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21:38:30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道次金曼頂受持,

菩提妙華遍莊嚴;

為令暇身不空過,

實修道次最應理。

三十、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略修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一切諸佛教說的心要、精花或精髓,含攝於大乘菩提道次第。不論修學禪、淨、律、密等,都應結合道次第而修。此中,乃是為了饒益法界有情,真實安置有情於佛果位,必須先行成就無上菩提果;為了成就無上菩提果,必須實修相應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

因此,首先應知一切佛道的根本在於如理依止善知識,憶念所依止善知識的十種德相 ―― 具足戒定慧、多聞、通達實性、功德勝己、善巧說法、具悲湣心、具勇猛心、以及沒有疲厭宣說正法的德相;接著思想能依止的我,則須具足正住、具慧、希求、恭敬法及法師與善攝心聽等五種弟子相;師徒兩造皆具足德相,即應善為依止。進而,應知依止上師的八種功德,及不依止上師的八種過患,由功過對比而生起我決定依師;再者思維,若不如理依師有八種過患,故生起我決定如理依師。

那麼,怎樣才算如理依師呢?

如理依師,主要是具足清淨意樂與圓滿加行,即心行二法。清淨意樂是以總的華嚴九心為依止,個別上則依著根本淨信 ―― 信師如佛,見功德生信心及念恩澤生恭敬。依止上師,不但清淨意樂,亦須圓滿加行,所以應行令師歡喜的三法行,即內外財供、身口承事以及依教奉行。如此依止上師,任運地觀師即佛、觀佛即師,生起師佛無二無別的證量,並且依師教誡,如法修行。

既然外緣已有師長的攝受與教化,進而應自覺所得的堪能修學正法的身心 ―― 具足十八種要件的暇滿人身極為珍貴、義大,應自隨喜,產生決定修法及堪能修法。思維我所獲得的離八無暇、得十圓滿的暇身,難得易失,故不應隨意浪費,產生決定立即修法。所謂思暇滿不浪費,即應把握暇身投入修學菩提道次第教授,勸取心要。

依暇身勸取心要,主要是修學三士道教授。首先共下士道修心,即是從修習念死無常開始。

思維我的暇身無常、不久住 ―― 當死主來臨時,任誰也無力抵擋;壽期唯是有減無增;存活之際也無暇修行,故決定必死。由此思維,決定修法。

進而思維死無定期 ―― 我這一期生命何時結束,無法預知,因為南瞻部洲有情的壽量無定;又死緣多活緣少,活緣亦可成為死緣;身心極為危脆。由此思維,決定現即修法。

最後思維臨命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 ―― 既使親人圍繞助念,也不可能共赴黃泉(獨生獨死);包括我生平辛苦累積的財富,分毛也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與生俱有的身軀亦當棄舍,燒盡成灰,深刻地確認唯有正法習氣、善業種子對來世有益。由此思維,決定唯一修法。

由思維暇滿人身無常迅速,即應準備來世遠行的道糧,推動自心趨入正法的修習。

既然生命無常,且死無定期,何時死?以何方式而死?自已根本無法做主,死後也不會一了百了,仍依業力繼續輪回投生;而我無始以來所積造的業卻是善少惡多,極可能墮入三惡道,故應思維我來世將蒙受無量無邊的三惡道苦。

若墮地獄,則須蒙受八熱、近邊、八寒、孤獨地獄等眾苦;若投生餓鬼道,則有內障、外障與內外障之苦;若投生可現見的畜生道,或住于大海或人天雜居,其蒙受身心折磨之苦無量無邊;一旦投取三惡道,即遠離了修學佛法的所依身,不聞三寶名。由此思維,怖畏三惡道苦,力求救護而真實皈依三寶。

那麼,應該如何皈依三寶呢?

