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2 06:38:52
學習次第 : 進階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一)2012年4月22日 (上午)大悲精舍

噶當派的大成就者──種敦巴尊者曾經提到:

稀有言教及三藏,三士教授所莊嚴,

噶當珍寶金念珠,任誰撥動皆獲益。

這個偈頌當中的第一句話,「稀有言教及三藏」,世尊為了調御不同的眾生,而宣說了深廣的正法。一切深廣的正法,可以統攝在經、律、論三藏當中,所以提到「稀有言教及三藏」。「三士教授所莊嚴」,但由於經、律、論三藏的內容深廣難測,所以對一般的人而言,想要直接深入三藏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如果能夠將三藏的精華,統攝在三士的道次第當中來修持的話,這對我們一般的人來說,是比較容易趣入的方式。

「噶當珍寶金念珠」,在世間上,我們都會認為黃金是很珍貴的,所以由黃金所打造的念珠也是很珍貴的;在世間上我們只能夠找到這樣的譬喻,來譬喻佛陀所傳下來的聖教。而佛陀所傳下來的聖教,透由噶當派的傳承祖師們,在統攝了三士的道次第之後,而傳至了現今。「任誰撥動皆獲益」,而這樣的三士道次第的法門,不管是上、中、下任何的一種根器者,在學習時都能產生相當大的幫助。有些經論,或許對於劣根者來說,利益並不是這麼大;但是道次的教授,對於上、中、下三種根基者,它的利益都是難以譬喻的,所以在這個地方要為各位介紹的是道次第的法門。

提到了「三士」的道次第,雖然在佛所說的經典當中,都包含了道次的內涵;但是真正提出「三士道次」的名稱的人是阿底峽尊者,所以現今在藏傳佛教當中,四大教派詮釋道次的時候,都是以尊者所造的《道炬論》為基礎。這部論是尊者到西藏之後所造的一部論,它的內容相當的精簡,但是非常具有加持力。而以格魯派來說,格魯派的教主宗喀巴大師,也造了許多有關道次第的論著,這當中包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以及今天在這個地方所要為各位介紹的《菩提道次第攝頌》。

而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所要介紹的法,是屬於大乘法,既然是大乘法,不管是說法者或是聽法者,在還未講說之前,在內心中都必須要生起大乘的菩提心。如果我們追求的,只是今生的聲名、利養,或者是今生的安樂,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大乘法,縱使你所聽聞的法是大乘法,但是光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是不足夠的。所以不管是講法者或是聞法者,如果你想要在講說以及聽聞的過程中獲得利益,至少要在我們的心中生起造作的菩提心──也就是透由思維法義,而讓自心中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一顆心;相反的,如果我們聽法的動機,或是講法的動機,只是為了今生的利養、恭敬而去講聞正法的話,這對我們而言,縱使我們所講聞的法是大乘法,但是這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幫助的。對於這一點,宗喀巴大師也在《菩提道次第》廣、略二論當中有一再的強調,我們不應該以修學的法是大乘法為滿足,而是應該以修學的行者是一位大乘的行者作為基礎,來聞、思大乘的法類。

而接下來在這個地方要為大家介紹《菩提道次第攝頌》,而這一次傳給各位的傳承,是《菩提道次第攝頌》的「講說教授」的傳承。而在傳授的過程中,配合輔助科判,將科判以及正文的傳承都傳授給各位。

科判中分三:

甲一、前行(分三)

乙一、透由禮讚,間接說明造論者的殊勝(分五)

丙一、禮敬釋迦世尊

丙二、禮敬彌勒文殊菩薩

丙三、禮敬龍樹無著論師

丙四、禮敬阿底峽尊者

丙五、禮敬諸善知識

乙二、說明本論的殊勝

乙三、如何講說、聽聞具有兩種殊勝的法

甲二、正行

甲三、結行

丙一、禮敬釋迦世尊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釋迦教主尊前稽首禮

第一個偈頌是禮敬導師釋迦世尊,禮敬的方式在第一句話當中提到了,「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俱胝」是指導師釋迦世尊還未成道之前,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透由圓滿的意樂,包含了悲心、菩提心以及證得無我的智慧,更進一步的累積了福德以及智慧的資糧,而成辦了圓滿的佛身,所以第一句話當中提到了,「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這是從因的角度來讚歎「佛身」。

