抽。這個是極難受的,小孩子受生的時候就這麼難受。

“又產已無間,取懷抱等及寒熱觸,亦當受諸粗猛難忍,非悅意苦。”一生下之後,大人歡喜他,去抱他。但是,你一抱他,你以為是愛護他,在他說卻是抱得來很不舒服。假使碰到冷的,碰到熱的,又是像冰山、火山一樣地難受。非常之不悅意的苦楚。

 


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於最後,須殷重修。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

“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於最後,須殷重修。”在八苦裡邊,我們要修的話,第一個最初的生苦要修,最後的死苦要特意地、著意地、著重地修!這是說修行的人要把生、死這兩個苦多修,然後你害怕生死,再不要去投生了。否則的話,你對生死不害怕的話,你投生就沒有了(音廖,liao )。

“故如前說,當以觀慧數數觀察,而善修習。”那麼,所以說前面所講的東西,要用智慧經常地去觀察它。要善於修習。修習是不斷地去觀。數數地熏習,慢慢地把它刻。我們叫“慧行刻意”,什麼意思?就是把它刻成槽槽——你在水瓢上寫帳,一舀水,這個帳就掉掉了。(你把它刻成字了,那就是不會忘了。我們修行,也就是說要把它在腦筋裡邊很深地刻下去。那就忘不了。如果你很淺的,就這麼地想一想,碰到好的環境來了,那個樂的環境來了,你忘得光光,什麼苦都沒有了。那麼,這個要把它善於修習。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忘記這些苦處。那麼,你了生死的心才能夠迫切。

我們說很多人都是修行要了生死,但是你不學,不學,你這些苦你不知道的。這些苦凡夫是不能瞭解的,只有佛的五眼觀察才能看到這些苦。如果你不學經的話,這些苦你不知道。你生死的厭離心怎麼生起來?那麼,後邊我們還要講行苦,行苦最微細的。如果不從經教裡邊去好好地修習、好好地觀察、好好地去聽學的話,那你這些不知道,你的出離心要生起來,不可能。這個何必要說那麼一個厲害的話。你沒有經過這些的學修,那你這個出離心根本生不起。出離心生不起,那你生死怎麼了得了?很多的人說了生死,他就是世間上受了一點刺激,感了一些苦受,他就來一個“要了生死了”什麼。這個都是不踏實的。沒有真正地把生死的根看清楚,這些碰到其他環境會變的。所以說,真正要生出離心,一定要從經教上去探討,好好地去觀察。這個,後邊講行苦還要強調這些問題。那麼,這裡就是說,我們在八苦裡邊特別要注重的,要修的,那是生苦跟那個死苦。

那麼,現在,就是我們回到這個老苦了。生苦,補充了這個胎裡邊的苦。這個《科頌》裡邊沒有,我們補一下。

 


老苦

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謂腰曲如弓,頭白如艾,額如砧板,皺紋充滿,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愛。

老苦,又分了幾科。這個差不多的。

第一是“盛色衰退”,他本來很好看的樣子,“衰退”,不好看了,變掉了。腰弓,“腰曲如弓”,他的腰本來年輕的時候挺得很,現在彎,像一把弓。我們說這個老人呢,他就是會變的。我們上海一個居士,現在他不在了。他年輕的時候,我們上海以前經常看到的,他是一個大資本家,長得很稱透(川俚)。到老了之後,兩個肩往上聳起來了,那個頭,往下縮了,就像一個筆架子一樣,兩個肩把頭包起來了。這個樣子非常難看,那是說老了就會變。那個,還有這個上海的鄭頌英老居士,他也是,因為經常寫字,他通訊、聯繫,做的好事做了不少。因為寫字多了,他的背也就是彎下去了,這個人也站不直了。這個老了,身相都變掉了。

“頭白如艾”,頭髮白完了,像艾草一樣。“額如砧板”,我們說一個板——就是宰肉的板,都是刀印子了——他的頭額就像刀印子的板一樣,很多的這個皺紋,充滿了皺紋。“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愛。”由這樣子,各式各樣的,把他的容貌,他的外相成了個不可愛。我們小時侯,在那個時候還是小學生,不到十歲的時候,看電影,那時候有童星,一個小孩子的明星,他是長得極好。但是,到老的時候,我們看照片上他的像也出來了,那就是怪得非常難看地怪,比一般的人還要怪。這個奇怪了。從小孩子的時候,長得極好,他是選出來做明星的。結果老了之後,就怪得來比一般老太太還要怪。這個是容貌就變掉了。

 


氣力衰退者,謂于坐時,如袋斷索,起如拔樹,語言遲鈍,行步緩慢等。

下邊是“氣力衰退”。他的氣力,也衰下去了。“謂于坐時,如袋斷索,起如拔樹。”坐的時候就像袋子,繩子斷了,“啪”一下下來。這個我就有經驗了,因為我那個腿,假腿,沒有力的,坐下去之後就“咚”跌下去的,凳子是不牢的話,凳子會打翻的。那麼,起來的時候,就像拔樹。要把樹連根拔起來的,你要費大氣力才站得起來。宗猛就有經驗,他要把我扶起來,他是扶不動的。真正要扶起來要用大氣力的。那麼,“語言遲鈍”,老人說話,就是木裡木殼(滬俚),鈍得很,說話說不清楚,又慢,反應又慢。哪個說啥,不曉得說啥東西,搞不清楚。“行步緩慢”,走路又是慢騰騰地,像打太極拳一樣,慢得很。這是老的衰相。

 


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重忘念等,減念力等。

“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他眼睛這個力量衰退了,各式各樣的好的顏色看不清楚了。耳朵,當然也聽不清楚了。“重忘念等,減念力等。”這個記憶力衰退了,很多事情想不起來了。最怕的,就是一種叫“老年癡呆症”。我記得一個什麼,很有名的一位,他年紀老了之後,他在醫院裡養病。他的女兒去看他,他就說:“哎,這位小姐是哪裡來的?”認都認不清楚了,他親生的女兒,他看了也認不到了。那就是記憶力一點都沒有了。

 


受用境界衰退者,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又無堪能受諸欲塵。

“受用境界衰退者”,享受的力量也沒有了。“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好的東西,心裡想吃,吃不進去。“又無堪能受諸欲塵”,對世間的五欲根本沒有能力去受。但是心裡要享受又受不了。當然,這個老苦。

 


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於死。應當數數思惟此等。

“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於死”。壽命,基本上快完了。那就是說,像一個蠟快燒完了,又在大風裡邊吹的一個蠟,那就幾下子就快完了。

“應當數數思惟此等”,這些道理,經常要去思惟。這個老苦如此。哪一個人不老?釋迦牟尼佛,他遊城的時候,四個城去遊。就碰到個老人,就是前面所說的那個樣子的老人。那麼,釋迦牟尼佛就問他的侍者,他說:“這是什麼人?”侍者說:“這是老人。”“老人?”他說,“人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要老的?”“當然每一個都要老的。”釋迦牟尼就感到人沒有意思了。現在雖然年輕,氣力很好,長得很端正,但是一老了就什麼都不行了。那就是出離心就生起來了。這裡邊,我們說要“數數思惟此等”。

 


《廣大遊戲經》中亦雲:“由老令老壞少壯,猶如大樹被雷擊,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說老出離。諸男女眾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

《廣大遊戲經》,一本經裡邊說,“由老令老壞少壯”。那個年輕的樣子,是因為年紀老了之後就壞掉了。“猶如大樹被雷擊”,就像一個大樹被雷打到了。就是少壯的時候像這個大樹,老了之後就像那個雷把這個大樹劈開了,那就不像一個樹了。“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說老出離。”這個老了,使人不像那個樣子了,衰敗,老耄的樣子。所以佛,叫我們趕快要出離,這些生老病死的苦。“諸男女眾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這個一切的男女,都是要老,都要像樹一樣枯掉。

“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老的時候,一切精進力量沒有了。勇勢,勇猛的心也沒有了。就像一個人丟在泥坑裡一樣,沒有力量了,爬也爬不起了。“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的時候,你再好看的人都醜了,不好看了。“老奪威德”,你過去有大威德的,但是到老了之後,力量就沒有了。阿育王過去征服全印度,但是老的時候,他下面的人東西都不給他吃,只給他一個庵摩羅果。那麼,他要供養,什麼都沒有供養,只好把給他的庵摩羅果去供養佛。老了之後就是會受到這一些的苦。

“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老了之後,一切安樂就沒有了,而人家還要毀訾,還要罵。老了之後,一切光澤,皮膚的光澤,一切威光什麼都沒有了。最後的一條路就是死。所以說,老沒有什麼好,就是很苦。

 


慬哦瓦雲:“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

迦瑪瓦雲:“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慬哦瓦雲”——這個慬哦瓦是一個大德,他說:“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他說,這個死雖然是很苦的事情,但是很快,一下子就沒有了。這個老苦,卻是時間很長。還有一個大德說,老,幸虧它是慢慢來的。如果他一下子來的話,那簡直一般人就受不了了。如果突然就變老了,那就是什麼人都受不起的。因為它慢慢來,慢慢習慣了,總算還是比較好受一些。這是老苦。凡是我們這些,自己要修出離心,這些必須要經常思惟的。

 


病苦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乾枯等。

那麼,下面是病苦。

(一),“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乾枯等。”身相是變掉了,身的肉是沒有了,皮包骨。皮膚也乾燥。我們看到有一個海外的雜誌,它也是講佛教的。它登了兩個照片,這個照片是一個年輕的女人,長得極好。但是,另一個照片就是這個女人十年以後,害了嚴重的愛滋病,臨終之前拍的一個照。就像一個貓頭鷹,人的骨頭全部變相,人也不像人,就個骷髏了。那個骨頭呢,那個手骨就像兩個貓頭鷹的一個翅膀一樣彎起來了。人已經不像人形了,反正已經變掉了,看樣子就是一個動物。那麼,肉也沒有了,就是皮包了一個乾巴巴的這麼一個東西。那是病,這是病的苦惱。

 


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

(二),還有,“增長憂苦多住憂苦”。那麼,畢竟身上害病都愁憂了,就怕死。“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身上的地水火風不均勻。“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因為地水火風錯亂之後,心裡邊,心也就反應非常之苦惱,憂痛,這樣子,一天一天過,在愁憂之中過日子。

 


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雲:諸可意境於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

(三),“不能受用悅意境界”,一些好的東西不能吃了。“謂若有雲,諸可意境於病有損。”不但是好的不能吃,好看的,好穿的,好玩的,都享受不了。這樣子,有些東西本來是很歡喜的,但是你這個病,對病有害,你就不能吃,不能用。“雖欲享受而不自在”,不能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本來你歡喜運動的,病了之後動也不能動;你本來歡喜坐的,你病了之後躺在那裡就不能坐等等,你都不能自由。

 


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飲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

(四),“諸非可意境界受用”,但是你不願意受的事情,卻讓你受用,假使叫你躺了不能動,不能翻身,不能等等——各式各樣的限制。你為了病好,也不能不聽。“雖非所欲須強受用”,前面說你想要的東西不能做,下邊,你不要的東西卻逼著你做。“謂諸非悅意飲食藥等,須強飲用。”你不歡喜吃的藥,不歡喜吃的飲食,這個對病有好處的,你非吃不可。大家知道藥是苦的。那麼西藥,還厲害,打針等等都是不舒服的事情,但是你還得非吃不可,而且有反應的還得要吃。“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那麼你還要,該動手術了,把你剖開來了,裡邊給割了什麼東西,那就是受刑罰一樣的苦惱,還得要受。很多人他害病,裡邊什麼東西要去掉,什麼東西割掉等等,那這個痛苦是……,把心臟什麼都打開來,那當然是極痛苦。但是為了治病,你不能不受。這個是病苦。

