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8/16 09:33:32
學習次第 : 進階

毗缽舍那(第2講-2)

寅二、學毗缽舍那法(四)

 

卯一、依止毗缽舍那資糧

卯二、毗缽舍那所有差別

卯三、修習毗缽舍那之法

卯四、由修習故毗缽舍那成就之量

卯一、依止毗缽舍那資糧(401“)

 親近無倒了達佛語宗要智者,聽聞無垢清淨經論,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是必不可少毗缽舍那正因資糧。這當中就有談到,所謂「依止毗缽舍那的資糧」,就是如果你想要在內心生起真正的『毗缽舍那』的話,在這個之前必須要具備有什麼樣的因緣條件,這裡所謂的「資糧」,就是生起『毗缽舍那』的因緣條件。在眾多的因緣條件當中,最重要的「親近無倒了達佛語宗要智者」,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親近、必須要依止一位無顛倒,他能夠了知通達佛語心要的一位智者,「聽聞無垢清淨經論」,並且在他的面前聽聞無垢清淨的經論,「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這當中所謂的「聞、思慧」,就是聞所生慧以及思所生慧。在這位善知識的面前,透由聽聞無垢清淨的經論,並且不斷的去聽聞、不斷的去思惟,能夠產生聞所生慧以及思所生慧。透由這兩種智慧,能夠引發通達真實的正見,「是必不可少毗缽舍那正因資糧」,這個條件是生起『毗缽舍那』眾多的因緣條件當中,最主要的一點。

接下來,若於實義無決定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毗缽舍那故。是什麼樣的原因呢?因為之前要是你沒有辦法在善知識的面前聽聞空性的法門,在聽聞之後不斷的去思惟的話,你是沒有辦法對於空性生起強烈的定解;要是沒有辦法對空性生起強烈定解的話,是沒有辦法通達如所有性,那自然的『毗缽舍那』是沒有辦法在你的心中生起。又此正見,要依了義而善尋求,不依不了義,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如所有性」,也就是了解「空性」的內涵的話,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先分辨,何謂了義經?何謂不了義經?在分辨之後,我們所要依止的是依止「了義經」,透由閱讀「了義經」當中的內涵,我們才有辦法生起真正的智慧。因此這個地方就有談到,「又此正見,要依了義而善尋求,不依不了義」,也就是要依著了義經,而不要去依著不了義經。故須先知了不了義所有差別,如果我們想要去分辨「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的話,必須要先了解何謂了義?何謂不了義?了義跟不了義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先去了解。乃能解悟了義經義。透由分辨而了解了「了義」以及「不了義」之間的差別之後,我們才能夠了知到這本經,到底是了義經?還是不了義經?

此若不依定量大轍解密意論,如同生盲又無導者而往險處,故當依止無倒釋論。我們在分辨「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之前,我們必須要依止一位具量的上師,這個上師最主要就是之前有講述到的「兩大車軌」。透由兩大車軌,他們所解釋的這些論著,我們才有辦法清楚的了解到,此經為「了義經」,此經為「不了義經」。要是在分辨的當下,你沒有辦法依止這兩大車軌的話,就如同是盲者、無導者而往險處,因此剛開始我們必須要依止「無倒釋論」。

因為之前你們有上過《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的緣故,所以對這個部分,應該是有一些印象。剛開始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何謂了義經?何謂不了義經?因為在經論當中有談到,某部經是了義經,但是在其他的經典當中,他卻會提到說這部經是不了義經。因此我們透由字面上的意思,是沒有辦法直接來分辨,這部經典是了義,還是不了義,因此必須要依著兩大車軌。這兩大車軌分別是:「唯識」的大車軌──無著菩薩,以及「中觀」的大車軌──龍樹菩薩。

如果今天你是以唯識宗為修學的對象的話,這時你必須要追隨無著菩薩;如果你今天所修學的對象是以中觀為主的話,你必須要依著龍樹菩薩的見解,除此之外,是沒有第三種方式能夠分辨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的。所以今天我們所修學的內容,要是是以修學唯識宗為主,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閱讀無著菩薩他所造的這些論典,甚至必須要閱讀佛陀所宣說的《解深密經》。相同的道理,如果今天我們所修學的這個內涵,是有關中觀正見的話,這個時候我們所要依止的對象,是以依止龍樹菩薩以及他所造的這些論典為主。