第二句,「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佛陀在成道之後,透由宣說正法來滿眾生的希願,這是以果的角度來讚歎「佛語」的功德。

第三句,「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這是以佛心中的一切遍智,它的本質來讚歎「佛意」的功德。對於具備了身、語、意三種圓滿功德的勝者──也就是導師釋迦世尊,在第一個偈頌當中殷重的來作祈請,所以提到「釋迦教主尊前稽首禮」。

丙二、禮敬彌勒文殊菩薩

無比大師最勝之心子 肩負勝者一切事業擔

化身遊戲無數佛剎土 彌勒文殊尊前誠頂禮

導師釋迦世尊的事業,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廣行」以及「深見」這兩個部分。「廣行」道次第最主要包含的是方便分的慈心、悲心、菩提心等,種種利眾的方便;而「深見」的道次第,最主要提到的是空性的法義。而「廣行」的道次第,最主要是傳給了彌勒;而「深見」的道次第是傳給了文殊,所以彌勒以及文殊這兩位菩薩,是釋迦世尊最主要的心子。而在第一句話當中,「無比大師」,世尊祂的功德是無與倫比的,不管是世間的外道或者是天神,都沒有辦法和祂相提并論。而無與倫比的大師,最重要的心子彌勒以及文殊兩位菩薩,肩負著勝者佛的一切事業重擔,第二句當中的「事業」最主要提到的是「語」的事業。「化身遊戲無數佛剎土」,並且為了調伏不同的有情眾生,在不同的地方,變現出不同的面貌,來調伏一切的有情。所以第二個偈頌,最主要禮敬的對象是彌勒以及文殊菩薩。

丙三、禮敬龍猛無著菩薩

「禮敬龍樹無著論師」,這兩位論師是我們所熟悉的二大車軌。

最極難量勝者之般若 如實釋其意趣贍部嚴

聲名遠播遍揚於三域 龍樹無著足下我敬禮

在第一句話裡提到了,「最極難量勝者之般若」,這當中的「般若」指的是《般若經》。《般若經》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廣、中、略,也就是《十萬般若經》、《二萬般若經》以及《般若八千頌》。《般若經》的內涵,是非常深奧、難以理解的,而《般若經》又稱為《佛母經》。為什麼要特別的提到「母」這個名詞?是因為《般若經》當中,最主要宣說的是空性的道理,而「空正見」是成辦三乘的共因;也就是透由空正見,它能夠成辦聲聞、獨覺以及大乘的三種果位,所以宣說空性法義的經典──《般若經》,又稱為《佛母經》。

而《般若經》當中,它的所詮──也就是《般若經》的內涵,它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顯義的空性道次,第二個是隱義的廣行道次。所謂的「顯義空性道次」是指《般若經》它的字面上,最主要是宣說空性道次的內涵,而在字的背後它所要詮釋的是廣行道次的法門。而這兩種道次,分別是傳給了文殊以及彌勒這兩位菩薩,更進一步的,透由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論師,並且藉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論師。

所以導師釋迦世尊,在《無盡慧經》當中,將空性道次的法門傳給了文殊菩薩,藉由文殊菩薩傳給了龍樹論師,而龍樹論師造了中觀理聚六論,來宣說空性的法類。而「廣行」的道次,是透由佛傳給了彌勒菩薩,並且透由彌勒菩薩傳給了無著論師;更進一步的,透由無著論師而造作了《瑜伽師地論》,來宣說廣行道次的內涵。所以這兩位論師,他能夠如實的解釋《般若經》當中的涵義,可以稱為是南贍部州的頂嚴。

「聲名遠播遍揚於三域」,而且這兩位論師,他們的美名是遍於三界的,「龍樹 無著足下我敬禮」,而這兩位論師,為什麼要稱為二大車軌?這就像是如果我們要外出,能夠走在一條平坦寬闊的道路上,這時走起來就會比較順利;相同的,龍樹以及無著這兩位論師,透由造作了中觀理聚六論,以及《瑜伽師地論》之後,很清楚的將「空性」以及「廣行道次」的內涵宣說出來,這對於後輩的我們而言,想要走上佛道會顯得輕而易舉(是比較容易的一件事),因此走在前面的這兩位論師,我們稱為二大車軌。

