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8:33:31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略論(八)36-40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下士道 念死無常》

36  54頁(廣論74頁)在此說了三士道,「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三、於上士道次修心。於共下士道次修心,又可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三、除遣此中邪執。正修下士意樂可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可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在此就說到了念死無常。佛所說的四聖諦的內涵,像苦諦而言,苦諦有四個行相,集諦有四種行相等,所以每一諦有法之後,又可以說四種特徵,所以叫四諦十六種行相。

在這同時,佛又說了四法印,四法印就是與外道做最主要的差別。內外道宗義的差別是來自於那裡呢?是來自四法印是否可決定,而做內外道的差別的。那四法印呢?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以四法印的角度來講,無常的認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無常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呢?因為有許多的問題,都是因為把無常、執為常法之後而產生的。在四法印裡面所說的諸行無常的這個無常,和在此念死無常的這個無常,雖然同樣是無常的兩個字,可是內涵卻是不一樣的。

四法印的無常,是講到非常細微的無常,這細微的無常如果仔細去想,只要有因緣而產生任何的行為、任何的作用,一定是無常的意思了;也就是隨著因緣而變化,它一定是無常的。有時候我們乍看之下,好像會覺得有為法和無常,是兩種不同的定義或者不同的性相。為什麼呢?因為有為法的意思就是隨著因緣讓它有作用,讓它有為,「為」就是一種作用,讓它有動作、讓它有作用的一個法,所以會覺得從因緣而產生,從自方產生的感覺;但是講無常的時候,是隨著因緣而消滅,好像從它方消滅的感覺,所以乍看之下,有為法和無常這兩種性質好像是分開的。

可是仔細去想,就是因為隨著因緣而生的緣故,它在生的當下,就具有會滅的一個作用,這就是生和滅不可分開的一種關係;因此只要有行必有滅,這是講到細微無常的一種想法。

也就是說,每一個剎那的轉變當中,時間剎那的轉變當中,它一直都在消滅;這個消滅不需要其他的因緣讓他消滅,因為他的因本身就具有消滅的性質。由這個因而生的緣故,它所生的果就具有消滅的性質。這消滅的性質從那裡來呢?因為由因而生,自然由因而滅,這是一定的,因此去了解細微的無常。

無論是自身的細微微塵也好,或是虛空細微的微塵也好,都是在剎那當中瞬間轉變的,這是講到細微無常。瞬間、剎那間轉變的無常,叫細微無常。

粗分的無常,就是我們可以用眼睛、肉眼看到的,直接改變的這種無常法。就好比死、無常,這也可以叫做續流無常。也就是它整個續流,忽然間斷了,死亡了,這種死亡無常,叫做粗分的無常,因為這是可以看到的。

我們可以用每一年時間的轉逝,可以了解到每一年不同,這一種每一年不同的續流無常,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因為每一年的不同,所以來推理到每一剎那都不同,每一剎那都在改變。因為他的改變不可能是瞬間的,是平常就要改變,才有一年的改變;因為平常都在改變的緣故,所以每一剎那都在轉變當中,它已經都在改變了。所以透過粗分無常的認知,來推理細微無常的存在。

它不只每一剎那在轉變當中,這種轉變的性質是從那裡來的呢?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因緣。因為它的因,促成它形成因的性質本身,就具有轉變的性質了,因此它會再轉變的;所以每一個由因緣所生的法,它都是隨著因緣而轉變的緣故,是隨因緣力而轉,它沒有自力,是隨著因緣的他力而來獲得轉變。

同樣的我們這個蘊體,不清淨的五蘊,是由無明而生的,而形成的;因此每一個有為法,既然都是由因緣力而有,隨著因緣的他力而有,那我們的這個五蘊,豈不就等於隨著無明的他力而有,完全聽無明的控制而有了。

如果我們仔細去想,光是無明的這個名稱,不好聽,它是不吉祥的名稱,不了解的意思;我們的五蘊被一個不了解的東西給控制,那豈不是很痛苦嗎?所以諸行無常、諸漏皆苦是這樣去推理的。因為我們的五蘊,它瞬間在轉變,瞬間轉變的因素,是來自於它的因緣瞬間轉變的緣故,隨著因緣他力而轉的緣故,所以五蘊瞬間而轉變的;所以由此可以了解到,我們的五蘊是完全隨著無明的他力而轉的。

