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09:32:35
學習次第 : 初階

菩提道次第修學  濟群法師

如何念死無常

   對於死亡這樣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為什麼觀修不起來,也無法產生迫切感呢?是對死亡無所畏懼嗎?顯然不是。那麼,原因何在?
  

我們的內心世界蘊藏著各種心理因素,各種心所你方唱罷我登場。但當其中某些心行佔有壓倒一切的優勢時,其他心理便少有活動機會。即使偶然出現一下,也是浮光掠影,雖有若無。對於凡夫來說,佔有強勢的心理力量無非是貪、嗔、癡煩惱。比如貪,我們對財富、感情、地位的貪著是如此強烈,從而使我們忽略了對死亡的恐懼。
  

念死,就是要通過各種因緣將生命原有的對死亡的警惕調動起來,將這個被我們邊緣化的念頭提到核心位置。《道次第》中,宗大師提出了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定,以此幫助我們生起對死亡的緊迫感和恐懼心,如救頭燃般精進修行。佛陀在世時,也時常要求比丘們念死無常,如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中就有念死。而修不淨觀及塚間住,目的同樣是為了念死。前者是從理論層面思維,後者是從直觀感受契入。
  

我們知道,世間已有無數人先後去世,而今天在世的人們,也將陸續離開這個世界。就在我們思維、說話的當下,正有人在走向死亡。雖然我們今天有幸活著,但誰也無法保證死亡何時降臨。即使一生從未遭遇病痛和意外事故,也會有壽終正寢的那一天。所以說,死亡是一定的,而死期卻是不定的。如此,從種種角度不斷思考,將思維焦點聚集在這個念頭上。當然,念死不是為了念而念,而是以此為修行服務。念死,還可有效減少人們對現世的貪著。如果隨時作好死的準備,世間種種誘惑就很難干擾我們了。因為一切執著和追求,在死亡面前都顯得如此蒼白。
  

 我們的行為,取決於各自的心行基礎。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由心念推動著前進。修學佛法的過程,是不斷培養正確心行的過程。但以這些新生力量抵擋無始以來形成的凡夫心,很難立即奏效。就像播下的種子,不可能立即長成大樹。我們現在聽聞的佛法,正如剛播下的種子。而思維的過程,則如不斷為種子澆水、施肥。所以,念死還須持之以恆,唯有不斷思維、觀修,才能將這一心行鞏固下來,成為內心的主導力量,由此遠離對世俗的貪執,生起猛烈的修法之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