 


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當於此等審細思惟。

(五),“速離命根者”,當然病重了之後,“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那麼,假使病實在是太重了,自己也感到病治不了了。那麼心的痛苦那就不可說了,等於判了死刑,你快死了,一句話。“當於此等審細思惟”,這一些病的苦要好好地思惟。那就是說,在生死之中,即使你生到人天,這些苦你還是避不了。那麼,你如果害怕這些苦的話,你趕快出離,那是要出離三界,不要再投生了。

 


《廣大遊戲經》雲:“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眾生,當觀老病壞眾生,惟願速說苦出離。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眾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令盡財谷及大藏,病常輕蔑諸眾生,作諸損惱瞋諸愛,周遍炎熱如空日。”

《廣大遊戲經》說,“多百種病及病苦”,很多的疾病,還有病的苦,“如人逐鹿逼眾生”。好象是人趕鹿一樣,人,打獵的人追那個鹿。而這個病,卻像打獵的獵戶一樣,在逼我們的眾生。“當觀老病壞眾生,惟願速說苦出離。”當你觀察到老、病要惱害眾生的話,那你要趕快說那個出離苦的方法了。“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眾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令盡財谷及大藏。”好象冬天大風雪一來,什麼草木,樹,藥,它都壓住了,都長不起了。那麼,病,就像冬天的大風雪,把眾生一切的光榮,色力,他的種種,他的財富等等,他的地位,他的才能,全部壓下去了。這個時候就像大風雪把他蓋住了,什麼都發揮不出來了。“病常輕蔑諸眾生,作諸損惱瞋諸愛,周遍炎熱如空日。”病,經常戲弄一切眾生,使他受各式各樣的苦惱。好了,這個是病苦。

 


死苦

思惟死苦分五。謂舍離圓滿可愛財位,舍離圓滿可愛親族,舍離圓滿可愛朋翼,舍離圓滿可愛身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前四為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

死苦又分了五科。

(一),“謂舍離圓滿可愛財位。”最可愛的是財產,以及地位。哪怕你做到國家的什麼首長之類,你財產是富於全世界的,但是你死的時候,一個也帶不走,地位也帶不了,錢一分也帶不走。

(二),“舍離圓滿可愛親族。”你家裡邊人很多,但是你死的時候半個也帶不走。

(三),“舍離圓滿可愛朋翼。”假使你的部下,或者你的朋友很多,但是你走的時候,也是帶不了一個。秦始皇死的時候,他殉葬的宮娥婇女最多,還有作了很多兵馬俑,這僅僅是給活的人看看的。實際上對他本人,半個都帶不走。

(四),“舍離圓滿可愛身體。”自己的身體,最可寶貝的身體也得要放下。

(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死的時候,不但身上受苦,心裡邊極大的憂苦。這些都得要受。

“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假使你心裡邊沒有產生對這個苦厭離的話,那麼這些苦,你經常要去思惟觀察。一定要觀察到你想起這個死來,就害怕得厭離的心自然生起之後,才算你有點觀出一些成就來了。否則的話,經常去觀。

“前四為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

 


《廣大遊戲經》亦雲:“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眾生,不還非可重會遇,如樹落葉同逝水。死令王者無自在,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自業具果無自在。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眾生,猶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

這個下邊有個經裡說,“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眾生。”假使要死,或者快死的時候,一切親愛的人都要離開,不但是暫時離開,永遠要離開。“不還非可重會遇”,不是出門了,你離開之後,明天回來又重新碰到了。這一去的話,再也碰不到了。“如樹落葉同逝水”,好象樹葉子掉下來,掉到水裡邊,就沖起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死令王者無自在”,我們說世間上最自在的是王,一道命令,你要什麼就有什麼。但是,死一來的話,你做王的自在也就沒有了。“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死來了之後,就像水漂的木頭一樣,你一個人漂起走了,沒有人陪你的。“自業具果無自在,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眾生。”死的時候,一切只有跟了業跑,你自己的心裡的想法都沒有自在,跟了業牽了,業叫你到哪裡去就得去了。死,可以使很多的人一下子死完,就像海裡的大鯨它吞一切眾生,把你整個船都吞下去了,那船裡全部死掉。“猶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猶如龍碰到金翅鳥,當然就死掉了;象遇到獅子也就要敗了;也像草木聚,一堆草,一堆木頭,碰到大火一燒,什麼都沒有了。就是死來之後,什麼都完了。這是死苦。

那麼,死的苦——當然,它這裡說了這一些,我們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都可以補上去。然後,要把死的苦徹底地生起厭離心,再也不想受這個死苦。那麼,怎麼辦?出離,好好修行。

 


怨憎會苦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謂如遇怨敵,便生憂苦;畏其制罰;怖畏惡名,遭非讚頌;畏苦惱死;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當思此等。

“思惟怨憎會苦”,冤家碰頭的苦也分五段。

(一),“如遇怨敵,便生憂苦”。你碰到你的仇人,你心裡就會不舒服。我們經常有這個,一個單位裡邊兩個仇人碰頭。你想不要見他又不行,見了他又難過。哎呀,這個味道就不好受。

(二),“畏其制罰”。碰到之後,還要害怕。不但心裡不舒服,還恐怕他來害你。

(三),“怖畏惡名,遭非讚頌。”他還要說你的壞話,來譭謗你。

(四),“畏苦惱死”。還恐怕惡人、怨敵,怕來害你,把你害死,害怕。

(五),“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因為你沒有很好地依了法修行,那麼你即使給惡人害死了之後,並不是一死了之。死了之後還得下惡道。那麼更苦!

所以說這些怨憎會苦又分這個五段來思惟。

 


愛別離苦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謂若舍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戚,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應受用等有所缺乏,當思此等。

愛別離苦也分五段。

(一),“謂若舍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戚。”這是第一個。假使你跟最親愛的人分別之後,第一個當然是心裡非常難受,憂惱,悲戚。這是心,心裡邊憂惱,悲戚。

(二),“語生愁歎”。語裡邊愁歎,不斷地歎氣,說一些洩氣的話。

(三),“身生擾惱”。身上,熱惱,心裡不舒服了,整個身體就靜不下來。

(四),“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他越是分開之後,越是想他的好。那麼,心裡掛了割不斷,心裡是非常的熱惱。

(五),“應受用等有所缺乏”。本來是吃飯有兩個人跟你一起吃,現在你一個人吃,吞起來就眼淚水一起吞下去了。那就是沒有人陪你了。這個就是說愛別離的苦。那麼,這些要經常思惟。不要看到現在很是如意的眷屬在你身邊,一旦他別離之後,那你的苦比沒有他還更苦。所以說,愛,是不可愛樂。別離的時候,一壞的話,就會產生苦,就是壞苦。

 


求不得苦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愛別離。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及營商賈未獲利等,由於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

那麼,下邊,思惟求不得苦。又分五段。

“如愛別離,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做農的,莊稼在秋天收不成,收成不好。“及營商賈未獲利等”,作生意的沒有賺錢,甚至於破產,抓起來了。“由於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你拼命地追求的東西,因為因緣不夠,福氣不夠,沒有得到,那麼灰心喪意的這個苦。這個,碰到過的人就知道那個苦的味道。沒有經過的人,他也嘗不到,不知道它是嘗的啥味道,也不知道。那麼,只有想像了,想像的是很淺薄的。真正親身碰到境界的,那個苦是要自殺的,苦得來他不行的話,他會自殺。那麼,這是求不得苦。

 


五取蘊苦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諸苦當數思惟。

下面說五陰熾盛苦,就是“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個。“是當成眾苦之器”,這是行苦。一切苦的,將來要成眾苦的器——受到這個五蘊身之後,一切苦就在這個裡邊要生出來。“及依已成眾苦之器”,已經成了眾苦的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分五科。“于此諸苦當數思惟”。下邊仔細要講。

 


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

你受了這個蘊之後,可以引出將來很多的苦。

 


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為老病等之所依止。

就是說這一輩子受苦是一回事了,下一輩子你這個五取蘊受了之後,要起煩惱造業,下一輩子還得受苦。這是說下一輩子的。那麼現輩子的呢,你這個身體得到之後,那是不可避免地要受老、病等等,就靠你這個身體就來了……

 


第三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

(13A)第三、第四,就是說苦苦、壞苦。這兩個苦是跟了這個五蘊身來的,沒有這個五蘊身就不會苦了。老子是聰明的,他說,“我有大患,為我有身。”他說,我一個最大的麻煩事情,就是有個身體;沒有身體的話,很多過患都沒有了。因為有這個身體,這是最大的一個過患,什麼壞事,痛苦都會來,就是有身體的關係。那麼,你五蘊身一受,苦苦、壞苦,都跟到你就來了。

 


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于三苦時此當詳說。

第五,“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只要你是才受到這個五蘊身——五取蘊的身體,開始一得到之後,那就是行苦。本身行苦就得到了。“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什麼叫行苦?自己沒有自在。一切都是根據過去造的煩惱,造的業來牽起你走的。這個行苦刹那刹那地不停地在發展,你就刹那刹那地跟著那個業一下到這裡,一下到那裡,弄得你很不自在,又不能休息。這就叫行苦。“于三苦時此當詳說”,這個三苦裡邊,苦苦,壞苦容易懂,而這個行苦,它要仔細說。下邊就是講行苦。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于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瞭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為宣釋。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這個就回到我們第一次說的話來了。你說要求出離心,解脫心,你對生死五蘊的自性,就是行苦的自性,假使你沒有真正地起厭離心的話,那麼你真正求解脫心,是不會產生的。那就是說,你一定要徹底瞭解行苦的苦,要對這個行苦產生厭離了,那麼你才有這個產生出離解脫的心。否則的話,你不會產生。那麼,這就是說,世間上的人,他說要出離,要了生死等等,如果他不理解這個行苦的那些行苦性,這個話也是不踏實的,幾下子就要變掉。這很嚴峻。我們所以說不學的話,你連出離心都生不起的。

有的人說,“我要生西方,我什麼都不要學。”你要生西方,你出離心、菩提心都要生起來。假使你這些沒有學,你出離心生得起嗎?生不起的話,你西方怎麼去?所以說,儘管發願生西方的人很多,但是去的人少數,也是這些原因。你什麼都不知道,你怎麼會出離呢?一個人受了苦難,受了一點苦,“我要生西方去”。這個是不是真的出離心呢?他對這個苦厭離。但世間上還有很多的不苦的事情,他並沒有厭離。那麼,這個繩子還有很多捆住的,你西方怎麼去得了呢?我們說碼頭上的船要開,你碼頭上繋的繩子要解掉,這個船才開得去。你如果碼頭上的繩子,假使有五個繩子繋住的,你解了一根,還有四根綁起的,你怎麼開?再怎麼大的馬力,你還在碼頭上,動也沒動。所以說,真正出離心沒有生起的話,什麼宗派你都修不起。所以,還得要學。

