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10:54:12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10:53:09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6-1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

CD(上)共下士道 8-1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念死無常》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分二)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二)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分四)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壬二、修習勝利

壬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壬四、修念死理

辛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除遣此中邪執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74頁)今講初者、未修念死所有過患。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在暇滿的時候,如果要修學到教法殊勝,教法心要的話,有四種的障礙,來自於四種的顛倒執著,那四者呢?第一、於諸無常執為常倒,把無常視為常的這種顛倒執著,即是第一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它有分粗分常執和細微常執兩者。粗分的常執是什麼呢?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會死,可是卻不想讓自己接受這個現實的狀況,逃避念死無常;於是想說我還有明天,我還有明天,慢慢的養成一種習慣、一種執著,就是我明天絕對不死,我至少現在不會死;像是這一種的執著、這一種的常執,就是屬於粗分的常執了。細微的常執,就像常、一、自主的我執,把「我」執為常,「身心」執為無常等;這種的「我」執為常,「身心」是無常的這種「我」是「常」的常執,是細微的常執。

如果有粗分的常執,我們應當作如是之念,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也就是想說,雖然每個人都會死,可是我們每一天這樣過去的時候,想說:反正我今天也沒死,那我明天應該不會死;今天也沒死,到了明天之後,今天也沒死。所以慢慢的我們心,就會朝著一種我不會死的概念上,粗分的常執是這樣慢慢培養起來的。

還有一種想法就是,有一些人會認為,反正每一個人都會死,既然都會死,死的煩惱由快死的時候去煩惱就好了,何必現在就要開始煩惱呢?用不著!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宗大師說:要思惟念死無常的勝利,以及不念死無常的過患。因為念死無常的話,我們會去面對現實,那我們才會去尋找出,對於此事、在未死之前對自己最有利的法義,我們才會去行持。如果不念死無常,我們只是好像一天又耗盡一天,一日度一日,這樣子讓他空白的度過,那太可惜了,這就是不念死無常的過患。

而且因為我們沒有去思惟死無常的內涵,所以我們會覺得,會把自己的壽命限定在一個時間內,會覺得我可以活這麼久,於是會去計劃這一世我應該做些什麼?於是把大多的時間,都耗在這一世的目的上,最主要的就是護自己的親友,遠離自己的仇敵,都在這種愛恨親疏當中,而去圍繞著。其實我們有很多時間,可以做很有意義的事情,卻變成我們把多數的時間,利用在圖謀今世的利益而已,太可惜了!這就是不思惟念死無常的過患。

所以雖然死的時候會煩惱,我們也可能會想說那在臨死的時候,讓他去煩惱吧!何必現在煩惱呢?話雖是沒有錯,可是如果你平常沒有準備,臨死的時候再去煩惱,你只有煩惱的份,沒有解決的辦法。可是當我們現在,如果去面對念死無常,非常殘酷的現實狀況的時候,現在就可以準備。所以死的時候,我們不會因此而煩惱,因為「修行者聖歡喜,中不畏劣不悔」。以一個真正的,非常有修行的,平常有作準備的修行者來講,他是歡喜的,因為他覺得我好不容易可以換一個身體,再讓我繼續走修行的道路,因為他內心有足夠的把握,所以聖歡喜。中不畏,中者他雖然並沒有像聖者的這種歡喜,可是至少他不會畏懼,因為他有自信,他絕對不會墮落於惡趣。劣不悔,這種修行並不像是前兩者的人,但是他至少不會後悔,因為他覺得說,雖然沒有足夠的把握,後世會到那裡,可是至少他覺得他已經盡力了,所以他不會感覺到後悔。所以在快臨死的時候,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和後悔,而且可以為了自己後世而舖上一條安樂之道。

可是如果沒有念死無常,我們完全不會思惟到,或是考慮到後世的問題。所圖的、所做的,完全都是緣今世的話,太可惜了。如果人只有今世,那還可以,可是人不是只有今世而已,今世之後還有後世,後世還有再後世。如果這樣去思惟,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念死無常,可以慢慢了解到念死無常的殊勝利益,以及不念死無常的過患。

