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10:24:4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3 10:23:56   編輯部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1-1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CD(上)道前基礎 12-08    達賴喇嘛尊者傳授/蔣揚仁欽中譯

34頁)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這句話是講到資糧道和加行道所有的功德,是來自於善知識的,也就是「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

接下來是講到見道,令善通達法平等性。之後是講到從初地到七地的所有功德,開示安穩不安穩道。第八地功德,以普賢行而為教授。第九地功德,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第十地功德,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法身功德,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報身功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化身功德,長我一切白淨善法。」這以上就是從凡夫地一直到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的十地,以及佛位時候的三身功德,完全都是由善知識所引發的。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到,之前不是在談五道十地的這些種種功德來自於善知識嗎?在每一個句子之前多加一句,「諸善知識是我」會更有感觸。如果自己有很多上師,有很多師長善知識,可以多加一個諸善知識。如果我們自己所依止的上師只有一位,或者以根本上師為主,那就說某某根本上師的名稱,於是就多加了是我。像諸善知識是我,以普賢行而為教授;諸善知識是我,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諸善知識是我,護送往赴一切智處;諸善知識是我,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諸善知識是我,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等等。我們可以這種的方式來念誦,這樣會更有感觸。於是我們再繼續念到: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35頁)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詠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在此有說到善財二字的話,就加上自己的名字而來念誦。我們就可以依由宗大師所引用的經文,來念誦上師的功德,在念誦偈頌文的時候,這裡面有說到「善財是思而來此」,在善財這兩個字裡面,就加上自己的名字,我名某某是思而來此,這樣來念誦,並且同時回憶上師的功德。

為能憶念或是感恩善知識,我們可以三種的角度來思惟。第一者「比佛更具有恩惠」這什麼意思呢?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有多少的過去佛,已經成就了,從凡夫地到佛地,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累積如是的資糧獲得成就的佛,過去的佛是無量無邊的,可是我們在這麼長久的時間內,居然都沒有聽聞到正法,就好像有一大群人,大家都已經得到了希望,都已經獲得利益了,可是我們在最邊邊一個黑暗的角落裡面,我們再怎麼的痛哭,再怎麼樣的呼叫,都沒有人理會我們;唯有悲愍我們的,可憐我們的善知識,他示現凡夫的模樣,拉拔我們、提拔我們,把我們拉到有曙光的地方,有希望的地方。所以善知識的恩德,不只比過去的一切佛,都還要來得感恩以外,尤其是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能夠跟我們結上因緣,最主是靠善知識去銜接,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見到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所以善知識的恩惠,確實比起釋迦牟尼佛還要來得大,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如此的殊勝,可是沒有善知識我們怎麼會聽到?這是沒有辦法的。如果這樣去思惟,確實對內心,尤其是感恩師長的部分,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就是因為傳授教法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感恩善知識。確實是如此,我們從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裡面可以看到,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了一句偈頌文,只是四句話而已,能夠犧牲自己的生命,所換取的卻是四句話的法義。可是今天我們,我們只是自己不想學,或者不想聽以外,上師他真的是不辭辛勞的為我們說法,而且希望我們能夠學習。同樣的像阿底峽尊者,如同之前我們看到的,西藏人他們是花了多大的心力,甚至於犧牲人命才來換取迎請阿底峽尊者至藏地傳法、弘法的。同樣的那洛巴,是以多大的苦行,來得到整個教法的口訣,同樣的馬爾巴也是如此,更何況是密勒日巴。

密勒日巴說實在講難聽一點,確實被馬爾巴給欺負到不行,但是這一切都是什麼?我們從過去歷史上來看,可以知道,也是唯有如此,這些的弟子們才有今天如此的成就。可是相反的我們呢?就好像等著上師給予我們教法一樣,而不是自己去求教法的。我們要知道上師如此的教誡我們,如此的呵責我們,是為了我們能夠斷除惡業,累積資糧而說的,因為唯有集資淨障,這個清淨的內續才有基礎、才有根本,來增長道次功德,否則沒有辦法。

