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1 13:10:5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1 13:10:13   編輯部 報導

毗缽舍那 2003-6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六)221-1

三界法王宗大師,曾經在《菩提道次第攝頌》有這樣講到:「若見僅修專注之禪定,無力斷除輪迴之根本。若離止道幾多修觀慧,亦未堪能斷除諸煩惱。故須究竟通達空性慧,騎乘堅固不動寂止馬。執持離邊中觀智利劍,破除一切邊執所緣境。更以如理觀察廣大慧,增長了悟空性之智慧。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汝求脫者亦應如是行。」在這個偈頌當中,宗大師最主要強調的觀念,就是強調了止觀雙修的部分。就如同之前,也就是昨天有談到,我們平時在修學佛法時,透由觀修三摩地,而生起堅固的奢摩他之後,僅僅透由奢摩他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斷除輪迴的根本,也就是無明。一般而言,奢摩他它的所緣境,也就是它所緣的境界,有相當多種。縱使所修學的奢摩他,它的所緣境是以緣著空性為主的話,縱使能夠生起這樣的奢摩他,還是沒有辦法斷除輪迴的根本。

因此這當中的前兩句就有講到,「若見僅修專注之襌定,無力斷除輪迴之根本」,這當中的襌定,就是講到了奢摩他。這種奢摩他,它的所緣境,不管是緣著空性,或者是緣著空性以外的這些法,僅僅有奢摩他是沒有辦法斷除輪迴的根本。接下來「若離止道幾多修觀慧,亦未堪能斷除諸煩惱」,如果我們的心相續當中,沒有堅固的奢摩他,但是有空正見的話,僅僅透由空正見的力量,也是沒有辦法斷除眾多的煩惱。因為內心沒有奢摩他的緣故,縱使有空正見,但是我們的心是沒有辦法長時間的安住在所緣境之上,也是因為這個道理,沒有辦法斷除諸多的煩惱。「故須究竟通達空性慧」,因此在生起了堅固的奢摩他之後,必須要去探討,必須要去了解,諸法之上最究竟的本質為何?在我們的內心生起空正見,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要作止觀雙修的內涵。

其實我們的內心當中,為什麼會生起我執?這是無始以來所串習的。因為

我執生起的同時,我們是不斷的在串習顛倒的道理,透由這些顛倒的理論,我們在內心會生起強而有力的我執。如果,想要斷除這種強而有力的我執,是必須要不斷的去思惟空正見,甚至必須要不斷的去串習無我的內涵,才有辦法將它斷除。因為就如同到外面去打戰一般,如果我們的兵力,比敵方要來得強大的話,這個時候就有戰勝的可能性。相反的,要是我們的兵力相當的微薄的話,這個時候要打敗對方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想要斷除強而有力的我執,必須透由不斷的思惟空性的內涵,才有辦法斷除。但是實際上僅僅有空正見,是沒有辦法斷除煩惱的,因為縱使你不斷的思惟空性的內涵,你能夠了解空性就是所謂的無自性的道理,但是因為你的內心沒有堅固的奢摩他,縱使你能夠了解空性的內涵,但是你的心沒有辦法呈現出安住的狀態;所以在修學的同時,奢摩他跟空正見這兩者,都是同等的重要。

在講到止觀雙修的部分,過去的一些成就者,他們在講法時也都會舉到一

個公案。比如我們到一間寺院去,在它的佛堂、或者是大殿當中,如果沒有開燈,沒有一盞明亮的燈的話,縱使在大殿當中有很多的佛像、有很多的珍寶,但是因為沒有開燈的緣故,我們是沒有辦法看清楚,所以我們需要有一盞明亮的燈。這盞明亮的燈它是不能搖晃的,如果這盞燈雖然它很明亮,但是它不停的在搖晃的話,這個時候相同的,我們還是沒有辦法看清楚佛像。所以空正見就如同是一盞明亮的燈,而奢摩他就是呈現出穩定的狀態。因此在修學的同時,我們必須以奢摩他為基礎,在這個之上來建立毗缽舍那,所以他們是有前後的關係,也就是要先生起奢摩他,才有辦法生起毗缽舍那。實際上在修學的同時,止觀雙修的部分是相當重要的。

