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8/16 09:50:49
學習次第 : 進階

毗缽舍那(第5-1講)廣論414末4-416末4

講述:甘丹赤巴仁波切

 

(五)2003年2月25日 

大師曾經在《三主要道》當中有談到,「觀見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因生果真實不虛妄,一切所執之境皆壞滅,彼乃趣入佛陀歡喜道。」的這個偈頌。在這個偈頌當中,大師最主要表達的內涵,是表達了中觀應成的不共見解。昨天我們在『毗缽舍那』當中也有講到,今天當他宗在闡釋中觀應成的見解的當下,並沒有辦法如理的將中觀的不共見解闡釋出來。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要破除、就是要推翻他宗所提出的觀點,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中觀應成──也就是自宗,它所提出的宗義為何?並且昨天我們透由龍樹菩薩所造的《六十正理論》當中,也可以看到說,在果位的時候,如果我們想要獲得佛陀的法身以及色身,在之前也就是「道位」時,必須要修學方便以及智慧兩種的道次第。那我們應該藉由什麼樣的方式,來修學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呢?這個就必須追根於在「根位」的時候,我們必須對於世俗諦以及勝義諦,不斷的思惟而生起定解;並且我們必須要能夠了解世俗諦以及勝義諦,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相違的情形發生。

在這個偈頌當中的第一句,「觀見世出世間一切法」,這當中所謂的「世間」就是講到了輪迴,而「出世間」就是講到了解脫。所以在這個當中會講到輪迴以及解脫,最主要的原因它是要闡釋的就是四諦的內涵。因為在四諦當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以流轉輪迴的次第而言,而講述到了苦諦以及集諦;以跳脫輪迴的次第而言,而講到了滅諦以及道諦。今天在輪迴當中流轉的眾生,為什麼必須要承受痛苦?這是因為煩惱以及業集諦而產生的。如果你今天想要跳脫生死輪迴的話,你必須要獲得滅諦;在獲得滅諦之前,必須藉由修學道諦,才有辦法成辦滅諦的功德。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了解到,苦的產生是由於集諦,集諦的根本是在於無明;今天要斷除無明,必須透由修學道的內涵,才有辦法真正獲得滅諦的功德。所以對於世間以及出世間的這一切法,「從因生果真實不虛妄」,我們必須要能夠了解到,這之間都是有所謂的因果關係。由因生果,透由集諦的因,而產生了苦諦的果;相同的,想要獲得滅諦的果,必須透由修學道諦的因。所以「從因生果真實不虛妄」,這之間的因果關係,是絕對不虛妄的。

接下來,「一切所執之境皆壞滅」,雖然透由因的會合、透由因緣的聚集能夠產生果,但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名言」安立的。不管是因、或者是果,世間、出世間這一切的法,它的本質並沒有任何的自性,它今天會形成出來,僅僅是透由我們的分別心去安立的。但是我們在執著境界的同時,要是沒有辦法了解到,萬法僅由分別心來安立的話,就會在這個當下產生自性執。也就是因為自性執的緣故,我們沒有辦法修學真正清淨的方便以及智慧道次第。所以我們對於這一切,必須要先了解到,外在的這一切萬事萬法,它本質是沒有任何的自性,它能夠呈現僅僅是透由分別心去安立的,並且對於無自性的內涵生起定解之後,才能夠破除我執,「所以一切所執之境皆壞滅」。透由了解了世俗諦以及勝義諦這兩法之間,並沒有任何的相違,並且對於因果的道理、以及諸法無自性的內涵,生起了定解之後,「彼乃趣入佛陀歡喜道」,藉由這種方式,我們才有辦法修學清淨、沒有染污的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透由修學這兩種道次第,才有辦法獲得佛陀的法身以及色身。