如果想要了解「了、不了義」的內涵的話,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今天我們是在何種的經典之上,也就是哪一種的經典之上,來分辨何謂了義經,何謂不了義經的呢?這個是有它的根據的。今天我們分辨了不了義,最主要是以「三轉法輪」為主。就是佛陀在成道之後,分別的宣說三種不同的法輪。剛開始的時候,初轉「四諦法輪」,接下來二轉「無相法輪」,最後就是講述到了三轉的「善辨法輪」。因此佛陀他在成道之後,依次的宣說了這三種不同的法,所以我們就是在這三種不同的法輪之上,來宣說「了義」以及「不了義」的內涵。

以佛陀衪本身而言,衪在講述「了不了義」時,他也講述了兩種「了不了義」的方式,這兩種方式是依照著眾生的根器,而講述了兩種不同的內涵。這分別在《解深密經》當中,有講述了一種「了不了義」的內涵;接下來在《無盡慧經》當中,又講述了一種「了不了義」的內涵。因此今天兩大車軌當中,無著菩薩就是依照著《解深密經》來抉擇「了不了義」的內涵;龍樹菩薩就是依著《無盡慧經》來闡釋「了不了義」的內涵,這個觀念我們必須要先建立起來。

佛陀在宣說《解深密經》的同時,有講述到初轉的四諦法輪是「不了義經」;不僅僅如此,中轉的無相法輪,它也是「不了義經」,只有最後的三轉的善辨法輪是「了義經」。但是在宣說《無盡慧經》的當下,衪卻不這麼說,衪說到了中轉的無相法輪是「了義經」,初轉的「四諦法輪」以及三轉的「善辨法輪」,這兩部經是「不了義」經。因此佛陀衪在經典當中,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來闡釋「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因此無著菩薩,他在解釋佛陀的密意的當下,也是照著《解深密經》當中所說的,而將初轉的四諦法輪以及中轉的無相法輪,解釋成「不了義經」;而把三轉的善辨法輪,解釋成「了義經」。相同的,龍樹菩薩他在解釋佛陀密意的當下,是照著佛陀他所說的《無盡慧經》當中的內涵,而將中轉的無相法輪,宣說成「了義經」,而將初轉的四諦法輪以及三轉的善辨法輪,解釋成「不了義經」。

因此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以唯識宗的角度而言,他們是承許「初轉」以及「中轉」的這兩種法輪是不了義經,而「後轉」的這個法輪是了義經的內涵。如果之前你們已經有先閱讀過《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的話,這個在唯識宗的部分,已經講述得相當清楚。接下來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所要談的內容,就是有講述到,既然龍樹菩薩,他是依照著佛陀所宣說的《無盡慧經》,來解釋「了不了義」的內涵的話,那為什麼他要將中轉的無相法輪,解釋成了義經?而初轉的四諦法輪,以及三轉的善辨法輪,解釋成不了義經,是有什麼樣的原因?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為大家介紹這個部分。

接下來我們看到,為當依止何等釋論?謂佛世尊於多經續明了授記,能解深義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曰聖龍猛遍揚三處,應依彼論而求通達空性見解。因此今天在這個地方,如果你想要了解《無盡慧經》中所闡釋的這個內涵,我們是必須依照著龍樹菩薩他所造的這個論典,我們才有辦法了解到,為什麼今天佛陀衪在這本經當中要特別的談到,中轉的無相法輪是了義經,而初轉的四諦法輪以及三轉的善辨法輪是不了義經?這個時候是必須要依照著龍樹菩薩的意思才有辦法了解。而龍樹菩薩他在論述當中所闡釋的內涵,並不是自己所想像出來的,他所詮釋的中觀正見,就是依止著佛陀親口宣說的《無盡慧經》而闡釋的。相同的,無著菩薩之前會提出這樣的觀念,也並不是他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他是依止著佛陀親口所宣說的《解深密經》而作闡釋。

因此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了義以及不了義,它是建立在何種經之上的?所以剛開始就是有講述到了三轉法輪,初轉、中轉以及最後的三轉法輪。所以剛開始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最初是建立在這三者之上。那在建立的同時,佛陀藉由兩種不同的方式而宣說了「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的內涵。並且透由兩大車軌,也就是無著以及龍樹這兩大車軌,藉由兩種不同的方式而闡釋了了義、不了義。