“于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個人解脫不可能,那麼在生死裡邊要起大悲心,度一切流轉生死的有情,那更談不上。所以說,不管你大乘、小乘,你這個心沒有生起來,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個心決定要生起來,這個意樂心。

那麼,怎樣子生起來?“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要生起這個心,解脫的心,救度眾生的心,一定要從哪裡來?要從無垢的聖語,就是佛說的話裡邊去追求,一切世間上得不到的。所以說,你不學佛教,不聽經,你說你要出離,菩提心,是騙人的話,做不到的。一定要從無垢的聖語,就是佛說的話裡邊,如量的——還要如量的,就是說,按了他正規的方式去解釋,才能夠產生這個意樂心,出離,解脫。

“先正尋求清淨瞭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開始第一步要把這個道理真正地,清淨地瞭解,要尋求,把它瞭解到。瞭解之後,第二步,長時地去觀擇修習,長時間地去觀察、抉擇、串習,就是不斷地去修。要“引發其心猛利變動”,要把他自己的心引發能夠改變過來。修行就是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心理本來是隨煩惱轉的,現在要把意樂心、出離的心生起來,轉變過來了。以前是耽著這個世間的,不肯出離的,現在要把它轉過來,猛利的出離心要生起來。那就是一定要根據佛教,好好地,第一步要瞭解,第二步是觀察抉擇,長時的修習,才能把心理狀態變過來。所以,淨化身心就是這麼淨化的。如果離開這兩個條件,那是淨化不了的。

“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所以佛,叫我們知道苦諦,說苦諦,生死的過患。有人說,了脫生死不要苦諦的。這個就是根本違背聖語的。這個《菩提道次第》就是很明確地說,佛就是要我們出離的話,要我們把苦諦好好地知道,生死的過患知道,所以說要說八苦。

 


如博朵瓦雲:“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這個裡邊說:“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不管你在哪一道投生,中間產生的病、死等等各式各樣的苦惱,這個是病者病了、死者死了,不是突然之來的,這是生死本相。凡是流轉生死的人都有這些相。如果你沒有出生死的話,你必定要受這些苦。那就是註定的。所以說,你要不想受這些苦,那必定要生起猛利的出離心。由出離心不斷地修習,真正達到真的出離。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要掉以輕心。出離心也不是隨隨便便生起的,也從佛的聖言量好好地去瞭解,慢慢地去抉擇、觀察、修習,才能生起來。生出離的解脫心生起之後,還要依佛的方法去修習,才能真正地了生死。所以說,不學不修,就是閉了眼睛,不思善不思惡,我們就解脫生死了,那是騙人的話,著魔倒有可能性。那麼這裡是再三強調,我們要瞭解這個生死的苦惱,是出離心的基礎。沒有這個,出離不了。那麼,這些苦惱的事情,有些是人間看得到的。但是,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佛的眼睛才能觀察得到。那麼,一定要從佛的經教裡邊去探討。所以,離開佛的教授,我們是得不到的。

這裡,把這個八苦講完了。那麼,回到我們的《科頌》看一看。那是略的,基本上就是它的綱要。

 


戊二 老苦觀

“老苦觀分五”。

 


己一 盛色衰減:腰弓、頭白、發落、面皺、不可愛樂。

一、盛色衰減。腰弓、頭白、發落、面皺 (縐)(這個縐是印錯的,不曉得你們改了沒有。那個絞絲旁不要,就在右邊加個皮,牛皮羊皮的皮。皺,念“晝”),不可愛樂。

 


己二 氣力衰減:坐立艱難、言詞訥鈍、行動遲緩。

第二個,“氣力衰減”,氣力衰減,氣力也減了。“坐立艱難”,坐下去站起來都艱難,那就是坐下去的時候,就像一個口袋,繩子斷了,“砰”地下去;站起來的時候,跟拔樹一樣,用大的氣力才站得起。“言詞訥鈍”,說話遲鈍得很,說不清楚。人家跟你說話,反應也很慢,說了半天,“啊”還不知道。“行動遲緩”,走路,拿東西都是慢騰騰的,這個是老太公了。沒辦法,年紀大了就這樣子相貌。

 


己三 諸根衰減:眼根於色、不堪明辨、乃至念力多忘。

“諸根衰減”。眼睛看色看不清楚,耳朵聽聲音也聽不清楚,吃東西,吃不出味道。“乃至念力多忘”,經常要忘記,記憶力沒有了。

 


己四 受用衰減:飲食難消,餘欲亦減。

第四,“受用衰減。飲食難消,餘欲亦減”。不管你是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你要受用,這個受用的能力沒有了。想吃,好好的想吃,吃了就要不消化,就要害病。所以說,一切享受的東西,不敢享受。一享受就是受苦、得病。

 


己五 壽量漸短:如少水魚。

第五,“壽量漸短。如少水魚”。這我們天天念的,“如少水魚”。這個水在太陽下邊天天曬,幹下去了,這個魚在裡邊,壽命就不長了。哪一天水幹了,這個魚就要完蛋。那麼,這個老的人,他的時間是不多了。

 


頌 老苦複可憐 盛色日衰減 腰弓頭似銀 面皺不樂看

  念力多忘失 命根快欲斷 壽者複多憂 久憂長不死

這是老苦。這個頌,是“老苦複可憐,盛色日衰滅,腰弓頭似銀,面皺不樂看”。……經常要死,死不掉。這些人,也有。這些都是老的苦,集中在一起。

 


戊三 病苦觀

己一 身體病壞:肉瘦皮枯。

己二 憂苦增長:四大不調,逼惱其身,日夜愁惱。

己三 不堪受用:于可意境,不良於病,不堪受用,所欲威儀,無能振作。

對病無利的東西,想吃的不准吃,想看的不准看。你想坐,行住威儀,又不能隨便自己。要你睡只好睡,不能坐,也不能走動,“所欲威儀,無能振作”。

 


己四 強令受用:于不樂境,諸藥食等,惟強受之,乃至火燒、針刺、粗猛觸等,亦須忍受。

要治病的話,一些對病有利的藥、食品,雖然你不愛吃——非吃不可。還要火燒,針灸,“針刺”嘛,針灸了。“粗猛觸等”,那些按摩,等等。這些不舒服的事情都要忍受。以前還沒有西醫。西醫還厲害,開刀,把什麼東西取出來,那是更苦。取出來是好了的還可以,取出來還好不了,那是糟糕了。

我記得以前一個退休老人,他害什麼病,把手給砍掉了。那個病又轉移了,又轉移地方,再給它砍掉。砍得來人不像了,結果還是死掉了,多多地受了很多的苦。這是病苦。

 


己五 命根斷絕:恐命不永,所生諸苦。

害病的人最怕死掉。

 


頌 四大不平均 逼迫身心苦 肉瘦皮乾枯 動止不自由

  威儀難振作 受針炙等痛 樂境欲不與 時時斷命憂

 


戊四 死苦觀

己一 受用離別:難舍田宅財用,朋翼眷屬,自身可愛。

這些就是《廣論》說的,你最歡喜的財產、地位、田宅、那些朋友、眷屬、部下,乃至自己這個身體,再可愛的身體,都得要別離。

 


己二 命終時苦:將舍受時,萬苦交煎。

臨死的苦,快死的時候,他們就是說,一般就是說像生龜剝殼一樣,是一個活的烏龜把它殼拔掉,這個苦的夠難受的。那個死的時候,苦就是這樣子。死苦。

 


頌 死苦痛舍離 一切攜不去 極可愛自身 眷屬良朋翼

  田宅諸財物 勢位巧文藝 父母諸妻子 不能相偕去

“死苦痛舍離,一切攜不去。”什麼都帶不走。“極可愛自身,眷屬良朋翼,田宅諸財物,勢位巧文藝。”你本事再大,文藝界的藝術水準再高,死的時候帶不走。“父母諸妻子,不能相偕去。”父母妻子跟你再要好,也跟你去不了。

 


戊五 怨憎會苦

仇怨相會,恐其報怨、治罰、惡名、逼命等苦。

“惡名”就是譭謗,“逼命”就是把你害死,等等。這個《廣論》都有,基本上是一樣的。 《科頌》是一個提綱。

 


頌 若仇怨相逢 怖報怨治罰 惡名聲逼命 避免苦複生

“避免苦複生”就是說,這個仇人你避掉了,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去了。你總算安逸了,但是,人的煩惱還在。你在新的環境裡邊,慢慢地又產生新的仇人來了。那就是說,才離開虎穴,又逃到狼窩去了。那就是你仇人是搞不完的。你想這個仇人避掉了,其他地方又產生新的仇人來了。那就是說,這個是苦惱。

 


戊六 愛別離苦

親愛眷屬生別離等,發起憂惱、愁歎、悲哭、愛戀、迫心等苦。

心是憂惱,口裡愁歎——老是歎氣,身是悲哭,愛戀——經常想念他呢不舍,逼惱心。那這個舍嘛舍不了,但是合又合不起,只好是逼迫心的痛。

 


頌 由世境所迫 親愛眷屬離 發起愁憂苦 悲哭等痛心

這些沒有經驗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有經驗的人,一想起來痛就會湧上心頭。

 


戊七 求不得苦

農不獲實、商不獲利、高位無階、求聞不達、心灰意冷、惱喪難堪。

那麼,下邊是“求不得苦”。“農不獲實”,莊稼收不到。“商不獲利”,做生意失敗。“高位無階”,你想做大官,做不到。“求聞不達”,你想出名,但是做不到。“心灰意冷,惱喪難堪。”

 


頌 農種不獲實 商賈而失利 欲高位無階 求聞事反違

  或心灰意冷 惱喪等難堪 或苦思計較 欲求不得苦

“農種不獲實,商賈而失利。”“欲高位無階”,想爬高位子就是沒有階梯,就是爬不上去。“求聞事反違”,你想出名,結果反而得了個反結果,起了個反作用。就是說你本來想出名的,結果反而弄了個遺臭萬年。“或心灰意冷,惱喪等難堪”,非常難堪。“或苦思計較,欲求不得苦”,等等——要求而得不到的這個苦惱。

 


戊八 五蘊取著轉盛苦

最後,行苦。“五蘊取著轉盛苦”。(這裡邊有個錯字,你們這兒改了沒有,“五蘊取盛”擺到下邊去,“五蘊取著轉盛苦”,“盛”擺到“苦”上頭。)

 


己一 引後有苦器:謂依五取蘊身心,能引以後諸苦。

五取蘊之後,你受了這個身體之後就會造業。那麼,以後下一輩子的苦,就從這個身體開始有的。這個都和《廣論》是一樣的。

 


己二 現成苦器:謂能依此受老病等。

就是這個身體,跟一個器具一樣,什麼苦都盛在這個裡邊。你這個身體得到之後,那你裝的什麼呢?裝的老、病、求不得、愛別離等等苦都盛在這個五取蘊這個身體裡頭。它是一個器,就是裝苦的一個家俱。

 


己三 苦苦器:粗重現苦(即生老等苦)。

那麼,就是分類了。這個苦,有的是苦苦,就是不好受的苦,也是這個東西裝的。生、老、病、死等等的苦是苦苦。

 


己四 壞苦器:暫時隨順自己、與樂和合之將來苦。

“壞苦器”,那些壞苦就是暫時感到是樂,實際上,一壞了之後就要受苦的。“暫時隨順自己、與樂和合之將來苦。”一壞掉之後,要受苦的。那就是也在這個五取蘊身裡邊。

 


己五 行苦性:由先惑業自在之一切行為,而有此身器。以此身器,複又引起死、中、後有等行,猶如連鎖。果縛未脫,子縛複生。流轉之中,數數捨身,數數受生,損益不定,勝劣無憑,獨來獨往,而受如上生等諸苦,無有厭棄,不求止息,聽其流浪,受困無窮,豈不哀哉!豈不哀哉!

