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3 10:31:30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2-2講)

47頁)初中有五。也就是密護根門可以分五種方式來解釋。一、以何防護者,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遍護正念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什麼叫做於正念起常委行呢?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

現在講第二者,何所防護者,由何者去防護?就是由六種根去防護。謂六種根。從何防護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去防護呢?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怎麼樣去防護呢?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這是屬於所護根者。

下面另外一者的防護方式,就是即以六根而來防護者。什麼叫即以六根而防護者呢?就是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這是屬於以六根而防護。接下來是守護根者的部分,更詳細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

什麼叫不取行相的意思呢?因為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什麼叫不取隨好?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現在講到第五,防護為何?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在此的無覆無記者,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沒有緣善法的時候,的這些行住坐臥,或生活起居的這些意樂,並非善也並非惡,也無有執取的當中的這種心,叫無覆無記著。 

接下來是說到四種資糧的第二個資糧,正知而行。正知而行可以分兩者,「何為所行事」,以及「於彼行正知」;於何處行正知,以及能行的正知本身,就是可以分兩者。第一於何處去行正知呢?這又可以分兩種:第一個五行動業,第二個五受用業。

先講五行動業,又可以分五者,那五者呢?身事業、眼事業、支節業、衣缽業、乞食業,就是五種的行動業。五種的受用業,又可以分身事業、語事業、意事業、晝事業、夜事業。在裡面有說到所謂的睡眠,其實睡眠不是五種受用業以外的第六種事業,不是的;而是睡眠部分的內容,因為它可以含攝在夜間之業,以及意業裡面,所以就不多做第六事業睡眠業的解釋了。因為睡眠業的內容,在夜事業還有意業裡面都包含著。

為什麼在意業裡面包含著呢?因為在睡覺的時候,就只有睡覺而已,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作用,在身語上沒有其他的作用;所以睡眠業的內涵,可以在意事業的時候看到,以及夜間事業的時候看到。我們現在看本文: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也就是之間的來往,身事業,在此是針對出家人說的。眼事業者,第一若略覩,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沒有可以去看,或可以去看的;第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第三、一切支節業者,謂諸支節,若屈若伸。第四、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第五、乞食業者,謂飲食等。

48頁)現在講到五種受用業,寺內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語事業者,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意事業者,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毗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以上身語意的三種受用業之後,就說到白天和晚上的兩種業,所以在此說到,晝夜二業者,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所謂初後夜,就是夜可以分三時,初夜、中夜、以及後夜。中夜可睡。因為之前有說到所謂的悎寤瑜伽,不應睡眠的瑜伽。所謂不應睡眠的瑜伽就是說,在白天的時候不應睡,初夜的時候不應睡,後夜的時候不應該睡,中夜的時候可以睡。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如果我們講到睡眠業的話,只有在夜間之業及意業當中顯示了,所以在此說到,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在正知行者,因為之前說到,何為所行事?現在正在說第二個,於彼行正知的部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宗大師在本文說到:云何行正知?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針對上述所說的十種事業,在還未做之前,應該以正念讓自己記得這十事的內容,不讓自己放逸,所以在此說到: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種所攝持故,再加上以正知來作觀察,所以正念和正知來把心把持著,不讓心放逸,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應以何相而正觀察,以及如何方便而正觀察,這兩者是不同的。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就是說內心的起心動念,內心的一種行相,到底是什麼?我們的念頭到底是什麼?這種觀察叫做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是說,如果我們察覺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有不如法的時候,要如何去避免?以哪種方便來制止它?如何方便而正觀察。所以以這兩種方式來使內心獲得攝持。

我們平常說到,最好的公安,不是外在的公安,因為外在的警察或者公安,只在他們不在,我們可能會悄悄的做一些不為人知的壞事,像是貪污等等的行為。可是內在的公安,內在的警察才是真正的警察,正念和正知,正知好比內心比較溫柔的警察,他只是會你警告而已;如果這個警告再不聽的話,再由正念這個比較強悍的警察,把我們心的手,銬上了手銬,讓自己的內心安住在善所緣上,這是靠正念的力量。

這觀察可以分四者,觀察相、觀察處、觀察時、以及觀察業,可以分四者。什麼叫觀察「相」呢?也就是我在行住坐臥的時候,或者是往返時的這種行儀,是否與戒經裡面所說的是否相同?我現在是不是在做與戒經相同的行為?做這種觀察叫觀察相。

觀察「處」就是說,我現在要去的這個地方,那一些是可去的?那一些是不可去的?在此有說到,賣酒的地方不可以去等五個地方,在此的「等」所包含的其他四個地方,是那四個呢?妓院以及睹博的地方,還有皇宮、以及宰殺動物的地方。這五種地方是不可以去的,所以觀察處。為什麼皇宮不可以去呢?因為後宮有很多王妃等等,還有宮女們。

