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22:28:5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22:28:27   編輯部

 釋疑:如性法師    手錄:鶴  林

時間:2012年4月19日 (下午)大悲精舍

(釋疑二之三)

提到了問題,在這個地方因為我手邊所累積的問題,目前已經超過二百六十題,很感謝各位絞盡腦汁的發問。但是,我說話都很直接,這裡面有些問題似乎……我不知道這樣講適不適合,我現在心中有一個問號了,我到底要不要講這句話。所以這時候就像《入行論》說的,還是像一棵大樹一樣,覺得不該講的還是不講的好了,所以我收回剛剛這段話。

我想要表達的是,現今我們身邊有這麼好的上師,我覺得各位在發問的時候,應該要問一些跟實修有相關的問題,而不是只是一味的在文字上面來作探討,我並不是說文字不重要,而是它的百分比應該要作一個調整。從問題裡面,我也看到許多純屬辯論的問題,雖然我過去也學了一點點辯論,也學了五大論很粗淺的內涵,但是我覺得拿這些問題來問仁波切,似乎不是很恰當。因為他講的《入行論》最主要不是拿來辯論用的;而是拿來實修用的,而是拿來調整煩惱用的。所以我相信各位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裡,一定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修學的瓶頸,沒有辦法突破的障礙,而這時我覺得透由上師的回答、上師的加持,這是讓我們突破瓶頸最好的機會,如果沒有辦法把握這個機會,而在文字上面來鑽研的話,我覺得這太可惜了。

順道說到一點,因為各位的心得,在還沒有呈給仁波切看之前我會先看過,裡面絕大部分的心得都會提到:很感謝上師,您從遙遠的地方來到台灣為我們講經說法;然後很多人會提到,他聽到仁波切的講經有多麼、多麼、多麼、多麼的受用。我個人認為,我覺得心得不是這樣寫的。如果你只提到上師很辛苦的來到台灣講法,我聽了這個法之後很歡喜、很受用,但是到底歡喜在哪裡?受用在哪裡?你是歡喜哪一句話?你聽到的哪一個偈頌讓你受用、讓你調整煩惱,你都沒有敘述的話,我覺得上師他很難歡喜。真的!為什麼?

因為有一天,有一個被非人干擾的小朋友,他來見仁波切。由於他不習慣在大眾的面前講話,所以他還沒有來之前,就把他想要講的話跟仁波切說,裡面就有提到他遇到了非人的干擾,但是他很感謝師父,能夠讓他有這個機會能夠認識他的生命,甚至了解到人是有前世、後世,所以當非人在干擾他的時候,雖然他也會感到痛苦,但是他還不至於會去厭惡這個非人,他很感謝這一切都是師父給與他的。他提到了很多他的心路歷程,師父是怎麼對他教誡,他是如何的來受用師父的這些教誡。我發現仁波切他聽完之後,他很歡喜、他很歡喜!一個,要是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國中二年級的小朋友,他寫出來的心得,遠超過我們現場很多的法師。仁波切聽完之後他很歡喜,他說年紀輕輕的小孩子,竟然他懂得想這麼的多。

所以當我看到很多法師呈上來的心得,只有提到很感謝仁波切不辭千里,甚至不辭萬里的來到台灣講法,很辛苦的種種,跟他聽到法之後很歡喜、很受用,就沒了!我覺得光表達這個內涵,是很難讓上師歡喜的。我並沒有在針對哪一個人,而是如果各位你真的有心,想要讓你的上師歡喜的話,或許應該換另外一種的方式。你聽到上師的開示,它是哪一段撼動了你的心、軟化了你的心,哪一個偈頌它跟你的想法是不同的,而你在思維運用之後它調整了你的心。我覺得各位如果真的有心讓上師歡喜,應該要更深入的去思維這個話題,而不是只是在片面上面講到「我聽了很法喜」,然後呢?這就跟我們上一個問題是一樣的,我得到了暇滿,周邊有很多的順緣,然後呢?所以這是一個問題。“