因此在這個地方,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佛陀在《無盡慧經》當中所說的這些內涵的話,必須要依止龍樹菩薩。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依止龍樹菩薩,而不依止其他的具量善知識呢?這是有它的原因在的。這個當中就有談到,「謂佛世尊於多經續明了授記」,因為佛陀他在眾多的顯密經典當中,都有授記到,未來有某一個眾生,他會現比丘相,然後藉由他的力量能夠弘我的教法。這個當中就有講述到,佛陀衪在顯教的經典當中,或者是密教當中的這些續部的經論當中,也有明顯的授記龍樹菩薩。「能解深義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曰:聖龍猛遍揚三處」,這個時候佛陀在顯教的經典,也就是《楞伽經》裡面就有講述到:「南方碑達城,比丘吉祥稱,其名為龍者,能破有無邊,於世弘我教,善說無上乘」,這個是在《楞伽經》當中,佛陀所作的授記。在續部的經典當中,佛陀是在文殊的根本續當中,有對龍樹菩薩作授記。因此今天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佛陀所說《無盡慧經》當中的內涵,必須要依止佛陀所授記的這位大善知識,也就是龍樹菩薩。

之前我們有講述到,佛陀衪在《楞伽經》當中,有為龍樹菩薩授記,那是透由什麼樣的方式為龍樹菩薩授記的呢?這當中就有講述到:「我在往生之後的幾百年,在印度的南方,有一個地方,它名叫做碑達城。在這個城市當中會有一位比丘,這位比丘他稱之為吉祥比丘」,實際上這位比丘,就是意指著龍樹菩薩。為什麼這位吉祥的比丘,他要稱之為龍樹菩薩呢?因為我們也都了解到,佛陀衪在示現入涅槃之後,大乘的佛法是慢慢的在衰敗。因此當大乘的佛法衰敗的同時,龍樹菩薩就是藉由這個因緣,而到了龍宮去迎請《般若經》。在迎請的過程當中,他有為龍王們宣說法大乘的佛法,並且到最後將這些《般若經》,迎請到人世間來。所以在這個當中,第三句就有講述到「其名為龍者」,因此這位吉祥的比丘,我們稱之為龍樹龍樹菩薩「能破有無邊,於世弘我教」,他能夠斷除有邊以及無邊,並且弘揚我的聖教,「善說無上乘」,並且他在講述佛法的當下,能夠以非常善巧的方式,來講述大乘的法門。「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以他自己本身的功德而言,他已經證得了歡喜地,也就是他已經是一位登地的菩薩;並且他在往生涅槃之後,他能夠往生極樂淨土,所以在這一本經典當中就有談到,「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佛陀所說的《無盡慧經》當中,有闡釋到中轉的無相法輪,是「了義經」的這個內涵。如果想要確實的了解這個涵義,我們必須要依著龍樹菩薩他所寫的這些論著,才有辦法真正的了解《無盡慧經》當中的密意。《無盡慧經》當中有講述到,中轉的無相法輪是了義經,以應成或者是自續的這兩種不同的見解而言,他們當中又會作了不同的闡釋,有一些人會認為中轉的無相法輪的某一個部分是了義經、某一個部分是不了義經;有一些人他們是認為,中轉的無相法輪全部都是了義經。不管如何,在《無盡慧經》當中有講述到,中轉的無相法輪是了義經的這個內涵。所以剛開始的時候,這個觀念必須要建立起來。

        接下來我們看到前面這一段,(401末2)「謂佛世尊於多經續明了授記」,因此佛陀衪在顯密眾多的經典當中,有為龍樹菩薩授記。是如何的來授記呢?「能解深義聖教心藏,遠離一切有無二邊」,龍樹菩薩他是一位能夠解釋聖教的心要,這個聖教的心要,就是能夠遠離一切有無二邊的甚深真實義。這個字句的排列次第,不知道是不是很通暢,但是以藏文版來看的話,就是講述到龍樹菩薩他是能夠解釋聖教的心要,這個聖教的心要就是有講述到,遠離一切有無二邊的甚深真實義。因此今天如果我們想要求得中觀正見的話,必須依照著龍樹菩薩所造的這些論典,而求通達空性見解。

卯一、依止毗缽舍那資糧(三)

辰一、明了義不了義經

辰二、如何解釋龍猛意趣

辰三、決擇空性正見之法

辰一、明了義不了義經(402“)