第五,“行苦性:由先惑業自在之一切行為,而有此身器。”因為我們過去的造的煩惱,造的業,它有自在。我們現在受的這個報,都由煩惱業牽了我們鼻子走的,自己毫無一點的自在權。那過去煩惱業自在,造的一些行動就感到現在的身器。身,就是我們的異熟身;器,依報。

“以此身器,複又引起死、中、後有等行”,就是四有輪轉。現在是本有;本有之後,到臨終那一刹那是死有;死有之後,投生之前,就是中有,中陰身;中陰身投生之後,後有。那麼,以現在的這個身體,將來又引起死有,必定要死的,就是死有;死了之後,又成中陰,中有;最後投生,是後有。

這樣子,“猶如連鎖”,就像一把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果縛未脫,子縛複生”,過去的報還沒受完,新的業又造了,這個鏈條又加了一環。不斷地加起來鏈條,不斷地流轉,不斷地受苦。

“流轉之中,數數捨身,數數受生”,在流轉生死之中,不斷地死,就要把原有的身體舍掉。又不斷地投生,受新的身體。“損益不定”,有的時候受一點好處,就是感一點樂受,有的時候,感的苦受各式各樣的,不一定。“勝劣無憑”,你說你生到哪裡去,人天?還是下地獄?沒有保證。

而流轉生死,有哪個陪你一起去呢?我們這裡經常有人說,“我要出遠門了,一個人不方便,哪個陪我去?”我們說這個走路並不太遠,總有人陪感到放心。但是,生死的道路長得很。假使要投地獄的,從現在要到地獄去,這個路夠長的。但是,有沒人陪你呢?沒有。一個人去。只有你自己去。“獨來獨往”,來的時候一個來,去的時候一個人去。

“而受如上生等諸苦”,要獨來獨去不受苦還好一些,但是卻要受上面那麼多的苦。“無有厭棄”,受了苦之後,你要想找一個方法把它避免,但你受苦之中,也沒有厭離心,不想拋棄它,還要不斷地受生,不斷地受苦,“不求止息”。“聽其流浪”,隨他去在流轉生死。“受困無窮”,這樣不斷地受那些痛苦。

“豈不哀哉!豈不哀哉!”這是海公上師看了眾生的愚癡,流轉生死,受了很大的苦,卻不知道要出離,這是非常之可歎的事情。那麼,真正有這個出離心,並修行上路有成就的,像海公上師一樣的,看到我們這些愚癡的眾生,實在是愚不可言了。所以,歎了之後,又歎一道。“豈不哀哉”,再加個“豈不哀哉”,這實在可歎之極。那麼,我們這些人,卻是在生死中,不但不感到哀歎、“哀哉”,還感到很有味道。那是愚癡得不可說了。

 


頌 貪著於五蘊 流轉苦增盛 引後有無窮 成現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 雖暫時隨己 與樂境共生 舍離苦複起

  引起死中後 猶連鎖無盡 果縛未脫離 子縛已早生

  流轉盡六道 數數取捨身 積骨過須彌 乳淚勝海深

  損益業不定 勝劣趣無憑 獨來亦獨往 無人作伴侶

  長劫受重苦 複不作厭棄 亦不求停息 應風浪起止

下邊是總結。“貪著於五蘊”,就是對五蘊不能夠起厭離,起貪著。“流轉苦增盛”,在流轉裡邊,不斷地受苦。“引後有無窮”,因為你受了生之後,又要起煩惱,造業,不斷地引生後來的來生。“成現在苦器”,對後邊不斷引生,現在又成了很多的苦。“亦盛苦苦器”,很多的苦就盛在你這個五蘊身裡邊。還要成樂苦器,這一世“雖暫時隨己”,好象是快樂了,“與樂境共生”。但是,舍離的時候,“苦複起”,這是成壞苦器。

那麼,下邊,又“引起死中後”,不斷流轉,這一輩子生了之後,要死;死了之後,有中陰;中陰之後,有後有。“猶連鎖無盡”,就跟鏈條一樣,一環、一環、一環,總沒有個完的。“果縛未脫離,子縛已早生”,過去的報還沒有受完,新的業又造起來了,後輩子還得受報。

“流轉盡六道”,在六道裡邊不斷地流轉,上上下下不知疲厭。“數數取捨身”,不斷地取身,又捨身。“積骨過須彌”,我們受生的骨頭,如果從無始以來算起來的話,不要說須彌山,比幾億個須彌山的骨頭還要多。“乳淚勝海深”,我們小孩子投生吃的奶,跟在一生之中受的苦流的淚,比四大海還要深。那哪是四大海比得了的呢?無始以來的乳跟淚,這不是四大海能量的,這是要遠遠地超過四大海。因為,世界上最高的是須彌山,最深的是四大海,以這個來作比喻。實際上,須彌山根本就不能比這個無始以來的積骨,這個四大海的深也根本遠遠的不能比無始以來所吃的乳跟流的淚。

“損益業不定”,我們因為造的業,善業惡業不定的。那麼,你感的這個果,也沒有一個依靠,也沒有一個保證。或者是生到人天,勝的,勝趣;或者,三惡道,是劣趣。在這個流轉生死之中,那麼遠的路程,獨來獨往。一個人來,一個人去。“無人作伴侶”,沒人來陪你的。“長劫受重苦,複不作厭棄”,這樣子無始以來到現在,受了很多的苦。但是,到現在還不知道厭離。“亦不求停息”,也不想把它停下來,就是還滅。“應風浪起止”,就是順了這個業風吹,浪呢,風一來浪就起,風一停,浪就止。自己毫無主宰。那就是行苦。

我們講苦,講了一個人間的八苦;也講了三界的三苦:苦苦,壞苦,行苦。那麼,明天還有六道的苦。這個講了很多的苦,什麼原因?為什麼講那麼多?就是說要生厭離心。如果你不知道苦,你就不厭離。如果你知道整個的宇宙都是充滿的苦,那你一刻也不想在這裡呆。你的出離心就生起來了。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十二講

《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 。上一次我們講到苦諦,苦諦講完了。在講八苦裡邊,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個裡邊,八苦裡邊,有的是苦苦,有的是壞苦。那麼這行苦,就含在這個五取蘊。“五蘊取著轉盛苦”。那這個裡邊我們看一看。“引後有苦器”,這個五蘊——五取蘊,是產生後有的。就是下一輩子的苦的器具。這個裡邊,這個蘊,它本身沒有苦不苦,它是一個器具。這個器具裡邊盛什麼東西的?盛苦的。這第一個是後有的苦。第二個是現有的苦,這一輩子的苦。那麼,第三個,盛苦苦。第四個,盛壞苦。最後,也是盛這個行苦。在我們《科頌》裡是行苦性,在這個《廣論》裡邊是行苦器,也是一個器。它整個的是一個器。

那麼,有的人就認為行苦是在第五科講的。那麼,第五科,是行苦器,它是盛行苦的。那麼,就突出的是個行苦。前面,是壞苦,苦苦,現在苦,將來苦。總的來說,五取蘊苦,它本身的行苦,就是講這個最後行苦性了。但是,這個行苦性它會變。它可以產生現在的苦,也可以產生來世的苦。也可以產生壞苦,也可以產生苦苦。都是一個器,一切苦都在這個上邊盛的。所以,整個五取蘊,本身就是一個行苦。它裡邊分了幾科,突出地講行苦,在第五科。但是,並不是前面不是行苦。前面還是行苦。那麼,前面這個行苦本來會變的了,一切苦的根本就在行苦了。這個在行苦裡邊,它或者是變的是壞苦、苦苦都從行苦裡產生的。所以說,五陰熾盛苦這個身,它可以產生壞苦,也可以產生苦苦。它是一個器,這個器裡邊,可以盛壞苦,也可以盛苦苦,也可以產生現在苦,也可以產生來輩子的苦。而本身的行苦,就是第五科講的。就是流轉生死,自己沒有主宰。到處這個跟了業,煩惱牽起走了,一刻也不能休息——這樣子一個行苦。那麼,整個的說,五陰熾盛苦就是這麼一個苦。(13B)

丁三 六道等苦

這個,它是沒有長行,就是一個頌。

 


諸天苦

頌 諸天戰爭時 斷肢殞命等 劣天被驅擯 死住不自在

在這個欲界天來說,他們有戰爭的。帝釋天經常跟阿修羅要打仗。為什麼?阿修羅,他貪帝釋天的甘露味。他們阿修羅雖然也是有很大的氣力,但是福報不如帝釋天,沒有那好的味道。他們要爭取那個甘露味,就經常要戰爭。戰爭的時候,“斷肢殞命等”,戰爭之後,就是手腳被砍掉了等等,這個苦是有的。但是,天上的人,手足砍斷了,還可以接上去,可以還原。而頭砍掉之後,就要死掉。所以說,“斷肢”,“斷肢”是手足,這是可以接上去,可以不死。但是,頭斷掉呢,“殞命”。所以,天上有戰爭,也有那些痛苦。

那麼還有,是“劣天被驅擯”。天上的那個天子,他有福報強的,也有福報差的。那些福報大的那些天,他只要一發脾氣,那些福報差的,就被趕出他的王宮。那個就是他不自在了。那個福報大的脾氣一發的話,福報差的自己的宮裡就坐不住了,被趕出去了。那麼那些福報差的,也是天上,也有苦。這是說欲界的天。

那麼,這個色、無色界的天,他們裡邊是“死住不自在”。他跟他的業報,修了色界、無色界的定,生到色、無色界去。但是,他煩惱還在身上,沒有斷掉,只是伏下去了,一般的煩惱伏了。色、無色界的煩惱是微細的。根據他的煩惱業,受他的報。他什麼時候死,住多長時間,沒有自在權。他不想死,業報盡了,他就得要死。他想住得長一些,業報完了就住不長,還是根據業報來的。所以說,並不自在。色、無色界天在外道認為是解脫了。但是,在佛的眼光看,還是不自在的,還在生死裡邊,並沒有解脫。這是說天上。下邊是修羅。

 


修羅苦

修羅多嫉妒 熱惱而興鬥 截肢或斷命 雖智不見諦

修羅的苦。修羅,他是雖然福報很大,他的德行不如天。他妒忌心很強,鬥爭心也很強,瞋心特別大。他因為熱惱,就是妒忌天上的那個享受,心裡非常地熱惱。他就要去跟天鬥爭。一開始戰爭,就是截肢斷命,跟天一樣。他肢分斷了之後,他可以接上去,頭斷了,那就不行了。那麼,我們以前講過一個阿修羅王,他跟那個毗搜紐天兩個鬥爭。結果,他砍了又活,砍了又活,最後把他砍了兩段。阿修羅王他的一個妹妹就指示那個毗搜紐天,不要給他拼攏來,中間就是把他吊了兩邊去,擺得很遠,他就拼不攏了,他就死掉了。這就是說,他雖然可以接攏來,但是也有辦法使他斷命。還有一個不好的,“雖智不見諦。”雖然阿修羅是天上的,智慧比人間大。但是,他的報障——異熟障,他這個報,煩惱很重,不能見道的。在他阿修羅的這一輩子的裡邊,他無論如何見不了道的。這是修羅的苦。