第三者也就是內心道諦功德的增長,唯有透過上師的加持,光是這一點我們也要感恩善知識。有時候我們在聽法的時候,覺得忽然間有一種未曾有過的歡喜,這種完全是靠上師的加持力而獲得的。內外因緣聚合的時候,尤其是對上師的信心很強烈的時候,內心會有過,會發起未曾有過的這種感受、或感觸的,那是因為上師的加持。所以透過這些種種的思惟,我們來憶念善知識、上師的恩德,去感恩。這以上是屬於意樂的部分,現在我們看加行的部分。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第一個彼是指師所喜,第二個彼是指師所不喜,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三門:要怎麼樣以加行來親近善知識呢?一供獻財物、二身語承事、三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今講初者,現在講第一者,供獻財物的部分。

36頁)其中初者,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復如拉梭瓦云:如果自己有上妙的供物,但是我們卻供下劣的事物,那會違背師徒三昧耶,因為他本身就代表不尊重。但是有一種情況是如果是師長歡喜,或者是真的自己沒有上妙供,我們只要下惡供的話,那就沒有所謂違犯的意思了。所以如同拉梭瓦說到:「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

這是以學徒的方面,現在宗大師講得非常好,不只對學徒而言,說到了要注意的地方,因為學徒為了能夠真正累積資糧,所以最強烈的尊敬心去奉承。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但是從師長的方面,要去注意些什麼呢?就師方面則須注意一點,那是什麼呢?就是不顧名聞利養。如霞惹瓦云:「愛樂修行,於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為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這句說得非常好。

現在講到第二個承事的部分,也就是所謂的身語承師。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讚師功德等。於是講到第三者,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如教奉行,如教修行。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最主要對於上師的奉承,或承事,這是以第三者了。如同《本生論》有說到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

既然要依教奉行,於是宗大師在此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假設我們所謂的如教奉行,是說當上師引入了我們於非法的、或非理的、或違背戒學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因為我們已經說如教奉行了,所以上師所說的一切我們都必須去奉行,這怎麼辦呢?

雖然我們要視師如佛,但是我們也要記得,上師為了我們示現凡夫的樣子,所以也為了我們,也可能會示現引導我們進入非理,或違背戒律等這種儀式,這也是有可能的,不是沒有可能的。所以這時候我們要依法,而不是依人,以法為主。於是宗大師就引用了律經裡面所說的,來作此回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本文裡面說到: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只要是善的都可以作,只要是惡的,縱使是上師叫我們去作,也不應作,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在佛陀所說的《本生論》第十二品裡面,曾經有這樣一個公案。佛在過去世的時候,那時候有位婆羅門的老師,教佛的前世以及這些其他的同學說,今天我要教你們如何偷盜,因為你們正在學習,所以今天你們偷盜不會犯惡行,不會造罪業。於是除了佛的前世以外,其他都去偷盜了。這時候這位婆羅門的老師,問佛說:你為什麼不去?你為什麼沒有反應?於是佛的前世,就跟這位老師回答說:我覺得這不如法,這跟老師平常所教導的是不同的。於是那位婆羅門的老師聽到這樣的回覆之後,非常的歡喜就說到:我今天是故意試探你們,你們雖然對我非常的尊敬,但是我不希望你們完全接受我所說的一切,尤其是我說到不如法的這些內容的時候。但是今天你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你以智慧來區別何謂是非善惡,縱使是我說的,但是你也不會愚莽的完全接受,這才是對的,於是給予讚歎。曾經有說到這樣的公案的緣故,在此就說到《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就說到這樣一個公案。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第十二品裡面,曾經有這樣說,所以對於師所說的教誨,而去誹謗,或者是輕視,帶有這種語氣,不應該這樣子。所以在此又說到了,宗大師非常詳細、而且非常謹慎的為弟子說每一個小細節的部分。所以在此說到: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誹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善知識說了不如法的內涵,引導弟子於不如法的內容的時候,應善辭謝而不隨轉。我們可以善巧的方式來迴避,或者直接的去提問,不要隨著上師所說的而走,這時候不應依教奉行。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這以上的意思是什麼呢?尊者阿難並沒有因為佛在世,佛希望他做什麼,他馬上無條件的完全答應,沒有!佛希望阿難作為他的侍者的時候,阿難跟佛提出三個條件,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剩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佛答應之後,他才答應成為佛的侍者,為什麼要如此慎重?是因為希望教誨我們,未來這些眾生在修法的時候,希望重視法,而不是重視茶的好壞,或我的老師到底在想什麼?我要怎麼去配合我們的老師,不是的!不是無條件的完全接受師心中愛與不愛,或是重視茶的多少,絕對不是!所要重視的是什麼?是有沒有與法相應。如果我們不重視有沒有與法相應,只是在乎茶的多少,或者只是在乎善知識心中想些什麼?想要去阿諛奉承的感覺,這樣是教法腐爛的象徵。