再來,當初希望各位同學能夠在聽課之後,也能夠問問題,最初提出這個看法的人是我,為什麼?其實當初最早的用意,是因為在《菩提道次第略論》出版之後,接下來會將仁波切上課的註解一併加入《菩提道次第略論》裡面,會做成像師父當初講《廣論》的手抄稿,會有正文、會有解釋,但我覺得這當中還欠缺一個東西,就是問答。因為現今大部分的人在學習《廣論》、《略論》、道次修心的教授時,很多人其實他都了解「八閒暇」、「十圓滿」是在指什麼,然後呢?了解了暇滿之後,他如何的運用這個章節,是很多人的迷思(包括我在內),是我們很多人的迷思。為了要破解這個迷思,我們也希望聽聽我們的上師,他是如何的來運用他所學習到「暇滿」的這個章節。所以我希望各位能夠集思廣益,將各位平常在學習《廣論》或是《略論》當中的問題都集中起來,而我們將這當中比較重要的問題挑出來,然後去請示上師,而將上師的回答,依次的附在每一個章節的最後面,我希望將來這一本書出來之後,能夠利益到更多的有情眾生。所以也麻煩在座的各位,或者是現在在看視訊的學員們,如果你們在學習的過程裡面,對於《廣論》、對於修心的教授有問題的部分,都可以把它提出來,我們設法將這些問題統合起來,之後再請教仁波切,將仁波切的回答,也一併的附在之後的手抄稿裡面。“

時間也不多了,提到了問問題的這一點,順便說一下跟問問題相關的一件事情。有人會說,那我們到底要問什麼問題?舉一個例子,比方各位應該都有讀過中士道,在中士道提到了苦集滅道,在苦當中它有分析了輪迴的苦,或者是善趣的苦,或者是人間的苦、天道的苦,它講了很多的苦,甚至它也分析了種種的過患。但我們平常在過生活的時候,你是怎麼看待周邊的這一切?比方說你要打電話,你拿起手機,你會覺得手機很方便;當你要查資料的時候你可以上網,你也覺得網路方便極了;當你要存檔的時候,你可以用電腦存檔,你不需要用大腦存檔,你會覺得電腦非常的好用;當光線微弱的時候,只要一開燈,你就會覺得你想看什麼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周邊的這一切,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它的功德,而不是它的過患。

為什麼會提到這一點,我有一個很深、很深的印象,我有跟鳳山寺的幾位法師分享過,在這個地方跟幾位不曾聽過的人來分享這個公案。過去當我第一次拿到mp 3這種東西的時候,我覺得很新穎,然後有一天,我把這個東西拿到我的恩師──拉諦仁波切的面前,然後仁波切看到這個東西,他問我說:「這是什麼東西?」藏文裡面沒有mp 3的這種詞,我就說:「這是一個高效能的錄音機。」因為當時我們在印度,我們的錄音機都是四四方方的一台,裡面是需要夾卡帶的,所以它再怎麼錄,要不然就是六十分鐘、九十分鐘,最多一百八十分鐘,所以仁波切問我:「這是什麼東西?」我說:「這是高效能的錄音機」。他聽了也很納悶。我就說:「它很好用,因為它一次可以錄好幾百個鐘頭;然後它很輕巧;而且錄音的時候不需要像我們舊式的錄音機,要放這麼多的卡帶進去,所以它沒有破壞環境的問題;而且攜帶方便;而且如果你不想要的話,可以馬上把它刪掉,這些都是過去的錄音機所沒有的。」我在他的面前不斷地敘述mp 3的功德,他都沒有任何的回答,當我全部都講完了,你知道他怎麼回答我的嗎?他回答我,如果用中文算的話,八個字:「東西越小,過患越大。」

我當時非常的訝異,我問問我自己,我的耳朵是不是聽錯了。當我跟這個人不斷地敘述我手邊的東西有多少優點的時候,他回答我:「東西越小,過患越大」。我們先不用辯論的技巧來看待這句話,有些學辯論的同學可能會說:「東西小,過患就一定大嗎?」或許你的心中會有這個辯論的公式生起來,但是在這個地方誰跟你辯論這個話題,太幼稚了!「東西越小,過患越大」。我說:「仁波切,我剛剛跟你講的是它的優點,不是它的過患。」他說:「對!我知道它有這些功能,但是它的過患是無窮的。」我說:「它有什麼過患?它又不製造垃圾,然後攜帶又方便,它既然有這麼多的優點,它哪來的過患?」他說:「當然有!你知道發明這個東西的人,他要花多少的心血發明這個東西,他在發明的過程中難道不會製造垃圾,對這個環境都沒有任何的污染嗎?這是一點。當科學家發明了這個東西之後,使用者他是不是想要去買,他為了要買這個東西,他會將之前所擁有舊的這個錄音帶拿去丟掉,這是不是製造垃圾?是!甚至說過去的卡帶全部都丟掉,這難道都不是垃圾嗎?而去買的當下,你為了要買這個東西,所以你要存一筆錢;你存錢的過程中會不會造惡業?會!或者是說有可能會造惡業;當你買了這東西回來之後,你會不會想要跟沒有的人炫耀?會!這些是不是都是過患?是!你會想要跟別人炫耀;而且當別人都沒有的時候,你為了怕這個東西不要被別人偷,你會善加的保護它,所以萬一它不見了,你就會懷疑你周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小偷,這些都是有可能的;而且,再來使用上,你之前不會使用,你是不是要浪費很多的時間去看說明書,然後把無意義的時間花在使用這個物品上面,是!這些難道都不是這個mp 3所帶來的過患嗎?」