不念死無常的過患,大至上可以分六者,因為不念死無常的緣故,「不思念法」第一個。第二「思然不修」縱使思惟法義,但是不修學。第三「修然不淨」縱使有修學了,但是所修的法,卻沒有真正的很純淨,也就是參雜了世間八法,或者偶而帶來懈怠放逸,縱使想要作四力懺悔,可是因為沒有念死無常去督促我們、鼓勵我們的緣故,所以也沒有什麼心力了,所以修然不淨。第四「雖修離勤」雖然修學,但是沒有很慎重,殷重精進的去修學,所以雖修離勤。第五「行不如法」,第六「死時悔矣」。所以有這六種過患,不思念法、思然不修、修然不淨、雖修離勤、行不如法、死時悔矣。

所謂「行不如法」的意思,就是因為沒有思念無常的緣故,尤其是死無常的緣故,所以我們把大部分所作的行為,都是圖在今世的利益,或者是目標上,所以所作的就不符合法義了。因為緣今世的話,就沒有法了。所謂的修法,最主要是緣更長久的利益,而來說修法的。如果只圖今世,那跟沒有學法的人的想法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叫行不如法。

「死時悔矣」,對啊!所以死的時候,因為平常所作的都是緣今世而作,所以在死的時候,會有許多種種的煩惱。如果這一世真的作什麼都很順利的人,他會想說:我居然要拋棄這些離開。於是內心非常的怨恨,因為他無法捨得,他說他好不容易努力了,而看到這些成果了,現在居然要眼睜睜的離他而去,所以非常怨恨。如果今世我們的事業沒有很順利的時候,死的時候又會擔心自己的兒女,怎麼辦?誰來照顧?許多種種的問題,所以叫死時悔矣!如果平常沒有學法的時候,就會有這些種種的過患,我們現在繼續看本文裡面有說到:

若不作意此執對治,如果沒有去對治這種常執,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我們隨著常執一直走,慢慢的我們就會對今世,越來越加的貪著。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如果我們所想的只有今世,我們不會去想到後世的話,因為我們每一天,都要去面對我們的生活,所以自然而然就會想說,我今天要作這個,我要作那個,於是你會慢慢的察覺到,你真的沒有修法的時間。而且我們的概念裡面,會覺得好像修法的時間會來找我們一樣,所以我們可以等待;我們覺得學法的事情等一下,現在這個事情會比較重要,但是實際上仔細想想,現在這個事情什麼事情?只是今世的這種雜碎的小事而已,這種的瑣事,這種很繁多的瑣事太多了,如果我們不刻意的去遮擋,不找出時間來修法,修法的時候不會等我們的,時間會一直過去的。

所以在這種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的去思惟到後世,只是貪著今世;縱使我們有聞思佛法,甚至於修學,可是也是為了今世的利益而修,那就隨著世間八法。所以所造的、所修的善業,它的勢力是非常微弱的。如果相應世間八法來修善,其實這個跟惡業是相同的。所以沒有參與墮落惡趣的因緣,純善業就少之又少,更為希貴難得。其最主要原因是什麼?因為貪著今世的執著。所以在此可以看到,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這以上是屬於不思念法的這種過患。現在說到了思然不修,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雖然他會想到後世的安樂問題,但是他想我還有時間可以慢慢的修,所以在此就說到了,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75頁)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

慢慢的覺得我又沒有死,被這種的常執給欺誑。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每一天壽命都在漸短,沒有死不代表我們的壽命沒有在減短。其實每過一秒,原本可以活九十歲的人,只要過了那麼一秒,九十歲、完完整整九十歲的生命,已經不見了。所以每過一天,每過一日,我們壽命一直在減短當中,變成我們離死亡的距離是越來越接近了。可是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今天沒死、明天也沒死,所以覺得好像跟死亡的距離,不會越來越接近,反而跟他保持一種固定的距離,會有這種錯誤的感覺。我們不會真正體會到,跟死亡的距離拉近,而且逐日拉近的感覺,沒有!為什麼?我們為什麼會一直覺得說,好像死亡在那邊,我在這裡,中間這個距離是固定的;這是因為常執關係,被常執給欺誑,就是欺誑這一點。