藏文直接翻譯過來,後面這句話應該翻成「此是究竟腐爛之相」,或者「此是長遠的腐爛之相」。什麼叫長遠的腐爛之相呢?以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是個腐爛的象徵,應該沒有心內的意思。

親近幾時者,我們要花多長的時間,來承事或者親近善知識呢?如博朵瓦說到,如果是五分鐘的熱度,我覺得這個很辛苦,好像是一個負擔;若是完全不親近,我覺得我不能夠獲得成就。所以與其這樣,還不如長時間的,也不要過份的好像五分鐘的熱度一樣,完全的阿諛奉承,也不要;但是也不是完全的不尊重上師。長時間的尊重,適中的去承事,這才是最好的。所以我們現在看本文說到:

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所以要做到的是什麼呢?遠近適中經久修習,最主要是後面這四個字「經久修習」,這才是最重要的。這種經久修習的時候,不要一下子對上師很好,一下子完全不理會上師,也不要這樣子,應該適中的態度。 

丁四、依止勝利

37頁)第四、親近勝利者。也就是親近善知識之後,我們會獲得什麼樣的好處呢?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呢?如同下述的利益,我們將會獲得。也就是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於是宗大師又說到,因為我們非常尊敬、恭敬的,如是承事善知識的緣故,所以將來在地獄裡面遭受無法忍受的痛苦,可以由現世輕微的病來取代,甚至於在夢中裡領受,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使得過去墮落三惡道的業還清。在這個同時,又能夠依由承事師長的緣故,來造作等於供養無量諸佛的廣大福報,所以我們現在看本文:

38頁)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在這一世裡面)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亦能把這個業給引發,所以使得這個業感果,業就不再存在的意思。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地藏經》云:「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應該遠離這種具有條件的善知識,尤其這些具有條件的善知識,他們以三學、三藏聞思修的方式去調伏內心,所行的一切都是善行,所以我們更不應該遠離。就像好比如果我們接近他的話,自然能夠薰染到他們的這種功德,雖然我們沒有刻意的想要去得到他們的功德,或刻意的想要去獲得這種善德的薰染,但是自然而然就會得到的。相反的如果我們不遵從,或不尊敬善知識,縱使善知識身上具有無比的功德,可是我們也不會因此而獲得善德的薰染。

如同博朵瓦又說到,我有很多的破衣裳,因為破衣裳的緣故,所以所著染的是草穢,而不是金沙。所以善知識所有的功德因為內心的破衣,所以所有的功德不能薰染,而且有一點點的過失,馬上就會執著,便會染著,所以如同: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從博朵瓦大師所著作的論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略略親近,「略略」這兩個字,雖然達賴喇嘛沒有作補充,可是從藏文裡面看的時候,就是很快的、很短促的、很急促的,瞬間的、或是剎那的,這種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承事善知識,或者親近善知識,只是一種五分鐘的熱度,很急著想要獲得成就,而去依止親近的話,那是沒有成就的意思。所以所謂略略親近是藏文的說法,翻成中文是很急促的想要去親近上師,那是不會獲得成就的意思,這是我作的補充。