諸欲通達真實性者,須依佛語。然諸佛語由種種機,意樂增上亦有種種,當依何等求深義耶?這當中就有講到說,如果想要通達真實義,必須依靠佛陀所說的經典,才有辦法了解真正的內涵。但是佛陀在宣說佛法時,因為所化機──也就是聽法者眾多,而且每一個人的想法、根器以及因緣不同的緣故,而宣說了不同的法門。在眾多的法門當中,我們應該要依照著何種的經典,來求得甚深的真實義呢?這邊就有作回答,謂當依止了義佛語通達真實。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先依止了義經,若爾,如果需要依止了義經的話,何等名為了義,何等名為不了義耶?這個地方就有提出一個問題,既然要依止了義經,何謂了義經?何謂不了義經?答:此就所詮安立。詮顯勝義是名了義,詮顯世俗應知即為不了義經。這個當中就是透由所詮,所謂的「所詮」,就是佛經當中所要表達的內涵,透由佛經當中所要表達的內涵,來分辨了不了義。如果這一本佛經當中所詮釋的,是以詮釋勝義諦為主,也就是闡釋空性內涵為主的話,那這一本經典,我們可以稱之為了義經;相同的,如果這本經典當中所詮釋的內容,是以世俗諦為主的話,也就是空性以外的這些法為主的話,這一本經我們稱之為不了義經。因此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以中觀的角度而言,是以「所詮」來作分別;因此這種分別的方式,跟唯識宗是不相同的。

如無盡慧經云:所謂的《無盡慧經》就是佛陀跟文殊菩薩之間所作的問答。無盡慧就是文殊菩薩的另外一個名字,文殊菩薩問了佛陀很多的問題,佛陀就是對文殊菩薩作了以下的回答,所以這一本經我們就稱之為《無盡慧經》。在這個地方就是引用了《無盡慧經》當中的一段經文,來解釋了義跟不了義之間的差別。這段經文當中講到,「何等名為了義契經,何等名為不了義經?若有安立顯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義經;這當中就是分辨什麼樣的經,可以稱之為了義經?什麼樣的經稱之為不了義經?之前談述到的,就是透由經當中的「所詮」來作安立的。當中講到「若有安立顯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義經」,如果這一部經典當中,它的所詮是以詮示世俗諦為主的話,那詮釋世俗諦的這本經典,我們稱之為不了義經。若有安立顯示勝義,此等即名了義契經。相反的,如果這一部經典當中的內容,是以詮釋勝義諦,也就是講述空性的內涵為主的話,那這本經我們就稱之為了義經。若有顯示種種字句,此等即名不了義經;相同的,如果在這本經典當中,它是以詮釋文字、或者是句子,以詮釋這種方式來為所詮的話,那這本經我們稱之為不了義經。若有顯示甚深難見、難可通達,此等是名了義契經。」相反的,如果這本經典當中,它所表達的是以甚深難見、難可通達的空性內涵為主的話,那詮釋這個內涵的這部經典,我們就稱之為了義經。

若由顯示世俗成不了義,顯示世俗其理云何?如果這一部經典當中,它的所詮是以詮示世俗諦為主的話,那應該是透由什麼樣的方式,來詮釋世俗諦的呢?又由顯示勝義而成了義,顯示勝義復云何顯?相同的,如果在這本經典當中,它是以詮釋勝義為主的話,它是透由什麼樣的方式來詮釋勝義諦的呢?在經中就有講述到,因此我們看到正文,即彼經中明顯宣說,如彼經云,在《無盡慧經》當中有講述到:「若有由其種種名言,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於無我中顯似有我,此等名為不了義經。之前講到的是說,透由種種的文字、或者是不同的句子,來闡釋相同的一個法的這部經,我們可以稱之為「不了義經」。它是透由什麼樣的方式來闡釋的呢?在這一段當中就有講述到,比如以「眾生」這一個法而言,它可以稱之為「我」、也可以稱之為「有情」、也可以稱之為「命者」,相同的「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這些不同的文字,其本質它都是在詮釋同樣的一個境界。並且在詮釋的當下,「於無我中顯似有我」,這當中無我的這個「我」,就是我們所要破的「我」。所以在詮釋的同時,並沒有這種所破的我,但是在詮釋的當下,似乎會有這種所破的「我」呈現出來,「於無我中顯似有我,此等名為不了義經」。

若有顯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及無我等諸解脫門,此等是名了義契經。」之前我們談到,如果這部經典是詮釋甚深難見、難可通達的空性內涵的話,這部經典我們稱之為了義經。那是藉由什麼樣的方式,來詮釋甚深難見、難可通達的空性內涵呢?這段當中就有作解釋,「若有顯示空性、無相、無願」,前面的這三者就是講述到了解脫的三門,分別是:空性解脫門、無相解脫門以及無願的解脫門,這三者是解脫的三門。相同的「無作、無生、不生、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及無我等諸解脫門,此等是名了義契經」。