 


人苦

人苦謂生等 苦迫如獄鬼 或修羅畜生 似天而速壞

人的苦講過,生、老、病、死。“人苦謂生等”,這個八苦。“苦迫如獄鬼,或修羅畜生,似天而速壞。”人間裡邊也有六道。那些關在監獄裡受苦的,受各式各樣的刑罰的,就像人間地獄。那些要飯的,吃不到飯的,那個餓得瘦瘦的,就像餓鬼。或者是歡喜鬥爭的,瞋心大的,就像修羅。或者是愚癡的,只知道喝、吃,吃飯睡覺,其他事情做不來的這些,跟畜生道一樣。也有福報很大的,跟天一樣,似天。但是,這個——“而速壞”。這個人的壽命並不長,即使壽命還沒有死掉,他的福報完了,王、賊——抄家抄掉了,或者是盜賊把他搶起走了,或者是水漂掉了,火燒掉了等等。這個不可保信,沒有保證。

 


畜生苦  

畜弱肉強食 困饑渴獵等 耕負任打殺 但念水草淫

那麼,畜生道,大家都知道。“畜弱肉強食”,大的畜生吃小的。我們說,麻雀要吃蚯蚓,而老鷹嘛又吃麻雀,一個吃一個。海裡邊大魚吃小魚,這個話大家都知道的。那麼,它就是說,生命沒保障。它碰到比它強大的,就會給吞掉當點心,給人家吃。

“困饑渴獵等”,即使那些力大的,像老虎之類的,但是,因為它要吃那些小動物,小動物聞到它的氣味,聽到它的聲音,就害怕得趕快逃掉了,那也就是找不到了,找不到它就沒的吃的。所以,饑渴,又饑又渴。還要怕那個打獵的一來,它自己命也沒有了。

那些家畜,“耕負任打殺”,給人家耕地,那個馬、騾子,給人家背東西。我們以前在五臺山,那個騾子是背二百斤。有的時候,那些作生意的騾倌,他因為要賺錢,二百斤還不夠,背它個三百斤。那個騾子壓得來路上走不動了,就趴在地下。趴在地下去,鞭子抽,抽得它站起來,又走。這個是畜生的苦。那麼,這個幹了一輩子,老了有沒有退休呢?沒有。一輩子幹完了,老了之後就殺了吃了。這個是畜生道的。人對畜生,殘酷。叫它幹了一輩子活兒,最後還是把它殺了吃。

而畜生它自己,沒有理智。“但念水草淫”,就是飲食淫欲。水草是它吃的飲食;那個淫欲,是它的煩惱。所以說,假使一個人他活在世間上,只知道吃喝玩樂的話,那跟畜生相差無幾。那就是人間的畜生了。

 


餓鬼苦

餓鬼業由貪 內外自體障 人間月為日 壽命五百年

這個餓鬼道的苦。“餓鬼業由貪”,餓鬼他的業報,因為貪心大,感餓鬼。“內外自體障”,他有內障,外障,還有自體障。“人間月為日”,人間一個月,他那裡一天。那麼,以這樣子的一天來算,他的“壽命五百年”。那就是很長了。這五百年不是人間五百年,要加上三十倍。因為他這個一天就是三十天,人間三十天他一天。那麼,他這樣子三十天一個月地算上去,那就是比人間長得多。

這裡邊“內外自體障”,什麼叫內外自體障?我們是根據《廣論》的講一下。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複常與餓渴相應,皮及血肉悉皆枯槁,猶如火炭,散發覆面,口極幹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

于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有情持劍槍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

于諸飲食有內障者,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礙,自然不能若食若飲。

于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焰鬘,所有一切若飲若食,悉皆然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有損可厭,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

《廣論》裡邊有這個關於餓鬼苦,講他飲食,他有障。因為他貪心,就是雖然他餓得很,但是他東西還是吃不到。餓鬼苦裡邊,它說餓鬼是怎樣子呢?“彼複常與餓渴相應”,他經常受饑受渴的。他的皮肉、血都是幹掉枯掉了,因為沒得吃,也沒得喝。“猶如火炭”,像炭一樣。“散發覆面”,頭髮也是乾枯的了,梳不起來了,都是蓬蓬散散的,把臉都蓋到。“口極幹焦”,口唇極幹,經常用舌頭去舔它,不舔的話,就是要裂開了。

那麼,有三種障。一個是外障。就是說,他假使要到海邊去,或者有什麼池水,下去吃點水的話——因為很渴,到了裡邊去的話,就有看到拿了槍、刀的,那些不准他去吃。那麼,即使他勉強跑過去吃了,這個水,本來是很好的乾淨的泉水,馬上就變成膿血。他自己就看了不想吃了。那是外障。

內障呢?他本身他的口很細,或者是口裡邊有火,或者頸子裡邊生瘡,或者肚子很大。這是得到飲食,其他外邊並沒有人障礙不准他吃。但是,自然不能吃,不能喝。因為他的口很小,吞不下去;或者口裡邊有火,一吃的話,就像目犍連的母親一樣,東西拿到了之後,口裡的火把它燒成炭了,吃不下,不能吃了;或者頸裡,喉嚨裡生瘡,這個東西吃下去痛得不得了,不能吃;或者是肚子極大,你東西吃下去,吞下去之後,等於沒有吃一樣。很小的喉嚨眼眼,那麼大的肚子,吞下去等於沒有一樣。這些是內障。

還有一種,飲食自有障。自體障大概就是這個。有個餓鬼,他的叫“猛焰鬘”。所有一切吃的東西碰到他的話,都燒得沒有了。這是自體有障。還有一種餓鬼叫“食穢”,專門吃大小便的。或者,有一些只能吃不乾淨的東西,臭的,生的,爛的,臭的,熟的。臭的東西,他只能吃這些,好的不能吃。還有一些,他其他東西都不能吃,只能吃自己的肉,自己的肉割下來,吃自己的。其他好的東西擺在他面前,他也不能吃。這些叫“自有障”。就是我們這個書上的“自體障”。那麼,跟這個筆記講的,有一點點不同。我們依據《廣論》的,就這麼的。

 


地獄苦

地獄中輕苦 勝刺三百槊 寒熱等無間 壽命同天量

地獄裡邊的苦。這個是《地藏經》 、《俱舍》裡邊,《廣論》裡也講得很多。地獄裡邊最輕的苦,就是等活地獄,“勝刺三百槊”。這個地獄裡最輕的苦——最上乘的地獄的苦,比人間一天受三百次的長矛刺死還要苦。就是說人間一天把你刺死了之後又活,活了又刺死,三百次,最輕的地獄比這個苦還苦得多。

“寒熱等無間”,有八寒地獄,八熱地獄等那麼多,還有最厲害的無間地獄。他的壽命,跟天上的壽命一樣。那要算的。這個《俱舍》裡每一個地獄他的壽命多少,都有算數字的。我們這裡就不必細算那些數字了,就是極長就是了,跟天上的壽那麼長。

那麼,我們略略地說一個等活地獄,說這個地獄的苦。最上層的地獄——等活地獄,就是說他死了之後涼風一吹,又活了。跟以前一模一樣。但是,活了之後又受苦,又死掉,死了又活。這是等活地獄,是最上的一層地獄。

還有一個黑繩地獄。他這個身體,給人家——就像木匠一樣的,木匠要做家俱,先把木料用黑的線先彈了,彈了之後,然後他鋸子鋸開來——他也是這樣子,把身上,先彈了墨線,彈好之後,然後拿鋸子把他一塊一塊地根據那個線把他鋸下來。這是黑繩地獄。那麼,下邊的地獄更苦。這是地獄苦。

 


由何當觀苦 自觀趣解脫 若不觀他苦 悲心無所出

父母在獄中 或墮於鬼畜 盼我救拔他 安可自受樂

“由何當觀苦,自觀趣解脫。”那麼,我們要觀苦幹什麼用?這個苦、苦、苦,一天到晚說苦幹啥呢?把人家弄得愁眉苦臉的。講講快樂的事情不是心情舒暢了。那有什麼好處呢,淨講那麼多苦?“自觀趣解脫”,這個講苦有很大的義利。自己觀苦的話,可以趣向解脫。厭離這個三有,就可以得解脫了。那麼,自己觀呢,觀解脫;觀他的苦,可以生悲心。假使說,反過來,他的苦你不去觀的話,“他受苦不關我的事”,也不去仔細觀察他受什麼苦,那麼,你悲心就無所出,生不起悲心來了。悲心什麼呢?救苦。人家有苦,你才是去救,有悲心嘛。人家不苦,你也不觀他的苦,你沒有知道他苦,那麼你怎麼起悲心呢?悲心起不來,菩提心也沒有。那就是說,成佛也成不了了,最多是個阿羅漢。

“父母在獄中,或墮於鬼畜,盼我救拔他,安可自受樂。”這些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父母,他在地獄裡受苦,或者在鬼道,或者在畜生道受苦。他父母總盼望兒子能救他。那麼,既然他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是他的孩子,應當有義務去救他。但是,我們不管他,管自己享受。這個我們的《五字真言》有:“不如鴉羊等”,也不如一個鴉——烏鴉,也不如一個羊。因為,烏鴉它老了之後,小烏鴉會報恩,把東西含過來給它吃,免得它去找食困難。羊,它吃奶的時候會跪下來,它是感到母羊養它,感恩。那麼,人如果父母都不管的話,那就是不如畜生。這個話就是罵人的話了。那麼,我們就不要做這個不如畜生的人了。那就是要起悲心,那就要觀他的苦。所以說,觀自己的苦,得解脫;觀人家的苦,起悲心,發菩提心,成佛了。這是所以要觀苦,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有人說,不要觀苦。不要觀苦,你自己解脫不了,悲心也起不了。那麼,你如何修行成就呢?那就不可能了。

所以說,我們在修行的人第一關,就是要觀苦。而且要徹底地觀,把一切的三界的苦觀得透了,要把那個最微細的行苦也觀出來,這個出離心才能生起來。否則的話,你受了一點苦難,你就想出離。等到你忘掉了,看到其他好的來了,又忘了。這個很現實的,我們以前在上海一個工廠裡邊,有一個燒飯的,他的家裡,本來是很融合的,後來他的妻子年紀很輕,突然死掉了。他就是天天哭,上班了之後,說兩句話就哭,兩句話就哭。對了孩子也說,“你母親沒有了,苦得很,苦得很。”不到兩個月,有人看他太苦了,給他介紹了個朋友。這個朋友一介紹,他什麼都忘掉了,高興起來了,這個是人的這個……那你說出離,出什麼離呢?都迷掉了。