丙四、禮敬阿底峽尊者

經由二大車軌善流傳 甚深見及廣大行妙道

無誤圓滿統攝其要義 於持教藏燃燈智敬禮

在之前我們提到了「廣行」以及「深見」的兩種道次傳承,「廣行」的傳承從導師釋迦

世尊,傳至彌勒菩薩,再傳至無著論師,最後傳到了金洲大師;而深見派的傳承,從導師釋迦世尊傳至文殊菩薩,再來是龍樹論師,到最後的正理杜鵑。所以在阿底峽尊者之前,這兩種傳承是分開來的,而到了阿底峽尊者的時候,這兩種傳承就像是兩條河匯為一,而成為是二河匯一的傳承。所以到了阿底峽尊者,他本身就包含了「深見」以及「廣行」的兩種傳承,所以偈頌當中提到,「經由二大車軌善流傳,甚深見及廣大行妙道,無誤圓滿統攝其要義」,並且阿底峽尊者,能夠完全沒有錯謬,而且圓滿的統攝二種道次的法義,而造了《道炬論》,「於持教藏燃燈智敬禮」。

丙五、禮敬諸善知識

遍視無量經典之眼目 具善緣者趣解脫勝道

由悲撼動善巧明闡揚 諸善知識尊前誠敬禮

《菩提道次第攝頌》的造論者宗喀巴大師,在還未正式造論之前,禮讚了他的善知識們。在上一段我們有提到,阿底峽尊者他所獲得的傳承是二合匯一,也就是將「廣行」以及「深見」的兩種傳承,都依次的傳到了阿底峽尊者的身上;透由阿底峽尊者而開創了噶當派的傳承,在噶當派當中有許多重要的弟子,因此在阿底峽尊者之後,分別形成了「教典派」、「道次第派」以及「教授派」的三種傳承。而這三種的傳承,也依次的傳到了宗喀巴大師的身上,因此宗喀巴大師所獲得的傳承是三河匯一,也就是三條河流的傳承,都依次的傳到了大師的身上。

而提到了教典派、道次第派以及教授派的三種傳承,這當中「教典派」的傳承是透由榷決巴桑而傳到大師,「道次第派」以及「教授派」的傳承,是藉由南喀堅參而傳到大師的身上。所以大師在還未正式造正文之前,先禮敬了傳授道次第傳承的上師們,而提到了「遍視無量經典之眼目」的這個偈頌。

乙二、說明本論的殊勝(分三)

丙一、介紹所造的論

丙二、正說本論的殊勝

丙三、間接說明立誓造論

丙一、介紹所造的論

「介紹所造的論」,這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道炬論》。

贍部一切智者之頂嚴 美名飛幡眾中極響亮

經由龍樹無著二論師 依次善傳菩提道次第

在之前我們提到了,龍樹以及無著這兩位大論師,這兩位論師是當時南贍部洲,一切智者的頂嚴,並且他們擁有二大車軌的美名,在三域當中他們的名稱是相當響亮的。而透由導師釋迦世尊傳給龍樹以及無著這兩位論師的兩種傳承,「依次善傳菩提道次第」,最後都傳至了阿底峽尊者,而透由阿底峽尊者而造了《道炬論》。   

丙二、正說本論的殊勝(分二)

丁一、總說本論的殊勝

丁二、特別說明四種殊勝

丁一、總說本論的殊勝

上一個偈頌是提到,透由龍樹以及無著這兩位論師,依次的傳至阿底峽尊者,而造了《道炬論》的教授。而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它到底有什麼殊勝的地方?在這個偈頌當中提到了:

成滿一切眾生希願故 此妙教授猶如寶中王

匯集善妙教典千河故 亦如具德善說之大海

世間的珍寶,能夠圓滿我們今生的所求;而道次第的教授,它不僅能夠成辦現今的安樂,更進一步的,它也能夠成辦來生的利益。而來生的利益當中,包含了來生的增上生的人天果位、以及解脫、甚至一切遍智的佛果,所以提到「成滿一切眾生希願故」,藉由修學菩提道次第,它能夠滿「以人天為主的一切眾生」的希願。「此妙教授猶如寶中王」,因此如此殊勝善妙的教授,就有如同世間能夠成滿所有人心願的寶中王般的稀有。「匯集善妙教典千河故,亦如具德善說之大海。」河到最後會流入大海當中,相同的,佛所宣說的甚深廣行的道次內涵,最後也會流向阿底峽尊者所造的《道炬論》的善說大海裡頭,所以提到「匯集善妙教典千河故,亦如具德善說之大海。」

丁二、特別說明四種殊勝

通達一切聖教無相違 一切經典皆現為教授

易於獲得勝者之意趣 亦能守護免墮大惡崖

道次第中包含了四種的殊勝,而四種殊勝當中,第一種「通達一切聖教無相違」,佛所宣說的一切教法,包含了大乘、小乘,顯教、密教,而所有的法類,對於一位具備了大乘種性的補特伽羅而言,在成佛的過程中,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是必須要修學的。這當中如果欠缺了一者,對於這位補特伽羅而言,他就沒有辦法成就圓滿的佛果;所以對於這個人來說,不管是大小乘,或者是顯密的兩種內涵,都沒有任何的相違,這是第一種殊勝,「通達一切聖教無相違」。

「一切經典皆現為教授」,佛所宣說的一切經典,要透由三士的內涵,對於後輩的我們而言,才能夠現為修行的教授;如果沒有藉由道次第作為引導,佛所宣說的法類是分散開來的,對於我們想要修行的人而言,並不容易掌握到重點,所以這是道次第的第二種殊勝,「一切經典皆現為教授」。

第三種殊勝,「易於獲得勝者之意趣」,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種法門,就如同大海般深廣難測,而佛所宣說的這一切的教授,對於我們而言,一開始都不容易趣入、不容易了解。所以在一開始,我們修學佛法的初期,如果能夠藉由修學道次第的論著,而更進一步的深入經藏的話,我們很容易了解,佛祂想要告訴我們的內涵為何,所以提到「易於獲得勝者之意趣」。

第四個殊勝,如果能夠具備以上的幾個特點,自然我們就不容易產生謗法的惡業。所謂的「謗法」是指,對於大乘法有希求的人,看不起小乘法;而對於小乘法有信心的,不信大乘;修學顯教的毀謗密法,修學密法的輕視顯教;甚至說四大教派當中,有些人他喜歡寧瑪派,有些人他喜歡噶舉派,因為自己的喜好而去批評其他的教派,這都是不可取的,因為當下我們所造作的業,都是很嚴重的謗法惡業。所以如果我們了解佛所宣說的法門,以及道次第的內涵,自然我們就能夠知道,這一切的法類,都是我們成佛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內涵,因此能夠免除我們造作「謗法業」的這種可能。所以最後一種殊勝提到了,「亦能守護免墮大惡崖」。

丙三、間接說明立誓造論

故為印度西藏諸智者 具善緣者所依勝教授

於此三士夫之道次第 具智慧者孰能不生喜

在第一句話有提到「故」這個字,在之前我們提到,透由釋迦世尊而傳至文殊彌勒的傳承,至現今是沒有間斷的;不只傳承沒有間斷,而且所傳的教授──道次第本身,它具備了以上我們所提到的各種殊勝。也就是因此印度西藏的諸多智者們,「具善緣者所依勝教授」,道次第的法類,成為過去印度以及西藏的諸多智者們,所修持的最勝教授。「於此三士夫之道次第,具智慧者孰能不生喜。」所以一位具有智慧的人,在聞思道次的當下,對於我們以上所宣說道次的內涵,誰在看到之後,內心當中不會感到歡喜的呢?