之前所說的是依止善知識的功德殊勝利益,也就是依師的利益;現在是反師的過患,也就是顛倒依止善知識的過患,而不是不依止善知識的問題而已。如果只是很單純的沒有依止善知識,只是讓我們沒有辦法獲得解脫而已,不會因此而造下無比的惡業墮落惡趣,這是不會的。但是如果我們反師,所謂的顛倒依止,那也就是誹謗善知識了。因為善知識是非常殊勝的功德田,如果我們去誹謗,那是一種損害的行為,這種損害行為所感得的惡果,就不可思議了,在此說到這個內涵。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本文: 

丁五、未依過患

39頁)第五、不依過患者。所謂的不依,不是單純的不依善知識而已,不是這樣子,而是說顛倒依止;之前之依師,現在是反師的過患,這個我們可能要去注意到。請為知識,若不善依,這句話的藏文就是,說既然我們依止了某位善知識了,可是這種的依止方式是顛倒的,顛倒依止會有怎麼樣的過失呢?在此的中文不是很單純的不善依止而已,應該說是依止顛倒的話,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誹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五十頌亦云:「誹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沈沒法故。」

這以上說到了依止顛倒,或者是反師的一種過患,而說了會增長貪瞋癡等三毒,以及造諸惡業的種種過患。現在又說到另外一種情況,會讓我們增長三毒的,就是親近不善之士,以及親近惡友;也就是說依止惡師或親近惡友,也是另外一種使我們增長貪瞋的因緣。所謂的惡友,或者是惡師,他們並不是頭上長得像是魔王的面孔來嚇唬我們,絕對不是的;他長得不一定很難看,或者是很恐怖。反而所謂的惡師惡友,他們所表態的,所引導的方向,都是嘴巴非常甜蜜的,都說我要幫你,我這樣做是為了你,以這一種非常善巧的方式引導我們增長貪瞋的,這個叫做惡師以及惡友。所以在此宗大師又非常詳細的,不只說到了依止顛倒師長的過患以外,還特別慎重的提醒,我們弟子眾們也不應該親近惡師以及惡友。在此我們可看到本文:

40頁)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為什麼呢?因為醉象只能夠壞身,可是惡友能夠壞善以及壞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如果身體壞掉,大不了這一世而已,他不會把我們丟到三惡道去。可是當我們的善業法身壞掉,那可就不同了,因為沒有善業的緣故,無法投生善趣,所以只有惡趣能夠投生,一定會墮落惡趣的。

《諦者品》裡面也有說到: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親友集云:「無信而慳吝,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這叫做惡知識。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什麼叫做惡師呢?什麼叫做惡知識呢?誰去親近這個人,所有的性罪和遮罪等惡行,以前有過的它不會減損,以前沒有過的這種性罪和遮罪反而還會增長,那你所依止的師長,就是惡知識了。

什麼叫性罪?什麼叫遮罪?性罪的意思就是某一種的行為,無論是誰去造作這種行為,都會感得惡業,都會感得惡果的,這個叫做性罪。遮罪是說,佛制定了一個戒律,如果是遵守者,去觸犯這種的行為,它才叫做造惡業,才會感得惡果。可是沒有接受這個制定,沒有受過這個戒律的人,去犯同樣的行為,卻不會感得惡果,這種的行為叫做遮罪。