在平時如果有機會,學習到《毗缽舍那》的部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科判為主,在這個之上才辦法建立起《毗缽舍那》完整的內涵。就如同我們在去年有上到《速疾道論》,光是藉由《速疾道論》的科判,是沒有辦法對《毗缽舍那》,生起完整的概念。所以如果你想要大略的了解,《毗缽舍那》所詮釋的內涵,必須要先了解科判是在講什麼的。因為我們在講法時,會講到很多派別之間會有不同的見解,這一方面的闡釋。但是實際上在講的當下,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這個科判所講的內容為何?如果能夠在內心生起大略的概念的話,就可以稍稍的了解《毗缽舍那》是在講什麼的。

今天我們就先看到《毗缽舍那》這個部分當中,最基本的四個科判。這四個科判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第401頁中間的這個部分。第二「學習毗缽舍那之法」分四,這當中就有講到,《毗缽舍那》最基本的科判可以分四,一「依止毗缽舍那資糧」,二「毗缽舍那所有差別」,三「修習毗缽舍那之法」,四「由修習故毗缽舍那成就之量」。這四個科判當中,就全部包含了《毗缽舍那》所有的內涵,所以這四個科判講完之後,就等於是《毗缽舍那》這個部分已經告一個段落。就如同之前在講述奢摩他時,也有講到,如果你想要生起奢摩他,在這個之前必須做什麼樣的前行準備工作?毗缽舍那也是相同,這邊所謂依止毗缽舍那的資糧,就是講到,在生起毗缽舍那之前,我們必須要具備有什麼因緣條件。實際上毗缽舍那的資糧當中,已經完全的包含了奢摩他所應具備的資糧。並且在這個之上,如果你想要生起毗缽舍那的話,有一個不共的條件,就是你必須依止一位善知識,並且這位善知識,他是能夠講述無垢的經論,在這位善知識的面前作聞、思、修,這是生起毗缽舍那不共的條件。

因為我們在修學《毗缽舍那》時,要是沒有辦法親近,沒有辦法依止一位具量的師長,並且在他的面前聽聞無垢的經論,可能會產生種種的過失。比如有可能我們的這位上師,他自己本身對於空性不是相當的通達。所以他所詮釋的空性,可能就如同昨天講到的,可能只是無所有見,或者是現空雙聚的這種空性法,但實際上這種法門,並不是真正的空性。所以剛開始我們必須要依止一位具量的師長,在這位具量的師長面前,要聽的經論,必須是無垢、而且具量的經論。在聽聞的同時,聞、思、修這三者要互相的配合。

現今很多修學《毗缽舍那》的行者,在修學的同時,都會有一種過失,這種過失又以外國人最常見。一般的外國人他們會認為,所謂的空性,它就是猶如同虛空一般。所以在觀修空性時,我們的內心只要能夠不生起任何的雜念,就表示已經證得了空性。因為在這個當下,我們的心就猶如同虛空一般,它是沒有任何的雜念生起的,但是實際上這種觀修方式,是完全錯誤的觀修方式。因此如果想要正確的了解空性的內涵,必須要依止一位具量的師長,並且在這位師長的面前,聽聞龍樹菩薩以及月稱菩薩這些大論師,他們所造的論著。

為什麼要依止一位具量的師長呢?這也是有它的原因的。在宗大師以前剛開始修學毗缽舍那的時候,他所觀修的正見,也不是清淨的中觀正見,這個時候他所觀修的正見是「無所有見」。為什麼會有這種原因產生?因為那個時候宗大師,他的上師名叫做鄔瑪巴。鄔瑪巴本身是西藏當地,對於中觀正見這個部分是最透徹,甚至是最有名的一位上師。但是從外表的形相看起來,他雖然是相當的有名,但是他所闡釋的中觀正見,並不是應成派的中觀正見,而是如同中國的這位和尚,也就是華香的這位和尚所講述到的無所有見。因此宗大師在這位上師的面前,求得毗缽舍那的部分時,他所學的見解就是無所有見。這個時候宗大師他認為,所謂的毗缽舍那,就是讓我們的心在緣著境界時,心能夠不散亂,並且呈現出如虛空般的狀態,這就是真正的毗缽舍那。