因為隨著無明他力而轉,隨著因緣他力而轉的緣故,所以沒有自在而有,不是自在而有的,不是自在而自性存在的。我們看五蘊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個真實體,這是真實存在的,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它是隨著他力而有,隨著他力而存在的。因此諸法無我,為什麼呢?因為隨著因緣的他力而有,所以諸法無我。

當我們了解到諸法無我的內涵,自然就可以了解到,自性執著是一個顛倒執;透過自性無我的認知,去破除顛倒自性執著的時候,而獲得涅槃寂靜。為什麼呢?因為無我它是符合實際的狀況,我執是不符合實際的狀況;所以只要我們長時間串習無我的內涵,無我的內涵它有後盾,它的後盾就是實際的狀況。所以實際狀況認知的越多,認知越久,自然顛倒執著的我執,能夠慢慢地消滅,因此無明就可以完全消滅,最後獲得涅槃寂靜。 

這四法印確實能包括整個佛法的內涵,它具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功德,因此佛所說的無常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重要的認知無常,是講到細微的無常。

在《廣論》所謂的念死無常,是講到續流的無常,是講到粗分的無常;也就是要了解,我們今生不能夠久住,因此而說了念死無常。為什麼呢?因為不念死無常會有過患,念死無常會有功德的,所以在此科判說到了,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以及修習勝利。

為什麼不思惟念死無常會有過患的原因,從以前到現在,在歷史上所記載的極大惡行的君,他們都是因為有常執的緣故,認為我的地位、我的權力、我的親友、我的一切都不會被損害,因此為了保護他現有的一切,而造成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形成了暴君;如果他們的內心裡面,只要有一個小角落,有念死無常的想法,今天應該不會變成這麼可惡的人,不會成為暴君的。這是因為沒有思惟念死無常的過患而產生的,所以很多傷害別人的行為、意樂,都是由常執而產生的,因此念死無常就能避免這種的過患。

念死無常會獲得什麼樣的功德呢?因為念死無常的緣故,自然會為後世準備而著想;因此為了能讓後世得安樂的緣故,今世就會好好去行善。為什麼呢?因為快樂和痛苦是來自於善和惡的業而去成辦的,因此就會相信業果和相信緣起,也避免了損害他人的惡行為,並且會歡喜的去持守善行為等,使令我們的暇滿獲得了義大,這就是念死無常的功德。

37藏語

38  在我們人類形成的過程、歷史上,因為人類遭遇到一些,自己能力無法面對的困難的時候,往往會產生灰心,或者是沮喪的狀況;在這個時候,為了能夠讓自己內心保有一絲的希望,因此會去相信肉眼看不到的無形東西,無形的靈魂,就是因為這種的緣起,而產生了所謂的宗教。剛開始宗教的思想是這樣產生的,慢慢的隨著人類的思想進展的同時,佛陀用他的智慧感覺到,如果跟這些人類講四聖諦,應該可以幫助他們;感覺到因緣成熟時,佛降生到世間,宣說四聖諦的教法,為了就是要幫助他們,因為這時候他們的思想水準已經慢慢提升了。

以一般的普遍的歷史,佛本生的故事而言,其實佛是之前就已經行了菩薩行,累積了無比的資糧,早已成佛了。可是以一般的故事,佛誕生在世間,成為悉達多太子;有一天出宮,看到了老、病、死以及生等這種的痛苦,內心非常的不忍,最後想要去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於是遠離了皇宮,捨棄了自己生為王子一切的享受;到了佛塔的面前,自己出家受戒,並且把自己的頭髮都剃掉了,於是六年苦行,最後成就佛道的。

在成道之後的49天內,因為沒有看到可度化的現象,因此他沒有直接的把他所證悟的覺受為別人宣說,之後到了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聖諦的道理;因此由四聖諦為基礎所建立的不共教法,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聽聞到。最後佛示現了涅槃,他無比偉大的事業,直到今天無論是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在今天的社會,在這個地球上,只要聽到悉達多太子的時候,或者是釋迦牟尼佛的時候,自然會覺得這是悲心的象徵,無有傷害的,避免傷害行為的一個象徵,一個代表。