所以一旦我們覺得,反正跟死亡的距離,這是固定的時候,慢慢的我們就會為自己去打如意算盤去準備。於是就會為了今世,反正覺得說還有時間,我們現在不會死,覺得跟死亡的距離有固定。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或者是隨著世間八風而走,反正這種種種的煩惱和隨煩惱,就會開始現起了,於是就會產生猛利貪;如果有什麼樣的因緣,去障礙我的名聞利養,我就會產生瞋;如果獲得名聞利養的時候,就會產生我慢等。我們很多的這種行為,幾乎都在常執的欺誑情況下,而產生的貪瞋癡,都這在這三毒煩惱當中而去輪轉著。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天因為由常執欺誑的緣故,所以讓我們所作的行為,都隨著三毒煩惱,尤其是強烈三毒煩惱所累積的惡業,這樣因果絲毫不爽,將來就會墮落惡趣,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後來他會覺得今世才是最重要,所以為什麼要修法?修法的人好像是一種迷信、愚癡,於是又去誹謗正法。自己又不去改善自己的行為,隨著貪瞋癡等去造作種種的,沒有意義的,甚至於這種的惡業,所以就等於自己親手斷掉了,來世能到增上生和決定勝的這種善緣。

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此暴惡之門?所以就是等於把自己送到了三惡道去,所以沒有比常執更恐怖的、傷害我們的仇敵了,因為這些都是來自於常執,粗分的常執。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這以上就是說到了,不思念法,思然不修,修然不淨,雖修離勤,行不如法的內涵。行不如法就像如同剛剛所說的,生起了猛烈的貪瞋我慢等,由這種貪瞋我慢來造作許多種種的惡業;縱使造善業了,也是緣今世的利益而去造作的,又隨著世間八風而走。看是像善業,可是實際上它的本質是惡業;所以再怎麼樣去行善,其實都在煩惱相應當中去造作的,都是墮落惡趣的因緣。

所以這一種人,他在死的時候,因為平常沒有對後世作準備了,所以在死的時候,隨著業力,會現出種種的恐怖相;當他看到的時候,他會真正的察覺到,原來我有後世,可是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他不只有許多種種的煩惱,像是他沒有辦法捨棄今世的成就的煩惱,或是去擔憂他自己兒女將來問題的種種煩惱以外,他隨著業力會看到他的來世。這種人大部分都是到三惡道去,因為在平常就沒有去修學,或者是累積純淨的善業;具有前行、正行、後行,在意樂上沒有煩惱的相應,沒有世間八風相應的這種真正純淨的善業,太稀少了。他一定隨著惡業的感果,隨著業風、隨著業力,會看到後世,將要墮落的後世的種種苦相。當他看到的時候,他已經察覺得到我有後世。那時候已經太晚了,因為平常沒有準備。

所以這時候內心真的是非常的艱難、痛苦,這才是真正煎熬的意思,可是怎麼辦呢?都已經太晚了。所以我們學佛,不是叫我們修苦,不是這個意思的。很多人會認為,修學佛法一直在想痛苦,我們已經夠苦了,為什麼還有想苦?不是的。說實在講難聽一點,學佛者我們要的快樂,是今世的快樂都沒有辦法滿足,後世的快樂也不能滿足我;我要的是完全沒有痛苦的快樂,其實這種大魄力,這種的大勇氣;講難聽一點,這種對於快樂的渴望,是誰都不能比較的,無人能及的。對於快樂的渴望,一般的世俗人,只要今世安樂,他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學佛者不是,光今世快樂沒有辦法滿足我,後世快樂也沒有辦法滿足我,我要的是什麼?我要的是不要痛苦的快樂。而且具有更深奧的遠見,具有這種大智慧的人,他說不只是自己要這種純淨的快樂以外,那一切有情眾生,如母有情眾生都要這種的快樂,所以我們對渴望的這種希求心,早就超勝過一切的凡人。

所以學佛不是只有叫我們思惟痛苦,不是的!那為什麼要思惟這麼多的痛苦?因為這個痛苦是一定要去經歷的,如果一定要去經歷,還不如去面對;與其避開還不如面對,這樣就不會覺得這是這麼的痛苦。如果平常沒有去思惟它,沒有去想它,而去以逃避的心態去面對它,當你真的去面對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承受了。這倒不如腳踏實地的去面對現實,這樣的話,當你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原來這是我想像中的這麼恐怖、這麼糟糕,就不會了,因為你平常有做準備。