就像過午不食來講,佛對出家人說,過午不食,所以如果沒有被佛制定說過午不食,那過午有食也不算犯罪。可是因為出家人,被佛制定為遵守過午不食的戒條,所以出家人過午有食,則會犯罪的。我們現在繼續看本文裡面有說到: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也就是下者跟上者的人一起同居,下者他不會馬上變上者,他只會變到中者而已;可是上者跟下者一起同住,雖然下者變中了,可是上者不會變中,上者會馬上變成下者。這代表什麼呢?我們行善非常的困難,但是造惡非常的簡單,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要特別小心,遠離惡師惡友的原因。所以我們要知道惡師惡友的定義是什麼?無論跟誰在一起,由這個人的言行舉止,無論他是怎麼樣的花言巧語,反正以前有過的惡業不會減少,未有的惡業又會增長的話,這個人就是惡師,或者是惡友了。這是我們要去記住的一點。

丁六、攝彼等義

40末)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所謂上師瑜伽非常有名的法門,要怎麼去修學呢?其實就是按照之前所說的內容來修學,如果只修 一兩 次上師瑜伽,那是完全沒有用處的。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要,誠心的修法,應該恒常的親近善知識;而且所依止的善知識,必須要能無錯引導的最勝知識。宗大師每一句話都講得非常誠懇,而且非常的強而有力。我們現在看本文: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只修 一兩 次的話,沒有意義,沒有成就。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伽喀其實是屍羅林的名稱,因為伽喀巴在墓地裡面,在屍羅林裡面常常觀修、修行的緣故,所以其實伽喀巴的意思就是等於墓地者的意思。「依尊重時,恐有所失。」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不知道依止善知識的軌理,而去依止,不只不會帶來利益,反而會造成虧損。因此本文說到: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可是顛倒的,如果能夠如法的去依止善知識,那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根本了,因為一切欲樂的根本,最主要都是由依止善知識而引發的。也就如同之前所說的,光是有智慧了解佛所說的教義是不夠的,要把教義配合於日常生活去修行。可是在修行的時候,為了能夠使道諦的功德增長,光是單一的因緣是不夠的,要眾多內外的因緣聚合才有辦法。所以能夠發起對於法義的感受,最主要是靠依止善知識的力量。所以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文有說到: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比起其他來講,能夠讓我們發起證量的,最主要的根本,最主要的法門,是來自於依止善知識,比起其他更為重要。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并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所以宗大師又引經據論的,引用許多這些先賢大師所說的大論典內涵為根據,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不了解,什麼是依止善知識的軌理,隨便依止,那很危險。所以為了讓我們不要走入歧途,宗大師在此非常謹慎的為我們宣說: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在此的「廣如餘處應當了知」,是廣從其他的大論典應當了知的意思。我等煩惱極其粗重。確實是如此,如果我們跟某個人講話講久了,所說的都是抱怨的內容,都是怨言而已,這代表什麼?內心的煩惱很多,我們很少會去讚歎別人的功德,但是要說八卦、或說某某人的壞處,或者是缺點,這個談話的時間會非常的長,而且所談的內容也非常豐富,這代表什麼?雖然一個很簡單的行為,也可以知道,我們內心所思惟的,全都是跟煩惱相應的內容,多不了知依師道理,所以一般的人,不可能知道法義,縱使知道法義了,也把佛法當成是知識去學習,怎麼可能會知道依師道理?縱使知道了,也沒有去作,知亦不行。所以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反而還發起了所謂的顛倒依止,或者親近惡師惡友等這種罪行。

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縱使我們犯了這些種種的罪行,但是也不察覺,縱使知道察覺了,但是也不會後悔,不懂得去懺悔,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要反覆的去思惟之前所說的內容。我們在過去生沒有真正的如法去依止,而發起這些種種的罪行,所以今天還是凡夫啊!沒有任何的改變,想要離苦得樂,但還是離樂得苦,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所以我們應該多發防護之心。不只是懺悔過去所犯的罪行以外,並且因為過去已經是過去了,但是最主要是將來,所以多發防護之心,讓自己將來不要再次犯錯了。

而且自己應該要勵力自己,要去具備能夠真正成為一個佛弟子的功德,讓自己成為一個法器,能夠接受一切佛陀的教授,自應勵備法器諸法,反覆的去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功德,以及累積廣大的資糧,累積資糧之後要記得一定要發願回向,所以在此說到: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