雖然赤裸派的導師,他也是有悲心,也是不會去傷害別人的。但是從見解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見解,比赤裸派來得更為深奧;尤其是悲心、像菩提心的這種教授,真的是無人能及的教授。也是因為如此,所以在今天的社會,無論是否是佛教徒,只要聽到是釋迦牟尼佛,他第一個感覺就是悲心的代表,悲心的大使,因此而獲得了世界的讚美、讚歎。

以大乘的經典來解釋佛陀的自傳,我們不認為佛是在這一生獲得了成就,而是認為佛之前就獲得了成就的。因為成就佛陀的果位,必須圓滿自利、圓滿他利兩種功德才有辦法;圓滿他利功德的時候,必須累積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也就是說在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完全只是為眾生的利益而著想,因此而行一切的苦行,承當一切的困難。

如果隨著這種大悲的功德,在三大阿僧祇劫累積的資糧,所享受的時候只是在說法的四十多年,豈不是因果上產生了顛倒了?因為他為了利眾,累積了三大阿僧祇劫的這麼長久時間的資糧,但是真正利益眾生的時間,卻短短的說法這四十九年,在因果上來解釋是沒有理由的。因此大乘破除了這種觀念,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唯明、唯知的意識要相續,並沒有任何障礙可以遮止它的安住,或遮止它的相續的;但是顛倒執,它有障礙可以讓它破除,好比顛倒執與實際上執取顛倒的緣故,所以認識實際狀況,就會產生障礙。可是我們意識的續流,沒有一個障礙可以去障礙意識續流的持續或相續,這是找不到的;因此意識不可能永遠的斷除,所以在無餘涅槃的時候,意識不可能永遠的沒有。也就是說當我們斷除了一切的障礙,連所知障也完全斷除的時候;所知障就如同之前所說的,二諦是異性的執著的這種污染,斷除的時候,才叫圓滿自利。

為什麼要圓滿自利的原因,因為之前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完全為了他利,為了能夠利益他人;因此必須先圓滿自利,圓滿自己道證的一切功德之後,才有辦法能夠成辦任運他利的事業;這完全都是在斷除二諦異性執取的污染,完全斷除之後才有辦法現起的。

所以在法性當中而形成法身的,也就是說我們內心的空性,內心的法性,在斷除一切污染的時候,稱為自性法身;這個自性法身的所依,也就是這個近取因,具有一切能力的這個心,我們稱為智慧法身。在這個同時,因為佛自己行菩薩道,如同之前所說的完全利益有情,因此他時常發願,如同大地被一切眾生所享受般的,願我也被一切眾生所享受;因為無始劫來的發願,這種無比的心力,使得他內心圓滿了一切的能力和功德,斷除一切的障礙。

    之後最主要還是透過了金剛乘,無上瑜伽部雙修的法門,三密無二的法門,也就是透過了最細微的心和氣的運轉;因為最細微的心氣是同性的,因此才能形成三密無二的。三密就是三身,佛的身語意,無有異性的這種果位的,因此才能圓滿一切的事業,而成辦了他利色身。

他利色身本身又可分兩者,一者稱為圓滿報身。為什麼會形成圓滿報身?是因為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時常發願「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因此虛空未盡之前,我要永遠安住在這世間;由這種的發願力,而形成了圓滿報身。這圓滿報身會隨著眾生的根器,還有眾多的因緣是否成熟,而化現到這個世界,來利益這個世界的眾生,這個叫勝應身,也可以稱為化身。

因此在大乘的佛教國家裡面,就像中國大陸也好,或者是韓國也好,或者是日本也好,甚至於是越南等。總言之,就是以梵文經典為基礎,而來做學習的這些法脈也好,或者是那瀾陀寺所流下來的法脈,我們大家都異口同聲的,說有佛四身的功德,也可以說三身。

四身的說法就是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圓滿報身以及化身;如果講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因此佛世尊在無始劫來,為了眾生而發願;他斷除煩惱、證得一切果位的時候,在沒有動搖當中,在自性法身當中,隨著眾生的根器而示現,而來化身救度一切眾生。