我當時聽到他的回答,我終於知道「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修行人」。當我不斷地在敘述這個東西的優點時,在他的腦筋裡面、在他的心裡面,竟然是充滿這個東西的過患,他完全不會被這個東西所吸引;反觀我,當我們看到一個你從來沒有看到的東西,而且別人不斷地在敘述它的優點的時候,我覺得我們的心很容易會隨著對方的言詞,我們肉眼所看到的這個東西,完全被這個東西所吸引,然後你就會想辦法得到這個東西,所以這當中會有很多的過患。

所以當拉諦仁波切他這樣回答之後,我覺得這個教授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裡面:「東西越小,過患越大。」確實,當科學家他想要把電腦越弄越小的時候,發明者本身他也必須要吃很多的苦頭;使用的人在剛開始使用的時候,也要吃很多的苦頭;你在買這個東西的時候,你要付出比別的東西更多的金錢,這時你就會想辦法存,或者是想很多的鬼點子去弄到這筆錢,這些都是過患。

但我們仔細的思維,其實我們周邊的任何物品,最美麗的就是它的外表。當你撕開它的外表之後,根本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會吸引你,不就是這樣嗎?我們所貪愛的身體,我們所貪愛的是外面光鮮亮麗的這一面,當把這層皮膚撕掉之後,誰會想要這種身體?根本不會有。有的人沉迷在跑車上,他很喜歡跑車,當把跑車最外面的這層烤漆刮掉之後,你看看你會不會對這個東西生起貪念?根本不會!相同的,別墅、豪宅也是如此。有時候你會很羨慕有錢人,他為什麼可以住在豪宅裡,但是當把豪宅外面的磁磚一一的拆掉之後,裡面的爛水泥真的吸引你嗎?也不是。所以我們所在乎的,通常都只有表皮的那一層。當把表皮的那一層去掉之後,在世間上應該不會有任何的東西吸引各位。所以這一點我覺得身邊的上師,不管是拉諦仁波切,或者是像為各位宣說佛法的甘丹赤巴仁波切,他們再再的呈現出,他們不斷地思維輪迴的過患,他們不會對這些東西生起任何的貪著,所以當他們一看到這些境界的時候,縱使你用再美妙的言詞,各種的方式去敘述它的優點,他完全無動於衷;而且他回答你的方式簡潔有力,短短的八個字,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裡。我也希望把這一段故事,把這個公案分享給各位。我的言詞不需要烙印在你的心裡,但是請你把「東西越小,過患越大」的這幾個字,放在你的心裡面,你仔細的去思維。

今天應該到這個地方可以告一個段落,很謝謝各位讓我有這個機會,在這個地方跟各位一起討論佛法。雖然討論來、討論去都是我一個人在講,這不知道能不能稱得上是討論,但至少有很多的問題、有很多的疑惑,可以從仁波切的回答,或者是各位的問題當中,讓聽的人內心也對於這方面的法類,生起一絲絲的懷疑;並不一定要在當下得到定解,但是生起懷疑是很重要的。有時,我們就是欠缺思維,對於很多的法類都覺得理所當然,而沒有懷疑,這是我們沒有辦法進步的另外一個原因。

所以我在三大寺學習的過程裡,很多的經教師,他們都會提醒我們說:「你們去辯經場辯論,並不是要從辯經場辯論的過程裡,馬上就得到一個答案。」他說:「這並不是辯經最重要的目的;辯經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你的心中生起你之前沒有生起的疑惑。當你的內心有疑惑,你會更進一步的去閱讀相關的經論;當你的內心有疑惑,你會跟同行善友討論;當你的內心有疑惑,你會去請教你的上師。但是如果你的內心都沒有疑惑的話,這些動作都不會出現。」所以我們的經教師,時常會提醒我們:「縱使你今天去辯論,你沒有辦法得到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你不需要因此而氣餒,你只要想辦法讓你自己的心中、讓對方的心中能夠生起疑惑,辯論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透由「釋疑」的這堂課,不見得能夠讓各位都得到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希望每一個人的心中,至少對某些問題能夠生起疑惑。好!我們今天的這堂課就上到這個地方。


備註 :