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20:32:14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20:31:53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21-1講)

CD(上)共下士道 8-6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現在講十惡業裡面的貪欲,第八者貪欲,貪欲的部分。十惡業裡面的第八者貪欲,和我們一般三毒煩惱的貪瞋癡的貪是不同的。如果講到三毒煩惱貪瞋癡的那個貪,它的範圍很大、很廣,不一定是十惡業裡面的貪。十惡業裡面的貪,是貪心裡面較為強烈的,而且是反覆的去思惟的,甚至於去決定說我絕對要獲得別人的東西,我絕對要獲得別人的財產,屬於類似這種非常強烈的貪欲,這才是十惡業裡面的貪,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分清楚。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一切的貪瞋癡就是十惡業裡面的貪,那是不一定,所以在此說到第八者貪欲。貪欲也同樣的有所謂的事、意樂、加行、究竟,有分四者。

貪欲。事者,事的部分就是要貪的內容,要貪的內容是什麼?謂屬他財產。屬於別人的財產,這是事的部分。意樂分三,想者,意樂又可以分三者,想、煩惱、等起。想就是謂於彼事作彼事想。知道他人所擁有的錢,是錢;他所擁有的黃金,是黃金,第一就是想。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第二,煩惱的部分,就是三毒隨一。依由貪心而產生十惡業裡面的貪欲,這是有的。依由瞋心而去發起十惡業裡面的貪欲是什麼呢?就像為了報復,所以我必須得到他人的財產,於是慢慢對他人的財產而產生貪念,最主要的意樂是由想要報仇的這種瞋恨心所發起的,所引發的一種貪欲。癡心就是由愚癡、邪見所不了解而產生的一種貪欲,所以這此說到了「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等起者,謂欲令屬我。也就是它的動機是什麼呢?想要變成我的這種想法,希望別人的財產變成我的,的這種想法。它的加行就反覆的去串習這種想法,所以加行者,謂於所思義,正發進趣。正發進趣就是反覆的去想,因為反覆的去緣取別人財產的緣故,所以我們就會發起究竟。究竟者,究竟是說:「於彼事,定期屬己。」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也就是緣他人的財產,已經決定、我絕對要得到這個東西,我絕對要獲得,這個東西絕對要成為我所擁有的,當我們下定決心,決定要成為自己所擁有,那就是圓滿十惡業裡面的貪欲了。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而且不只是事、意樂、加行、究竟四相必須圓滿以外,如果要促成十惡業裡面的第八者貪心圓滿的話,還須要五種的煩惱。那五種呢?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比如對於自己的財產要有貪著,並沒有放棄。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想要累積自己的財物,也就是所謂的不滿足,要有種不滿足的感覺,不只是對自己的財產不滿足以外,已經累積了許多財產,還不感到滿足,這是第二。

三有饕餮心,有饕餮心也就是,我是真正的從心歡喜他人的資財,得到他人所擁有的財產,所以在此說到,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四有謀略心,所謂謀略心就是一種期望、一種願望,這個東西那時候會變成我的?希望這個東西趕快變成我的,的這種期望心,所以第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也就是這個東西變成我的話,有多麼好啊!為什麼不能呢?的這種想法。以藏文直接翻譯過來,而不是說他人所有的財產都變成我的,不是!因為在裡面的這個貪欲,不一定要緣他人所有的產生,也可以緣他人個別的東西,所以不一定要緣他人所有的產財。所以藏文直接翻譯過來就是,他人的東西變成我的,有多麼好啊!為什麼不能呢?的這種想法。

五有覆蔽心,覆蔽心的意思就是不知道貪欲心的過患,覺得貪欲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所以不會出離貪欲的,要有這種的覆蔽心,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所以要成為十惡業裡面的第七者貪欲的話,必須上述所說的五種心,不只是需要事、意樂、加行、究竟以外,還需要上述的五種心。如果沒有的話,只是變成貪欲而已,並非是十惡業裡面的第八者貪欲,所以這個區別我們必須了解。

瑜伽師地論中,於十不善,俱說加行。《瑜伽師地論》裡面有說到,在十不善都有說到加行的緣故。所以光是貪欲,光是貪心並不一定會成為十不善、十惡業裡面的貪欲,因為貪欲要有加行,這個加行的意思就是反覆的去想,反覆的去思惟,而去增長貪心。什麼樣的貪心並非是圓滿貪欲呢?什麼樣的貪心並非是十惡業裡面的貪心?所以在此又說到了。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云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僕使,如我所欲。像是這種的想法。又於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想要獲得別人的妻子、飲食等所有的財物。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希望他人能夠了解到,我修善法的這一面。