因此昨天我們在『毗缽舍那』,(414末5)中間這個地方就有談到,「此等唯說,由緣起因故自性空,故緣起義現為無自性空性之義,即是龍猛菩薩不共之宗。」這一段當中就是談到了,龍樹菩薩藉由緣起之正因,而闡釋了自性空的道理,這一點正是龍樹菩薩自宗所承許最不共的一個特點。因此今天在闡釋中觀應成派正見的當下,所謂的「自性空」的這個「空」字也好,或者是「空性」的這個「空」字也好,並不是萬法不存在、或是萬法沒有辦法作用的這種空。今天所謂的「空」,是所謂的「自性空」,為什麼它沒有辦法有自性?因為它是必須要透由緣起才有辦法產生。今天萬事萬法要形成,是必須要觀待他者,才有辦法安立的緣故,所以以它自己本身的角度而言,它是沒有任何的自性,因此我們稱萬法為「自性空」。

接下來我們看到,(414末3)若謂無自性之空,是就中觀自宗安立,而緣起因果之建立,於自宗中不善安立,便謂就他而假立者,非緣起義。這一段就是有談到,西藏的某一些論師們,他們會提出一種觀點,就是講到了「諸法是無自性的」。當他們談到了「諸法是無自性」的這個觀點的時候,他們會覺得這個觀點就是中觀應成派自宗所承許的一個觀點。「而緣起因果之建立,於自宗中不善安立」,但是他們在闡述自性空的內涵的同時,在自性空之上,因為緣起因果的內涵難以安立的緣故,這個時候他們就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他們就講到了「便謂就他而假立」,也就是由因生果的這一切,皆是他宗所假設出來的。這當中的「他」,特別有強調是未證空性的這些人所假設出來的,「非緣起義」,但實際上這並不是真正緣起真實的涵義。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呢?因為當這些論師在闡釋「諸法無自性」的同時,因為沒有辦法在無自性之上建立因果的關係,所以他們就會認為,萬事萬法雖然是無自性,但是實際上它是不存在的。

這個時候就有人會提出一個問題就是說:既然萬事萬法是不存在的,那我們何必去行善?為什麼要去斷惡?甚至為什麼我們要修學道的內涵,然後想要去成就佛果?既然善行、惡行,善業、惡業,道以及佛果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為什麼我們要作這些事情?這個時候他就會回答說:其實今天要行善、要斷惡,或者是我們要修學六度,比如以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內涵,這是未證得空性的人才需要做的;對於一個證得空性的行者而言,他只要能夠沈浸在空性的內涵當中,也就是透由了解空性的內涵,他是可以不用作這些事情的。因此因果以及緣起的這些法,「便謂就他而假立」,這是從沒有辦法證得空性的這些人,他的那個方位而假設出來的;但是實際上對於一個證得空性的人而言,他是不用作這些事情。但是實際上「非緣起義」,以這種方式來解釋緣起的話,這並不是緣起真實的涵義。

如云,就是在《中論》當中有談到:「若誰可有空,於彼一切成。」這兩句話當中就是講述到了,此說何宗許無自性,即於彼宗,生死涅槃一切緣起,皆應理故。也就是今天哪一個宗派,要是能夠承許無自性的內涵,即能夠在此之上安立生死涅槃等一切的緣起法。所以無自性跟生死涅槃,也就是因果緣起這兩點,是必須建立在同一個宗派當中的。因此今天在《中論》當中,以非常詳細的方式,清楚的點述到說,如果這個宗派裡要是能夠承許無自性的話,在這個當下應該要能夠安立生死涅槃等一切的緣起法,所以這就跟你之前所提出來的論點不相同。你之前只有闡述到,中觀應成他們是承許諸法為無自性,但是卻沒有辦法在無自性之上,而安立緣起因果的道理。

若爾,許空性宗生死涅槃如何成耶?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就是在同一個宗派當中,必須在無自性之上,才有辦法安立因果以及緣起的內涵的話,那承許自性空是如何的來安立生死涅槃的呢?就是在自性空之上,我們應該透由什麼的方式,才能夠正確的安立生死涅槃等一切緣起法?這個時候就回答:「一切諸法自性空者,是由依因緣生起之理,故說彼空,後當廣釋」,這當中所謂的「一切諸法」,實際上這個名詞,在這個地方是不應該翻成一切諸法的,應該是翻成「一切的事物」。