所以說,世間上碰到一些違緣,他的苦,想出離,甚至於有些人想出家。但你出了家之後不穩當的。看到人家好的東西,好的、順的緣來了,他又不想出家了。所以,這個,並不可靠。真正地出離心發起,就是觀行苦。看到三界裡邊,一點點、絲毫的樂也沒有,純粹是苦。從頭到腳沒有一點可以樂的,那出離心才生得起。因為我們的人,總還有一個希望,世間上雖然他受的是很苦。但是,看到人家還是有快樂的。他自己苦不願意受,自己也沒有辦法解脫,感到沒有希望了,想出家了,想自殺等等。但是,萬一他有希望能夠享受樂的、好的環境來了,或者升官了,發財了,等等,他又忘記掉了。所以說,不觀行苦的話,這個出離心是不究竟的。那麼,不究竟的出離心,如果你出了家之後好好地修行,把行苦觀起來了,真的出離心來了,這個也可以。如果你出了家之後,悠悠忽忽地,也不修行,也不學法,真的出離心生不起。那你什麼時候退都有可能性。

我們海公上師經常說這個話,比丘登壇的時候,比丘尼一樣的,那個魔王大哭大鬧。怎麼?這個比丘,是阿羅漢的因,阿羅漢出三界的。那麼,比丘壇一登的話,他將來會出三界,魔王就管不了他了,魔王的人要少下去了。那麼,他非常之難受,氣得來地下打滾。魔王的妃子來了,“大王,你為什麼這樣子憂愁?”他說:“那麼多人,你看看,比丘壇一登的話,將來都跑掉了,我管不著了,我心裡很不舒服。”她說:“你不要著急了,他們現在看看是一股勇勁,將來他是不是真的能出離,還是問題。我們放長線釣大魚,等到他有一點點名堂的時候,我們把他一鉤,他不是鉤回來了。”

那麼,這些事情世上很多。才出家的時候很勇猛。兩年三年一過,東趟西趟的,什麼都修不起,那後來碰到一些緣,他還俗了。我就聽到一個年輕法師跑到美國去了。美國去,當然要靠山。一個老太太,居士,做他的護法。他的法,也弘開來了。最後聽說,這是人家告訴我的,真的假的也不敢說,但是總不會無緣無故這麼一回事。最後聽說,就跟那個老太太結婚了。這個事情,就是錢的問題,也是勢力的問題,地方勢力。那就是說,你出家當了一個法師,成了個大魚,一釣,把你釣上去了。你出離心不強的話,還不是不堅固。

苦的行相四個。一個是苦苦。苦苦講得最長。因為觀苦,所以要仔細觀。

 


丙二 苦無常

刹那生故,從緣生故,故無常。

一切法,它從因緣生的,因緣和合就生這個法。因緣是刹那刹那變的。第二個刹那,因緣散掉了,那麼,這個法也就沒有了。如果第二個刹那這個因緣還是能夠繼續下去,那麼,雖然第一刹那過了,第二刹那相似相續地還能保持它的那個原來的樣子,但是已經變了。我們這個人,根據現在的科學就說,人養下來之後,八年(不曉得多少年),身上的細胞全部都換完了。從娘胎裡出來的東西,已經一點也沒有了。那就是不斷地在換新的,那就是不斷地在變化。那麼,就是新的生出來,舊的是去掉了。但是,我們人看起來還是這個人,沒有變,相似相續。前面這個去掉的,壞掉的,跟後來新生的差不多,那個樣子差不多。所以說,看起來還是這個人。但是,如果你十年不見的話,畢竟看起來不一樣了。尤其是你老年之後,有個一二十年不見,頭髮白了之後,一看是認不到了。那麼,就是還在變了。就是變得是慢,肉眼不容易看。就像我們的鐘一樣的,你盯了那個鐘看,秒針是固然看到它動了,時針是根本不動,那個分針也看不出它在動。但是,過了五分鐘,分針就過了五格,過了一小時,那個時針也過了五格。它是在動的。那個變化,是小,我們看不出來,刹那刹那都在變。苦是無常。

 


丙三 苦空

他義之主宰無,故空。

這個根據海公上師解釋,“他義”就是環境。一切我們這個受環境影響,但是要看這個環境也是空的。那麼,就不受環境影響了。

 


丙四 苦無我

自性之主宰不成就,故無我。

本身這個補特伽羅是空的,沒有的。那麼,就是無我。

我們參考《俱舍》的 。《俱舍》裡邊有十六行相,我們抄了。10第一個是“無常、苦、空、無我”。什麼叫無常?“非常”就是無常,“待緣故”,因緣和合才現那個相。那麼,因緣不斷地變化,現的那個果相當然不是常的,也要變。

第二個,“苦”。因為是逼迫性。因緣和合不是我自己願的,是業煩惱造成的。你不要它來,它也偏偏要來,你想它去,它偏偏不去——逼迫性。那個自己沒有自在權的,逼迫的,所以苦。

“違我所見故空”,空是違我所見。無我是空那個“我”了。(缺)我所。所以分了兩個:空,無我。那麼,我所,就是環境了,那是環境包在裡頭了。那麼,這兩個是基本上相同的。

 


乙二 集諦四相
因集生緣

集諦的這個四個行相,就是“因、集、生、緣”。我們先看這個《俱舍》的。

 


集聖諦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如種理故因,等現理故集,相續理故生,成辦理故緣。譬如泥團輪繩水等眾緣和合成辦瓶等。

“如種理故因”,所謂因,好象種子生芽的道理一樣,這個果是從集生出來的,集就是像個種子,將來感的果,就是個芽。那麼,第一個是“因”。就是說集諦裡邊的煩惱好比種子一樣,能生出一切的苦諦的現象。

“等現理故集”,一個,我們說集諦,並不是一個因能夠完成它的果的。要很多的因素合攏來,一切因緣和合,才能夠現出那個果相。所以要“集”。集就是幾個東西合攏來的,因緣湊攏來的。

第三個,是“生”。這個生——按道理說,集諦講的因。什麼叫集諦?我們再說一下。煩惱跟造的業,是我們這個現實的這個世間的因。這個世間就是苦諦,整個的有情世間、器世間,都是苦諦。那麼,這個苦諦的因是什麼?集諦。那麼,這個集諦具體說,就是煩惱跟業。由煩惱的推動,造業,就感了這個器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增上果;有情世間,異熟果。這個前面都講了。不斷地集諦相續,是產生這個苦的、苦生出來的因。就是說能夠產生苦的最親近的因,就是集諦。

那麼,還有一個“成辦”。其他的緣和合之後。因為單是幾個緣還不夠,要所有的一切因緣全部和合了,這果才出來——“成辦”。

所以在集諦裡邊因、集、生、緣,就是這麼幾個內涵。

 


丙一 集因:猶如疾病,是生諸苦之因故。

那麼,這裡講“集因”,指的是煩惱。“猶如疾病,是生諸苦之因故。”病,一切苦從病上生的。那麼這個病就是個因,這是指煩惱,這是對的。

 


丙二 集集:猶如瘡疽,諸苦漸次漸次發生故。

“集集”,那個集,就是單是一個因不夠,還有很多的因要合攏來。“猶如瘡疽,諸苦漸次漸次發生故。”你一個瘡,就是病。既然生了之後,各式各樣的苦都會出來。那麼,這個業,很多,有引業、滿業,各式各樣的。但是,感的果都是一個。這個是“集集”。

 


丙三 集生:猶如忽被痛刺,諸苦猛烈生故。

那麼,“集生 猶如忽被痛刺,諸苦猛烈生故。”這說的是苦,當然不是真的苦。苦就屬於苦諦,這個“集生”就是說生苦的因,最近的因,親近的因,是產生苦的最親近的因。

 


丙四 集緣:猶如罪人之邏卒,守至死,有時更逼迫令其於三界中作餘緣之能作者故(今人稱為環境也)。

那麼,下邊是“集緣”了。“猶如罪人之邏卒,守至死,有時更逼迫令其於三界中作餘緣之能作者故。”環境。那就是這些,幫助前面的一些因素產生一些果的,是環境之類的東西。那麼,這是“集緣”。因為我們說少一個緣,果報就不生了。那麼,除了最主要的因素之外,還要其他必須的都要包在裡邊。我們以前講六個因。中間的能作因它的範圍最寬的,不但是有為法包在裡頭,無為法,凡是這個果出來不障礙它的,不但是對它有幫助的,乃至於不障礙它的,都叫能作因。那麼,就是說這個極寬。那就是“集緣”,你要生出一個果來,那是要牽涉到各方面的範圍。甚至於不妨礙你,也是一個產生它的因。所以這個“集緣”是比較廣泛的。這是這個集諦的四個相。

 


煩惱行相與過患

那麼,我們在這裡,就是說重要的,集諦集中在煩惱上邊。我們這個修行重點是斷煩惱,也是集諦裡邊的惑。要斷煩惱,決定要知道煩惱有什麼壞處。如果煩惱沒有壞處,你斷它幹什麼呢?如果煩惱的壞處極大,你知道之後,它要害你的,拉你下地獄的等等的,那麼,你如果不斷它的話,你自己願意受苦嗎?當然不願意。所以說一定要知道煩惱的壞處。那麼,它的害處知道後,那要斷它。斷它,煩惱是怎麼樣的,你要知道。如果你這個中煩惱是怎麼樣的都不知道,你要斷它,怎麼斷呢?我們講抓一個人,他是殺人犯,你一定要把他相片登出來。大家看到他是什麼形象,有什麼特徵,才好抓了。如果你沒有一個相片,也沒有什麼特徵,泛泛地叫人抓一個殺人犯,哪個是殺人犯?那個怎麼抓得到?所以說,煩惱的體相要知道。就是說它以什麼為體,什麼為依等等,都要知道。如何對治它,煩惱生起來如何對治它,這些方法要知道。知道它的過患,看它的過失,要把它當敵人看。這樣子才能斷煩惱。

那麼,煩惱的行相怎麼知道?這個,《廣論》裡邊介紹。

 


又如阿蘭若師雲:“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為過失,計為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為怨敵,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又雲:“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于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那個《對法》,就是《俱舍》 。最好學《俱舍》,乃至《俱舍》假使沒有學,《五蘊論》也可以。 《百法》、 《五蘊》都在裡邊。這個《廣論》都介紹的。我們現在《五蘊》學過了,《百法》也學過了,煩惱的行相知道了,要斷煩惱的第一個手續已經有了。不要像以前有些人他這麼說,“這個學了沒有用,我跟這毫無關係”——好象不想學。不想學,你如何斷煩惱呢?你要斷煩惱,第一把煩惱認識到。有些人就有受用,他現在就感覺起一個念頭,“這是什麼煩惱,它將來要起什麼後果”,等等,能夠自己知道。這個第一步,斷煩惱的第一步方法已經有了。當然還沒有斷掉了,第一是認識到了。認識到之後,知它的過患,然後再說斷的話。所以說,我們第一要把對法——《俱舍》,或者是《五蘊》都要學好。知道它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隨煩惱,它在心裡邊要起什麼作用。它起的時候,什麼情況起了之後,起什麼境來了,心裡動態一變,你就看是什麼煩惱,馬上就認得到。這樣子,認得到之後,它是煩惱,就跟它鬥。這是斷煩惱的簡單的一個說明。

(14A)那麼我們修行,就是斷煩惱。如果不斷煩惱,就談不上修行了。海公上師說一句話,他說:“學佛的目的就是斷煩惱,這是修行的一個總的原則性的東西。”這個後邊一句話,說得更厲害,“假使你修行不為斷煩惱的話,那麼就是在佛教內部的外道。”修行只講一些功能,什麼東西,對斷煩惱是不作意的呢,就是外道,我們就說是外道,這是海公上師這麼批判的,那麼實際也是這樣子。