於何「時」觀察?也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在什麼時候,才可去或者是不可去的,所以觀察時。觀察「業」,什麼叫觀察業呢?就是在戒經裡面,有說到許多的戒條,這些的學處,去什麼地方,不只是我們去的這個行為,或者是去的時間、地點,雖然是合法的,可是去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這種的學處,這種的業行,我們必須如法的去了解,並且作觀察。所以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所以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宗大師的本文有說到: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一、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這是第一觀察相的部分。第二觀察處,也就是:

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方向、地點),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這以上是說到觀察處的部分,第三是觀察時。

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第四就是觀察業的部分: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所以無論是白天或是晚上,在任何的行為,尤其是該行不該行的時候,先以正念正知來觀察。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49頁)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也就是密護根門,還有正知而行,這兩者非常的重要,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所以清淨的戒體能夠快速的引發定力,也就是禪定的這些種種功德,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以上說到密護根門以及正知而行,之後再講到第三者的資糧,就是飲食知量。飲食知量可以分四者來解說,第一個飲食的量不應太少,因為太少身體容易虛弱;正確的食量應該是到隔日為止,到隔天吃飯之時,不會有飢渴的這種損惱的量,這是最正確的、最標準的飲食知量。

第二不應太多,太多的話,身體容易沈重會有負擔,而且呼吸會比較困難,而且容易昏睡;頭腦不是那麼清楚,對於法義的思惟上會有障礙。

第三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也就是說正確的飲食標準,飲食量的標準來講,就是不會因由飲食而發起舊苦;由飲食所發的舊苦,無論是病情或其他的等等,這些都完全消除,也不會由飲食產生新苦,新苦的痛苦、疾苦、病苦等。這就是最正確、最標準的飲食的量。

第四不要由煩惱,以污染心來飲食。如何避免由污染心來飲食呢?最主要就是對於飲食要對治貪著。

這時候我們可以思惟飲食有三種的過患,食物本身有三種過患,哪三過患呢?第一、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什麼叫由受用因所生過患呢?我們應當思惟,無論任何色香味的飲食,都要透過牙齒的咀嚼,或者是口水的濕潤,就變成如嘔吐的食物了。

第二、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也就是食物分解消化之後,會長我們體內的血肉,其餘的部分就變成大小便,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去排出不淨物,否則的話會由飲食產生很多種疾病。

第三者,求飲食所起過患,因為飲食的緣故而產生的副作用有五者,那五者呢?1、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也就是說為了得到食物,要遭寒熱苦,以及多施劬勞,又擔心沒有食物等;或者縱使我們好不容易有了食物了,但是又惶恐會被劫、被奪或損失等,所以用很大的力氣來守護,這是一苦。第二苦,2、親友失壞者,因為食物的關係,所以父子互相諍鬥。3、不知滿足者,因為對食物過份的貪著,所以造成國家之間的互相傷害。4、無自在過失,為搶奪食物,所以與他競爭,而產生與他結下惡緣的這些種種過患。5、從惡行生者,也就是因為飲食貪著的緣故,所以我們會去造作很多的惡業。

雖然如此,但是飲食並不是說「食物」,所謂的食物並不是完全都是帶來壞處的,也是有好處;它的唯一好處是什麼?因為有飲食,所以我們身體才能繼續的持續下去,我們的生命才能持續,我們的身體才能繼續運作下去。身體如果能夠運作的話,我們就有辦法透過這個修法的工具,來行清淨的梵行,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飲食的原因,是為了修法而已。為了持續修法的工具,我們應當作如是思惟,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宗大師所著作的本文裡面有說到: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一、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二、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三、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四、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過患有三:一、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二、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50頁)三、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1、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慼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2、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3、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4、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5、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但是食物並不是沒有好處,也是有好處的,那是什麼呢?謂由飲食安住其身。因為食物的關係,我們身體才能讓它繼續運作下去,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如果我們只是為了使身體繼續運作下去,只有這麼單純,而依止飲食而食用食物,那也沒有道理。光是身體運作,沒有什麼意義,身體運作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修學善法才對,所以應該怎麼思惟呢?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這才是正確的思惟;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搾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

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接下來講到第四資糧,(50末)精勤修習悎寤瑜伽,如何修學這種不睡眠的瑜伽呢?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而且什麼時候才是睡眠的呢?睡眠時應如何行呢?如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在此說到白天以及晚上,晚上又可以分三者,初夜、中夜、後夜這三者,所以在白天的時候不應睡覺。在夜可分三者裡面的初夜以及後夜,也不應睡覺,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應該遠離五蓋淨修其心,不要浪費這個時間。