因為所謂的「事物」,它有兩種的解釋方式,在藏文當中所謂的「事物」,它是用「窩缽」的這個字來代表。講到「窩缽」的這個字,它直接翻譯成中文,應該是翻譯成事物;但是在有一些偈頌當中會翻譯成「諸法」。實際上「窩缽」的這個字,如果以狹義的角度而言,它只能夠闡釋由因緣所生的有為法;如果以廣義的角度而言,它是能夠代表一切的諸法。但是今天在這個地方,因為後面有一句話,也就是「一切事物自性空者,是由依因緣生起之理」,這後面有特別的談到,它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所以一切的諸法,它並不是都是透由因緣而產生,只有當中的「有為法」才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所以在這個地方,還是照著藏文版它原有的這個字,將它翻成「一切的事物」。這個時候我們在解釋「事物」的這個名詞的時候,應該用由因緣所生的有為法來作解釋。因此一切的事物、一切的有為法,它的本質都是自性空。為什麼呢?「是由依因緣生起之理,故說彼空,後當廣釋」,因為它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

在這個地方為什麼要特別的強調「有為法」,是有它的原因的。因為無為法,它是不用透由因緣產生,所以在無為法之上,闡述自性空的道理,是比較容易了解。但是對於有為法而言,我們在說有為法它是自性空,它並沒有自性的當下,卻又要在這個之上安立它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話,實際上在這個同時,會有很多的疑惑產生。既然它沒有自性的話,它為什麼是透由因而產生?為什麼行善它能夠得到善果?為什麼造惡會得到惡果?既然它本身已經沒有自性的話,為什麼它又是透由因而產生的呢?所以在有為法之上,因為比較容易產生這種疑惑的關係,所以今天大師在這一段當中,特別將一切諸法當中的有為法提出來,然後在這個之上,而闡釋了自性空的道理。因此在這個地方就是,一切的事物自性空者,是依由因緣生起之理,故說彼空,後當廣釋。在接下來的文中,會廣泛的解釋,也就是緣起性空的內涵。

故於此宗緣起成立,因此在中觀應成的這個宗派當中,自性空的道理,既然是建立的話,那有自性空就表示有緣起的成立。因為中觀應成,將自性空是建立在緣起之上,所以既然諸法是自性空,可見在這個宗派當中,緣起是能夠安立的。此成立故苦亦成立,要是緣起能夠安立的話,在緣起之上苦諦也有辦法形成。為什麼苦諦是必須要安立在緣起之上的呢?苦依因緣緣起建立,若無緣起,苦不成故。因為苦諦是透由因緣而產生的,我們都知道苦諦是藉由集諦才有辦法生起。在論典中,當我們在定義苦諦的定義時,我們是有特別的講到,所謂的苦諦,就是透由自因的集諦,所生起的一種輪迴所攝,我們稱之為苦諦。就是任何的一種苦諦,它是透由它自己本身的因緣──集諦,而所產生的一種輪迴的束縛、或者是輪迴的所攝,我們稱之為苦諦。既然苦諦它是必須透由因緣,也就是透由自因的集諦而生的話,那沒有因緣,怎麼可能會有苦諦?所以苦諦它是必須建立在緣起之上。「故苦亦成立,苦依因緣緣起建立,若無緣起,苦不成故」,沒有因緣的話,苦諦是沒有辦法形成的。