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眾弟子,供事於我,得衣食等。或是這種想法。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當生猛利,遍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同梵行者,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如果這些種種的想法,它是貪欲,但並非是在此所說的圓滿貪欲。但在這些想法當中,具有事、加行、意樂、究竟,再加上上述所說的五相的這種貪相,那就能夠圓滿貪欲了。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現在講十惡業裡面的第九者,瞋恚心的部分。如同十惡業裡面的第八者貪欲和一般的貪欲不同般。同樣的,十惡業裡面的第九者瞋恚,和一般貪瞋癡的瞋也是不同的。它也需要事、意樂、加行、究竟,也須要心相五種圓滿,才有辦法去圓滿十惡業裡面的第九瞋恚。一般的瞋恚心是不需要的,一般的瞋恚心只要我們生起,那怕絲毫一點點、一剎那的這種想要傷害他人的心,就足以成為瞋恚了。可是要足以成為十惡業裡面的第九者瞋恚心,要許多的因緣,所以在此說到了,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四者。

首先先看到事、想、煩惱等。這三事如同之前在粗惡語的時候有說到。粗惡語的時候有說到,事、想、煩惱。在此的瞋恚的事、想、煩惱是一樣的。事就是要瞋恚的對象,是必須能夠引發恚惱的有情,這是事。想,就是如同之前在粗惡語的時候有說到,我要傷害的對象就是他的這種想。煩惱也是一樣的,三毒隨一。

它的動機的等起是什麼呢?就是想要,無論是打、殺、縛,或者由其他的因緣,讓他耗失財產等,總言之任何損惱他人的行為,任何傷害他人的行為,的這種想法,這種的動機,都是在此的等起。等起者,樂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加行就是反覆的去想如何傷害別人,反覆的去想傷害別人的這個想法,反覆的去串習它,反覆的去想它,這是瞋恚的一個加行。

究竟就是不只反覆想以外,最終已經決定了,我絕對要傷害他,我絕對要給他好看,給他顏色看,這是究竟的部分,所以在此說到了: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同樣的要圓滿第九者瞋恚心的話,也要有五種心相,才能圓滿,否則不會圓滿。

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第一憎惡心就是說,為什麼要損害對方的這個因緣,所以在此的損害相,應該說是損害的因。對於這個損害因,以及與此因相相同的法相,都記得很清楚,如是的執著,如是的執取,所以在此說到「隨法分別故」,在此的分別是執取的意思,也就是說我為什麼要傷害他,因為他曾經什麼…等等,或者是為什麼要傷害他的理由,它那個因緣,以及與此相同的內涵,執取的緣故,把它記得很清楚,這個叫憎恨心。這是第一者。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在此的不饒益就是損害的意思,對於損害無法堪忍的意思是什麼呢?他今天想要造成傷害,一定有它的因緣,對那種之前的這些種種想要促成損害的因緣,他沒有辦法忍受,於是就會讓自己找藉口來傷害別人。所以對於傷害的因緣,促成傷害的這個因緣,也就是所謂在此的不饒益,他沒有辦法去忍氣吞聲,來讓自己忍受,他已經到無可奈何的情況,或者他無法忍受的情況,所以叫不堪耐心。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而且這種的瞋恨,這種的怨恨,要反覆的去想,反覆的去思惟它。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要如何的去傷害他,也不能說是一種計劃,應該說是,以藏文直接翻譯過來。在此的「何當」每當我們在《廣論》裡面看到「何當」這兩個字的話,以白話文應該是這麼說的,如果他被捶打的話有多好,為什麼不能呢?的意思。或者當我們看到「何當殺害」,以藏文直接翻譯過來,中文的白話文應該這麼解說,如果他被殺的話,為什麼不行?他被殺的話,有多好?應該是這樣的解說方式。所以在此的謀略心,不一定是一種計劃,而是一種想法或是一種祈願,如果他被傷害,或他被捶打,或被殺害的話,為什麼不行呢?有多好呢?的這種想法。

五有覆蔽心,就是對於瞋恚的過患不知道,不知羞恥瞋恚,以及想要出離瞋恚等,所以第五有覆蔽心,謂於瞋恚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僅成損害心者,所以要圓滿第九瞋恚,必須上述所說的,事、意樂、加行、究竟四者以外,還有圓滿上述所說的五相。如果僅是損害心,想要傷害別人的心,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也就是他人對我現在正在做,或者是已經做了這些傷害了,所以我也要同樣的以牙還牙,來報復他的這種想法,這是一般的損害心,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如果沒有圓滿上述所說的這些種種因緣,只是一般的損心而已,它是一種損害心,他不會促成十惡業裡面的第九者瞋恚。因為十惡業裡面的第九者瞋恚的力量,是比損害心還要來得更加的強大。