在正修的過程當中,以及前面說到密護根門,還有如何修正知等,都可以分所謂的正修和未修兩種的時段。可是在此修學悎寤瑜伽,是屬於未修的時段,雖然它是未修時段,但是也不要令它沒有善果的,這樣去浪費睡眠的時間。因為睡眠本身它是一種心所,我們叫做隨他性,隨他轉的一種心所。也就是我們在快睡之前,如果能夠保持善念來睡眠,不論睡多久,這個時間因為是以善心入睡的緣故,睡八個小時,等於我們連續八個小時行善;但是如果我們睡之前是隨著貪念,惡念的睡眠,那等於睡多久在這個時間內,我們都是做這種的惡業,或者是煩惱等,相應於煩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眠是屬於隨他轉,最主要是看還沒有睡之前的念頭,是如何,就隨這種念頭而轉,是善性或者是惡性,或者是無記性。因為睡眠的時間很長,每一天都要睡覺,如果我們能夠好好把握這樣的因緣,我們不會浪費睡眠的時間來修行。

如何睡眠呢?一般「晝夜」晚上可以分三者,就是初夜、中夜、後夜,如同之前所說。睡覺的正確時間應該在中夜,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可以養息,我們睡眠的一個所需,因為睡眠會增長的緣故,對身體也是有幫助的,而且能夠發起精進力,能讓我們的精進力更為強大,所以足夠的睡覺,跟好的睡眠品質這是很重要的。在還沒睡眠之前,應該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要以獅子的臥姿來睡眠,這樣可以得到許多殊勝的功德。

51頁)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者。在此的悎寤瑜伽是指後者,未修。眠睡現行是修後事,故此莫令空無果。

如何眠者,謂於永日及夜三分,於初分中修諸善行,過初分已至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為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若能如是長養其身,於諸善品修二精進,極有堪能極為利益。在此的二精進,就是我們平常藏人有說到的,恒常精進以及加行精進,也就是我們不只在加行上要精進以外,而且這個精進必須恒常;精進可以分兩者,加行精進和恒常精進兩者。

臨睡息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如獅子臥者,猶如一切旁生之中,獅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於他。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脅臥者,法爾令身能不緩散,雖睡沉己,亦不忘念,睡不濃厚,無諸惡夢。若不如是而睡眠者,違前四種,一切過失悉當生起。

在之前的本文我們可以看到,「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脅臥者,法爾令身能不緩散」,這句話就是說,以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叫做又有異門,並不是一種反駁,是說以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如果能夠像獅子臥姿來睡眠,依由這種法性的力量;所謂法性的力量就是,因為你這樣睡,自然會感得怎麼樣的作用。是像「因會生果」,這就是法性的緣故;為什麼「果從因生」,因為法性就是如此。「法爾令身能不緩散」,也就是說不會讓我們的身體懈怠,之後就改變姿勢等等;或者睡姿變得很難看,這是不會的,因為我們如同獅子的臥姿一樣,而來睡眠。縱使睡了,可是也不會忘念,而且也不會有惡夢的,不會有這些種種的過失。

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意樂來睡眠呢?有四種想。第一光明想,第二正念,第三正知,第四起想,以四種的意樂來睡眠。

什麼叫「光明想」?也就是緣光明而睡,這樣的話在睡時心無黑暗。由「正念」者而睡,就是思惟聞思修等,諸善法義,所以一直到入睡為止,這樣我們縱使在睡眠的時候,所睡的時間都能修學善行。以「正知」想而睡,就是我們內心發起煩惱,馬上由正知能夠去察覺並且斷除。之後就是由起想來睡眠。是什麼意思呢?

「起想」而睡又可以分三者,第一者我們應該在睡的時候,如同已經受傷的野鹿一樣;牠睡眠的時候,不會完全的昏睡,要隨時保持一種警戒的作用在,能夠馬上的覺醒,應該要以這種的方式而睡,這是第一者的起想。

第二者的起想是什麼呢?應作如是思惟:我今天所行的一切,甚至於連睡眠,都應該按照佛經所說的,佛所開許的這種睡眠瑜伽的方式而來作修行,由此而產生歡喜;因為我現在所作的一切,安全都是按照佛言所作,所以縱使連睡眠,我也是按照佛所開許的睡眠而睡,作此思惟。

第三想,我在行住坐臥的時候,不只是行住坐能夠修學善法以外,我連睡眠的時候都能夠修行善法,這樣我能使我的善業,或者福報資糧,源源不斷,無有間斷,能夠繼續的持續下去,這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樣我就不會隨著無意義的時間浪費,而耗費了今世的生命,以這種想而睡眠。現在我們看本文。

51頁)以何意樂睡眠有四: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二、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此能令已睡沉時等同未睡,於彼諸法心多隨轉;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三、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四、起想有三: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懾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如聖者無著引經,如所決擇而為解說。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從此乃至毗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已釋中間所應行說。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