39  因此在法身無有動搖當中,隨著眾生的根器,還有當時的因緣,化身會遊戲的,化現去救度眾生的;因此以大乘的經典來講,佛的事業是如此的成辦。由此為比喻,我們應該了解到,在這世界上對人類有貢獻的種種宗教,他們都一致的宣揚了慈心、愛心、忍辱等這種善良的教授。無論他們的見解是否好、是否壞、是否深、是否廣,可是在他們的開示上,在他們的教誨上,確實帶來許多的利益;不只是利益了百萬,而是千萬,甚至上億的人類們。

所以既然佛的化身,是隨著眾生的根器會帶來利益,而化成他所需要的影像,那我們為什麼要去否定,這些導師絕對不是佛陀的化身呢?這有可能是佛陀的化身。因為唯有佛菩薩,具有這廣大的資糧,才有辦法真正的幫助百萬、千萬、億萬的眾生的,否則一般的凡夫是無法做到的。

所以透過這些種種的理由,我們沒有辦法絕對排斥外道宗教的導師,他們是四身佛陀的化現的,這很難說的。所以平常說了一句話,對眾生要修敬相,對於法義要多觀察;也就是對眾生要修敬相,要觀功念恩的意思。如同之前所說的,對於他本身的法義,我們可以觀察,因為他的哲學思想是否是最好的,是需要透過正理來觀察的。

可是這位導師本身,我們應該想,這有可能是佛菩薩的化身,於是對他產生尊敬,這是可以做到的;不要說其他的導師,就連自己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勝應身的這個化身而言,他所說的法我們都要觀察了,更何況是其他呢?

就像佛所說的法,與正理相違,就不能按照詞意來安立了;所以佛所說的法,不一定是代表佛所說的最究竟的意趣。就像無著菩薩,雖然說唯識派的見解,可是唯識派的見解是他所說的這部論典的意思而已,並不是他本人最究竟的意趣;因為無著菩薩本身,已經是證得大地的菩薩,他一定持有中觀的見解。所以雖然是他所說的一個內義,但不一定是代表作著本身的見解,這個區別我們是應該了解的。

所以對佛本身所說的法,我們要以正理反覆的觀察;觀察之後,覺得與正理違背,我們卻不會對佛喪失尊敬心。同樣的道理,對外道的這些導師們,我們可以把他想成是佛菩薩的化現,對他產生信心;但在這個同時,對他所說的法我們可以作觀察,這並不矛盾的。這是一點。
    第二點、有理由尊敬外道導師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確實對人類帶來無比的貢獻,以這個角度來講,確實是值得我們去隨喜,並且去尊敬的。我們可能會有個問題,可是這些宗教的信徒們,他們帶來世界很多的問題,還有麻煩,造成世界重大的傷害等等。如果有這個問題提出,不要說其它宗教,就連佛教徒本身來講,其實法是對治貪瞋用的,可是有些修行者,不只不拿法當成貪瞋的對治工具,反而拿法當成貪瞋的助緣,因此而產生很多的問題。這種信徒本身的修法不對,是每一個宗教都有,我們不能因為 一兩 個人的因素,而否定了這個宗教的價值觀,我們沒有理由這樣做的,而且這也是不行的。因此要反覆對眾生修敬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有一些對創世主宰的觀念,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的人,他們認為佛法並非是宗教,因為佛法裡面不承認有造物主的存在,而他們對造物主的見解非常非常的堅定。就像我認識的一些回教徒的朋友們,他們說佛法的教授非常好,對人類有很大的幫助,對回教徒本身也有很大的幫助,可是佛法的見解是墮邊,斷邊的意思,斷滅空的感覺;因為佛教沒有承認造物主的存在,所以佛法並非是宗教,他們曾有這種的說法。

所以佛教徒並非是宗教信仰者,還有一些天主教徒,對造物主的觀念非常根深蒂固的這些人,也認為佛法並非是宗教。有一次我去加拿大,看到一群人拿著牌子在抗議,我想是怎麼一回事。他們跟我說,我們並不是在抗議達賴喇嘛,我們在抗議達賴喇嘛的見解沒有造物主。

之後我去瑞典,遇到一位,之前我沒有注意到他,可是我下車之後,看到他站在我前面,拿著木棍,上面貼著招牌,是抗議遊行的感覺。我一下車,就合掌恭敬的對他,於是他也很奇怪的居然合掌對我,最後我們兩個互相合掌、互相禮拜、互相尊敬的照片,被拍到了,隔天在報紙上登出來,真的是一個吉祥的抗議。

我還有一個經驗故事,有一次去英國訪問,剛好雄天那幫人在遊行抗議,在裡面有許多是穿西藏的僧服。我看到這些抗議遊行團隊的時候,我也同樣的合掌尊敬的對待他們,這次他們沒有合掌,這次拿拳頭來對我,所以西藏人頭腦好像比較硬一點吧!