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當我們在闡釋有為法它是無自性的當下,我們可以透由一般我們能夠看到的東西來作比喻。比如我們都知道「火」,它有熱的本質。火它是熱的這一點,是在火產生的當下,就已經形成的。所以我們一般人都會說,熱是火它的自性、或者是它的本質。為什麼我們會這樣說,因為實際上在火產生的那一刻,其實火它本身就有這種特質的緣故,所以我們會說熱它是火的本質。如果說今天在我們的面前放著一杯熱開水的話,我們並不會說「熱」它是水的本質。為什麼?今天這一杯熱開水,它要形成出來,它是必須要觀待其他的因緣。比如有一個人要將這一杯水,拿到瓦斯爐上面去燒,這一杯水才能變成熱水。所以就是因為它要透由其他的因緣,才有辦法產生的緣故,我們不會說熱的這一點是水的本質,但是我們卻會說熱的這一點是火的本質、是它的特質。所以從這個當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今天這一法要是必須透由觀待他者,才有辦法安立、才有辦法形成的話,實際上在它的這個方面,就是沒有任何的自性、沒有任何的本質。所以中觀應成派就是透由這個觀點,也就是「有為法」就是因為它必須透由因緣,才有辦法形成、才有辦法安立的緣故,所以有為法它是無自性的。

接下來我們看到,若有苦諦,生苦之集,滅苦之滅,趣滅之道,亦皆應理,故有四諦。首先在四諦當中,因為有緣起的緣故,所以透由緣起,我們才有辦法安立苦諦;也就是因為有苦諦的緣故,才有辦法安立集諦。其實從這一句話當中,它就已經闡釋了中觀應成的不共見解。因為中觀自續派以下的這些論師,他們是承許「果」是必須要觀待「因」,但是「因」的形成是不需要觀待「果」的;中觀應成的這些論師,他不僅僅闡釋了「果」的形成必須要觀待「因」,「因」的形成也必須要觀待「果」。所以今天集諦它雖然是苦諦的因,但是這句話當中就是,「集諦」在形成的當下,是藉由「苦諦」的形成,它才有辦法安立「集諦」的。所以這當中就特別的強調,「若有苦諦,生苦之集」,如果有苦諦的話,生起苦的集諦也有辦法安立,所以這就是透由「果」來安立「因」的道理,這個是中觀應成的一種不共論點。

因此如果有「苦諦」的話,則生苦之「集諦」也有辦法形成。苦諦以及集諦形成的話,「滅苦之滅諦」,就是滅除痛苦的滅諦,以及「能滅之道」這個字應該是翻成「趣滅之道」會比較好,就是趣向的「趣」。如果是翻成「能滅」,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以為「道諦」它本身是能夠滅除這些痛苦的。實際上道諦是能夠滅除痛苦,但是在闡釋四諦當中的內涵的時候,最主要是說,今天你想要滅除苦諦以及集諦,必須要能夠獲得滅諦;今天要怎麼才能夠獲得滅諦呢?必須透由道諦的內涵,才有辦法趣向、才有辦法獲得這個滅諦。所以在這個地方,以藏文版的字句,應該是翻趣向的「趣」會比較恰當;如果要用「能」的這個字,就是要想說能獲得滅諦之道諦,或者是趣向滅諦之道諦。所以苦諦有辦法形成的話,在苦諦之上,集諦、滅諦以及道諦,也有辦法安立,亦皆應理,故有四諦。若有四諦,則於四諦,知斷證修亦皆成立。如果有四諦的話,知苦、斷集、證滅以及修道,亦皆成立。若有知等,則三寶等一切皆成。因此如果有辦法了知痛苦,斷除集諦、證得滅諦,以及修學道諦的話,三寶的內涵就在這個當下有辦法形成。

接下來大師引了,月稱菩薩所造的《明顯句論》當中的這一段話。在這個地方為什麼要特別引用月稱菩薩所造的《明顯句論》?大師是要表示,對於我之前所提出來的這些看法,其實這些並不是我自己本身的見解,而是依照著月稱菩薩,他在《明顯句論》當中所描述的內涵,而我自己本身對於這個內涵作了一種解釋,所以在這個地方就引了《明顯句論》當中的一段話。如明顯句論云:「若於誰宗,有一切法皆自性空,即於彼宗如所宣說此等一切皆可得成。在哪一個宗派當中,要是能夠正確的安立自性空的話,則於此宗萬事萬法皆能成立。云何得成?如何的安立呢?答:我因緣起故說是空,故誰有空,即有緣起,誰能夠安立自性空,就能夠在這個之上安立起緣起。誰有緣起,則四聖諦於彼應理。有緣起的話,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內涵,就有辦法安立。