在引用了這段經文之後,大師就作了一個結論,此說開示無我及無生等,斷絕戲論是名了義,因此在經典當中,非常清楚的已經描述出來,如果這一部經,它是以詮釋無我、或者是無生等等「斷絕戲論」之法,這邊所謂的「戲論」就是世俗的戲論,無我以及無生的這一類法,它是斷絕了世俗的戲論,而成為了勝義。因此這部經典當中,要是以詮釋「無我」以及「無生」為主的話,那這一本經典就是稱之為了義經,宣說我等是不了義。相反的,如果它是以宣說「我」,或者是「有情」等等世俗諦的法為主的話,那這本經典我們是稱之為「不了義經」。故亦應知無我無生等是為勝義,生等是世俗。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因為,無我或者無生這些法是二諦當中的勝義諦,而生滅之法是二諦當中的世俗諦,因此它的所詮當中,以詮釋勝義諦為主的這部經,我們稱之為「了義經」;相反的,以詮釋世俗諦為主的這部經,我們是稱之為「不了義經」。

《三摩地王經》云:「當知善逝宣說空,是為了義經差別,若說有情數取士,其法皆是不了義。」《三摩地王經》當中,也有清楚的談述到,佛陀衪所宣說的法,是以宣說空性為主的話,那這本經典我們就稱之為「了義經」;如果它的所詮是以詮釋有情、或者是數取,所謂的「數取」就是補特伽羅的意思,如果它的所詮是以詮釋有情、數取,或者是士夫為主的話,那詮釋這些世俗法的這本經,我們就是稱之為「不了義經」。

接下來,《中觀光明論》云,《中觀光明論》是中觀自續派的一部論典,在這部論典也有談述到:「是故應知,唯說勝義是名了義,與此相違是不了義。」這部論典也清楚的談到,如果這部經論當中所談的,是以勝義為主的話,我們稱之為「了義」;相反的,以談論世俗為主的話,稱之為「不了義」。《入一切佛境智慧光明莊嚴經》云:「所有了義是名勝義。」這當中「所有了義是名勝義」,就是說所謂了義的內涵,就是談到了勝義諦,因此詮釋勝義諦的這本經,我們稱之為「了義經」。《無盡慧經》說無生等是名了義,故定應知唯無生等說名勝義。在之前《無盡慧經》當中有清楚的談到,無生、無滅是了義的內涵,因此我們必須要安立無生等這一類的法為勝義的,所以詮釋勝義諦的這一部經,我們就是稱之為「了義經」。

故中觀理聚及諸解釋,應知如實宣說了義,以廣決擇離生滅等一切戲論真勝義故。這當中有講述到,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觀理聚六論」,以及「及諸解釋」,這個註解就是包括了佛護論師以及月稱菩薩等大論師,他們所造的這些注解。「應知如實宣說了義」,我們必須要了解到,這當中所謂的「了義」以及「不了義」的差別,「以廣決擇」,以廣泛的來作決擇,「離生滅等一切戲論真勝義故」,這當中的「了義」,就是必須要遠離生滅等一切的戲論;能夠遠離生滅等一切的戲論的這個法,我們就稱之為勝義諦。

何故如是二種宣,而名了義不了義耶?這時候又提出了一個問難,就是問到說:為什麼詮釋勝義諦的這本經,我們要稱之為「了義經」?為什麼詮釋世俗諦的這本經,我們要稱之為「不了義經」呢?這是什麼樣的原因?提出了這個問難。謂由此義不能更於餘引轉,故名為了義,或義定了。這個「了義」旁邊有一個逗點,這個逗點應該是打在「不能更於餘引轉」的那個地方,「故名為了義,或義定了」。為什麼詮釋勝義諦的這本經,我們要稱之為了義經呢?因為在了義經當中,它的所詮是以勝義諦為主。所謂的「勝義諦」,就是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質,因此我們在諸法之上的勝義諦以外,沒有辦法看到、也沒有辦法再一次的找到諸法最究竟的本質,因此這種法我們就稱之為「了義」,或者是「義定了」。也就是它已經是諸法之上最究竟的一種本質了,這個是已經決定的一件事情,是沒有辦法再更改的,所以詮釋勝義諦的這本經,我們就稱之為了義經。「了義」,它也可以稱之為「義定了」,就是它的本質、它的意義已經決定了。