現在講到十惡業裡面的第十者,我們一般所說的貪瞋癡裡面的癡,但是它不是很單純的癡而已,不是三毒煩惱的癡而已,而是三毒煩惱裡面,癡裡面的最為嚴重的邪見。邪見又可以分兩者,一個叫增益的邪見,一個叫減損的邪見;一個是有添增的,一個是減損的。什麼叫添增和減損的意思?增益和減損的意思就是說,把有的看成沒有,叫做減損;把沒有的認為是有的,這個叫增益。所以看不清楚實際狀況叫做顛倒執,這種顛倒執本身又可以分,把有的看為沒有,沒有的看為有,所以又分增益和減損兩者。在此的邪見,最主要針對於減損一種顛倒執而去作解釋的。所以不是貪瞋癡裡面,癡心這麼單純而已,還要更加的複雜。要圓滿這個邪見要有很多的條件,在此我們可以看到,第十邪見部分又可以像之前所說的具有事、意樂、加行、究竟四者。

128頁)邪見。事者,邪見的內涵是什麼呢?謂實有義。他要誹謗的對象是,在現實上已經有的,在現實的內涵上是存在的東西,這是邪見要去誹謗的內容,誹謗的對象。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意樂可以分三者,想、煩惱、發起這三者。想的意思就是「於所謗義作諦實想」。所謗義作諦實想的意思,就是要誹謗的對象,像是業果來講,這是它誹謗的對象。誹謗的內容是什麼呢?沒有業果,所以這是所謗義的意思。沒有因果是所謗義,沒有因果認為這是正確的,這是真諦,這是無誤的,的這種想法,就在此的第一意樂的想,所以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所謗義就是沒有業果的這個內涵,或者沒有三寶,沒有前後世的這個內涵,作諦實想。這是第一者。

第二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煩惱又有分三毒隨一,依由貪心而產生邪見,瞋心而產生邪見,癡心而產生邪見。癡心部分我們就不多作解釋,因為這個我們可以了解。至於貪心產生邪見,就是很堅持自己的傳統思想,或者堅持某人的見解,因為對某人偏好的關係,所以無論他說什麼我都相信,而產生的邪見,這是一者。或者是因為想要排斥某人,所以他所說的剛好完全唱反調,於是產生了邪見,由癡心所產生的邪見,所以叫三毒隨一,煩惱者是謂三毒隨一。

它的動機是什麼呢?等起者,謂樂誹謗欲。想要破壞或者是誹謗的意思。加行者,即於所思策發加行,加行的意思就是反覆的去想這個內涵,反覆的去思惟,把有的東西想成沒有,反覆的去思考,反覆的去串習。此復有四,謂謗因、果、作用、有事。要誹謗的內容有四者,第一因、第二果、第三作用、第四有事。先講因者的部分。

誹謗因者,謂云無有妙惡行等。沒有所謂的善因、善果,沒有所謂的惡因、惡果,沒有所謂的善和惡,世間上要作什麼就隨心所欲的去做就好了,善惡的因緣這是胡說八道,有這種的誹謗的話,就是誹謗因。

誹謗果者,謂云無有彼二異熟。你做好事也不會感得好果啦!做壞事也不會感得壞果啦!果根本就不存在,因根本就不存在,怎麼會有果呢?以這樣去誹謗的話,就是誹謗果的部分。

誹謗作用分三,誹謗殖種、持種作用者,謂云無有若父若母。這個意思就像是說,我們被胎生的話,我們如果是胎生有情,應該是被父母所生,因為是胎生有情。可是他卻覺得這一切都是造物主創造的,我們並非是真正由父母所生,我們是由造物主直接創造的,一直這樣堅持誹謗自己沒有父母,或者由其他因緣來誹謗,我不是被父母所生等,這是一者。  

第二、誹謗往來作用者,什麼叫往來作用呢?就是沒有從前世來,以及往後世去,沒有這種前世今生,這個都是胡說八道,這叫做誹謗往來作用,所以在此說到,謂云無有前世後世。誹謗受生作用者,謂云無有化生有情。這世間上怎麼會有化生有情,這是不可能的等等。謗實有事者,謂云無有阿羅漢等。也就是沒有解脫,解脫是不可能有,這是誹謗的內涵。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對誹謗的內容做此決定,就是如此的這種決定心生起,這也需要具有五相圓滿。那五相呢?此亦由於五相圓滿,謂具五心:一、有愚昧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對實相完全不了解的這種愚昧心,這是第一,如果你內心裡面相信是有前後世的,你只是嘴巴說沒有的話,這並非是邪見,這是謗法。如果你內心裡面產生疑惑的,但是顧及到面子的問題,或者什麼等等,而說沒有的話,這也不是邪見,因為邪見是要從內心面要產生真正的決定。所以要形成十惡業裡面的第十者邪見的話,要對實相真的不了解,而不是像是疑惑的狀態,或者是已經知道,只是嘴巴說沒有,或者口是心非的狀態,並非是如此,而是對實相真的不了解,這是第一者。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而且有這種偏向喜愛行惡的行為,這是第二者。三、有