以一個造物主的觀念來看,佛教的觀念確實是算斷邊。因為認為沒有前後世的觀念來看待,佛教算是常邊,因為佛教認為有前後世的。可是以佛法的觀念去看待,像天主教的造物主的觀念,這種思想者,我們認為他們因為說有造物主,所以是常邊;因為他們不認為有業因的緣故,而是斷邊。所以在一個見解上,會有兩個極端不同的想法。

現實上,有一些人跟他講有造物主,我們是被上帝所創造出來的,我們是上帝的子民,上帝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必須配合他的意願來行善事。什麼是上帝的意願呢?對我們的命令是什麼呢?就是好好的對待別人,互相的關懷、關愛,這就是上帝對我們的命令了。如果這樣跟他講,他認為有造物主的存在,所以他會真正的去實踐愛心、關懷。好比回教徒,在他們的教義裡面,也說要對人類帶來貢獻,尤其是針對那些貧窮的人,要特別的去幫助他們,這是他們教育裡面最主要的教誨了。

所以無論是天主教、回教,眾多具有宗教哲學思想的大宗教信仰者們,他們都一致的說了,上帝或者造物主的功德。功德是什麼呢?就是慈心和愛心。沒有人說我的造物主會生氣的,幾乎沒有!我的造物主很小器,我的造物主很自私,從來沒有人會這麼說。

只有佛教徒,會顯現本尊忿怒相,但是又解釋內在沒有忿怒,外在忿怒而已,雖然做了解釋。但是多數宗教信仰,沒有人會說,我們的造物主是容易生氣的。我們如何形容大威德金剛的忿怒呢?只要大威德金剛展現他的忿怒相,其他忿怒本尊都會嚇得把兵器放下來了,會有這種的解釋。

40  因此在內道,尤其是無上瑜伽部的寂靜和忿怒的本尊相,尤其是佛父母雙身,互相擁抱的佛相,如果我們不了解它所代表的用意,不知道他真正的內涵,會有產生錯誤的見解,也就是所謂的誹謗,這是有危險的。

我有一位認識的朋友,是日本人,他到西藏的一個地方,看到一些本尊相,非常的威猛和忿怒,露出自己牙齒,並飲用人血等,看到這種畫像,他害怕得晚上睡不著覺。於是他跟我說,奇怪!佛不是一直說要慈心、悲心嗎?怎麼會有跟佛所說的教誨背道而馳,完全相反的畫像呢?這真是不可思議,他曾這樣說過。

我回到剛剛的翻譯。因此像回教徒,他們造物主的名稱大約有九十或九十九個,他們的念珠大約有九十或九十九顆。這九十或九十九個,所有都是講到他們造物主的名字,造物主每個名字都是象徵愛和慈悲的,沒有說小氣、吝嗇、瞋心和貪心的,絕對沒有的。因為造物主本身給人類帶來的形象,就是一種愛的形象、愛的代表,自然追隨他的時候,內心就會帶來多一份愛、多一份關懷了。這是每一個宗教信仰給人類帶來最大的貢獻了。

當然有些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宗教信仰,不讓別人所破壞,而做出了一些規則,這又是另當別論了。總言之對有一些人,對他講緣起的道理,他沒有辦法去體會到愛和關懷,但是你直接的、很簡單的跟他講造物主的存在,他馬上會相信,於是他就會讓自己追隨造物主的意願來實踐這種關懷和愛的。

就像我們以自派的佛教宗義者來講,你跟他講無有自性的時候,他會覺得什麼都沒有。反而跟他講有自性,有自性的善、有自性的惡,他就會去行善因和善果,同樣的道理。因此雖然宗教之間有不同的見解,可是在信仰上都是要講到利益眾生、關懷眾生,因此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和所需,我們更是有理由去尊敬他們。