此義即是真實性義,過此已去不可引轉,所決擇事到究竟故。因為勝義諦,它的本質是真實義,所以是沒有辦法透由各種的正理,或者是你自己本身的想法,來改變它的究竟本質,它已經是諸法最究竟的一種現況。諸餘補特伽羅除此不可引顯餘義,由其具足能成量故。並且任何的一個人,也不能夠改變這個事實,因為「勝義諦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的這一點,已經是能透由正量來安立的,「由其具足能成量故」,也就是說,勝義諦它是諸法最究竟的本質的這一點,是正量能夠來安立,也就是「正量」的這種心識,是能夠證成的。

這邊就引了《中觀光明論》當中的一句話,如《中觀光明論》云:「何等名為了義?《中觀光明論》當中就有談到說,何者可以稱之為了義經?謂有正量依於勝義增上而說,此義除此,餘人不能向餘引故。」這當中就是必須要具備有兩種條件,因為《中觀光明論》是以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詮釋「了不了義」的內涵,所以以中觀自續派的角度而言,「了義經」它是必須要具備有兩種的特色。第一「謂有正量」,所謂的「謂有正量」,就是它是必須要能夠「隨言取義」,它字面的意思,必須要與事實相符合,所以是「謂有正量」。「依於勝義增上而說,此義除此,餘人不能向餘引故」,第二個條件就是講述到,如果這本經它是了義經的話,它的所詮不僅僅要是能夠「隨言取義」,而且它的所詮必須是以勝義諦為主的,所以這當中就有講到「依於勝義增上而說」。

由此宣說之力,其不了義亦能了解,透由《中觀光明論》當中的這段話,闡述到說「了義」的內涵就是有談到,必須具備有正量,而且它的所詮是必須要以勝義諦為主的話,透由這段話,我們能夠了知到「不了義」是什麼樣的內涵。謂若此義不可如言而取,這時候所謂的不了義經,它也必須要有兩種特色:第一、它是不能夠隨言取義的,「謂若此義不可如言而取」,也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跟事實是不相符合。就比如在有一些的經典當中有談到「父母親是可以殺的」,但是以事實的表面來看「父母親是不可以殺的」,所以佛陀在宣說「父母親是可以殺的」這句話,是不能夠隨言取義,也就是說不能夠依照它字面的意思來作解釋,我們必須要以另外一種的方式來詮釋這一句話。須引餘義釋其密意,也就是我們必須要透由其他的經論、或者其他的內涵,來解釋佛陀的密意。

或雖可如言而取,然彼非是究竟真實,有另外一種可能性,比如這本經,它的所詮雖然是能夠隨言取義,它能夠依照字面的意思來作解釋,但是它的所詮要是「不是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質」,比如苗芽是可以「生」的這一點,實際上是可以隨言取義的。但是苗芽能夠生的這一點,是不是苗芽之上最究竟的本質?並不是!因此詮釋苗芽能夠「生」的這部經,也可以稱之為「不了義經」,因為它雖然是能夠隨言取義,但是它的所詮並不是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質。「或雖可如言而取,然彼非是究竟真實」;除彼更須求彼真實,故非了義、或義未了。因此這樣的內涵,我們稱之為「非了義」,或者是「義未了」。

在詮釋「了義經」的同時,唯識、自續以及應成,這三種不同的派別,以不同的方式來詮釋所謂的了義經。以唯識的角度而言,他們認為只要是能夠「隨言取義」的一部經,就是所謂的「了義經」。以中觀自續派的角度而言,他們是認為:這部經它不僅僅要能夠「隨言取義」,而且在這個之上,它的所詮是必須以「勝義諦」為主的,所以它的了義經當中,就包含了兩種的條件。而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而言,他們所承許的了義經就是講到,它的所詮是以勝義諦為主的話,那這本經就是了義經;雖然在字面上,並沒有提到「隨言取義」的這個字,但是實際上已經包含在裡面了。所以以唯識的角度而言,他們是認為,只要是能夠隨言取義的一部經,不管它的所詮是勝義諦也好,或者是世俗諦也好,這部經都是了義經。以自續派以及應成派的角度而言,了義經它必須具備有兩種的條件:第一是隨言取義,第二它的所詮必須是以勝義諦為主。

2-2 «鶴林手錄、僅供參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