就像每一個人都是不想要問題的,但是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有一種的人,他是永遠逃避問題的,可是問題是當他逃避問題的時候,問題會決解嗎?不會。問題會自然消失嗎?也不會。可是因為他的逃避,所以問題會越來越累積,於是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因為你沒有去解決他。可是另一者,他也是不想要問題的人,這兩者都是一樣,都不想要複雜,都不想要製造麻煩的人,也不想要被麻煩的人。可是另外一者,他不會因為不想要麻煩,而去逃避,相反的他要去面對這個問題,他要去尋求、或去找出一個解決之道,解決的一個方案、方法。所以學佛人,正確的學佛精神和概念是這個樣子,我們要去面對現實,很理智的來面對它。這樣當我們真正的死亡來臨的時候,就不會好像天塌下來一樣,不會的。就不會有點驚慌失措,不知所措的感覺,不會的,因為你平常就已經作準備了。

又有一點像,如果平常這個人經歷了許多世面,當他聽到某一個年輕人說:哇!今天怎麼發生這種事情,真的不可思議!真的無法想像!那個老人會靜靜的跟他說:啊!沒什麼!世面上都是這個樣子,你不用太大驚小怪;會這樣去穩穩的、靜靜的去勸導這個年輕人,因為這個年輕人沒有見過世面。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沒有去思惟,或沒有去經歷,沒有去想到這方面內容的時候,當我們看到,或者是去面對這樣一個挫折,或者這樣一個境的時候,我們真的是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怎麼辦?而且會非常的驚慌,可是平常我們有去經歷它,我們有去思惟它的時候,當我們真正遇到這個問題也好,或者這個境也好,這時候我們內心不會驚慌,而是非常穩定的,這樣才有解決的辦法。因為問題既然都是要去經歷的,更何況是死亡,死亡是每一個人都須要去經歷的,不是嗎?

尤其是修學無上瑜伽部的時候,因為無上瑜伽的這種觀修,所以我們修行者每一天都要去經歷一次死亡的觀修。當我們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將平常所培訓的,所觀修的內容,套用在實際所面對的情況,這樣才能夠去面對。所以修行者每一天去觀修死亡的緣故,所以我們對死亡已經很熟悉了,所以當真正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不會因此而感到畏懼,因為我們平常已經習慣它了。這時候我們才能夠隨機應變的,看要怎麼樣有智慧的來去面對死亡的來臨,這樣才能夠很安穩的、很有把握的,為後世做準備。

就像有兩個人,他們兩個必須去另外一個地方,可是途中必須經歷一段,非常恐怖的,一個村落也好,或者是一條山路,因為這個山路是時常出沒強盜、或者土匪等,再加上這條山路非常複雜、錯綜複雜,他們也不是很清楚,從來沒有走過。其中一個人,他就說:我們不要去想,反正走一步算一步。其實這種是愚蠢的做法,因為一定要經過。另一者,他就說:不要,我們最好先去問問有走過這條路的人,看這條路是要怎麼走,面對強盜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去隨機應變?怎麼樣去反應?以智取勝等。

另一個他會先做準備,還沒有去這條路之前,他會先做準備,先去研究、去觀察、去思惟,如何解決的方案,他不像另外一者,走一步算一步。所以同樣的,思惟死亡,並不是苦上加苦的意思,而是由許多殊勝的功德;像是讓我們督促自己要行善斷惡,並且提醒自己不應該造惡,所以有防護惡業的造作的功能,並且能夠讓我們的善法,快速的增長,尤其是精進力能夠提昇。這就是思惟死亡的利益,以及不思惟死亡的過患,但是以上最主要講到不思惟死亡的過患。現在我們看第二,思惟死亡的殊勝、利益,如宗大師在本文裡面說到,第二修行之勝利者。

壬二、修習勝利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如果真的發起了念死無常的心態,就像是我們明天決定要死,又對正法有稍微了解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再去貪著親屬以及現有的財物了;而且會自然的,為了能夠遮擋對於親屬和財物的貪著,所以會去布施;而且會歡喜的來取有法義、諸法的教授,而且令自己生起對教法的堅信。在此可以看到,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因為知道親屬和財物,沒有辦法帶到後世去,多能任運遮彼貪愛,也就是會自然而然的,為了能夠遮擋對於親屬和財物的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會很歡喜的布施,並且很歡喜的去取法義。