云何應理?這個時候是怎麼安立的呢?答:謂由緣起故乃有苦諦,因為有緣起的緣故,在緣起之上能夠安立苦諦。非無緣起,這四個字的翻譯不知道是不是很恰當,但是它最主要就是要描述說,如果有緣起的話,就有苦諦,如果沒有緣起的話,就沒有辦法安立苦諦。彼無自性故即為性空。因此這邊當中所謂的自性空,或者是性空的內涵,就是有講述到「無自性」它是必須觀待「因緣」而生起的。若有苦者,苦集苦滅趣苦滅道,皆可成立,如果苦諦能夠安立的話,苦的因也就是集諦,以及滅苦的滅諦,以及趣向滅苦的道諦,皆可成立。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亦得成立。若有知苦諦等,要是能夠了知苦諦等,則有諸聖果,這當中的聖果,就是有講述到了,有小乘的預流、一還、不還以及阿羅漢果。這四果當中又可以分別的分為向跟果,就是預流向、預流果,一還向、一還果,不還向、不還果,以及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如果能夠了知苦諦等四諦內涵,「則有諸聖果」。若有諸果住果亦成,如果聖果能夠安立的話,安住於果位的這些聖者,也有辦法形成。

若有住果則有諸向,如果有果的話,在這個之前一定會有所謂的向,這邊所謂的「向」,就是獲得果的這個過程,也就是在獲得預流果之前,你必須要先獲得預流向。所以「若有住果,則有諸向」,所謂的「向」就是獲得「果」的這個過程。若有住果及向即有僧寶。如果能夠安住在「果」,或者是安住在「向」當中的話,那安住在「果、向」的這些行者,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僧寶。有諸聖諦,即有正法,如果有四聖諦,就有辦法安立正法。若有正法及僧伽者,佛亦得成。如果有正法的法寶、以及僧伽的僧寶的話,佛寶亦能安立。是故三寶亦得成立,則世出世一切諸法差別證德一切皆成。因此不管是世間或者是出世間,尤其是種種教證的功德皆能安立。諸法非法及其果報,並其世間一切名言亦皆得成。這當中透由行善所得的善果,以及透由造惡所得的惡果,世間的一切名言,在這個當下都是有辦法安立的。故云:『若誰可有空,於彼一切成。』誰要是能夠正確的安立自性空的內涵,在這個之上一切諸法,不管是四諦或者是三寶,皆有辦法形成。若誰無空則無緣起,相反的,你沒有辦法安立自性空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安立因果以及緣起,故一切不成。」言成不成,應知是說彼等有無。這當中「若誰可有空,於彼一切成」,當中的「成」與「不成」,就是講到了諸法成與不成是指諸法「有無」的意思。也就是說今天你要是能夠安立自性空的話,在這個之上就有辦法安立諸法,諸法是存在的;相反的,你要是沒有辦法安立自性空的話,諸法是沒有辦法形成,也就是諸法是不存在的。所以「言成不成」,這當中所謂成與不成,是代表「有」跟「無」的意思。