另外一個,這是海公上師的話:“有的人修行只在境上看”,就是我今天修一個法,觀想觀不觀得起來,或者作一個法有什麼夢境等等,對這個很注意,那麼,對煩惱斷不斷呢,不在乎!這樣子的修行,也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說氣功師的修法就是觀這些東西,要看到什麼,要什麼功能:會治病、會出去——可以出竅,還有,等等。看到天上,看到什麼了,看了很多,到底看到什麼東西,他也搞不清楚,還以為看到菩薩、佛了,哪有那麼容易呢?這樣子對斷煩惱的事情不談,那麼永遠走不上正路,不是佛教。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真正的佛教,一定是總的來說,從根本的來說——斷煩惱下手,離開這個,也很簡單——就不是佛教。我們再高深的佛教,儘管也有觀修的很多方法,但是總的根子是斷煩惱,如果離開斷煩惱的總則的話,那麼一切都不是佛教,那個是外道。所以,這個分界線,也就是宗喀巴大師的黃密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斷煩惱的事情。可能是其他的宗派不太強調這一點,而宗喀巴大師看到一些流弊,就特別地強調這一點,就是斷煩惱是重點。

 


頌 初煩惱發生 次積業增長 若死若結生 于中相續等

  成流轉之因 由惑業二者 然以惑為主 若無水土潤

  業種芽不生 離苦亦無困 又雖無先業 新惑取後蘊

  貪瞋癡等惑 一一極可怖 貪如面入油 如蜂如魚等

  毒食刀上蜜 淫女軟賊等 瞋恚心粗猛 猶如不治火

  損害於自他 焚燒功德林 無明貪瞋等 壞自他壞戒

  衰損失利譽 鬥諍增惡死 他生墮八難 使我大憂苦

  住於我心中 以我作奴婢 驅我曆萬險 引我到深淵

  樂我亦損我 忍苦反受呵 如是煩惱怨 百倍世間仇

  世仇有等限 此仇常悠悠 善觀施對治 勿任此心遊

那麼我們說,“初煩惱發生,次積業增長,若死若結生,于中相續等”,這是說因集生緣。開始,煩惱起來了,慢慢,它積集,積集起來,一點點增長,就是集。“若死若結生”——若死,煩惱積集之後,造了業之後,死掉了,他投生了,下一輩子就結生,因集生緣,這個煩惱就是投生的一個原因。若結生,也是這個集諦的功能之一。“于中相續等”,從死有到中有,中有到生有,生有又造業,造業之後,又是老死,死了之後又作中有,不斷地流轉,成了流轉的因,“成流轉之因”,十二因緣的流轉就是從煩惱來的。

“由惑業二者”,這個流轉的因是什麼呢?煩惱造業。既然沒有煩惱,不造業,這個流轉就流不起來,這個輪子——十二因緣的輪子轉不起來的,那麼,這個輪子,推動它轉動的,就是煩惱、業兩個。

“然以惑為主,若無水土潤,業種芽不生,離苦亦無困。”煩惱跟業是推動我們流轉的因,等於說一個機——發動機,我們整個十二因緣流轉的這個輪子,它的發動機就是煩惱跟業,就是集諦。那麼,這個集諦裡邊有煩惱、業兩個,哪一個為主呢?煩惱為主。它的比喻就是說:假使這個造的業是種子,種子;煩惱就像水土,如果這個種子沒有水土去滋潤它,那麼這個種子,芽不會生的,那就是什麼?這個造的業如果沒有煩惱滋潤,等於焦芽敗種——煩惱是水,沒有水的種子就是炒幹了的,那是長不了芽的。

那就是說,如果煩惱斷掉了之後,就能出三界,阿羅漢煩惱斷了。無始以來造的業你能搞得完嗎?他們外道,印度一個外道——叫什麼外道?好象是露形外道,他也懂,他們因為也有些智慧,知道現在的受輪回的苦是以前造的業,那麼,這些業造得很多,要把它趕快受完,那麼他就拼命地修苦行,各式各樣的苦都把它受,就想把這一輩子的苦受完之後,下輩子就解脫了。這個理論上好象很對,但是實際上,你無始以來的業,你一輩子怎麼受得完呢?再說,你在受苦的時候,修苦行的時候,你煩惱並沒有斷,你又在造新的業,不斷地造新業,又感後有的苦,那你什麼時候能解脫呢?不可能!所以,外道的方式,儘管他也能夠悟到一點真理,但是他的方法錯誤,悟的真理不全面,所以他沒有辦法解脫。

那麼煩惱跟業的關係,就是煩惱是水和土,這個業的種子不擺在水土裡去滋潤它的話,是不會長芽的,所以說,煩惱是重點。如果煩惱斷了的話,“離苦亦無困”,就是阿羅漢了,離開三界,只要煩惱斷了之後,他的業再不會感果了,不會再受輪回的苦,不會受了,所以說,離苦的話,也沒有困難。

“又雖無先業,新惑取後蘊。”那麼這個是反過來說。縱然你把過去的業受完了,過去的業——現在就是過去世的業,已經受完了,沒有了,但是你煩惱沒有斷的話,“新惑取後蘊”,新的煩惱還是要造業,還是感後來的果,這個“蘊”就是下一輩子的果報。所以說,從這個裡邊比較,煩惱跟業兩個看起來,重點是煩惱,業還是次要的,煩惱是重要的,就是說,假使沒有煩惱的話,你就不感果;假使業沒有的話,煩惱還會造業,還會感果,所以說,這個重點還在煩惱。我們修行就不像這個露形外道——專門從業上下手,他們把自己修各式各樣的苦行,就是想把業受完,這個是徒然的——無義的苦行。而佛教裡邊,因為佛的智慧,他能夠把真正的道理看清楚之後,要從斷煩惱下手。

所以說,業報——當然,重的業報,障你道的要修懺悔法,不使它障道,而真正證了果的,他卻是願意把業受了,免得以後障住他的修行。這個就像我們以前的世高法師——安清,當時我們開始的初期的翻譯家。他是安息國的太子,他修行快成就了。他知道自己有命債,債主在中國——那個時候他已出家了,他也是太子身出家的——他就跑到中國來還債。他跑到中國來,長安這個地方,他跟店老闆說,他說:“今天出去要被人打死的,但是你不要把那個人抓起來,那是我的冤家,把我打死之後,這個冤就還掉了。如果把他抓起來,把他判死刑了,這個冤還還不清,以後還要拖下去。”這個店老闆不大相信:“這個出家人怎麼說這個話呢?”他就看看到底什麼名堂。

他出去之後,店老闆就跟到後面看,就看到安世高那裡——跑到一個地方,正在吵架,一個年輕人拿把刀,看到這個出家人來了,他眼睛特別紅,馬上一刀就把他殺死了。把他殺死了,這個店老闆一看,果然這個和尚說的話應驗了。當時他殺死之後,大家轟動起來了:“這個人你殺和尚!”要把他抓起來,這個店老闆出來了,他說:“哦,不要抓了,這個和尚說了的,他是還債來的。如果他抓起來之後,債還還不清。他已經說了,不要抓他。”這個事情就解決了。

這樣子,他死掉之後,還是投生到安息國,又做太子,又做太子身出家。出家之後,又到中國來還債。這一次他跑到長安之後,就碰到個老人。老人對他很客氣,接待他,這個老人是誰?就是以前那個殺他的青年,因為他們過去債已經還清了,就沒有仇了,看到安世高生歡喜心了。那個時候,有仇的時候,莫名其妙地看到他一股火的,一刀就把他殺死。那麼,債還清,就不一樣了,對他很好,招待他等等。

他又去住店。住了店之後,有一天跟店老闆又說,他說:“我今天出門可能會被人家打死,還是不要抓那個人。”那麼,他那天出去之後,就在路上走,後邊一個農民挑了一個重擔子,大概有什麼要事,急急匆匆地往後邊趕過來。剛跑到他後頭,這個擔子後邊擔的那個東西掉在地下了,那麼前面很重,一下子這個扁擔就往前面打過來,將好打在他頭上,也是一扁擔就打死了。那麼就出命案了,要抓起來,結果他是還債的,也就算了。

那麼,第三次又來,就是弘法。所以說,真正修行成就的,他是這個債還了算數,業債他不在乎。而重點注意的是要滅煩惱,煩惱是賊,非要跟它鬥不可。這個《廣論》裡邊就講了很多,如何跟煩惱鬥。煩惱出來之後,一定要認得到:“它是要害我的,無始以來地獄的苦、餓鬼的苦、畜生的苦,都是它造成的。這一次它來了,我不能讓它再放肆,決定要把它抓住,把它滅掉”,這樣子跟它鬥。那這個就是我們真正修行的重點在此,不像外道,從業上下手。業是力量也不大的,還了就還了,不還的話,你修懺悔法也消得掉。

“貪瞋癡等惑”(這裡是“感”寫錯了,大家改一下,“貪瞋癡等惑”)。這是煩惱。談煩惱,重點——我們學過《廣論》 、 《廣五蘊論》 、《百法明門論》,根本的煩惱——貪、瞋、癡、慢、疑,加上五個不正見,這是大煩惱。“一一極可怖”,這些貪瞋癡等,這些煩惱極可怕,是最大的冤家。

“貪如面入油,如蜂如魚等。”這個麵粉裡邊摻了油之後,那要把這個油從麵粉裡邊拿出來,是沒有辦法的。貪心,我們起了貪心之後,要從慳貪裡邊解脫出來——假使你貪著一個事情,執住了,要勸他不要貪的話,那絕對是困難的。我們說年輕人,如果兩個——男的、女的在談戀愛的時候,你給他講什麼出離,不淨觀,他聽不進去,你如果把他的那個物件奪過去了,他跟你拼命的。一些流氓阿飛,他們的武鬥、殺人等等,很多是為了這個事情,也有為了賭博的,也有為了女人、物件的,等等,這是貪心一起,是沒有辦法拔掉的。

“如蜂如魚等”,蜂,就是說,吃那個蜜了——這個蜜,我們抓蜂子的這個蜜,都是用膠水粘住的,你一吃的話,就給粘在膠水上,那就跑不掉了,但是,它為了貪這些蜜,它情願粘住。那麼魚也是一樣的,為了吃一點小小的魚餌,就把嘴給人家鉤住。這都是貪一點點東西,就是把生命都犧牲掉了。

“毒食刀上蜜”,毒食,這個東西是有毒的,味道似乎是很好,但吃下去就七孔流血,中毒而死。那你貪這一點味道,一會兒就死掉了,這個也是划不來。“刀上的蜜”,你去吃刀上的蜜,把舌頭要割斷。這些也是一個愚癡的事情。

“淫女軟賊等”,或者貪那些淫女,或者貪什麼軟賊——這個賊不是硬的,軟的——名聞利養,《大智度論》裡邊有這句話:利養如賊,壞功德的根本11。這是軟的賊,不是拿刀槍要你命的賊。這些賊是名聞利養,是壞人的功德的,等等這些,都是貪心的物件。這是說貪的害處。