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第三者就是,好好跟他講道理的話,他不想聽,他就是堅持自己的意思,觀察都不會想要去觀察者。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他覺得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這些都是不需要的,有這種想要誹謗的心態,或者是想要失壞善行的心態,這是第四者。五有覆蔽心,謂由邪見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

此五若缺,則不圓滿。這五者如果沒有具足,並非是第十者邪見。雖其邪見復有所餘,然唯說此名邪見者,邪見有分很多種,如同之前所說有增益的,所謂增益就是把沒有看成有的,和有的看成沒有的,但是在此為什麼只有十惡業裡面的第十者,我們把它取名為邪見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因為這個邪見,它所帶來的破壞力,是非常強大的,因為一旦有十惡業裡面的第十支邪見,他就會覺得說他可以隨心所欲,要怎麼樣作壞事都沒有人管得著呀!會有這種的危險。如果一旦他的思想上根深蒂固,真的是這樣認為的話,這個人就真的隨心所欲的去做壞事情,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因為這是非常嚴重的緣故,所以把十惡業裡面的第十者,才取名為邪見。其他增益等等,雖然它也是邪見,但我們會多添加兩個字,叫增益邪見,而不只是單純說邪見兩個字而已。所以一般在佛教界裡面,我們聽到的邪見這兩個字,一般我們大家就會普遍認為,是十惡業裡面的第十支邪見。

其中,也就是在十惡業裡面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殺生和粗語是由瞋心來圓滿究竟,雖然它等起的時候,會由三毒隨一的意樂而去發起,可是在究竟的時候,由「瞋心」去圓滿究竟。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三毒起,唯貪究竟。偷盜、邪見以及貪欲這三者,由三毒起,但是究竟的時候,由貪心去圓滿究竟。妄言、離間及諸綺語發起、究竟,俱由三毒。妄言、離間、綺語,發起的時候,還有究竟的時候,都由三毒隨一來發起及圓滿究竟。邪見由其三毒發起,唯癡究竟。邪見發起的時候,是由三毒隨一,可是圓滿的時候,唯有癡心去圓滿究竟。

此等之中,思唯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三,業道非業。在此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業,什麼是業道。宗大師在此有說到,業道的理由,因為「思行處故」所以是業道。什麼叫思行處故呢?就是這個動作產生的原由,由這個動作產生的原因,所以思的動作產生的原由,思的動作產生的原因的意思是什麼呢?一切的動作都是來自於身語意三者,身體有身體的動作,語有語的動作,意有意的動作,所以身的動作叫做身業,語的動作叫做語業,意的動作叫做意業。

可是在意裡面,真正具有這個動作者,是什麼?是思的這個心所,而並非所有一切的意識都具有這個作用。就像什麼呢?並非所有一切的意識,都是感觸的作用者,唯有受的心所,才具有感觸的作用者,感受的這個作用者。同樣的,並非一切的心所,都具有促成意識緣境的這個動作、作用者,唯有「思」才有。所以如果我們講到意業,唯有「思」的心所才是屬於意業。所以在此說到「思唯是業」,因為以心的業、心的動作持有者來講,具有這種動作的作用者,是只有「思」的心所才有。

思並非業道的原因是,思並非是思所行處,思並不會因為自己的關係,而去產生這種的動作,它是不會的,所以思是業,但是非業道。可是身語這兩者,是業也是業道的原因是什麼?身業它是身的動作,所以叫做身業,身業它也是思行處所的緣故。思行處所也就是說,像是殺生來講,我們身體會造成殺生的動作,這是因為有一個思,想要這樣去做,所以思有去緣,想要讓身體促成這個殺害的動作,所以身業也是業道。為什麼呢?因為身業,身體的這個想要殺生,正在殺生的這個動作,是思行處所。思行處故,所以是業道。  

貪欲、瞋恚、邪見,這三者只屬業道,並非是業。為什麼是業道的原因,如同剛剛所說的,是思行處故,也就是貪心它就是反覆的想要去佔有別人的財物,所以心的動作緣什麼樣的內涵,反覆的去緣他人的財物,所以他是思行處故,所以貪欲等是業道。這部分應該不難理解。

為什麼貪欲、瞋心、邪見並非是業呢?因為它不是動作、作用的持有者。每個心所都有不共的作用,像思的作用來講,就是讓心去緣境的這個動作,它具有這方面的一個,好像政府都有不同的政府機關,每一個部門都有它的專業。同樣的道理,一個心王,與它相應的每個心所,都有它每一個不共的作用。像感受來講,它就是具有讓我們可以感受的作用。那思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促成心,發起這個動作的作用。因為貪欲,不是這種作用者,瞋心也不是這種作用者,邪見也不是這種作用者,所以它是業道,但並非業,是這個意思。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