皈依三寶,意樂上須信三寶皈依境(佛法僧)具有能力救護我及堪能為我的皈依處,進而了知三寶的差別功德,承許以三寶為究竟皈依處,心心念念生起皈依心,不再憶念、宣說外道三寶。既皈依已,於加行上,常行供養三寶、任有何事皆須先向三寶啟白、每天應作六次皈依、一切時處認定有三寶是究竟清淨的依怙處、以及不論遭受任何苦樂得失,乃至戲笑命難也都不舍三寶,且能任運地憶持三寶功德,生起淨信皈依心。

為了圓滿皈依學處,須奉行業果。在奉行業果之前,必先深信業果,了知業果之理 ―― 即思維業的總的建立,所謂業決定一切、業增長廣大、業不作不受、業作已不失的真理。個別上,業雖有千差萬別,主要則是斷十惡業道、行十善業道,亦可集攝為身三、語四、意三,應如理了知而遮止。

如是認識十惡業道後,接著思維業有所謂的輕重差別 ―― 即依個人的意樂、造業的物件、常作、未予對治以及業行本身而有種種的差別;進而思維由於往昔所造的善惡業因,一旦因緣具足,必將感招三種果報 ―― 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同時,應知引業與滿業的差別,以及何種業決定受報、何種業不決定受報;臨命終時,則是依著重、近、串習、先的感果方式而受報。

更進一步,思維我最初原是為了利他成佛而修道,而能持續修學佛道應具有異熟八果之身為佳。因此,從今以後,應盡可能的密護三門斷惡修善,特應修學能感得異熟八果的八因三緣。

不僅如此,深信只要因緣成熟業必感果之理,故除了造作新善業因外,往昔已造的惡業尤須懺悔清淨。常於三寶前將往昔迄今所造的一切惡業,以四力懺悔 ―― 即追悔力、依止力、對治力、防護力而淨除。如是必能感得現前人天增上生的安樂與果報。

但是,就佛道的究竟利益而言,感得人天果報仍是苦多樂少,實非究竟,等同今生一樣的情況,不出輪回。事實上,我的煩惱未斷,只要有煩惱即易造業,造業就輪回;最初發心學佛的目的並非為了人天果報而學,這只是過程,不是究竟意趣,目的是為了利他成佛,故不應以此為足,應進一步憶持我的共中士道。

那麼,共中士道修心主要是什麼呢?

主要是策發出離心,實修解脫道。那麼,如何策發出離心呢?

主要是在於思維我已有的苦集二諦的過患而生起厭離,以及由思維我將得到的滅道二諦的功德而生起欲求 ―― 生起厭背三有苦、希求解脫樂的出離心。

首先,是思維我的苦諦,有輪回的總苦及別苦。所謂總苦是指六道有情共同蒙受的痛苦,如八苦、六苦、五苦、三苦等;個別上,有六道各別各別的痛苦。所以由思苦諦,知苦為苦,見過患而生起欲求離苦之心。

其次,思維苦果必有苦因,苦因不在於外,而是在於自身所具足的煩惱與業的集諦。清楚認識我的煩惱集 ―― 六根本煩惱及二十隨煩惱的行相、生起次第、生起之因及過患。再者,業集諦 ―― 就是依於身口意三門所造之業,此分思業 ―― 即意業,思已業 ―― 即身口二業,二者都是由煩惱推動而有的業行。此中,包括了善性、惡性、無記性,或者輪回引業(牽引投生六道隨一的業)與滿業(投生六道隨一感得圓不圓滿的業)。凡是不具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以及特別福田力攝持,所造作的所有善惡業,都屬於輪回的真實集諦。

而事實上,只有策發出離心是不夠的,必須進而依出離心攝持而修解脫道。

那麼,應該如何修習解脫道呢?