“瞋恚心粗猛”,這個瞋恚的心,又粗又厲害。“猶如不治火”,不治火就是不能救的火,就是森林的野火,這是救不住的。以前我們大興安嶺燒火,燒了一個多月,救不住,只有燒完為止。這個瞋心起來也是這樣子,你要勸也勸不住的,只有瞋心發完了就算數。但是,這個不治火卻是破壞得厲害,把自己的功德燒完了。

“損害於自他”,不但害自己,也害他,瞋恨心起來要斷人命。對自己來說,你假使過去有很多的功德,或者做了很多好事,這個瞋心一起的話,全部燒完,還得下地獄。那麼瞋心是更厲害了,貪還是文明一點,瞋就是粗猛的。“無明貪瞋等”,“無明”,就是癡,癡就是貪的根本,貪瞋總是從無明來的,無明一斷,貪瞋就沒有了。無明、貪、瞋、癡這些東西,不但是破壞自己,也破壞人家。

這個我記得海公上師說過一個公案。他說無明比較細看不出來;但是貪瞋從無明來的,有貪、有瞋就顯出有無明。過去有一個人——就在《講記》裡說的吧——他去參訪一個禪師,他是很恭敬地給他磕頭、頂禮,結果反而罵他一頓。他問禪師:“什麼叫無明?”那個禪師無緣無故地把他痛駡一頓,一直把那個人罵得大發脾氣,這個禪師說:“這個就叫無明。”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無明是很微細,你看不出來,但是無明的表現,就在貪瞋裡邊表出來了——現在你瞋心來了,那就是無明在裡邊起作用了,那你說無明無明,就是這個東西。我們老修行也經常說:“這個人無明火很大”,脾氣大——無明大,就是(笑)。那無明就是說從瞋裡邊表現出來,也有從貪裡邊表現出來,那假使不表現的時候,就看了沒有東西一樣,實際上它隱在裡頭。

“壞自他壞戒”。破壞自己,自己有了貪瞋癡,當然是功德沒有了,造了很多的罪,後來要受苦了——當下要受苦,後輩子還要受苦。壞他,你作了,自己煩惱,也惹起人家的煩惱,把他的那個功德也燒了——假使他瞋心起了,功德也燒了,將來下地獄了,那不是壞他嗎?壞戒,有了貪瞋的話,就會壞戒。我們說,很多人,他壞戒並不是說他願意破戒,就是當時這個環境造成的煩惱熾然不可收拾,他才壞戒了。所以說,這個壞戒,主要是煩惱,沒有煩惱的話,每一個人,他自己不會願意作這個壞事,作了壞事就壞名氣了,就不好聽了。尤其是佛教徒,出家的,哪一人願意受這個壞戒的惡名字?很難聽的了。但是,壞戒的是不少,就是煩惱起來之後,他就止不住。

所以說,平時對煩惱應當要嚴峻地對待,不要把它發展。這一點我們經常說的,也是煩惱一起來,你不一定——當然,你是凡夫,不能把它斷掉,要把它降伏也不一定容易,那就是說,把煩惱的過患要好好地看,煩惱一起來:這是貪,貪心起了之後,有什麼害處,什麼害處——把這個害處跟貪心聯繫在一起,每一次要出來,就把它罵一頓:“這是害處,害處!我決定不能聽你的話,決定不上你的當”,這樣子一次一次地,每一次出來,這樣子給它聯繫起來,它的力量就會弱下去。如果它出來之後,你自己止不住,就聽它的話去做壞事了,一次、兩次做,滾雪球,越滾越厲害,將來貪瞋弄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就會破戒。所以說,一定不能放鬆,讓它去發展,一定要把它抑制住,能抑制多少抑多少,這樣子下去的話,一次次搞,即使它沒有斷掉,它的力量會衰弱下去。這是慢慢地損壞它的力量,你一時斷不了,把它損(缺)——它力量不大,你可以止住它,力量太大了,你止不住了,所以,這些呢,斷煩惱的一些方法,一定要自己抓住。

“衰損失利譽,鬥諍增惡死,他生墮八難。”有了煩惱的話,一切受用都要衰損、衰退了。本來是大富的,會窮下去;本來是高官的,會給人家貶下來;本來是身體很健康的,會衰弱下去,等等,衰退。“失利譽”,這個在《廣論》裡邊就是說,它是這樣說的:以前對你有利的人,因為起了煩惱,失去信用之後,他就不相信你了——是這麼一個解釋。“鬥諍”,有煩惱當然鬥諍。“增惡死”,鬥諍增加你的惡行,最後甚至於會死掉,這個是——互相鬥爭麼,不是死掉了嗎?那麼這一輩子死掉了就完了嗎?也不完,“他生墮八難”,將來投生的時候一般都在不好的地方——“八難”。八難包括有三惡道,即使不是三惡道的話,那在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不能修行的地方,都是最苦的地方——“三塗八難”,不是我們在念顯教裡的功課本裡經常說起的,這是不好的地方,不能去的地方。如果你煩惱熾盛的話,現輩子受了很大的苦,將來還要墮八難去,那就是很麻煩的事情。“使我大憂苦”,煩惱起來之後,使這個人生極大的憂苦。假使偷盜的賊,他就是,他搶劫成功了,但是他是不是很放心地享受呢?提心吊膽的,就怕哪一天抓住了會槍斃去,不會很舒服的。作了壞事的心絕對不坦然的——大憂苦。

“住於我心中,以我作奴婢。”這個煩惱,它住在我心裡邊——煩惱,是心所法,在心裡邊的——它住在我心裡邊,我接待它,等於說是旅館,開了個旅館,它們來住,該要感謝我了,但是,它不感謝我——“以我作奴婢”,它要我聽它的話,它要什麼,非要迫使你去做。

“驅我曆萬險”。為了要滿足煩惱的要求,一切為難的、艱險的事情都趕了你去做。因為要滿足煩惱的要求,什麼危險,乃至殺人、搶劫,這些都是最危險的事情,抓住就槍斃的,但是,貪心起了,他就會做,瞋恨心起了,也就會戰爭。戰爭大家都知道,你衝鋒陷陣的時候,對面機槍一掃,你命就沒有了,但是,為了煩惱的話,他還要去幹。

“引我到深淵,樂我亦損我,忍苦反受呵。”這個帶領我到最危險的深淵裡邊去。這個煩惱叫你走的地方不是好地方,將來你墮了三惡道,就像深淵裡邊一樣。“樂我亦損我”,有的時候,煩惱使我快樂;有的時候,也使我倒楣。那就是說,海公上師打個比喻:你以貪心發了財,那是很高興,但是,因為發財之後,你被人家抓住了,槍斃了——“亦損我”,結果還是倒楣。

“忍苦反受呵”,這個,《廣論》的解釋是不一樣的,這個我們是根據《廣論》講。這個煩惱是不能忍,我們說,我們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要修忍辱的——“忍辱第一道”,什麼都要忍下去。我們不是講過那個辯經院校長,他說,一個人修了五百萬的大頭,五百萬的什麼空行母的咒,結果,他因為心裡還是想著世間法,不想修行……。那麼,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一切出家人,“忍辱第一道”,一切苦都要忍得過去。

但是,煩惱的那個命令,你卻不能忍,這不是可忍的地方。煩惱它要叫你怎麼樣子做,怎麼樣子做,不能忍受它。其他的事情,忍辱是功德,你忍受煩惱的話,卻是應當受到那些大師的呵斥的——本來忍辱是好的德行,但是對煩惱講忍辱的話,是該受呵斥的,這是不應當忍的地方。所以說,我們要看物件,在世間上一切事情要忍,但是對煩惱不能忍,你煩惱來了:“我對你忍辱,我聽你話就算了,不跟你鬥了”,這個就糟糕了,對煩惱不講價錢了,這個非鬥不可,你死我活的鬥爭,不能忍辱。所以說,你對煩惱忍辱的話,一般的大師、正士就要呵斥你,這是該受呵斥的人。


“如是煩惱怨,百倍世間仇。”所以說,從這裡這樣子看,煩惱這個冤家是幾百倍地超過世間上的仇人。世間上的仇人,“世仇有等限,此仇常悠悠 。”世間上的仇人,報了之後,一期報了就算了,最多是一輩子受苦。而這個煩惱的仇卻是無始以來沒有停的,無始以來受了它的害,地獄裡邊不曉得去了多少次,現在好容易做人了,還在想跟了煩惱走,還在想往地獄爬,這是愚癡極點了,就是認不到它的厲害了。所以說,我們要知道煩惱的過患,決定要多看些經,如果你不看經,你怎麼知道煩惱有那麼多的壞處呢?這些東西除了佛的智慧,哪個又講得出來呢?所以說,有的人就是說:“一句阿彌陀佛,你經不要看了,去念去”,那這些心你怎麼生起來呢?這些心都是佛的教授、教誡裡才得到的,你這個“阿彌陀佛”一句,你哪能知道這些微細的道理呢?這些道理沒有,你生西方可不可靠呢?所以說,我們這樣去看呢,要多聞,凡是佛弟子一定要多聞,把佛的那些教授、教誡容納到我們心裡,才能夠起修行的作用。這個煩惱的仇“常悠悠”,沒有了期。

“善觀施對治,勿任此心遊。”那這樣子看了之後,你好好地觀察,要對治煩惱,不要讓這個心跟了煩惱去跑。

那麼,就是強調在集諦裡邊重點是這個煩惱。煩惱是我們一切受苦的因,那麼也是我們真正要對治的物件。我們一切世間上的仇人都不是真正的敵人,真正的敵人就是煩惱。世間上的仇人我們要忍辱,那個那一次辯經院的人不是講了,他那個老修行,敵人來了,他打仗去了,他不能忍辱了,他還有這個世間的觀念,什麼東西不能人家侵犯。這好象在世間說是很好,在佛教裡去說,你既然是修行人了,怎麼打仗去了呢?起瞋恨心跟殺人——打仗要殺人的,那你這個忍辱心沒有了。世間的仇怨要忍辱。

我們記得還有個長生太子,他的父親是給一個國王殺掉的,他是好容易在大臣幫助下和他母親兩個逃避出去了。後來,這個太子長大了,幾乎也給他殺掉,好容易死裡逃生。長大之後,他這個人很聰明,他去到王宮裡去做事。這個國王,對他——很聰明呢,很欣賞他,做了國王很貼近的侍者師。有一次,國王帶他打獵去。打獵去,這個國王疲倦了,他說:“我要休息一下”,叫他在旁邊守衛 。這個太子,他父親給國王殺掉的,這個仇是不共戴天的仇,那麼他睡覺了,正好可以報仇。他劍拿出來之後,卻想起忍辱的事情,沒有殺下去。

這個就是佛教讚歎的事情了。我們對世間的仇是不要去報的,因為他害你,是煩惱指使他害的,如果沒有煩惱的話,他也不會害你,那麼真正的仇人,是煩惱。所以,我們真正的修行人,不共戴天的仇就是煩惱,對煩惱不要客氣,對煩惱客氣該受呵斥的。對這個世間上的冤家,就不能起瞋恨心,一起瞋恨心,你該受報的。因為他還是一個有情,一切有情都是父母,都要度的,是我們發了菩提心都要救度的眾生之一,怎麼可以起瞋恨心呢?所以說,我們把敵人,就要分清敵我,這個要搞清楚:真正的敵人是煩惱,其他的都不是敵,都是我、都是我們要度的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不是敵,這個要搞清楚。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