宗大師在觀修無所有見時,也有一個公案就是講到,有一天他們在大殿作早課,因為有念誦到《心經》的緣故,這個時候宗大師就一邊思惟《心經》的內容,一邊就入定了。他入定的時間非常的長遠,就是非常的久,甚至連早課結束了,大家都已經回去寮房了,他自己都不知道,還在大殿裡面打坐。但是他那時候所觀修的內涵,並不是真正的毗缽舍那,而是我們之前所談論到的無所有見。之後宗大師他有辦法親見文殊菩薩之後,文殊菩薩就問他:你最近是在觀修什麼啊?你最近是在做什麼事情?宗大師就回答說:我最近在觀修的是中觀正見。文殊菩薩就問他說:既然你是在觀修中觀正見的話,那你所觀修的中觀正見,就講來聽聽吧!到底是哪一種中觀正見呢?時候宗大師就將他內心的感受,他所認為的中觀正見,講給文殊師利菩薩聽。文殊師利菩薩聽到之後,就跟宗大師說:其實你所謂的中觀正見,它根本就不是中觀正見,因為它既不是中觀應成派的正見,也不是中觀自續派的正見,怎麼可以說它是中觀正見呢?甚至它連唯識的正見,都沒有辦法到達。

這個時候宗大師就覺得很納悶,我學了這麼久,既然我所學的不是中觀正見的話,那我應該到哪一位上師的面前,才能夠學到真正的中觀正見呢?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就回答他說:其實這也不是你的錯,因為在西藏當地,對於中觀正見這方面最有名的上師,就是你現在所依止的上師。但是他所談論的中觀正見,並不是真正的中觀正見,所以你不去依止這位上師也不行,但是依止他,你也沒有辦法求得真正的中觀正見。如果你想要聽到真正空性的內涵,我可以稍微為你介紹一點。但是那個時候,雖然文殊師利菩薩有對宗大師講了一段空性方面的內涵,但是字句非常的精簡,而它的深廣度卻相當的深廣。所以宗大師在聽的當下,根本就沒有辦法了解到,所謂的空性是什麼樣的內涵?

他就回答了文殊菩薩說:菩薩!我對於您所闡釋的空性內涵,完全不了解。菩薩就回答宗大師說:這沒有關係,但是對於今天我所講的這些話,你千萬不要忘記。並且在這個之上,必須要做到三件事情,第一、回去的時候,應該多多的閱讀龍樹菩薩、佛護論師以及月稱菩薩這些大論師,他們所造的經論;並且在閱讀經論的同時,應該多去淨罪集資;並且要將你的上師,以及本尊看成是無二無別的來作祈請,這樣的話未來有一天你是能夠生起清淨的中觀正見。所以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對宗大師有做這樣的授記,但是在這個當下,並沒有為宗大師詳細的解釋中觀的內涵。

因此透由這個公案,我們必須了解到,如果我們想要了解毗缽舍那的法門,在平時也應該多去閱讀無垢的經論。並且在閱讀之前,必須要依止一位具量的師長,從他的那個地方了解到,中觀論師他們所造的論典,它根本的意趣是在這個地方。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是要不斷的去淨罪集資,其實這些都是生起毗缽舍那的種種因緣條件。

文殊菩薩在對宗大師作教誡時,特別有提醒宗大師,他就說到:「名言是相當珍貴的」,這當中所謂的「名言是相當的珍貴」就是有講到,在觀修空性時,業果的內涵,或者是輪迴、解脫這一切的法,其實都是名言安立的,因此它是存在的。你不能因為諸法它是無自性,就認為萬事萬法都不存在,這一點是最重要。因為有很多的人,在觀修空性的時候,會生起無所有見,而認為外境一切的萬法都是不存在的。因此文殊菩薩在對宗大師作教誡的時候,對於這一點有特別的強調出來。之後宗大師也就是照著文殊師利菩薩的話,到外地,也就是到「恰結」的這個地方,去作淨罪集資的工作。剛開始他就是不斷的去禮拜,在禮拜時,他能夠親見三十五佛,而剛開始他所親見的第一尊佛,稱之為龍尊王佛。親見了三十五佛之後,他還是不斷的繼續淨罪集資,因此他就以供養曼達的方式來積聚資糧。因為當地非常的寒冷,所以不斷的供養曼達的同時,他的手部都已經破皮、出血,甚至可以看到裡面的骨頭。