所以要如同我們有這種的大魄力,和大決心般,如果我們真正的看到,這種世間的名聞利養,世間的現世法等,一切的這種辛苦,最後都沒有意義。如同像稻米或穀類來講,它是實心的話,就不容易被風給吹動;但是如果它是空心的,它只是有穀殼而已,就很容易被風給吹動般。所以世間的這種利益,它太虛偽了,而且完全的不堅實,問題是它沒有意義,非常的短暫;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能夠了解到這種的利害關係,我們自然就會知道,原來貪著今世,貪著現世的這種實質是欺騙我們的;為了能遮止這些的惡行,所以我必須要看現世的過患。

在此說到,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殼,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所以我們才有辦法以恒常心、殷重心來精進求學,這是二精進,恒常精進以及殷重精進。透過這兩種的精進來學歸依,集資淨障,清淨戒體等,以這種眾多的微妙善業,使得我們才有真正的很堅實的本錢,帶到後世去。這樣的話,我們的道證功德、道諦功德才能夠增長,並且不只是自己獲得利益以外,才有辦法引導眾生,令諸眾生獲得最大的利益。那有比這個更有意義的事情呢?

在此可以看到本文: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

這以上宗大師就引經據論的說到,念死無常的種種殊勝,最主要是以佛親自所說的經典來作根據: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總之我們應該如是思惟,好不容易獲得這個暇滿人身,否則我們一般大部分都在惡趣的,縱使有時候會來善趣,可是真正遇得暇滿人身是太困難了。

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好不容易有這樣一個暇滿人身的機會,但是沒有辦法修法,最主要的障礙是來自於那裡?就是由這個不死心的常執而產生,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我們不要認為說這不是一個無上法門,這很簡單誰都會知道,於是不去修學,不要這樣想。其實就是因為這種常執,才讓我們貪著於今世,沒有辦法真正修法。其常執的唯一對治力就是念死無常,所以由念死無常才可以發起之後的一切種種功德。雖然這是很簡單,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如果不修、不信的話也沒有辦法,不去反覆的思惟,更是沒有辦法的。

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我們不應該這樣想,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我們不應該只是說,去觸碰一下而已,不是的,而是要恒常的去念死無常,念死無常在初中後時都是需要的,乃至內心真正發起感受為止,要好好修習念死無常。發起感受的意思就是說,我不修如何?我隨時都可能會死,這種的警惕心要隨時都有。

在場在每一位,我們仔細的想一想,最多也只能活一百歲,所以即使我們再怎麼有成就,就這麼一百年裡面的輝煌成就而已;一百年過後完全都沒有,完全的消失了,所帶來的卻是一大堆的惡業、惡債,那需要花更多、更長的時間在三惡道裡面,問題是一到三惡道的話就很難再上來了。這樣值得嗎?為了一百年的短暫的利益,我們花好幾劫的時候在地獄,或者是餓鬼、畜生道,真的有智慧去算一算,真的我們不划算。

說不定有些人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或一百三十歲,但是這種高齡者,確實不多,在世界上沒有幾個,我們幾乎可以用手指數得出來的。問題是縱使他們活了一百三、四十歲了,但是如果沒有修學正法,只是貪著今世的利益,那又有什麼意義呢?我相信我們在此的諸位,大部分只能活到八十歲而已,八十年後在場的每一位,在場這麼多人全部都不見了,都變成歷史了。我們現在在講法的一個會場,到時候說不定就變成一個廢墟也不一定;說不定在這之前,來個大地震,變成廢墟也有可能,這也很難講。後來變成下一代的人,就指著這個地方,說到在西元第幾年、第幾月、第幾日,這時候有誰在這裡,這時候聽法的人有多少,我們真的就變成歷史而已。

時間就是這麼的殘酷、無情,沒有人能夠活下來的,一百年後我們每個人都會走掉,有沒有後世那當然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如果有後世的話,貪著今世的利益變得太小了,太狹小了,這不是真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應該如此的去思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