因此佛世尊不共的特徵,不共的見解是什麼呢?就是無我的見解。蔣央夏巴這位大師曾經說到:「何謂內道,何謂外道的差別,是建立於有沒有去遮擋我執的所遮,或者去成辦我執的所遮,而來作差別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謂的我,這種獨立自主的或實體的我執,我們並不承認有這種我的存在,這是屬於內道。外道他們不只承認有我的存在,還去添加了更多的理由,來堅定原來的實執有,實有的一種我想、我執。用更多的理由來說服,與身心無有觀待的、不依賴的我是存在的,而說了實有的我執,讓我執的所執境,我執所執取的這個境,更為堅固、更為堅定,這是屬於外道的宗義。

但是內道是把我執的所執境,遮止他、破除他,這是內道的宗義。所以內外道的宗義是由我執的所執境,有沒有被破斥,有沒有被堅定,來作區別的。

至於無我不共內道的特徵,最主的根本來自於緣起的見解。因此我平常也這樣說,佛法的見解上是緣起見,佛教的行為是不害行,緣起見和不害行這兩者是佛法須有的見行。不害行是怎樣產生呢?必須有悲心為動機,因此最好的就是幫助別人,如果沒有辦法幫助別人,至少也不應該去傷害別人。

    至於緣起的見解,如果仔細的去作解釋,就與四法印有關了。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首先先講諸行無常的意思。只要由因緣所帶來的、所產生的一切的行為,或者一切的作用者,皆是無常法的。也就是說隨著因緣而生的緣故,在生的當下就具有正在滅的性質了。所以已滅和正在滅,這要分清楚。我們平常所謂的滅滅是正在滅的意思。

什麼叫已滅呢?就是完全的消失,已經完成已生了,這叫做已滅。正在生其實就等於正在滅。已生了,沒有他的生了,等於完全沒有了,這叫做已滅了。好比小苗,小苗有分第一剎那的小苗,第二剎那的小苗。第一剎那的小苗在第二剎那的時候,叫做已滅了,叫做沒有了。所以第一剎那小苗,在第二剎那是沒有生。但是第一剎那的小苗,在他本身,在第一剎那的時候,他是正在滅。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沒有已滅,也沒有所謂的未滅,那時候是正在滅。這種正在滅,第一剎那的小苗在第一剎那的時候,不變的正在滅的性質,正在轉變的性質,是從什麼而來的呢?不是依靠他緣而來,是他的因本身就具有正在滅的性質,由此而帶來的緣故。所以第一剎那的小苗在第二剎那是完全會消滅,但是第一剎那本身,是正在滅。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因本身,就具有正在滅的性質。

    一切的果,都是隨因地而轉的緣故,因地上如果是善良,由善良的性質,自然會產生善良性質的果。因為因力上它的性質是會壞的,由此而產生了性質壞的果。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果都是隨著因力而生滅的。但這並不代表父母好一定會生好的孩子,父母壞一定會生不好的孩子。這要依賴著更多的因緣了,因為沒有一因所生的果,每一個果都要依賴眾多的因緣才有辦法產生的。

    因此我們的五蘊,一切痛苦的根本,仔細去尋找之後,他最主要的主因,根本的因是由無明而產生的。無明的「明」從它的名字去解釋,這叫做不知道,白話文的解釋叫不知道,所以叫無明。如果控制我們的是一個不知道,那不是很荒唐的事情嗎!很可悲的事情嗎!因為控制我們的是一個不知道的,所以不知道本身是不吉祥的名稱。如果被不知道給控制,那就是一種痛苦了。這個痛苦並不是痛苦的感受,而是它會促成痛苦的因緣。而且不知道,它不是不知道而已,它是顛倒的執著,是錯誤的認知。所以被錯誤的一種認知,顛倒的執著給控制,豈不是痛苦的性質了嗎?

    因此外在的器世間,或者內在的情世間,這一切如果是隨著無明的顛倒執而產生業,由業而產生,就應證了佛所說的第二句話,諸漏皆苦了。這裡面漏是指煩惱的意思。依由煩惱,依由無明為根本,而帶來的煩惱,由煩惱所生的緣故,所以叫諸漏。只要由煩惱所帶來的,隨著煩惱力而有,那皆是痛苦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