解脫道乃以道諦為主,廣義的道諦就是戒、定、慧三學,依戒除惡,依定明心,依慧斷惑。應依出離心攝持修習解脫道,故於滅道二諦的法寶,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長。一旦漸由凡夫道轉成聖者道時,即有力斷障,也就是依於聖道而得滅諦了。如是,依著出離心勤修增上三學道,福慧雙修,終能圓滿自身解脫果位。

但是,若以究竟成就而言,共中士道雖然主修出離心與解脫道,能有力斷盡煩惱障,但卻無力斷盡煩惱習氣的所知障,自利不圓滿,利他也只是少分。因此只得個人解脫顯然不足,唯有成佛才能圓滿利他;況且,當初我修學正法的目的也並不僅僅是為了個人解脫,而是為了安置一切眾生於佛果,所以,我不能以此為足,必須進而趣入大乘不共道 ―― 即依次發大悲心、增上心、菩提心而修學大乘道。

大乘道主要的內容是什麼呢?

大乘道主要的內容在於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學菩薩行、證菩提果。或也可說,大乘道的因道果三位皆為妙善,因位善,以具菩提心;道位善,以具六度行;果位善,以具佛智果。

首先,即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的門徑,有情有菩提心,則有大乘佛法;無菩提心,則無大乘佛法。那麼,如何真實發起菩提心呢?

發菩提心的教法,主要法源有三:

其一是《般若經》說,由無著菩薩傳持的因果七教誡

其二是《華嚴經》說,由寂天菩薩傳持的自他相換法

其三是含攝于祖師的宗規裏,將兩種發心法合修的教授。

這三種教授都是具相的發心之理,應依此教授真實發心。

菩提心是十方諸佛教法心要中的心要、精華中的精華,非常珍貴,極為殊勝,故應善為守護,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長。此中,修學令今生不退菩提心之因有四,即:常憶念菩提心功德、每天六次發心、不舍眾生、為發心而淨罪集資。同時也應修學令來世不退菩提心之因,即斷除四黑法 ―― 欺誑師長及具德者、令眾生造善業而後悔、嗔心譭謗菩薩、心思不正等;進而,依止背反于四黑法的白四法,守護菩提心。

當具有菩提心的真實覺受,並且生起猛利欲求修學菩薩戒學處的心思時,就可受持菩薩淨戒了。菩薩淨戒主要是什麼呢?就是奉行學處以及遮止學處。若以藏傳而言,遮止學處是不違犯十八條根本墮及四十六條惡作,奉行學處則是守護菩薩戒學處。

如海深廣無邊的菩薩戒學處是成辦眾生短暫、究竟二利的最佳方便,其主要是修學成熟自心續的六度行,以及成熟他方有情心續的四攝法。

六度行主要是依于悲智雙運 ―― 即方便攝智慧、智慧攝方便、方便與智慧互不分離而修行。或者,等持時由菩提心、清淨回向攝持而修習等持觀法如虛空之理的空性義,由此累積智慧資糧;後得時亦由菩提心、清淨回向攝持,以後得觀法如幻術而修前五度,由此累積福德資糧。例如:佈施是屬於方便分的福德資糧,必須具有證得或作意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亦即通達能佈施的我、所佈施的物件以及所佈施的法行皆無自性而行佈施,如此即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余法亦應如是類推。

修學佈施度應具施捨心,包括財施、法施以及無畏施;修學持戒度應斷損惱心,包括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修一切善的攝善法戒及利一切眾的饒益有情戒:修學忍辱度,主要是安忍不嗔、斷嗔生忍,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及諦察法忍;修學精進度,是一心好樂行持善法,完全去除懈怠過失,主要是修學擐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及饒益有情精進;靜處即禪定,當下是屬於菩薩道為本質的禪定,故須由菩提心或證空性的智慧攝持,主要是能除散亂與沉掉,專注行善,所須修學的是現法樂住靜處、引發現證功德靜處及饒益有情靜處;智慧是如實觀擇諸法實相之心,主要是修習通達世俗慧、通達勝義慧及通達饒益有情慧。如此,依于修學六度,即可圓滿福慧資糧,調伏自心。