並且在淨罪集資的過程,他也不斷的閱讀佛護論師所造的《佛護論》,甚至《四百論》,以及《明顯句論》等等中觀的大論師他們所造的論典。因此有一天,他在睡覺的時候就做了一個夢,他夢到佛護論師將《佛護論》親手交給他,他覺得這是相當吉祥的徵兆。因此隔天起來的時候,他把《佛護論》打開來看,也就是在閱讀《佛護論》時,就證得了中觀正見。

實際上在宗大師還未親見文殊師利菩薩之前,他的上師,也就是鄔瑪巴,就已經見到了文殊菩薩,而且他是從小就能夠親見文殊菩薩。因為從小能夠親見文殊師利菩薩的緣故,所以文殊菩薩就乘機的教了很多中觀正見給鄔瑪巴。但是不管怎麼教他,他所想的都還是無所見,他沒有辦法融會貫通真正的中觀正見。宗大師剛開始,沒有辦法親見文殊師利菩薩的緣故,所以必須透由他的上師,也就是鄔瑪巴。鄔瑪色親見了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果有話想要對宗大師說的話,這個時候鄔瑪巴就當文殊師利菩薩,以及宗大師這兩者之間的翻譯。所以當文殊師利菩薩,要將中觀正見傳給宗大師的時候,因為這當中需要透過翻譯的緣故,所以文殊菩薩將正確的中觀正見傳給了鄔瑪巴,但是鄔瑪巴在翻譯的時候,所講的都是他自己想要表達的中觀正見,所以宗大師沒辦法聽到真正的中觀正見,而因此墮入了無所有見。所以剛開始宗大師在修學毗缽舍那時,就遭遇到了這種困難。到最後,雖然宗大師也能夠親見文殊菩薩,但是他所見到的文殊菩薩,跟他的上師,也就是鄔瑪巴所見到的文殊菩薩並不相同。他的上師鄔瑪巴所見到的文殊師利菩薩,外表看起來就是很善顏,他的話很多,會一直不斷的講話。宗大師他所親見的這尊文殊菩薩,外表看起來就是相當的保守,而且是不太講話的文殊菩薩。

因此宗大師就是在親見了文殊師利菩薩之後,照著文殊菩薩的教誡,如理的去閱讀了龍樹父子所造的論著。龍樹父子所造的論著,都是相當具量的論著,也就是它是沒有染污,而且是相當正確的論典。最後就是在閱讀佛護論師所造的《佛護論》當中,正明所破的部分有一句話,宗大師就是在看到這句話的當下,而證到了中觀正見。因此我們平時應該多多的去閱讀,有關中觀這一方面的論著,要是沒有辦法閱讀這麼多的論著的話,其實透由宗大師所造的《毗缽舍那》的部分,仔細的閱讀的話,其實就已經足夠了。但是這個部分,它相當的困難,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之前也有對宗大師講說,你既然造了道次第,既然已經造了,就把它造得圓滿一點,但是實際上《毗缽舍那》的部分,因為相當困難的緣故,可能沒有辦法利益很多的眾生。但是《毗缽舍那》雖然是困難,但是實際上它所要表達的內容,卻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空性的內涵的話,是必須藉由《毗缽舍那》的部分,才有辦法了解真正空性的道理。

那《毗缽舍那》最基本的四個科判當中,可以看到第一個科判「依止毗缽舍那資糧」,這個科判又分三,可以看到第402頁這邊,此又分三,一「明了不了義經」,二「如何解釋龍猛意趣」,三「決擇空性正見之法」。既然在毗缽舍那的資糧當中,有特別強調我們應該要去閱讀無垢的經論的話,那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到底要依止哪一類的經?所以我們必須要先明了,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的差別。關於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以唯識跟中觀的角度而言,唯識它所闡釋的了義經,跟中觀所闡釋的了義經,就有些不相同。相同的,中觀可以分為中觀自續派以及中觀應成派,自續派跟應成派之間對於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的解釋方式,也略有不同。所以我們既然想要了解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的話,是應該依照著誰所闡釋的內容來作決定呢?這個時候是必須依照著龍樹菩薩,他所闡釋的內容,來了解所謂真正的了義經為何。所以第二個科判當中就有講到,「如何解釋龍猛意趣」。龍樹菩薩他在解釋了義經的時候,是藉由什麼樣的方式來作解釋?他所解釋的了義跟不了義為何呢?我們必須藉由龍樹菩薩,他所造的這些論著,來了解了義以及不了義的內涵。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