(415末3)又前引迴諍論之諍,龍猛菩薩明顯答云:於無自性能作所作皆悉應理。之前就是引了一段《迴諍論》當中,自續派對中觀應成派所提出的一個論點。這一段的文我們可以看到(413“2),《迴諍論》云:「設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語亦無性,不能破自性。」如果你承許一切的法,它皆是無自性的話,那今天從你嘴巴所說出來的這些話語,它也應該是無自性的。既然它沒有自己的本性,它沒有自性的話,那這些話語其實都沒有辦法安立,你怎麼可以藉由這些話,來破除我對自性的這種觀點呢?所以不能破自性。接下來就是回到(415“),之前就是引了這一段《迴諍論》當中,自續對於應成所提出的諍論,龍樹菩薩他有明顯的作回答:「於無自性能作所作皆悉應理」,在無自性之上,不管是能作或者是所作,一切的萬事萬法都能夠安立。這個時候龍樹菩薩就回答,迴諍論云:「若法依緣起,即說彼為空,若法依緣起,即說無自性。」如果今天的這個法的安立,是透由緣起而產生的話,實際上它就是自性空、它就是無自性。自釋中云:《迴諍論》有一本自釋,在這本論著當中也有提到,「汝由未解諸法空義,故汝難云:這個時候就是對中觀自續派的這些論師講到說,因為你自己本身沒有辦法了解諸法自性空的涵義,所以會提出這樣的一種問難,而說到『汝語無自性故,應不能破諸法自性。』這個時候你所提出來的問難就會講到說,因為今天你所說的這些話是無自性的緣故,所以你沒有辦法藉由這些話語來破除我對自性的看法。

然此是說,諸緣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無自性故。但是實際上,我所要表達的內涵,我今天在表達無自性的當下,是因為諸法皆是透由「緣起」而產生的。也就是因為透由緣起而生,所以它是空性,為什麼能夠安立它是空性呢?因為它的本質是無自性的緣故。諸緣起法其自性非有,無自性故。何故無自性?待因緣故。因此種種的緣起之法,它的本質是無自性的。為什麼能夠安立它是無自性?它為什麼沒有自性呢?這個是因為它的形成,是必須要觀待其他的因緣,才有辦法安立出來的,所以在這當中就是有講到了無自性。因為它是透由觀待因緣而產生,所以它是無自性;也因為它的本質是無自性的緣故,所以它是必須要觀待他者才有辦法安立。若事物有自性,則無因緣亦應恆有,然非如是,故無自性,故說為空。如果這個法,「法」這個字也應該改成「事物」,就是今天這一件事物,它要是有自性的話,就表示它是不用透由因緣就能夠形成的;要是它不用透由因緣就能夠形成的話,「亦應恒有」,應該它是會時常,就是它會恒常的存在才是啊!「然非如是,故無自性」,但不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它並沒有自性,它的形成是必須要觀待他因而產生,「故說為空」。

如是我語亦是緣起,故無自性,相同的,今天我所說的這些話,它也是透由因緣而生起的緣故,所以無自性,無自性故說空應理。正是因為它是無自性的緣故,所以藉由它來宣說自性空的道理,應該是合理的才對。如瓶衣等,是緣起故自性雖空,就如同瓶子以及衣服,這種種的有為法,它是透由緣起而產生,所以它的自性是自性空。雖然它的本質是自性空,然能受取蜜水乳麋,及能遮蔽風寒日曝。雖然瓶子它的本質是自性空,但是瓶子當中可以裝蜂蜜、水、牛奶以及粥等等的東西,它是有作用的;相同的,雖然衣服它是透由緣起而生,它並沒有自己的自性,但是它能夠遮蔽風寒日曝。如是我語,是緣起故雖無自性,相同的,我今天所說的這些話,它都是透由緣起而產生,所以它並沒有自性,然能善成諸法無性。也就是因為它沒有自性的緣故,透由我所說的這些話,它反而能夠證成諸法是無自性的道理。故說:『汝語無自性故,應不能破除一切法自性』,皆悉不成。」因此今天就是因為你自己本身,沒有辦法了解無自性的道理,所以你會對我提出了之前的這種問難,就是『汝語(你所說的這些話)既然是無自性的話,透由你所說出來的話,是沒有辦法破除我對於自性的這個觀點』,但是實際上之前你所闡釋的這些,是沒有辦法成立的。」因為我在闡述無自性的當下,是透由緣起來安立性空,透由性空來安立緣起的。