乙三、如何講說、聽聞具有兩種殊勝的法

攝集一切經典之心要 僅於一座講聞此道理

應當思維此中定能攝 講聞正法所生諸大利

這個偈頌當中的第一句話,「攝集一切經典之心要」,有特別的提到「攝」跟「集」這兩個字。「攝」是統攝,「集」是匯集,這兩個意思乍看之下是相同的意思,但為什麼要特別強調「統攝」以及「匯集」這兩個字呢?佛之所以要宣說八萬四千種法門,最主要是為了要利益不同的眾生,並且佛祂希望透由宣說正法,能夠更進一步的讓眾生們成辦想要成辦的利益。而佛宣說正法的原因,是只希望眾生他成辦今生的利益嗎?並不是!祂希望眾生透由修學佛法,能進一步的看到更長遠的利益──也就是來生的利益。眾生所追求的來生利益,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現前」跟「究竟」這兩個部分,而「現前」所指的是人天的增上生,而「究竟」當中又分為:解脫以及一切遍智的佛果。所以第一個「統攝」它所指的義涵是指,佛所宣說的一切萬法,不外乎都是希望眾生能夠藉此成辦三種的利益,所以這是第一個「統攝」的意思。

而第二個「匯集」。「匯集」是指佛所宣說的萬法,它能夠成辦三種眾生所須的利益,而更進一步的,三種利益它是統攝在三士的道次當中。三種的利益,它是如何的統攝在三士道中?首先,如果我們所追求的是來生的人天增上生,這時人天增上的果位是共內外道的,而以道次的角度而言,如果我們想要成辦的是人天的增上生,就必須要修學下士道的法類;更進一步的,如果想要希求解脫,這時必須要修學中士道的法類;更進一步的,如果想要成辦圓滿的佛果,我們必須要修學上士道的法類。因此佛所宣說的萬法,是希望能夠藉由宣說正法來成辦三種不同的利益,而成辦三種不同利益的方法,完全都統攝在三士的道次第當中,所以提到了「攝集一切經典之心要」。「僅於一座講聞此道理,應當思維此中定能攝,講聞正法所生諸大利。」

在之前我們介紹了「統攝」以及「匯集」這兩個字的意思,而這個部分的內涵,在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都有清楚的介紹。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修學道次第的內涵,它所獲得的利益,就如同是講說聽聞八萬四千種法類所產生的利益;所以不管是說法者或者是聽法者,只要以良善的動機來講說、聽聞道次的內涵,縱使講說、聽聞的時間只有一堂課,但是它所產生的利益是難以想像的。

甲二、正行(分二)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

乙二、於依止後如何修心的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

今生後世盡所有妙聚 能善契合此緣起根本

即勵力以意樂及加行 如理依止示道善知識

見已乃至命危亦不捨 依教奉行供養令師喜

瑜伽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今生後世盡所有妙聚,能善契合此緣起根本」,在今生以及後世我們所追求的一切安樂,最主要的根本是在於「我們能否如理的依止善知識」。在第二句話當中,有特別的提到「緣起」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它所要詮釋的內涵是指,如果我們能夠如理的依止善知識,自然的就能夠成辦今生、後世所追求的一切安樂;相反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如理的依止善知識,我們想要追求的安樂是無法成辦的。因此在第二句裡面特別的提到,「能善契合此緣起根本」。

既然是如此,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依止善知識?「即勵力以意樂及加行,如理依止示道善知識。」我們必須透由「意樂」,也就是我們的內心;以及「加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如理的來依止宣說無誤道的善知識。

「見已乃至命危亦不捨,依教奉行供養令師喜」,這兩句話分別的提到了「意樂」以及「加行」,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同時,內心要具備什麼樣的意樂?「見已乃至命危亦不捨」,縱使遭遇了生命的危險,我們的內心也不能棄捨善知識;更進一步的,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加行來依止呢?「依教奉行供養令師喜,瑜伽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乙二、於依止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分二)

丙一、於閒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

丙一、於閒暇身勸取心要

此暇滿身勝過如意寶 得此妙身亦僅有此次 

難得

首先「此閒暇身」,是說明我們所獲得的人身,是具足暇滿的人身,「勝過如意寶」是指暇滿義大,「得此妙身亦僅有此次,難得」,是指暇滿難得的部分,所以後面的偈頌,「易滅如空中閃電」,它並沒有包含在暇滿的這個章節裡,所以在區分的時候,並沒有將它統攝在「於閒暇身勸取心要」的這個科判當中。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