依此,進而必須直接利他;為了生起直接利他的方便,即須勤修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也就是說,先以佈施與眾生廣結善緣,再以愛語令諸眾生了知正道,繼以利行令諸眾生依教奉行,後以同事令自應先依教奉行,令諸眾生得以真心、自願隨行安住於依教奉行。如是,以六度法行圓滿自利,以四攝善法圓滿利他。

要之,佛果乃是依著修習大乘法而有,即以大悲心為根本,菩提心為因,由方便而究竟圓滿;方便是指六度行,主要是智慧度,必須雙運而行。因此,修習以六度四攝為主的菩薩學處,乃是以方便攝智慧、智慧攝方便、悲智雙運而福慧雙修,如此便能漸次地斷除障礙,最後圓滿佛果 ―― 成就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圓滿報身及應化身的四身果位。

就顯乘而言,即依如是道次教授在三大阿僧祗劫中實修相應,歷經五道十地而成佛;就密乘而言,則認為整個佛道乃由所淨事、能淨法與所淨果所集攝,並在具足顯乘共道基礎之上,最初如理依止金剛阿奢黎,入壇城受灌頂,爾後如理守護灌頂中所承許的誓言與律儀,進而實修密宗道或相應密乘瑜伽 ―― 例如下三續部是實修有相瑜伽、無相瑜伽而生起深明不二道,無上瑜伽續部則是實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而生起樂空無別智,如是修至究竟,最後證得密乘的金剛持佛果位。

總而言之,修學佛道最初所應具足的意樂,唯一就是為了究竟利他,故須圓滿佛果;為此,最開始外緣是如理依止善知識,內緣是充分自覺運用自所得的暇身投入修學正法,自身具有的如來藏則是主因,在具足三緣之上實修正法的精要 ―― 菩提道次第教授。

此中,從依師之理至增上心所有法類皆是菩提心的前行,菩提心是佛道的根本,大乘顯密所攝一切菩薩行則是菩提心學處,如是予以集攝。如其次第,便是共下士道修心 ―― 即修習無常、三塗苦、皈依三寶、奉行業果而捨下現世貪著,暫時感得人天果報。接著依著共中士道修心 ―― 即思維四聖諦、十二因緣等而策發出離心,並且實修解脫道,如此捨下來世貪著,建立趣行大乘道的基礎。但是,並不能以此為足,為報眾生恩,自須先行成佛,因此必須趨入大乘不共上士道修心 ―― 即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修菩薩行,善為實修大乘顯密雙運的圓滿教法,即可依次輾轉成就無上佛果;一旦成佛,也就真實的具足圓滿能力得以任運無間的利他了。

為了使自己今生所得的暇身日日皆得利益與廣增,最佳的方便就是每日觀修一座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依此安立無誤圓滿的道體習氣。如是,即得如實了知釋迦世尊宣說正法的真正意趣為何,以及依著前前引後後,後後依前前的前後次第引導之理而修,便不會隨意宣說或修行相似法,不會得少為足,不會聞一謗百,不會閉門造車,而能定解一切佛說都是修行的指導教授,都是依著前後次第,依著主要與支分而作不同的次第安立罷了。

若能依此菩提道次第的內容和意樂而趣行念佛、參禪、學教、持戒、修密等皆極合宜;設不如此,修習禪淨律密也都難有成就。這也就是聖教無違、聖言現為教授、互相助行、互相增上的意趣。

噶當派祖師種敦巴尊者曾說:

[ 奇妙聖教彼三藏,教授現為三士道;噶當法流如金曼,任誰趣入皆歡喜。]

祖師也說:

[ 道次金曼頂受持,菩提妙華遍莊嚴;為令暇身不空過,實修道次最應理。]

惟願自他一切眾生皆能因此而真實信解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精勤于聞思修證,漸得調心相應,終成正覺。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略修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殊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 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 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