接下來大師就是將之前的這段話作了一個總攝。此極顯,若有自性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定無自性,因此之前所引的這些論著當中,最主要就是要表達,今天諸法要是有自性的話,就表示它是不需要觀待因緣就有辦法形成的,因此「若有自性不待因緣」;相反的,「若待因緣定無自性」,既然它是要觀待其他的因緣才有辦法安立的話,它怎麼可能有自己本身的這種自性呢?順行逆返,這個地方「順行逆返」的旁邊應該要加一個逗點,會比較容易了解這一段話的意思。這當中所謂的「順行」就是說,如果今天這一法它是有自性的話,就表示它是不需要觀待因緣的,就是「若有自性不待因緣」,這個是順行的部分;「逆返」的話,既然今天它是需要觀待因緣的話,你怎麼可以說它是有自性的呢?就是從反方向來看這件事情。它有自性,表示它能夠不要觀待因緣,今天它既然是觀待因緣的話,你怎麼可以說它是有自性呢?就是以『順』跟『逆』的兩種角度,來闡釋緣起性空的道理。接下來「及無自性語,而能作為破立等事」,如果之前加上逗號,「及」這個字應該是不需要的,把「而」調到上面,而無自性語,而能作為破立等事。因此透由緣起來安立性空,透由性空來安立緣起的話,今天我所說的這些話,雖然是無自性的,言語它自身雖然是無自性的,但是「能作為破立等事」,但是藉由它能夠破除或成立某一些事情。

由依因緣,染淨諸法生滅緣起與無自性隨順和合,固不待言,藉由緣起能夠安立染污以及清淨等諸法,因此生滅緣起與無自性這兩者之間,「隨順和合,固不待言」,這兩者之間,不僅僅沒有任何的相違,即此緣起,為達無自性最無上因,當知唯是中觀智者勝法。也就是說,生滅緣起以及無自性這兩者之間,不僅僅沒有任何的相違點,反而藉由緣起、透由緣起,能夠通達無自性的道理,因此「緣起」它是證成無自性的正因當中,最殊勝、而且最有力的正因。所以在這邊它有特別強調,這兩者它不僅僅不是相違的,而且反而有相互補助的作用,透由緣起才有辦法真正的了解無自性的內涵,所以緣起它是證成無自性的正因當中,最有力的一個正因。「當知唯是中觀智者所有勝法」,這一段的中文當中有加「所有」這兩個字,但是在原文裡面並沒有「所有」這兩個字。就是我們必須透由緣起來安立無自性,透由無自性來安立緣起的這一點,是中觀應成的這些智者,他所提出的最不共的勝法,就是他所提出最不共的觀點。

若執緣起生滅定有自性,破自性理而破生滅緣起,如天變成魔,如果今天將證成無自性最有力的正因──也就是「緣起因」,它執為是有自性的話,因為有緣起所以有自性的話,這個時候反而會將「破自性理而破生滅緣起」,你將之前能夠證成無自性的道理當中最有力的緣起因,反而將它用來證成是有自性的話,「如天變成魔」,這個時候就有如同天人變成魔王一般。因為我們都知道,天人本來是要來保護我們、是要來幫助我們的,而魔卻是要來傷害我們的,今天如果天人他也變成魔的話,可能就沒有人會來幫助我們了。相同的,我們今天將能夠證成無自性眾多的正因當中,最有力的正因──也就是緣起之因,執著它是承許有自性的內涵,那就沒有其他的方式,能夠來通達無自性的道理,所以「如天變成魔」。於能如實得中觀義作大障礙。因此如果今天我們將緣起的正因,用來證成是有自性的話,這反而會成為我們獲得中觀正見最大的一種障礙。故於諸法若見無有塵許自性引生定解,因此透由這個觀念,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就連最小的微塵,它也是沒有自性的。萬事萬法的形成,以它的方位而言,它是沒有任何自性可言,而對於無自性的內涵生起定解。而就自宗於因果系全無引生定解之處,須就他許。因此在自宗就無法安立因果,而承許因果之法為他宗所許。這個時候就是他宗在安立無自性的當下,他會認為既然是無自性的話,就沒有辦法在無自性之上安立因果,而承許因果之法是他宗所許,所以這當中就特別談到「須就他許」。

5-1«鶴林手錄、僅供參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